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鼗倚于頌磬西纮’,則所謂纮者,其編磬之繩欤?” 搏拊 《書·益稷》:“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

    ”孔安國《傳》:“戛擊,柷敔,所以作止樂。

    搏拊,以韋為之,實之以糠,所以節樂。

    球,玉磬,此舜廟堂之樂。

    ”按:搏拊自為一物。

    鄭玄注:明堂位亦同與磬,稍遠。

    疑是“擊拊”二字,刊本偶訛。

     梁州底貢 《書·禹貢·梁州》:“厥貢璆、鐵、銀、镂、砮、磬。

    ”又《荊州》:“三邦底貢厥名。

    ” 樂備 《禮·樂記》:“其功大者其樂備。

    ”張仲素《玉磬賦》:“當其磬師來求,玉人爰格。

    将古樂之是備,自他人而雲獲。

    ” 遠人柔 班固《白虎通·德論》:“先王推行道德,和調陰陽,覆被夷狄。

    故夷狄安樂,來朝中國。

    于是作樂樂之。

    ” 焦桐入聽 《後漢書·蔡邕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

    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

    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

    ”按:唐王起有《焦桐入聽賦》。

     妙解琴中趣,偏逢爨下焦。

    名材傷斧斫,審聽喜弦調。

    業與勞薪伍,還同朽木雕。

    相煎原火迫,有恨肯聲銷。

    雅韻殊清越,知音豈寂寥?便看施玉轸,自足應雲韶。

    荊璞曾悲刖,龍門不厭燒。

    柯亭同見采,真賞幸非遙。

     原評曰:首聯逆入,次聯順承。

    “勞薪”一聯寫“焦桐”,“雅韻”以下寫“入聽”。

    “相煎”一聯承接轉關,“荊璞”二句善尋比例,末以“柯亭”事作結,天然合璧。

     “業與”四句,一篇之警策;“相煎”二句,尤有深味。

     妙解 徐陵《玉台新詠·序》:“妙解文章。

    ” 琴中趣 《蓮社十八高賢傳》“陶潛”條:“但得琴中趣,無勞弦上聲。

    ” 爨下焦 陸遊《書懷》詩:“宮徵何殊爨下焦?” 勞薪 《隋書·王劭傳》:“昔師曠食飯,雲:‘是勞薪所爨。

    ’晉平公使視之,果然車辋。

    ”《晉書·荀勖傳》:“嘗在帝坐進飯,謂在坐人曰:‘此勞薪所炊。

    ’鹹未之信。

    帝遣問膳夫,乃雲:‘實用故車腳。

    ’”按:二事不應如是相同,疑《世說》附會于勖,而《晉書》誤采之。

    《說郛·五十九》載:“皇甫谧《元晏春秋》亦曰‘師曠識勞薪’。

    ” 相煎 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第四》:“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

    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箕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火迫 《新唐書·朱泚傳》:“人皆笑謂為火迫酂侯。

    ” 聲銷 《莊子·雜篇·則陽第二十五》:“是自埋于民,自藏于畔。

    其聲銷,其志無窮。

    ” 雅韻 蔡邕《琴賦》:“繁弦既抑,雅韻乃揚。

    ” 清越 《禮·聘義》:“叩之,其聲清越以長。

    ”鄭玄注:“越,猶揚也。

    ” 知音 《禮·樂記》:“是故審聲以知音。

    ” 寂寥 《楚詞·九辯》:“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 玉轸 伏知道《為王寬與婦義安主書》:“愁随玉轸,琴鶴恒驚。

