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隋志》《唐志》,古無此書。

     纖手 《詩·魏風·葛屦》篇:“摻摻女手。

    ”毛苌《傳》:“摻摻,猶纖纖也。

    ”孔穎達疏:“摻摻,為女手之狀,則為纖細之貌,故雲猶纖纖。

    ”《說文》雲:“纖手,好手。

    ”《古詩》雲“纖纖出素手”是也。

     高柯 顔延之《秋胡詩·第五首》:“蠶月歡時暇,桑野多經過。

    佳人從所務,窈窕援高柯。

    ” 枝葉茂 《莊子·外篇·山木》:“莊子行于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

    ” 黼黻 《禮·祭義》:“夫人缫三盆手,遂布于三宮。

    ”夫人,世婦之吉者。

    使缫,遂朱綠之,玄黃之,以為黼黻文章。

    《考工記》:“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青謂之黻,五采備謂之繡。

    ”鄭玄注:“此言刺繡采所用。

    ”《書·益稷》:“黼黻繡,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

    ”孔安國《傳》:“黼為斧形,黻為兩已相背。

    ”孔穎達疏:“黼若斧形,蓋半白半黑,似斧刃白而身黑。

    黻謂兩已相背,刺繡為兩已字,以青黑線繡也。

    ”按:孔說“黼黻”與《考工記》不同,各據其事言之耳。

    鄭玄注《周禮》“黼扆”,杜預注《左傳》“火龍黼黻”,牽合為一。

    夫斧形用白黑,兩已用青黑可也。

    黼必為斧形,黻必為兩已,恐不必然。

     薪槱 《詩·大雅·棫樸》篇:“芃芃棫樸,薪之槱之。

    ”毛苌《傳》:“槱,積也。

    山木茂盛,萬民得而薪之。

    賢人衆多,國家得用蕃興。

    ”鄭玄箋:“白桵相樸屬而生者,枝條芃芃。

    然豫斫以為薪,至祭皇天上帝及三辰,則聚積以燎之。

    ” 清陰 陶潛《和郭主簿詩·第一首》:“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

    ” 老幹 嶽珂《桯史》:“張紫微《題萬杉寺》詩雲:‘老幹參天一萬株。

    ’” 綠雲 劉仲尹《琴調相思引》詞:“蠶欲眠時日已曛,柔桑葉大綠團雲。

    ”按:《合璧事類·桑部》引杜甫“桑柘綠如雲”句,杜集無此語。

    《群芳譜》又作李白句,李集亦無此語。

     精衛銜石填海 趙大鲸 《山海經·北山經》:“發鸠之山,有鳥焉。

    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

    其鳴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遊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

