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舊。
’一人曰:‘海水變桑田時,吾辄下一籌,爾來吾籌已滿十間屋。
’一人曰:‘吾所食蟠桃,棄其核于昆侖山之下,今已與昆侖齊矣。
’” 珠囊 徐陵《與王僧辯書》:“漢委珠囊,秦亡寶鏡。
”楊衒之《洛陽伽藍記》:“當時四海晏清,八荒率職。
珠囊紀慶,玉燭調辰。
” 劍外 張載《劍閣銘》:“惟蜀之門,作固作鎮。
是曰劍閣,壁立千仞。
”李善注:“郦道元《水經注》曰:‘小劍戍北,去大劍三十裡,連山絕險,飛閣相通,故謂之劍閣。
’”沈佺期《答魑魅代書寄家人》詩:“劍外懸銷骨。
”按:劍外,謂劍閣之外。
大衍虛其一 《易·系辭傳下》:“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韓伯注:“王弼曰:‘衍天地之數,所賴者五十也。
其用四十有九,則其一不用也。
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數而數以之成,斯《易》之太極也。
四十有九,數之極也。
夫無不可以無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極,而明其所由之宗也。
’”按:唐謝觀有《大演虛其一賦》,“演”“衍”義同。
象數滋生始,流形本太虛。
體元參大衍,留一拟歸餘。
乍驗飛灰管,空懸共毂車。
理從盈處阙,氣向密中疏。
戴九應相對,函三總不居。
豈緣防滿損,便足兆乘除。
化普開天後,神含畫卦初。
無為征主極,觀妙更誰如? 原評曰:起用渾冒,為“虛”字探源。
“體元”二句,如題串點。
“乍驗”二句,寫“虛”字深秀,取類亦稱。
“戴九”二句,俱切一切虛。
六聯以上,俱注重下半。
七聯仍用截對束住。
“乍驗”二句用旁比,“理從”二句即從正面推闡之,“戴九”二句用平對,“豈緣”二句即用開合挑剔之。
反正虛實,淺深疏密,一筆不苟。
理題須如此清楚。
象數滋生 《易緯·乾鑿度·象成數生》篇:“《易》起無,從無入有,有理若形,形及于變而象,象而後數。
”《左傳·僖公十五年》:“龜,象也;筮,數也。
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
”孔穎達疏:“蔔之用龜,灼以出兆,是龜以金、木、水、火、土之象而告人。
筮之用蓍,揲以為卦,是筮以陰陽蓍策之數而告人也。
凡是動植飛走之物,物既生訖而後有其形象,既為形象而後滋多,滋多而後始有頭數。
” 流形 《易·彖傳上》:“品物流形。
”孔穎達疏:“品物之類,流布成形,各得亨通,無所壅蔽。
” 太虛 曹植《輔臣論》:“志在太虛,安心元妙。
” 體元 班固《東都賦》:“體元立制,繼天而作。
”《春秋·隐公元年》:“春,王正月。
”杜預注:“隐公之始年,周王之正月也。
凡人君即位,欲其體元以居正,故不言一年一月也。
”孔穎達疏:“元者,氣之本也,善之長也。
人君執大本,長庶物,欲其與元同體,故年稱元年。
”阮籍《通老論》:“道者,法自然而化,《易》謂之太極,《春秋》謂之元,《老子》謂之道。
” 歸餘 《左傳·文公四年》:“舉正于中,歸餘于終。
”杜預注:“期之日三百六十有六日,日月之行又有遲速,而必分為十二月。
舉中氣以正月,有餘日則歸之于終,積而為閏。
故言歸餘于終。
”孔穎達疏:“舉月之正半在于中氣,歸其餘分置于終末,言于終末乃置閏也。
” 飛灰管 見一卷《黃鐘宮為律本》詩。
共毂車 《老子·第十一章》:“三十輻共一毂,當其無,有車之用。
”王弼注:“毂,所以能統三十輻者,無也。
以其無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實統衆也。
” 戴九 子華子《大道論·五數》:“天地之大數,莫過乎五,莫中乎五。
是以二與四,抱九而上跻也;六與八,蹈一而下沉也。
戴九而履一,據三而持七,五居中宮,數之所由生。
一縱一橫,數之所由成。
” 函三 《漢書·律曆志》:“太極元氣,函三為一。
極,中也。
元,始也。
行于十二辰,始動于子。
參之于醜,得三。
”注,孟康曰:“元氣始起于子,未分之始,天地人混合為一,故子數獨一也。
”師古曰:“函,讀與含同。
” 不居 《易·系辭傳下》:“變動不居。
” 滿損 《書·大禹谟》:“滿招損。
” 乘除 《周髀算經》:“商高曰:數之法出于圓方。
圓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
”趙君卿注:“推圓方之率,通廣長之數,當須乘除以計之。
九九者,乘除之原也。
” 觀妙 《老子·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河上公注:“妙,要也。
人常能無欲,則可以觀道之要。
要,謂一也。
” 鑿壁偷光 葛洪《西京雜記》:“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
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 鄰壁甯堪鑿,餘光幸可偷。
研經窮暮景,舉燭費前籌。
既诎焚膏力,聊為鑽穴謀。
自他常有耀,于我更何求?映雪愁難得,囊螢乏久收。
藩籬誠得間,徑窦豈同羞?别具傳薪理,真無過隙憂。
專精資巧取,佳話解頤不? 原評曰:起用反正開合點題。
三、四句原題展局,以下逐句承接,圓轉如珠,更無用古之迹。
“映雪”四句,逼拶甚緊,氣脈卻寬。
“别具”二句,詞意隽妙。
結還出處,隐秀。
“映雪”四句,一氣相生,法自唐杜荀鶴《禦溝新柳》詩後四句來。
無名氏《壽星見》詩後四句,亦是此法。
餘光 《史記·樗裡子甘茂傳》:“臣聞,貧人女與富人女會績。
貧人女曰:‘我無以買燭,而子燭光幸有餘,子可分我餘光。
’”岑參《秋夕讀書幽興獻兵部李侍郎》詩:“覽卷試穿鄰舍壁,明燈何惜借餘光。
” 研經 《後漢書·儒林傳》:“何休,字邵公,任城樊人也。
休為人質樸,讷口而雅有心思,精研六經,世儒無及者。
” 暮景 隋《朝日歌·夏》:“嵫山沉暮景。
” 舉燭 見一卷《學然後知不足》詩。
前籌 《史記·留侯世家》:“臣請藉前箸為大王籌之。
”裴骃《集解》:“張晏曰:‘求借所食之箸,用指畫也。
或曰前世湯武著明之事,以籌度今時之不若也。
’”杜甫《立秋雨院中有作》:“暮齒借前籌。
” 焚膏 韓愈《進學解》:“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
” 有耀 《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光遠而自他有耀者也。
”孔穎達疏:“言光在此處,遠照于他物,從他物之上而有明耀者也。
” 映雪 任昉《為蕭揚州作薦士表》,李善注:“《孫氏世錄》曰: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
” 囊螢 《晉書·車胤傳》:“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
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 藩籬 《爾雅·釋言》:“樊,藩也。
”郭璞注:“謂藩籬。
” 徑窦 《家語·緻思》篇:“季羔為衛之士師,刖人之足。
俄而,衛有蒯聩之亂,季羔逃之,走郭門,刖者守門焉。
謂季羔曰:‘于彼有缺。
’季羔曰:‘君子不踰。
’又曰:‘于彼有窦。
’季羔曰:‘君子不隧。
’”按:《說苑》載此事,亦雲有缺有窦。
惟朱子《小學·稽古》篇曰:“衛辄之難出而門閉。
或曰:‘此有徑。
’子羔曰:‘吾聞之,君子不徑。
’曰:‘此有窦。
’子羔曰:‘吾聞之,君子不窦。
’未詳所本。