    ” 雲韶 陸雲《與鄭曼季贈答谷風詩·第四首》:“鸾栖高岡,耳想雲韶。

    ”陶弘景《真诰·運象篇第四》:“八風激雲韶。

    ”段安節《樂府雜錄》:“《雲韶樂》用玉磬四架。

    樂即(有)琴、瑟、築、箫、篪、龠、跋膝、笙、竽。

    ”按:陸詩“雲韶”,當指“雲門”與“韶”,乃二樂名,與“玉轸”對偶未諧。

    《真诰》“雲韶”,乃指仙樂,其義未詳。

    惟《唐·雲部》樂用琴瑟等器,與焦桐既切,與“玉轸”對句亦稱,當是此詩所用。

     荊璞 見一卷《追琢其章》詩。

     龍門 伊世珍《琅嬛記》:“鯉魚躍龍門,必雷神與燒其尾,乃得成龍。

    ”原注:《文苑真珠》。

     柯亭 幹寶《搜神記》:“蔡邕嘗至柯亭,以竹為椽。

    仰盼之曰:‘良竹也。

    ’取以為笛,發聲嘹亮。

    ”一雲,邕告吳人曰:“吾昔嘗經會稽高遷亭,見屋東間第十六竹椽可為笛。

    ”取用,果有異聲。

     真賞 《南史·王筠傳》:“知音者希,真賞殆絕。

    ” 誤筆成蠅 《吳志·趙達傳》,裴松之注:“《吳錄》曰:曹不興善畫,權使畫屏風,誤落筆點素,因就以作蠅。

    既進禦,權以為生蠅,舉手彈之。

    ”張彥遠《曆代名畫記》:“李嗣真雲:‘不興以一蠅辄擅重價,列于上品,恐未為當。

    況拂蠅之事,一說是楊修。

    謝赫黜衛進曹,是涉貴耳之論。

    ’彥遠按:楊修與魏太祖畫扇,誤點成蠅,遂有二事。

    孫暢之《述畫記》亦雲,而李大夫之論不亦迂闊?況不興畫名冠絕當時,非止于拂蠅得名。

    但今代無其迹,若以品第,在衛之上,則未敢知。

    ” 正厭窺樊集,何堪落筆增?參差因誤點,仿佛見真蠅。

    白黑先相亂,飛鳴欲自矜。

    指彈如有物,屏展竟無朋。

    故紙容鑽否?铦鋒被逐曾。

    已知讒口噤,聊比細書稱。

    骥尾安能附,鷹頭似可憎。

    憑将來處問,殘沈墨池凝。

     原評曰:起勢淩空飛動,次聯點題自然。

    “白黑”句妙語雙關,“聊比”句亦然;總妙于一筆寫兩層也。

    結句亦渾成。

     窺樊 《詩·小雅·青蠅》篇:“營營青蠅,止于樊。

    ”毛苌《傳》:“樊,藩也。

    ”鄭玄箋:“蠅之為蟲,污白使黑,污黑使白,喻佞人變亂善惡也。

    言止于藩,欲外之,令遠物也。

    ” 欲自矜 杜甫《寄劉峽州伯華使君四十韻》詩:“纖毫欲自矜。

    ” 故紙 大川《五燈會元·南嶽下》“三世福州古靈神贊禅師”條:“本師又一日在窗下看經,蜂子投紙窗。

    求出,師睹之曰:‘世界如許廣闊不肯出,鑽他故紙,驢年去!’遂有偈曰:‘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大癡。

    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按:此本雲“蜂子”,而《合璧事類》《事文類聚》,俱收入蠅部。

