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感詩·第一首》:“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 岩岩 韓嬰《詩外傳》詩曰:“太山岩岩,魯邦所瞻,樂山之謂也。

    ”王應麟《困學紀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泰山岩岩之氣象也。

    ” 安敦 《易·系辭傳上》:“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孔穎達疏:“言萬物之性,皆欲安靜于土,敦厚于仁。

    聖人能行此安土敦仁之化,故能愛養萬物也。

    ” 澡雪 《莊子外篇·知北遊》:“孔子問于老聃曰:‘今日宴間,敢問至道?’老聃曰:‘汝齋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

    ’” 岡阜 《詩·小雅·天保》篇:“如山如阜,如岡如陵。

    ” 呼嵩 《漢書·武帝紀》:“行幸缑氏,诏曰:‘朕用華山,至于中嶽,獲駁鹿,見夏後啟母石。

    翌日,親登崇嵩。

    ’禦史乘屬在廟旁,吏卒鹹聞,呼萬歲者三。

    ” 千嶂 王勃《遊廟山賦》:“既而霧昏千嶂。

    ” 朝海 見前《河源飛鳥外》詩。

     百川 《家語·觀周》篇:“江海雖左,長于百川。

    ” 千潭一月印 雷 太極無邊際,凝思覺浩然。

    一輪澄皓月,千鏡印寒泉。

    皎皎蟾光滿,深深桂影圓。

    靜時停止水,動處貫流川。

    是萬還為一,于淵即在天。

    何人情獨契?此理妙難宣。

    體用元來合,虛明象已傳。

    願言參密谛,庶得會真诠。

     九句、十句精湛而自然,餘亦清灑。

    凡理題宜如此作。

     前十句雙關,後六句點明寓意,古法也。

     蟾光 見前《日浴鹹池》詩。

    又梁昭明太子《錦帶書·太簇正月啟》:“對蟾光而寫鏡。

    ” 桂影 徐堅《初學記·天部》:“虞喜《安天論》曰:‘俗傳月中仙人桂樹,今視其初生,見仙人之足漸已成形,桂樹後生。

    ’”胡曾《自嶺下泛鹢到清遠峽作》:“夜宿嫦娥桂影潭。

    ” 止水 《莊子内篇·德充符》:“仲尼曰:‘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

    ’” 流川 董京《答孫楚》詩:“動如川之流,靜如川之渟。

    ” 是萬 為一 詳後《千潭一月印》詩。

     體用 史繩祖《學齋占畢》:“先儒體用字,或以為出于近世,非也。

    ‘乾,元亨利貞’。

    注疏雲:‘天者,定體之名;乾者,體用之稱。

    言天之體以健為用。

    ’又‘天行健’。

    注疏雲:‘天是體名,乾是用名,健是其訓。

    ’三者并見,最為詳悉。

    餘謂體用字,當本諸此。

    ” 虛明 陶潛《辛醜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作》:“夜景湛虛明。

    ” 密谛 梁昭明太子《解二谛義》:“二谛者:一是真谛,一是俗谛。

    真谛,亦名第一義谛;俗谛,亦名世谛。

    ” 真诠 杜甫《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詩:“身許雙峰寺,門求七祖禅。

    落帆追宿昔,衣褐向真诠。

    ” 阮學濬二首 春蠶作繭 按:明沈朝煥有《春蠶作繭賦》,又江盈科《雪濤詩評》曰:“杜少陵夔州以後詩,所謂‘春蠶結繭,随物肖形’。

    ”似乎古有是語。

    而江引以目杜者,但未詳所出耳。

     月令當春季,蠶功勸課嚴。

    三眠初入蔟,五色漸盈函。

    吐納千絲運,回環一縷銜。

    成丹經幾轉,如甕藉重緘。

    蟬蛻輕無迹,鴛機巧不凡。

    懿筐曾汲汲,纖手又摻摻。

    會奪天孫錦,還嗤隐士衫。

    聖朝勤獻繭,衣被萬方鹹。

     險韻巧押,不足為難。

