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夜寓直寄台省知己》詩:“筆為題詩點,燈緣起草挑。
” 綸扉清切地,待诏直良宵。
草向黃麻起,燈從紫禁挑。
紗籠光爛漫,彩筆影飄搖。
未減然藜夜,常連染翰朝。
院鈴風裡動,宮漏月中遙。
鳳諾頻相檢,蘭膏幾度銷。
即今裁五色,憶昔限三條。
幸沐君恩重,瑤緘捧碧霄。
切定“起草”,說“燈緣”字,不剔自透。
“即今”二句,尤脫灑。
綸扉 按:唐人稱中書為綸闱,以王言所出也;明人始有綸扉之稱,葉向高詩嘗用之,蓋章奏批答之習語耳。
清切 劉桢《贈徐幹》詩:“誰為道路遠?隔此西掖垣。
拘限清切禁,中情無由宣。
” 待诏 見一卷《詩書至道該》詩。
草 《漢書·淮南衡山濟北王傳》:“時武帝方好藝文,以安屬為諸父,辯博善為文辭,甚尊重之。
每為報書及賜,常召司馬相如等視草乃遣。
”注:師古曰:“草,為文之藁草。
”沈括《夢溪筆談·故事一》:“學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親幸,至今惟學士上日許正坐,他日皆不敢獨坐。
故事,堂中設視草台,每草制,則具衣冠據台而坐。
” 黃麻 《唐六典·中書省部李林甫注》:“今冊書用簡,制書、勞慰制書、發日敕用黃麻紙,敕旨、論事敕及敕牒用黃藤紙,其敕書頒下諸州用絹。
”李肇《翰林志》:“元和初,置書诏印,學士院主之。
凡赦書、德音、立後、建儲、大誅讨、免三公宰相、命将,曰制,并用白麻紙,不用印;凡賜與、征召、宣索、處分,曰诏,用白藤紙;凡慰軍旅,用黃麻紙并印。
”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唐日曆》:‘貞觀十年十月,诏始用黃麻紙寫诏敕。
’”又曰:“上元三年閏三月,戊子敕:‘制敕施行,既為永式,比有白紙,多有蟲蠹。
自今以後,尚書省頒下諸司,及州下縣,宜并用黃紙。
’”原注,《魏志》:劉放、孫資勸明帝召司馬宣王。
帝納其言,即以黃紙授放作诏。
紫禁 謝莊《宋孝武宣貴妃诔》:“收華紫禁。
”李善注:“王者之宮以象紫微,故謂宮中為紫禁。
” 紗籠 白居易《宿東亭曉興》詩:“耿耿紗籠燭。
”按:夏侯湛《缸燈賦》有“疏以華籠”語,梁元帝有《詠燭籠》詩,則燭之有籠,不始于唐,但未言用紗耳。
彩筆 潘嶽《螢火賦》:“援彩筆以為銘。
” 燃藜夜 《三輔黃圖》:“劉向于成帝之末,校書天祿閣,專精覃思。
夜有老人,著黃衣,植青藜杖,叩閣而進。
見向暗中獨坐誦書,老父乃吹杖端煙然,因以見向,授《五行》《洪範》之文。
恐詞說繁廣忘之,乃裂裳及紳以記其言。
至曙而去。
請問姓名,雲:‘我是太乙之精,天帝聞卯金之子有博學者,下而觀焉。
’乃出懷中竹牒,有天文、地圖之書,曰:‘餘略授子焉。
’至子歆,從授其術。
向亦不悟此人焉。
” 染翰朝 賈至《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詩:“共沐恩波鳳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 院鈴 李肇《翰林志》:“南北二廳,皆有懸鈴,以示呼召。
”韓偓《雨後月中玉堂閑坐》詩:“夜久忽聞鈴索動,玉堂西畔響丁東。
”自注:“禁省嚴密,非本院人,雖有公事不敢遽入。
至于内夫人宣事,亦先引鈴。
每有文書,即内臣立于門外,鈴聲動,本院小判官出受;受訖,授院使,院使授學士。
” 宮漏 蘇易簡《續翰林志》:“修篁皓鶴,悉圖廊庑。
奇花異木,羅植軒砌。
風傳禁漏,月色滿庭,真人世之仙境。
” 鳳諾 陸龜蒙《笠澤書說·鳳尾諾》:“或問予曰:‘鳳尾諾為何等物?圖耶?書耶?’對曰:‘予之所聞,自晉訖于陳梁已來,藩邸之書,凡封子弟為王,則開府群僚屬,取當時士有學行才藻者中是選。
其所下書,東宮則曰令,上書則曰箋,諸王下書則曰教。
上書則曰啟,應和文章則曰應令、應教,下其制一等故也。
則事行則曰諾,猶漢天子肯臣下之奏曰可也。
鳳尾則所諾箋之文也。
然,褷然。
織為繪莫的知,既肯其行,必有褒異之辭。
若今之批答。
’案:晉元帝為瑯邪王時,帝美其才,令通習外事,嘗使批鳳尾諾。
南齊江夏王鋒,高帝第十二子,甚憐之。
年五歲,使學鳳尾諾,下筆便工,帝大悅,以玉麒麟賜之。
餘未見其出。
”王楙《野客叢書》:“皮日休詩以‘鳳尾諾’對‘虎頭嵓’。
東坡以‘鳳尾諾’對‘虎頭州’。
按:晉帝批奏,書諾字之尾如鳳尾之形,故謂鳳尾諾;齊帝令江夏王學鳳尾諾,一學即工。
諾者,猶言制可也。
諾字與诏字相似,而又有鳳诏之語,故觀者往往誤以為鳳尾诏焉,如《陸龜蒙集》所刊是也。
” 蘭膏 《楚詞·招魂》:“蘭膏明燭,華容備些。
”王逸注:“蘭膏,以蘭香煉膏也。
” 裁五色 陶宗儀《說郛五十九·陸翙〈邺中記〉》:“石虎诏書以五色紙着鳳雛口中。
”王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朝罷須裁五色诏。
” 限三條 程大昌《演繁露》:“《五代會要·二十一》曰:‘清泰二年,禮部奏,奉長興一年敕進士引試,早入晩出,請依舊例試雜文,并點門入省,經宿就試。
’唐試連夜,以燭三條為限。
《白樂天集》:‘試日許燒木燭三條,燭盡不許更續。
’至此,因禮部奏乃始達旦也。
”胡仔《苕溪漁隐叢話》:“《複齋漫錄》雲:‘《杜陽雜編》言:舒元輿舉進士,既試,脂炬人皆自将。
’以餘考之,唐制如此耳。
故《廣記》雲:‘唐制:舉人試日,既暮,許燭燒三條。
’韋永贻試日,先畢,作詩雲:‘三條燭盡鐘初動,九轉丹成鼎未開。
明月漸低人擾擾,不知誰是谪仙才。
’而舊說亦言舉人試日,已晚,試官權德輿于簾下戲雲:‘三條燭盡,燒殘舉子之心。
’而舉子遂答曰:‘八韻賦成,驚破侍郎之膽。
’乃知唐制許舉子見燭三條。
” 瑤緘 崔融《為百官賀雨請複膳表》:“捧瑤緘而風起。
” 首夏猶清和 梁國治 謝靈運《遊赤石進帆海》詩:“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