” 傳薪 《莊子·内篇·養生主》:“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呂惠卿注:“火之所托者薪,而火非薪。
其為薪也,雖窮于指,而火傳不知其盡。
何則?火之在此,薪猶彼薪也,其傳豈有盡哉!” 過隙 《莊子·外篇·知北遊》:“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郤,忽然而已。
”陸德明《經典釋文》:“白駒,或雲日也。
郤,去逆反,本亦作‘隙’。
隙,孔也。
”《漢書·魏豹田儋韓王信傳》:“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
”注:師古曰:“言其速疾也。
白駒謂日景也;隙,壁際也。
”程大昌《演繁露》:“劉孝标《答劉紹書》曰:‘隙驷不留。
’李善注:《墨子》曰:‘人之生乎地上,無幾何也。
譬猶驷之過隙。
’二世謂趙高曰:‘人生居世間,譬如騁六骥過決隙也。
’則豹所引者,不以白駒為日景。
”按:《論衡》謂“日行猶骐骥”,以白駒為日景義或取此。
舊說相傳,當有所受,未可遽非。
解頤 《漢書·匡張孔馬傳》:“匡衡,字稚圭,東海承人也。
父世農夫,至衡好學。
家貧,傭作以供資用。
尤精力過絕人,諸儒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匡語《詩》,解人頤。
’”注:如淳曰:“使人笑不能止也。
”按:《西京雜記》以“鼎”為“匡衡”小名,師古力诋其僞。
然劉孝标《與宋元思書》,已以“匡鼎之說詩”對“谷雲之雕篆”。
被褐懷玉 《家語·三恕》篇:“子路問于孔子,曰:‘有人于此,被褐而懷玉,何如?’子曰:‘國無道,隐之可也。
國有道,則衮冕而執王。
’”《老子·第七十章》:“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王弼注:“被褐者,同其塵;懷玉者,寶其真也。
聖人之所以難知,以其同塵而不殊,懷玉而不渝,故難知而為貴也。
”按:《家語》意主待時,《老子》意主藏用,詩兼此二意。
又,《淮南子·缪稱訓》亦有“虛而能滿,淡而有味,被褐懷玉”語,而上下文意,不甚可解。
至寶宜藏用,随時默與偕。
莫言毛褐賤,自有瑾瑜懷。
尚心常在,連城計未諧。
不教虹氣見,肯附錦衣侪?正可披襟得,還愁獻璞乖。
珠甯憑椟賣?金且任沙埋。
特達非無日,含輝亦複佳。
席珍完我獨,求售聽人皆。
原評曰:首聯從正意冒起,次聯點清“尚”,三聯一氣流走,首尾銜接,結見身分。
毛褐賤 曹植《七啟》:“元微子曰:‘餘好毛褐,未暇此服也。
’”李善注:“鄭玄《毛詩箋》曰:‘褐,毛布也。
’” 瑾瑜懷 《楚詞·九章·懷沙》:“懷瑾握瑜兮,窮不得所示。
”王逸注:“在衣曰懷,在手曰握。
” 連城 見前《瑾瑜匿瑕》詩。
虹氣 見一卷《追琢其章》詩。
錦衣 《詩·秦風·終南》篇:“君子至止,錦衣狐裘。
” 披襟 見一卷《荷淨納涼時》詩“披襟對薜蘿”句。
獻璞 見一卷《追琢其章》詩。
珠 阮籍《詠懷詩·第十五首》:“被褐懷珠玉。
” 椟賣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第三十二·傳》:“楚人有賣其珠于鄭者,為木蘭之櫃,薰桂椒之椟,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翠羽。
鄭人買其椟而還其珠。
此可謂善賣椟者矣,未可謂善鬻珠也。
” 金 《後漢書·趙壹傳》:“被褐懷金玉。
” 沙埋 見一卷《披沙揀金》詩。
特達 《禮·聘義》:“圭璋特達,德也。
”孔穎達疏:“行聘之時,惟執圭璋,特得通達,不加餘币。
言人之有德,亦無事不通,不須假他物而成。
” 含輝 朱子《雜感詩·第三首》:“玉蘊山含輝。
” 席珍 《禮·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
”鄭玄注:“席,陳也。
珍,善也。
鋪陳往古堯舜之善道,以待聘召。
” 昭文不鼓琴 《莊子·内篇·齊物論》:“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郭象注:“夫聲不可勝舉也,故吹管操琴,雖有繁手,遺聲多矣。
而執籥鳴弦者,欲以彰聲也。
彰聲而聲遺,不彰聲而聲全。
故欲成而虧之者,昭文之鼓琴也。
不成而無虧者,昭文之不鼓琴也。
” 妙手通懸解,琴師記氏昭。
但餘弦外趣,何假曲中調?按譜留三疊,忘言對七條。
惟教伴書策,未遣應鈞韶。
守默心偏遠,含和意自消。
清音寄山水,天籁任風箫。
叔夜徒勞賦,成連不用招。
據梧甯寂寞,枝策共逍遙。
原評曰:起二句先點“昭文”,三、四句還“不鼓”,五句至八句實寫“不鼓”,九、十句渾發大意,十一、十二句用襯托,落想超妙,最饒遠緻。
末以陪襯作結。
懸解 《莊子·内篇·養生主》:“适來,夫子時也。
适去,夫子順也。
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
古者謂是帝之懸解。
”郭象注:“以有系者為懸,則無系者懸解也。
懸解而性命之情得矣。
”王安石《和崔公度家風琴詩·第一首》:“直須懸解始聲消。
”李璧注:“此言懸解者,不假于聲,猶淵明無弦素琴之類是也。
” 琴師 韓維《覽梅聖俞詩編》詩:“譬如巧琴師,哀彈發絲桐。
” 三疊 《上清黃庭内景經·上清章第一》:“琴心三疊舞胎仙。
”梁丘子注:“琴,和也。
三疊,三丹田,謂與諸宮重疊也。
胎仙,即胎靈,大神亦曰胎真,居明堂中。
所謂三老君為黃庭之主,以其心和則神悅,故舞胎仙也。
” 七條 方幹《聽段處士彈琴》詩:“幾年調弄七條絲。
”陳祥道《樂書·雅部·七弦琴》:“至于弦數,先儒謂伏羲、蔡邕以九,孫登以一,郭璞以二十七,頌琴以十三;揚雄謂陶唐氏加二弦,以會君臣之恩;桓譚以為文王加少宮、少商二弦;釋知匠以為文王、武王各加一,以為文弦、武弦,是謂七弦。
” 書策 《禮·曲禮上》:“先生書策琴瑟在前,坐而遷之,戒勿越。
” 鈞韶 《宋史·樂志·鼓吹下》:“鈞韶九奏度春風。
” 守默 《玉樞經》:“道者以誠而入,以默而守,以柔而用。
” 心 遠 嵇康《琴賦》:“體清心遠,邈難極兮。
” 含和 嵇康《琴賦》:“性潔靜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
”吳冕《昭文不鼓琴賦》:“德惟抱素,故含和而内融。
” 意 消 《莊子·外篇·田子方》:“物無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
”郭象注:“曠然清虛,正己而已,而物邪自消。
” 清音 左思《招隐詩·第一首》:“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 天籁 《莊子·内篇·齊物論》:“子遊曰:‘地籁則衆竅是已,人籁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籁?’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
鹹其自取,怒者其誰耶?’”郭象注:“夫天籁者,豈複别有一物哉?即衆竅、比竹之屬,接乎有生之類,而共成一天耳。
以天言之,所以明其自然也。
” 風箫 《文子·自然》篇:“若風之過箫,忽然而感之,各以清濁應。
” 叔夜 嵇康《琴賦序》:“象器之中,琴德最優,故綴叙所懷,以為之賦。
”《晉書·嵇康傳》:“嵇康,字叔夜。
” 成連 吳兢《樂府古題要解》:“舊說伯牙學鼓琴于成連先生,三年而成。
至于精神寂寞,情志專一,尚未能也。
成連雲:‘吾師子春在海中,能移人情。
’乃與伯牙延望,無人。
至蓬萊山,留伯牙曰:‘吾将迎吾師。
’刺船而去,旬時不返。
但聞海上水汩沒漰澌之聲。
山林窅冥,群鳥悲号,怆然歎曰:‘先生将移我情。
’乃援琴而歌之。
曲終,成連刺船而還。
伯牙遂為天下妙手。
