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喈琴。
以傅氏言之,非伯喈也。
’今按:《蔡邕傳》注引《琴賦序》‘相如綠绮,蔡邕焦尾’,《宋志》恐誤。
” 青林 白居易《宿靈岩寺上院》詩:“高高白月上青林。
” 飄然思 杜甫《春日憶李白》:“飄然思不群。
” 靜者心 杜甫《寄張十二山人彪三十韻》詩:“靜者心多妙。
” 一鈎 見二卷《新月誤驚魚》詩。
三疊 見二卷《昭文不鼓琴》詩。
朱弦 《禮·樂記》:“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
”鄭玄注:“朱弦,練朱弦。
”伏生《尚書大傳·虞夏傳》:“大琴練弦達越,大瑟朱弦達越。
”鄭玄注:“練弦、朱練互文。
” 素魄 見一卷《日升月恒》詩。
樓台 見一卷《秋澄萬景清》詩。
松石 《宋書·蕭思話傳》:“從太祖登鐘山北嶺,中道有磐石清泉。
上使于石上彈琴,因賜以銀鐘酒,曰相賞有松石間意。
” 中庭白 王建《中秋》詩:“中庭地白樹栖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 萬木陰 常建《江上琴興》詩:“泠泠七弦遍,萬木澄幽陰。
” 淡薄 《淮南子·主術訓》:“非淡薄無以明德,非甯靜無以緻遠。
”按:諸葛武侯《戒子書》引此二句,世遂傳為武侯語,不知實本淮南也。
蕭森 張協《雜詩·第九首》:“荒楚郁蕭森。
” 絲桐 歐陽詢《藝文類聚·樂部四》:“桓譚《新論》曰:‘神農氏繼庖犧而王天下,于是始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人之和焉。
’” 飛鴻 見二卷《江涵秋影雁初飛》詩。
遠音 見三卷《飛鴻響遠音》詩。
角黍 錢大經 賈思勰《齊民要術·粽法第八十三》:“《風土記》注雲:‘俗先以二節日用菰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爛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
黏黍,一名粽,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裹未分散之時象也。
’” 良辰分玉粽,嘉味入金盤。
宛轉纏菰葉,晶瑩鬥粉團。
傳來三楚俗,賜下五雲端。
圭角無嫌露,觚棱喜未刓。
不知搏黍得,錯作采菱看。
益智何勞寄,含香正可餐。
雀風催艾綠,龍雨破榴丹。
化宇含饴遍,蒲觞好共歡。
起四句虛籠;五、六句序明來曆;七句至十句,刻畫“角”字;十一、十二句,剔清“黍”字;末切時令作收。
極為清整。
良辰 《楚詞·九歌·東皇太一》:“吉日兮辰良。
” 玉粽 段成式《酉陽雜俎·酒食》:“庾家粽子白瑩如玉。
”章得象《端午帖子》:“九子黏筒玉粽香。
” 粉團 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宮中每到端午節,造粉團角黍貯于金盤中。
以小角造弓子,纖妙可愛。
駕箭射盤中粉團,中者得食。
蓋粉團滑膩而難射也,都中盛為此戲。
” 三楚俗 宗懔《荊楚歲時記》:“夏至節日食粽。
”杜公瞻注:“周處謂為角黍。
”方以智《通雅·地輿類》:“三楚,淮北沛、陳、汝南,此西楚也;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此東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此南楚也。
或曰楚文王都郢,楚昭王都鄂,楚考烈王都壽春,故曰三楚。
” 賜下 李肇《翰林志》:“每歲内賜端午衣一副,金花銀器一事,百索一軸,青團镂竹大扇一柄,角粽三,服粆蜜。
”周密《乾淳歲時記》:“端午,大臣貴邸,均被細葛、香羅、蒲絲、艾朵、彩團、巧粽之賜。
而貴邸節物,大率效焉。
” 圭角 《禮·儒行》鄭玄注:“毀方而瓦合,去已之大圭角,下與衆人小合也。
”孔穎達疏:“圭角,謂圭之鋒铓有楞角。
” 觚棱 詳五卷《角黍》詩。
未刓 《楚詞·九章·懷沙》:“刓方以為圓兮,常度未替。
”王逸注:“刓,削。
” 搏黍 《儀禮·特牲饋食禮》:“佐食抟黍授祝。
”陸德明《經典釋文》:“抟,無官反。
”《呂氏春秋·異寶》篇:“今以百金與抟黍以示兒子,兒子必取抟黍矣。
” 采菱 見前《荷喧雨到時》詩。
又,元稹《酬樂天東南行》詩:“綠粽新菱實。
” 益智 嵇含《南方草木狀》:“益智子如筆毫,長七八分,二月花,色若蓮,着實五六月熟,味辛,雜五味,中芬芳,亦可鹽曝,出交趾合浦。
建安八年,交州刺史張津,常以益智子棕饷魏武帝。
” 含香 詳五卷《角黍》詩。
雀風 徐堅《初學記·天部》:“周處《風土記》曰:‘五月大雨,名為濯枝;五月風發,六日乃止,曰黃雀風。
是時海魚變為黃雀,因以名之。
’” 艾綠 宗懔《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王曾《端午帖子》:“仙艾垂門綠。
” 龍雨 羅願《爾雅·翼·釋魚一》:“自夏四月之後,龍乃分方,各有區域,故兩畝之間而雨旸異焉。
又多暴雨,說者雲:‘細潤者,天雨;猛暴者,龍雨也。
’” 榴丹 蔡邕《翠鳥》詩:“庭前有若榴,綠葉含丹榮。
” 化宇 許敬宗《奉和執契靜三邊應诏》詩:“辍肴觀化宇。
” 含饴 《後漢書·馬皇後紀》:“吾但當含饴弄孫。
”章懷太子注:“《方言》曰:‘饴,饧也。