    又,古靈、神贊乃一人。

    而呂東萊《詩律武庫》乃曰:“神贊大師見蜂子投紙窗求出,師曰:‘世界如許廣闊不肯出,鑽他故紙。

    ’又,古靈禅師見窗上蠅曰:‘百年鑽故紙,未見出頭時。

    ’故(東)坡詩有:‘卷簾歸乳燕,穴紙出癡蠅。

    ’又:‘窗間但有蠅鑽紙,門外時聞佛放光。

    ’”竟分為二人二事,蓋東坡偶爾誤記。

    而東萊割裂此事附會之,祝氏、謝氏轉相抄撮,故相沿用為蠅事也。

     铦鋒 白居易《六帖·蠅部》:“王思性急,方書,有蠅飛在筆端,去複來。

    思怒,乃投筆拔劍逐之。

    ”按:《三國志·梁習傳》注引《魏略·苛吏傳》雲:“思又性急,嘗執筆作書,蠅集筆端,驅去複來,如是再三。

    思恚怒,自起逐蠅。

    不能得,還取筆投地,蹋壞之。

    ”無“拔劍”字,未審白氏何本?然梅聖俞《詠蠅》詩曰“怒劍休追逐”,已用其語。

     讒口 《詩·小雅·十月之交》篇:“讒口嚣嚣。

    ” 噤 《史記·袁盎晁錯列傳》:“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複言也。

    ”司馬貞《索隐》:“噤,音其錦反。

    ” 細書 《南史·齊宗室傳》:“鈞常手自細書,寫五經部一卷,置于巾箱中,以備遺忘。

    侍讀賀玠問曰:‘殿下家自有墳素,複何蠅頭細書,别藏巾箱中?’” 骥尾 《史記·伯夷列傳》:“顔淵雖笃學,附骥尾而行,益顯。

    ”司馬貞《索隐》:“蒼蠅附骥尾而緻千裡,以喻顔回因孔子而名彰。

    ”《後漢書·隗嚣傳》:“帝報以手書曰:‘蒼蠅之飛不過數步,即托骥尾得以絕群。

    ’”章懷太子注:“張敞書曰:‘蒼蠅之飛,不過十步,自托骐骥之尾,乃騰千裡之路。

    然無損于骐骥,得使蒼蠅絕群也。

    ’見敞傳。

    ”按:《張敞傳》無此語。

    李善注劉孝标《廣絕交論》引此雲:“見敞集,‘傳’蓋‘集’字之訛。

    ” 鷹頭 《新唐書·魏元忠傳》:“袁楚客以書規之曰:‘閹豎者,給宮掖掃除事,古以奴隸畜之。

    中古以來,大道乖喪,疏賢哲,親近習,乃委之以事,授之以權。

    故豎刁亂,齊伊類敗宋。

    君側之人,衆所畏懼,所謂鷹頭之蠅,廟垣之鼠者也。

    ’”按:此事《韻府》引作《魏略》,疑因“魏”字而誤書。

     可憎 按:歐陽修有《憎蒼蠅賦》。

     來處 《唐書·武儒衡傳》:“時元稹倚宦官知制诰,儒衡鄙厭之。

    會食瓜,蠅集其上。

    儒衡揮以扇曰:‘适從何處來?遽集于此。

    ’一坐皆失色。

    ” 殘沈 《左傳·哀公三年》:“無備而官辦者,猶拾沈也。

    ”杜預注:“沈,汁也。

    ” 墨池 曾鞏《墨池記》:“臨川之城東,有地隐然而高,以臨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

    荀伯子《臨川記》所雲也。

    ” 江涵秋影雁初飛 杜牧《九日齊安登高》詩:“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 爽氣三秋迥,清川萬象涵。

