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篇引《墨子》言“夏禹盤庚,有土階三等。

    衣裳細布,茅茨不剪,采椽不斫”,不言堯舜。

    《史記索隐》注此句,又以為韓子之文。

    考《韓子·五蠹》篇,惟有“茅茨不剪,采椽不斫”。

    以下諸語亦無“土階”字。

     王會汾二首 折檻旌直臣 《漢書·朱雲傳》:“雲上書求見,公卿在前,雲曰:‘臣願得上方斬馬劍,斷佞臣一人,以厲其餘。

    ’上問:‘誰也?’對曰:‘安昌侯張禹。

    ’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師傅,罪死不赦!’禦史将雲下。

    雲攀殿檻,檻折,雲呼曰:‘臣得下從龍逢、比幹遊于地下,足矣。

    未知聖朝何如耳!’禦史遂将雲去。

    于是左将軍辛慶忌免冠解印绶,叩頭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誅;其言非,固當容之。

    臣敢以死争。

    ’慶忌叩頭流血,上意解,然後得已。

    及後,當治殿檻,上曰:‘勿易!’因而輯之,以旌直臣。

    ”按:宋李綱有《折檻旌直臣賦》。

     炎靈方禦宇,紫殿俨垂旓。

    鹿角猶堪折,龍鱗孰敢捎?劇憐孤賤士,乃葉地天爻。

    勁節森千載,危言動四郊。

    酬恩徒請劍,占象類焚巢。

    道在神明助,誠通黼座交。

    一時容骨鲠,終古謝诙嘲。

    丹檻無勞葺,澄源賴寸膠。

     原評曰:“三、四用‘五鹿嶽嶽,朱雲折其角’事,遂成高唱。

    ” 通首一氣相生,層次井然。

    此乃實賦朱雲事,須逐層序明,方有原委。

     炎靈 謝朓《和伏武昌登孫權故城》詩:“炎靈遺劍玺。

    ”李善注:“炎靈,謂漢也。

    《典引》曰:‘蓄炎上之烈精。

    ’” 禦宇 沈約《賽蔣山廟文》:“我皇體天禦宇,望日表尊。

    ” 紫殿 《三輔黃圖》:“帝又起紫殿,雕文刻镂黼黻,以玉飾之。

    成帝永始四年,行幸甘泉,郊泰畤,神光降于紫殿。

    ” 垂旓 揚雄《甘泉賦》:“建光耀之長旓兮,昭華覆之威儀。

    ”李善注:“《埤蒼》曰:‘旓,旌旗斿也。

    ’”宋庠《德車結旌賦》:“肅穆展鈴,讵垂旓而就列。

    ” 鹿角 《漢書·朱雲傳》:“是時,少府五鹿充宗貴幸,為《梁丘易》。

    自宣帝時,擅梁丘氏說。

    元帝好之,欲考其異同,令充宗與諸《易》家論。

    充宗乘貴辯口,諸儒莫能與抗,皆稱疾不敢會。

    有薦雲者,召入,攝齊登堂,抗首而請,音動左右。

    既論難,連拄五鹿君。

    故諸儒為之語曰:‘五鹿嶽嶽,朱雲折其角。

    ’” 龍鱗 李綱《折檻旌直臣賦》:“偶賜楓宸之對,因緻龍麟之犯。

    ”《韓非子·說難》篇:“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

    然其喉下有逆麟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

    人主亦有逆鱗,說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麟,則幾矣。

    ” 孤賤士 《後漢書·黃香傳》:“臣江淮孤賤,愚蒙小生。

    ” 地天爻 《易·象傳上》:“泰,小往大來,吉亨。

    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 勁節 王褒《周太保尉遲綱墓碑》:“危勁之節,冠四序而逾秀。

    ” 四郊 《周禮·秋官》:“遂士掌四郊。

    ”鄭玄注:“鄭司農雲:‘謂百裡外至三百裡也。

    ’玄謂其地,則距王城百裡以外至二百裡。

    ” 焚巢 《易·下經·旅卦上九》:“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後号咷,喪牛于易,兇。

    ”沈該《易·小傳》:“蓋離為鳥,變而為震;震為木,而居卦之上,鳥巢之象也。

    卦複為離,離,火也,焚其巢之象也。

    火極而木盡,木盡而巢焚,後号咷之象也。

    離為牛,順也;震,動也。

    失其柔順,喪牛于易之象也。

    卦變小過。

    小過上逆而下順,有飛鳥之象焉。

    小人之過,在于上極而不知返,處逆失順,是以兇也。

    漢成帝河平二年,泰山山桑谷,有鸢焚其巢,說者以謂《易》曰:‘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後号咷。