陳、楚、宋、衛之間通語。
’”按:此借用。
蒲觞 陶宗儀《說郛·六十九》,孫思邈《千金月令》:“端午以菖蒲,或縷或屑以泛酒。
” 露葉散林光 那穆齊禮 韋應物《精舍納涼》詩:“夕風吹高殿,露葉散林光。
” 秋色澄遙夜,涼天露滿林。
熒熒分遠樹,薿薿動疏陰。
隐約微明泫,高低碎影沉。
無聲潛滴瀝,有氣總蕭森。
玓光相雜,玲珑望轉深。
鶴栖時欲警,螢度杳難尋。
最愛良宵靜,何須淡月臨?三珠閑倚遍,夢寐尚清吟。
露易寫,露光難寫,着一“散”字,尤難寫。
詩可謂窮形盡相。
遙夜 《楚詞·九辯》:“靓杪秋之遙夜兮,心憭戾而有哀。
” 熒熒 劉向《說苑·敬慎》篇:“熒熒不滅,炎炎奈何。
” 薿薿 韓愈《秋懷詩·第一首》:“衆葉光薿薿。
” 微明 孫顧《清露被臯蘭》詩:“臨水泫微明。
” 碎影 王維《秋日懸清光》詩:“碎影入閑流。
” 無聲 見前《停琴伫涼月》詩。
滴瀝 沈約《庭前竹》詩:“風動露滴瀝。
” 氣 蕭森 杜甫《秋興詩·第一首》:“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 玓 見二卷《清露點荷珠》詩。
玲珑 岑參《冬夜宿仙遊寺南涼堂呈謙道人》詩:“空山滿清光,水樹相玲珑。
” 鶴 警 見三卷《露團庭綠》詩。
螢度 陳師道《老柏詩·第三首》:“輝輝垂重露,點點綴流螢。
”方回《瀛奎律髓》:“尾句謂柏葉之上‘輝輝垂重露’,遙見之者如‘點點綴流螢’也,試嘗于月下看,樹木皆然。
”按:此詩《律髓》誤以序為題,今考本集改正。
三珠 李商隐《寄永道士》詩:“君今并倚三珠樹,不記人間落葉時。
”按:珠樹,詳五卷《江海出明珠》詩“種似分玄圃”句。
夢寐 清吟 蘇轼《湖上夜歸》詩:“清吟雜夢寐,得句旋已忘。
” 春服滿汀洲 袁鑒 王維《三月三日曲江應制》詩:“畫旗搖浦溆,春服滿汀洲。
” 上巳傳佳節,清遊日幾巡?往來修禊地,多少看花人。
觞詠蘭亭渚,衣冠洛水濱。
歡逢桃李月,豔說绮羅春。
隔浦紅橋映,臨風白祫新。
踏青邀隊隊,拾翠見頻頻。
遙聽提壺鳥,相攜墊角巾。
同将風浴意,迤逦問前津。
七、八句天然湊泊,結意亦超逸。
上巳 《周禮·春官·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
”鄭玄注曰:“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
”賈公彥疏:“歲時祓除者,非謂歲之四時,惟為歲之三月之時,故鄭君雲‘如今三月上巳’解之。
一月有三巳,據上旬之巳而為祓除之事,見今三月三日水上戒浴是也。
”《後漢書·禮儀志》:“是日上巳,官民皆絜于東流水上,曰洗濯袚除,去宿垢灰,為大絜。
絜者,言陽氣布暢,萬物訖出,始絜之矣。
”劉昭注:“謂之禊也。
”《風俗通》曰:“《周禮》:‘女巫掌歲時,以祓除疾病。
’禊者,絜也。
春者,蠢也。
蠢,搖動也。
《尚書》‘以殷仲春,厥民析’,言人解析也。
蔡邕曰:‘《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自上及下,古有此禮。
今三月上巳,祓禊于水濱,蓋出于此。
’杜笃《祓禊賦》曰:‘巫鹹之徒,秉火祈福。
’則巫祝也。
一說雲,後漢有郭虞者,三月上巳産二女,二日中并不育,俗以為大忌。
至此月日,諱止家皆于東流水上為祈禳自潔濯,謂之禊祠。
引流行觞,遂成曲水。
《韓》詩曰:‘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蘭草,祓除不祥。
’《漢書》‘八月祓灞水’,亦斯義也。
” 看花人 楊巨源《城東早春》詩:“出門俱是看花人。
” 觞詠蘭亭 王羲之《蘭亭集詩序》:“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觞一詠,亦足以暢叙幽情。
” 衣冠洛水 張協《洛褉賦》:“故新服之将成,将褉除于水濱。
” 桃李月 鮑照《學劉公幹體》詩:“豔陽桃李節。
”李善注:“《呂氏春秋》曰:‘仲春之月,桃李華。
’”薛稷《餞唐永昌》詩:“更思明年桃李月,花紅柳綠宴浮橋。
” 绮羅春 江淹《别賦》:“羅與绮兮嬌上春。
”韓愈《韶州留别張端公使君》詩:“别離一醉绮羅春。
” 紅橋 張說《清明日诏宴甯王山池》詩:“紅橋度舞旂。
” 白祫 李颀《送康洽入京進樂府歌》:“白祫青衫仙吏贈。
” 踏青 隋炀帝《望江南詞·第六首》:“踏青鬥草事青春。
”陶九成《說郛第六十九·孫思邈〈千金月令〉》:“三月三日,上踏青鞋履。
” 拾翠 曹植《洛神賦》:“或拾翠羽。
” 提壺鳥 白居易《早春聞提壺鳥因題鄰家》詩:“喜聞春鳥勸提壺。
” 墊角巾 《後漢書·郭太傳》:“嘗于陳梁間行,遇雨,巾一角墊,時人乃故折巾一角,以為‘林宗巾’。
其見慕如此。
” 竹外一枝斜更好 蔣士铨 蘇轼《和秦太虛梅花》詩:“江頭千樹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
” 嫩寒江上曉,疏芷竹邊欹。
忽到蕭森處,遙看靜好枝。
缟衣驚乍見,翠袖倚多時。
宛爾重簾隔,嫣然一笑窺。
孤标真綽約,半面倍風姿。
倭堕梳偏好,玲珑映轉宜。
此君如結伴,彼美最堪思。
拟乞徐熙樣,移來畫裡披。
題七字,無一字可略。
詩能逐細雕锼,虛實并到,措語亦風緻可觀。
嫩寒 惠洪《冷齋夜話》:“衡州華光仁老,以墨為梅花。
魯直觀之,歎曰:‘如嫩寒春曉,行孤山籬落間,但欠香耳。