    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

    ” 《北山經》所志,精衛事相傳。

    偶爾随湘女,還如化杜鵑。

    無情甯作蝶,有恨肯為蟬。

    奮翼淩雙鹄,回瀾障百川。

    直憑心匪石,拟待海成田。

    浪闊鳌空抃,河深鵲自填。

    從來天可補,不信水無邊。

    清淺蓬萊畔,經今又幾年? 句句精悍,駕昌黎舊作而上之。

    疊用故實,不覺堆排,筆有爐冶故也。

     湘女 《楚詞·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

    ”王逸注:“帝子,謂堯女也。

    降,下也。

    言堯二女娥皇、女英,随舜不返,堕于湘水之渚,因為湘夫人。

    ” 杜鵑 許慎《說文解字·第四》:“嶲周,燕也,從隹,屮象其冠也。

    冏聲。

    一曰:蜀王望帝,淫其相妻,慚亡去,化為子嶲鳥。

    故蜀人聞子嶲鳴,皆起雲‘望帝’。

    ”陸佃《埤雅·釋鳥》:“杜鵑,一名子規。

    苦啼,啼血不止。

    一名怨鳥,夜啼達旦,血漬草木。

    凡始鳴,皆北向。

    啼苦,則倒懸于樹。

    《說文》所謂蜀王望帝化為子嶲,今謂之子規是也。

    至今寄巢生子,百鳥為哺其雛,尚如君臣雲。

    《爾雅》曰‘嶲周’,即此鳥也。

    ” 作蝶 周密《癸辛雜識》:“楊大芳娶謝氏,謝亡未殓。

    有蝶大如扇,其色紫褐,翩翩自帳中徘徊,飛集窗戶,終日乃去。

    ”按,李商隐《青陵台》詩:“莫遣韓憑為蛱蝶。

    ”姚培謙注引《搜神記》曰:“宋大夫韓憑娶妻美,宋康王奪之。

    憑怨王,自殺。

    妻陰腐其衣,與王登台,自投台下。

    左右攬之,著手化為蝴蝶。

    ”今《搜神記》無此語。

     為蟬 崔豹《古今注·問答釋義·第八》:“牛亨問曰:‘蟬名“齊女”者何?’答曰:‘齊王後忿而死,屍變為蟬,登庭樹,嘒唳而鳴。

    王悔恨,故世名蟬曰“齊女”也。

    ’” 雙鹄 漢無名氏《古詩·第五首》:“願為雙鳴鶴,奮翅起高飛。

    ”按:五臣《文選》注本作“雙鴻鹄”。

     百川 韓愈《進學解》:“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于既倒。

    ” 心匪石 《詩·邶風·柏舟》篇:“我心匪石,不可轉也。

    ”毛苌《傳》:“石雖堅,尚可轉。

    ” 海成田 葛洪《神仙傳》:“麻姑自說雲:‘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

    向到蓬萊,水又淺于往日會時略半耳。

    豈将複為陵陸乎?’” 鳌 抃 《楚詞·天問》:“鳌戴山抃,何以安之?”王逸注:“鳌,大龜也。

    擊手曰抃。

    ”《列仙傳》曰:“有巨靈之鳌,背負蓬萊之山,而抃戲滄海之中,獨何以安之乎?” 鵲 填 白居易《六帖·鵲部》:“《淮南子》:‘烏鵲填河成橋,渡織女。

    ’”韓鄂《歲華紀麗·七夕部》:“《風俗通》雲:‘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按:《淮南子》《風俗通》皆無此語。

    又考梁以前詠牛女,無用填河事者。

    範雲《望織女》詩始雲:“不辭精衛苦,河流未可填。

    ”尚未言鵲。

    惟《顔氏家訓·勉學》篇稱:“吾有一親表,作《七夕》詩雲:‘今夜吳台鵲,亦共往填河。

    ’”庾肩吾《七夕》詩雲:“倩語雕陵鵲,填河未可飛。

    ”其說似起于齊、梁間。

    馬缟《中華古今注》曰:“鵲,一名神女,俗雲七月填河成橋。

    ”缟乃唐人,但稱俗語,則鵲橋事無出,明矣。

     天可補 《列子·湯問》篇:“然則,天地亦物也。

    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練五色石,以補其阙。

    ” 水無邊 張籍《求仙行》:“蓬萊無路海無邊。

    ” 清淺 李白《拟古詩·第十首》:“海水三清淺。

    ” 巨靈擘太華 劉統勳 張衡《西京賦》:“左有崤、函重險,桃林之塞。

    綴以二華,巨靈赑屃,高掌遠跖,以流河曲,厥迹猶存。

    ”薛綜注:“華,山名也。

    巨靈,河神也。

    巨,大也。

    古語雲:此本一山,當河水過之而曲行。

    河之神以手擘開其上,足踏離其下,中分為二,以通河流。

    手足之迹,于今尚在。

    ”李善注:“《遁甲開山圖》曰:‘有巨靈胡者,遍得坤元之道。

    能造山川,出江河。

    ’揚雄《河東賦》曰:‘河靈矍踢,掌華蹈襄。

    ’”按:《水經注》亦載此事,雲出左丘明《國語》,疑傳刻之誤。

     太華誰能擘?遺蹤想巨靈。

    金天通戶牖,玉女啟窗棂。

    導水排雙阙,開山勝五丁。

    聳原虧日月,劈忽走雷霆。

    一朵披蓮蕊,三峰豁翠屏。

    雲根驚坼裂,石骨破珑玲。

    練界中央白,螺分兩道青。

    至今仙掌畔,五指尚真形。

     句句切定“擘”字,又能切定“太華”,虛實并到。

     金天 杜佑《通典·禮六》:“先天二年,封華嶽神為金天王。

    ”唐玄宗《途經華嶽》詩:“五位配金天。

    ” 戶牖 杜甫《九成宮》詩:“鑿翠開戶牖。

    ” 玉女 張衡《思玄賦》載:“太華之玉女兮,占洛浦之宓妃。

    ”李善注:“《列仙傳》曰:‘毛女者,字玉姜,在華陰山中,體生毛。

    所止岩中有鼓琴聲。

    ’”李昉《太平廣記·女仙四》:“明星玉女者,居華山,服玉漿,白日升天。

    山頂石龜,其廣數畝,高三仞,其側有梯磴。

    遠皆見玉女祠,前有五石臼,号曰‘玉女洗頭盆’。

    其中水色碧綠澄澈,雨不加增,旱不減耗。

    祠内有玉石馬一匹焉。

    ”原注:“出《集仙錄》。

    ”按:玉女、毛女,自是二人,諸書所載甚明。

    善注合為一人,誤。

     窗棂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玉女窺窗而下視。

    ”按:此因“玉女”字而借用之。

     雙阙 郦道元《水經注·河水三》:“長城之際,連山刺天。

    其山中斷,兩峰雙阙。

    善能雲舉,望若阙焉。

    ” 五丁 常璩《華陽國志·蜀志》:“惠王知蜀王好色,許嫁五女于蜀。

    蜀遣五丁迎之。

    還到梓潼,見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攬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曳蛇。