    迢迢看雁影,一一度江潭。

    霜信傳應早,天衢性所谙。

    乍尋雲水樂,甯止稻粱貪。

    振羽添蕭瑟,淩波映蔚藍。

    帛書空外想,筝柱鏡中探。

    目送依蘆渚,峰回隐翠岚。

    憑衿輸小杜,高詠興方酣。

     起四句虛虛完題。

    “霜信”句申“初”字,“天衢”句申“飛”字,“乍尋”二句拍到“江”字。

     原評曰:“振羽”句,從“飛”字襯出“秋”字;“淩波”句,即醒出“江”字、“影”字,興象玲珑。

     “帛書”句帶定“雁飛”,“筝柱”句帶定“秋江”;“目送”句仍帶“秋江”,“峰回”句仍帶“雁飛”。

    上聯合寫,此二聯對發,四句中又自有淺深:上二句方遇,下二句已過之餘波;上二句足上文,下二句起下文。

    結即帶明題之出處,亦極分明。

     迢迢 李商隐《寓意》詩:“燕雁迢迢隔上林。

    ” 一一 李白《鳴雁行》:“一一銜蘆枝。

    ” 霜信 見一卷《秋獲》詩。

     天衢 《易·上經·大畜卦》:“上九,何天之衢,亨。

    ”陸德明《經典釋文》:“馬雲:‘四達謂之衢。

    ’”孔穎達疏:“何天之衢,亨者,‘何’謂語辭,猶雲何畜也。

    處畜極之時,更何所畜?乃天之衢。

    亨,無所不通也。

    故《象》雲:‘何天之衢,道大行也。

    ’何氏雲:‘天衢既通,道乃大亨。

    ’”盧思道《孤鴻賦》:“倦天衢之溟漠。

    ” 雲水 左思《蜀都賦》:“晨凫旦至,候雁銜蘆。

    木落南翔,冰泮北徂。

    雲飛水宿,哢吭清渠。

    ” 稻粱 曹植《離繳雁賦》:“饑食稻粱。

    ” 蕭瑟 見前《秋色正清華》詩。

     蔚藍 見一卷《千潭一月印》詩“波光射蔚藍”句。

     帛書 《漢書·蘇建列傳》:“後,漢使複至匈奴,常惠請其守者與俱,得夜見漢使,具自陳過。

    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

    ” 筝柱 陳後主《聽筝》詩:“促柱點唇莺欲語,調弦系爪雁相連。

    ”劉攽《貢父詩話》:“河南處士得善筝人而夭,作《傷姝行》曰:‘玫瑰寶柱秋雁行。

    ’”又,溫庭筠詩“钿蟬金雁皆零落”。

    蓋钿蟬者,筝飾;金雁者,筝柱也。

     目送 嵇康《送秀才入軍詩·第十四首》:“目送飛鴻,手揮五弦。

    ”《左傳·桓公元年》:“目逆而送之。

    ”孔穎達疏:“未至則目逆,既過則目送。

    ” 蘆渚 李嘉祐《送從弟永任饒州錄事參軍》詩:“蘆花渚裡鴻相叫。

    ” 峰回 陸佃《埤雅·釋鳥》:“舊說鴻雁南翔,不過衡山。

    今衡山之旁,有峰曰回雁。

    蓋南方極暖,人罕識雪者,故雁望衡山而止。

    ”範成大《石鼓山記》:“十五日舍舟,遵陸登回雁峰,郡南一小山也。

    世傳陽鳥不過衡山,至此而回。

    ”按陸、範說,回雁峰其地不同,未詳孰是。

    《一統志》雲:“回雁乃衡山之一峰”,與陸合。

     翠岚 鄭谷《野步》詩:“翠岚迎步興何長?” 憑衿 郦道元《水經注·巨洋水》:“至若炎夏火流,閑居倦想。

    提琴命友,嬉娛永日。

    桂筍尋波,輕林委浪。

    琴歌既洽,歡情亦暢。

    是焉栖寄,實可憑衿。

    ” 小杜 《唐書·賈杜令狐傳》:“牧于詩情緻豪邁,人号為小杜,以别杜甫雲。

    ” 高詠 《晉書·王羲之傳》:“雖不能興言高詠。

    ” 興方酣 李白《江上吟》:“興酣落筆搖五嶽。

    ” 魚登龍門 《文選》謝朓《觀朝雨》詩,李善注:“《三秦記》曰:‘河津,一名龍門。

    兩旁有山,水陸不通,龜魚莫能上。

    江海大魚薄集龍門下,上則為龍,不得上曝鰓水次也。

    ’” 神魚通變化,激水試飛騰。

    雲路輕千仞,龍門伫一登。

    懸流真絕險,奮鬣頓超升。

    應笑骊方睡,甯同蛟可罾。

    曝腮拼不免,點額驗何曾?禹鑿津梁辟,雷燒氣焰增。

    泥途羞蜃蛤,溟渤拟鲲鵬。

    士仰天衢近,無煩慕李膺。

     七、八句點襯情采,“禹鑿”“雷燒”借對之法。

     原評曰:“末二句寓意嚴正。

    ” 神魚 《漢書·宣帝紀》:“東濟大河,天氣清靜,神魚舞河。

    ” 雲路 梁元帝《荊州放生亭碑》:“龍處大林,恒念浮雲之路。

    ”元弼《魚躍龍門賦》:“仰雲路而抑揚。

    ” 一登 李白《與韓荊州書》:“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

    ” 懸流 見前《清濟貫濁河》詩。

    又,苗秀《魚登龍門賦》:“心驚懸流,千有餘尺。

    ” 奮鬣 張衡《西京賦》:“于是蚩尤秉钺,奮鬣被般。

    ”王起《羨魚賦》:“揚鬐奮鬣,已見其由。

    ” 骊方睡 《莊子·雜篇·列禦寇》:“河上有家貧恃緯蕭而食者,其子沒于淵,得千金之珠。

    其父謂其子曰:‘取石來鍛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骊龍颔下。

    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

    ’” 蛟可罾 韓愈《秋懷詩·第四首》:“其下澄秋水,有蛟寒可罾。

    ” 點額 桑欽《水經·河水三》:“河水又南得鯉魚。

    ”郦道元注:“曆澗東入,窮溪首便其源也。

    《爾雅》雲:‘鳝,鲔也。

    ’出鞏穴,三月則上渡龍門,得渡為龍矣。

    否則,點額而還。

    ” 禹鑿 《呂氏春秋·古樂》篇:“禹立,勤勞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決壅塞,鑿龍門。