    難于一氣流轉開合,變動自如。

     勸課嚴 《禮·月令》:“季春之月,後妃齋戒,親東鄉躬桑。

    禁婦女毋觀,省婦使以勸蠶事。

    ” 三眠 李白《寄東魯二稚子》詩:“吳蠶已三眠。

    ”楊齊賢注:“荀卿《賦》篇曰:‘三俯三起,事乃大已,夫是謂之蠶理。

    ’”注:“俯,為卧而不食,乃三眠也。

    ”王維《渭川田家》詩,趙殿成注:“蠶将蛻,辄卧不食,古人謂之俯,後人謂之眠。

    ”考庾信《歸田》詩雲:“原蠶始更眠。

    ”又《燕歌行》雲:“二月蠶眠不複久。

    ”則六朝時已有此稱矣。

     入蔟 賈思勰《齊民要術·雜說第三十》:“四月,繭既入蔟,趨缲剖線,具盛杍,敬經絡。

    ” 五色 劉向《列仙傳》:“園客者,濟陰人也。

    姿貌好而性良,邑人多以女妻之,客終不取。

    常種五色香草,積數十年,食其實。

    一旦,有五色神蛾止其香樹末,客收而薦之以布,生桑蠶焉。

    至蠶時,有好女夜至,自稱客妻,道蠶狀。

    客與俱收蠶,得百二十頭,繭皆如甕大。

    ” 成丹 《抱樸子·内篇·金丹第四》:“又九轉之丹者,封塗于土釜中,糠火先文後武,其一轉至九轉,遲速各有日數多少。

    ”按:此以丹之轉,譬蠶之眠。

     如甕 蘇轼《趙令晏崔白大圖幅徑三丈》詩:“扶桑大繭如甕盎。

    ” 蟬蛻 《淮南子·說林訓》:“蟬飲而不食,三十日而蛻。

    ” 鴛機 上官儀《八詠應制詩·第二首》:“方移花影入鴛機。

    ” 懿筐 《詩·豳風·七月》篇:“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毛苌《傳》:“懿筐,深筐也。

    ” 汲汲 《禮·問喪》:“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

    ” 纖手 摻摻 見前《蠶月條桑》詩。

     天孫錦 《史記·天官書》:“婺女,其北織女。

    織女,天女孫也。

    ”蘇轼《潮州韓文公廟碑》:“天孫為織雲錦裳。

    ” 隐士衫 馮贽《雲仙雜記》:“成芳隐麥林山,剝苎織布,為短襕寬袖之衣,着以酤酒,自稱隐士衫。

    ”原注:“梁福《廬陵記》。

    ” 獻繭 《禮·月令》:“孟夏之月,蠶事畢,後妃獻繭。

    乃收繭稅,以桑為均,貴賤長幼如一,以給郊廟之服。

    ” 衣被 《管子·輕重七·山國軌第七十四》曰:“某鄉女勝事者,終歲績其功業若幹。

    以功業直時而櫎之,終歲人已衣被之後,餘衣若幹。

    ”《老子·第三十四章》:“愛養萬物,而不為主。

    ”焦竑《老子考異》:“愛養,一作衣被。

    ”顧野王《玉篇·衣部》:“衣,于祈切。

    上曰衣,下曰裳。

    又于氣切,以衣被人也。

    ” 千潭一月印 皓月中天照,清輝薄海覃。

    重輪懸靜夜,素影落澄潭。

    寶鏡團團映,璇珠顆顆含。

    無雲微點綴,有水總渟涵。

    露氣凝虛白,波光射蔚藍。

    心源符太極,宗旨證瞿昙。

    隻以空明悟,甯從色相探。

    大千昭法象,一理可微參。

     前十句雙關,後六句點明,與翠庭先生詩同法。

    “無雲”二句,亦與“是萬”二句雁行。

     清輝 阮籍《詠懷詩·第十四首》:“明月耀清輝。

    ” 重輪 崔豹《古今注·音樂第三》:“明帝為太子,樂人作歌詩四章,以贊太子之德。

    其一曰《日重光》,其二曰《月重輪》。

    ” 靜夜 沈約《應王中丞思遠詠月》詩:“月華臨靜夜。

    ” 素影 杜審言《和康五望月有懷》詩:“風飄素影寒。

    ” 澄潭 張九齡《西江夜行》詩:“澄潭月裡行。

    ” 寶鏡 徐陵《為羊兖州家人答饷鏡》詩:“信來贈寶鏡,亭亭似團月。

    ” 璇珠 《穆天子傳》:“用觀天子之珤器,曰‘天子之珤,玉果璇珠’。

    ”郭璞注:“璇,玉類,音旋。

    ” 點綴 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第三》:“司馬太傅齋中夜坐,于時天月明淨,都無纖翳,太傅歎以為佳。

