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iddot虞夏傳》:“菁華已竭。

    ” 谡谡 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第八》:“世目李元禮,谡谡如勁松下風。

    ”方以智《通雅·釋詩類》:“《世說》‘谡谡如勁松下風’,與‘肅肅’通。

    ” 森森 潘嶽《懷舊賦》:“柏森森以攢植。

    ” 樗栎 《北史·李孝伯傳(谧)》:“客曰:邢子才雲:‘豈有松柏後身,化為樗栎!仆以為然。

    ’士謙曰:‘此不類之談也。

    變化皆由心作,木豈有心乎?’” 冰霜 劉桢《贈從弟詩·第二首》:“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 竹箭 《爾雅·釋地》:“東南之美者,有會稽之竹箭焉。

    ”郭璞注:“竹箭,筱也。

    ”邢昺疏:“《禹貢·揚州》雲:‘筱蕩既敷。

    ’《釋草》雲:‘筱,竹箭也。

    ’郭雲:‘别二名,則竹箭一名筱,是竹之小者,可以為箭幹者也。

    ’” 趙青藜二首 好雨知時節 杜甫《春夜喜雨》詩:“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 聖治休征葉,恩膏大地滋。

    薰風當暑令,好雨應天時。

    漠漠斜吹影,蒙蒙細飏絲。

    流雲拖水墨,芳樹落胭脂。

    已慰三農望,還符十日期。

    化工如有約,物候恰相宜。

    麥浪青千垅,蛙聲綠一陂。

    南訛資長養,願譜大田詩。

     “已慰”四句細寫“知時節”意,方不泛作雨詩。

    餘亦秀潤。

     題本“春雨”,詩作“夏雨”,此等題可不拘出處。

     休征 《書·洪範》:“曰休征,曰肅,時雨若。

    ”孔安國《傳》:“叙美行之驗。

    君行敬,則時雨順之。

    ” 大地 《楞嚴經》:“外泊山河,空虛大地。

    鹹是妙明,真心中物。

    ” 飏絲 張協《雜詩·第三首》:“密雨如散絲。

    ” 水墨 孔平仲《大雪》詩:“黑雲遮眼鋪水墨。

    ” 胭脂 杜甫《曲江對雨》詩:“林花着雨胭脂落。

    ” 三農望 強至《韓忠獻公遺事》:“公在相台,作《久旱喜雨詩》,上句言‘雲動風行雷雨作’,解之事斷句雲‘須臾慰滿三農望,卻斂神功寂似無’。

    人謂此真做出相業也。

    ”《周禮·天官·太宰》:“以九職任萬民,一日三農生九谷。

    ”鄭玄注:“鄭司農雲:‘三農,平地山澤也。

    ’玄謂:‘三農,原隰及平地。

    ’” 十日期 王充《論衡·是應》篇:“儒者論太平瑞應,皆言氣物卓異:風不鳴條,雨不破塊;五日一風,十日一雨。

    ” 化工 見前《黃鐘宮為律本》詩。

     物候 李那《答徐陵書》:“矧伊物候,且或冥符。

    ” 麥浪 歐陽修《遊太清宮出城馬上口占》詩:“野闊風搖麥浪寒。

    ” 南訛 詳三卷《平秩南訛》詩。

     大田 《詩·小雅·大田》篇:“大田多稼。

    ”鄭玄箋:“大田,謂地肥美。

    可墾耕,多為稼,可以授民者也。

    ” 學然後知不足 《禮·學記》:“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鄭玄注:“學則睹己行之所短,教則見己道之所未達。