    ” 雷燒 見前《焦桐入聽》詩。

     蜃蛤 張衡《西京賦》:“蜃蛤剝。

    ”薛綜注:“蜃,蛤蚌也。

    ”李善注:“蜃,音腎。

    ” 鲲鵬 《莊子·内篇·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鲲。

    鲲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

    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

    ” 天衢 見前《江涵秋影雁初飛》詩。

     李膺 《後漢書·黨锢列傳》:“膺獨持風裁,以聲名自高。

    士有被其容接者,名為登龍門。

    ” 蟬始鳴 《禮·月令》:“仲夏之月,蟬始鳴。

    ” 蕤賓初協律,陰氣夏蟲占。

    密樹骈柯靜,新蟬逸韻添。

    淩風矜羽化,飲露喜恩沾。

    乍轉缫車澀,單抽繭緒纖。

    長吟應憚暑,美蔭乃忘炎。

    推先唱,螳螂慎舊嫌。

    俯看餘甲蛻,高舉任竿粘。

    晚噪還依柳,傳聲候玉蟾。

     “密樹”字引“蟬”字,“靜”字引“始鳴”字,此頂上圓光之法,非泛襯之比。

    “乍轉”二句,寫“始”字入微。

     原評曰:“”句襯“始鳴”,細貼對句。

    落想更奇創。

     蕤賓 《禮·月令》:“仲夏之月,律中蕤賓。

    ” 夏蟲 《莊子·外篇·秋水》:“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笃于時也。

    ” 骈柯 張彥遠《曆代名畫記·唐朝下》:“韋鑒工龍馬,妙得精氣。

    鑒子工山水、高僧、奇士、老松、異石……俗人空知善馬,不知松石更佳也。

    咫尺千尋,骈柯攢影,煙霞翳薄,風雨飕飗。

    ” 逸韻 馬吉甫《蟬賦》:“逸韻争馳,對薰風而莫繼。

    ” 羽化 駱賓王《在獄詠蟬詩序》:“故潔其身也,禀君子達人之高行;蛻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靈姿。

    ” 飲露 韓嬰《詩外傳》:“孫叔敖曰:‘臣園中有榆,其上有蟬。

    蟬方奮翼悲鳴,欲飲清露。

    ’” 缫車 梅堯臣《雜詩絕句·第十六首》:“鵲銜高樹蟬,危協缫車響。

    ” 繭緒 陳造《秋蟲賦》:“如私語,如怨訴,如盆繭之抽緒。

    ” 長吟 傅鹹《粘蟬賦》:“翳翠葉以長吟,信厥樂之在斯。

    ” 憚暑 《詩·大雅·雲漢》篇:“我心憚暑。

    ”鄭玄箋:“憚,猶畏也。

    ” 《禮·月令》:“仲夏之月,始鳴。

    ”鄭玄注:“,博勞也。

    ”陸佃《埤雅·釋鳥》:“《臨海異物志》曰:‘,一名杜鵑。

    至三月鳴,晝夜不止。

    按,《楚辭》曰:‘恐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

    ’則杜鵑似非。

    服虔曰:‘,一名。

    ’此言是也。

    蓋陰氣至則鳴,故百草為之芳歇。

    ” 先唱 《淮南子·原道訓》:“先唱者,窮之略也。

    ” 螳螂 《莊子·外篇·山木》:“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

    ”《禮·月令》:“仲夏之月,螳螂生。

    ” 舊嫌 《晉書·武帝紀》:“除舊嫌,解禁锢。

    ” 甲蛻 《莊子·雜篇·寓言》:“予,蜩甲也,蛇蛻也,似之而非也。

    ” 竿粘 魏曹植《蟬賦》:“持柔竿之冉冉兮,運微黏而我纏。

    ”《莊子·外篇·達生》:“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見佝偻者承蜩,猶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耶?’曰:‘我有道也。