    謝景重在坐,答曰:‘意謂乃不如微雲點綴。

    ’太傅因戲謝曰:‘卿居心不淨,乃複強欲滓穢太清耶?’” 渟涵 戴表元《張園玩月》詩:“動定極渟涵,聲沉轉蕭瑟。

    ” 虛白 《莊子内篇·人間世》:“虛室生白。

    ”方以智《通雅·宮室類》:“室之光處,謂之白。

    ”《祭法》注:“當室之白,謂之陽厭,謂向陽光明處也。

    《莊子》‘虛室生白’,亦謂生光。

    ”閻寬《春宵覽月》詩:“愛見澄清景,象吾虛白心。

    ” 蔚藍 杜甫《冬到金華山觀因得陳拾遺學堂遺迹》詩:“上有蔚藍天,垂光抱瓊台。

    ”《千家注》,趙曰:“蔚藍者,茂蔚之藍,今詩人言水曰挼藍,然則天之青亦可言蔚藍。

    近世韓子蒼《出汴州即事》詩雲:‘茫然不悟身何處,水色天光共蔚藍。

    ’”陸遊《老學庵筆記》:“蔚藍,乃隐語天名,非可以義理解也。

    杜子美《梓州金華山》詩雲‘上有蔚藍天,垂光抱瓊台’,猶未有害。

    韓子蒼乃曰‘水色天光共蔚藍’,乃直謂天與水之色俱如藍,恐又因杜而失之。

    ”按:師古注杜詩,以“蔚藍天”乃洞天之名,不言所本。

    杜田引《度人經》為說。

    然《度人經》“東方太黃皇曾天帝郁繿王明”,乃帝之隐名,非天之隐名。

    字作“郁繿”,亦非“蔚藍”,其說支離不可據。

    當以趙次公說為得,方密之《通雅》亦以放翁說為非。

     心源 釋智藏《奉和武帝三教》詩:“心源本無二,學理共歸真。

    ” 符太極 《周子通書·理性命第二十二》:“二氣五行,化生萬物。

    五殊二實,二本則一。

    是萬為一,一實萬分。

    萬一各正,小大有定。

    ”朱子注:“自其末以緣本,則五行之異,本二氣之實;二氣之實,又本一理之極。

    是合萬物而言之,為一太極而已也。

    自其本而之末,則一理之實,而萬物分之以為體。

    故萬物之中,各有一太極;而小大之物,莫不各有一定之分也。

    ”《朱子語類·九十四·周子之書》,鄭問:“‘理性命’章,何以下‘分’字?”曰:“不是割成片去,隻如月映萬川相似。

    ” 宗旨 梁武帝《敕答臣下〈神滅論〉》:“标其宗旨,辨其短長。

    ” 證瞿昙 《遼史·禮志》:“悉達太子者,西域淨梵王子。

    姓瞿昙氏,名釋迦牟尼。

    以其覺性,稱之曰佛。

    ”大川《五燈會元·南嶽下》“十六世漢州無為随庵守緣禅師”條:“出峽至寶峰,值峰上堂。

    舉永嘉曰:‘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

    ’師聞釋然領悟。

    住後,上堂曰:‘以一統萬,一月普現一切水;會萬歸一,一切水月一月攝。

    展則彌綸法界,收來毫發不存。

    雖然收展殊途,此事本無異緻。

    但能于根本上着得一隻眼去,方見三世諸佛,曆代祖師盡從此中示現;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羅,盡從此中流出;天地日月,萬象森羅,盡從此中建立;三界九地,七趣四生,盡從此中出沒;萬千法界,無量妙義,乃至世間工巧諸伎藝,盡現行此事。

    所以世尊拈華,迦葉便乃微笑;達摩面壁,二祖于是安心。

    ’” 空明 戴叔倫《曾遊》詩:“清影涵空明。

    ” 色相 《楞嚴經》,佛告阿難:“若真汝心,則無所去。

    雲何離聲,無分别性?斯則豈惟聲分别心;分别我容,離諸色相,無分别性。

    如是乃至,分别都無。

    非色非空,拘舍離等;昧為冥谛,離諸法緣;無分别性,則汝心性;各有所還,雲何為主?” 大千 《起世因本經·閻浮洲品第一》:“佛言,比丘,如一日月,所行之處,照四天下。

    如是等類,四大世界,有千日月所照之處,此則名為一千世界。

    諸比丘,千世界中,千月千日千須彌山王:四千小洲,四千大洲;四千小海,四千大海;四千龍種姓,四千大龍種姓;四千金翅鳥種姓,四千大金翅鳥種姓;四千惡道處種姓,四千大惡道處種姓;四千小王,四千大王;七千種種大樹,八千種種大山,十千種種大泥犁;千閻摩王,千閻浮洲,千瞿陀尼,千弗婆提,千郁單越,千四天王天,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兜率陀天,千化樂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摩羅天,千梵世天。

    諸比丘,此千世界,猶如周羅,名小千世界。

    諸比丘,爾所周羅一千世界,是名第二中千世界。

    諸比丘,如此第二中千世界,以為一數,複滿千界,是名三千大千世界。

    ”大川《五燈會元·南嶽下》“十一世廣法源禅師”條:“元豐八年十月十二晚,忽書偈曰:‘廓然笑指浮雲散,玉兔流光照大千。

    ’” 法象 《易·系辭傳上》:“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

    ” 芙蓉出水 董邦達 鐘嵘《詩品·中》:“湯惠休曰:‘謝詩如芙蓉出水,顔如錯采镂金。

    ’顔終身病之。

    ” 綠沼芙蓉發,亭亭照鏡奁。

    清香時複度,妙手若為拈。

    挹露迎晴旭,當風散午炎。

    豈惟泥不染?并覺水難沾。

    極淨心應似,遙觀意未厭。

    聞歌來畫槳,弄影到明蟾。

    别有豐姿在,應無雕飾嫌。

    浣沙人一笑,誰屑鬥無鹽。

     前路寫得風緻,後四句歸入本意,妙在無痕。

     亭亭 杜公瞻《詠同心芙蓉》詩:“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 鏡奁 史遊《急就篇·第十四》:“鏡奁疏比各異工。