    ’泰山,岱宗,五嶽之長。

    王者易姓告代之處也。

    天戒若曰:‘勿近貪虐之人,聽其賊謀,将生焚巢,自害其子,絕世易姓之禍。

    ’其後,有趙後之禍,先笑後号咷之證也。

    ”按:此事出《漢書·五行志》。

     黼座 《周禮·春官·司幾筵》:“王位設黼依。

    ”鄭玄注:“斧,謂之黼,其繡白黑采,以绛帛為質,依其制如屏風然。

    ” 骨鲠 《史記·刺客列傳》:“方今吳外困于楚而内空,無骨鲠之臣,是無如我何。

    ” 終古 《考工記》:“輪已庳,則馬終古登阤也。

    ”鄭玄注:“齊人之言終古,猶言常也。

    ”按:《楚詞》“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則亦不必齊人之言。

     诙嘲 《漢書·東方朔傳》:“朔嘗至大中大夫,後常為郎。

    與枚臯、郭舍人俱在左右,诙啁而已。

    ”注:“師古曰:‘啁’與‘嘲’同音,竹交反。

    ” 丹檻 任昉《靜思堂秋竹賦》:“綠條發丹檻。

    ”杜甫《聞高常侍亡》詩:“緻君丹檻折。

    ” 澄源 《後漢書·郎襄列傳》:“澄其源者流清。

    ” 寸膠 《抱樸子·外篇·嘉遁第一》:“寸膠不能治黃河之濁。

    ” 披沙揀金 鐘嵘《詩品·上》:“謝混雲:‘陸文如披沙簡金,往往見寶。

    ’”按:舊注皆引此文。

    然唐試此題,乃以求寶之道同乎選材為韻,李程、席夔、張仲方三賦,皆以求賢立意。

    疑别有所出,今不可考。

     夙昔雙南重,名高三品金。

    幾年沉石窦,此日俪天琛。

    望氣應難掩,披沙自可尋。

    斒斓星彩現,照灼日華臨。

    欲向洪爐鑄,先防細礫侵。

    滿籯知有待,躍冶本無心。

    淘汰功方就,精良世共欽。

    莫教同翠羽,旖旎飾華簪。

     起四句完題。

    “望氣”四句申“金”字,“欲向”四句申“揀”字。

    “躍冶”“無心”,所以須“揀”,妙從對面托出。

    末四句亦有身分。

     雙南 張載《拟四愁詩·第四首》:“何以報之雙南金。

    ”範仲淹《金在镕賦》:“英華既發,雙南之價彌高。

    ”按,祝穆《事文類聚》雲:“雙南金,出《淮南子》。

    ”今《淮南子》無此文。

     三品 《書·禹貢·揚州》:“厥貢惟金三品。

    ”孔安國《傳》:“金、銀、銅也。

    ”又《禹貢·荊州》:“厥貢羽毛齒革,惟金三品。

    ”孔安國《傳》:“土所出,與揚州同。

    ” 石窦 劉商《金井歌》:“薙草披沙石窦開,生金曜日明金井。

    ” 天琛 《詩·魯頌·泮宮》篇:“憬彼淮夷,來獻其琛。

    元龜象齒,大賂南金。

    ”陸德明《經典釋文》:“琛,敕金反。

    犍為舍人雲:‘美寶曰琛。

    ’”孔穎達疏:“來獻其琛,總言獻寶。

    其龜、象、南金,還是寶中之别,以其物貴特舉,而言其獻非惟此等也。

    ”木華《海賦》:“則有天琛水怪鲛人之室。

    ”李善注:“天琛,自然之寶也。

    ” 望氣 《史記·天官書》:“金寶之上皆有氣,不可不察。

    ” 洪爐 《後漢書·何進傳》:“此猶鼓洪爐,燎毛發耳。

    ”郭璞《〈山海經〉貫胸交胫支舌國圖贊》:“铄金洪爐,灑成萬品。

    ” 細礫 蔡邕《青衣賦》:“金生沙礫。

    ” 滿籯 《漢書·韋賢傳》:“少子元成,複以明經,曆位至丞相,故鄒魯諺曰:‘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