” 據梧 枝策 《莊子·内篇·齊物論》:“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惠子之據梧也。
三子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故載之末年。
”郭象注:“幾,盡也。
夫三子者,皆欲辨非己所明以明之,故知盡慮窮,形勞神倦,或枝策假寐,或據梧而瞑,賴其盛,故能久。
不爾,早困也。
”按:“枝策據梧”注與“鼓琴”類稱。
而此詩所用,則與“不鼓琴”同意,又自一解,當别有本。
雲卧八極 吳師道《雲卧八極賦序》:“集賢都事李君溉之,風神高邁,夙有山林之趣,題其室曰:‘雲卧八極。
’取太白詩語也。
” 心與天遊客,高情寄白雲。
一丘聊自适,八極恍無垠。
偃息同龍蟄,翺翔趁鶴群。
神襟通缥缈,仙馭接氤氲。
不覺三山隔,還看九點分。
舉瓢餐沆瀣,脫屣轶塵氛。
福地開行宅,丹台訪秘文。
幾回淩倒景,鬥室尚斜曛。
原評曰:題句但以意會,“一丘”二句卻道得如此曉暢。
心與天遊 《莊子·雜篇·外物》:“心有天遊。
”陸德明《經典釋文》:“遊,不系也。
” 高情 謝靈運《述祖德詩·第二首》:“高情屬天雲。
” 一丘 《漢書·叙傳》:“栖遲于一丘,則天下不易其樂。
” 自适 《楚詞·離騷經》:“心猶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江淹《雜體拟陶征君潛田居》詩:“濁酒聊自适。
” 八極 《莊子·外篇·田子方》:“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
”《淮南子·墬形訓》:“八纮之外,乃有八極。
自東北方曰方土之山,曰蒼門。
東方曰東極之山,曰開明之門。
東南方曰波母之山,曰陽門。
南方曰南極之山,曰暑門。
西南方曰編駒之山,曰白門。
西方曰西極之山,曰阊阖之門。
西北方曰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門。
北方曰北極之山,曰寒門。
凡八極之雲,是雨天下。
” 無垠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其語宏大不經,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于無垠。
” 偃息 《詩·小雅·北山》篇:“或息偃在床。
” 龍蟄 《易·系辭傳下》:“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 翺翔 《詩·鄭風·清人》篇:“河上乎翺翔。
” 鶴群 李商隐《題道靜院》詩:“紫府丹成化鶴群。
” 神襟 陶弘景《真诰·運象篇第四》:“心豁虛無外,神襟何朗寥?” 缥缈 見前《風軟遊絲重》詩。
仙馭 宋之問《少林寺應制》詩:“仙馭接浮丘。
” 氤氲 《易·系辭傳下》:“天地缊,萬物化醇。
”陸德明《經典釋文》:“,本又作氤,音因。
缊,本又作氲,行雲反。
”梁簡文帝《謝敕赉中庸講疏啟》:“慶雲五色,垂采氤氲。
” 三山 詳四卷《海日照三神山》詩。
九點 李賀《夢天》詩:“遙望齊州九點煙。
”按:“齊州”,字本《列子·湯問》篇謂中國九州也,後人多以齊國用之,誤。
舉瓢 韓愈《調張籍》詩:“舉瓢酌天漿。
” 沆瀣 見前《清高金莖露》詩。
脫屣 《史記·封禅書》:“天子曰:‘嗟乎!吾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躧耳。
’”按:《廣韻》:“屣與躧同。
”李善注:“王中《頭陀寺碑》引此文,直作‘屣’字。
” 塵氛 吳邁遠《拟樂府·飛來雙白鶴》:“可憐雙白鶴,雙雙絕塵氛。
” 福地 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芳林園者,福地奧區之湊。
”李善注:“《遁甲開山圖》曰:‘骊山之西原阜,名曰風涼,雍州之福地。
’”張君房《雲笈七簽·天地宮·府部》:“太上曰:‘其次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間,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間多得道之所。
’” 行宅 蕭子良《行宅詩序》:“餘秉性端疏,屬愛閑外。
往歲羁役浙東,備曆江山之美。
名都勝境,極盡登臨。
山原石道,步步新情。
回池絕澗,往往舊識。
以吟以詠,聊用述心。
” 丹台 班固《漢武帝内傳》:“丹台結空構。
” 秘文 班固《西都賦》:“啟發篇章,校理秘文。
”李善注:“《孝經·鈎命決》曰:‘丘掇秘文。
’”江總《陶貞白先生集·序》:“玉版秘文,瑤壇怪牒,靡不貫其精微,聞其旨趣。
” 倒景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貫列缺之倒景兮,涉豐隆之滂沛。
”裴骃《集解》:“骃案:《漢書音義》曰:‘列缺’,天門也。
‘倒景’,日在下。
” 鬥室 盧琦《遊壺山宿真淨岩即景賦詩》:“欣然坐我鬥室底。
” 披沙揀金 寶礦依沙礫,良工妙揀尋。
但令淘汰淨,何慮韫藏深?影動星芒出,光融水氣沉。
锱铢常可采,陶鑄豈難任?莫倡捐山議,應憐躍冶心。
五材資并用,九牧貢惟欽。
滄海珠騰耀,藍田玉獻琛。
塵埃總披豁,誰得比南金? 原評曰:“莫倡”二句,寓意深遠。
後四句一氣連讀,與《鑿壁偷光》詩同法。
寶礦 郭璞《江賦》:“其下則金礦丹礫。
”李善注:“《說文》曰:礦,銅鐵璞也,古猛切。
”李賀《送沈亞之下第東歸歌》:“雄光寶礦獻春卿。
” 锱铢 《禮·儒行》:“雖分國如锱铢,不臣不仕。
”鄭玄注:“八兩曰锱。
”孔穎達疏:“雲八兩曰锱者,案算法十黍為參,十參為铢;二十四铢為兩,八兩為锱。
”許慎《說文解字·第十四》:“锱,六铢也。
從金,甾聲。
”又:“铢,權十分黍之重也。
從金,朱聲。
”按:锱铢本言至少,疑叔重所說近之。
陶鑄 《莊子·内篇·逍遙遊》:“是其塵垢秕糠,将猶陶鑄堯舜者也。
”陸德明《經典釋文》:“陶,徒刀反。
本亦作,音同。
”許慎《說文解字·第十四》:“鑄,銷金也,從金,壽聲。
” 捐山 班固《兩都賦》:“恥纖靡而不服,賤奇麗而弗珍。
捐金于山,沉珠于淵。
”李善注:“莊子曰:‘捐金于山,藏珠于淵,不利貨财,不尚富貴也。
’”按:今本《莊子·天地》篇作:“藏金于山,藏珠于淵,不利貨财,不近富貴。
” 躍冶 見一卷《披沙揀金》詩。
五材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廢一不可,誰能去兵?”杜預注:“五材,金、木、水、火、土也。
” 九牧 見一卷《追琢其章》詩。
滄海 藍田 李商隐《錦瑟》詩:“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按:滄海,詳《江海出明珠》詩;藍田,詳《玉韫山含輝》詩。
并見五卷。
披豁 杜甫《奉簡高三十五使君》詩:“披豁對吾真。
” 蟻穿九曲珠 唐楊濤《蟻穿九曲珠賦》:“是知聖者之使,宛如窮理,誠在小而罔遺,俾入微而有以。
”王奉珪《明珠賦》:“九曲乃蟻,穿于孔子。
”蘇轼《祥符寺九曲觀燈》詩,王十朋注:“《小說》載:有以九曲寶珠欲穿之而不得,問之孔子,孔子教以塗脂于線,使蟻通焉。
”按:王注不著所出,然證以唐賦,知非杜撰。
馬骕《繹史·孔子類記》引《衝波傳》曰:“孔子去衛适陳途中,見二女采桑。
子曰:‘南枝窈窕北枝長。
’答曰:‘夫子遊陳必絕糧。
九曲明珠穿不得,著來問我采桑娘。
’夫子至陳,大夫發兵圍之,令穿九曲珠乃釋其厄。
夫子不能,使回、賜返問之。
其家謬言女出外,以一瓜獻二子。
子貢曰:‘瓜子在内也。
’女乃出,語曰:‘用蜜塗珠,絲将系蟻,蟻将系絲,如不肯過,用煙熏之。
’子依其言,乃能穿之,于是絕糧七日。
”語絕荒誕,故賦此題者,皆從王注。
