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以自綏養。
是以君子留心甘其臭,尚矣。
” 披襟 見一卷《荷靜納涼時》詩“披襟對薜蘿”句。
紉佩 《楚詞·離騷經》:“紉秋蘭以為佩。
” 吹噓 見前《風軟遊絲重》詩。
消息 《易·彖傳上》:“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
”按:消息本言氣化盈虛,後來乃用為音信意。
蔡琰《悲憤詩》曰:“迎問其消息,辄複非鄉裡。
”《淳化閣帖》載杜預書曰:“閑得來說,知消息。
”蓋漢晉以來,即有是語。
華省 潘嶽《秋興賦》:“宵耿介而不寐兮,獨展轉于華省。
”徐堅《初學記·職官部》:“應劭《漢官儀》曰:‘尚書郎含雞蛇香伏奏事,黃門郎對揖跪受,故稱尚書郎懷香握蘭,趨走丹墀。
’”《唐書·職官志》:“龍朔二年二月甲子,改秘書省為蘭台。
” 湘南 鄭真《題蘭》詩:“楚佩可憐零落盡,春風春夢過湘南。
”按:《漢書·地理志》,長沙國有湘南縣。
然蘭蕙盛詠于騷人,滋長于楚地,此乃概指湘水之南,非專舉一縣也。
出水芙蓉 露草珠穿穗,銀塘鏡啟奁。
才看蓮蕊綻,徐逗水紋纖。
翠蓋圍橋柱,朱華映舫簾。
更無清麗匹,何止色香兼?淨植真堪愛,污泥總不沾。
倚風渾欲笑,銷夏頓忘炎。
泛綠遙情寄,淩波雅韻拈。
天然非藻繪,刻畫愧無鹽。
原評曰:“露草”二句,題前設色,極清麗。
三句點“芙蓉”,四句點“出水”。
“翠蓋”一聯寫芙蓉之貌,“更無”一聯寫芙蓉之神,濃淡相間。
結出喻意,恰押出險韻。
珠穿穗 唐太宗《秋日敩庾信體》:“珠穿曉露叢。
” 銀塘 見一卷《荷淨納涼時》詩“銀塘萬柄荷”句。
鏡啟奁 見一卷《芙蓉出水》詩。
水紋 梁元帝《晚景遊後園》詩:“風散水紋長。
” 翠蓋 見一卷《荷淨納涼時》詩“翠蓋影婆娑”句。
橋柱 楊萬裡《垂虹亭》詩:“橋柱疏疏四寂然。
” 朱華 曹植《公宴》詩:“朱華冒綠池。
”李善注:“朱華,芙蓉也。
” 舫簾 杜甫《送李八秘書赴杜相公幕》詩:“青簾白舫益州來。
” 清麗 陸機《文賦》:“清麗芊眠。
”周邦彥《梅花花犯》詞:“淨洗鉛華,無限清麗。
” 色香 李商隐《荷花》詩:“都無色可并,不奈此香何?”陸佃《埤雅·釋草》:“王文公曰:‘荷花有色有香,得日光乃開。
’” 淨植 周子《愛蓮說》:“亭亭淨植。
” 污泥 李綱《蓮花賦序》:“釋氏以蓮花喻性,蓋以其植根淤泥而能不染,發生清淨,殊妙色香,非他草木之花可比,故以為喻。
” 倚風 敖陶孫《詩評》:“王右丞如秋水芙蓉,倚風自笑。
” 銷夏 皮日休《銷夏灣》詩:“太湖有曲處,其門為兩崖。
當中數十頃,别如一天池。
号為銷夏灣,此名無所私。
” 泛綠 《南史·庾杲之傳》:“蕭緬《與王儉書》曰:‘盛府元僚,實難其選。
庾景行泛綠水,依芙蓉,何其麗也。
’時人以入儉府為蓮花池,故緬書美之。
”梁劉琨《明姬年十五》:“綠水泛香蓮。
” 遙情 陶潛《遊斜川》詩:“中觞縱遙情。
” 淩波 闵鴻《芙蓉賦》:“竦修幹以淩波。
” 雅韻 《宋書·謝方明傳》:“無他技能,自然有雅韻。
” 天然 刻畫 并見一卷《芙蓉出水》詩。
葵心傾向日 《淮南子·覽冥訓》:“夫燧之取火于日,磁石之引鐵,蟹之敗漆,葵之向日,雖有明智,弗能然也。
” 百卉承炎景,惟葵解獻忱。
隻言能衛足,誰識默傾心?霧斂迎朝旭,風欹送夕陰。
中天方皎皎,圓影正沉沉。
宛轉随羲馭,回旋象鬥斟。
近含陽燧火,遙映露盤金。
讵拟分光耀,都緣仰照臨。
借将丹赤意,持以勵華簪。
原評曰:“隻言”句,恰好陪筆。
“霧斂”四句,從兩頭逼到中間,“傾向”之意始備。
“宛轉”句,總括上文,“回旋”句随手取喻,亦确切。
“近含”二句詠歎,有情采。
“讵拟”二句,尊題之法。
以勉勵意作結,亦正大。
陸機《園葵》詩曰:“朝榮東北傾,夕穎西南晞。
”五六句從此化出。
百卉 《詩·小雅·四月》篇:“百卉具腓。
” 衛足 《左傳·成公十七年》:“仲尼曰:‘鮑莊子之知,不如葵,葵猶能衛其足。
’”杜預注:“葵傾葉向日,以蔽其根。
” 傾心 白居易《代書一百韻寄微之》詩:“傾心向日葵。
” 羲馭 見一卷《日浴鹹池》詩。
鬥斟 見前《清高金莖露》詩。
陽燧火 《淮南子·天文訓》:“故陽燧見日則燃而為火。
”高誘注:“陽燧,金也。
取金杯無緣者,熟摩令熱,日中時,以當日下,以艾承之,則燃得火。
”按:此句以金比葵色,杯比葵形,陽燧關合向日。
露盤金 晏殊《黃葵》詩:“鑄金承露巧。
” 丹赤 《陳書·侯安都傳》:“推丹赤于造次。
” 華簪 見一卷《披沙揀金》詩。
動靜交相養 白居易《動靜交相養賦序》:“居易常見今之立身從事者,有失于動,有失于靜,斯由動靜俱不得其時與理也。
因述其所以然,用自儆導,命曰《動靜交相養賦》雲。
” 欲審行藏意,徐參動靜交。
四時環作序,八卦錯成爻。
躍本由潛出,明因用晦包。
蟄蟲還啟戶,飛鳥或安巢。
自有機常轉,因知理不膠。
妙從相養得,義豈互根淆。
但勿求沽玉,何須學系匏?寸心通晝夜,多事索璚茅。
三、四句先抉“動靜”之根。
原評曰:五、六句抒寫動由于靜,靜能包動意。
七、八句複将靜極則動、動極複靜之理一一道出,于“交”字極有體會。
錯成爻 《易·說卦傳》:“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
”孔穎達疏:“《易》以乾坤象天地,艮兌象山澤,震巽象雷風,坎離象水火。
若使天地不交,水火異處,則庶類無生成之用,品物無變化之理。
所以因而重之,令八卦相錯,則天地人事莫不備矣。
”王弼《周易略例》:“夫卦者,時也;爻者,适時之變者也。
是故用無常道,事無軌度,動靜屈伸,惟變所适。
”邢注:“卦既推移,故道用無常;爻逐時變,故事無軌度。
動出靜入,屈往伸來,惟變所适也。
” 潛 躍 《易·上經·乾卦》:“初九,潛龍勿用。
”又:“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又《彖傳上》:“大明終始,六位時成。
”孔穎達疏:“此二句總結乾卦之德也。
以乾之為德,大明曉乎萬物終始之道,始則潛伏,終則飛躍;可潛則潛,可飛則飛,是明達乎始終之道。
故六爻之位,依時而成。
” 晦 明 《易·下經·象傳下》:“明入地中,明夷。
君子以莅衆,用晦而明。
”王弼注:“藏明于内,乃得明也;顯明于外,巧所辟也。
”《莊子·外篇·田子方》:“消息滿虛,一晦一明。
” 啟戶 《禮·月令》:“仲春之月,蟄蟲鹹動,啟戶始出。
” 安巢 韓愈《晚秋郾城夜會聯句》詩:“暮鳥已安巢。
”原注:“李正封。
” 膠 《爾雅·釋诂》:“膠,固也。
”《莊子·内篇·逍遙遊》:“置杯焉則膠。
”陸德明《經典釋文》:“李雲:黏也。
” 互根 見一卷《乾坤為天地》詩。
寸心 《列子·仲尼》篇:“文摯乃命龍叔背明而立,文摯自後向明而望之。
既而曰:‘嘻!吾見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虛矣。
’”陸機《文賦》:“吐滂沛乎寸心。
” 通晝夜 關朗《易傳時變義·第八》:“晝動六時也,夜靜六時也。
動則變,靜則息;息極則變,變極則息。
故動靜交養,晝夜之道也。
” 索璚茅 《楚詞·離騷經》:“索藑茅以筳篿兮,命靈氛為餘占之。