    ”按:此句鄭注本以德行言,然賦此題者,皆相沿以學問為說。

     聖德徇齊擅,披圖丙夜餘。

    況茲為學者,其敢不勤欤?解識囊無底,方知竹是虛。

    汲非資短绠,行必用閑輿。

    亦有同燕燭,甯無愧魯魚。

    窮源驚月窟,學海望溟墟。

    鼮鼠文多昧,雌蜺辨易疏。

    文章思報國,更讀十年書。

     起四句壓題得法,以文筆為詩,亦極自然。

    “燕燭”二句,題中正意。

    “鼮鼠”二句乃自謙,以起末二句,此似複非複。

    “燕燭”句開,“魯魚”句合,言雖或暗合,終多疏舛也。

     “鼮鼠”“雌蜺”,皆所謂但知其一未知其二者。

    用事細切之極,如此乃是不足,非不學也。

     徇齊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

    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

    ”裴骃《集解》:“徐廣曰:‘墨子曰:年逾十五,則聰明心慮無不徇通矣。

    ’骃案:‘徇,疾;齊,速也。

    言聖德幼而疾速也。

    ’”司馬貞《索隐》:“斯文未明(是)。

    ”今按:徇、齊,皆德也。

    《書》曰:“聰明齊聖。

    ”《左傳》曰:“子雖齊聖。

    ”齊,謂聖德齊肅(也)。

    又按:《孔子家語》及《大戴禮》并作“睿齊”,一本作“慧齊”。

    睿、慧,皆智也。

    太史公采《大戴記》而為此紀,今彼文無作“徇”者。

    《史記》舊本亦有作“浚齊”。

    蓋古字假借“徇”為“浚”,浚,深也,義亦并通。

    《爾雅》“齊”“速”,俱訓為疾。

    《尚書大傳》曰:“多聞而齊給。

    ”鄭注雲:“齊,疾也。

    ”今裴氏注雲“徇”,亦訓“疾”,未見所出。

    或當讀“徇”為“迅”。

    “迅”,《爾雅》與“齊”俱訓“疾”,則“迅”“浚”雖異字而音同。

    又《爾雅》曰:“宣,徇,遍也。

    浚,通也。

    ”是“遍”之于“通”義亦相近。

    言黃帝幼而才智周遍,且辯給也。

    故墨子亦雲:“年逾五十,則聰明心慮無不徇通矣。

    ”俗本作“十五”,非是。

     披圖 江淹《傷友人賦》:“披圖兮照籍。

    ”按,《穆天子傳》:“己未,天子大朝于黃之山,乃披圖視典。

    ”“披圖”字出于此,而為義不同。

     丙夜 《周禮·秋官·司寤氏》:“掌夜時。

    ”鄭玄注:“夜時,謂夜晚早,若今甲乙至戊。

    ”《顔氏家訓·書證》篇:“‘或問: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訓?’答曰:‘漢魏以來,謂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

    ’”陸倕《新漏刻銘》,李善注:“衛宏《漢舊儀》曰:‘晝夜漏起,省中用火,中黃門持五夜: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也。

    ’” 囊無底 黃庭堅《送王郎》詩:“書囊無底談未了。

    ” 竹是虛 白居易《池上竹下作》:“竹解心虛即我師。

    ” 短绠 《荀子·榮辱》篇:“短绠不可以汲深井,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

    ”楊倞注:“绠,索也。

    ” 閑輿 《易·上經·大畜卦九三》:“良馬逐,利艱貞,日閑輿衛。

    ”陸德明《經典釋文》:“曰,音越。

    劉雲:曰,猶言也。

    鄭:人實反,雲日習車徒。

    閑,如字,閡也,馬鄭雲習。

    ”李鼎祚《周易集解》:“虞翻曰:‘坎為閑習,坤為車輿;乾人在上,震為警衛。

    講武閑兵,故曰日閑輿衛也。

    ’” 燕燭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第三十二》:“故先王有郢書,而後世多燕說。

    ”《傳》:“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

    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

    ’雲而過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

    燕相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

    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

    ’燕相白王,大悅,國以治。

    治則治矣,非書意也。

    今世學者,多似此類。

    ” 魯魚 《抱樸子·内篇·遐覽第十九》:“書字人知之,猶尚寫之多誤。

    故諺曰:‘書三寫,魯成魚,虛成虎。

    ’” 窮源 梁武帝《會三教》詩:“窮源無二聖。

    ” 月窟 見前《西王母獻益地圖》詩。

     學海 揚子《法言·學行》篇:“百川學海而至于海,丘陵學山而不至于山,是故惡夫畫也。

    ”司馬光注:“百川,亦海之類而小,故曰學海。

    百川動而不息,故至于海。

    丘陵止而不進,故不至于山。

    學者亦猶是矣。

    ” 溟墟 《列子·湯問》篇:“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裡,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