    ”顔師古注:“鏡奁,盛鏡之器,若今鏡匣也。

    ”嶽珂《荷花盛開以病旬餘不至亭上》詩:“天鏡恰開奁。

    ” 清香 謝靈運《山居賦》:“雖備物之偕美,獨芙渠之華鮮。

    播綠葉之郁茂,含紅敷之缤翻。

    怨清香之難留,矜盛容之易闌。

    ” 妙手 鮑照《芙蓉賦》:“單蓲陽之妙手,測滮池之光潔。

    ” 泥不染 周子《愛蓮說》:“予獨愛蓮,出污泥而不染。

    ” 水難沾 李颀《粲公院各賦一物得初荷》詩:“從來不着水,清淨本因心。

    ”陸佃《埤雅·釋草》:“王文公曰:‘荷華有色有香,雖生于水,水不能沒。

    雖在淤泥,泥不能污。

    ’” 極淨 孟浩然《題大禹寺義公禅房》詩:“看取蓮花淨,應知不染心。

    ” 遙觀 周子《愛蓮說》:“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

    ” 畫槳 陸遊《席上》詩:“綠波畫槳浣花船。

    ” 明蟾 宋璟《梅花賦》:“明蟾凍夜。

    ” 雕飾 李白《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

    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 浣沙 趙煜《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第九》:“乃使相者國中,得苎蘿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

    ”注,《十道志》:“勾踐索美女以獻吳王,得之諸暨苎蘿山賣薪女也。

    西施山下,有浣沙石。

    ”按:“沙”字,諸本多作水旁。

    《周禮·天官·内司服》“有素沙”,鄭玄注曰:“素沙者,今之白縛也。

    今世有沙縠者,名出于此。

    ”然則,古字本從水,不從糸。

     無鹽 劉義慶《世說新語·輕诋第二十六》:“庾元規語周伯仁,諸人皆以君方樂。

    周曰:‘何樂?謂樂毅耶?’庾曰:‘不爾,樂令耳。

    ’周曰:‘何乃刻畫無鹽,以唐突西子也。

    ’” 黃鐘宮為律本 介福 《漢書·律曆志》:“其《傳》曰:黃帝使泠綸,自大夏之西,昆侖之陰,取竹之解谷生,其竅厚均者,斷兩節間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

    制十二筒以聽鳳之鳴,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

    比黃鐘之宮,而皆可以生之,是為律本。

    ”注,師古曰:“泠,音零。

    綸,音倫。

    ”孟康曰:“解,脫也。

    谷,竹溝也。

    取竹之脫無溝節者也。

    一說昆侖之北,谷名也。

    ”晉灼曰:“谷名是也。

    ”師古曰:“比,合也。

    可以生之,謂上下相生也,故謂之律本。

    ” 按:《志》所稱《傳》曰,蓋指《呂氏春秋·古樂》篇。

    然呂氏謂黃鐘之宮,長三寸九分,與諸家所說不合,難以取證,故置彼引此。

     又按:黃鐘之宮,注無明文。

    《考工記》:“栗氏為量,其聲中黃鐘之宮。

    ”賈公彥疏曰:“不直言中黃鐘之聲,而雲之宮者,十二辰,其變聲辰,各有五聲,則子上有宮、商、角、徵、羽五聲。

    具今之所中者中其宮聲,不中商、角之等,故以宮言之也。

    ” 伶倫裁嶰竹,九寸制圓筒。

    候氣迎南至,調元起下宮。

    三微開以子,五氣統于中。

    細寫牛鳴窌,遙諧鳳在桐。

    七音生正變,六間配雌雄。

    損益毫厘算,陰陽上下通。

    至今傳累黍,伊昔記吹銅。

    應識聲希處,黃鐘本化工。

     題以黃鐘宮為主,與律呂相生不同。

    起二句總冒,三、四句清出黃鐘宮;中八句實寫為律本,末抉出能為律本之由,不假鋪排,自然清切。

     九寸 《漢書·律曆志》:“故黃鐘為天統律,長九寸九者,所以究極中和,為萬物元也。

    ”《禮·月令》:“季夏之月,律中黃鐘之宮。

    ”鄭玄注:“黃鐘之宮最長也。

    ”孔穎達疏:“蔡氏及熊氏,以為黃鐘之宮謂黃鐘少宮也,半黃鐘九寸之數,管長四寸五分。

    六月用為候氣。

    ”按:六月林鐘之律,長六寸;七月夷,則長五寸三分有餘。

    何以四寸五分之律于六月候之乎?又,土聲最濁,何得以黃鐘半聲相應乎?蔡、熊之說非也。

     候氣 《後漢書·律曆志》:“候氣之法,為室三重,戶閉,塗釁必周,密布缇缦。

    室中以木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從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按曆而候之。