”王逸注:“藑,一作瓊,索取也。
藑茅,靈草也;筳,小折竹也。
楚人名結草折竹以蔔,曰‘篿’。
” 鄭虎文六首 松柏有本性 見一卷《松柏有心》詩。
郁郁岡頭柏,丸丸澗底松。
後凋存本性,凡豔薄時容。
香葉曾栖鳳,虬枝欲化龍。
自應栽漢殿,未合受秦封。
殷地濤聲卷,參天黛色重。
夜烏休見托,老鶴許相從。
勁節經霜練,清陰帶露濃。
移根來禁苑,睿鑒幸初逢。
“自應”一聯、“夜烏”一聯,俱從旁面渲染,而松柏之本性自見,此詩人之筆。
“香葉”二句,略同澗泉前輩《松柏有心》詩。
此本天然對偶,故不約而符。
岡頭柏 蘇轼《景純複以二篇仍次其韻》詩:“年來世事如波浪,郁郁誰知柏在岡?”邵長蘅補注:“韓退之詩‘波浪沄沄去,松柏在高岡’。
” 丸丸 《詩·商頌·殷武》篇:“松柏丸丸。
”毛苌《傳》:“丸丸,易直也。
” 澗底松 左思《詠史詩·第二首》:“郁郁澗底松。
” 栖鳳 杜甫《古柏行》:“香葉曾經宿鸾鳳。
” 化龍 吳武陵《貢院樓北新栽小松》詩:“鱗生欲化龍。
” 栽漢殿 徐堅《初學記·果木部》:“《東方朔傳》曰:孝武皇帝時,閑居,鵲鳴,新雨止。
朔執戟在殿,上呼問之。
答曰:‘殿後柏樹上有鵲立枯枝上,東向鳴。
’上遣視,如朔言。
” 受秦封 李昉《太平禦覽·木部二》:“應劭《漢官儀》曰:‘秦始皇上封泰山,逢疾風暴雨,賴得松樹,因複其道,封為大夫松。
’”許觀《東齋記事》:“秦始皇下泰山,風雨暴至,休于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
初不言其為何樹也,後漢應劭作《漢官儀》始言為松。
蓋松柏在泰山之小天門,至劭時猶存,故知其為松也。
” 殷地 杜甫《秦州雜詩·第四首》:“秋聽殷地發。
” 濤聲 王直方《詩話》:“或有稱詠松句雲‘影搖千尺龍蛇動,聲撼半天風雨寒’者。
一僧在坐曰:未若‘雲影亂鋪地,濤聲寒在空’。
或以語聖俞,聖俞曰:‘言簡而意不遺,當以僧語為優。
’” 參天黛色 杜甫《古柏行》:“黛色參天二千尺。
” 夜烏 《漢書·薛宣朱博傳》:“又其府中列柏樹,常有野烏數千,栖宿其上。
晨去暮來,号曰朝夕烏。
”顔之推《家訓·文章》篇:“《漢書》:‘禦史府中列柏樹,常有野烏數千,栖宿其上’,而文士往往誤作‘烏鸢’用之。
”黃朝英《靖康缃素雜記》:“餘案,《白氏六帖》與李濟翁《資暇集》,其餘簡篇所載及人所引用,皆以為‘烏鸢’,而獨《家訓》以為不然,餘所未喻。
” 老鶴 徐陵《天台上徐則法師碑》:“千齡壽鶴,或舞松枝。
”吳兆宜注,“《神境記》:‘荥陽郡南有石室,室後有孤松千丈。
常有雙鶴,晨必接翮,夕辄偶影。
傳曰:昔有夫婦二人,俱隐此室,年既數百,化成雙鶴。
’”韓愈《同窦韋尋劉尊師不遇》詩:“松高老鶴尋。
” 勁節 範雲《詠寒松》詩:“淩風知勁節。
” 清陰 見一卷《蠶月條桑》詩。
禁苑 揚雄《羽獵賦》:“開禁苑。
” 清露點荷珠 按:唐無名氏有《清露點荷珠賦》。
鳳沼新荷綠,田田水一涯。
乍看清露點,錯認曉珠排。
貫處累累是,圓來顆顆皆。
未須傾蓋得,自覺走盤佳。
柳拂疑穿線,松橫欲綴钗。
肯教魚目混,直與夜光諧。
帶月甯投暗,因風忽瀉懷。
緣知涵帝澤,沾灑萬方偕。
細意刻畫,妙造自然。
凡摹形寫照之題,固以工巧為尚;然巧而纖,巧而不穩,巧而有雕琢之痕,皆非其至者也。
當以此種為中聲。
多寫“荷珠”“清露”字,微欠映帶。
然題目本難,韻腳複窄,不得不恕論之。
鳳沼 見一卷《魚戲新荷動》詩。
田田 《漢相和曲·江南》篇:“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 曉珠 唐太宗《月晦》詩:“穿露曉珠呈。
” 累累 《禮·樂記》:“累累乎端如貫珠。
” 顆顆 見前《千潭一月印》詩。
傾蓋 《家語·緻思》篇:“孔子之郯,遭程子于塗,傾蓋而語。
”陸遊《憑闌》詩:“露重傾荷蓋。
”趙秉文《中秋日郊外遇雨》詩:“荷蓋傾珠下芡盤。
” 走盤 蘇轼《書楞伽經後》:“《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先佛所說,微妙第一真實義,故謂佛語心品。
後世達者,神而明之,如盤走珠,如珠走盤,無不可者。
”嶽珂《新荷出水》詩:“曉露走盤珠顆瑩。
” 柳 線 範雲《送别》詩:“東風柳線長。
” 松 钗 韓偓《寄隐者》詩:“長松葉落钗千股。
”按:松钗,詳三卷《松柏有心》詩。
魚目 盧谌《答劉琨書》:“夜光報于魚目。
”李善注:“《雒書》曰:‘秦失金鏡,魚目入珠。
’”鄭玄曰:“魚目亂真珠。
” 夜光 張衡《南都賦》:“隋珠夜光。
” 投暗 見一卷《錐處囊》詩。
瀉懷 李白《贈裴十四》詩:“黃河落天走東海,萬裡瀉入胸懷間。
” 涵帝澤 計敏夫《唐詩紀事》:“王貞白,唐末大播詩名。
《禦溝》詩為卷首雲:‘一派禦溝水,綠槐相蔭清。
此波涵帝澤,無處濯塵纓。
’” 空水共澄鮮 謝靈運《登江中孤嶼》詩:“雲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
”按:虞羲《行舟值早霧》詩亦有“空水共澄鮮”句。
水光浮淨霭,空影落寒潭。
鮮色濃于染,澄波淡欲含。
景緣虛處聚,妙向靜中涵。
不斷交晴翠,無邊共蔚藍。
風拖霞潋滟,雨洗日清酣。
深碧依斜岸,遙青滴曉岚。
此時心自遠,是境與誰參?但覺天光合,從知聖澤覃。
唐試律亦有此題。
“海鶴飛天際,煙林出露中”句,可謂超妙。
然中間空水分貼,神理索然。
此詩處處合說,乃寫得“共”字意思出。
寒潭 謝靈運《九日從宋公戲馬台集送孔令》詩:“皎皎寒潭潔。
” 晴翠 溫庭筠《太液池歌》:“倒影蕩搖晴翠長。
” 蔚藍 見一卷《千潭一月印》詩“波光射蔚藍”句。
潋滟 木華《海賦》:“則乃浟湙潋滟,浮天無岸。
”李善注:“潋滟,相連之貌。
” 清酣 蘇轼《西太一見王荊公舊詩偶次其韻詩·第一首》:“雨餘風日清酣。
” 曉岚 王禹偁《滁州庶子泉》詩:“光與曉岚暝。
” 心自遠 見前《昭文不鼓琴》詩。
寒夜聞霜鐘 《山海經·中山經》:“豐山有九鐘焉,是知霜鳴。
”郭璞注:“霜降則鐘鳴,故言知也。
物有自然感應而不可為也。
” 寒籁沉殘夜,嚴鐘應早霜。
是何聲戛擊,乃爾韻悠揚。
帶雁還低度,因風更遠将。
磬同催月落,鈴共語更長。
不作三生聽,初驚一枕涼。
氣原深感召,理自足參詳。
紀漏随銅史,鳴珂候景陽。
筳撞慚就日,虡設仰垂裳。
唐人此題,或止賦鐘聲,或賦《山海經》“豐山九鐘,應霜而鳴”事。
然止賦鐘聲,“霜”字竟作何解?此詩用《山海經》之說,故有起四句及“氣原”二句。
寒籁 宋祁《拟杜子美峽中意》詩:“驚風借壑為寒籁。
” 戛擊 見前《泗濱浮磬》詩。
悠揚 戴叔倫《寒夜聞霜鐘》詩:“悠揚來不見。
” 磬 催 呂溫《終南精舍月中聞磬》詩:“霜鐘讵可分。
” 鈴 語 《晉書·藝術傳》:“及曜自攻洛陽,勒将救之,其群下鹹谏以為不可。
勒以訪澄,澄曰,《相輪鈴音》雲:‘秀支替戾罔,仆谷劬秃當。
’此羯語也。
” 三生 李商隐《題僧壁》詩:“三生同聽一樓鐘。
”朱鶴齡注:“佛家以過、未、現為三生。
” 一枕 黃庭堅《真隐寺》詩:“投床一枕潇湘夢,無奈霜鐘苦喚殘。
” 銅史 陸倕《新漏刻銘》:“銅史司刻,金徒抱箭。
”李善注:“張衡《漏水轉渾天儀制》曰:‘蓋上又鑄金銅仙人,居左壺;為胥徒,居右壺。