    其下無底,名曰歸墟。

    ”按,《莊子》:“北溟有魚。

    ”《釋文》訓為北海,引嵇康曰:“言其冥冥無涯也。

    ”則“溟”即“海”之别名,以牽于聲病而易之。

     鼮鼠 任昉《為蕭揚州作薦士表》:“豈直鼮鼠有必對之辯。

    ”李善注,摯虞《三輔決錄注》曰:“窦攸舉孝廉為郎,世祖大會靈台,得鼠如豹文,熒熒光澤。

    世祖異之,以問群臣,莫能知者。

    攸對曰:‘鼮鼠也。

    ’诏問何以知之,攸對曰:‘見《爾雅》。

    ’诏案秘書,如攸言。

    ”《爾雅·釋獸》:“豹文鼮鼠。

    ”郭璞注:“鼠文彩如豹者。

    漢武帝時得此鼠,孝廉郎終軍知之,賜絹百匹。

    ”《唐書·盧若虛傳》:“時有獲異鼠者,豹首虎臆,大如拳。

    職方辛怡谏謂之‘鼮鼠’而賦之。

    若虛曰:‘非也。

    此許慎所謂“鼮鼠豹文而形小”。

    ’一座皆驚。

    ” 雌蜺 《梁書·王筠傳》:“約制《郊居賦》,構思積時,猶未都畢,乃要筠示其草。

    筠讀至‘雌霓連蜷’,約撫掌欣抃曰:‘仆嘗恐人呼為霓。

    ’”原注:上霓字五激反,下霓字五雞反。

    黃公紹《古今韻會·平聲上》:“《學林》曰:範文忠公鎮召試學士院,用彩霓作平聲。

    考試者判《郊居賦》,霓,五結反。

    範為失韻。

    當時學者為之憤郁。

    司馬文正公曰:‘約賦但取聲律便美,非霓不可讀平聲也。

    ’”《錦繡萬花谷前集·辨證類》按:“‘霓’字雖有兩音,然文士用‘倪’音多,而‘齧’音少。

    若專用‘雌霓’,則當音‘齧’;若泛用‘霓’字,則‘倪’‘齧’可通用。

    杜甫《石龛》詩:‘驅車石龛下,仲冬見虹霓。

    ’于‘迷’字韻押。

    又《滕王亭子》詩雲:‘尚思歌吹入,千騎把霓旌。

    ’凡此以‘霓’作平聲押,何傷?”按:“此辯甚明。

    然雲‘雌霓’定音‘齧’則不然,‘雌霓’未始不可讀平也。

    當雲:用沈約事則讀‘齧’;泛用‘雌霓’,則平仄皆可讀。

    ” 文章 報國 柳宗元《獻平淮夷雅表》:“思報國恩,獨惟文章。

    ” 十年書 《南史·沈慶之傳》:“攸之,字仲達,慶之從父兄子也。

    晚好讀書,手不釋卷,史漢事多所記憶。

    嘗歎曰:‘早知窮達有命,悔不十年讀書。

    ’” 魚戲新荷動 邵铎 謝朓《遊東田》詩:“魚戲新荷動,鳥散餘花落。

    ” 荷香迷岸曲,魚戲躍塘坳。

    撥剌波旋激,參差影互交。

    紅垂欹鳳沼,翠折瀉龜巢。

    鼓沫青錢散,穿花玉尺抛。

    葉開萍忽破,尾擊燕同捎。

    搖曳疑風舞,噞喁驗水泡。

    化機皆自得,聖澤本兼包。

    幸接龍門近,休持蝘蜓嘲。

     “魚戲”,所以“荷動”。

    若兩面開說,神味便減。

    起四句還題面,次說“荷動”。

    二句以下即接出“魚戲”。

    句句合寫,宛轉回旋,題之生趣畢露。

     撥剌 李白《酬中都小吏攜鬥酒雙魚于逆旅見贈》詩:“雙鰓呀呷鳍鬣張,剌銀盤欲飛去。

    ”蕭士赟注:“《韻會》曰:‘魚跳剌。

    ,北末切。

    剌,郎達切。

    ’”方以智《通雅·釋诂類》:“跋剌,即撥剌。

    杜詩‘船尾跳魚撥剌鳴’,張衡賦‘彎威弧之撥剌’,注力達反,皆言其聲。

    何必分箭與魚耶?”按:近人注李義山引謝靈運賦“魚水深而撥剌”句,今《謝集》無此句。

     參差 《詩·周南·關雎》篇:“參差荇菜。

    ” 鳳沼 《晉書·荀勗傳》:“久之,以勗守尚書令。

    勗久在中書,專管機事。

    及失之,甚惘惘怅怅。

    有賀之者,勗曰:‘奪我鳳凰池,諸君何賀耶?’”謝莊《讓中書令表》:“臣聞璧門天邃,鳳沼神深。

    ”按:“鳳沼”即“鳳池”,易字就聲耳。

     龜巢 褚少孫《補史記·龜策傳》:“《朱方傳》曰:有神龜在江南嘉林中。

    嘉林者,獸無虎狼,鳥無鸱枭,草無毒螫;野火不及,斧斤不至,是為嘉林。

    龜在其中,常巢于芳蓮之上。

    ” 青錢 杜甫《絕句漫興·第七首》:“點溪荷葉疊青錢。

    ” 玉尺抛 葉夢得《石林詩話》:“老杜:‘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此十字殆無虛設。

    至‘穿花蛱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深深’字若無‘穿’字,‘款款’字若無‘點’字,無以見其精微如此。