又:王注但言《小說》,《韻府》全引其文,雲出《說苑》。
今本《說苑》無此事。
宛轉珠胎映,盤旋蟻力酣。
一絲看漸引,九曲任窮探。
繞垤元無礙,銜脂更可貪。
定知穿穴巧,為有性情耽。
似泛渾河棹,甯停峻阪骖。
開疆走蠻觸,辟險記魚蠶。
役智人皆诎,通微聖所參。
尋源思鑿竅,妙手竟誰谙? 起四句完題。
“繞垤”句切定“蟻”字,“銜脂”句點明本事,“定知”二句申說上文,“似泛”四句皆比體;而“似泛”二句正比,“九曲”“開疆”二句借比“蟻穿”。
用筆不同,故不嫌其重複。
“役智”二句點醒寓意,即補明出處。
楊升庵《外集》曰:“《小說》雲,孔子得九曲珠欲穿不得,遇二女,教以塗脂于線,使蟻通焉。
此與《列子》兩兒辯日事相似,言聖人亦有所不知也。
珠孔本人所鑽,世豈有九曲珠乎?”結二句用其意。
珠胎 見前《清高金莖露》詩。
蟻力 王安石《日出堂上飲》詩:“蟻力雖雲小,能生萬蚍蜉。
” 繞垤 《詩·豳風·東山》篇:“鶴鳴于垤。
”毛苌《傳》:“垤,蟻冢也。
”孔穎達疏:“蟻是小蚍蜉也,此蟲穴處辇土,為冢以避濕。
” 穿穴 《後漢書·儒林傳論》:“繁其章條,穿求崖穴,以合一家之說。
”陸龜蒙《奉酬襲美先輩吳中苦雨一百韻》詩:“況餘居低下,本是蛙蚓窟。
迩來增号呼,得以恣唐突。
先誇屋舍好,又恃頭角凸。
厚地雖直方,身能遍穿穴。
” 渾河 《淮南子·覽冥訓》:“河九折注于海,而流不絕者,昆侖之輸也。
” 峻阪 《漢書·王尊傳》:“先是琅琊王陽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郲九折阪,歎曰:‘奉先人遺體,奈何數乘此險!’後以病去。
及尊為刺史,至其阪,問吏曰:‘此非王陽所畏道邪?’吏對曰:‘是。
’尊叱其馭曰:‘驅之,王陽為孝子,王尊為忠臣。
’” 蠻觸 《莊子·雜篇·則陽》:“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于右角者,曰蠻氏。
時相與争地而戰,伏屍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返。
” 魚蠶 蘇轼《入峽》詩:“舊俗接魚蠶。
”常璩《華陽國志·蜀志》:“蜀先稱王。
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
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魚凫。
” 役智 《晉書·涼武昭王元盛傳》:“經涉累朝,通否任時。
初不役智,有所要求。
” 通微 《書·洪範》:“思曰睿。
”孔安國《傳》:“必通于微。
”束皙《元居釋》:“潛朗通微,洽覽深識。
” 鑿竅 《莊子·内篇·應帝王》:“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
倏與忽時相與遇于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
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
此獨無有,嘗試鑿之。
’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 妙手 見一卷《芙蓉出水》詩。
泗濱浮磬 《書·禹貢·徐州》:“泗濱浮磬。
”孔安國《傳》:“濱,水涯。
水中見石,可以為磬。
”孔穎達疏:“泗水旁山而過,石為泗水之涯。
石在水旁,水中見石,似若水上浮然。
此石可以為磬,故謂之浮磬也。
貢石而言磬者,此石宜為磬,猶如砥砺然也。
” 磬璞徐方産,探奇繞泗流。
應歌分抗墜,相質辨沉浮。
攻錯材堪試,珠玑美并收。
制宜笙調葉,韻憶水濱留。
方折全成矩,垂弦半中句。
輕揚符地肺,珍重稱天球。
但聽編縣振,如從搏拊遊。
梁州同底貢,樂備遠人柔。
起句點“磬”,次句點“泗濱”,三、四句清“浮”字。
“攻錯”句承“磬”,“珠玑”句承“泗濱”;“制宜”句中“磬”,“韻憶”句申“泗濱”。
然上聯是未成之磬,下聯是已成之磬,層次有淺深。
以下即承已成之“磬”說:下。
“方折”二句寫“磬”之形,“輕揚”句帶定“浮”字,“珍重”句極力贊美以完題面;“地肺”“天球”屬對亦極工雅。
“但聽”二句又寫到“磬”聲,“梁州”二句又就《禹貢》點染,帶出頌語作結。
章法完密,通篇詞采亦警拔。
磬璞 《元史·禮樂志·制樂始末》:“太常卿忽都于思奏:‘大樂見用石磬,聲律不協。
稽諸古典,磬石莫善于泗濱,女直未嘗得此。
今泗在封疆之内,宜取其石以制磬。
’從之,選審聽音律大樂正趙榮祖及識辨磬材石工牛全,詣泗州采之,得磬璞九十,制編磬二百三十。
” 徐方 《詩·大雅·常武》篇:“徐方繹騷。
” 探奇 王維《藍田石門精舍》詩:“探奇不覺遠。
” 抗墜 《禮·樂記》:“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隊。
”孔穎達疏:“上如抗者,言歌聲上響,感動人意,使之如似抗舉也。
下如隊者,言音聲下響,感動人意,如似隊落而下也。
” 攻錯 《書·禹貢·豫州》:“錫貢磬錯。
”孔安國《傳》:“治玉石曰錯,治磬錯。
”孔穎達疏:“《詩》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又曰:‘可以為錯。
’磬有以玉為之者,故雲:‘治玉石曰錯。
’謂‘治磬錯’也。
” 珠玑 《書·禹貢·徐州》:“淮夷玭珠暨魚。
”孔安國《傳》:“玭珠,珠名。
淮、夷二水出玭珠及美魚。
” 笙調 《詩·小雅·鼓鐘》篇:“鼓鐘欽欽,鼓瑟鼓琴。
笙磬同音。
”毛苌《傳》:“笙磬,東方之樂也。
同音,四縣皆同也。
”鄭玄箋:“同音者,謂堂上堂下八音克諧。
”孔穎達疏:“鄭以為,上三章言幽王作正樂于淮水之上,失其處。
故此言其正樂,鼓其鐘欽欽然。
又,鼓其瑟與琴,吹匏竹之笙與玉石之磬,于是堂上之琴瑟與堂下之磬鐘,皆同其聲音,不相奪倫。
”按:《周禮》:“視瞭掌笙磬、頌磬。
”鄭玄注曰:“笙,生也。
”《儀禮·大射禮》:“笙磬西向。
”鄭玄注曰:“東方陽中,萬物以生。
是以東方鐘磬謂之笙,皆編而懸之。
”則笙乃磬名。
《毛傳》據此為說也。
《鄭箋》《孔疏》,則以為笙自笙,磬自磬。
以文意考之,箋、疏為長,蓋笙磬自是磬之一名,《周禮》《儀禮》皆不言此。
磬主同衆音,上文鐘、琴、瑟連類,而下亦不應獨以一磬為主。
故唐試《笙磬同音賦》,以“樂之和者,異器同音為韻”。
班肅賦曰:“汶陽之孤筱斯有,泗濱之浮磬雲備。
”亦主箋、疏之說。
有執《毛傳》議此句者,非也。
水濱 《宋史·樂志》:“大晟之制,金石并用,以諧陰陽漢津之法。
以聲為主,必用泗濱之石。
故《禹貢》必曰浮磬者,遠土而近于水,取之實難。
昔奉常所用,乃以白石為之。
其聲沉下,制作簡質,理宜改造焉。
” 成矩 中句 《考工記》:“磬氏為磬,倨句一矩有半。
”鄭玄注:“必先度一矩為句,一矩為股,而求其弦。
既而以一矩有半觸其弦,則磬之倨句也。
磬之制有大小,此假矩以定倨句,非用其度耳。
” 地肺 陶弘景《真诰·稽神樞第一》:“金陵者,洞虛之膏腴,句曲之地肺也。
”原注:“其地肥良,故曰膏腴。
水至則浮,故曰地肺。
” 天球 《書·顧命》:“天球、河圖,在東序。
”孔安國《傳》:“球,雍州所貢。
”孔穎達疏:“王肅雲:‘天球,玉磬也。
’”鄭玄雲:“天球,雍州所貢之玉,色如天者。
” 編縣 《周禮·春官·小胥》:“凡縣鐘磬,半為堵,半為肆。
”鄭玄注:“鐘磬者,編縣之二八十六枚而在一虡,謂之堵。
鐘一堵,磬一堵,謂之肆。
半之者,謂諸侯之卿大夫士也。
諸侯之卿大夫,半天子之卿大夫,西縣鐘,東縣磬。
士亦半天子之士,縣磬而已。
”又:“磬師,掌教擊磬、擊編鐘。
”鄭玄注:“磬亦編于鐘言之者,鐘有不編;不編者,鐘師擊之。
杜子春讀‘編’為編書之‘編’。
”陳祥道《樂書·雅部·編磬》:“言編鐘于磬師,則知有編磬矣。