’” 蕭森 謝靈運《山居賦·自注》:“修疏便娟,蕭森蓊蔚,皆竹貌也。
” 靜好 曾幾《雪後梅花盛開折置燈下》詩:“窗幾數枝逾靜好。
” 缟衣 蘇轼《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風亭下梅花盛開》詩:“海南仙雲嬌堕砌,月下缟衣來扣門。
” 翠袖 杜甫《佳人》詩:“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高觀國《詠梅花·金人捧露盤》詞:“天寒翠袖,可憐是,倚竹依依。
” 重簾 李商隐《楚宮詩·第二首》:“傾城消息隔重簾。
” 一笑 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
”周密《詠梅·台城路》詞:“竹外凝情,牆陰照影,誰見嫣然一笑。
” 孤标 崔道融《梅》詩:“孤标畫更難。
” 綽約 《莊子·内篇·逍遙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肌膚若冰霜,綽約若處子。
”王安石《次韻徐仲元詠梅》詩:“肌冰綽約如姑射。
” 半面 張翥《憶梅·東風第一枝》詞:“依稀夢裡,記半面、淺窺珠箔。
” 風姿 張道洽《梅花詩·第十九首》:“世上非無好顔色,詩人所賞是風姿。
” 倭堕 漢《相和曲·陌上桑》:“頭上倭堕髻。
”崔豹《古今注·雜注第七》:“長安婦人好為盤桓髻,到于今其法不絕。
堕馬髻,今無複作者;倭堕髻,一雲‘堕馬髻’之餘形也。
” 玲珑 韓愈《題百葉桃花》詩:“窺窗映竹見玲珑。
” 此君 《晉書·王羲之傳》:“徽之嘗寄居空宅中,便令種竹。
或問其故,徽之但嘯詠,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耶?’” 彼美 《詩·邶風·簡兮》篇:“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 徐熙 蘇轼《紅梅詩·第三首》:“乞與徐熙新畫樣,竹間璀璨出斜枝。
” 紅藥當階翻 諸重光 謝朓《直中書省》詩:“紅藥當階翻,蒼苔綠砌上。
” 紫省薰風扇,秾華繞砌舒。
開當春信晚,韻入午晴初。
飏葉琉璃似,翻梢火齊如。
狂香飄冉冉,暖豔弄徐徐。
檻外籠煙處,簾前挹露餘。
照窗搖彩筆,承佩拂仙裾。
品重修花譜,名标采藥書。
睿情欣茂對,芳氣滿丹除。
三、四句确是紅藥。
“飏葉”四句,寫“翻”字;“檻外”四句,寫“當階”字。
俱極周到,氣韻亦修潔自喜。
紫省 《新唐書·百官志》:“中書省,中書令二人,正二品。
掌佐天子執大政,而總判省事。
”原注:“武德三年,改内書省曰中書省;内書令曰中書令。
龍朔元年,改中書省曰西台;中書令曰右相。
光宅元年,改中書省曰鳳閣;中書令曰内史。
開元元年,改中書省曰紫微省;中書令曰紫微令。
” 秾華 《詩·召南·何彼秾矣》篇:“何彼秾矣,唐棣之華。
”毛苌《傳》:“秾,猶戎戎也。
”孔穎達疏:“戎戎者,華形貌,故重言之,猶《柏舟》以‘泛’為泛泛之義。
言戎戎者,毛以華狀物色,言之不必有文。
”按:張衡《冢賦》“乃樹靈木,靈木戎戎”,蓋漢人有此語。
春信晚 詳後《紅葉當階翻》詩。
午晴初 司空圖《光啟四年春戊申》詩:“小闌花韻午晴初。
” 琉璃 元稹《紅芍藥》詩:“煙輕琉璃葉。
” 火齊 班固《西都賦》:“翡翠火齊,流耀含英。
”李善注:“《韻集》曰:‘玫瑰,火齊珠也。
’” 狂香 韓愈《芍藥》詩:“浩态狂香昔未逢。
” 暖豔 楊萬裡《芍藥》詩:“暖豔晴香正可憐。
” 彩筆 見三卷《燈緣起草挑》詩。
承佩 杜甫《紫宸殿退朝口号》:“細草霏霏承委佩。
” 仙裾 王融《謝敕賜禦裘等啟》:“雲衣降授,仙裾委曲。
” 修花譜 姜夔《詠芍藥·側犯》詞:“後日西園,綠陰無數。
寂寞劉郎,自修花譜。
”劉攽《芍藥譜·序》:“天下名花,洛陽牡丹,廣陵芍藥,為相侔埒。
故因次序為譜三十一種,皆使畫工圖寫,而示未嘗見者,使知之。
” 采藥書 陶弘景《名醫别錄·序》:“有《桐君采藥錄》,說其花葉形色。
”張九齡《蘇侍郎紫微庭各賦一物,得芍藥》詩:“名見《桐君箓》。
” 茂對 見一卷《野含時雨潤》詩。
丹除 錢起《奉和中書常舍人晚秋集賢院即事,寄徐薛二侍禦》詩:“地肅近丹除。
” 王道蕩蕩 劉權之 《書·洪範》:“無偏無黨,王道蕩蕩。
”孔安國《傳》:“言開辟。
” 共仰純王治,群知大道公。
化從雙阙布,象似九逵通。
路辟随刊外,人遊軌物中。
萬年彜訓在,四海會歸同。
爾我町畦泯,山川險阻空。
天包垣左右,地盡畝南東。
次五尊皇極,函三體化工。
近光皆有願,戴鬥望空桐。
三、四剔醒雙關之意,以下竟拈“道”字,便不鹘兀。
“爾我”四句,“蕩蕩”意亦寫得出妙,切開辟之意,不混作平平正直。
大道公 《禮·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 化從雙阙 《周禮·天官·冢宰》:“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國都鄙,乃縣治象之法于象魏,使萬民觀治象。
”鄭玄注:“鄭司農雲:‘象魏’,阙也。
”賈公彥疏:“鄭司農雲:‘象魏,阙也’者,周公謂之‘象魏’。
雉門之外,兩觀阙高魏魏然。
”《爾雅·釋宮》:“觀,謂之阙。
”郭璞注:“宮門雙阙。
”邢昺疏:“以門之兩旁相對為雙,故名雙阙。
” 象似九逵 見前《列子禦風》詩。
又,荀悅《申鑒·雜言下》:“聖人之道,其中道乎?是為九逵。