”按:清和本二月之候,故謝客此句用“猶”字。
李善注引《歸田賦》“仲春令月,時和氣清”語為證是也。
後人以四月為清和節,則本魏文帝《槐賦》語,又自一義。
藹藹複悠悠,春歸媚景留。
年光仍澹沱,人意共夷猶。
曉砌紅方暖,深叢綠漸稠。
花高蜂影亂,林靜鳥聲幽。
淺燠梅風軟,微寒麥隴秋。
雲容陰複白,煙态霁難收。
翠繞江籬渚,香霏杜若洲。
清和真令節,選勝悅宸遊。
妙寫夏淺春深之景,“猶”字不煩挑剔而自透,可謂清楚而渾融。
“曉砌”句,暗用“紅藥當階翻”意。
“江籬”一聯,歸到本詩芳草未歇意,細膩之極。
藹藹 悠悠 滕邁《春色滿皇州》詩:“藹藹複悠悠,春歸十二樓。
” 年光 徐陵《答李颙之書》:“且年光遒盡,觸目崩心。
” 澹沱 見二卷《早春殘雪》詩。
夷猶 見二卷《風軟遊絲重》詩。
蜂影亂 杜甫《入喬口》詩:“樹密早蜂亂。
” 鳥聲幽 韋應物《月晦憶親友曲水遊燕》詩:“塘綠鳥聲幽。
” 淺燠 微寒 王勃《采蓮賦》:“麥雨微寒,梅風淺燠。
” 陰複白 杜甫《暮春題瀼西新賃草堂》詩:“彩雲陰複白。
” 霁難收 溫庭筠《華清宮》詩:“煙暖霁難收。
” 江籬渚 陸機《塘上行》:“江籬生幽渚。
” 杜若洲 《楚詞·九歌·湘君》:“采方洲兮杜若。
” 令節 傅充妻辛氏《元正》詩:“元正啟令節。
” 選勝 見一卷《荷淨納涼時》詩“選勝随時得”句。
宸遊 宋之問《奉和辛大薦福寺》詩:“宸遊滿路輝。
” 秋雲似羅 朱珪 梁元帝《蕩婦秋思賦》:“重以秋水文波,秋雲似羅。
” 一望長空迥,雲羅澹不收。
時拖三兩尺,畫出淺深秋。
薄縷層層映,輕陰淰淰浮。
微烘穿線榭,偏映曝衣樓。
霧縠何人織?冰绡幾片柔?裁裳風是剪,卷帳月成鈎。
夜色明河漢,寒星看女牛。
天機雲錦段,至巧可容求。
巧不傷纖。
三、四句尤為高雅。
淰淰 杜甫《放船》詩:“山雲淰淰寒。
”按:淰淰,即閃閃之意。
語本《禮記》,注互詳四卷《金在镕》詩。
穿線榭 宗懔《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有蟢子網于瓜上,則以為符應。
” 曝衣樓 孔傳《續六帖·七月七日部》:“《景龍記》:太液池西,有漢武帝曝衣樓,常至七月七日,宮女出後衣,登樓曝之。
” 霧縠 見前《入簾殘月影》詩。
冰绡 王勃《七夕賦》:“引鴛杼兮割冰绡。
” 裁裳 侯喜《秋雲似羅賦》:“冰绡若無,孰不比方而皆忝。
霓裳倘有,誰謂裁縫而不堪。
” 風是剪 賀知章《詠柳》詩:“二月春風是剪刀。
” 月如鈎 梁簡文帝《烏栖曲·第二首》:“浮雲似帳月如鈎。
” 河漢 《詩·小雅·大東》篇:“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毛苌《傳》:“漢,天河也。
”孔穎達疏:“《河圖括地象》雲:‘河精上為天漢。
’楊泉《物理論》雲:‘星者,元氣之英也。
漢水之精也。
氣發而著,精華浮上,宛轉随流,名曰天河。
一曰雲漢。
《大雅》雲,倬彼雲漢是也。
’” 女牛 魏文帝《燕歌行》:“牽牛織女遙相望。
”李善注:“《史記》曰:‘牽牛為犧牲。
其北織女,天女孫也。
’曹植《九詠》注曰:‘牽牛為夫,織女為婦。
織女、牽牛之星,各處一旁。
七月七日,得一會同矣。
’” 雲錦段 蘇轼《和文與可洋川園池詩·第二首》:“卷卻天機雲錦段,從教匹練寫秋光。
” 賦得龍池春禊應制 錢汝誠 嘉禊征浮棗,芳池會躍龍。
自天春盎盎,與物樂雍雍。
凡百冠裳列,惟三月日重。
流杯懷洛典,捧劍睹金容。
堤繞生香樹,波涵倒影峰。
蘭蹊猶暖薄,柳嶼未陰濃。
錫宴笙簧洽,庚歌大小從。
年年叨聖澤,盥潔定相逢。
題為“龍池春禊”,如着一觞一詠,風流跌宕之語,則不稱“龍池”;如着禮節樂和,排偶闆滞之詞,則不稱“春禊”。
典貴之中,仍寫出天地欣合之意,故為佳制。
浮棗 杜笃《祓禊賦》:“浮棗绛水,酹酒川。
”按:庾肩吾《三日侍蘭亭曲水宴》詩有“參差绛棗浮”句,江總《三日侍宴宣遊堂曲水》詩有“浮棗漾清漪”句,修禊浮棗,必有典故。
今無考。
躍龍 郭茂倩《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唐享龍池樂章》第三首:“龍池躍龍龍已飛。
” 盎盎 杜牧《李賀集·序》:“春之盎盎,不足為其和也。
” 雍雍 《詩·大雅·思齊》篇:“雍雍在宮。
”毛苌《傳》:“雍雍,和也。
” 凡百 應旸《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詩:“凡百敬爾位。
”按:梁武帝有《凡百箴》,蓋割用《毛詩》,相沿已久。
惟三 《書·洪範》:“分土惟三。
” 日月重 閻朝隐《三日曲水侍宴應制》詩:“三月重三日。
” 流杯捧劍 《晉書·束皙傳》:“武帝嘗問摯虞三日曲水之義,虞對曰:‘漢章帝時,平原徐肇以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俱亡。
村人以為怪,乃招攜之水濱洗祓,遂因水以泛觞。
其義起此。
’帝曰:‘必如所談,便非好事。
’皙進曰:‘虞小生不足以知,臣請言之:昔周公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詩雲羽觞随波。
又,秦昭王以三日置酒河曲,見金人奉水心之劍,曰:今君制有西夏,乃伯諸侯。
因此立為曲水。
二漢相緣,皆為盛集。
’帝大悅,賜皙金五十斤。
” 金容 王融《法樂詞歌下生》:“金容涵夕景。
” 生香樹 石延年《題張氏園亭》詩:“生香不斷樹交花。
” 倒影峰 見二卷《雨後山光潤廓青》詩。
笙簧 《詩·小雅·鹿鳴》篇:“吹笙鼓簧。
”毛苌《傳》:“簧,笙也。
” 大小 《詩·魯頌·泮水》篇:“無小無大,從公于邁。
”鄭玄箋:“臣無尊卑,皆從君行而來。
” 盥潔 應劭《風俗通義》:“按《周禮》:‘女巫掌歲時,以祓除釁浴。
’禊者,潔也。
《尚書》:‘以殷仲春,厥民析。
’言人解療生疾之時,故于水上釁潔之也。