《儀禮
’一人曰:‘海水變桑田時,吾辄下一籌,爾來吾籌已滿十間屋。
’一人曰:‘吾所食蟠桃,棄其核于昆侖山之下,今已與昆侖齊矣。
’” 珠囊 徐陵《與王僧辯書》:“漢委珠囊,秦亡寶鏡。
”楊衒之《洛陽伽藍記》:“當時四海晏清,八荒率職。
珠囊紀慶,玉燭調辰。
” 劍外 張載《劍閣銘》:“惟蜀之門,作固作鎮。
是曰劍閣,壁立千仞。
”李善注:“郦道元《水經注》曰:‘小劍戍北,去大劍三十裡,連山絕險,飛閣相通,故謂之劍閣。
’”沈佺期《答魑魅代書寄家人》詩:“劍外懸銷骨。
”按:劍外,謂劍閣之外。
大衍虛其一 《易·系辭傳下》:“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韓伯注:“王弼曰:‘衍天地之數,所賴者五十也。
其用四十有九,則其一不用也。
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數而數以之成,斯《易》之太極也。
四十有九,數之極也。
夫無不可以無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極,而明其所由之宗也。
’”按:唐謝觀有《大演虛其一賦》,“演”“衍”義同。
象數滋生始,流形本太虛。
體元參大衍,留一拟歸餘。
乍驗飛灰管,空懸共毂車。
理從盈處阙,氣向密中疏。
戴九應相對,函三總不居。
豈緣防滿損,便足兆乘除。
化普開天後,神含畫卦初。
無為征主極,觀妙更誰如? 原評曰:起用渾冒,為“虛”字探源。
“體元”二句,如題串點。
“乍驗”二句,寫“虛”字深秀,取類亦稱。
“戴九”二句,俱切一切虛。
六聯以上,俱注重下半。
七聯仍用截對束住。
“乍驗”二句用旁比,“理從”二句即從正面推闡之,“戴九”二句用平對,“豈緣”二句即用開合挑剔之。
反正虛實,淺深疏密,一筆不苟。
理題須如此清楚。
象數滋生 《易緯·乾鑿度·象成數生》篇:“《易》起無,從無入有,有理若形,形及于變而象,象而後數。
”《左傳·僖公十五年》:“龜,象也;筮,數也。
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
”孔穎達疏:“蔔之用龜,灼以出兆,是龜以金、木、水、火、土之象而告人。
筮之用蓍,揲以為卦,是筮以陰陽蓍策之數而告人也。
凡是動植飛走之物,物既生訖而後有其形象,既為形象而後滋多,滋多而後始有頭數。
” 流形 《易·彖傳上》:“品物流形。
”孔穎達疏:“品物之類,流布成形,各得亨通,無所壅蔽。
” 太虛 曹植《輔臣論》:“志在太虛,安心元妙。
” 體元 班固《東都賦》:“體元立制,繼天而作。
”《春秋·隐公元年》:“春,王正月。
”杜預注:“隐公之始年,周王之正月也。
凡人君即位,欲其體元以居正,故不言一年一月也。
”孔穎達疏:“元者,氣之本也,善之長也。
人君執大本,長庶物,欲其與元同體,故年稱元年。
”阮籍《通老論》:“道者,法自然而化,《易》謂之太極,《春秋》謂之元,《老子》謂之道。
” 歸餘 《左傳·文公四年》:“舉正于中,歸餘于終。
”杜預注:“期之日三百六十有六日,日月之行又有遲速,而必分為十二月。
舉中氣以正月,有餘日則歸之于終,積而為閏。
故言歸餘于終。
”孔穎達疏:“舉月之正半在于中氣,歸其餘分置于終末,言于終末乃置閏也。
” 飛灰管 見一卷《黃鐘宮為律本》詩。
共毂車 《老子·第十一章》:“三十輻共一毂,當其無,有車之用。
”王弼注:“毂,所以能統三十輻者,無也。
以其無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實統衆也。
” 戴九 子華子《大道論·五數》:“天地之大數,莫過乎五,莫中乎五。
是以二與四,抱九而上跻也;六與八,蹈一而下沉也。
戴九而履一,據三而持七,五居中宮,數之所由生。
一縱一橫,數之所由成。
” 函三 《漢書·律曆志》:“太極元氣,函三為一。
極,中也。
元,始也。
行于十二辰,始動于子。
參之于醜,得三。
”注,孟康曰:“元氣始起于子,未分之始,天地人混合為一,故子數獨一也。
”師古曰:“函,讀與含同。
” 不居 《易·系辭傳下》:“變動不居。
” 滿損 《書·大禹谟》:“滿招損。
” 乘除 《周髀算經》:“商高曰:數之法出于圓方。
圓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
”趙君卿注:“推圓方之率,通廣長之數,當須乘除以計之。
九九者,乘除之原也。
” 觀妙 《老子·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河上公注:“妙,要也。
人常能無欲,則可以觀道之要。
要,謂一也。
” 鑿壁偷光 葛洪《西京雜記》:“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
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 鄰壁甯堪鑿,餘光幸可偷。
研經窮暮景,舉燭費前籌。
既诎焚膏力,聊為鑽穴謀。
自他常有耀,于我更何求?映雪愁難得,囊螢乏久收。
藩籬誠得間,徑窦豈同羞?别具傳薪理,真無過隙憂。
專精資巧取,佳話解頤不? 原評曰:起用反正開合點題。
三、四句原題展局,以下逐句承接,圓轉如珠,更無用古之迹。
“映雪”四句,逼拶甚緊,氣脈卻寬。
“别具”二句,詞意隽妙。
結還出處,隐秀。
“映雪”四句,一氣相生,法自唐杜荀鶴《禦溝新柳》詩後四句來。
無名氏《壽星見》詩後四句,亦是此法。
餘光 《史記·樗裡子甘茂傳》:“臣聞,貧人女與富人女會績。
貧人女曰:‘我無以買燭,而子燭光幸有餘,子可分我餘光。
’”岑參《秋夕讀書幽興獻兵部李侍郎》詩:“覽卷試穿鄰舍壁,明燈何惜借餘光。
” 研經 《後漢書·儒林傳》:“何休,字邵公,任城樊人也。
休為人質樸,讷口而雅有心思,精研六經,世儒無及者。
” 暮景 隋《朝日歌·夏》:“嵫山沉暮景。
” 舉燭 見一卷《學然後知不足》詩。
前籌 《史記·留侯世家》:“臣請藉前箸為大王籌之。
”裴骃《集解》:“張晏曰:‘求借所食之箸,用指畫也。
或曰前世湯武著明之事,以籌度今時之不若也。
’”杜甫《立秋雨院中有作》:“暮齒借前籌。
” 焚膏 韓愈《進學解》:“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
” 有耀 《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光遠而自他有耀者也。
”孔穎達疏:“言光在此處,遠照于他物,從他物之上而有明耀者也。
” 映雪 任昉《為蕭揚州作薦士表》,李善注:“《孫氏世錄》曰: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
” 囊螢 《晉書·車胤傳》:“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
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 藩籬 《爾雅·釋言》:“樊,藩也。
”郭璞注:“謂藩籬。
” 徑窦 《家語·緻思》篇:“季羔為衛之士師,刖人之足。
俄而,衛有蒯聩之亂,季羔逃之,走郭門,刖者守門焉。
謂季羔曰:‘于彼有缺。
’季羔曰:‘君子不踰。
’又曰:‘于彼有窦。
’季羔曰:‘君子不隧。
’”按:《說苑》載此事,亦雲有缺有窦。
惟朱子《小學·稽古》篇曰:“衛辄之難出而門閉。
或曰:‘此有徑。
’子羔曰:‘吾聞之,君子不徑。
’曰:‘此有窦。
’子羔曰:‘吾聞之,君子不窦。
’未詳所本。
” 傳薪 《莊子·内篇·養生主》:“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呂惠卿注:“火之所托者薪,而火非薪。