    山崩,時壓殺五人及秦五女并将,從而山分為五。

    ” 虧日月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岑岩參差,日月蔽虧。

    ”裴骃《集解》按,《漢書音義》曰:“高山壅蔽,日月虧缺,半見。

    ” 走雷霆 杜甫《送樊二十三侍禦赴漢中判官》詩:“雷霆走精銳。

    ” 一朵 劉得仁《監試蓮花峰》詩:“青危一朵秾。

    ”《一統志·陝西華州山川·華嶽志》:“嶽頂中峰,曰蓮華峰。

    ” 三峰 崔颢《行經華陰》詩:“岧峣太華俯鹹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 翠屏 孫綽《遊天台山賦》:“抟壁立之翠屏。

    ” 雲根 謝靈運《山居賦》:“愒層台兮涉雲根。

    ”按:《公羊傳》稱“泰山之雲,觸石而生”,故相沿以石為雲根。

    晉張協《雜詩·第十首》曰:“雲根臨八極。

    ”又《世說新語》曰:“适見令史受杖,上拂雲根。

    ”乃言雲腳下垂,如有根株然,又自為一意。

    注家引張詩,解杜甫“穿石忽雲根”句,誤也。

     坼裂 韓愈《南山》詩:“勃然思坼裂。

    ” 珑玲 《漢書·揚雄傳上》:“前殿崔嵬兮,和氏珑玲。

    ”注,孟康曰:“以和氏璧為梁,璧帶其聲,珑玲也。

    ”晉灼曰:“以黃金為璧,帶合藍田璧。

    珑玲,明見貌。

    ”師古曰:“珑玲,晉說是也。

    珑,音聾。

    玲,音零。

    ” 練 白 徐凝《廬山瀑布》詩:“今古常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 螺 青 劉禹錫《君山》詩:“遙望洞庭山翠色,白銀盤裡一青螺。