    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锱铢。

    ’”陸德明《經典釋文》:“五六月,司馬曰粘蟬時也。

    累,劣彼反。

    司馬雲謂累之于竿頭也。

    ”按:《淮南子·說山訓》稱孔子見粘蟬者,即指此事。

    司馬彪蓋據此為說。

     依柳 按:盧照鄰《詠蟬》詩有“噪柳異悲潘”句,其事未詳。

     玉蟾 劉孝綽《林下映月》詩:“攢柯半玉蟾。

    ” 峄陽孤桐 《書·禹貢·徐州》:“峄陽孤桐。

    ”孔安國《傳》:“孤,特也。

    峄山之陽特生桐,中琴瑟。

    ”孔穎達疏:“《地理志》:東海下邳縣西有葛峄山,即此山也。

    ” 律調孤竹管,琴重特生桐。

    方物淮徐右,名材葛峄東。

    迎陽偏毓秀,拔萃肯依叢。

    泉石鳴天籁,鸾鳳應月筒。

    檿絲聯異地,浮磬聽同工。

    太古元音在,中朝職貢通。

    格超夔拊上,韻溢舜弦終。

    一曲南薰奏,泠泠解愠風。

     “迎陽”二句,寫“陽”字、“孤”字精神,此為咀出汁漿,不比描頭畫角。

     原評曰:“檿絲”二句,比物連類,工雅貼切。

     孤竹管 《周禮·春官·大司樂》:“孤竹之管。

    ”鄭玄注:“孤竹,竹特生者。

    ”賈公彥疏:“雲孤竹,竹特生者,謂若峄陽孤桐。

    ” 方物 《書·旅獒》:“無有遠迩,畢獻方物。

    ” 名材 韓愈《送廖道士序》:“其水土之所生,神氣之所感,白金水銀丹砂石英鐘乳橘柚之包,竹箭之美,千尋之名材,不能獨當也。

    ” 泉石 按:宋僧居月《琴曲譜錄》,上古琴弄名有《石上流泉操》。

    謝希逸《雅琴名錄》有《石上清泉》。

     天籁 見前《昭文不鼓琴》詩。

     鸾鳳 虞汝明《古琴疏》:“祝融取榣山之榇,彈之有異聲,能緻五色鳥舞于庭中。

    琴之至寶者:一曰皇來,二曰鸾來,三曰鳳來。

    ” 月筒 羅泌《路史·疏仡紀·黃帝紀上》:“命榮猨鑄十二鐘,以協月筒,以诏英鹹。

    ” 檿絲 《書·禹貢·青州》:“厥篚檿絲。

    ”孔安國《傳》:“檿桑蠶絲,中琴瑟弦。

    ” 浮磬 見前《泗濱浮磬》詩。

     同工 韓愈《進學解》:“子雲相如,同工異曲。

    ” 太古 陳祥道《樂書·雅部·絲之屬》:“古者造琴之法,削以峄陽之桐,成以檿桑之絲;徽以麗水之金,轸以昆山之玉。

    雖成器在人,而音含太古矣。

    ”元結《補樂歌·序》:“樂聲自太古始,百世之後,盡亡古音。

    ” 元音 李華《雜詩·第一首》:“黃鐘叩元音。

    ” 中朝 見前《海人獻冰蠶》詩。

     職貢 《國語·魯語下》:“分異姓以遠方之職貢,使無忘服也。

    ” 夔拊 《書·益稷》:“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庶尹允諧。

    ’” 舜弦 見一卷《西王母獻益地圖》詩。

     泠泠 宋玉《風賦》:“清清泠泠。

    ” 桂林一枝 《晉書·郤诜傳》:“累遷雍州刺史,武帝于東堂會送,問诜曰:‘卿自以為何如?’诜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 一枝新喜折,八桂舊成陰。

    葉厚圭凝碧,花繁粟燦金。

    天香行處滿,月窟望中深。

    競愛連蜷影,空懷缥缈心。

    高攀誰許斫?小摘僅勝簪。

    珍重元非少,芬芳自可欽。

    根應移阆苑,品已冠瓊林。

    片璧差堪拟,昆山共獻琛。

     原評曰:語意本屬自謙,然似此寫來,倍見珍重;題解間有不必拘者,不妨斟酌活變。

     又曰:“天香”四句寫得矜貴,逼近“一枝”分際;“高攀”四句細意熨帖,于“一枝”二字方不失分寸。

     八桂 《山海經·海内南經》:“桂林八樹,在贲隅東。

    ”郭璞注:“八樹而成林,言其大也。

    贲隅,今番隅縣。

    ” 圭凝碧 範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草木》:“凡木葉皆一縱理,獨桂有兩紋形,如圭制字者。