    然讀之渾然,全似未嘗用力,此所以不礙,其氣格超勝。

    唐末諸子為之,便當入‘魚躍練江抛玉尺,莺穿絲柳織金梭’體矣。

    ”按:此不言唐末為何人詩。

    宋王令《廣陵集》亦有此二語,惟“練江”作“練波”。

     萍忽破 嶽珂《荷花盛開,以病旬餘不至亭上偶成》詩:“萍破識魚潛。

    ” 燕同捎 許慎《說文解字·第十一》:“魚,水蟲也。

    象形,魚尾與燕尾相似。

    ” 搖曳 鮑照《代棹歌行》:“搖曳高帆舉。

    ” 風舞 宋之問《春日》詩:“風來花自舞。

    ” 噞喁 左思《吳都賦》:“噞喁沉浮。

    ”劉逵注:“噞喁,魚在水中群出動口貌。

    ”李善注:“《淮南子》:‘水濁則魚噞喁。

    ’‘噞’,牛檢切。

    ‘喁’,魚兇切。

    ”按:今本《淮南子》作“水濁則魚噞”,無“喁”字。

     水泡 《漢書·藝文志》:“雜山陵水泡雲氣雨旱賦十六篇。

    ”注,師古曰:“泡,水上浮漚也,音普交反。

    ” 化機 吳均《步虛詞·第十首》:“二氣播萬有,化機無停輪。

    ” 自得 程子《秋日》詩:“萬物靜觀皆自得。

    ” 聖澤 曹植《求自試表》:“沐浴聖澤,潛潤德教。

    ” 兼包 蔡邕《和熹鄧後谥議》:“規乾則坤,兼包日月。

    ” 龍門 詳二卷《魚登龍門》詩。

     蝘蜓嘲 揚雄《解嘲》:“執蝘蜓以嘲龜龍。

    ”李善注:“許慎曰:‘在壁曰蜥蜴,在草曰蝘蜓。

    蝘,烏典切。

    蜓,徒顯切。

    ’” 山空氣相合 劉綸 林逋《和運使陳學士遊靈隐寺寓懷》詩:“山空氣相合,旦暮生秋陰。

    ”按:“山空”一本作“山壑”。

     葉落衆山空,山山秋色同。

    疏黃飄淅瀝,積翠入溟蒙。

    崷崪千岩合,蒼茫一氣通。

    斷崖分鳥道,巨壑共松風。

    暮霭沉沉碧,斜陽澹澹紅。

    不知峰向背,直接嶺西東。

    樓閣煙绡裡,林巒水墨中。

    憑誰呼懶瓒,老筆寫嵸巃。

     題境極難摹寫,泛詠秋山無當也。

    實從“空”字做出“氣”字,從“氣”字做出“相合”字,泓嶒蕭瑟,老筆森然。

     疏黃 僧清塞《重陽》詩:“雲木疏黃秋滿川。

    ” 淅瀝 謝惠連《雪賦》:“霰淅瀝而先集。

    ”李善注:“夏侯孝若《寒雪賦》:‘集洪霰之淅瀝。

    ’”劉良注:“淅瀝,細下貌。

    ”喬知之《定情》篇:“黃葉已淅瀝。

    ” 積翠 諸葛穎《賦得微雨從東來應教》詩:“山沾積翠濃。

    ” 溟蒙 左思《吳都賦》:“迥眺冥蒙。

    ”劉逵注:“謂洲渚深奧之貌。

    ”沈約《八詠·被褐守山東》詩:“下睇亦溟蒙。

    ”按:“溟蒙”即“冥蒙”。

     崷崪 班固《西都賦》:“岩峻崷崪。

    ”李善注:“《說文》曰:‘崷,高貌也,慈由切。

    ’《爾雅》曰:‘崪者,厜也,慈恤切。

    ’” 蒼茫 見前《山氣日夕佳》詩。

     分鳥道 謝靈運《山居賦》自注:“前嶺鳥道,正當五十裡高。

    ”李商隐《訪秋》詩:“霞分鳥道紅。

    ” 共松風 《南史·陶弘景傳》:“特愛松風,庭院皆植松。

    每聞其響,欣然為樂。

    ”劉臻《登思禅寺上方經修竹茂林》詩:“諸嶺共松風。

    ” 煙绡 周密《疏影》詞:“認隐約,煙绡重疊。

    ” 水墨 王維《畫學秘訣》:“夫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

    ”劉迎《秋郊馬上》詩:“山容水墨圖。

    ” 懶瓒 顧元慶《雲林遺事·高逸第一·署名》曰:“東海倪瓒,或曰懶瓒。

    ” 老筆 元好問《寄英禅師》詩:“老筆郁盤盤。

    ” 巃嵸 《楚詞·招隐士》:“山氣巃嵸兮石嵯峨。

    ” 迎歲早梅新 陳兆侖 陽德調溫律,韶光霭禁城。

    宸衷時茂對,節物早舒英。

    愛日心知暖,融風萼解迎。

    不嫌春漏洩,正值月嘉平。

    香自華林遠,枝從月觀橫。

    向南偏爛熳,傍嶺最分明。

    柳色争生意,椒花鬥豔情。

    履端方仰聖,萬卉樂敷榮。

     着意“迎歲”字、“早”字、“新”字,最為合法。

    一從“梅”上鋪排,買椟還珠矣。

    七、八句,極生辣,餘亦無試帖甜熟之氣。

     或疑“豔情”近乎桃李,不似詠梅。

    然昌黎詠梅用“彩豔”字,齊己詠梅用“素豔”字,朱文公詠梅并用“絕豔”字,則以“豔”詠梅,未為不可。

     陽德 董仲舒《雨雹對》:“天地之氣,陰陽相半。

    和氣周回,朝夕不息。

    陽德用事,則和氣皆陽。

    ”按:此文見《西京雜記》,不雲仲舒自作。

    張溥《百三名家集》編入董集,題曰《雨雹對》,未詳所本。

     溫律 阮籍《詣蔣公奏記》李善注:“劉向《别錄》曰:‘鄒衍在燕。

    有谷,寒,不生五谷。

    鄒子吹律而溫,生黍。

    ’” 韶光 梁簡文帝《與智琰法師書》:“五翳消空,韶光表節。

    ” 茂對 見前《野含時雨潤》詩。

     愛日 《左傳·文公七年》:“趙衰,冬日之日也。

    趙盾,夏日之日也。

    ”杜預注:“冬日可愛,夏日可畏。

    ”宋璟《梅花賦》:“愛日烘晴。

    ” 融風 《國語·周語上》:“先時五日,瞽告有協風至。

    ”韋昭注:“協,和也……立春日融風(也)。

    ”《左傳·昭公十八年》:“梓慎曰:‘是謂融風,火之始也。

    ’”杜預注:“東北曰融風。

    融風,木也。

    木,火母,故曰火之始。

    ”孔穎達疏:“東北曰融風,《易緯》作‘調風’。

    俱是東北風,一風而二名。

    ”按:《淮南子》《史記》《白虎通·德論》又作“條風”。

    條、調、融,名别而義則一。

     春漏洩 晏殊《滴滴金》詞:“梅花漏洩春消息。

    ” 月嘉平 《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臘曰‘嘉平’。

    ”裴骃《集解》:“《太原真人茅盈内紀》曰:始皇三十一年九月庚子,盈曾祖父蒙,乃于華山之中,乘雲駕龍,白日升天。

    先是其邑謠歌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駕龍上升入泰清。

    時下玄洲戲赤城,繼世而往在我盈。

    帝若學之臘嘉平。

    ’始皇聞謠歌而問其故,父老俱對此仙人之謠歌,勸帝求長生之術。

    于是始皇欣然,乃有尋仙之志,因改臘曰‘嘉平’。

    ”司馬貞《索隐》:“《廣雅》曰:‘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大蠟”,亦曰“臘”,秦更曰“嘉平”。