    ’”注,如淳曰:“籯,竹器,受三四鬥。

    今陳留俗有此器。

    ”蔡谟曰:“滿籯者,言其多耳,非器名也。

    若論陳留之俗,則吾陳人也不聞有此器。

    ”師古曰:“許慎《說文解字》雲:‘籯,笭也。

    ’”揚雄《方言》雲:“陳、楚、宋、魏之間,謂‘箾’為‘籯’,然則筐籠之屬是也。

    今書本‘籯’字或作‘盈’,又是盈滿之義,蓋兩通也。

    ”宋祁曰:“籯,浙本不從竹,詳蔡注。

    不從竹為是。

    注文‘吾陳’字下疑有‘留’字,‘箾’字疑作‘筲’。

    ” 躍冶 《莊子·内篇·大宗師》:“今大冶鑄金,金踴躍曰:‘我且必為镆铘。

    ’大冶必以為不祥之金。

    ” 淘汰 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第二十五》:“淘之汰之,沙礫在後。

    ” 世共欽 《晉書·王戎傳》:“嘗目山濤如璞玉渾金,人皆欽其寶,莫知名其器。

    ” 翠羽 旖旎 陳子昂《感遇詩·第二十三首》:“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樹林。

    何知美人意?驕愛比黃金。

    殺身炎州裡,委羽玉堂陰。

    旖旎光首飾,葳蕤爛錦衾。

    ” 華簪 陶潛《和郭主簿詩·第一首》:“此事真複樂,聊用忘華簪。

    ” 華月照方池 觀保 江淹《雜體·拟劉文學桢感懷》詩:“華月照方池,列坐金殿側。

    ”按:《文選》作“方池”。

    唐李濋《華月照方池賦》亦同。

    馮惟讷《詩紀》作“芳池”,蓋傳刻之誤。

     芳沼甃如矩,明蟾皎似霜。

    璧形原最淨,珪體偶因方。

    玉水流堪記,冰壺映自涼。

    隋珠雙影射,秦鏡一奁張。

    輪抱重規合,花分四照光。

    乍疑晖入戶,豈獨鑒為塘?池上吟棋局,庭中賦講堂。

    何如金殿景?高詠屬江郎。

     刻意寫“方池”字,始與尋常水月詩有别。

    十一、十二句尤警切。

     芳沼 陸雲《答顧秀才》詩:“沉根芳沼。

    ” 明蟾 見前《芙蓉出水》詩。

     似霜 謝朓《齊雩祭歌·歌白帝》:“夜月如霜,金風方袅袅。

    ” 璧形 公孫乘《月賦》:“皓璧匪淨。

    ” 珪體 江淹《别賦》:“秋月如珪。

    ”李善注:“《遁甲開山圖》曰:‘禹遊于東海,得玉珪,碧色,圓如日月,以自照,目達幽冥。

    ’”按:韓翃《月岩山》詩用“圓珪”字,本此注。

     因方 謝惠連《雪賦》:“既因方而為珪,亦遇圓而成璧。

    ” 玉水 顔延年《贈王太常》詩:“玉水記方流。

    ”李善注:“屍子曰:‘凡水其方折者,有玉;其圓折者,有珠也。

    ’” 冰壺 鮑照《代白頭吟》:“清如玉壺冰。

    ”李濋《華月照方池賦》:“清漣同映,玉壺之冰始藏。

    ” 隋珠 《墨子·小取第四十五》:“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異,此諸侯之所謂良寶也。