    氣至者灰動:其為氣所動者,其灰散;人及風所動者,其灰聚。

    殿中候,用玉律十二。

    惟二至乃候靈台,用竹律六十。

    候日如其曆。

    ” 南至 《左傳·僖公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

    ”杜預注:“周正月,今十一月。

    冬至之日,日南極。

    ”孔穎達疏:“日之行天,有南有北。

    常立八尺之表,以候景之短長。

    夏至之景,尺有五寸,日最長而景最短,是謂日北至也。

    自是以後,日稍近南。

    冬至之景,一丈三尺,日最短而景最長,是謂日南至也。

    ” 調元 班固《東都賦》:“降煙煴,調元氣。

    ”令狐峘《釋奠日國學觀禮聞雅頌》詩:“澹泊調元氣。

    ” 下宮 《國語·周語下》:“王以黃鐘之下宮,布戎于牧之野。

    ”韋昭注:“黃鐘在下,故曰下宮。

    ” 三微 班固《白虎通·德論》:“三微者,何謂也?陽氣始施黃泉,萬物微而未著也。

    十一月之時,陽氣始養根株,黃泉之下,萬物皆赤。

    赤者,盛陽之氣也,故周為天正,色尚赤也。

    十二月之時,萬物始芽而白。

    白者陰氣,故殷為地正,色尚白也。

    十三月之時,萬物始達,孚甲而出,皆黑,人得加功,故夏為人正,色尚黑。

    《尚書大傳》曰:‘夏以孟春月為正,殷以季冬月為正,周以仲冬月為正。

    夏以十三月為正,色尚黑,以平旦為朔;殷以十二月為正,色尚白,以雞鳴為朔;周以十一月為正,色尚赤,以夜半為朔。

    ’不以二月後為正者,萬物不齊,莫适所通,故必以三微之月也。

    ” 開以子 詳後《五六天地之中合》詩。

     五氣 《史記·五帝本紀》:“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

    ”裴骃《集解》:“王肅曰:‘五行之氣。

    ’” 統于中 《漢書·律曆志》:“宮,中也。

    居中央,暢四方。

    唱始施生,為四聲綱也。

    ” 牛鳴窌 《管子·地員第五十八》:“凡聽宮,如牛鳴窌中。

    ”按,《考工記·匠人》:“囷窌倉城,逆牆六分。

    ”鄭玄注曰:“穿地曰窌。

    ” 鳳在桐 韓嬰《詩外傳》:“于是,黃帝乃服黃衣,戴黃冕,緻齋于宮,鳳乃蔽日而至。

    黃帝降于東階,西面再拜而稽首曰:‘皇天降祉,不敢不承命。

    ’鳳乃止帝東園,集帝梧桐,食帝竹食,沒身不去。

    ” 七音 《國語·周語下》:“王将鑄無射,問律于伶州鸠……王曰:‘七律者何?’對曰:‘昔武王伐殷,歲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鬥柄,星在天鼋。