    蓋應謠歌之詞而改從殷号也。

    ’”蔡邕《獨斷》:“四代稱臘之别名: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蠟’,漢曰‘臘’。

    ”按:此與張揖所說不同,未詳孰是。

     華林 《魏志·文帝紀》裴松之注:“《魏書》曰:‘十二月丙寅,甘露降芳林園。

    ’臣松之按:芳林園,即今華林園。

    齊王芳即位,改為華林。

    ”按:唐鄭述誠有《華林園早梅》詩。

     月觀 何遜《詠早梅》詩:“枝橫卻月觀,花繞淩風台。

    ”《雪浪齋日記》:“為詩當飽參,然後臭味乃同,雖為大宗匠者亦然。

    ‘月觀’‘橫枝’之語,乃何遜之妙處也。

    自林和靖一參之後,參之者甚多。

    ”按:“卻月”二字相連,乃觀名也;割稱“月觀”,自《雪浪齋日記》始,詩家至今沿之。

     向南 盧綸《天長久詞·第一首》:“春風知天意,先發殿南枝。

    ” 爛熳 邵子《和商洛章子厚長官早梅詩·第二首》:“梅花爛熳水潺湲。

    ” 傍嶺 白居易《六帖·梅部》:“大庾嶺上梅,南枝落北枝開。

    ” 分明 杜甫《愁》詩:“獨樹花發自分明。

    ” 柳色 江總《雉子班》:“二月柳争梅。

    ” 生意 《晉書·殷仲文傳》:“仲文因月朔與衆至大司馬府。

    府中有老槐樹,顧之良久而歎曰:‘此樹婆娑,無複生意。

    ’”張栻《和宇文正甫探梅》詩:“幾多生意冰霜裡。

    ” 椒花 《晉書·列女傳》:“劉臻妻陳氏者,亦聰辨,能屬文,嘗正旦獻《椒花頌》。

    ” 履端 《左傳·文公元年》:“先王之正時也,履端于始。

    ”孔穎達疏:“履,步也。

    謂推步曆之初始,以為曆術之端首。

    ”潘尼《皇太子社》詩:“太簇協青陽,履端發歲首。

    ”按:履端,本指曆元,潘尼始以為歲首,至今沿用。

     敷榮 《子華子·執中》論:“朱明長羸,不能盡其所以為溫也,必随之以揪斂之氣而為秋;元武冱陰,不能盡其所以為寒也,必随之以敷榮之氣而為春。

    ” 臨風舒錦 杭世駿 唐閻楚封《臨風舒錦賦》:“是知修詞者莫貴其精微,制錦者莫尚其绮靡;善染翰之玮麗,狀臨風之旖旎。

    懿哉!文之義也,諒發明之在此。

    ”按:此賦以賦之明麗當如此為韻,知為論賦之語,然莫省所出。

    或因中有“拟潘文而更麗”句,遂以鐘嵘《詩品》附會之,非也。

    此語果指潘文,不應雲“拟而更麗”。

     錦匹含經緯,淩風豔照林。

    吹紅花競發,動碧葉交陰。

    細漾茱萸缬,交飛孔翠禽。

    支機勞海客,濯色映江浔。

    天巧雲霞燦,人工雕缋深。

    詩添潘令句,賦拟馬卿心。

    卷去休裁障,持來莫制衾。

    彤庭需黼黻,好并貢璆琳。

     就題論題,寫來特有豐緻。

    末四句,亦善立言。

     照林 庾信《象戲賦》:“花光照林。

    ” 吹紅 杜甫《風雨看舟前落花,戲為新句》:“風妒紅花卻倒吹。

    ” 動碧 杜甫《白絲行》:“象床玉手亂殷紅,萬草千花動凝碧。

    ” 茱萸 徐堅《初學記·寶器部》:“《邺中記》曰:‘錦有大登高、小登高,大光明、小光明,大博山、小博山,大茱萸、小茱萸。

    ’” 孔翠 左思《蜀都賦》:“孔翠群翔。

    ”劉逵注:“孔,孔雀也。

    翠,翠鳥也。

    ” 支機 宋白《太平禦覽·地部十六》:“《荊楚歲時記》曰:‘張骞尋河源,得一石,示東方朔。

    朔曰:此是織女支機石,何至于此?’”按:今本《荊楚歲時記》不載。

     海客 王勃《七夕賦》:“海人支石之機。

    ” 濯色 左思《蜀都賦》:“貝錦斐成,濯色江波。

    ”劉逵注:“谯周《益州志》雲:‘成都織錦既成,濯于江水,其文分明,勝于初成。

    他水濯之,不如江水也。

    ’” 天巧 韓愈《答孟郊》詩:“文字觑天巧。

    ” 雲霞 王嘉《拾遺記》:“吳王趙夫人,丞相達之妹。

    善畫,巧妙無雙。

    能于指間以彩絲織雲霞龍蛇之錦,大則盈尺,小則方寸,宮中謂之機絕。

    ” 人工 郦道元《水經注·淯水》:“窮巧绮刻,妙絕人工。

    ” 雕缋 《南史·顔延之傳》:“延之嘗問鮑照己與靈運優劣。

    照曰:‘謝五言如初發芙蓉,自然可愛。

    君詩若鋪錦列繡,亦雕缋滿眼。

    ’” 潘令句 鐘嵘《詩品·上》:“謝混雲:潘詩爛若舒錦,無處不佳。

    ”按:《晉書》潘嶽曾為河陽令,故詩家多稱潘令。