皆以左手抱箭,右手指刻,以别天時早晚。
’” 鳴珂 張華《輕薄》篇:“乘馬鳴玉坷。
”《舊唐書·輿服志》:“馬珂,一品以下九子,四品七子,五品五子。
”《宋史·儀衛志》:“馬珂之制,銅面,雕翎鼻拂,攀胸,上綴銅本葉、紅絲拂。
” 景陽 《南史·裴皇後傳》:“上數遊幸諸苑囿,載宮人從後車。
宮内深隐,不聞端門鼓漏聲。
置鐘于景陽樓上,應五鼓及三鼓。
宮人聞鐘聲,早起妝飾。
” 筳撞 劉向《說苑·善說》篇:“子路曰:‘建天下之鳴鐘而撞之以筳,豈能發其聲乎哉!’” 就日 《史記·五帝本紀》:“就之如日。
”司馬貞《索隐》:“如日之照臨,人鹹依就之,若葵藿傾心以向日也。
”蘇轼《日喻》:“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槃。
’扣槃而得其聲。
他日聞鐘,以為日也。
” 虡設 《詩·大雅·靈台》篇:“虡業維枞。
”毛苌《傳》:“植者曰虡,橫者曰栒。
”孔穎達疏:“《釋器》雲:‘木謂之虡。
’”孫炎曰:“虡栒之植,所以懸鐘磬也。
”郭璞曰:“懸鐘磬之木植者,名為虡。
然則懸鐘磬者兩端有植木,其上有橫木,謂直立者為虡,橫牽者為栒。
”又《周頌·有瞽》篇:“設業設虡。
” 垂裳 見一卷《西王母獻益地圖》詩。
金柅 《易·下經·姤卦》:“初六,系于金柅,貞吉。
”王弼注:“金者,堅剛之物。
柅者,制動之主,謂九四也。
初六處遇之始,以一柔而承五剛,體夫躁質,得遇而通,散而無主,自縱者也。
柔之為物,不可以不牽;臣妾之道,不可以不貞。
故必系于正應,乃得貞吉也。
”孔穎達疏:“柅之為物,衆說不同。
王肅之徒,為‘織績之器,婦人所用’。
惟馬雲‘柅者,在車之下,所以止輪,令不動者也’。
王注雲‘制動之主’,蓋與馬同。
” 《易》垂金柅象,躁進乃無嗟。
推毂功殊異,回輪義可嘉。
持堅能域物,制動戒随邪。
中道憂非畫,迷途悟未賒。
稍安防覆轍,輕駛惜奔車。
守靜依黃屋,含貞傍翠華。
和鸾甯共聽,乘石豈同誇。
月窟爻堪玩,微陰杜蘖芽。
此是理題,非詠物題。
癡賦“金柅”之狀固誤,空發大意亦病于空。
切定《易》象,曲暢所以止車之意,正喻雙關,字字細貼。
推毂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魏其、武安,俱好儒術,推毂趙绾為禦史大夫。
”司馬貞《索隐》案:“推毂,謂自卑下之,如為之推車毂也。
” 回輪 張協《七命》:“顧石室而回輪。
” 迷途 丘遲《與陳伯之書》:“夫迷途知返,往哲是與。
”李善注:“《楚詞》曰:‘回朕車而複路,及迷途之未遠。
’”按:今本《楚詞》作“行迷”,然淵明《歸去來詞》亦作“迷途未遠”,恐今本《楚詞》訛刊也。
覆轍 《南史·劉傳》:“陛下戒前軌之失,加之以寬厚,雖危可安;若循其覆轍,雖安必危。
” 奔車 《韓非子·安危第二十五》:“奔車之上無仲尼。
” 黃屋 《史記·項羽本紀》:“紀信乘黃屋車,傅左纛。
”張守節《正義》:“李斐雲:‘天子車以黃缯為蓋裡。
’” 翠華 司馬相如《上林賦》:“建翠華之旗。
”李善注:“翠華,以翠羽為葆也。
” 和鸾 《詩·小雅·蓼蕭》篇:“和鸾雍雍。
”毛苌《傳》:“在轼曰和,在镳曰鸾。
”《左傳·桓公二年》:“錫鸾和鈴,昭其聲也。
”杜預注:“鸾在镳,和在衡。
”孔穎達疏:“鸾和亦鈴也,以處異,故異名耳。
錫在馬額,鈴在旂。
先儒更無異說。
其鸾和所在,則舊說不同。
《毛詩傳》曰:‘在轼曰和,在镳曰鸾。
’《韓詩内傳》曰:‘鸾在衡,和在轼前。
’鄭玄《經解注》取韓詩為說。
秦詩箋雲‘置鸾與镳異于乘車也’,其意言乘車之鸾在衡,田車之鸾在镳。
及《商頌·烈祖》之箋又雲‘鸾在镳’。
是疑不能定,故兩從之也。
案:《考工記》:‘輪崇、車廣、衡長,參如一。
’則衡之所容,惟兩服馬耳。
詩辭每言八鸾,當謂馬有二鸾。
鸾若在衡,衡惟兩馬,安得置八鸾乎?以此知鸾必在镳。
鸾既在镳,則和當在衡。
經傳不言和數,未知和有幾也。
” 乘石 《周禮·夏官·隸仆》:“王行,洗乘石。
”鄭玄注:“鄭司農雲:‘乘石,王所登上車之石也。
’《詩》雲:‘有扁斯石,覆之卑兮。
’謂上車所登之石。
”陸德明《經典釋文》:“乘,如字。
劉:常烝反。
” 月窟爻 邵子《觀物》詩:“乾遇巽時為月窟。
”按:姤卦,乾上巽下。
微陰 蔡邕《釋誨》:“蕤賓統則微陰萌。
” 杜蘖芽 張浚《紫岩易傳》:“金堅剛物,金柅用止車行。
以金柅止車,而又系之。
聖人于小人,方長疾之止之,若是其嚴邪!聖人何惡乎小人?懼為天下生民害也。
且姤一陰居初,小人在下而位實處内,有得君志合之勢,坤陰将群起而附之。
聖人著訓,使後之君子謹微而大正,其始用意遠矣。
” 反舌無聲 反舌因時異,無聲契化微。
當春欣得氣,入夏類忘機。
躁吉甯知辨,深沉豈畏譏?語憐新燕巧,歌悟曉莺非。
百啭何煩爾,三緘或庶幾。
獨先群鳥靜,自覺太音希。
肯去随蟬噪,能來逐鳳飛。
守雌還守默,苑樹萬年依。
純以意運,覺文昌“入霧暗相失”句,猶摸索皮毛。
得氣 邵伯溫《聞見前錄》:“康節先公先天之學,伯溫不肖,不敢稱贊。
平居,于人機祥未嘗辄言。
治平間,與客散步天津橋上聞杜鵑聲,慘然不樂。
客問其故,則曰:‘洛陽舊無杜鵑,今始至,有所主。
’客曰:‘何也?’康節先公曰:‘天下将治,地氣自北而南;将亂,自南而北。
今南方地氣至矣,禽鳥飛類得氣之先者也。
’” 忘機 王勃《江曲孤凫賦》:“爾乃忘機絕,慮懷聲弄影。
” 躁吉 《易·系辭傳下》:“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孔穎達疏:“吉人之辭寡者,以其言善辭直,故辭寡也;躁人之辭多者,以其煩躁,故其辭多也。
” 深沉 江淹《自序傳》:“深沉有遠識。
” 畏譏 範仲淹《嶽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 曉莺非 羅隐《新莺》詩:“百啭是兼非。
” 百啭 三緘 張仲素《反舌無聲賦》:“茲百啭,戒煩詞于躁人。
默若三緘,象欲讷于君子。
” 太音希 《老子·第四十一章》:“太音希聲。
”王弼注:“聽之不聞,名曰希,不可得聞之音也。
有聲則有分,有分則不宮而商矣。
分則不能統衆,故有聲者,非太音也。
” 蟬噪 按:《月令》:“反舌無聲,蟬始鳴,皆在仲夏之月。
” 鳳飛 《詩·小雅·卷阿》篇:“鳳凰于飛。
”按,梅堯臣《百舌》詩曰:“曉升高高樹,百鳥言漏洩。
隻未聞鳳凰,有亦學不徹。
”此翻用此意。
守雌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河上公注:“雄以喻尊,雌以喻卑。
人雖知自尊顯,當複守之以卑微,去雄之強梁,就雌之柔和。
如是,則天下歸之,如水流入深溪也。
” 守默 見前《昭文不鼓琴》詩。
又,林逋《百舌》詩:“誰道關關便多事,更能緘默送芳菲。
” 屈刀為鏡 窦光鼐 葛洪《神仙傳》:“孫博者,河東人也。
能引鏡為刀,屈刀為鏡。
可積時不改,須博指之,乃複如故。
” 青銅偕赤冶,變化手中。
誰識窺明鏡,還因折大刀。
回旋才一瞥,诘曲已周遭。
百煉珍夷則,千金失孟勞。
懸時堪照膽,利處憶吹毛。
虎爪文猶隐,龍蟠紐自牢。
漫思金錯贈,喜對玉台高。
聖主資三鑒,無須耀錦縧。
着意“屈”字、“為”字,不泛填,刀鏡故事,極為警切;句句是“刀”,不雜用一劍事,亦細膩。