    ”意或出此。

     粟燦金 楊萬裡《木犀呈張功甫》詩:“移來天上衆香國,寄在梢頭一粟金。

    ” 天香 宋之問《靈隐寺》詩:“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

    ”按:天香,出《毗耶婆仙人問佛經》,本概言天界之香。

    後人因庾信《奉和梁簡文帝同泰寺浮圖》詩有“天香下桂殿,仙梵入伊笙”句,又因之問詩以“天香”“桂子”對言,遂以桂為天香。

    其實庾以“桂殿”“伊笙”關合太子,“天香”“仙梵”映帶浮圖,語意截然,不以天香指桂。

    即之問此詩以天香對桂子,一從靈迹生情,一從佛界起義;若以天香即桂子,則句意重複,非詩法矣。

    雖相沿已久,不可複正,然源委不可不知。

     月窟 見一卷《西王母獻益地圖》詩,及《千潭一月印》詩“深深桂影圓”句。

     連蜷 《楚詞·招隐士》:“桂樹叢生兮山之幽,連蜷偃蹇兮枝相樛。

    ” 缥缈 見前《風軟遊絲重》詩。

     高攀 見前《新月誤驚魚》詩。

     許斫 段成式《酉陽雜俎·天咫》:“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随合。

    人姓吳名剛,西河人。

    學仙有過,谪令伐樹。

    ” 小摘 杜甫《賓至》詩:“自鋤稀菜甲,小摘為情親。

    ” 勝簪 蘇轼《和子由記園中草木詩·第二首》:“葵花雖粲粲,蒂淺不勝簪。

    ” 阆苑 張楫《廣雅·釋山》:“昆侖虛有三山,阆風、闆桐、玄圃。

    ”庾肩吾《山池應令》詩:“阆苑秋光暮。

    ” 瓊林 《宋史·選舉志》:“開寶八年,進士、諸科始試律義十道,進士免帖經。

    明年,惟諸科試律,進士複帖經。

    進士始分三甲。

    自是錫宴就瓊林苑。

    ”葉夢得《石林燕語》:“瓊林苑、金明池、宜春苑、玉津園,謂之四園。

    瓊林,乾德中置。

    太平興國中,複鑿金明池于苑北,導金水河水注之,以教神衛虎翼水軍及舟楫。

    因為水嬉,歲以二月開,命士庶縱觀,謂之開池;至上巳,車駕臨幸畢,即閉。

    歲賜二府從官燕,及進士聞喜燕,皆在其間。

    ” 槐夏午陰清 歐陽修《六一詩話》:“龍圖學士趙師民,文章之外,詩思尤精。

    如:‘麥天晨氣潤,槐夏午陰清。

    ’前世名流,皆所未到。

    ”按:此題一刻《槐日午陰清》,蓋《合璧事類》載此詩作“槐日”。

     炎景開長夏,新枝滿上林。

    葵心無轉側,槐影正森沉。

    穿漏光逾薄,蕭疏氣漸深。

    雲披留美蔭,風引聽清音。

    北戶涼應早,南柯暑不侵。

    若華甯遠折,火傘任中臨。

    燕舞窺青瑣,魚遊傍綠陰。

    文昌華殿啟,潇灑契宸襟。

     “葵心”二句寫日午槐陰,警策。

     原評曰:“穿漏”句确是槐陰,“蕭疏”句寫“清”字透。

     “南柯”句,既切“槐”,又切日午,又帶“陰清”,可謂工巧。

     “魚遊”二句雖旁襯,然以“青瑣”“綠陰”關照“槐”字,不比泛填湊韻。

     長夏 《黃帝素問·六節藏象論第九》:“春勝長夏,長夏勝冬。

    ”王冰注:“長夏者,六月也。

    土生于火,長在夏中,既長而王,故雲長夏。

    ”按:此詩“長”字似作上聲,然日北至而極長,即作平讀,于義亦通。

     上林 見一卷《禁林聞曉莺》詩。

     森沉 阮籍《詠懷詩·第六十四首》:“松柏郁森沉。

    ” 穿漏 韓愈《南海神廟碑》:“雲陰解駁,日光穿漏。

    ” 蕭疏 謝惠連《泛南湖至石帆》詩:“蕭疏野趣生。

    ” 雲披 張衡《南都賦》:“阿那蓊茸,風靡雲披。

    ”李善注:“風靡雲披,言随風而靡,如雲之披也。

    ” 美蔭 見前《蟬始鳴》詩。

     風引 江總《修心賦》:“風引蜩而嘶噪。

    ” 清音 《淮南子·兵略訓》:“響不為清音濁。

    ”趙璘《因話錄·徵部》:“都堂南門東道,有古槐,垂陰至廣。

    相傳夜深聞絲竹之音,省中即有入相者,俗謂之音聲樹。

    《詞釋》呼為冰廳,言其清且冷也。

    ” 北戶 白居易《夏日》詩:“北戶涼有風。

    ” 南柯 呂祖謙《詩律武庫·後集·靈異門》:“唐廣陵淳于棼,嘗夢見引入一大國,上有金書曰:‘大槐安國。

    ’其王以女妻棼,拜為南柯太守。

    及覺,尋其所經由,乃宅南大槐下一蟻穴耳。

    故坡詩有‘蟻夢或化為侯王’之句,此也。

    ”按:《太平廣記·淳于棼傳》載此事最詳。

    文盈二卷,難于節錄,故置彼引此;又,“蟻穴或夢封侯王”,乃山谷《題落星寺》詩,東萊誤記。

     若華 應璩《與從弟君苗君胄書》:“折若華以翳日。

    ”《淮南子·地形訓》:“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華照(下)地。

    ”高誘注:“末,端也。

    若木端有十日,狀如蓮花。

    華,猶光也,光照其下也。

    ”黃朝英《靖康缃素雜記》:“李賀《苦晝短》詩雲:‘天東有若木,下置銜燭龍。

    ’”按:《淮南子》曰:“若木在建木西……燭龍在雁門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見日。