     馬卿心 葛洪《西京雜記》:“司馬相如為《上林》《子虛》賦,意思蕭散,不複與外事相關。

    控引天地,錯綜古今;忽然如睡,渙然而興。

    幾百日而後成。

    其友人盛覽,字長通,牂牁名士,嘗問以作賦。

    相如曰:‘合纂組以成文,列錦繡而為質。

    一經一緯,一宮一商,此賦之迹也。

    賦家之心,苞括宇宙,總覽人物。

    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傳。

    ’覽乃作《合組歌》《列錦賦》而退,終身不複敢言作賦之心矣。

    ”馬懷素《奉和人日宴大明宮恩賜彩縷人勝應制》詩:“何幸得參詞賦職,自憐終乏馬卿才。

    ”按:司馬長卿,割稱馬卿自唐人始,至今沿之。

     裁障 劉義慶《世說新語·汰侈第三十》:“君夫作紫絲布步障碧绫裹四十裡,石崇作錦步障五十裡以敵之。

    ” 制衾 《詩·唐風·葛生》篇:“角枕粲兮,錦衾爛兮。

    ”毛苌《傳》:“齊則角枕錦衾。

    ” 彤庭 見前《詩書至道該》詩。

     黼黻 見前《蠶月條桑》詩。

     璆琳 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球、琳重錦,充于府庫。

    ”《書·禹貢·雍州》:“厥貢惟球琳琅玕。

    ”孔安國《傳》:“球、琳皆玉名。

    ”按:《漢書》引作“璆琳”。

     鲛人潛織 陳士璠 左思《吳都賦》:“窮陸飲木,極沉水居。

    泉室潛織而卷绡,淵客慷慨而泣珠。

    ”劉逵注:“水居,鲛人水底居也。

    俗傳鲛人從水中出,曾寄寓人家賣绡。

    绡者,竹孚俞也。

    鲛人臨去,從主人索器,泣而出珠滿盤,以與主人。

    ”按:唐康翊仁有《鲛人潛織》詩。

     鲛人稱善織,常向水中潛。

    貝阙深無際,龍梭暗自拈。

    璚绡輕乍曳,冰練淨猶嫌。

    宛轉雙絲結,辛勤五匹添。

    持筐時一出,得價恐徒廉。

    那怪珠成淚,誰憐素勝缣?寒催機劄劄,巧惜手纖纖。

    可念川居久,容諧利見占。

     十一、十二句寓意深而措詞警。

     原評曰:“以‘川居’關合‘潛’字,以‘利見飛龍’,作‘鲛人’襯筆。

    通首無一泛語。

    ” 善織 幹寶《搜神記》:“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

    ” 貝阙 《楚詞·九歌·河伯》:“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阙兮朱宮。

    ”王逸注:“言河伯所居,以魚鱗蓋屋,堂朱畫蛟龍之文;紫貝作阙,朱丹其宮。

    形容異制,甚鮮好也。

    ” 龍梭 劉敬叔《異苑》:“釣矶山者,陶侃嘗釣于此山下,水中得一織梭,還挂壁上。

    有頃,雷雨,梭變成赤龍,從空而去。

    其山石上,猶有侃迹存焉。

    ” 璚绡 劉孝威《望雨》詩:“璚绡挂繡幕。

    ” 冰練 宋南平王铄《三婦豔》:“中婦牒冰練。

    ” 雙絲 稽含《伉俪》詩:“裁彼雙絲絹。

    ” 五匹 漢無名氏《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

    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

    ” 價 廉 王禹偁《竹樓記》:“黃岡之地多竹。

    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節,用代陶瓦,比屋皆然。

    以其價廉而工省也。

    ” 素勝缣 漢無名氏《古詩五首·第一首》:“新人工織缣,故人工織素。

    織缣日一匹,織素五丈餘。

    将缣來比素,新人不如故。

    ” 劄劄 漢無名氏《古詩·第九首》:“劄劄弄機杼。

    ”張銑注:“劄劄,機杼聲。

    ” 纖纖 見前《蠶月條桑》詩。

     利見 《易·上經·乾卦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 荷淨納涼時 于敏中 杜甫《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晚雨納涼詩·第一首》:“竹深留客處,荷淨納涼時。