其為薪也,雖窮于指,而火傳不知其盡。
何則?火之在此,薪猶彼薪也,其傳豈有盡哉!” 過隙 《莊子·外篇·知北遊》:“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郤,忽然而已。
”陸德明《經典釋文》:“白駒,或雲日也。
郤,去逆反,本亦作‘隙’。
隙,孔也。
”《漢書·魏豹田儋韓王信傳》:“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
”注:師古曰:“言其速疾也。
白駒謂日景也;隙,壁際也。
”程大昌《演繁露》:“劉孝标《答劉紹書》曰:‘隙驷不留。
’李善注:《墨子》曰:‘人之生乎地上,無幾何也。
譬猶驷之過隙。
’二世謂趙高曰:‘人生居世間,譬如騁六骥過決隙也。
’則豹所引者,不以白駒為日景。
”按:《論衡》謂“日行猶骐骥”,以白駒為日景義或取此。
舊說相傳,當有所受,未可遽非。
解頤 《漢書·匡張孔馬傳》:“匡衡,字稚圭,東海承人也。
父世農夫,至衡好學。
家貧,傭作以供資用。
尤精力過絕人,諸儒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匡語《詩》,解人頤。
’”注:如淳曰:“使人笑不能止也。
”按:《西京雜記》以“鼎”為“匡衡”小名,師古力诋其僞。
然劉孝标《與宋元思書》,已以“匡鼎之說詩”對“谷雲之雕篆”。
被褐懷玉 《家語·三恕》篇:“子路問于孔子,曰:‘有人于此,被褐而懷玉,何如?’子曰:‘國無道,隐之可也。
國有道,則衮冕而執王。
’”《老子·第七十章》:“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王弼注:“被褐者,同其塵;懷玉者,寶其真也。
聖人之所以難知,以其同塵而不殊,懷玉而不渝,故難知而為貴也。
”按:《家語》意主待時,《老子》意主藏用,詩兼此二意。
又,《淮南子·缪稱訓》亦有“虛而能滿,淡而有味,被褐懷玉”語,而上下文意,不甚可解。
至寶宜藏用,随時默與偕。
莫言毛褐賤,自有瑾瑜懷。
尚心常在,連城計未諧。
不教虹氣見,肯附錦衣侪?正可披襟得,還愁獻璞乖。
珠甯憑椟賣?金且任沙埋。
特達非無日,含輝亦複佳。
席珍完我獨,求售聽人皆。
原評曰:首聯從正意冒起,次聯點清“尚”,三聯一氣流走,首尾銜接,結見身分。
毛褐賤 曹植《七啟》:“元微子曰:‘餘好毛褐,未暇此服也。
’”李善注:“鄭玄《毛詩箋》曰:‘褐,毛布也。
’” 瑾瑜懷 《楚詞·九章·懷沙》:“懷瑾握瑜兮,窮不得所示。
”王逸注:“在衣曰懷,在手曰握。
” 連城 見前《瑾瑜匿瑕》詩。
虹氣 見一卷《追琢其章》詩。
錦衣 《詩·秦風·終南》篇:“君子至止,錦衣狐裘。
” 披襟 見一卷《荷淨納涼時》詩“披襟對薜蘿”句。
獻璞 見一卷《追琢其章》詩。
珠 阮籍《詠懷詩·第十五首》:“被褐懷珠玉。
” 椟賣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第三十二·傳》:“楚人有賣其珠于鄭者,為木蘭之櫃,薰桂椒之椟,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翠羽。
鄭人買其椟而還其珠。
此可謂善賣椟者矣,未可謂善鬻珠也。
” 金 《後漢書·趙壹傳》:“被褐懷金玉。
” 沙埋 見一卷《披沙揀金》詩。
特達 《禮·聘義》:“圭璋特達,德也。
”孔穎達疏:“行聘之時,惟執圭璋,特得通達,不加餘币。
言人之有德,亦無事不通,不須假他物而成。
” 含輝 朱子《雜感詩·第三首》:“玉蘊山含輝。
” 席珍 《禮·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
”鄭玄注:“席,陳也。
珍,善也。
鋪陳往古堯舜之善道,以待聘召。
” 昭文不鼓琴 《莊子·内篇·齊物論》:“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郭象注:“夫聲不可勝舉也,故吹管操琴,雖有繁手,遺聲多矣。
而執籥鳴弦者,欲以彰聲也。
彰聲而聲遺,不彰聲而聲全。
故欲成而虧之者,昭文之鼓琴也。
不成而無虧者,昭文之不鼓琴也。
” 妙手通懸解,琴師記氏昭。
但餘弦外趣,何假曲中調?按譜留三疊,忘言對七條。
惟教伴書策,未遣應鈞韶。
守默心偏遠,含和意自消。
清音寄山水,天籁任風箫。
叔夜徒勞賦,成連不用招。
據梧甯寂寞,枝策共逍遙。
原評曰:起二句先點“昭文”,三、四句還“不鼓”,五句至八句實寫“不鼓”,九、十句渾發大意,十一、十二句用襯托,落想超妙,最饒遠緻。
末以陪襯作結。
懸解 《莊子·内篇·養生主》:“适來,夫子時也。
适去,夫子順也。
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
古者謂是帝之懸解。
”郭象注:“以有系者為懸,則無系者懸解也。
懸解而性命之情得矣。
”王安石《和崔公度家風琴詩·第一首》:“直須懸解始聲消。
”李璧注:“此言懸解者,不假于聲,猶淵明無弦素琴之類是也。
” 琴師 韓維《覽梅聖俞詩編》詩:“譬如巧琴師,哀彈發絲桐。
” 三疊 《上清黃庭内景經·上清章第一》:“琴心三疊舞胎仙。
”梁丘子注:“琴,和也。
三疊,三丹田,謂與諸宮重疊也。
胎仙,即胎靈,大神亦曰胎真,居明堂中。
所謂三老君為黃庭之主,以其心和則神悅,故舞胎仙也。
” 七條 方幹《聽段處士彈琴》詩:“幾年調弄七條絲。
”陳祥道《樂書·雅部·七弦琴》:“至于弦數,先儒謂伏羲、蔡邕以九,孫登以一,郭璞以二十七,頌琴以十三;揚雄謂陶唐氏加二弦,以會君臣之恩;桓譚以為文王加少宮、少商二弦;釋知匠以為文王、武王各加一,以為文弦、武弦,是謂七弦。
” 書策 《禮·曲禮上》:“先生書策琴瑟在前,坐而遷之,戒勿越。
” 鈞韶 《宋史·樂志·鼓吹下》:“鈞韶九奏度春風。
” 守默 《玉樞經》:“道者以誠而入,以默而守,以柔而用。
” 心 遠 嵇康《琴賦》:“體清心遠,邈難極兮。
” 含和 嵇康《琴賦》:“性潔靜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
”吳冕《昭文不鼓琴賦》:“德惟抱素,故含和而内融。
” 意 消 《莊子·外篇·田子方》:“物無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
”郭象注:“曠然清虛,正己而已,而物邪自消。
” 清音 左思《招隐詩·第一首》:“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 天籁 《莊子·内篇·齊物論》:“子遊曰:‘地籁則衆竅是已,人籁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籁?’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
鹹其自取,怒者其誰耶?’”郭象注:“夫天籁者,豈複别有一物哉?即衆竅、比竹之屬,接乎有生之類,而共成一天耳。
以天言之,所以明其自然也。
” 風箫 《文子·自然》篇:“若風之過箫,忽然而感之,各以清濁應。
” 叔夜 嵇康《琴賦序》:“象器之中,琴德最優,故綴叙所懷,以為之賦。
”《晉書·嵇康傳》:“嵇康,字叔夜。
” 成連 吳兢《樂府古題要解》:“舊說伯牙學鼓琴于成連先生,三年而成。
至于精神寂寞,情志專一,尚未能也。
成連雲:‘吾師子春在海中,能移人情。
’乃與伯牙延望,無人。
至蓬萊山,留伯牙曰:‘吾将迎吾師。
’刺船而去,旬時不返。
但聞海上水汩沒漰澌之聲。
山林窅冥,群鳥悲号,怆然歎曰:‘先生将移我情。
’乃援琴而歌之。
曲終,成連刺船而還。
伯牙遂為天下妙手。
” 據梧 枝策 《莊子·内篇·齊物論》:“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惠子之據梧也。