” 随刊 《書·禹貢》:“禹敷土,随山刊木。
”孔安國《傳》:“随行山林,斬木通道。
” 軌物 《左傳·隐公五年》:“君将納民于軌物者也,故講事以度軌量謂之軌,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
”孔穎達疏:“人君,一國之主,在民之上,當直己而行之,以法驅民而納之于善,故雲:‘人君将納民于軌物者也。
’” 彜訓 《書·洪範》:“皇極之敷言,是彜是訓。
”孔安國《傳》:“言以大中之道,布陳言教,不失其常,則人皆是順矣。
” 會歸 《書·洪範》:“會其有極,歸其有極。
”孔安國《傳》:“言會其有中而行之,則天下皆歸其有中矣。
”孔穎達疏:“會集其有中之道而行之,若其行必得中,則天下歸其中矣。
言人皆謂此人為大中之人也。
” 町畦 《莊子·内篇·人間世》:“彼且為無町畦,亦與之為無町畦。
” 險阻 《史記·秦始皇本紀》:“決通川防,夷去險阻。
” 垣左右 見前《紫玉見南山》詩。
畝南東 見前《籉笠聚東菑》詩。
次五 詳五卷《王者來》詩。
函三 見二卷《大衍虛其一》詩。
近光 《書·洪範》:“是訓是行,以近天子之光。
” 空桐 《爾雅·釋地》:“北戴鬥極為空桐。
”郭璞注:“戴,植。
”邢昺疏:“北戴鬥極為空桐者,鬥,北鬥也;極者,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乙之常居也。
以其居天之中,故謂之極。
極,中也。
北鬥拱極,故雲‘鬥極’。
植北鬥極之下,其處名空桐。
” 鲛人潛織 趙升 海客重淵下,居鄰古岸坳。
為魚羞懶婦,結伴有潛鲛。
藕輕堪撷,冰絲淨不淆。
絹随龍女織,手引鳳梭抛。
霧縠層層卷,花紋縷縷交。
煙波迷島嶼,機杼響菰茭。
生計原依水,行蹤偶近郊。
清時思利見,長願隸舟鲛。
起二句拍“鲛人”,三句暗點“織”字,四句借點“潛”字,五句至十句寫“織”字。
十一、十二句,挽回“潛”字。
十三句至末,借“潛”字,翻剔引出頌語。
妙于仍是鲛人本事。
末句押“鲛”字,亦自然。
懶婦 任昉《述異記》:“淮南有懶婦魚,俗雲,昔楊氏家婦,為姑所溺而死,化為魚焉。
其脂膏可燃燈燭,以之照鳴琴博奕,則爛然有光。
及照紡績,則不複明焉。
” 潛鲛 蘇轼《前赤壁賦》:“舞幽壑之潛蛟。
” 藕 康翊仁《鲛人潛織》詩:“絲萦藕添。
”按:,,本訓衣聲,此藕未詳所本,其意則指藕絲耳。
冰絲 尹世珍《琅嬛記》:“沈休文雨夜齋中獨坐,風開竹扉,有一女子攜絡絲具,入門便坐。
風飄細雨如絲,女随風引絡,絡繹不斷;斷時亦就口續之,若真絲焉。
燭未及跋,得數兩。
起贈沈曰:‘此謂冰絲,贈君造以為冰纨。
’忽不見。
沈後織成纨,鮮潔明淨,不異于冰。
制扇,當夏日,甫攜在手,不搖而自涼。
”原注:《賈氏說林》。
龍女 《綿州巴歌》:“下白雨,取龍女。
織得絹,二丈五。
” 鳳梭 見三卷《梭化龍》詩。
霧縠 見三卷《入簾殘月影》詩。
花紋 劉孝威《秋閨》詩:“簾下織花紋。
” 島嶼 左思《吳都賦》劉逵注:“島,海中山也;嶼,海中洲,上有小石。
”魏武《滄海賦》曰:“覽島嶼之所有。
” 菰茭 蘇轼《西山戲題武昌王居士》詩:“篙竿系舸菰茭隔。
” 利見 見一卷《鲛人潛織》詩。
舟鲛 《左傳·昭公二十年》:“澤之萑蒲舟鲛守之。
”孔穎達疏:“舟是行水之器,鲛是大魚之名。
澤中有水有魚,故以‘舟鲛’為官名也。
” 裘麟八首 太阿如秋水 按:賈有《太阿如秋水賦》,《錦繡萬花谷·前集·劍門》引《越絕書》曰:“太阿劍,其色如秋水。
”今《越絕書》無此句。
誰瀉澄江練?寒铓瞥眼過。
一痕秋色淨,三尺水光拖。
氣冷如相逼,鋒铦不待磨。
隻疑塘乍溢,未敢手頻摩。
映月真無影,淩風欲起波。
藏應射牛鬥,揮定斷蛟鼍。
自古稱歐冶,由來重太阿。
傥令天外倚,直是挽銀河。
前路隻寫“如秋水”之神,直至篇末方促出“太阿”。
章法矯變,不減畫龍之點睛。
陳伯玉《感遇》詩“漢甲三十萬,曾以事匈奴”句;杜工部《贈重表侄王砅》詩“秦王時在坐,真氣驚戶牖”句,皆用此法。
澄江練 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澄江淨如練。
” 寒铓 曹唐《望九華寄池陽杜員外》詩:“差差玉劍寒铓利。
” 水光 見三卷《昆吾刀切玉如泥》詩。
塘乍溢 見三卷《歐冶子鑄劍》詩。
射牛鬥 詳後《劍化為龍》詩。
斷蛟鼍 韓愈《石鼓歌》:“快劍斫斷生蛟鼍。
” 歐冶 見三卷《歐冶子鑄劍》詩。
天外倚 宋玉《大言賦》:“長劍耿耿倚天外。
” 挽銀河 杜甫《洗兵馬》:“安得壯士挽天河。
” 洞庭張樂 《莊子·外篇·天運》:“北門成問于黃帝曰:‘帝張《鹹池》之樂于洞庭之野,吾始聞之懼,複聞之怠,卒聞之而惑,蕩蕩默默,乃不自得。
’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征之以天,行之以禮義,建之以大清。
’”郭象注:“由此觀之,知夫至樂者,非音聲之謂也。
必先順乎天,應乎人,得于心而适于性,然後發之以聲,奏之以曲耳。
故《鹹池》之樂,必待黃帝之化而後成焉。
” 廣樂鹹池盛,高張在洞庭。
煙波浮大野,鐘鼓降群靈。
逸韻流空潤,繁音動杳冥。
鼍鳴秋浪湧,龍出晚風腥。
衡雁驚還起,湘雲遏欲停。
半天聲渺渺,極浦響泠泠。
楚水猶含白,君山不斷青。
重歌軒後德,遺律葉千齡。
“張樂”難以縷叙,不得不從空際取神;佳在運思雄闊自然,不似《湘靈鼓瑟》。
歸到“德”字結,明郭注“必待軒帝之化”意方有收束。