    ” 選勝随時得,臨池納爽多。

    微涼生水檻,小憇引風荷。

    香遠天逾淨,炎銷雨乍過。

    無塵冰簟展,如拭露珠羅。

    雪藕絲浮碗,攜筒碧卷波。

    清漣心不染,芳馥氣相和。

    移席分蒲稗,披襟寄薜蘿。

    陂塘秋漸近,相對意雲何? 處處着意“納涼”字,自不泛詠荷花。

    通體娟秀,結亦别有遠神。

     選勝 《舊唐書·德宗紀》:“先是宰相以三節次宴,府縣有供帳之弊,請以宴錢分給,各令諸司選勝宴會,從之。

    ” 納爽 劉禹錫《秋江早發》詩:“納爽耳目變。

    ” 微涼 曹植《贈白馬王彪詩·第四首》:“秋風發微涼。

    ” 水檻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詩:“新添水檻供垂釣。

    ”楊萬裡《秋涼晚酌》詩:“白酒紅蕖水檻天。

    ” 小憇 蘇轼《和陶潛桃花源》詩:“杖藜可小憇。

    ”按:《詩·大雅·民勞》篇“汔可小愒”,《傳》訓為“息”,即“憇”本字也。

    然《召南·甘棠》篇“召伯所憇”,已作此“憇”字。

     風荷 元稹《和李校書新題樂府上陽白發人》篇:“秋池暗度風荷氣。

    ” 無塵 趙彥端《鵲橋仙》詞:“藕花亭上,無塵無暑,滟滟一池秋淨。

    ” 冰簟 韓鄂《歲華紀麗·六月》:“簟展輕冰。

    ”溫庭筠《瑤瑟怨》:“冰簟銀床夢不成。

    ” 如拭 杜甫《渼陂行》:“菱葉荷花靜如拭。

    ” 露珠 江淹《别賦》:“秋露如珠。

    ”李善注,陸雲《芙蓉》詩:“盈盈荷上露,灼灼如明珠。

    ” 雪藕 本詩第二聯:“佳人雪藕絲。

    ”《家語·子路初見》篇:“孔子侍坐于哀公,哀公賜之桃與黍焉。

    哀公曰:‘請孔子先食黍而後食桃。

    ’左右皆掩口而笑。

    公曰:‘黍者所以雪桃,非為食之也。

    ’”王肅注:“雪拭。

    ”陸佃《埤雅·釋天》:“所謂以黍雪桃者,以淨為義。

    ” 攜筒 段成式《酉陽雜俎·酒食》:“曆城北,有使君林。

    魏正始中,鄭公悫三伏之際,每率賓僚避暑于此。

    取大蓮葉置硯格上,盛酒二升,以簪刺葉,令與柄通,屈莖上輪囷如象鼻,傳噏之,名為碧筒杯。

    曆下學之,言酒味雜蓮氣,香冷勝于冰。

    ” 卷波 程大昌《演繁露》:“‘飲酒卷白波。

    ’唐李濟翁《資暇錄》謂:‘漢時嘗擒白波賊,人所共快,故以為酒令。

    ’晏公《類要·六十五卷·白集》詩雲:‘長驅波卷白,連擲采成盧。

    ’注曰:‘骰盤、卷白波、莫走鞍馬,皆當時酒令名。

    ’”黃朝英《靖康缃素雜記》:“景文公詩雲:‘镂管喜傳吟處筆,白波催卷醉時杯。

    ’讀此詩不曉‘白波’事,及觀《資暇集》雲:‘飲酒之卷白波,蓋起于東漢。

    既擒白波賊,戮之如卷席然。

    故酒席仿之,以快人情氣也。

    ’疑出于此。

    餘恐其不然。

    蓋白者,罰爵之名。

    飲有不盡者,則以此爵罰之。

    故班固《叙傳》雲:‘諸侍中皆引滿舉白。

    ’左太沖《吳都賦》雲:‘飛觞舉白。

    ’注雲:‘行觞疾如飛也。

    大白,杯名。

    ’又魏文侯《與大夫飲酒令》曰:‘不爵者,浮以大白。

    于是公乘不仁,舉白浮君。

    ’所謂‘卷白波’者,蓋卷白上之酒波耳,言其飲酒之快也。

    故景文公以‘白波’對‘镂管’者,誠有謂焉。

    ”按:“卷波”有此二說,此詩從《缃素雜記》。

     移席 按:齊王融有《移席琴堂應司徒令》詩。

    李商隐《上杜仆射》詩“移席牽缃蔓”,字本于此。

     蒲稗 謝靈運《石壁精舍還湖中作》:“芰荷疊映蔚,蒲稗相因依。

    ” 披襟 宋玉《風賦》:“楚襄王遊于蘭台之宮,宋玉、景差侍。

    有風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當之。

    ” 薜蘿 謝靈運《從斤竹澗越嶺溪行》詩:“薜蘿若在眼。

    ” 陂塘 本詩第二首:“歸路翻蕭飒,陂塘五月秋。

    ” 錐處囊 甄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秦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于楚,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