    ” 秦鏡 葛洪《西京雜記》:“高祖初入鹹陽宮,周行庫府,金玉珍寶不可稱言。

    其尤驚異者,有方鏡,廣四尺,高六尺九寸。

    表裡有明,人直來照之,影則倒見;以手扪心而來,則見腸胃五髒,曆然無礙。

    ” 重規 王符《潛夫論·思賢第八》:“若重規襲矩,稽節合符。

    ”駱賓王《上齊州張司馬啟》:“固得重規遠鏡,湛月露以流清。

    ” 四照 《山海經·南山經》:“南山之首,曰鵲山。

    其首曰招搖之山。

    有木焉,其狀如谷而黑理;其花四照,名曰‘迷谷’,佩之不迷。

    ” 晖入戶 沈約《應王中丞思遠詠月》詩:“方晖竟入戶。

    ” 鑒為塘 朱子《觀書有感詩·第一首》:“半畝方塘一鑒開。

    ” 棋局 彭乘《墨客揮犀》:“西頭供奉官錢昭度,粗有詩名,曾作《詠方池》詩,雲:‘東道主人心匠巧,鑿開方石貯漣漪。

    夜深卻被寒星照,恰似仙翁一局棋。

    ’” 講堂 劉禹錫《金陵五題·生公講堂》詩:“一方明月可中庭。

    ” 追琢其章 廖鴻章 《詩·大雅·棫樸》篇:“追琢其章,金玉其相。

    ”毛苌《傳》:“追,雕也。

    金曰雕,玉曰琢。

    ” 大美還追琢,含章本不凡。

    沙披齊麗水,璞剖憶荊岩。

    受範仍疏镂,無瑕得巧镵。

    形模憑刻劃,肉好妙空嵌。

    寶氣幹霄上,虹光入夜銜。

    貢金輸大冶,輯瑞啟華緘。

    貴直侔鐘鼎,珍甯論玏瑊。

    器成方待用,望阙凜深嚴。

     不切定“金玉”二字,“追琢”字、“章”字,俱無着落矣。

     句句分配,字字工細,真經營慘淡之筆。

     含章 《易·上經·坤卦》:“六二,含章可貞。

    ”孔穎達疏:“章,美也。

    ” 沙披 見上《披沙揀金》詩。

     麗水 《韓非子·内儲說上·七術第三十》:“荊南之地,麗水生金。

    ” 璞剖 《楚詞·七谏·謬谏》:“和抱璞而泣血兮,安得良工而剖之。

    ” 荊岩 《韓非子·和氏第十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

    厲王使玉人相之。

    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

    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

    王聞之,使人問其故。

    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後漢書·郡國志》:“臨沮侯國有荊山。

    ”劉昭注:“即卞和抱璞之處。

    ” 受範 潘尼《釋奠頌》:“若金受範。

    ” 疏镂 《淮南子·本經訓》:“大鐘鼎美重器,華蟲疏镂,以相缪。

    ”《後漢書·馬融列傳》:“登于疏镂之金辂。

    ”章懷太子注:“疏镂,謂雕镂也。

    ” 無瑕 詳二卷《瑾瑜匿瑕》詩。

     形模 刻劃 趙希鹄《洞天清錄》:“古者鑄器,必先用蠟為模如此器樣,又加款識。

    刻劃畢,然後以小桶加大而略寬,入模于桶中。

    其桶底之縫微令有絲線漏處,以澄泥和水如薄糜,日一澆之。

    候幹再澆,必令周足遮護訖,解桶縛,去桶闆,急以細黃土,多用鹽并紙筋固濟于元澄泥之外,更加黃土二寸留竅中,以銅汁瀉入。

    ” 肉好 《爾雅·釋器》:“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

    ”郭璞注:“肉,邊也。

    好,孔也。

    ” 空嵌 梅堯臣《依韻和徐待制病起偶書》詩:“虎頭雕枕剔空嵌。

    ” 寶氣 見前《披沙揀金》詩。

     虹光 《禮·聘義》:“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

    溫潤而澤,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義也;垂之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诎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