” 木從繩 李中簡 《書·說命上》:“說複于王曰:‘惟木從繩則正,後從谏則聖。
’” 良弼承休命,旁徵矢好音。
試将梁棟義,微獻準繩箴。
攻短防回曲,從長引丈尋。
輪囷雖具體,裁度始堪任。
天植栽培笃,人工斧藻深。
始知舟待楫,亦似砺硎金。
啟沃元非偶,盤盂尚可欽。
聖朝宏翕受,應有對揚心。
以“木從繩”喻後從谏,“木”字難于比拟,“從繩”亦難于刻畫。
渾寫大意,以題而映帶點綴之,最為得體。
良弼 《書·說命上》:“夢帝赉予良弼。
” 休命 《書·說命下》:“說拜稽首曰:‘敢對揚天子之休命。
’” 矢好音 《詩·大雅·卷阿》篇:“豈弟君子,來遊來歌,以矢其音。
”毛苌《傳》:“矢,陳也。
” 梁棟 班彪《王命論》:“楶棁之材,不荷棟梁之任。
鬥筲之子,不秉帝王之重。
”按,馮衍《奏記》稱:“明帝複興,大将軍為之梁棟。
”《後漢書·陳球傳》:“稱公為國棟梁。
”傅玄《棟銘》稱:“國有維輔,屋有棟梁。
”皆以棟梁指大臣。
然題以“木從繩”比“後從谏”,則棟梁宜屬君身,故置彼引此。
準繩 《呂氏春秋·自知》篇:“欲知平直,則必準繩。
欲知方圓,則必規矩。
人主欲自知,則必直士。
故天子立輔弼,設師保,所以舉過也。
” 攻短 牟融《理惑論》:“若子張、子遊,俱問一孝,而仲尼答之各異,攻其短也。
”窦鞏《江陵遇元九李六二侍禦紀事書情呈十二韻》詩:“攻短每言非。
” 輪囷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蟠木根柢,輪囷離詭。
”裴骃《集解》:“張晏曰:‘輪囷離詭,委曲槃戾也。
’” 裁度 《唐書·李泌傳》:“帝以‘前世上巳、九日,皆大宴集,而寒食多與上巳同時,欲以二月名節,自我為古,若何而可?’泌謂:‘廢正月晦,以二月朔為中和節,因賜大臣戚裡尺,謂之裁度。
’” 斧藻 揚雄《法言·學行》篇:“吾未見好斧藻其德,若斧藻其楶者欤。
”李軌注:“斧藻,猶刻桷丹楹之飾削也。
藻,文飾也。
” 舟待楫 《書·說命上》:“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
”《易·系辭傳下》:“刳木為舟,剡木為楫。
” 砺硎金 《書·說命上》:“命之曰:‘朝夕納誨,以輔台德。
若金,用汝作砺。
’”孔安國《傳》:“鐵須砺,以成利器。
”荀子《勸學》篇:“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砺則利。
” 啟沃 見一卷《更達四門聰》詩。
盤盂 蔡邕《銘論》:“若黃帝有巾幾之法,孔甲有盤盂之誡,亦所以勸導人主,勖于令德者也。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學盤盂諸書。
”裴骃《集解》:“應邵曰:黃帝史孔甲所作銘也,凡二十六篇。
書盤盂中所為法戒。
”班固《漢書·藝文志》:“孔甲盤盂二十六篇。
”班固自注:“黃帝之史或曰夏帝,孔甲似皆非。
” 翕受 《書·臯陶谟》:“翕受敷施,九德鹹事。
”孔安國《傳》:“翕,合也。
” 霜中能作花 範清沂 鮑照《梅花落》:“中庭雜樹多,偏為梅咨嗟。
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
” 莫道幽香發,都由暖意蒸。
縱教含凍坼,亦以拒霜稱。
冷豔枝枝好,清寒夜夜增。
玉妃時一笑,青女任相淩。
孤影誰嫌瘦,貞心自有憑。
花明都似雪,性淡本如冰。
古調琴三弄,空山月半棱。
何人宜作賦,合是廣平能。
起四句筆意縱橫,七、八句及末二句用事警切,人所易見;尤佳在“孤影”四句,使“能”字虛實并到。
幽香 齊己《早梅》詩:“風遞幽香去。
” 含凍 司馬相如《上林賦》:“其北則盛夏含凍裂地,涉冰揭河。
” 拒霜 蘇轼《和陳述古拒霜花》詩:“千株掃作一番黃,隻有芙蓉獨自芳。
喚作拒霜知未稱,細思卻是最宜霜。
”按,《本草綱目》:“木芙蓉八九月始開,故名拒霜。
” 冷豔 尤延之《梅花》詩:“冷豔天然白。
” 清寒 《淮南子·天文訓》:“庚子氣燥寒,壬子氣清寒。
”蘇轼《廬山二勝栖賢三峽橋》詩:“清寒入山骨,草木盡堅瘦。
” 玉妃 韓愈《辛卯年雪》詩:“白霓先啟途,從以萬玉妃。
”陳與義《和張矩臣水墨梅詩·第三首》:“粲粲江南萬玉妃,别來幾度見春歸。
” 青女 《淮南子·天文訓》:“至秋三月,地氣不藏,乃收其殺。
百蟲蟄伏,靜居閉戶,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高誘注:“青女,天神青玉女,主霜雪也。
”李商隐《扶風道上見早梅》詩:“青女不饒霜。
” 琴三弄 楊表正《琴譜大全·梅花三弄》注:“是曲一名《玉妃引》。
起自桓伊善三弄笛聲。
王子猷聞其名而未識。
一日遇諸途,即洽傾蓋之歡。
子猷曰:‘聞君善于笛,愚竊願聞。
’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後人入于琴。
其音清爽,有淩霜之趣,非有道者莫知其意味也。
” 月半棱 惠洪《冷齋夜話》:“盛次仲、孔平仲同在館中,雪夜論詩。
平仲曰:‘當作不經人道語。
’曰:‘斜拖阙角龍千尺,澹抹牆腰月半棱。
’” 廣平 皮日休《梅花賦序》:“餘嘗慕宋廣平之為相,貞姿勁質,剛态毅狀。
疑其鐵腸與石心,不解吐婉媚辭。
然睹其文而有《梅花賦》,清便富豔,得南朝徐庾體,殊不類其為人也。
”李綱《梅花賦序》:“皮日休稱‘宋廣平之為人,疑其鐵心石腸,及睹所著《梅花賦》,清便富豔,得南朝徐庾體’。
然廣平之賦,今阙不傳。
予謂梅花非特占百卉之先,其标格清高,殆非餘花所及,辭語形容尤難為工。
因極思以為之賦,補廣平之阙雲。
”按:廣平賦,宋已不傳。
今所傳者,乃出明田藝蘅《留青日劄》雲“得之鮮于伯機所書”,然其文與李賦多同,蓋即剽伯紀語僞撰之。
花與思俱新 馮浩 韓愈《和席八十二韻》詩:“官随名共美,花與思俱新。
” 芳林饒旖旎,逸思擅雕華。
物色如相引,詩才欲并誇。
江郎懷有筆,潘令縣羅花。
風信初含蕊,心田亦吐芽。