廣樂
以傅氏言之,非伯喈也。
’今按:《蔡邕傳》注引《琴賦序》‘相如綠绮,蔡邕焦尾’,《宋志》恐誤。
” 青林 白居易《宿靈岩寺上院》詩:“高高白月上青林。
” 飄然思 杜甫《春日憶李白》:“飄然思不群。
” 靜者心 杜甫《寄張十二山人彪三十韻》詩:“靜者心多妙。
” 一鈎 見二卷《新月誤驚魚》詩。
三疊 見二卷《昭文不鼓琴》詩。
朱弦 《禮·樂記》:“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
”鄭玄注:“朱弦,練朱弦。
”伏生《尚書大傳·虞夏傳》:“大琴練弦達越,大瑟朱弦達越。
”鄭玄注:“練弦、朱練互文。
” 素魄 見一卷《日升月恒》詩。
樓台 見一卷《秋澄萬景清》詩。
松石 《宋書·蕭思話傳》:“從太祖登鐘山北嶺,中道有磐石清泉。
上使于石上彈琴,因賜以銀鐘酒,曰相賞有松石間意。
” 中庭白 王建《中秋》詩:“中庭地白樹栖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 萬木陰 常建《江上琴興》詩:“泠泠七弦遍,萬木澄幽陰。
” 淡薄 《淮南子·主術訓》:“非淡薄無以明德,非甯靜無以緻遠。
”按:諸葛武侯《戒子書》引此二句,世遂傳為武侯語,不知實本淮南也。
蕭森 張協《雜詩·第九首》:“荒楚郁蕭森。
” 絲桐 歐陽詢《藝文類聚·樂部四》:“桓譚《新論》曰:‘神農氏繼庖犧而王天下,于是始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人之和焉。
’” 飛鴻 見二卷《江涵秋影雁初飛》詩。
遠音 見三卷《飛鴻響遠音》詩。
角黍 錢大經 賈思勰《齊民要術·粽法第八十三》:“《風土記》注雲:‘俗先以二節日用菰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爛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
黏黍,一名粽,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裹未分散之時象也。
’” 良辰分玉粽,嘉味入金盤。
宛轉纏菰葉,晶瑩鬥粉團。
傳來三楚俗,賜下五雲端。
圭角無嫌露,觚棱喜未刓。
不知搏黍得,錯作采菱看。
益智何勞寄,含香正可餐。
雀風催艾綠,龍雨破榴丹。
化宇含饴遍,蒲觞好共歡。
起四句虛籠;五、六句序明來曆;七句至十句,刻畫“角”字;十一、十二句,剔清“黍”字;末切時令作收。
極為清整。
良辰 《楚詞·九歌·東皇太一》:“吉日兮辰良。
” 玉粽 段成式《酉陽雜俎·酒食》:“庾家粽子白瑩如玉。
”章得象《端午帖子》:“九子黏筒玉粽香。
” 粉團 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宮中每到端午節,造粉團角黍貯于金盤中。
以小角造弓子,纖妙可愛。
駕箭射盤中粉團,中者得食。
蓋粉團滑膩而難射也,都中盛為此戲。
” 三楚俗 宗懔《荊楚歲時記》:“夏至節日食粽。
”杜公瞻注:“周處謂為角黍。
”方以智《通雅·地輿類》:“三楚,淮北沛、陳、汝南,此西楚也;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此東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此南楚也。
或曰楚文王都郢,楚昭王都鄂,楚考烈王都壽春,故曰三楚。
” 賜下 李肇《翰林志》:“每歲内賜端午衣一副,金花銀器一事,百索一軸,青團镂竹大扇一柄,角粽三,服粆蜜。
”周密《乾淳歲時記》:“端午,大臣貴邸,均被細葛、香羅、蒲絲、艾朵、彩團、巧粽之賜。
而貴邸節物,大率效焉。
” 圭角 《禮·儒行》鄭玄注:“毀方而瓦合,去已之大圭角,下與衆人小合也。
”孔穎達疏:“圭角,謂圭之鋒铓有楞角。
” 觚棱 詳五卷《角黍》詩。
未刓 《楚詞·九章·懷沙》:“刓方以為圓兮,常度未替。
”王逸注:“刓,削。
” 搏黍 《儀禮·特牲饋食禮》:“佐食抟黍授祝。
”陸德明《經典釋文》:“抟,無官反。
”《呂氏春秋·異寶》篇:“今以百金與抟黍以示兒子,兒子必取抟黍矣。
” 采菱 見前《荷喧雨到時》詩。
又,元稹《酬樂天東南行》詩:“綠粽新菱實。
” 益智 嵇含《南方草木狀》:“益智子如筆毫,長七八分,二月花,色若蓮,着實五六月熟,味辛,雜五味,中芬芳,亦可鹽曝,出交趾合浦。
建安八年,交州刺史張津,常以益智子棕饷魏武帝。
” 含香 詳五卷《角黍》詩。
雀風 徐堅《初學記·天部》:“周處《風土記》曰:‘五月大雨,名為濯枝;五月風發,六日乃止,曰黃雀風。
是時海魚變為黃雀,因以名之。
’” 艾綠 宗懔《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王曾《端午帖子》:“仙艾垂門綠。
” 龍雨 羅願《爾雅·翼·釋魚一》:“自夏四月之後,龍乃分方,各有區域,故兩畝之間而雨旸異焉。
又多暴雨,說者雲:‘細潤者,天雨;猛暴者,龍雨也。
’” 榴丹 蔡邕《翠鳥》詩:“庭前有若榴,綠葉含丹榮。
” 化宇 許敬宗《奉和執契靜三邊應诏》詩:“辍肴觀化宇。
” 含饴 《後漢書·馬皇後紀》:“吾但當含饴弄孫。
”章懷太子注:“《方言》曰:‘饴,饧也。
陳、楚、宋、衛之間通語。
’”按:此借用。
蒲觞 陶宗儀《說郛·六十九》,孫思邈《千金月令》:“端午以菖蒲,或縷或屑以泛酒。