    ”鄭玄注:“虹,天氣也。

    ”梁元帝《姓名》詩:“虹光入夜圓。

    ” 貢金 《左傳·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

    ” 大冶 見前《披沙揀金》詩。

     輯瑞 《書·舜典》:“輯五瑞,既月,乃日觐四嶽群牧,班瑞于群後。

    ”孔安國《傳》:“輯,斂;既,盡;觐,見;班,還;後,君也。

    舜斂公侯伯子男之瑞圭璧,盡(畫)以正月中,乃日日見四嶽及九州牧監,還五瑞于諸侯,與之正始。

    ” 鐘鼎 《考工記》:“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

    ” 玏瑊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瑊玏元厲。

    ”裴骃《集解》:“徐廣曰:‘瑊,音古鹹反。

    玏,音勒。

    皆次玉者。

    ’” 深嚴 《宋史·窦儀傳》:“會翰林學士王著,以酒失貶官。

    太祖謂宰相曰:‘深嚴之地,當得宿儒處之。

    ’” 荷淨納涼時 秦勇均 上苑南薰至,銀塘出早荷。

    紅衣吹袅娜,翠蓋動婆娑。

    愛潔沾塵少,含香浥露多。

    芳姿斜照影,涼意淡生波。

    倚檻臨風立,攜舟向晚過。

    隔堤遮綠柳,夾岸長青莎。

    滿袖皆延爽,披襟欲放歌。

    相逢君子德,當暑亦清和。

     前半寫“荷淨”,藏得“涼”字;後半寫“納涼”,順流而下矣。

    結亦别有思緻。

     上苑 見前《禁林聞曉莺》詩。

     南薰 見前《西王母獻益地圖》詩。

     銀塘 李德林《夏日》詩:“荷葉滿銀塘。

    ” 紅衣 庾信《入彭城館》詩:“蓮浦落紅衣。

    ” 袅娜 梁簡文帝《贈張缵》詩:“洞庭枝袅娜。

    ” 翠蓋 潘尼《芙蓉賦》:“或擢莖以高立,似雕辇之翠蓋。

    ” 婆娑 《詩·陳風·東門之枌》篇:“婆娑其下。

    ”《爾雅·釋訓》:“婆娑,舞也。

    ” 芳姿 于石《西湖荷花有感》詩:“淨質芳姿澹相顧。

    ” 涼意 孔平仲《霁夜》詩:“獨将涼意伴流螢。

    ” 綠柳 孫綽《三月三日》詩:“綠柳蔭坂。

    ” 青莎 《漢書·司馬相如傳》:“薜莎青。

    ”注,師古曰:“莎,今青莎草。

    ” 滿袖 馮延巳《蝶戀花詞·第六首》:“獨立小樓風滿袖。

    ” 披襟 見前《荷淨納涼時》詩。

     君子德 周子《愛蓮說》:“蓮,花之君子者也。

    ” 清和 見前《野含時雨潤》詩。

     沈德潛二首 春蠶作繭 蠶月條桑後,蠶家閉戶嚴。

    纏綿絲漸吐,宛轉縷俱銜。

    巧性形能肖,藏身裹似緘。

    圓時疑比甕,挂處想栖岩。

    理緒觇多蘊,文心悟不凡。

    已看筐滿滿,旋摘手摻摻。

    黼黻憑缫藉,荊揚足貢函。

    冰弦成五色,清廟奏韶鹹。

     “理緒”二句,妙于忽入别情,而語脈不覺其橫亘。

     “韶鹹”字,去題頗遠。

    借“冰弦”二字轉關,遂天然湊泊。

    此為引韻之法。

     條桑 見前《蠶月條桑》詩。

     閉戶 趙師秀《德安道中》詩:“蠶月人家閉。

    ”按,蔡邕《與友人書》稱:“客有三當死,謂夜半蠶時,至人家也。

    ”則蠶家禁忌,自漢末已然。

     巧性 伊世珍《嫏嬛記》:“蠶最巧,作繭往往遇物成形。

    ” 藏身 歐陽修《鎮陽讀書》詩:“有似蠶作繭,縮身思自藏。

    ”鄭瑗《蜩笑偶言》:“繭,蠶出也。

    而蠶非繭,則不能藏身以形化。

    ” 比甕 見前《春蠶作繭》詩。

     栖岩 謝靈運《山居賦序》:“古巢居穴處,曰岩栖。

    ”按,《湧幢小品》:“作繭以柴帚登蠶其上,曰‘上山’。

    ”句用此意。

     理緒 吳澄《晦庵先生畫像贊》:“理義密微,繭絲牛毛。

    ” 文心 劉勰《文心雕龍·章句》篇:“尋詩人拟喻,雖斷章取義,然章句在篇,如繭之抽緒,原始要終,體必鱗次。

    啟行之詞,逆萌中篇之意;絕筆之言,追媵前句之旨。

    故能外文绮交,内義脈注,跗萼相銜,首尾一體。

    ” 滿滿 白居易《花下自勸酒》詩:“酒盞酌來須滿滿。

    ” 摻摻 見前《蠶月條桑》詩。

     黼黻 見前《蠶月條桑》詩。

     缫藉 《儀禮·聘禮》:“賈人西面坐,啟椟,取圭垂缫,不起而授宰。

    宰執圭屈缫,自公左授使者。

    使者受圭,同面垂缫以受命。

    ”鄭玄注:“缫,所以藉圭也。

    ”賈公彥疏:“缫有二種,一者以木為中幹,以韋衣之。

    天子五采,公、侯、伯三采,子、男二采。

    采為再行,《下記》及《典瑞》皆有其文。

    此為缫也。

    《下記》雲:‘絢組尺及。

    ’《曲禮·下文》:‘執玉,其有藉者則裼。

    ’鄭亦謂之缫。

    若韋版為之者,奠玉于上,此則無垂缫、屈缫之事;若絢組為之者,所以系玉于韋版,使不失墜。

    此乃有屈垂之法,則此經所去者是也。

    ”案:向來所注,皆以韋版缫藉解之者;鄭意以承玉及系玉。

    二者所據雖異,所用相将,又同名為缫,是以和合解之。

    故以韋版為之者,以解絢組之缫也。

    又《聘禮記》:“所以朝天子,圭與缫皆九寸。

    剡上寸半,厚半寸,博三寸,缫三、采六等,朱白蒼。

    問諸侯,朱綠缫,八寸,皆元系,長尺,絢組。

    ”鄭玄注:“采成文曰絢系,無事則以系玉,因以為飾。