    星與日辰之位,皆在北維。

    颛顼之所建,帝喾受之。

    我姬氏出自天鼋,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牽牛焉。

    則我皇妣大姜之侄、伯陵之後,逢(逄)公之所馮神也。

    歲之所在,則我有周之分野也。

    月之所在,辰馬農祥也,我太祖後稷之所經緯也,王欲合是五位三所而用之。

    自鹑及驷七列也。

    南北之揆七同也,凡神人以數合之,以聲昭之。

    數合聲和,然後可用(同)也。

    故以七同其數,而以律和其聲,于是乎有七律。

    ’”韋昭注:“周有七音。

    王問七音之律,意謂七律為音器,用黃鐘為宮,太簇為商,姑洗為角,林鐘為徵,南呂為羽,應鐘為變宮,蕤賓為變徵。

    ”衛湜《禮記集說》:“長樂陳氏曰:應鐘陰之終,蕤賓陰之始。

    則應鐘變陰而将之陽,蕤賓變陽而至于陰。

    此應鐘、蕤賓所以為變也。

    ” 六間 《國語·周語下》:“為之六間,以揚沉伏,而黜散越也。

    元間大呂,助宣物也。

    二間夾鐘,出四隙之細也。

    三間中呂,宣中氣也。

    四間林鐘,和展百事,俾莫不任肅純恪也。

    五間南呂,贊陽秀也。

    六間應鐘,均利器用,俾應複也。

    ”韋昭注:“六間,六呂在陽律之間。

    ”宋庠《補音》:“間,古晏切。

    ” 損益 上下 《漢書·律曆志》:“五聲之本,生于黃鐘之律。

    九寸為宮,或損或益,以宮、商、角、徵、羽,九六相生,陰陽之應也。

    ”又:“故以成之數忖該之積,如法為一寸,則黃鐘之長也。

    叁分損一,下生林鐘。

    叁分林鐘益一,上生太簇。

    叁分太簇損一,下生南呂。

    叁分南呂益一,上生姑洗。

    叁分姑洗損一,下生應鐘。

    叁分應鐘益一,上生蕤賓。

    叁分蕤賓損一,下生大呂。

    叁分大呂益一,上生夷則。

    叁分夷則損一,下生夾鐘。

    叁分夾鐘益一,上生無射。

    叁分無射損一,下生中呂。

    陰陽相生,自黃鐘始而左旋,八八為伍。

    ” 累黍 《漢書·律曆志》:“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長短也。

    起黃鐘之長,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

    黃鐘之長,一為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而五度審矣。

    ”“量者,龠、合、升、鬥、斛也,所以量多少也。

    本起于黃鐘之龠,用度數審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實其龠,以井水準其概。

    合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鬥,十鬥為斛,而五量嘉矣。

    ”“權者,铢、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

    本起于黃鐘之重。

    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兩之為兩。

    二十四铢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忖為十八,《易》十有八變之象也。

    ” 吹銅 賈誼《新書·胎教·雜事》:“青史氏之記曰:‘太子生而泣,太師吹銅,曰:聲中某律。

    ’”《漢書·律曆志》:“凡律度、量、衡用銅者,名自名也,所以同天下、齊風俗也。

    不為燥、濕、寒、暑變其節,不為風雨暴露改其形,介然有常,有似于士君子之行,是以用銅也。

    ” 聲希 邵子《複卦》詩:“玄酒味方淡,大音聲正希。

    ” 化工 賈誼《鳥賦》:“且夫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

    ” 野含時雨潤 聞棠 宋之問《夏日仙萼亭應制》詩:“野含時雨潤,山雜夏雲多。

    ” 歲序清和候,芳郊宿雨含。

    遙岑煙潑翠,遠浦水拖藍。

    茂對皇心洽,滋陪帝澤甘。

    輕勻能養麥,溫潤最宜蠶。

    綠樹柯交蔭,紅闌藥正酣。

    太和旉自滿,生意澹相涵。

    短笠趣長陌,青犁映碧潭。

    田歌歌既渥,聖德與天參。

     “輕勻”二句極警策,“生意”句亦佳。

     五、六句先入頌語,妙于恰是正文,不比填綴膚詞、橫攙語脈。

     “短笠”“長陌”,“青犁”“碧潭”,就句對法。

     清和 魏文帝《槐賦》:“伊暮春之既替,即首夏之初期。

    鴻雁遊而送節,凱風翔而應時。

    天清和而溫潤,氣恬淡以安治。

    ” 芳郊 費昶《春郊望美人》詩:“芳郊拾翠人。

    ” 潑翠 拖藍 羅慶《水調歌頭》詞:“雨晴山潑翠,溪淨水拖藍。

    ” 茂對 《易·象傳上》:“天下雷行,物與無妄。

    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

    ”王弼注:“茂,盛也。

    物皆不敢妄,然後萬物乃得各全其性。

    對時育物,莫盛于斯也。

    ”陸德明《經典釋文》:“馬雲:‘茂,勉也。

    對,配也。

    ’”孔穎達疏:“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者,‘茂,盛也’;‘對,當也’。

    言先王以此無妄盛事,當其無妄之時,育養萬物也。

    ” 太和 《易·象傳上》:“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乃利貞。

    ” 旉 《漢書·禮樂志·郊祀歌》:“朱明盛長,旉與萬物。

    ”注,師古曰:“旉,古敷字也。

    敷與,言開舒也。

    ‘與’,音弋于反。

    ” 生意 《後漢書·郭躬傳》:“君王法天,刑不可以委曲生意。

    ” 短笠 劉禹錫《竹枝詞·第九首》:“長刀短笠去燒畬。

    ” 長陌 虞羲《數名》詩:“朱輪竟長陌。

    ” 青犁 潘嶽《籍田賦》:“蔥犗服于缥轭兮,绀轅綴于黛耜。

    ”呂向注:“耜,農器也。

    蔥、缥、绀、黛,皆青色,以取東方之象焉。

    ” 碧潭 謝靈運《山居賦》:“臨碧潭而挺翠。

    ” 田歌 溫庭筠《寄河南杜少府》詩:“應念田歌正寂寥。

    ” 既渥 《詩·小雅·信南山》篇:“上天同雲,雨雪雰雰。

    益之以霡霂,既優既渥。

    ” 日升月恒 羅源漢 《詩·小雅·天保》篇:“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毛苌《傳》:“恒,弦也;升,出也。

    言俱進也。

    ”鄭玄箋:“月上弦而就盈,日始出而就明。

    ”陸德明《經典釋文》:“恒,本亦作‘’,同古鄧反。

    ”按:《詩》本以“月恒”居前,明姚希孟《日升月恒賦》,始倒其文。

     皇穹垂象遠,二曜仰貞明。

    遙指祥輝麗,還如景福并。

    朱羲平旦吐,素魄上弦生。

    仙馭亭亭轉,珠胎漸漸盈。

    光懸黃道闊,輪滿紫霄清。

    合璧陰陽葉,循環晝夜成。

    無私同覆載,所照盡聲名。

    願效升恒祝,長稱萬壽觥。

     前四句總起,中六句對舉,後六句總收,章法最稱。

     三、四句借天保本意,轉撲題面,巧妙絕倫。

    題中未出“如”字,故不妨如此說也。

    十三、十四句用語亦警切。

     皇穹 李尤《德陽殿銘》:“皇穹垂象,以示帝王。

    ” 垂象 《易·系辭傳上》:“天垂象,見吉兇,聖人象之。

    ” 二曜 徐堅《初學記·天部》:“《纂要》雲:‘日月謂之兩曜。

    ’” 貞明 《易·系辭傳下》:“日月之道,貞明者也。

    ”孔穎達疏:“言日月照臨之道,以貞正得一而明也。

    日月照臨,若不以貞正,有二之心,則照不普及,不為明也。

    故以貞而為明也。

    ” 祥輝 于季子《詠雲》詩:“祥輝四望新。

    ” 景福 《詩·小雅·小明》篇:“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毛苌《傳》:“介、景,皆大也。