妍姿争掩映,豔彩自交加。
盎盎春三月,蓬蓬水一涯。
白新句好,紅杏麗情賒。
上苑濃香滿,描摹屬賦家。
極力寫“與”字、“俱”字,句句警切。
芳林 徐堅《初學記·歲時部上》:“梁元帝《纂要》曰:‘春日青陽,木曰華木、華樹、芳林、芳樹。
’” 旖旎 詳四卷《紅藥當階翻》詩“旖旎殿春餘”句。
逸思 徐陵《玉台新詠·序》:“加以天情開朗,逸思雕華。
” 物色 劉勰《文心雕龍·物色》篇:“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
” 詩才 嚴羽《滄浪詩話》:“詩有别才,非關學也。
” 懷有筆 鐘嵘《詩品·中》:“淹罷宣城郡,遂宿冶亭,夢一美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吾有筆在卿處多年矣,可以見還。
’淹探懷中,得五色筆以授之。
爾後為詩,不複成語,故世傳江淹才盡。
”黃朝英《靖康缃素雜記》:“今世為文辭者,多以江氏為夢筆之裔。
然淹夢人取筆,殆非佳語,不知紀氏、李氏亦自可稱夢筆之裔,尤為佳也。
《蒙求》注引《典略》雲:‘江淹少夢人授以五色筆,因而有文章。
’此一事,又不載于本傳,何耶?”按:唐無名氏《夢五色筆賦》,亦用授筆之說。
《合璧事類·儒業門》曰:“江淹夢人授五色筆,由是文藻日新。
注:出《南史》本傳。
”今《南史》無此文。
縣羅花 白居易《六帖·縣令部》:“潘嶽為河陽令,樹桃李花,人号曰河陽一縣花。
”按:庾信《枯樹賦》有“定是河陽一縣花”句,倪氏注“引《晉書·潘嶽傳》”。
嶽傳實無此語。
風信 見二卷《含薰帶清風》詩。
心田 梁簡文帝《上大法頌表》:“澤雨無偏,心田受潤。
” 妍姿 鐘會《菊花賦》:“妍姿夭豔。
” 掩映 謝莊《和元日雪花應诏》詩:“掩映順雲懸。
” 豔彩 劉勰《文心雕龍·情采》篇:“韓非雲:‘豔采辯說’,謂绮麗也。
” 交加 梁簡文帝《阻歸賦》:“何愁緒之交加。
” 盎盎 見前《龍池春禊》詩。
蓬蓬 司空圖《詩品·纖秾第二》:“采采流水,蓬蓬遠春。
” 白 見二卷《秋色正清華》詩。
紅杏 司空圖《詩品·绮麗第九》:“露餘山青,紅杏在林。
” 上苑 見二卷《禁林聞曉莺》詩。
賦家 見一卷《臨風舒錦》詩。
誤筆成牛 圖布 《晉書·王羲之傳》:“獻之工草隸,善丹青。
七八歲時學書,羲之密從後掣其筆不得,歎曰:‘此兒後當複有大名。
’嘗書壁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為能,觀者數百人。
桓溫常使書扇,筆誤落,因畫作烏駁牛,甚妙。
” 筆劄傳家學,丹青亦擅能。
誤同書作馬,巧類畫成蠅。
此錯焉能鑄,其機幸可乘。
揮毫随點染,扣角乍崚嶒。
裁月攜團扇,耕雲憶古塍。
面宜桃葉障,花拟牡丹增。
塗乙難尋迹,徘徊亦自矜。
臣原無粉本,莫共戴嵩稱。
不脫“誤筆”正文,不略畫扇本事,方不是泛作畫牛詩。
“桃葉”一聯尤警切。
筆劄 《漢書·司馬相如傳》:“上令尚書給筆劄。
” 書作馬 《漢書·萬石衛直周張傳》:“建為郎中令,奏事下,建讀之,驚恐曰:‘書馬者與尾而五,今乃四,不足一。
獲譴死矣!’”注:“服虔曰:‘作馬字下曲者而五,建時上書誤作四。
’師古曰:‘馬字下曲者為尾,并四點為四足,凡五。
’” 畫成蠅 見二卷《誤筆成蠅》詩。
此錯 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八十一》:“天祐三年,羅紹威即誅牙軍,雖去其逼,而魏兵自是衰弱。
紹威悔之,謂人曰:‘合六州四十三縣鐵,不能為此錯也!’”胡三省注:“羅以殺牙兵之誤,取鑄錯為喻。
” 揮毫 高允《征士頌》:“揮毫頌德。
” 叩角 《淮南子·主術訓》:“甯戚商歌車下,桓公喟然而寤。
”高誘注:“甯戚飯牛車下,叩角商歌,齊桓公悟之,用以為相。
”按:《缪稱訓》《道應訓》皆稱甯戚擊牛角而歌,《說苑》亦作擊角;惟此注及《藝文類聚》引《古琴操》作叩。
二字義同,記載異文耳。
裁月 班婕妤《怨詩行》:“新裂齊纨素,皎潔如霜雪。
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 耕雲 見前《平秩南訛》詩。
桃葉 徐陵《玉台新詠·桃葉答王團扇歌》第三首:“團扇複團扇,持許自障面。
”吳兆宜注:“唐徐堅《初學記》第一首作王獻之《桃葉團扇歌》,《藝文類聚》與此同。
《樂府》作《團扇歌》。
”案:詩意作《團扇歌》為正,此雲“桃葉答王”,未詳。
牡丹 祝穆《事文類聚·毛蟲部》:“唐末劉訓者,京師富人,梁氏開國,嘗假貸以給軍。
京師春遊,以觀牡丹為勝賞。
訓邀客賞花,乃系水牛數百,在前指曰:‘此劉氏黑牡丹也。
’” 塗乙 方以智《通雅·器用類》:“塗乙,塗竄鈎止也。
褚先生言:‘東方朔用三千卷牍,兩人共持舉,人主上方讀之。
止,辄乙其處,二月乃盡。
’謂以筆鈎斷畫止也。
開寶六年,命盧多遜、扈蒙、張澹,參詳長定循資格,塗注乙二十條。
李義山《韓碑》詩曰:‘點竄堯典舜典字,塗改清廟生民詩。
’唐門下省給事中,凡百官奏鈔,侍中既審,則駁正違失。
诏敕有不便者,塗竄而奏還,謂之塗歸。
李藩所争是也。
天聖二年,陳從易等校太清樓所藏十代興亡論,妄加塗竄,降職。
升庵以塗乙讀為塗,後訛作塗注,然則開寶之分塗注、乙,何以分為?” 粉本 朱景元《唐朝名畫錄》:“明皇天寶中,忽思蜀道嘉陵江水,遂假吳生驿驷,令往寫貌。
及回日,帝問其狀,奏曰:‘臣無粉本,并記在心。
’後宣令于大同殿圖之。
嘉陵江三百餘裡山水,一日而畢。
” 戴嵩 夏文彥《圖繪寶鑒》:“唐戴嵩,不知何許人。
初韓滉鎮浙西,命為巡官。
師滉畫皆不及,獨于牛盡野性,過滉遠甚。
” 梭化龍 邊繼祖 見一卷《鲛人潛織》詩。
恍惚誰能測?神龍變化多。
偶同魚在藻,幻作鳳銜梭。
鲛客拈猶怯,漁人認竟訛。
誰知氣飛動,不受手摩挲。
鱗爪峥嵘露,風雲倏忽過。
六丁下雷電,一瞥去江河。
漫拟蛩催織,真如劍躍波。
隻應霄漢上,劄劄伴星娥。
此與劍化為龍不同:劍本神物,可以變化;梭則無當化之理,難以措詞