    皆用五采組,上以玄,下以绛為地。

    今文‘絢’作‘約’。

    ”賈公彥疏:“無事,謂在椟之時,亦以系玉,因以為飾。

    此組系亦名缫藉,即上文反命之時,使者執圭垂缫,上介執璋屈缫。

    ”又《曲禮下》雲:“執玉,其有藉者則裼,無藉者則襲。

    ”鄭注亦雲:“藉,缫也。

    ”“裼”“襲”皆據有缫無缫之時,是其因以為飾。

    雲:“‘皆用五采組’者,以其言‘絢’,‘絢’是文章之名。

    《經》又言‘皆’,複無尊卑之别,故知皆用五采組也。

    ”按:“缫藉”之“缫”,鄭、陸并讀為“藻”,今作平聲,當别有所據。

     荊揚 貢函 《書·禹貢·揚州》:“厥筐織貝。

    ”孔安國《傳》:“織,細纻。

    貝,水物。

    ”孔穎達疏:“鄭玄雲:‘貝,錦名。

    ’《詩》雲:‘萋兮斐兮,成是貝錦。

    ’凡為織者,先染其絲乃織之,則文成矣。

    ”《禮記》曰“士不衣織”,與孔異也。

    又《禹貢·荊州》:“厥篚元玑組。

    ”孔安國《傳》:“此州染玄色善,故貢之。

    玑,珠類,生于水。

    組,绶類。

    ” 冰弦 許彥周《詩話》湘妃廟女仙詩:“冰弦彈月弄微涼。

    ”按:劉基《琴歌》“龍門獨樹冰繭弦”,則冰弦乃以冰蠶為弦。

    見二卷《海人獻冰蠶》詩。

     五色 仲子陵《五色琴弦賦》:“弦有五色而播,蓋出乎舜宮,方理之而登于壽域,故制此而歌夫薰風。

    ” 清廟 《詩序》:“《清廟》,祀文王也。

    ”鄭玄箋:“《清廟》者,祭有清明之德者之宮也。

    謂祭文王也,天德清明,文王象焉,故祭之,而歌此詩也。

    ”孔穎達疏:“賈逵《左傳注》雲:‘肅然清靜,謂之清廟。

    ’”按:賈說長于鄭說。

     韶鹹 韓維《孔先生以仙長老山水略錄見約同遊作》:“不意此地聞韶鹹。

    ” 蟬鳴高樹間 傅玄《雜詩·第一首》:“蟬鳴高樹間,野鳥号東廂。

    ” 野樹蒙蒙合,涼蟬嘒嘒吟。

    高枝無俗韻,清夜有遺音。

    喧覺寒塘靜,晴添素月陰。

    風疏聲欲斷,煙重響逾深。

    遠舉非吾分,無求共此心。

    因懷傅休弈,幽興滿園林。

     “風疏”一聯,不減“一樹碧無情”句。

    結亦别有深情。

     嘒嘒 見前《反舌無聲》詩。

     高枝 曹植《蟬賦》:“栖高枝而抑首兮,漱朝露之清流。

    ” 無俗韻 白居易《鄧鲂張徹落第》詩:“古琴無俗韻。

    ” 清夜 唐彥謙《夜蟬》詩:“清夜更長應未已。

    ”按,本詩雲:“清風何飄飄,微月出西方。

    繁星依青天,列宿自成行。

    ”系詠夜景,故用“清夜”字。

     有遺音 《禮·樂記》:“清廟之瑟,朱弦疏越。

    一唱而三歎,有遺音者矣。

    ” 傅休弈 《晉書·傅玄傳》:“傅玄,字休弈。

    ” 五六天地之中合 裘曰修 《漢書·律曆志》:“《傳》曰‘天六地五’,數之常也。

    天有六氣,降生五味。

    夫五六者,天地之中合,而民所受以生也。

    故日有五甲而辰有六子,十一而天地之道畢,言終而複始。

    ”注:“孟康曰:‘天陽數奇,一、三、五、七、九,五在其中;地陰數偶,二、四、六、八、十,六在其中,故曰天地之中合。

    ’” 數皆根十一,得合在其中。

    奇偶相交錯,陰陽此會通。

    五行胎化育,六位缊鴻蒙。

    阖辟生來往,樞維運始終。

    八因三并位,四與七同功。

    藏顯皆成妙,充周孰可窮?測辰基在子,吹律起于宮。

    太極含元始,淵深仰聖衷。

     首聯,虛破“五六”。

    次聯,承明“天地中合”。

    第三聯,借點“五六”。

    第四聯,申足“中合”。

    第五聯、六聯,極闡“中合”之用。

    第七聯,還《律曆志》本旨。

    末以天地合德結之。

    八十字中理數,皆分明如話。

     奇偶 《易·系辭傳上》:“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

    ”韓伯注:“天數五,五,奇也;地數五,五,偶也。

    天地之數各五,五數相配,以合成金、木、水、火、土。

    五奇合為二十五,五偶合為三十。

    ”孔穎達疏:“天數五者,謂一、三、五、七、九也;地數五者,謂二、四、六、八、十也。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者。

    若天一與地六相得,合為水;地二與天七相得,合為火;天三與地八相得,合為木;地四與天九相得,合為金;天五與地十相得,合為土也。

    天數二十有五者,總合五奇之數;地數三十者,總合五偶之數也。

    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者,是天地之數相合為五十五,此乃天、地,陰、陽,奇、偶之數。

    ” 陰陽 《漢書·律曆志》:“天之中數五,地之中數六,而二者為合。

    六為虛,五為聲,周流于六虛。

    虛者,爻律夫陰陽,登降運行,列為十二,而律呂和矣。

    ” 五行 《書·洪範》:“初一曰五行。

    ”班固《白虎通·德論》:“五行者,何謂也?言行者欲言為天行氣之義也。

    ” 六位 《易·說卦傳》:“分陰分陽,疊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韓伯注:“六位,爻所處之位也。