” 露葉散林光 那穆齊禮 韋應物《精舍納涼》詩:“夕風吹高殿,露葉散林光。
” 秋色澄遙夜,涼天露滿林。
熒熒分遠樹,薿薿動疏陰。
隐約微明泫,高低碎影沉。
無聲潛滴瀝,有氣總蕭森。
玓光相雜,玲珑望轉深。
鶴栖時欲警,螢度杳難尋。
最愛良宵靜,何須淡月臨?三珠閑倚遍,夢寐尚清吟。
露易寫,露光難寫,着一“散”字,尤難寫。
詩可謂窮形盡相。
遙夜 《楚詞·九辯》:“靓杪秋之遙夜兮,心憭戾而有哀。
” 熒熒 劉向《說苑·敬慎》篇:“熒熒不滅,炎炎奈何。
” 薿薿 韓愈《秋懷詩·第一首》:“衆葉光薿薿。
” 微明 孫顧《清露被臯蘭》詩:“臨水泫微明。
” 碎影 王維《秋日懸清光》詩:“碎影入閑流。
” 無聲 見前《停琴伫涼月》詩。
滴瀝 沈約《庭前竹》詩:“風動露滴瀝。
” 氣 蕭森 杜甫《秋興詩·第一首》:“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 玓 見二卷《清露點荷珠》詩。
玲珑 岑參《冬夜宿仙遊寺南涼堂呈謙道人》詩:“空山滿清光,水樹相玲珑。
” 鶴 警 見三卷《露團庭綠》詩。
螢度 陳師道《老柏詩·第三首》:“輝輝垂重露,點點綴流螢。
”方回《瀛奎律髓》:“尾句謂柏葉之上‘輝輝垂重露’,遙見之者如‘點點綴流螢’也,試嘗于月下看,樹木皆然。
”按:此詩《律髓》誤以序為題,今考本集改正。
三珠 李商隐《寄永道士》詩:“君今并倚三珠樹,不記人間落葉時。
”按:珠樹,詳五卷《江海出明珠》詩“種似分玄圃”句。
夢寐 清吟 蘇轼《湖上夜歸》詩:“清吟雜夢寐,得句旋已忘。
” 春服滿汀洲 袁鑒 王維《三月三日曲江應制》詩:“畫旗搖浦溆,春服滿汀洲。
” 上巳傳佳節,清遊日幾巡?往來修禊地,多少看花人。
觞詠蘭亭渚,衣冠洛水濱。
歡逢桃李月,豔說绮羅春。
隔浦紅橋映,臨風白祫新。
踏青邀隊隊,拾翠見頻頻。
遙聽提壺鳥,相攜墊角巾。
同将風浴意,迤逦問前津。
七、八句天然湊泊,結意亦超逸。
上巳 《周禮·春官·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
”鄭玄注曰:“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
”賈公彥疏:“歲時祓除者,非謂歲之四時,惟為歲之三月之時,故鄭君雲‘如今三月上巳’解之。
一月有三巳,據上旬之巳而為祓除之事,見今三月三日水上戒浴是也。
”《後漢書·禮儀志》:“是日上巳,官民皆絜于東流水上,曰洗濯袚除,去宿垢灰,為大絜。
絜者,言陽氣布暢,萬物訖出,始絜之矣。
”劉昭注:“謂之禊也。
”《風俗通》曰:“《周禮》:‘女巫掌歲時,以祓除疾病。
’禊者,絜也。
春者,蠢也。
蠢,搖動也。
《尚書》‘以殷仲春,厥民析’,言人解析也。
蔡邕曰:‘《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自上及下,古有此禮。
今三月上巳,祓禊于水濱,蓋出于此。
’杜笃《祓禊賦》曰:‘巫鹹之徒,秉火祈福。
’則巫祝也。
一說雲,後漢有郭虞者,三月上巳産二女,二日中并不育,俗以為大忌。
至此月日,諱止家皆于東流水上為祈禳自潔濯,謂之禊祠。
引流行觞,遂成曲水。
《韓》詩曰:‘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蘭草,祓除不祥。
’《漢書》‘八月祓灞水’,亦斯義也。
” 看花人 楊巨源《城東早春》詩:“出門俱是看花人。
” 觞詠蘭亭 王羲之《蘭亭集詩序》:“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觞一詠,亦足以暢叙幽情。
” 衣冠洛水 張協《洛褉賦》:“故新服之将成,将褉除于水濱。
” 桃李月 鮑照《學劉公幹體》詩:“豔陽桃李節。
”李善注:“《呂氏春秋》曰:‘仲春之月,桃李華。
’”薛稷《餞唐永昌》詩:“更思明年桃李月,花紅柳綠宴浮橋。
” 绮羅春 江淹《别賦》:“羅與绮兮嬌上春。
”韓愈《韶州留别張端公使君》詩:“别離一醉绮羅春。
” 紅橋 張說《清明日诏宴甯王山池》詩:“紅橋度舞旂。
” 白祫 李颀《送康洽入京進樂府歌》:“白祫青衫仙吏贈。
” 踏青 隋炀帝《望江南詞·第六首》:“踏青鬥草事青春。
”陶九成《說郛第六十九·孫思邈〈千金月令〉》:“三月三日,上踏青鞋履。
” 拾翠 曹植《洛神賦》:“或拾翠羽。
” 提壺鳥 白居易《早春聞提壺鳥因題鄰家》詩:“喜聞春鳥勸提壺。
” 墊角巾 《後漢書·郭太傳》:“嘗于陳梁間行,遇雨,巾一角墊,時人乃故折巾一角,以為‘林宗巾’。
其見慕如此。
” 竹外一枝斜更好 蔣士铨 蘇轼《和秦太虛梅花》詩:“江頭千樹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
” 嫩寒江上曉,疏芷竹邊欹。
忽到蕭森處,遙看靜好枝。
缟衣驚乍見,翠袖倚多時。
宛爾重簾隔,嫣然一笑窺。
孤标真綽約,半面倍風姿。
倭堕梳偏好,玲珑映轉宜。
此君如結伴,彼美最堪思。
拟乞徐熙樣,移來畫裡披。
題七字,無一字可略。
詩能逐細雕锼,虛實并到,措語亦風緻可觀。
嫩寒 惠洪《冷齋夜話》:“衡州華光仁老,以墨為梅花。
魯直觀之,歎曰:‘如嫩寒春曉,行孤山籬落間,但欠香耳。
’” 蕭森 謝靈運《山居賦·自注》:“修疏便娟,蕭森蓊蔚,皆竹貌也。
” 靜好 曾幾《雪後梅花盛開折置燈下》詩:“窗幾數枝逾靜好。