” 綸扉清切地,待诏直良宵。
草向黃麻起,燈從紫禁挑。
紗籠光爛漫,彩筆影飄搖。
未減然藜夜,常連染翰朝。
院鈴風裡動,宮漏月中遙。
鳳諾頻相檢,蘭膏幾度銷。
即今裁五色,憶昔限三條。
幸沐君恩重,瑤緘捧碧霄。
切定“起草”,說“燈緣”字,不剔自透。
“即今”二句,尤脫灑。
綸扉 按:唐人稱中書為綸闱,以王言所出也;明人始有綸扉之稱,葉向高詩嘗用之,蓋章奏批答之習語耳。
清切 劉桢《贈徐幹》詩:“誰為道路遠?隔此西掖垣。
拘限清切禁,中情無由宣。
” 待诏 見一卷《詩書至道該》詩。
草 《漢書·淮南衡山濟北王傳》:“時武帝方好藝文,以安屬為諸父,辯博善為文辭,甚尊重之。
每為報書及賜,常召司馬相如等視草乃遣。
”注:師古曰:“草,為文之藁草。
”沈括《夢溪筆談·故事一》:“學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親幸,至今惟學士上日許正坐,他日皆不敢獨坐。
故事,堂中設視草台,每草制,則具衣冠據台而坐。
” 黃麻 《唐六典·中書省部李林甫注》:“今冊書用簡,制書、勞慰制書、發日敕用黃麻紙,敕旨、論事敕及敕牒用黃藤紙,其敕書頒下諸州用絹。
”李肇《翰林志》:“元和初,置書诏印,學士院主之。
凡赦書、德音、立後、建儲、大誅讨、免三公宰相、命将,曰制,并用白麻紙,不用印;凡賜與、征召、宣索、處分,曰诏,用白藤紙;凡慰軍旅,用黃麻紙并印。
”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唐日曆》:‘貞觀十年十月,诏始用黃麻紙寫诏敕。
’”又曰:“上元三年閏三月,戊子敕:‘制敕施行,既為永式,比有白紙,多有蟲蠹。
自今以後,尚書省頒下諸司,及州下縣,宜并用黃紙。
’”原注,《魏志》:劉放、孫資勸明帝召司馬宣王。
帝納其言,即以黃紙授放作诏。
紫禁 謝莊《宋孝武宣貴妃诔》:“收華紫禁。
”李善注:“王者之宮以象紫微,故謂宮中為紫禁。
” 紗籠 白居易《宿東亭曉興》詩:“耿耿紗籠燭。
”按:夏侯湛《缸燈賦》有“疏以華籠”語,梁元帝有《詠燭籠》詩,則燭之有籠,不始于唐,但未言用紗耳。
彩筆 潘嶽《螢火賦》:“援彩筆以為銘。
” 燃藜夜 《三輔黃圖》:“劉向于成帝之末,校書天祿閣,專精覃思。
夜有老人,著黃衣,植青藜杖,叩閣而進。
見向暗中獨坐誦書,老父乃吹杖端煙然,因以見向,授《五行》《洪範》之文。
恐詞說繁廣忘之,乃裂裳及紳以記其言。
至曙而去。
請問姓名,雲:‘我是太乙之精,天帝聞卯金之子有博學者,下而觀焉。
’乃出懷中竹牒,有天文、地圖之書,曰:‘餘略授子焉。
’至子歆,從授其術。
向亦不悟此人焉。
” 染翰朝 賈至《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詩:“共沐恩波鳳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 院鈴 李肇《翰林志》:“南北二廳,皆有懸鈴,以示呼召。
”韓偓《雨後月中玉堂閑坐》詩:“夜久忽聞鈴索動,玉堂西畔響丁東。
”自注:“禁省嚴密,非本院人,雖有公事不敢遽入。
至于内夫人宣事,亦先引鈴。
每有文書,即内臣立于門外,鈴聲動,本院小判官出受;受訖,授院使,院使授學士。
” 宮漏 蘇易簡《續翰林志》:“修篁皓鶴,悉圖廊庑。
奇花異木,羅植軒砌。
風傳禁漏,月色滿庭,真人世之仙境。
” 鳳諾 陸龜蒙《笠澤書說·鳳尾諾》:“或問予曰:‘鳳尾諾為何等物?圖耶?書耶?’對曰:‘予之所聞,自晉訖于陳梁已來,藩邸之書,凡封子弟為王,則開府群僚屬,取當時士有學行才藻者中是選。
其所下書,東宮則曰令,上書則曰箋,諸王下書則曰教。
上書則曰啟,應和文章則曰應令、應教,下其制一等故也。
則事行則曰諾,猶漢天子肯臣下之奏曰可也。
鳳尾則所諾箋之文也。
然,褷然。
織為繪莫的知,既肯其行,必有褒異之辭。
若今之批答。
’案:晉元帝為瑯邪王時,帝美其才,令通習外事,嘗使批鳳尾諾。
南齊江夏王鋒,高帝第十二子,甚憐之。
年五歲,使學鳳尾諾,下筆便工,帝大悅,以玉麒麟賜之。
餘未見其出。
”王楙《野客叢書》:“皮日休詩以‘鳳尾諾’對‘虎頭嵓’。
東坡以‘鳳尾諾’對‘虎頭州’。
按:晉帝批奏,書諾字之尾如鳳尾之形,故謂鳳尾諾;齊帝令江夏王學鳳尾諾,一學即工。
諾者,猶言制可也。
諾字與诏字相似,而又有鳳诏之語,故觀者往往誤以為鳳尾诏焉,如《陸龜蒙集》所刊是也。
” 蘭膏 《楚詞·招魂》:“蘭膏明燭,華容備些。
”王逸注:“蘭膏,以蘭香煉膏也。
” 裁五色 陶宗儀《說郛五十九·陸翙〈邺中記〉》:“石虎诏書以五色紙着鳳雛口中。
”王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朝罷須裁五色诏。
” 限三條 程大昌《演繁露》:“《五代會要·二十一》曰:‘清泰二年,禮部奏,奉長興一年敕進士引試,早入晩出,請依舊例試雜文,并點門入省,經宿就試。
’唐試連夜,以燭三條為限。
《白樂天集》:‘試日許燒木燭三條,燭盡不許更續。
’至此,因禮部奏乃始達旦也。
”胡仔《苕溪漁隐叢話》:“《複齋漫錄》雲:‘《杜陽雜編》言:舒元輿舉進士,既試,脂炬人皆自将。
’以餘考之,唐制如此耳。
故《廣記》雲:‘唐制:舉人試日,既暮,許燭燒三條。
’韋永贻試日,先畢,作詩雲:‘三條燭盡鐘初動,九轉丹成鼎未開。
明月漸低人擾擾,不知誰是谪仙才。
’而舊說亦言舉人試日,已晚,試官權德輿于簾下戲雲:‘三條燭盡,燒殘舉子之心。
’而舉子遂答曰:‘八韻賦成,驚破侍郎之膽。
’乃知唐制許舉子見燭三條。
” 瑤緘 崔融《為百官賀雨請複膳表》:“捧瑤緘而風起。
” 首夏猶清和 梁國治 謝靈運《遊赤石進帆海》詩:“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
”按:清和本二月之候,故謝客此句用“猶”字。
李善注引《歸田賦》“仲春令月,時和氣清”語為證是也。