青銅 辛延年《羽林郎》:“贻我青銅鏡。
” 赤冶 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後魏昭成帝拓跋犍,以建國元年,于赤冶城鑄刺刀十口,金镂‘赤冶’字。
” 明鏡 大刀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詩·第一首》:“滿目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許《彥周詩話》:“古樂府雲:‘藁砧今何在?’言夫也。
‘山上複有山。
’言出也。
‘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
’言月半當還也。
” 回旋 傅玄《晉宣武舞歌·短兵》篇:“疾逾飛電,回旋應規。
” 一瞥 蘇轼《聚星堂雪》詩:“曆亂瓦溝裁一瞥。
” 诘屈 漢武帝《柏梁台聯句》詩:“迫窘诘屈幾窮哉。
”原注:“東方朔。
” 周遭 劉禹錫《金陵五題·石頭城》詩:“山圍故國周遭在。
” 百煉 夏侯湛《抵疑》:“百煉之鑒,别須眉之數。
” 夷則 谷神子《博異記》:“其鏡背有二十八字,皆科鬥書,以今文推而寫之曰:維晉新公二年七月七日午時,于首陽山前白龍潭鑄成此鏡,千年後世。
于背北環書一字管天文一宿。
依方列之,則左有日而右有月。
龜龍虎雀,并依方安焉。
于鼻題曰‘夷則之鏡’。
” 千金 吳均《酬别》詩:“匕首直千金。
” 孟勞 《穀梁傳·僖公元年》:“孟勞者,魯之寶刀也。
” 照膽 見一卷《華月照方池》詩。
吹毛 李颀《崔五六圖屏風各賦一物得烏孫佩刀》詩:“烏孫腰間佩兩刀,刃可吹毛錦為帶。
” 虎爪 《後漢書·輿服志下·佩刀》:“小黃門雌黃室,中黃門朱室,童子皆虎爪文。
” 龍蟠 庾信《鏡賦》:“镂五色之蟠龍。
” 金錯 張衡《四愁詩·第一首》:“美人贈我金錯刀。
”胡仔《苕溪漁隐叢話·藝苑雌黃》雲:“張平子《四愁詩》雲:‘美人贈我金錯刀’,即王莽所鑄錢名。
或注《四愁》詩引《續漢書》:‘佩刀,諸侯王以金錯環。
’恐與王莽所鑄錯刀有别。
”按:相贈以錢,于義未安,故今多用後一說。
又,班固《與弟超書》:“窦侍中遺仲升金錯半垂刀一枚。
”亦可互證。
玉台 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谲第二十七》:“溫公喪婦,從姑劉氏家。
值亂離散,惟有一女,甚有姿慧,姑以屬公覓婚,公密有自婚意。
後少日,公報姑雲:‘已覓得婚處。
’因下玉鏡台一枚。
玉鏡台是公為劉越石長史北征劉聰所得。
” 三鑒 荀悅《申鑒·雜言上》:“君子有三鑒:世人鏡鑒,前惟順、人惟賢、鏡惟明。
夏商之衰,不鑒于禹湯也;周秦之弊,不鑒于民下也;側弁垢顔,不鑒于明鏡也。
”《舊唐書·魏徵傳》:“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朕嘗保此三鏡,以防己過。
” 錦縧 蘇轼《送李公恕赴阙》詩:“君才有如切玉刀,見之凜凜寒生毛。
願随壯士斬蛟蜃,不願腰間纏錦縧。
” 早春殘雪 張泰開 按:唐裴乾馀有《早春殘雪》詩。
澹沱春光淺,霏微雪意殘。
冰絲消欲盡,粉态駐應難。
柳絮憐輕糁,梅花惜漸闌。
新泥三徑滑,斜照半庭寒。
北戶晴猶滴,南枝落旋幹。
薄痕鴻爪剩,餘潤草心看。
清景仍添月,幽香好配蘭。
陽和今有信,莫怯客衣單。
“早春”字、“殘”字,一一刻畫細膩,方不是泛作雪詩。
澹沱 杜甫《醉歌行》:“春光澹沱秦東亭。
” 霏微 裴乾馀《早春殘雪》詩:“霏微不掩蘭。
” 冰絲 詳四卷《鲛人潛織》詩。
粉态 張正見《詠雪應衡陽王教》詩:“入窗輕落粉。
”李商隐《回中牡丹為風雨所敗詩·第二首》:“并覺今朝粉态新。
” 柳絮 詳五卷《風不鳴條》詩。
糁 杜甫《絕句·漫興》第七首:“糁徑楊花鋪白氈。
” 梅花 裴乾馀《早春殘雪》詩:“梅飄餘片積。
” 三徑 裴乾馀《早春殘雪》詩:“已聞三徑好,仍可訪袁安。
” 半庭 楊萬裡《和馬公弼雪》詩:“消餘留得半庭看。
” 北戶 見前《槐夏午陰清》詩。
晴猶滴 石延年《早春》詩:“檐垂冰柱晴猶滴。
” 南枝 見一卷(陳兆倫)《迎歲早梅新》詩“傍嶺最分明”句。
落旋幹 吳融《華清宮詩·第一首》:“四郊飛雪暗雲端,惟此宮中落便幹。
” 鴻爪 詳五卷《月印萬川》詩“鴻雪悟其全”句。
餘潤 陳師道《次韻無雪後詩·第一首》:“草潤留餘澤。
” 草心 見前《風軟遊絲重》詩。
添月 謝靈運《歲暮》詩:“明月照積雪。
” 配蘭 謝惠連《雪賦》:“楚謠以幽蘭俪曲。
”李善注:宋玉《諷賦》曰:“臣常行至主人,獨有一女,置臣蘭房之中。
臣援琴而鼓之,為幽蘭白雪之曲。
” 陽和 蔡琰《胡笳曲第十二拍》:“東風應律兮暖氣多,知是漢家天子兮布陽和。
” 客衣單 劉孝綽《冬曉》詩:“冬曉風正寒,偏念客衣單。
” 梅花 德保 天女姿超俗,維摩意絕塵。
來從衆香國,同化此花身。
滿樹多原好,疏枝少更珍。
先開非有意,獨笑肯邀人。
偃蹇看逾媚,荒寒畫未真。
氛氲成别調,淡泊是前因。
貌古甯嫌瘦,山空不厭貧。
逋仙曾見訪,落落尚難親。
不點“梅”字,而非“梅”不足以當之。
此題久成塵劫,行以禁體,耳目乃清。
結雖用事,妙于翻入一層,故不歸窠臼。
天女 《維摩诘所說經·觀衆生品第七》:“時維摩诘室有一天女,見諸天人,聞所說便現其身,即以天花散諸菩薩大弟子身上。
” 維摩 《維摩诘所說經·方便品第二》:“爾時,毗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诘。
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
雖處居家,不著三界。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現有眷屬,常樂遠離。
雖服寶節,而以相好嚴身。
雖複飲食,而以禅悅為味。
” 衆香國 《維摩诘所說經·香積佛品第十》:“時,維摩诘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諸大衆。
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國名衆香,佛号香積。
今現在,其國香氣,比于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為第一。
” 此花身 李商隐《木蘭花》詩:“幾度木蘭舟上望,不知原是此花身。
”按:此詩見《古今詩話》,本集不載。
偃蹇 見前《桂林一枝》詩。
荒寒 王安石《秋雲》詩:“欲記荒寒無善畫。
”陸遊《梅市》詩:“橋橫風柳荒寒外。
” 别調 郦道元《水經注·河水四》:“民有姓劉名堕者,宿擅工釀。
别調氛氲,不與他同。
蘭薰麝越,自成馨逸。
” 淡泊 傅若金《題墨梅詩·第一首》:“澹泊從人寫。
” 前因 見二卷《新月誤驚魚》詩。
貌古 見一卷《山氣日夕佳》詩。
嫌瘦 樓槃《詠梅·霜天曉角》詞:“有人嫌太清,又有人嫌太瘦,都不是我知音。
” 厭貧 郎士元《寄李纾》詩:“莺花不厭貧。
” 逋仙 張道洽《梅花詩·第四首》:“坐歎逋仙遠,清宵費夢思。
”按:逋仙,謂林逋。