    ” 朱羲 郭璞《遊仙詩·第七首》:“蓐收清西陸,朱羲将由白。

    ”李善注:“朱羲,日也。

    ” 素魄 梁簡文帝《京洛》篇:“夜輪懸素魄。

    ” 仙馭 唐太宗《賦秋日懸清光賜房玄齡》詩:“仙馭随輪轉。

    ” 珠胎 《呂氏春秋·精通》篇:“月也者,群陰之本也。

    月望則蚌胎實,群陰盈。

    ”左思《吳都賦》:“蚌蛤珠胎,與月虧全。

    ” 光懸 江淹《望荊山》詩:“秋日懸清光。

    ” 黃道 《漢書·天文志》:“日有中道,月有九行。

    中道者,黃道,一曰光道。

    ”張衡《渾儀說》:“赤道橫帶渾天之腹,去極九十一度十分之五;黃道斜帶其腹,出赤道表裡各二十四度。

    ”張楫《廣雅·釋天》:“日月五星行黃道,始營室東壁奎婁胃之陽入昴畢間。

    行觜觽參之陰,度東井輿鬼;行柳七星張翼轸之陰,入角間。

    貫氐房,出心尾箕之陰,入鬥牽牛間。

    行須女虛危之陽,複至營室。

    ” 輪滿 周密《庚辛雜識後集》:“南唐一詩僧賦《中秋月》詩雲:‘此夜一輪滿。

    ’至來秋方得下句,雲:‘清光何處無?’喜躍,半夜起撞寺鐘,城人盡驚。

    ” 紫霄 曹植《九愁賦》:“絕紫霄而高鹜。

    ” 合璧 《漢書·律曆志》:“宦者淳于陵渠後複《太初曆》,晦朔弦望皆最密,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

    ” 陰陽 謝莊《月賦》:“日以陽德,月以陰靈。

    ”李善注:“《春秋說題辭》曰:‘陽精為日。

    ’《春秋感精符》雲:‘月者陰之精。

    ’” 循環 郭璞《遊仙詩·第七首》:“晦朔如循環。

    ”李善注:“《尚書大傳》曰:‘三王之統,若循連環。

    ’” 晝夜 班固《白虎通·德論》:“日照晝,月照夜。

    ” 無私 《禮》:“孔子閑居。

    子夏曰:‘三王之德,參于天地,敢問,何如斯可謂參于天地矣?’孔子曰:‘奉三無私,以勞天下。

    ’子夏曰:‘敢問,何謂三無私?’孔子曰:‘天無私,覆。

    地無私,載。

    日月無私,照。

    ’” 萬壽觥 《詩·豳風·七月》篇:“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 迎歲早梅新 金德瑛 唐太宗《于太原召侍臣賜宴守歲》詩:“送寒餘雪盡,迎歲早梅新。