    ”“龍銜燭以照太陰。

    ”又,《離騷》雲:“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芊。

    ”注雲:“若木在西極。

    ”謝希逸《月賦》雲:“擅扶桑于東沼,嗣若英于西溟。

    ”五臣注雲:“扶桑,日出處。

    若木,日沒處。

    ”由是知若木在西,燭龍在北。

    而李雲如此,真誤矣。

    按:梁李宣遠、初唐李峤,俱誤以若木在東,則誤不自李賀始。

     火傘 韓愈《遊青龍寺》詩:“赫赫炎官張火傘。

    ”馬永卿《懶真子》:“仆舊讀此詩,以為此言乃論畫壁之狀。

    後見《長安志》雲:‘青龍寺有柿萬株。

    ’此蓋言柿熟之狀。

    火傘、赤虬卵、赤氣沖融、九龍照燭,皆其似也。

    ”楊萬裡《初秋戲作山居雜興俳體·第九首》:“卓午從他火傘張。

    ” 青瑣 《漢書·元後傳》:“曲陽侯根,驕奢僭上,赤墀青瑣。

    ”注:孟康曰:“以青畫戶邊镂中,天子制也。

    ”如淳曰:“門楣格再重,如人衣領再重,裡著青,名曰青瑣,天子門制也。

    ”師古曰:“孟說是。

    青瑣者,刻為連瑣文,而以青塗之也。

    ” 綠陰 魏文帝《槐賦》:“綠葉萋而重陰。

    ” 文昌華殿 魏文帝《槐賦序》:“文昌殿中槐樹,盛暑之時,餘數遊其下,美而賦之。

    ”曹植《槐賦》:“馮文昌之華殿,森列峙乎端門。

    ”左思《魏都賦》,張載注:“文昌,正殿名也。

    ” 含薰待清風 陶潛《飲酒詩·第十七首》:“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

    清風脫然至,見别蕭艾中。

    ” 九畹及春探,叢蘭挺碧簪。

    欲随梅萼綻,還共蕙香含。

    花信遲偏入,風光暖漸酣。

    遙林清吹引,幽谷素心谙。

    秀發淩芝圃,低垂映菊潭。

    披襟如可挹,紉佩定無慚。

    為有吹噓便,憑将消息參。

    時來華省重,何事憶湘南? 題細膩之極。

    詩能妙寫“含”字、“待”字之理。

     九畹 《楚詞·離騷經》:“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種蕙之百畝。

    ”王逸注:“十二畝為畹。

    ” 碧簪 錢勰《詠水仙》詩:“碧玉簪長生洞府。

    ”無名氏《魚遊春水》詞:“嫩草方抽碧玉簪。

    ”按《漁隐叢話》:“此詞政和中,得之古碑陰。

    ”《古今詞話》以為唐人作。

     花信 程大昌《演繁露》:“三月花開時風,名為‘花信風’。

    初而泛觀,則似謂此風來報花之消息耳。

    按,《呂氏春秋》曰:‘春之德風,風不信則其花不成。

    ’乃知花信風者,風應花期,其來有信也。

    ”王逵《蠡海集》:“二十四番花信風者,一月二氣六候,自小寒至谷雨,凡四月八氣二十四候,每候五日,以一花之風信應之:小寒之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之一候瑞香,二候蘭花,三候山;立春之一候任春,二候櫻桃,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驚蟄,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薔薇;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醾,三候楝花。

    花竟,則立夏矣。

    ”楊慎《升庵外集》:“梁元帝《纂要》:‘一月兩番花信,陰陽寒暖,各随其時。

    但先期一日,有風雨微寒者,即是其花,則鵝兒、木蘭、李花、楊花、花、桐花、金櫻、黃艻、楝花、荷花、槟榔、蔓羅、菱花、木槿、桂花、蘆花、蘭花、蓼花、桃花、枇杷、梅花、水仙、山茶、瑞香。

    ’其名俱存,然難以配四時十二月。

    姑存其舊,蓋通一歲言也。

    ”按:二說不同,今皆從《蠡海集》之說。

     風光 《楚詞·招魂》:“光風轉蕙,汜崇蘭些。

    ”王逸注:“光風,謂雨已日出而風,草木有光也;轉,搖也。

    ” 遙林 劉祎之《酬沁洲》詩:“遙林征馬迅。

    ” 清吹 梁簡文帝《賦》:“乘清吹而微吟。

    ”按:陶潛《諸人共遊周家墓柏下》詩有“清吹與鳴彈”句,乃指箫管之音,故置彼引此。

     幽谷 《淮南子·說山訓》:“蘭生幽谷,不為莫服而不芳。

    ” 素心 陶潛《移居詩·第一首》:“聞多素心人。

    ” 芝圃 嵇喜《答嵇康詩·第一首》:“遙集芝圃。

    ”盧谌《重贈劉琨》詩:“新城非芝圃,曷由殖蘭芳?” 菊潭 郦道元《水經注·湍水》:“湍水又南,菊水注之。

    水出西北石澗山芳菊溪,亦言出析谷,蓋溪澗之異名也。

    源旁悉生菊草,潭澗滋液,極成甘美,雲此谷之水土,餐挹長年。

    司空王暢、太傅袁隗、太尉胡廣,并汲飲此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