是以君子留心甘其臭,尚矣。
” 披襟 見一卷《荷靜納涼時》詩“披襟對薜蘿”句。
紉佩 《楚詞·離騷經》:“紉秋蘭以為佩。
” 吹噓 見前《風軟遊絲重》詩。
消息 《易·彖傳上》:“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
”按:消息本言氣化盈虛,後來乃用為音信意。
蔡琰《悲憤詩》曰:“迎問其消息,辄複非鄉裡。
”《淳化閣帖》載杜預書曰:“閑得來說,知消息。
”蓋漢晉以來,即有是語。
華省 潘嶽《秋興賦》:“宵耿介而不寐兮,獨展轉于華省。
”徐堅《初學記·職官部》:“應劭《漢官儀》曰:‘尚書郎含雞蛇香伏奏事,黃門郎對揖跪受,故稱尚書郎懷香握蘭,趨走丹墀。
’”《唐書·職官志》:“龍朔二年二月甲子,改秘書省為蘭台。
” 湘南 鄭真《題蘭》詩:“楚佩可憐零落盡,春風春夢過湘南。
”按:《漢書·地理志》,長沙國有湘南縣。
然蘭蕙盛詠于騷人,滋長于楚地,此乃概指湘水之南,非專舉一縣也。
出水芙蓉 露草珠穿穗,銀塘鏡啟奁。
才看蓮蕊綻,徐逗水紋纖。
翠蓋圍橋柱,朱華映舫簾。
更無清麗匹,何止色香兼?淨植真堪愛,污泥總不沾。
倚風渾欲笑,銷夏頓忘炎。
泛綠遙情寄,淩波雅韻拈。
天然非藻繪,刻畫愧無鹽。
原評曰:“露草”二句,題前設色,極清麗。
三句點“芙蓉”,四句點“出水”。
“翠蓋”一聯寫芙蓉之貌,“更無”一聯寫芙蓉之神,濃淡相間。
結出喻意,恰押出險韻。
珠穿穗 唐太宗《秋日敩庾信體》:“珠穿曉露叢。
” 銀塘 見一卷《荷淨納涼時》詩“銀塘萬柄荷”句。
鏡啟奁 見一卷《芙蓉出水》詩。
水紋 梁元帝《晚景遊後園》詩:“風散水紋長。
” 翠蓋 見一卷《荷淨納涼時》詩“翠蓋影婆娑”句。
橋柱 楊萬裡《垂虹亭》詩:“橋柱疏疏四寂然。
” 朱華 曹植《公宴》詩:“朱華冒綠池。
”李善注:“朱華,芙蓉也。
” 舫簾 杜甫《送李八秘書赴杜相公幕》詩:“青簾白舫益州來。
” 清麗 陸機《文賦》:“清麗芊眠。
”周邦彥《梅花花犯》詞:“淨洗鉛華,無限清麗。
” 色香 李商隐《荷花》詩:“都無色可并,不奈此香何?”陸佃《埤雅·釋草》:“王文公曰:‘荷花有色有香,得日光乃開。
’” 淨植 周子《愛蓮說》:“亭亭淨植。
” 污泥 李綱《蓮花賦序》:“釋氏以蓮花喻性,蓋以其植根淤泥而能不染,發生清淨,殊妙色香,非他草木之花可比,故以為喻。
” 倚風 敖陶孫《詩評》:“王右丞如秋水芙蓉,倚風自笑。
” 銷夏 皮日休《銷夏灣》詩:“太湖有曲處,其門為兩崖。
當中數十頃,别如一天池。
号為銷夏灣,此名無所私。
” 泛綠 《南史·庾杲之傳》:“蕭緬《與王儉書》曰:‘盛府元僚,實難其選。
庾景行泛綠水,依芙蓉,何其麗也。
’時人以入儉府為蓮花池,故緬書美之。
”梁劉琨《明姬年十五》:“綠水泛香蓮。
” 遙情 陶潛《遊斜川》詩:“中觞縱遙情。
” 淩波 闵鴻《芙蓉賦》:“竦修幹以淩波。
” 雅韻 《宋書·謝方明傳》:“無他技能,自然有雅韻。
” 天然 刻畫 并見一卷《芙蓉出水》詩。
葵心傾向日 《淮南子·覽冥訓》:“夫燧之取火于日,磁石之引鐵,蟹之敗漆,葵之向日,雖有明智,弗能然也。
” 百卉承炎景,惟葵解獻忱。
隻言能衛足,誰識默傾心?霧斂迎朝旭,風欹送夕陰。
中天方皎皎,圓影正沉沉。
宛轉随羲馭,回旋象鬥斟。
近含陽燧火,遙映露盤金。
讵拟分光耀,都緣仰照臨。
借将丹赤意,持以勵華簪。
原評曰:“隻言”句,恰好陪筆。
“霧斂”四句,從兩頭逼到中間,“傾向”之意始備。
“宛轉”句,總括上文,“回旋”句随手取喻,亦确切。
“近含”二句詠歎,有情采。
“讵拟”二句,尊題之法。
以勉勵意作結,亦正大。
陸機《園葵》詩曰:“朝榮東北傾,夕穎西南晞。
”五六句從此化出。
百卉 《詩·小雅·四月》篇:“百卉具腓。
” 衛足 《左傳·成公十七年》:“仲尼曰:‘鮑莊子之知,不如葵,葵猶能衛其足。
’”杜預注:“葵傾葉向日,以蔽其根。
” 傾心 白居易《代書一百韻寄微之》詩:“傾心向日葵。
” 羲馭 見一卷《日浴鹹池》詩。
鬥斟 見前《清高金莖露》詩。
陽燧火 《淮南子·天文訓》:“故陽燧見日則燃而為火。
”高誘注:“陽燧,金也。
取金杯無緣者,熟摩令熱,日中時,以當日下,以艾承之,則燃得火。
”按:此句以金比葵色,杯比葵形,陽燧關合向日。
露盤金 晏殊《黃葵》詩:“鑄金承露巧。
” 丹赤 《陳書·侯安都傳》:“推丹赤于造次。
” 華簪 見一卷《披沙揀金》詩。
動靜交相養 白居易《動靜交相養賦序》:“居易常見今之立身從事者,有失于動,有失于靜,斯由動靜俱不得其時與理也。
因述其所以然,用自儆導,命曰《動靜交相養賦》雲。
” 欲審行藏意,徐參動靜交。
四時環作序,八卦錯成爻。
躍本由潛出,明因用晦包。
蟄蟲還啟戶,飛鳥或安巢。
自有機常轉,因知理不膠。
妙從相養得,義豈互根淆。
但勿求沽玉,何須學系匏?寸心通晝夜,多事索璚茅。
三、四句先抉“動靜”之根。
原評曰:五、六句抒寫動由于靜,靜能包動意。
七、八句複将靜極則動、動極複靜之理一一道出,于“交”字極有體會。
錯成爻 《易·說卦傳》:“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
”孔穎達疏:“《易》以乾坤象天地,艮兌象山澤,震巽象雷風,坎離象水火。
若使天地不交,水火異處,則庶類無生成之用,品物無變化之理。
所以因而重之,令八卦相錯,則天地人事莫不備矣。
”王弼《周易略例》:“夫卦者,時也;爻者,适時之變者也。
是故用無常道,事無軌度,動靜屈伸,惟變所适。
”邢注:“卦既推移,故道用無常;爻逐時變,故事無軌度。
動出靜入,屈往伸來,惟變所适也。
” 潛 躍 《易·上經·乾卦》:“初九,潛龍勿用。
”又:“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又《彖傳上》:“大明終始,六位時成。
”孔穎達疏:“此二句總結乾卦之德也。
以乾之為德,大明曉乎萬物終始之道,始則潛伏,終則飛躍;可潛則潛,可飛則飛,是明達乎始終之道。
故六爻之位,依時而成。
” 晦 明 《易·下經·象傳下》:“明入地中,明夷。
君子以莅衆,用晦而明。
”王弼注:“藏明于内,乃得明也;顯明于外,巧所辟也。
”《莊子·外篇·田子方》:“消息滿虛,一晦一明。
” 啟戶 《禮·月令》:“仲春之月,蟄蟲鹹動,啟戶始出。
” 安巢 韓愈《晚秋郾城夜會聯句》詩:“暮鳥已安巢。
”原注:“李正封。
” 膠 《爾雅·釋诂》:“膠,固也。
”《莊子·内篇·逍遙遊》:“置杯焉則膠。
”陸德明《經典釋文》:“李雲:黏也。
” 互根 見一卷《乾坤為天地》詩。
寸心 《列子·仲尼》篇:“文摯乃命龍叔背明而立,文摯自後向明而望之。
既而曰:‘嘻!吾見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虛矣。
’”陸機《文賦》:“吐滂沛乎寸心。
” 通晝夜 關朗《易傳時變義·第八》:“晝動六時也,夜靜六時也。
動則變,靜則息;息極則變,變極則息。
故動靜交養,晝夜之道也。
” 索璚茅 《楚詞·離騷經》:“索藑茅以筳篿兮,命靈氛為餘占之。
”王逸注:“藑,一作瓊,索取也。
藑茅,靈草也;筳,小折竹也。
楚人名結草折竹以蔔,曰‘篿’。