    平原君曰:‘使文能取勝,則善矣。

    文不能取勝,則歃血于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

    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門下足矣。

    ’得十九人,餘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

    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于平原君曰:‘遂聞君将合從于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

    今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

    ’平原君曰:‘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矣。

    ’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

    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

    先生不能,先生留。

    ’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

    使遂早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

    ’” 囊底神錐露,逢時計早諧。

    及鋒人欲試,脫穎爾偏佳。

    似複憐投暗,何當笑卷懷。

    劍疑同斂锷,箭或類藏靫。

    見末奇終顯,含芒遇豈乖?畫沙憑妙手,補履異凡侪。

    一割微長在,三端利器偕。

    聖朝欣作睹,橐筆侍堯階。

     “處囊”,題面也;“脫穎”,題意也。

    起四句先明題意,次四句正寫題面,次四句透發題意,末以餘意作結。

    布置最善,押窄韻,亦極自然。

     囊底 《晉書·載記·慕容垂傳》:“扣囊底智,足以克之。

    ” 神錐 《晉書·祖逖傳》:“時梅陶及鐘雅數說餘事,納辄困之。

    因曰:‘君汝颍之士,利如錐;我幽冀之士,鈍如槌。

    持我鈍槌,捶君利錐,皆當摧矣。

    ’陶、雅并稱:‘有神錐,不可得槌。

    ’納曰:‘假有神錐,必有神槌。

    ’雅無以對。

    ”按:《世說》載“如槌如錐”,乃雅語;“鈍槌打利錐”,乃納答。

    以文義求之,《世說》為長。

     及鋒 《史記·韓王信列傳》:“士卒皆山東人,跂而望歸,及其鋒東向,可以争天下。

    ”裴骃《集解》:“文穎曰:‘鋒銳欲東向。

    ’” 脫穎 司馬貞《史記索隐》按,鄭玄曰:“穎,環也。

    ”按,《禮·少儀》雲:“刀卻刃授穎。

    ”鄭玄注曰:“穎,環也。

    ”此“穎”字,自是錐鋒,不得以刀環為解。

    《索隐》牽合之,非是。

     投暗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臣聞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路,人無不按劍相眄者,何則?無因而至前也。

    ” 靫 顧野王《玉篇·第四百二十三》:“靫,楚崖、楚加二切,箭室。

    ”劉熙《釋名·釋兵第二十二》:“步叉人所帶,以箭叉其中也。

    ”按:靫,即步叉,後人加革旁。

    《說文》無“靫”字。

     畫沙 顔真卿《筆法十二意》:“後聞于褚河南曰:‘用筆當須如印泥畫沙。

    ’思之而不悟。

    後于沙島遇見沙地,平淨令人意悅欲書,乃偶以利鋒畫之,勁險之狀,明利媚好。

    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着。

    ” 補履 劉向《說苑·雜言》:“幹将镆铘,拂鐘不铮,試物不知揚刃離金,斬羽契鐵斧,此至利也。

    然以之補履,曾不如兩錢之錐。

    ” 一割 《後漢書·班超傳》:“昔魏绛列國大夫,尚能和輯諸戎,況臣奉大漢之威,而無鉛刀一割之用乎?” 三端 韓嬰《詩外傳》:“是以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筆端,避武士之鋒端,避辯士之舌端。

    ”按:《本傳》稱“文武備具”,而遂又辯士也,故此用“三端”字。

     作睹 《易·文言傳》:“聖人作,而萬物睹。

    ” 橐筆 《漢書·趙充國辛慶忌傳》:“卬家将軍以為安世本持橐簪筆,事孝武帝數十年。

    ”注,張晏曰:“橐,契囊也。

    近臣負橐簪筆,從備顧問,或有所紀也。

    ”師古曰:“橐,所以盛書也。

    有底曰囊,無底曰橐。

    簪筆者,插筆于首。

    ”按:橐自持,筆自簪,非置筆于橐也。

    唐席元明《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詩,始有“書僮橐筆,膳夫行炰”之語。

    元馬祖常《奏對興勝殿》詩,遂以“侍臣橐筆”對“禦士櫜弓”,至今承用之。

     堯階 《史記·太史公自序》:“墨者亦尚堯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階三等。

    ’”按:《墨子》無此文。

    蓋原書七十一篇,今《節用》下等八篇轶,此必轶篇之文也。

    然《說苑·反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