後人以四月為清和節,則本魏文帝《槐賦》語,又自一義。
藹藹複悠悠,春歸媚景留。
年光仍澹沱,人意共夷猶。
曉砌紅方暖,深叢綠漸稠。
花高蜂影亂,林靜鳥聲幽。
淺燠梅風軟,微寒麥隴秋。
雲容陰複白,煙态霁難收。
翠繞江籬渚,香霏杜若洲。
清和真令節,選勝悅宸遊。
妙寫夏淺春深之景,“猶”字不煩挑剔而自透,可謂清楚而渾融。
“曉砌”句,暗用“紅藥當階翻”意。
“江籬”一聯,歸到本詩芳草未歇意,細膩之極。
藹藹 悠悠 滕邁《春色滿皇州》詩:“藹藹複悠悠,春歸十二樓。
” 年光 徐陵《答李颙之書》:“且年光遒盡,觸目崩心。
” 澹沱 見二卷《早春殘雪》詩。
夷猶 見二卷《風軟遊絲重》詩。
蜂影亂 杜甫《入喬口》詩:“樹密早蜂亂。
” 鳥聲幽 韋應物《月晦憶親友曲水遊燕》詩:“塘綠鳥聲幽。
” 淺燠 微寒 王勃《采蓮賦》:“麥雨微寒,梅風淺燠。
” 陰複白 杜甫《暮春題瀼西新賃草堂》詩:“彩雲陰複白。
” 霁難收 溫庭筠《華清宮》詩:“煙暖霁難收。
” 江籬渚 陸機《塘上行》:“江籬生幽渚。
” 杜若洲 《楚詞·九歌·湘君》:“采方洲兮杜若。
” 令節 傅充妻辛氏《元正》詩:“元正啟令節。
” 選勝 見一卷《荷淨納涼時》詩“選勝随時得”句。
宸遊 宋之問《奉和辛大薦福寺》詩:“宸遊滿路輝。
” 秋雲似羅 朱珪 梁元帝《蕩婦秋思賦》:“重以秋水文波,秋雲似羅。
” 一望長空迥,雲羅澹不收。
時拖三兩尺,畫出淺深秋。
薄縷層層映,輕陰淰淰浮。
微烘穿線榭,偏映曝衣樓。
霧縠何人織?冰绡幾片柔?裁裳風是剪,卷帳月成鈎。
夜色明河漢,寒星看女牛。
天機雲錦段,至巧可容求。
巧不傷纖。
三、四句尤為高雅。
淰淰 杜甫《放船》詩:“山雲淰淰寒。
”按:淰淰,即閃閃之意。
語本《禮記》,注互詳四卷《金在镕》詩。
穿線榭 宗懔《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有蟢子網于瓜上,則以為符應。
” 曝衣樓 孔傳《續六帖·七月七日部》:“《景龍記》:太液池西,有漢武帝曝衣樓,常至七月七日,宮女出後衣,登樓曝之。
” 霧縠 見前《入簾殘月影》詩。
冰绡 王勃《七夕賦》:“引鴛杼兮割冰绡。
” 裁裳 侯喜《秋雲似羅賦》:“冰绡若無,孰不比方而皆忝。
霓裳倘有,誰謂裁縫而不堪。
” 風是剪 賀知章《詠柳》詩:“二月春風是剪刀。
” 月如鈎 梁簡文帝《烏栖曲·第二首》:“浮雲似帳月如鈎。
” 河漢 《詩·小雅·大東》篇:“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毛苌《傳》:“漢,天河也。
”孔穎達疏:“《河圖括地象》雲:‘河精上為天漢。
’楊泉《物理論》雲:‘星者,元氣之英也。
漢水之精也。
氣發而著,精華浮上,宛轉随流,名曰天河。
一曰雲漢。
《大雅》雲,倬彼雲漢是也。
’” 女牛 魏文帝《燕歌行》:“牽牛織女遙相望。
”李善注:“《史記》曰:‘牽牛為犧牲。
其北織女,天女孫也。
’曹植《九詠》注曰:‘牽牛為夫,織女為婦。
織女、牽牛之星,各處一旁。
七月七日,得一會同矣。
’” 雲錦段 蘇轼《和文與可洋川園池詩·第二首》:“卷卻天機雲錦段,從教匹練寫秋光。
” 賦得龍池春禊應制 錢汝誠 嘉禊征浮棗,芳池會躍龍。
自天春盎盎,與物樂雍雍。
凡百冠裳列,惟三月日重。
流杯懷洛典,捧劍睹金容。
堤繞生香樹,波涵倒影峰。
蘭蹊猶暖薄,柳嶼未陰濃。
錫宴笙簧洽,庚歌大小從。
年年叨聖澤,盥潔定相逢。
題為“龍池春禊”,如着一觞一詠,風流跌宕之語,則不稱“龍池”;如着禮節樂和,排偶闆滞之詞,則不稱“春禊”。
典貴之中,仍寫出天地欣合之意,故為佳制。
浮棗 杜笃《祓禊賦》:“浮棗绛水,酹酒川。
”按:庾肩吾《三日侍蘭亭曲水宴》詩有“參差绛棗浮”句,江總《三日侍宴宣遊堂曲水》詩有“浮棗漾清漪”句,修禊浮棗,必有典故。
今無考。
躍龍 郭茂倩《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唐享龍池樂章》第三首:“龍池躍龍龍已飛。
” 盎盎 杜牧《李賀集·序》:“春之盎盎,不足為其和也。
” 雍雍 《詩·大雅·思齊》篇:“雍雍在宮。
”毛苌《傳》:“雍雍,和也。
” 凡百 應旸《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詩:“凡百敬爾位。
”按:梁武帝有《凡百箴》,蓋割用《毛詩》,相沿已久。
惟三 《書·洪範》:“分土惟三。
” 日月重 閻朝隐《三日曲水侍宴應制》詩:“三月重三日。
” 流杯捧劍 《晉書·束皙傳》:“武帝嘗問摯虞三日曲水之義,虞對曰:‘漢章帝時,平原徐肇以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俱亡。
村人以為怪,乃招攜之水濱洗祓,遂因水以泛觞。
其義起此。
’帝曰:‘必如所談,便非好事。
’皙進曰:‘虞小生不足以知,臣請言之:昔周公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詩雲羽觞随波。
又,秦昭王以三日置酒河曲,見金人奉水心之劍,曰:今君制有西夏,乃伯諸侯。
因此立為曲水。
二漢相緣,皆為盛集。
’帝大悅,賜皙金五十斤。
” 金容 王融《法樂詞歌下生》:“金容涵夕景。
” 生香樹 石延年《題張氏園亭》詩:“生香不斷樹交花。
” 倒影峰 見二卷《雨後山光潤廓青》詩。
笙簧 《詩·小雅·鹿鳴》篇:“吹笙鼓簧。
”毛苌《傳》:“簧,笙也。
” 大小 《詩·魯頌·泮水》篇:“無小無大,從公于邁。
”鄭玄箋:“臣無尊卑,皆從君行而來。
” 盥潔 應劭《風俗通義》:“按《周禮》:‘女巫掌歲時,以祓除釁浴。
’禊者,潔也。
《尚書》:‘以殷仲春,厥民析。
’言人解療生疾之時,故于水上釁潔之也。
” 木從繩 李中簡 《書·說命上》:“說複于王曰:‘惟木從繩則正,後從谏則聖。
’” 良弼承休命,旁徵矢好音。
試将梁棟義,微獻準繩箴。