” 缟衣 蘇轼《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風亭下梅花盛開》詩:“海南仙雲嬌堕砌,月下缟衣來扣門。
” 翠袖 杜甫《佳人》詩:“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高觀國《詠梅花·金人捧露盤》詞:“天寒翠袖,可憐是,倚竹依依。
” 重簾 李商隐《楚宮詩·第二首》:“傾城消息隔重簾。
” 一笑 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
”周密《詠梅·台城路》詞:“竹外凝情,牆陰照影,誰見嫣然一笑。
” 孤标 崔道融《梅》詩:“孤标畫更難。
” 綽約 《莊子·内篇·逍遙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肌膚若冰霜,綽約若處子。
”王安石《次韻徐仲元詠梅》詩:“肌冰綽約如姑射。
” 半面 張翥《憶梅·東風第一枝》詞:“依稀夢裡,記半面、淺窺珠箔。
” 風姿 張道洽《梅花詩·第十九首》:“世上非無好顔色,詩人所賞是風姿。
” 倭堕 漢《相和曲·陌上桑》:“頭上倭堕髻。
”崔豹《古今注·雜注第七》:“長安婦人好為盤桓髻,到于今其法不絕。
堕馬髻,今無複作者;倭堕髻,一雲‘堕馬髻’之餘形也。
” 玲珑 韓愈《題百葉桃花》詩:“窺窗映竹見玲珑。
” 此君 《晉書·王羲之傳》:“徽之嘗寄居空宅中,便令種竹。
或問其故,徽之但嘯詠,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耶?’” 彼美 《詩·邶風·簡兮》篇:“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 徐熙 蘇轼《紅梅詩·第三首》:“乞與徐熙新畫樣,竹間璀璨出斜枝。
” 紅藥當階翻 諸重光 謝朓《直中書省》詩:“紅藥當階翻,蒼苔綠砌上。
” 紫省薰風扇,秾華繞砌舒。
開當春信晚,韻入午晴初。
飏葉琉璃似,翻梢火齊如。
狂香飄冉冉,暖豔弄徐徐。
檻外籠煙處,簾前挹露餘。
照窗搖彩筆,承佩拂仙裾。
品重修花譜,名标采藥書。
睿情欣茂對,芳氣滿丹除。
三、四句确是紅藥。
“飏葉”四句,寫“翻”字;“檻外”四句,寫“當階”字。
俱極周到,氣韻亦修潔自喜。
紫省 《新唐書·百官志》:“中書省,中書令二人,正二品。
掌佐天子執大政,而總判省事。
”原注:“武德三年,改内書省曰中書省;内書令曰中書令。
龍朔元年,改中書省曰西台;中書令曰右相。
光宅元年,改中書省曰鳳閣;中書令曰内史。
開元元年,改中書省曰紫微省;中書令曰紫微令。
” 秾華 《詩·召南·何彼秾矣》篇:“何彼秾矣,唐棣之華。
”毛苌《傳》:“秾,猶戎戎也。
”孔穎達疏:“戎戎者,華形貌,故重言之,猶《柏舟》以‘泛’為泛泛之義。
言戎戎者,毛以華狀物色,言之不必有文。
”按:張衡《冢賦》“乃樹靈木,靈木戎戎”,蓋漢人有此語。
春信晚 詳後《紅葉當階翻》詩。
午晴初 司空圖《光啟四年春戊申》詩:“小闌花韻午晴初。
” 琉璃 元稹《紅芍藥》詩:“煙輕琉璃葉。
” 火齊 班固《西都賦》:“翡翠火齊,流耀含英。
”李善注:“《韻集》曰:‘玫瑰,火齊珠也。
’” 狂香 韓愈《芍藥》詩:“浩态狂香昔未逢。
” 暖豔 楊萬裡《芍藥》詩:“暖豔晴香正可憐。
” 彩筆 見三卷《燈緣起草挑》詩。
承佩 杜甫《紫宸殿退朝口号》:“細草霏霏承委佩。
” 仙裾 王融《謝敕賜禦裘等啟》:“雲衣降授,仙裾委曲。
” 修花譜 姜夔《詠芍藥·側犯》詞:“後日西園,綠陰無數。
寂寞劉郎,自修花譜。
”劉攽《芍藥譜·序》:“天下名花,洛陽牡丹,廣陵芍藥,為相侔埒。
故因次序為譜三十一種,皆使畫工圖寫,而示未嘗見者,使知之。
” 采藥書 陶弘景《名醫别錄·序》:“有《桐君采藥錄》,說其花葉形色。
”張九齡《蘇侍郎紫微庭各賦一物,得芍藥》詩:“名見《桐君箓》。
” 茂對 見一卷《野含時雨潤》詩。
丹除 錢起《奉和中書常舍人晚秋集賢院即事,寄徐薛二侍禦》詩:“地肅近丹除。
” 王道蕩蕩 劉權之 《書·洪範》:“無偏無黨,王道蕩蕩。
”孔安國《傳》:“言開辟。
” 共仰純王治,群知大道公。
化從雙阙布,象似九逵通。
路辟随刊外,人遊軌物中。
萬年彜訓在,四海會歸同。
爾我町畦泯,山川險阻空。
天包垣左右,地盡畝南東。
次五尊皇極,函三體化工。
近光皆有願,戴鬥望空桐。
三、四剔醒雙關之意,以下竟拈“道”字,便不鹘兀。
“爾我”四句,“蕩蕩”意亦寫得出妙,切開辟之意,不混作平平正直。
大道公 《禮·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 化從雙阙 《周禮·天官·冢宰》:“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國都鄙,乃縣治象之法于象魏,使萬民觀治象。
”鄭玄注:“鄭司農雲:‘象魏’,阙也。
”賈公彥疏:“鄭司農雲:‘象魏,阙也’者,周公謂之‘象魏’。
雉門之外,兩觀阙高魏魏然。
”《爾雅·釋宮》:“觀,謂之阙。
”郭璞注:“宮門雙阙。
”邢昺疏:“以門之兩旁相對為雙,故名雙阙。
” 象似九逵 見前《列子禦風》詩。
又,荀悅《申鑒·雜言下》:“聖人之道,其中道乎?是為九逵。
” 随刊 《書·禹貢》:“禹敷土,随山刊木。
”孔安國《傳》:“随行山林,斬木通道。