三子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故載之末年。
”郭象注:“幾,盡也。
夫三子者,皆欲辨非己所明以明之,故知盡慮窮,形勞神倦,或枝策假寐,或據梧而瞑,賴其盛,故能久。
不爾,早困也。
”按:“枝策據梧”注與“鼓琴”類稱。
而此詩所用,則與“不鼓琴”同意,又自一解,當别有本。
雲卧八極 吳師道《雲卧八極賦序》:“集賢都事李君溉之,風神高邁,夙有山林之趣,題其室曰:‘雲卧八極。
’取太白詩語也。
” 心與天遊客,高情寄白雲。
一丘聊自适,八極恍無垠。
偃息同龍蟄,翺翔趁鶴群。
神襟通缥缈,仙馭接氤氲。
不覺三山隔,還看九點分。
舉瓢餐沆瀣,脫屣轶塵氛。
福地開行宅,丹台訪秘文。
幾回淩倒景,鬥室尚斜曛。
原評曰:題句但以意會,“一丘”二句卻道得如此曉暢。
心與天遊 《莊子·雜篇·外物》:“心有天遊。
”陸德明《經典釋文》:“遊,不系也。
” 高情 謝靈運《述祖德詩·第二首》:“高情屬天雲。
” 一丘 《漢書·叙傳》:“栖遲于一丘,則天下不易其樂。
” 自适 《楚詞·離騷經》:“心猶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江淹《雜體拟陶征君潛田居》詩:“濁酒聊自适。
” 八極 《莊子·外篇·田子方》:“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
”《淮南子·墬形訓》:“八纮之外,乃有八極。
自東北方曰方土之山,曰蒼門。
東方曰東極之山,曰開明之門。
東南方曰波母之山,曰陽門。
南方曰南極之山,曰暑門。
西南方曰編駒之山,曰白門。
西方曰西極之山,曰阊阖之門。
西北方曰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門。
北方曰北極之山,曰寒門。
凡八極之雲,是雨天下。
” 無垠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其語宏大不經,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于無垠。
” 偃息 《詩·小雅·北山》篇:“或息偃在床。
” 龍蟄 《易·系辭傳下》:“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 翺翔 《詩·鄭風·清人》篇:“河上乎翺翔。
” 鶴群 李商隐《題道靜院》詩:“紫府丹成化鶴群。
” 神襟 陶弘景《真诰·運象篇第四》:“心豁虛無外,神襟何朗寥?” 缥缈 見前《風軟遊絲重》詩。
仙馭 宋之問《少林寺應制》詩:“仙馭接浮丘。
” 氤氲 《易·系辭傳下》:“天地缊,萬物化醇。
”陸德明《經典釋文》:“,本又作氤,音因。
缊,本又作氲,行雲反。
”梁簡文帝《謝敕赉中庸講疏啟》:“慶雲五色,垂采氤氲。
” 三山 詳四卷《海日照三神山》詩。
九點 李賀《夢天》詩:“遙望齊州九點煙。
”按:“齊州”,字本《列子·湯問》篇謂中國九州也,後人多以齊國用之,誤。
舉瓢 韓愈《調張籍》詩:“舉瓢酌天漿。
” 沆瀣 見前《清高金莖露》詩。
脫屣 《史記·封禅書》:“天子曰:‘嗟乎!吾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躧耳。
’”按:《廣韻》:“屣與躧同。
”李善注:“王中《頭陀寺碑》引此文,直作‘屣’字。
” 塵氛 吳邁遠《拟樂府·飛來雙白鶴》:“可憐雙白鶴,雙雙絕塵氛。
” 福地 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芳林園者,福地奧區之湊。
”李善注:“《遁甲開山圖》曰:‘骊山之西原阜,名曰風涼,雍州之福地。
’”張君房《雲笈七簽·天地宮·府部》:“太上曰:‘其次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間,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間多得道之所。
’” 行宅 蕭子良《行宅詩序》:“餘秉性端疏,屬愛閑外。
往歲羁役浙東,備曆江山之美。
名都勝境,極盡登臨。
山原石道,步步新情。
回池絕澗,往往舊識。
以吟以詠,聊用述心。
” 丹台 班固《漢武帝内傳》:“丹台結空構。
” 秘文 班固《西都賦》:“啟發篇章,校理秘文。
”李善注:“《孝經·鈎命決》曰:‘丘掇秘文。
’”江總《陶貞白先生集·序》:“玉版秘文,瑤壇怪牒,靡不貫其精微,聞其旨趣。
” 倒景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貫列缺之倒景兮,涉豐隆之滂沛。
”裴骃《集解》:“骃案:《漢書音義》曰:‘列缺’,天門也。
‘倒景’,日在下。
” 鬥室 盧琦《遊壺山宿真淨岩即景賦詩》:“欣然坐我鬥室底。
” 披沙揀金 寶礦依沙礫,良工妙揀尋。
但令淘汰淨,何慮韫藏深?影動星芒出,光融水氣沉。
锱铢常可采,陶鑄豈難任?莫倡捐山議,應憐躍冶心。
五材資并用,九牧貢惟欽。
滄海珠騰耀,藍田玉獻琛。
塵埃總披豁,誰得比南金? 原評曰:“莫倡”二句,寓意深遠。
後四句一氣連讀,與《鑿壁偷光》詩同法。
寶礦 郭璞《江賦》:“其下則金礦丹礫。
”李善注:“《說文》曰:礦,銅鐵璞也,古猛切。
”李賀《送沈亞之下第東歸歌》:“雄光寶礦獻春卿。
” 锱铢 《禮·儒行》:“雖分國如锱铢,不臣不仕。
”鄭玄注:“八兩曰锱。
”孔穎達疏:“雲八兩曰锱者,案算法十黍為參,十參為铢;二十四铢為兩,八兩為锱。
”許慎《說文解字·第十四》:“锱,六铢也。
從金,甾聲。
”又:“铢,權十分黍之重也。
從金,朱聲。
”按:锱铢本言至少,疑叔重所說近之。
陶鑄 《莊子·内篇·逍遙遊》:“是其塵垢秕糠,将猶陶鑄堯舜者也。
”陸德明《經典釋文》:“陶,徒刀反。
本亦作,音同。
”許慎《說文解字·第十四》:“鑄,銷金也,從金,壽聲。
” 捐山 班固《兩都賦》:“恥纖靡而不服,賤奇麗而弗珍。
捐金于山,沉珠于淵。
”李善注:“莊子曰:‘捐金于山,藏珠于淵,不利貨财,不尚富貴也。
’”按:今本《莊子·天地》篇作:“藏金于山,藏珠于淵,不利貨财,不近富貴。
” 躍冶 見一卷《披沙揀金》詩。
五材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廢一不可,誰能去兵?”杜預注:“五材,金、木、水、火、土也。
” 九牧 見一卷《追琢其章》詩。
滄海 藍田 李商隐《錦瑟》詩:“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按:滄海,詳《江海出明珠》詩;藍田,詳《玉韫山含輝》詩。
并見五卷。
披豁 杜甫《奉簡高三十五使君》詩:“披豁對吾真。
” 蟻穿九曲珠 唐楊濤《蟻穿九曲珠賦》:“是知聖者之使,宛如窮理,誠在小而罔遺,俾入微而有以。
”王奉珪《明珠賦》:“九曲乃蟻,穿于孔子。
”蘇轼《祥符寺九曲觀燈》詩,王十朋注:“《小說》載:有以九曲寶珠欲穿之而不得,問之孔子,孔子教以塗脂于線,使蟻通焉。
”按:王注不著所出,然證以唐賦,知非杜撰。
馬骕《繹史·孔子類記》引《衝波傳》曰:“孔子去衛适陳途中,見二女采桑。
子曰:‘南枝窈窕北枝長。
’答曰:‘夫子遊陳必絕糧。
九曲明珠穿不得,著來問我采桑娘。
’夫子至陳,大夫發兵圍之,令穿九曲珠乃釋其厄。
夫子不能,使回、賜返問之。
其家謬言女出外,以一瓜獻二子。
子貢曰:‘瓜子在内也。
’女乃出,語曰:‘用蜜塗珠,絲将系蟻,蟻将系絲,如不肯過,用煙熏之。
’子依其言,乃能穿之,于是絕糧七日。
”語絕荒誕,故賦此題者,皆從王注。
又:王注但言《小說》,《韻府》全引其文,雲出《說苑》。
今本《說苑》無此事。
宛轉珠胎映,盤旋蟻力酣。