攻短防回曲,從長引丈尋。
輪囷雖具體,裁度始堪任。
天植栽培笃,人工斧藻深。
始知舟待楫,亦似砺硎金。
啟沃元非偶,盤盂尚可欽。
聖朝宏翕受,應有對揚心。
以“木從繩”喻後從谏,“木”字難于比拟,“從繩”亦難于刻畫。
渾寫大意,以題而映帶點綴之,最為得體。
良弼 《書·說命上》:“夢帝赉予良弼。
” 休命 《書·說命下》:“說拜稽首曰:‘敢對揚天子之休命。
’” 矢好音 《詩·大雅·卷阿》篇:“豈弟君子,來遊來歌,以矢其音。
”毛苌《傳》:“矢,陳也。
” 梁棟 班彪《王命論》:“楶棁之材,不荷棟梁之任。
鬥筲之子,不秉帝王之重。
”按,馮衍《奏記》稱:“明帝複興,大将軍為之梁棟。
”《後漢書·陳球傳》:“稱公為國棟梁。
”傅玄《棟銘》稱:“國有維輔,屋有棟梁。
”皆以棟梁指大臣。
然題以“木從繩”比“後從谏”,則棟梁宜屬君身,故置彼引此。
準繩 《呂氏春秋·自知》篇:“欲知平直,則必準繩。
欲知方圓,則必規矩。
人主欲自知,則必直士。
故天子立輔弼,設師保,所以舉過也。
” 攻短 牟融《理惑論》:“若子張、子遊,俱問一孝,而仲尼答之各異,攻其短也。
”窦鞏《江陵遇元九李六二侍禦紀事書情呈十二韻》詩:“攻短每言非。
” 輪囷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蟠木根柢,輪囷離詭。
”裴骃《集解》:“張晏曰:‘輪囷離詭,委曲槃戾也。
’” 裁度 《唐書·李泌傳》:“帝以‘前世上巳、九日,皆大宴集,而寒食多與上巳同時,欲以二月名節,自我為古,若何而可?’泌謂:‘廢正月晦,以二月朔為中和節,因賜大臣戚裡尺,謂之裁度。
’” 斧藻 揚雄《法言·學行》篇:“吾未見好斧藻其德,若斧藻其楶者欤。
”李軌注:“斧藻,猶刻桷丹楹之飾削也。
藻,文飾也。
” 舟待楫 《書·說命上》:“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
”《易·系辭傳下》:“刳木為舟,剡木為楫。
” 砺硎金 《書·說命上》:“命之曰:‘朝夕納誨,以輔台德。
若金,用汝作砺。
’”孔安國《傳》:“鐵須砺,以成利器。
”荀子《勸學》篇:“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砺則利。
” 啟沃 見一卷《更達四門聰》詩。
盤盂 蔡邕《銘論》:“若黃帝有巾幾之法,孔甲有盤盂之誡,亦所以勸導人主,勖于令德者也。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學盤盂諸書。
”裴骃《集解》:“應邵曰:黃帝史孔甲所作銘也,凡二十六篇。
書盤盂中所為法戒。
”班固《漢書·藝文志》:“孔甲盤盂二十六篇。
”班固自注:“黃帝之史或曰夏帝,孔甲似皆非。
” 翕受 《書·臯陶谟》:“翕受敷施,九德鹹事。
”孔安國《傳》:“翕,合也。
” 霜中能作花 範清沂 鮑照《梅花落》:“中庭雜樹多,偏為梅咨嗟。
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
” 莫道幽香發,都由暖意蒸。
縱教含凍坼,亦以拒霜稱。
冷豔枝枝好,清寒夜夜增。
玉妃時一笑,青女任相淩。
孤影誰嫌瘦,貞心自有憑。
花明都似雪,性淡本如冰。
古調琴三弄,空山月半棱。
何人宜作賦,合是廣平能。
起四句筆意縱橫,七、八句及末二句用事警切,人所易見;尤佳在“孤影”四句,使“能”字虛實并到。
幽香 齊己《早梅》詩:“風遞幽香去。
” 含凍 司馬相如《上林賦》:“其北則盛夏含凍裂地,涉冰揭河。
” 拒霜 蘇轼《和陳述古拒霜花》詩:“千株掃作一番黃,隻有芙蓉獨自芳。
喚作拒霜知未稱,細思卻是最宜霜。
”按,《本草綱目》:“木芙蓉八九月始開,故名拒霜。
” 冷豔 尤延之《梅花》詩:“冷豔天然白。
” 清寒 《淮南子·天文訓》:“庚子氣燥寒,壬子氣清寒。
”蘇轼《廬山二勝栖賢三峽橋》詩:“清寒入山骨,草木盡堅瘦。
” 玉妃 韓愈《辛卯年雪》詩:“白霓先啟途,從以萬玉妃。
”陳與義《和張矩臣水墨梅詩·第三首》:“粲粲江南萬玉妃,别來幾度見春歸。
” 青女 《淮南子·天文訓》:“至秋三月,地氣不藏,乃收其殺。
百蟲蟄伏,靜居閉戶,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高誘注:“青女,天神青玉女,主霜雪也。
”李商隐《扶風道上見早梅》詩:“青女不饒霜。
” 琴三弄 楊表正《琴譜大全·梅花三弄》注:“是曲一名《玉妃引》。
起自桓伊善三弄笛聲。
王子猷聞其名而未識。
一日遇諸途,即洽傾蓋之歡。
子猷曰:‘聞君善于笛,愚竊願聞。
’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後人入于琴。
其音清爽,有淩霜之趣,非有道者莫知其意味也。
” 月半棱 惠洪《冷齋夜話》:“盛次仲、孔平仲同在館中,雪夜論詩。
平仲曰:‘當作不經人道語。
’曰:‘斜拖阙角龍千尺,澹抹牆腰月半棱。
’” 廣平 皮日休《梅花賦序》:“餘嘗慕宋廣平之為相,貞姿勁質,剛态毅狀。
疑其鐵腸與石心,不解吐婉媚辭。
然睹其文而有《梅花賦》,清便富豔,得南朝徐庾體,殊不類其為人也。
”李綱《梅花賦序》:“皮日休稱‘宋廣平之為人,疑其鐵心石腸,及睹所著《梅花賦》,清便富豔,得南朝徐庾體’。
然廣平之賦,今阙不傳。
予謂梅花非特占百卉之先,其标格清高,殆非餘花所及,辭語形容尤難為工。
因極思以為之賦,補廣平之阙雲。
”按:廣平賦,宋已不傳。
今所傳者,乃出明田藝蘅《留青日劄》雲“得之鮮于伯機所書”,然其文與李賦多同,蓋即剽伯紀語僞撰之。
花與思俱新 馮浩 韓愈《和席八十二韻》詩:“官随名共美,花與思俱新。
” 芳林饒旖旎,逸思擅雕華。
物色如相引,詩才欲并誇。
江郎懷有筆,潘令縣羅花。
風信初含蕊,心田亦吐芽。
妍姿争掩映,豔彩自交加。
盎盎春三月,蓬蓬水一涯。
白新句好,紅杏麗情賒。
上苑濃香滿,描摹屬賦家。
極力寫“與”字、“俱”字,句句警切。