    ” 晴光通禁籞,佳氣繞蓬萊。

    葉轉堯階莢,花舒漢苑梅。

    暗香猶蘊蓄,疏影自徘徊。

    律應東郊候,陽從北陸回。

    天心憑發現,芳意荷栽培。

    鳳紀韶華啟,銮坡淑景催。

    乘時熙化日,攬秀冠群材。

    桃李知多少?經寒尚未開。

     “暗香”“疏影”,加“蘊蓄”“徘徊”字,便确是早梅。

    雖用林和靖語,而意思各别。

     晴光 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詩:“晴光轉綠。

    ” 禁籞 《漢書·宣帝紀》:“诏,池籞未禦幸者,假與貧民。

    ”注:“蘇林曰:‘折竹以繩綿連禁禦,使人不得往來。

    ’律名為籞,服虔曰:‘籞,在池水中作室,可用栖鳥,鳥入中則捕之。

    ’應劭曰:‘池者,陂池也。

    籞者,禁苑也。

    ’臣瓒曰:‘籞者,所以養鳥也。

    設為藩落,周覆其上,令鳥不得出,猶似苑之蓄獸,池之蓄魚也。

    ’師古曰:‘蘇、應二說是。

    ’”沈約《傷春》詩:“年芳被禁籞。

    ” 佳氣 班固《白虎通·德論》:“德至八方,則祥雲至,佳氣時。

    ” 蓬萊 《史記·封禅書》:“于是作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

    前殿度高未央。

    其東則鳳阙,高二十餘丈。

    其西則唐中,數十裡虎圈。

    其北治大池,漸台高二十餘丈,命曰太液池。

    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台(壺)梁,象海中神山。

    ” 堯階莢 《宋書·符瑞志》:“帝堯之母曰慶都,生于鬥維之野,有聖德,在帝位七十年。

    有草夾階而生,月朔始生一莢,月半而生十五莢,十六日以後,日落一莢,及晦而盡。

    月小則一莢焦而不落,名曰蓂莢,一曰曆莢。

    ” 漢苑梅 葛洪《西京雜記》:“初修上林苑,群臣遠方各獻名果異樹。

    亦有制為美名以标奇麗,梅七:朱梅、紫葉梅、紫華梅、同心梅、麗梅、燕梅、猴梅。

    ” 暗香 疏影 許彥周《詩話》:“林和靖《梅》詩雲:‘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大為歐陽文忠公稱賞。

    ” 東郊 《禮·月令》:“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于東郊。

    ” 北陸 《爾雅·釋天》:“北陸,虛也。

    ”邢昺疏:“孫炎曰:‘陸,中也,北方之宿,虛為中也。

    ’昭四年《左傳》雲:‘古者,日在北陸而藏水。

    ’杜注雲:‘陸,道也。

    ’陸之為中為道,皆無正訓,各以意耳。

    要以虛為北方中星宿,是日行之道,故謂之北陸。

    ”《漢書·律曆志》:“晦朔合離,鬥建移辰,謂之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冬夏之間,則有春有秋。

    是故,日行北陸謂之冬,西陸謂之春,南陸謂之夏,東陸謂之秋。

    ” 天心 朱子《讀書四樂詩·第四首》:“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

    ”倪謙《早春賦》:“漏暖信于梅花兮,見天心之來複。

    ” 芳意 張九齡《庭梅詠》:“芳意何能早?” 栽培 韓偓《湖南梅花一冬再發,偶題于花援》詩:“湘浦梅花兩度開,直應天意别栽培。

    ” 鳳紀 《左傳·昭公十七年》:“秋,郯子來朝,公與之宴。

    昭子問焉,曰:‘少皞氏鳥紀官,何故也?’郯子曰:‘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适至,故紀于鳥,為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曆正也。

    ’”梁元帝《玄覽賦》:“括龍官乎鳳紀。

    ” 韶華 黃公紹《古今韻會·平聲下》:“韶,美也。

    凡言韶華、韶光,取此。

    ” 銮坡 葉夢得《石林燕語》:“俗稱翰林學士為坡。

    蓋唐德宗時,嘗移學士院于金銮坡上,故亦稱銮坡。

    ”按:銮字從金。

    俗作鸾坡,從鳥,誤。

     淑景 魏徵《奉和正日臨朝應诏》詩:“淑景輝雕辇。

    ” 化日 王僧孺《從子永甯令诔》:“化日未逢。

    ”祝穆《事文類聚·天道部》:“化國之日舒以長,故其民間暇,而力有餘。

    ”原注:《潛夫論》。

    按,今本《潛夫論·愛日篇》作:“治國之日,舒以長。

    ” 群材 《管子·内言七·問第二十四》:“工尹伐材用,毋于三時,群材乃植。

    ” 桃李 唐庚《劍州道中見桃李盛開而梅花猶有存者》詩:“向來開處當嚴冬,李花未白桃未紅。

    ” 松柏有心 秦蕙田 《禮·禮器》:“禮釋回。

    增美質,措則正,施則行,其在人也。

    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

    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

    ”孔穎達疏:“言人情備德,由于有禮。

    譬如竹箭,四時青翠,由于外有筠也。

    人經夷險,不變其德,由禮使然。

    譬如松柏淩寒而郁茂,由其内心貞和故也。

    ” 拔地蒼松立,幹雲翠柏陰。

    質同人有禮,堅比木多心。

    根柢盤能固,菁華斂自深。

    勁含風谡谡,高挹氣森森。

    老幹餘青碧,空山閱古今。

    栽培原獨厚,剝複任相侵。

    樗栎知難化,冰霜好見尋。

    東南饒竹箭,直節共堪欽。

     三、四警策,餘亦切定有心,不泛作磊落粗豪語。

    題原非“歲寒松柏”,故無煩感慨為工。

     拔地 符載《植松論》:“拔地千丈。

    ” 幹雲 郦道元《水經注·淯水》:“左右連山插漢,秀木幹雲。

    ” 木多心 《易·說卦傳》:“其于木也,為堅多心。

    ”孔穎達疏:“取剛在内也。

    ” 根柢 《韓非子·解老第二十》:“樹木有蔓根,有直根。

    根者,書之所謂柢也。

    柢也者,木之所以建生也。

    德也者,人之所以建生也。

    祿也者,人之所以持生也。

    今建于理者,其持祿也久,故曰深其根。

    體其道者,其生日長,故曰固其柢。

    柢固則生長,根深則視久,故曰深其根,固其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 菁華 伏生《尚書大傳&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