” 鄭虎文六首 松柏有本性 見一卷《松柏有心》詩。
郁郁岡頭柏,丸丸澗底松。
後凋存本性,凡豔薄時容。
香葉曾栖鳳,虬枝欲化龍。
自應栽漢殿,未合受秦封。
殷地濤聲卷,參天黛色重。
夜烏休見托,老鶴許相從。
勁節經霜練,清陰帶露濃。
移根來禁苑,睿鑒幸初逢。
“自應”一聯、“夜烏”一聯,俱從旁面渲染,而松柏之本性自見,此詩人之筆。
“香葉”二句,略同澗泉前輩《松柏有心》詩。
此本天然對偶,故不約而符。
岡頭柏 蘇轼《景純複以二篇仍次其韻》詩:“年來世事如波浪,郁郁誰知柏在岡?”邵長蘅補注:“韓退之詩‘波浪沄沄去,松柏在高岡’。
” 丸丸 《詩·商頌·殷武》篇:“松柏丸丸。
”毛苌《傳》:“丸丸,易直也。
” 澗底松 左思《詠史詩·第二首》:“郁郁澗底松。
” 栖鳳 杜甫《古柏行》:“香葉曾經宿鸾鳳。
” 化龍 吳武陵《貢院樓北新栽小松》詩:“鱗生欲化龍。
” 栽漢殿 徐堅《初學記·果木部》:“《東方朔傳》曰:孝武皇帝時,閑居,鵲鳴,新雨止。
朔執戟在殿,上呼問之。
答曰:‘殿後柏樹上有鵲立枯枝上,東向鳴。
’上遣視,如朔言。
” 受秦封 李昉《太平禦覽·木部二》:“應劭《漢官儀》曰:‘秦始皇上封泰山,逢疾風暴雨,賴得松樹,因複其道,封為大夫松。
’”許觀《東齋記事》:“秦始皇下泰山,風雨暴至,休于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
初不言其為何樹也,後漢應劭作《漢官儀》始言為松。
蓋松柏在泰山之小天門,至劭時猶存,故知其為松也。
” 殷地 杜甫《秦州雜詩·第四首》:“秋聽殷地發。
” 濤聲 王直方《詩話》:“或有稱詠松句雲‘影搖千尺龍蛇動,聲撼半天風雨寒’者。
一僧在坐曰:未若‘雲影亂鋪地,濤聲寒在空’。
或以語聖俞,聖俞曰:‘言簡而意不遺,當以僧語為優。
’” 參天黛色 杜甫《古柏行》:“黛色參天二千尺。
” 夜烏 《漢書·薛宣朱博傳》:“又其府中列柏樹,常有野烏數千,栖宿其上。
晨去暮來,号曰朝夕烏。
”顔之推《家訓·文章》篇:“《漢書》:‘禦史府中列柏樹,常有野烏數千,栖宿其上’,而文士往往誤作‘烏鸢’用之。
”黃朝英《靖康缃素雜記》:“餘案,《白氏六帖》與李濟翁《資暇集》,其餘簡篇所載及人所引用,皆以為‘烏鸢’,而獨《家訓》以為不然,餘所未喻。
” 老鶴 徐陵《天台上徐則法師碑》:“千齡壽鶴,或舞松枝。
”吳兆宜注,“《神境記》:‘荥陽郡南有石室,室後有孤松千丈。
常有雙鶴,晨必接翮,夕辄偶影。
傳曰:昔有夫婦二人,俱隐此室,年既數百,化成雙鶴。
’”韓愈《同窦韋尋劉尊師不遇》詩:“松高老鶴尋。
” 勁節 範雲《詠寒松》詩:“淩風知勁節。
” 清陰 見一卷《蠶月條桑》詩。
禁苑 揚雄《羽獵賦》:“開禁苑。
” 清露點荷珠 按:唐無名氏有《清露點荷珠賦》。
鳳沼新荷綠,田田水一涯。
乍看清露點,錯認曉珠排。
貫處累累是,圓來顆顆皆。
未須傾蓋得,自覺走盤佳。
柳拂疑穿線,松橫欲綴钗。
肯教魚目混,直與夜光諧。
帶月甯投暗,因風忽瀉懷。
緣知涵帝澤,沾灑萬方偕。
細意刻畫,妙造自然。
凡摹形寫照之題,固以工巧為尚;然巧而纖,巧而不穩,巧而有雕琢之痕,皆非其至者也。
當以此種為中聲。
多寫“荷珠”“清露”字,微欠映帶。
然題目本難,韻腳複窄,不得不恕論之。
鳳沼 見一卷《魚戲新荷動》詩。
田田 《漢相和曲·江南》篇:“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 曉珠 唐太宗《月晦》詩:“穿露曉珠呈。
” 累累 《禮·樂記》:“累累乎端如貫珠。
” 顆顆 見前《千潭一月印》詩。
傾蓋 《家語·緻思》篇:“孔子之郯,遭程子于塗,傾蓋而語。
”陸遊《憑闌》詩:“露重傾荷蓋。
”趙秉文《中秋日郊外遇雨》詩:“荷蓋傾珠下芡盤。
” 走盤 蘇轼《書楞伽經後》:“《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先佛所說,微妙第一真實義,故謂佛語心品。
後世達者,神而明之,如盤走珠,如珠走盤,無不可者。
”嶽珂《新荷出水》詩:“曉露走盤珠顆瑩。
” 柳 線 範雲《送别》詩:“東風柳線長。
” 松 钗 韓偓《寄隐者》詩:“長松葉落钗千股。
”按:松钗,詳三卷《松柏有心》詩。
魚目 盧谌《答劉琨書》:“夜光報于魚目。
”李善注:“《雒書》曰:‘秦失金鏡,魚目入珠。
’”鄭玄曰:“魚目亂真珠。
” 夜光 張衡《南都賦》:“隋珠夜光。
” 投暗 見一卷《錐處囊》詩。
瀉懷 李白《贈裴十四》詩:“黃河落天走東海,萬裡瀉入胸懷間。
” 涵帝澤 計敏夫《唐詩紀事》:“王貞白,唐末大播詩名。
《禦溝》詩為卷首雲:‘一派禦溝水,綠槐相蔭清。
此波涵帝澤,無處濯塵纓。
’” 空水共澄鮮 謝靈運《登江中孤嶼》詩:“雲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
”按:虞羲《行舟值早霧》詩亦有“空水共澄鮮”句。
水光浮淨霭,空影落寒潭。
鮮色濃于染,澄波淡欲含。
景緣虛處聚,妙向靜中涵。
不斷交晴翠,無邊共蔚藍。
風拖霞潋滟,雨洗日清酣。
深碧依斜岸,遙青滴曉岚。
此時心自遠,是境與誰參?但覺天光合,從知聖澤覃。
唐試律亦有此題。
“海鶴飛天際,煙林出露中”句,可謂超妙。
然中間空水分貼,神理索然。
此詩處處合說,乃寫得“共”字意思出。
寒潭 謝靈運《九日從宋公戲馬台集送孔令》詩:“皎皎寒潭潔。
” 晴翠 溫庭筠《太液池歌》:“倒影蕩搖晴翠長。
” 蔚藍 見一卷《千潭一月印》詩“波光射蔚藍”句。
潋滟 木華《海賦》:“則乃浟湙潋滟,浮天無岸。
”李善注:“潋滟,相連之貌。
” 清酣 蘇轼《西太一見王荊公舊詩偶次其韻詩·第一首》:“雨餘風日清酣。
” 曉岚 王禹偁《滁州庶子泉》詩:“光與曉岚暝。
” 心自遠 見前《昭文不鼓琴》詩。
寒夜聞霜鐘 《山海經·中山經》:“豐山有九鐘焉,是知霜鳴。
”郭璞注:“霜降則鐘鳴,故言知也。
物有自然感應而不可為也。
” 寒籁沉殘夜,嚴鐘應早霜。
是何聲戛擊,乃爾韻悠揚。
帶雁還低度,因風更遠将。
磬同催月落,鈴共語更長。
不作三生聽,初驚一枕涼。
氣原深感召,理自足參詳。
紀漏随銅史,鳴珂候景陽。
筳撞慚就日,虡設仰垂裳。
唐人此題,或止賦鐘聲,或賦《山海經》“豐山九鐘,應霜而鳴”事。
然止賦鐘聲,“霜”字竟作何解?此詩用《山海經》之說,故有起四句及“氣原”二句。
寒籁 宋祁《拟杜子美峽中意》詩:“驚風借壑為寒籁。
” 戛擊 見前《泗濱浮磬》詩。
悠揚 戴叔倫《寒夜聞霜鐘》詩:“悠揚來不見。
” 磬 催 呂溫《終南精舍月中聞磬》詩:“霜鐘讵可分。
” 鈴 語 《晉書·藝術傳》:“及曜自攻洛陽,勒将救之,其群下鹹谏以為不可。
勒以訪澄,澄曰,《相輪鈴音》雲:‘秀支替戾罔,仆谷劬秃當。
’此羯語也。
” 三生 李商隐《題僧壁》詩:“三生同聽一樓鐘。
”朱鶴齡注:“佛家以過、未、現為三生。
” 一枕 黃庭堅《真隐寺》詩:“投床一枕潇湘夢,無奈霜鐘苦喚殘。
” 銅史 陸倕《新漏刻銘》:“銅史司刻,金徒抱箭。
”李善注:“張衡《漏水轉渾天儀制》曰:‘蓋上又鑄金銅仙人,居左壺;為胥徒,居右壺。
皆以左手抱箭,右手指刻,以别天時早晚。
’” 鳴珂 張華《輕薄》篇:“乘馬鳴玉坷。
”《舊唐書·輿服志》:“馬珂,一品以下九子,四品七子,五品五子。