芳林 徐堅《初學記·歲時部上》:“梁元帝《纂要》曰:‘春日青陽,木曰華木、華樹、芳林、芳樹。
’” 旖旎 詳四卷《紅藥當階翻》詩“旖旎殿春餘”句。
逸思 徐陵《玉台新詠·序》:“加以天情開朗,逸思雕華。
” 物色 劉勰《文心雕龍·物色》篇:“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
” 詩才 嚴羽《滄浪詩話》:“詩有别才,非關學也。
” 懷有筆 鐘嵘《詩品·中》:“淹罷宣城郡,遂宿冶亭,夢一美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吾有筆在卿處多年矣,可以見還。
’淹探懷中,得五色筆以授之。
爾後為詩,不複成語,故世傳江淹才盡。
”黃朝英《靖康缃素雜記》:“今世為文辭者,多以江氏為夢筆之裔。
然淹夢人取筆,殆非佳語,不知紀氏、李氏亦自可稱夢筆之裔,尤為佳也。
《蒙求》注引《典略》雲:‘江淹少夢人授以五色筆,因而有文章。
’此一事,又不載于本傳,何耶?”按:唐無名氏《夢五色筆賦》,亦用授筆之說。
《合璧事類·儒業門》曰:“江淹夢人授五色筆,由是文藻日新。
注:出《南史》本傳。
”今《南史》無此文。
縣羅花 白居易《六帖·縣令部》:“潘嶽為河陽令,樹桃李花,人号曰河陽一縣花。
”按:庾信《枯樹賦》有“定是河陽一縣花”句,倪氏注“引《晉書·潘嶽傳》”。
嶽傳實無此語。
風信 見二卷《含薰帶清風》詩。
心田 梁簡文帝《上大法頌表》:“澤雨無偏,心田受潤。
” 妍姿 鐘會《菊花賦》:“妍姿夭豔。
” 掩映 謝莊《和元日雪花應诏》詩:“掩映順雲懸。
” 豔彩 劉勰《文心雕龍·情采》篇:“韓非雲:‘豔采辯說’,謂绮麗也。
” 交加 梁簡文帝《阻歸賦》:“何愁緒之交加。
” 盎盎 見前《龍池春禊》詩。
蓬蓬 司空圖《詩品·纖秾第二》:“采采流水,蓬蓬遠春。
” 白 見二卷《秋色正清華》詩。
紅杏 司空圖《詩品·绮麗第九》:“露餘山青,紅杏在林。
” 上苑 見二卷《禁林聞曉莺》詩。
賦家 見一卷《臨風舒錦》詩。
誤筆成牛 圖布 《晉書·王羲之傳》:“獻之工草隸,善丹青。
七八歲時學書,羲之密從後掣其筆不得,歎曰:‘此兒後當複有大名。
’嘗書壁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為能,觀者數百人。
桓溫常使書扇,筆誤落,因畫作烏駁牛,甚妙。
” 筆劄傳家學,丹青亦擅能。
誤同書作馬,巧類畫成蠅。
此錯焉能鑄,其機幸可乘。
揮毫随點染,扣角乍崚嶒。
裁月攜團扇,耕雲憶古塍。
面宜桃葉障,花拟牡丹增。
塗乙難尋迹,徘徊亦自矜。
臣原無粉本,莫共戴嵩稱。
不脫“誤筆”正文,不略畫扇本事,方不是泛作畫牛詩。
“桃葉”一聯尤警切。
筆劄 《漢書·司馬相如傳》:“上令尚書給筆劄。
” 書作馬 《漢書·萬石衛直周張傳》:“建為郎中令,奏事下,建讀之,驚恐曰:‘書馬者與尾而五,今乃四,不足一。
獲譴死矣!’”注:“服虔曰:‘作馬字下曲者而五,建時上書誤作四。
’師古曰:‘馬字下曲者為尾,并四點為四足,凡五。
’” 畫成蠅 見二卷《誤筆成蠅》詩。
此錯 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八十一》:“天祐三年,羅紹威即誅牙軍,雖去其逼,而魏兵自是衰弱。
紹威悔之,謂人曰:‘合六州四十三縣鐵,不能為此錯也!’”胡三省注:“羅以殺牙兵之誤,取鑄錯為喻。
” 揮毫 高允《征士頌》:“揮毫頌德。
” 叩角 《淮南子·主術訓》:“甯戚商歌車下,桓公喟然而寤。
”高誘注:“甯戚飯牛車下,叩角商歌,齊桓公悟之,用以為相。
”按:《缪稱訓》《道應訓》皆稱甯戚擊牛角而歌,《說苑》亦作擊角;惟此注及《藝文類聚》引《古琴操》作叩。
二字義同,記載異文耳。
裁月 班婕妤《怨詩行》:“新裂齊纨素,皎潔如霜雪。
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 耕雲 見前《平秩南訛》詩。
桃葉 徐陵《玉台新詠·桃葉答王團扇歌》第三首:“團扇複團扇,持許自障面。
”吳兆宜注:“唐徐堅《初學記》第一首作王獻之《桃葉團扇歌》,《藝文類聚》與此同。
《樂府》作《團扇歌》。
”案:詩意作《團扇歌》為正,此雲“桃葉答王”,未詳。
牡丹 祝穆《事文類聚·毛蟲部》:“唐末劉訓者,京師富人,梁氏開國,嘗假貸以給軍。
京師春遊,以觀牡丹為勝賞。
訓邀客賞花,乃系水牛數百,在前指曰:‘此劉氏黑牡丹也。
’” 塗乙 方以智《通雅·器用類》:“塗乙,塗竄鈎止也。
褚先生言:‘東方朔用三千卷牍,兩人共持舉,人主上方讀之。
止,辄乙其處,二月乃盡。
’謂以筆鈎斷畫止也。
開寶六年,命盧多遜、扈蒙、張澹,參詳長定循資格,塗注乙二十條。
李義山《韓碑》詩曰:‘點竄堯典舜典字,塗改清廟生民詩。
’唐門下省給事中,凡百官奏鈔,侍中既審,則駁正違失。
诏敕有不便者,塗竄而奏還,謂之塗歸。
李藩所争是也。
天聖二年,陳從易等校太清樓所藏十代興亡論,妄加塗竄,降職。
升庵以塗乙讀為塗,後訛作塗注,然則開寶之分塗注、乙,何以分為?” 粉本 朱景元《唐朝名畫錄》:“明皇天寶中,忽思蜀道嘉陵江水,遂假吳生驿驷,令往寫貌。
及回日,帝問其狀,奏曰:‘臣無粉本,并記在心。
’後宣令于大同殿圖之。
嘉陵江三百餘裡山水,一日而畢。
” 戴嵩 夏文彥《圖繪寶鑒》:“唐戴嵩,不知何許人。
初韓滉鎮浙西,命為巡官。
師滉畫皆不及,獨于牛盡野性,過滉遠甚。
” 梭化龍 邊繼祖 見一卷《鲛人潛織》詩。
恍惚誰能測?神龍變化多。
偶同魚在藻,幻作鳳銜梭。
鲛客拈猶怯,漁人認竟訛。
誰知氣飛動,不受手摩挲。
鱗爪峥嵘露,風雲倏忽過。
六丁下雷電,一瞥去江河。
漫拟蛩催織,真如劍躍波。
隻應霄漢上,劄劄伴星娥。
此與劍化為龍不同:劍本神物,可以變化;梭則無當化之理,難以措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