    ” 鴻蒙 見前《日浴鹹池》詩。

     阖辟 見前《乾坤為天地》詩。

     八 三 四 七 楊傑《五六天地之中合賦》:“大抵一辟一阖,五柔五剛。

    八與三而契合,四暨七以更相。

    亦皆助生成于品彙,廣變化于無疆。

    ”按:“七”字疑是“九”字之誤。

     藏顯 《易·系辭傳上》:“顯諸仁,藏諸用。

    ” 充周 周子《通書·誠幾德第三》:“發微不可見,充周不可窮之謂神。

    ” 測辰 陸倕《新漏刻銘》:“揆景測辰。

    ”李善注:“揆景測辰,謂晝夜漏也。

    ” 基在子 起于宮 《漢書·律曆志》:“黃鐘:黃者,中之色,君之服也。

    鐘者,種也。

    天之中數五,五為聲,聲上宮,五聲莫大焉。

    地之中數六,六為律,律有形有色,色上黃,五色莫盛焉。

    故陽氣始種于黃泉,孳萌萬物,為六氣元也。

    以黃色名元氣律者,著宮聲也。

    宮以九唱六,變動不居,周流六虛。

    始于子,在十一月。

    ” 程景伊二首 秋獲 白雁賓秋日,黃花報獲時。

    黍稌高下熟,重穋後先宜。

    舊圃霜前築,新場雨後治。

    腰鐮朝霧濕,荷擔夕陽遲。

    濟濟篝車滿,行行秉穗遺。

    殘英鸠婦啄,嫩綠稻孫滋。

    萬頃雲連隴,千村雪滿匙。

    月明喧杵臼,人靜歇鋤犁。

    飲蠟操豚會,迎神擊鼓祠。

    歌謠忘帝力,圖畫入豳詩。

    玉粒方州賦,香粳禦藉粢。

    自今占歲有,長慰一人思。

     先說初熟,次說将獲,次說獲,次說已獲,次說已獲之後,序次井然。

    “殘英”二句,乃極寫豐穰之意,以足上文;亦因正面太熟太廓,難以闆叙,故以旁面縇染之。

    此用筆之妙,非橫隔語脈也。

     白雁 沈括《夢溪筆談·雜志》:“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

    秋深則來。

    白雁至則霜降,河北人謂之霜信。

    杜甫詩雲‘故國霜前白雁來’,即此也。

    ” 賓秋 《禮·月令》:“季秋之月,鴻雁來賓。

    ”鄭玄注:“來賓,言其客止未去也。

    ”杜甫《重送劉十弟判官》詩:“别浦雁賓秋。

    ” 黃花 見前《菊殘猶有傲霜枝》詩。

     黍稌 《詩·周頌·豐年》篇:“豐年多黍多稌。

    ”陳彭年《廣韻·上平聲》:“稌,他胡切,稻也。

    又他古切。

    ” 重穋 《詩·豳風·七月》篇:“黍稷重穋。

    ”毛苌《傳》:“後熟曰重,先熟曰穋。

    ”陸德明《經典釋文》:“重,直容反。

    先種後熟曰重,又作種,音同。

    《說文》雲‘禾邊作重’,是重穋之字;‘禾邊作童’,是穜藝之字。

    今人亂之已久。

    穋,音六,本又作稑,音同。

    《說文》雲:‘稑,或從翏,後種先熟曰穋。

    ’”孫奕《示見編·正誤》:“《詩·七月》曰:‘黍稷重穋。

    ’毛氏曰:‘後熟曰重,先熟曰穋。

    ’董氏曰:‘鄭衆雲先種後熟,謂之穋。

    ’《說文》:‘穜,音童,所謂重也。

    種,音衆,所謂藝也。

    ’《釋文》雲:‘禾邊作重,是重穋之字。

    禾邊作童,是穜藝之字。

    今人亂之已久。

    ’及考《周禮·天官·内宰》雲:‘生穜穋之種。

    ’其字與《廣韻》并作穜,并音為重,與同二聲。

    則知《釋文》雲‘禾邊作重’,是種稑之字,當作童,乃是穜稑之字。

    ‘禾邊作童’,是穜藝之字,當作重,乃是種藝之字。

    蓋種藝之字,合從重,不當從童;穜稑之字,合從童,不合從重,始為不亂也。

    ” 舊圃 新場 《詩·豳風·七月》篇:“九月築場圃。

    ”毛苌《傳》:“春夏為圃,秋冬為場。

    ”鄭玄箋:“場圃同地,自生物之時,耕治之,以種菜茹。

    至物盡成熟,築堅以為場。

    ” 腰鐮 《漢樂府》:“腰鐮八九月。

    ”按:此詩載馮惟讷《詩紀》,不題篇名。

     荷擔 《列子·湯問》篇:“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

    ” 篝車 《史記·滑稽列傳》:“今者臣從東方來,見道旁有穰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而祝曰:‘瓯窭滿篝,污邪滿車。