”《宋史·儀衛志》:“馬珂之制,銅面,雕翎鼻拂,攀胸,上綴銅本葉、紅絲拂。
” 景陽 《南史·裴皇後傳》:“上數遊幸諸苑囿,載宮人從後車。
宮内深隐,不聞端門鼓漏聲。
置鐘于景陽樓上,應五鼓及三鼓。
宮人聞鐘聲,早起妝飾。
” 筳撞 劉向《說苑·善說》篇:“子路曰:‘建天下之鳴鐘而撞之以筳,豈能發其聲乎哉!’” 就日 《史記·五帝本紀》:“就之如日。
”司馬貞《索隐》:“如日之照臨,人鹹依就之,若葵藿傾心以向日也。
”蘇轼《日喻》:“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槃。
’扣槃而得其聲。
他日聞鐘,以為日也。
” 虡設 《詩·大雅·靈台》篇:“虡業維枞。
”毛苌《傳》:“植者曰虡,橫者曰栒。
”孔穎達疏:“《釋器》雲:‘木謂之虡。
’”孫炎曰:“虡栒之植,所以懸鐘磬也。
”郭璞曰:“懸鐘磬之木植者,名為虡。
然則懸鐘磬者兩端有植木,其上有橫木,謂直立者為虡,橫牽者為栒。
”又《周頌·有瞽》篇:“設業設虡。
” 垂裳 見一卷《西王母獻益地圖》詩。
金柅 《易·下經·姤卦》:“初六,系于金柅,貞吉。
”王弼注:“金者,堅剛之物。
柅者,制動之主,謂九四也。
初六處遇之始,以一柔而承五剛,體夫躁質,得遇而通,散而無主,自縱者也。
柔之為物,不可以不牽;臣妾之道,不可以不貞。
故必系于正應,乃得貞吉也。
”孔穎達疏:“柅之為物,衆說不同。
王肅之徒,為‘織績之器,婦人所用’。
惟馬雲‘柅者,在車之下,所以止輪,令不動者也’。
王注雲‘制動之主’,蓋與馬同。
” 《易》垂金柅象,躁進乃無嗟。
推毂功殊異,回輪義可嘉。
持堅能域物,制動戒随邪。
中道憂非畫,迷途悟未賒。
稍安防覆轍,輕駛惜奔車。
守靜依黃屋,含貞傍翠華。
和鸾甯共聽,乘石豈同誇。
月窟爻堪玩,微陰杜蘖芽。
此是理題,非詠物題。
癡賦“金柅”之狀固誤,空發大意亦病于空。
切定《易》象,曲暢所以止車之意,正喻雙關,字字細貼。
推毂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魏其、武安,俱好儒術,推毂趙绾為禦史大夫。
”司馬貞《索隐》案:“推毂,謂自卑下之,如為之推車毂也。
” 回輪 張協《七命》:“顧石室而回輪。
” 迷途 丘遲《與陳伯之書》:“夫迷途知返,往哲是與。
”李善注:“《楚詞》曰:‘回朕車而複路,及迷途之未遠。
’”按:今本《楚詞》作“行迷”,然淵明《歸去來詞》亦作“迷途未遠”,恐今本《楚詞》訛刊也。
覆轍 《南史·劉傳》:“陛下戒前軌之失,加之以寬厚,雖危可安;若循其覆轍,雖安必危。
” 奔車 《韓非子·安危第二十五》:“奔車之上無仲尼。
” 黃屋 《史記·項羽本紀》:“紀信乘黃屋車,傅左纛。
”張守節《正義》:“李斐雲:‘天子車以黃缯為蓋裡。
’” 翠華 司馬相如《上林賦》:“建翠華之旗。
”李善注:“翠華,以翠羽為葆也。
” 和鸾 《詩·小雅·蓼蕭》篇:“和鸾雍雍。
”毛苌《傳》:“在轼曰和,在镳曰鸾。
”《左傳·桓公二年》:“錫鸾和鈴,昭其聲也。
”杜預注:“鸾在镳,和在衡。
”孔穎達疏:“鸾和亦鈴也,以處異,故異名耳。
錫在馬額,鈴在旂。
先儒更無異說。
其鸾和所在,則舊說不同。
《毛詩傳》曰:‘在轼曰和,在镳曰鸾。
’《韓詩内傳》曰:‘鸾在衡,和在轼前。
’鄭玄《經解注》取韓詩為說。
秦詩箋雲‘置鸾與镳異于乘車也’,其意言乘車之鸾在衡,田車之鸾在镳。
及《商頌·烈祖》之箋又雲‘鸾在镳’。
是疑不能定,故兩從之也。
案:《考工記》:‘輪崇、車廣、衡長,參如一。
’則衡之所容,惟兩服馬耳。
詩辭每言八鸾,當謂馬有二鸾。
鸾若在衡,衡惟兩馬,安得置八鸾乎?以此知鸾必在镳。
鸾既在镳,則和當在衡。
經傳不言和數,未知和有幾也。
” 乘石 《周禮·夏官·隸仆》:“王行,洗乘石。
”鄭玄注:“鄭司農雲:‘乘石,王所登上車之石也。
’《詩》雲:‘有扁斯石,覆之卑兮。
’謂上車所登之石。
”陸德明《經典釋文》:“乘,如字。
劉:常烝反。
” 月窟爻 邵子《觀物》詩:“乾遇巽時為月窟。
”按:姤卦,乾上巽下。
微陰 蔡邕《釋誨》:“蕤賓統則微陰萌。
” 杜蘖芽 張浚《紫岩易傳》:“金堅剛物,金柅用止車行。
以金柅止車,而又系之。
聖人于小人,方長疾之止之,若是其嚴邪!聖人何惡乎小人?懼為天下生民害也。
且姤一陰居初,小人在下而位實處内,有得君志合之勢,坤陰将群起而附之。
聖人著訓,使後之君子謹微而大正,其始用意遠矣。
” 反舌無聲 反舌因時異,無聲契化微。
當春欣得氣,入夏類忘機。
躁吉甯知辨,深沉豈畏譏?語憐新燕巧,歌悟曉莺非。
百啭何煩爾,三緘或庶幾。
獨先群鳥靜,自覺太音希。
肯去随蟬噪,能來逐鳳飛。
守雌還守默,苑樹萬年依。
純以意運,覺文昌“入霧暗相失”句,猶摸索皮毛。
得氣 邵伯溫《聞見前錄》:“康節先公先天之學,伯溫不肖,不敢稱贊。
平居,于人機祥未嘗辄言。
治平間,與客散步天津橋上聞杜鵑聲,慘然不樂。
客問其故,則曰:‘洛陽舊無杜鵑,今始至,有所主。
’客曰:‘何也?’康節先公曰:‘天下将治,地氣自北而南;将亂,自南而北。
今南方地氣至矣,禽鳥飛類得氣之先者也。
’” 忘機 王勃《江曲孤凫賦》:“爾乃忘機絕,慮懷聲弄影。
” 躁吉 《易·系辭傳下》:“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孔穎達疏:“吉人之辭寡者,以其言善辭直,故辭寡也;躁人之辭多者,以其煩躁,故其辭多也。
” 深沉 江淹《自序傳》:“深沉有遠識。
” 畏譏 範仲淹《嶽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 曉莺非 羅隐《新莺》詩:“百啭是兼非。
” 百啭 三緘 張仲素《反舌無聲賦》:“茲百啭,戒煩詞于躁人。
默若三緘,象欲讷于君子。
” 太音希 《老子·第四十一章》:“太音希聲。
”王弼注:“聽之不聞,名曰希,不可得聞之音也。
有聲則有分,有分則不宮而商矣。
分則不能統衆,故有聲者,非太音也。
” 蟬噪 按:《月令》:“反舌無聲,蟬始鳴,皆在仲夏之月。
” 鳳飛 《詩·小雅·卷阿》篇:“鳳凰于飛。
”按,梅堯臣《百舌》詩曰:“曉升高高樹,百鳥言漏洩。
隻未聞鳳凰,有亦學不徹。
”此翻用此意。
守雌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河上公注:“雄以喻尊,雌以喻卑。
人雖知自尊顯,當複守之以卑微,去雄之強梁,就雌之柔和。
如是,則天下歸之,如水流入深溪也。
” 守默 見前《昭文不鼓琴》詩。
又,林逋《百舌》詩:“誰道關關便多事,更能緘默送芳菲。
” 屈刀為鏡 窦光鼐 葛洪《神仙傳》:“孫博者,河東人也。
能引鏡為刀,屈刀為鏡。
可積時不改,須博指之,乃複如故。
” 青銅偕赤冶,變化手中。
誰識窺明鏡,還因折大刀。
回旋才一瞥,诘曲已周遭。
百煉珍夷則,千金失孟勞。
懸時堪照膽,利處憶吹毛。
虎爪文猶隐,龍蟠紐自牢。
漫思金錯贈,喜對玉台高。
聖主資三鑒,無須耀錦縧。
着意“屈”字、“為”字,不泛填,刀鏡故事,極為警切;句句是“刀”,不雜用一劍事,亦細膩。
青銅 辛延年《羽林郎》:“贻我青銅鏡。