一絲看漸引,九曲任窮探。
繞垤元無礙,銜脂更可貪。
定知穿穴巧,為有性情耽。
似泛渾河棹,甯停峻阪骖。
開疆走蠻觸,辟險記魚蠶。
役智人皆诎,通微聖所參。
尋源思鑿竅,妙手竟誰谙? 起四句完題。
“繞垤”句切定“蟻”字,“銜脂”句點明本事,“定知”二句申說上文,“似泛”四句皆比體;而“似泛”二句正比,“九曲”“開疆”二句借比“蟻穿”。
用筆不同,故不嫌其重複。
“役智”二句點醒寓意,即補明出處。
楊升庵《外集》曰:“《小說》雲,孔子得九曲珠欲穿不得,遇二女,教以塗脂于線,使蟻通焉。
此與《列子》兩兒辯日事相似,言聖人亦有所不知也。
珠孔本人所鑽,世豈有九曲珠乎?”結二句用其意。
珠胎 見前《清高金莖露》詩。
蟻力 王安石《日出堂上飲》詩:“蟻力雖雲小,能生萬蚍蜉。
” 繞垤 《詩·豳風·東山》篇:“鶴鳴于垤。
”毛苌《傳》:“垤,蟻冢也。
”孔穎達疏:“蟻是小蚍蜉也,此蟲穴處辇土,為冢以避濕。
” 穿穴 《後漢書·儒林傳論》:“繁其章條,穿求崖穴,以合一家之說。
”陸龜蒙《奉酬襲美先輩吳中苦雨一百韻》詩:“況餘居低下,本是蛙蚓窟。
迩來增号呼,得以恣唐突。
先誇屋舍好,又恃頭角凸。
厚地雖直方,身能遍穿穴。
” 渾河 《淮南子·覽冥訓》:“河九折注于海,而流不絕者,昆侖之輸也。
” 峻阪 《漢書·王尊傳》:“先是琅琊王陽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郲九折阪,歎曰:‘奉先人遺體,奈何數乘此險!’後以病去。
及尊為刺史,至其阪,問吏曰:‘此非王陽所畏道邪?’吏對曰:‘是。
’尊叱其馭曰:‘驅之,王陽為孝子,王尊為忠臣。
’” 蠻觸 《莊子·雜篇·則陽》:“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于右角者,曰蠻氏。
時相與争地而戰,伏屍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返。
” 魚蠶 蘇轼《入峽》詩:“舊俗接魚蠶。
”常璩《華陽國志·蜀志》:“蜀先稱王。
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
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魚凫。
” 役智 《晉書·涼武昭王元盛傳》:“經涉累朝,通否任時。
初不役智,有所要求。
” 通微 《書·洪範》:“思曰睿。
”孔安國《傳》:“必通于微。
”束皙《元居釋》:“潛朗通微,洽覽深識。
” 鑿竅 《莊子·内篇·應帝王》:“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
倏與忽時相與遇于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
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
此獨無有,嘗試鑿之。
’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 妙手 見一卷《芙蓉出水》詩。
泗濱浮磬 《書·禹貢·徐州》:“泗濱浮磬。
”孔安國《傳》:“濱,水涯。
水中見石,可以為磬。
”孔穎達疏:“泗水旁山而過,石為泗水之涯。
石在水旁,水中見石,似若水上浮然。
此石可以為磬,故謂之浮磬也。
貢石而言磬者,此石宜為磬,猶如砥砺然也。
” 磬璞徐方産,探奇繞泗流。
應歌分抗墜,相質辨沉浮。
攻錯材堪試,珠玑美并收。
制宜笙調葉,韻憶水濱留。
方折全成矩,垂弦半中句。
輕揚符地肺,珍重稱天球。
但聽編縣振,如從搏拊遊。
梁州同底貢,樂備遠人柔。
起句點“磬”,次句點“泗濱”,三、四句清“浮”字。
“攻錯”句承“磬”,“珠玑”句承“泗濱”;“制宜”句中“磬”,“韻憶”句申“泗濱”。
然上聯是未成之磬,下聯是已成之磬,層次有淺深。
以下即承已成之“磬”說:下。
“方折”二句寫“磬”之形,“輕揚”句帶定“浮”字,“珍重”句極力贊美以完題面;“地肺”“天球”屬對亦極工雅。
“但聽”二句又寫到“磬”聲,“梁州”二句又就《禹貢》點染,帶出頌語作結。
章法完密,通篇詞采亦警拔。
磬璞 《元史·禮樂志·制樂始末》:“太常卿忽都于思奏:‘大樂見用石磬,聲律不協。
稽諸古典,磬石莫善于泗濱,女直未嘗得此。
今泗在封疆之内,宜取其石以制磬。
’從之,選審聽音律大樂正趙榮祖及識辨磬材石工牛全,詣泗州采之,得磬璞九十,制編磬二百三十。
” 徐方 《詩·大雅·常武》篇:“徐方繹騷。
” 探奇 王維《藍田石門精舍》詩:“探奇不覺遠。
” 抗墜 《禮·樂記》:“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隊。
”孔穎達疏:“上如抗者,言歌聲上響,感動人意,使之如似抗舉也。
下如隊者,言音聲下響,感動人意,如似隊落而下也。
” 攻錯 《書·禹貢·豫州》:“錫貢磬錯。
”孔安國《傳》:“治玉石曰錯,治磬錯。
”孔穎達疏:“《詩》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又曰:‘可以為錯。
’磬有以玉為之者,故雲:‘治玉石曰錯。
’謂‘治磬錯’也。
” 珠玑 《書·禹貢·徐州》:“淮夷玭珠暨魚。
”孔安國《傳》:“玭珠,珠名。
淮、夷二水出玭珠及美魚。
” 笙調 《詩·小雅·鼓鐘》篇:“鼓鐘欽欽,鼓瑟鼓琴。
笙磬同音。
”毛苌《傳》:“笙磬,東方之樂也。
同音,四縣皆同也。
”鄭玄箋:“同音者,謂堂上堂下八音克諧。
”孔穎達疏:“鄭以為,上三章言幽王作正樂于淮水之上,失其處。
故此言其正樂,鼓其鐘欽欽然。
又,鼓其瑟與琴,吹匏竹之笙與玉石之磬,于是堂上之琴瑟與堂下之磬鐘,皆同其聲音,不相奪倫。
”按:《周禮》:“視瞭掌笙磬、頌磬。
”鄭玄注曰:“笙,生也。
”《儀禮·大射禮》:“笙磬西向。
”鄭玄注曰:“東方陽中,萬物以生。
是以東方鐘磬謂之笙,皆編而懸之。
”則笙乃磬名。
《毛傳》據此為說也。
《鄭箋》《孔疏》,則以為笙自笙,磬自磬。
以文意考之,箋、疏為長,蓋笙磬自是磬之一名,《周禮》《儀禮》皆不言此。
磬主同衆音,上文鐘、琴、瑟連類,而下亦不應獨以一磬為主。
故唐試《笙磬同音賦》,以“樂之和者,異器同音為韻”。
班肅賦曰:“汶陽之孤筱斯有,泗濱之浮磬雲備。
”亦主箋、疏之說。
有執《毛傳》議此句者,非也。
水濱 《宋史·樂志》:“大晟之制,金石并用,以諧陰陽漢津之法。
以聲為主,必用泗濱之石。
故《禹貢》必曰浮磬者,遠土而近于水,取之實難。
昔奉常所用,乃以白石為之。
其聲沉下,制作簡質,理宜改造焉。
” 成矩 中句 《考工記》:“磬氏為磬,倨句一矩有半。
”鄭玄注:“必先度一矩為句,一矩為股,而求其弦。
既而以一矩有半觸其弦,則磬之倨句也。
磬之制有大小,此假矩以定倨句,非用其度耳。
” 地肺 陶弘景《真诰·稽神樞第一》:“金陵者,洞虛之膏腴,句曲之地肺也。
”原注:“其地肥良,故曰膏腴。
水至則浮,故曰地肺。
” 天球 《書·顧命》:“天球、河圖,在東序。
”孔安國《傳》:“球,雍州所貢。
”孔穎達疏:“王肅雲:‘天球,玉磬也。
’”鄭玄雲:“天球,雍州所貢之玉,色如天者。
” 編縣 《周禮·春官·小胥》:“凡縣鐘磬,半為堵,半為肆。
”鄭玄注:“鐘磬者,編縣之二八十六枚而在一虡,謂之堵。
鐘一堵,磬一堵,謂之肆。
半之者,謂諸侯之卿大夫士也。
諸侯之卿大夫,半天子之卿大夫,西縣鐘,東縣磬。
士亦半天子之士,縣磬而已。
”又:“磬師,掌教擊磬、擊編鐘。
”鄭玄注:“磬亦編于鐘言之者,鐘有不編;不編者,鐘師擊之。
杜子春讀‘編’為編書之‘編’。
”陳祥道《樂書·雅部·編磬》:“言編鐘于磬師,則知有編磬矣。
《儀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