    五谷蕃熟,穰穰滿家。

    ’”張守節《正義》:“篝,籠也。

    ” 秉穗 《詩·小雅·大田》篇:“彼有遺秉,此有滞穗。

    ”孔穎達疏:“秉,刈禾之把也。

    ”《聘禮》曰:“四秉曰筥。

    ”注雲:“此秉謂刈禾盈手之秉。

    ” 鸠婦 見前《農事遍東臯》詩。

     稻孫 《江南通志·廬州府古迹》:“稻孫樓在無為州大安門上。

    米芾秋日登樓,見田中既刈複青,問諸老農,曰:‘稻孫也。

    ’芾喜而名。

    ”王志堅《表異錄·植物部一》:“刈稻複得雨,抽餘穗,謂之稻孫。

    ”見《坦齋筆衡》。

     萬頃雲 李康《運命論》:“褰裳而涉汝陽之丘,則天下之稼如雲矣。

    ”詹敦仁《清隐堂記》:“秋而斂,萬頃雲黃。

    ” 雪滿匙 杜甫《孟冬》詩:“嘗稻雪翻匙。

    ” 杵臼 《易·系辭傳下》:“斷木為杵,掘地為臼。

    ” 鋤犁 王粲《從軍詩·第一首》:“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鋤犁。

    ” 飲蠟 《周禮·地官·黨正》:“國索鬼神而祭祀,則以禮屬民而飲酒于序,以正齒位。

    ”鄭玄注:“國索鬼神而祭祀,謂歲十二月大蠟之時,建亥之月也。

    ”《禮·郊特牲》:“伊耆氏始為蠟。

    蠟也者,索也。

    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飨之也。

    ”又《禮運》:“子貢觀于蠟。

    孔子曰:‘賜也,樂乎?’對曰:‘一國之人皆若狂,賜未知其樂也。

    ’子曰:‘百日之勞,一日之澤,非爾所知也。

    ’”鄭玄注:“蠟之祭,主元啬也,大飲烝勞農以休息之。

    言民皆勤稼穑,有百日之勞,喻久也。

    今一日使之飲酒燕樂,是君之恩澤,非女所知,言其義大。

    ” 擊鼓 詳二卷《群鳥養羞》詩。

     歌謠 郭茂倩《樂府詩集·雜歌謠辭·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帝力何有于我哉!” 圖畫 張彥遠《曆代名畫記》:“晉明帝司馬紹,字道幾,下品上。

    ”原注:《豳風七月圖》《毛詩圖》二。

     玉粒 梁簡文帝《昭明太子集·序》:“散垣下之玉粒。

    ”王嘉《拾遺記》“員峤山”條:“上有方湖,周環千裡。

    多大鵲,高一丈,銜不周之粟,粟穗高三丈,粒皎如玉。

    ” 方州 《禮·王制》:“凡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裡。

    ”班固《典引》:“卓荦乎方州。

    ” 香粳 張衡《南都賦》:“若其廚膳,則有華芗重秬,滍臯香粳。

    ”李善注:“《廣雅》曰:‘粳,秈也。

    ’” 禦藉 《禮·月令》:“藏帝籍之,收于神倉。

    ”鄭玄注:“重粢盛之,委也。

    帝藉,帝所耕于畝也。

    ” 歲有 《詩·魯頌·有》篇:“自今以始,歲其有。

    ”毛苌《傳》:“歲其有,豐年也。

    ” 一人 班固《白虎通·德論》:“王者自謂一人者,謙也。

    欲言己材能當一人耳。

    故《論語》曰:‘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臣謂之一人何,亦所以尊王者也。

    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内所共尊者,一人耳。

    故《尚書》曰:‘不施于一人。

    ’” 秋澄萬景清 劉禹錫《八月十五夜玩月》詩:“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 三五秋光滿,澄泓萬景清。

    天高炎暑靜,雲淡泬寥晴。

    玉露千珠滴,銀河一線橫。

    螺青山翠淨,鴨綠水波瑩。

    宮阙疑瓊宇,樓台俨玉京。

    池塘梧影靜,庭幕桂香盈。

    已快乘風便,還忻得月明。

    高寒良可念,長願接蓬瀛。

     起句原題。

    三、四句先寫“秋澄”,為“萬景清”三字發脈。

    “玉露”二句,天上之景;“螺青”二句,地下之景。

    徹上徹下,“萬”字之分已盡。

    “宮阙”四句漸漸收近,“已快”四句乃歸到本身。

    法律細極,不徒句調之清華。

     三五 《禮·禮運》:“地秉陰,竅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時,和而後月生也。

    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

    ”鄭玄注:“一盈一阙,屈伸之義也。

    必三五者播五行于四時也: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合為十五之成數也。

    ” 澄泓 左思《吳都賦》:“泓澄奫潫。

    ”李善注:“《說文》曰:泓,下深大也。

    澄,湛也。

    ” 炎暑 阮籍《詠懷詩·第七首》:“炎暑惟茲夏。

    ” 泬寥 《楚詞·九辯》:“泬寥兮天高而氣清。

    ”王逸注:“泬寥,曠蕩而虛靜也。

    或曰:‘泬寥,猶蕭條。

    蕭者,無雲貌。

    ’”潘緯《中秋月》詩:“古今當此夜,共冀泬寥明。

    ” 玉露 梁昭明太子《答湘東王求文集及〈詩苑英華〉書》:“玉露夕流,金風時扇。

    ” 珠滴 王僧孺《夜愁示諸賓》詩:“檐露滴為珠。

    ” 銀河 江總《内殿賦新》詩:“織女今夕渡銀河。

    ” 螺青 見一卷《巨靈擘太華》詩。

     鴨綠 李白《襄陽歌》:“遙看漢水鴨頭綠。

    ” 瓊宇 陸雲《登台賦》:“玩瓊宇而情兮,覽八方而思銳。

    ”王嘉《拾遺記》“洞庭山”條:“其山又有靈洞,入中常如有燭于前,中有異香芬馥,泉石明朗;采藥石之人入中,如行十裡,迥然天清霞耀,花芳柳暗,丹樓瓊宇,宮觀異常。

    ” 玉京 見前《禁林聞曉莺》詩。

     乘風 蘇轼《水調歌頭》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題下原注:“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

    ” 得月 俞文豹《清夜錄》:“範文正公鎮錢塘,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緻詩雲:‘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公即薦之。

    ” 蓬瀛 《抱樸子·内篇·風俗第三》:“或棄神州,而宅蓬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