” 赤冶 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後魏昭成帝拓跋犍,以建國元年,于赤冶城鑄刺刀十口,金镂‘赤冶’字。
” 明鏡 大刀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詩·第一首》:“滿目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許《彥周詩話》:“古樂府雲:‘藁砧今何在?’言夫也。
‘山上複有山。
’言出也。
‘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
’言月半當還也。
” 回旋 傅玄《晉宣武舞歌·短兵》篇:“疾逾飛電,回旋應規。
” 一瞥 蘇轼《聚星堂雪》詩:“曆亂瓦溝裁一瞥。
” 诘屈 漢武帝《柏梁台聯句》詩:“迫窘诘屈幾窮哉。
”原注:“東方朔。
” 周遭 劉禹錫《金陵五題·石頭城》詩:“山圍故國周遭在。
” 百煉 夏侯湛《抵疑》:“百煉之鑒,别須眉之數。
” 夷則 谷神子《博異記》:“其鏡背有二十八字,皆科鬥書,以今文推而寫之曰:維晉新公二年七月七日午時,于首陽山前白龍潭鑄成此鏡,千年後世。
于背北環書一字管天文一宿。
依方列之,則左有日而右有月。
龜龍虎雀,并依方安焉。
于鼻題曰‘夷則之鏡’。
” 千金 吳均《酬别》詩:“匕首直千金。
” 孟勞 《穀梁傳·僖公元年》:“孟勞者,魯之寶刀也。
” 照膽 見一卷《華月照方池》詩。
吹毛 李颀《崔五六圖屏風各賦一物得烏孫佩刀》詩:“烏孫腰間佩兩刀,刃可吹毛錦為帶。
” 虎爪 《後漢書·輿服志下·佩刀》:“小黃門雌黃室,中黃門朱室,童子皆虎爪文。
” 龍蟠 庾信《鏡賦》:“镂五色之蟠龍。
” 金錯 張衡《四愁詩·第一首》:“美人贈我金錯刀。
”胡仔《苕溪漁隐叢話·藝苑雌黃》雲:“張平子《四愁詩》雲:‘美人贈我金錯刀’,即王莽所鑄錢名。
或注《四愁》詩引《續漢書》:‘佩刀,諸侯王以金錯環。
’恐與王莽所鑄錯刀有别。
”按:相贈以錢,于義未安,故今多用後一說。
又,班固《與弟超書》:“窦侍中遺仲升金錯半垂刀一枚。
”亦可互證。
玉台 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谲第二十七》:“溫公喪婦,從姑劉氏家。
值亂離散,惟有一女,甚有姿慧,姑以屬公覓婚,公密有自婚意。
後少日,公報姑雲:‘已覓得婚處。
’因下玉鏡台一枚。
玉鏡台是公為劉越石長史北征劉聰所得。
” 三鑒 荀悅《申鑒·雜言上》:“君子有三鑒:世人鏡鑒,前惟順、人惟賢、鏡惟明。
夏商之衰,不鑒于禹湯也;周秦之弊,不鑒于民下也;側弁垢顔,不鑒于明鏡也。
”《舊唐書·魏徵傳》:“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朕嘗保此三鏡,以防己過。
” 錦縧 蘇轼《送李公恕赴阙》詩:“君才有如切玉刀,見之凜凜寒生毛。
願随壯士斬蛟蜃,不願腰間纏錦縧。
” 早春殘雪 張泰開 按:唐裴乾馀有《早春殘雪》詩。
澹沱春光淺,霏微雪意殘。
冰絲消欲盡,粉态駐應難。
柳絮憐輕糁,梅花惜漸闌。
新泥三徑滑,斜照半庭寒。
北戶晴猶滴,南枝落旋幹。
薄痕鴻爪剩,餘潤草心看。
清景仍添月,幽香好配蘭。
陽和今有信,莫怯客衣單。
“早春”字、“殘”字,一一刻畫細膩,方不是泛作雪詩。
澹沱 杜甫《醉歌行》:“春光澹沱秦東亭。
” 霏微 裴乾馀《早春殘雪》詩:“霏微不掩蘭。
” 冰絲 詳四卷《鲛人潛織》詩。
粉态 張正見《詠雪應衡陽王教》詩:“入窗輕落粉。
”李商隐《回中牡丹為風雨所敗詩·第二首》:“并覺今朝粉态新。
” 柳絮 詳五卷《風不鳴條》詩。
糁 杜甫《絕句·漫興》第七首:“糁徑楊花鋪白氈。
” 梅花 裴乾馀《早春殘雪》詩:“梅飄餘片積。
” 三徑 裴乾馀《早春殘雪》詩:“已聞三徑好,仍可訪袁安。
” 半庭 楊萬裡《和馬公弼雪》詩:“消餘留得半庭看。
” 北戶 見前《槐夏午陰清》詩。
晴猶滴 石延年《早春》詩:“檐垂冰柱晴猶滴。
” 南枝 見一卷(陳兆倫)《迎歲早梅新》詩“傍嶺最分明”句。
落旋幹 吳融《華清宮詩·第一首》:“四郊飛雪暗雲端,惟此宮中落便幹。
” 鴻爪 詳五卷《月印萬川》詩“鴻雪悟其全”句。
餘潤 陳師道《次韻無雪後詩·第一首》:“草潤留餘澤。
” 草心 見前《風軟遊絲重》詩。
添月 謝靈運《歲暮》詩:“明月照積雪。
” 配蘭 謝惠連《雪賦》:“楚謠以幽蘭俪曲。
”李善注:宋玉《諷賦》曰:“臣常行至主人,獨有一女,置臣蘭房之中。
臣援琴而鼓之,為幽蘭白雪之曲。
” 陽和 蔡琰《胡笳曲第十二拍》:“東風應律兮暖氣多,知是漢家天子兮布陽和。
” 客衣單 劉孝綽《冬曉》詩:“冬曉風正寒,偏念客衣單。
” 梅花 德保 天女姿超俗,維摩意絕塵。
來從衆香國,同化此花身。
滿樹多原好,疏枝少更珍。
先開非有意,獨笑肯邀人。
偃蹇看逾媚,荒寒畫未真。
氛氲成别調,淡泊是前因。
貌古甯嫌瘦,山空不厭貧。
逋仙曾見訪,落落尚難親。
不點“梅”字,而非“梅”不足以當之。
此題久成塵劫,行以禁體,耳目乃清。
結雖用事,妙于翻入一層,故不歸窠臼。
天女 《維摩诘所說經·觀衆生品第七》:“時維摩诘室有一天女,見諸天人,聞所說便現其身,即以天花散諸菩薩大弟子身上。
” 維摩 《維摩诘所說經·方便品第二》:“爾時,毗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诘。
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
雖處居家,不著三界。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現有眷屬,常樂遠離。
雖服寶節,而以相好嚴身。
雖複飲食,而以禅悅為味。
” 衆香國 《維摩诘所說經·香積佛品第十》:“時,維摩诘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諸大衆。
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國名衆香,佛号香積。
今現在,其國香氣,比于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為第一。
” 此花身 李商隐《木蘭花》詩:“幾度木蘭舟上望,不知原是此花身。
”按:此詩見《古今詩話》,本集不載。
偃蹇 見前《桂林一枝》詩。
荒寒 王安石《秋雲》詩:“欲記荒寒無善畫。
”陸遊《梅市》詩:“橋橫風柳荒寒外。
” 别調 郦道元《水經注·河水四》:“民有姓劉名堕者,宿擅工釀。
别調氛氲,不與他同。
蘭薰麝越,自成馨逸。
” 淡泊 傅若金《題墨梅詩·第一首》:“澹泊從人寫。
” 前因 見二卷《新月誤驚魚》詩。
貌古 見一卷《山氣日夕佳》詩。
嫌瘦 樓槃《詠梅·霜天曉角》詞:“有人嫌太清,又有人嫌太瘦,都不是我知音。
” 厭貧 郎士元《寄李纾》詩:“莺花不厭貧。
” 逋仙 張道洽《梅花詩·第四首》:“坐歎逋仙遠,清宵費夢思。
”按:逋仙,謂林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