” 軌物 《左傳·隐公五年》:“君将納民于軌物者也,故講事以度軌量謂之軌,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
”孔穎達疏:“人君,一國之主,在民之上,當直己而行之,以法驅民而納之于善,故雲:‘人君将納民于軌物者也。
’” 彜訓 《書·洪範》:“皇極之敷言,是彜是訓。
”孔安國《傳》:“言以大中之道,布陳言教,不失其常,則人皆是順矣。
” 會歸 《書·洪範》:“會其有極,歸其有極。
”孔安國《傳》:“言會其有中而行之,則天下皆歸其有中矣。
”孔穎達疏:“會集其有中之道而行之,若其行必得中,則天下歸其中矣。
言人皆謂此人為大中之人也。
” 町畦 《莊子·内篇·人間世》:“彼且為無町畦,亦與之為無町畦。
” 險阻 《史記·秦始皇本紀》:“決通川防,夷去險阻。
” 垣左右 見前《紫玉見南山》詩。
畝南東 見前《籉笠聚東菑》詩。
次五 詳五卷《王者來》詩。
函三 見二卷《大衍虛其一》詩。
近光 《書·洪範》:“是訓是行,以近天子之光。
” 空桐 《爾雅·釋地》:“北戴鬥極為空桐。
”郭璞注:“戴,植。
”邢昺疏:“北戴鬥極為空桐者,鬥,北鬥也;極者,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乙之常居也。
以其居天之中,故謂之極。
極,中也。
北鬥拱極,故雲‘鬥極’。
植北鬥極之下,其處名空桐。
” 鲛人潛織 趙升 海客重淵下,居鄰古岸坳。
為魚羞懶婦,結伴有潛鲛。
藕輕堪撷,冰絲淨不淆。
絹随龍女織,手引鳳梭抛。
霧縠層層卷,花紋縷縷交。
煙波迷島嶼,機杼響菰茭。
生計原依水,行蹤偶近郊。
清時思利見,長願隸舟鲛。
起二句拍“鲛人”,三句暗點“織”字,四句借點“潛”字,五句至十句寫“織”字。
十一、十二句,挽回“潛”字。
十三句至末,借“潛”字,翻剔引出頌語。
妙于仍是鲛人本事。
末句押“鲛”字,亦自然。
懶婦 任昉《述異記》:“淮南有懶婦魚,俗雲,昔楊氏家婦,為姑所溺而死,化為魚焉。
其脂膏可燃燈燭,以之照鳴琴博奕,則爛然有光。
及照紡績,則不複明焉。
” 潛鲛 蘇轼《前赤壁賦》:“舞幽壑之潛蛟。
” 藕 康翊仁《鲛人潛織》詩:“絲萦藕添。
”按:,,本訓衣聲,此藕未詳所本,其意則指藕絲耳。
冰絲 尹世珍《琅嬛記》:“沈休文雨夜齋中獨坐,風開竹扉,有一女子攜絡絲具,入門便坐。
風飄細雨如絲,女随風引絡,絡繹不斷;斷時亦就口續之,若真絲焉。
燭未及跋,得數兩。
起贈沈曰:‘此謂冰絲,贈君造以為冰纨。
’忽不見。
沈後織成纨,鮮潔明淨,不異于冰。
制扇,當夏日,甫攜在手,不搖而自涼。
”原注:《賈氏說林》。
龍女 《綿州巴歌》:“下白雨,取龍女。
織得絹,二丈五。
” 鳳梭 見三卷《梭化龍》詩。
霧縠 見三卷《入簾殘月影》詩。
花紋 劉孝威《秋閨》詩:“簾下織花紋。
” 島嶼 左思《吳都賦》劉逵注:“島,海中山也;嶼,海中洲,上有小石。
”魏武《滄海賦》曰:“覽島嶼之所有。
” 菰茭 蘇轼《西山戲題武昌王居士》詩:“篙竿系舸菰茭隔。
” 利見 見一卷《鲛人潛織》詩。
舟鲛 《左傳·昭公二十年》:“澤之萑蒲舟鲛守之。
”孔穎達疏:“舟是行水之器,鲛是大魚之名。
澤中有水有魚,故以‘舟鲛’為官名也。
” 裘麟八首 太阿如秋水 按:賈有《太阿如秋水賦》,《錦繡萬花谷·前集·劍門》引《越絕書》曰:“太阿劍,其色如秋水。
”今《越絕書》無此句。
誰瀉澄江練?寒铓瞥眼過。
一痕秋色淨,三尺水光拖。
氣冷如相逼,鋒铦不待磨。
隻疑塘乍溢,未敢手頻摩。
映月真無影,淩風欲起波。
藏應射牛鬥,揮定斷蛟鼍。
自古稱歐冶,由來重太阿。
傥令天外倚,直是挽銀河。
前路隻寫“如秋水”之神,直至篇末方促出“太阿”。
章法矯變,不減畫龍之點睛。
陳伯玉《感遇》詩“漢甲三十萬,曾以事匈奴”句;杜工部《贈重表侄王砅》詩“秦王時在坐,真氣驚戶牖”句,皆用此法。
澄江練 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澄江淨如練。
” 寒铓 曹唐《望九華寄池陽杜員外》詩:“差差玉劍寒铓利。
” 水光 見三卷《昆吾刀切玉如泥》詩。
塘乍溢 見三卷《歐冶子鑄劍》詩。
射牛鬥 詳後《劍化為龍》詩。
斷蛟鼍 韓愈《石鼓歌》:“快劍斫斷生蛟鼍。
” 歐冶 見三卷《歐冶子鑄劍》詩。
天外倚 宋玉《大言賦》:“長劍耿耿倚天外。
” 挽銀河 杜甫《洗兵馬》:“安得壯士挽天河。
” 洞庭張樂 《莊子·外篇·天運》:“北門成問于黃帝曰:‘帝張《鹹池》之樂于洞庭之野,吾始聞之懼,複聞之怠,卒聞之而惑,蕩蕩默默,乃不自得。
’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征之以天,行之以禮義,建之以大清。
’”郭象注:“由此觀之,知夫至樂者,非音聲之謂也。
必先順乎天,應乎人,得于心而适于性,然後發之以聲,奏之以曲耳。
故《鹹池》之樂,必待黃帝之化而後成焉。
” 廣樂鹹池盛,高張在洞庭。
煙波浮大野,鐘鼓降群靈。
逸韻流空潤,繁音動杳冥。
鼍鳴秋浪湧,龍出晚風腥。
衡雁驚還起,湘雲遏欲停。
半天聲渺渺,極浦響泠泠。
楚水猶含白,君山不斷青。
重歌軒後德,遺律葉千齡。
“張樂”難以縷叙,不得不從空際取神;佳在運思雄闊自然,不似《湘靈鼓瑟》。
歸到“德”字結,明郭注“必待軒帝之化”意方有收束。
廣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