    ” 仙掌 王涯《太華仙掌辯》:“西嶽太華華之首峰,有五岩。

    北壑破岩而列,自下遠而望之,偶為掌形。

    舊俗土記之傳者皆曰:昔河自積石出而西流,既越龍門,遂弭。

    南馳者千數百裡,折波左旋,将走東溟,連山塞之,壅不得去。

    有巨靈于此,力擘而剖其中,跖而北者為首陽,絕而南者為太華。

    河自此洩,茫洋下馳,故其掌迹猶存巨靈之迹也。

    ” 真形 班固《漢武帝内傳》:“帝又見王母巾笈中有一卷書,盛以紫錦之囊。

    帝問:‘此書是仙靈方耶?不審其目,可得瞻盼否?’王母出以示之曰:‘此五嶽真形圖也。

    ’” 更達四門聰 張鵬翀 王維《三月三日勤政殿侍宴應制》詩:“仍臨九衢宴,更達四門聰。

    ”按:刻本此題一作“更辟四門聰”。

    乃孫逖《奉和禦制登鴛鴦樓即目應制》詩句,語意相同,未審孰是。

     黼幄咨群牧,雲衢辟四門。

    聖聰能遍達,治道許深論。

    俊乂升三德,風謠納五言。

    心惟人共見,身以相彌尊。

    啟沃嘉谟裕,赓飏微意存。

    彤庭留直草,阿閣哕祥鹓。

    襄贊維臣志,明揚是國恩。

    共趨阊阖曉,端冕正臨軒。

     “辟四門”與“達四聰”,各自一事。

    右丞牽合為一句,殊嫌捏湊。

    然既以命題,不得不随題賦詠,故詩兼二意言之。

     黼幄 劉禹錫《許州文宣王新廟碑》:“外飾觚棱,中設黼幄,向明當甯,用王禮也。

    ” 咨群牧 《書·舜典》:“咨十有二牧。

    ”孔安國《傳》:“咨,亦謀也。

    ” 雲衢 《漢樂府古詞·豔歌》:“相從步雲衢。

    ”《晉書·郤诜阮種華譚袁甫傳論》:“郤诜等并韫價州裡,裒然應召,對揚天問,高步雲衢。

    ” 辟四門 《書·舜典》:“詢于四嶽,辟四門。

    ”孔安國《傳》:“開辟四方之門未開者,廣緻衆賢。

    ”孔穎達疏:“門者,行之所由,故以門言仕路。

    以堯舜之聖,求賢久矣。

    今更言開門,是開其未開者,謂多設取士之科,以此廣緻衆賢也。

    ” 俊乂 《書·臯陶谟》:“俊乂在官。

    ”孔穎達疏:“馬、王、鄭皆雲:‘才德過千人為俊,百人為乂。

    ’” 三德 《書·臯陶谟》:“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

    ”孔安國《傳》:“三德,九德之中有其三,言能日日布行三德,早夜思之,須明行之,可以為卿大夫。

    ” 風謠 《後漢書·羊續傳》:“觀曆縣邑,采問風謠。

    ” 五言 《書·益稷》:“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以出納五言。

    ”孔穎達疏:“帝言:我欲以六律和彼五聲、八音,以此樂之音聲,察世之治否。

    又樂之感人,使和易調暢,若樂音合度,則言必得理。

    以此樂音,出納仁、義、禮、智、信五德之言。

    乃君之發言,合彼五德,施之于人,可以成其教化,是出五言也;人之五言,合彼五德,歸之于君,可以成諷谏,是納五言也。

    ” 人共見 《宋史·太祖紀》:“汴京新宮成,禦正殿坐,令洞開諸門。

    謂左右曰:‘此如我心,少有邪曲,人皆見之。

    ’” 相彌尊 杜甫《述古詩·第二首》:“舜舉十六相,身尊道何高?” 啟沃 《書·說命上》:“啟乃心,沃朕心。

    ”孔穎達疏:“當開汝心所有,以灌沃我心。

    欲令以彼所見,教己未知故也。

    ” 嘉谟 《書·君陳》:“爾有嘉谟嘉猷,則入告汝後于内。

    ” 赓飏 見前《禁林聞曉莺》詩。

     微意 《後漢書·龐參傳》:“參思其微意良久曰:‘棠是欲曉太守也。

    ’” 彤庭 《後漢書·班固傳》:“玉階彤庭。

    ”章懷太子注:“前書曰:‘昭陽殿,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

    ’” 直草 《宋書·符瑞志》:“黃帝軒轅氏,天下既定,聖德光被,群瑞畢臻。

    有屈轶之草生于庭,佞人入朝,則草指之,是以佞人不敢進。

    ” 阿閣 祥鹓 《宋書·符瑞志》:“黃帝黃服,齋于中宮,坐于元扈。

    洛水之上,有鳳凰集,不食生蟲,不履生草。

    或止帝之東園,或巢于阿閣。

    ” 襄贊 《書·臯陶谟》:“臯陶曰:‘予未有知思。

    ’曰:‘贊贊襄哉。

    ’”孔穎達疏:“鄭玄雲:‘贊,明也。

    襄之言暢,言我未有所知所思,徒贊明帝德,暢我忠言而已。

    ’” 明揚 《書·堯典》曰:“明明揚側陋。

    ”孔穎達疏:“帝又言曰:‘汝當明白,舉其明德之人,于僻隐鄙陋之處。

    ’” 阊阖 《楚詞·離騷經》:“吾令帝阍開關兮,依阊阖而望予。

    ”王逸注:“阊阖,天門也。

    ” 端冕 《禮·樂記》:“魏文侯問子夏曰:‘吾端冕而聽古樂。

    ’”鄭玄注:“端,玄衣也。

    ”孔穎達疏:“端,玄衣也者,謂玄冕也。

    凡冕服,皆其制正幅,袂二尺二寸,尺二寸,故稱端也。

    ”按,《楚語》曰:“聖王正端冕。

    ”韋昭注曰:“端,玄端之服也。

    冕,大冠也。

    ”較疏文為明曉。

     臨軒 《晉書·輿服志》:“臨軒大會,則陳乘輿車辇旌鼓于其殿庭。

    ”按:“臨軒”,始見于《晉書·武帝紀》。

    《玉海·禮儀部》引《晉起居注》曰:“武帝太康元年诏:‘江表初平,于東堂小會作樂。

    五月庚寅,臨軒大會于太極殿。

    ’”則臨軒即在正殿。

    《晉書·禮志·元會儀》引《鹹甯注》曰:“其陛衛者,如臨軒儀。

    ”則臨軒别有儀注,然史無明文。

    《禮志》又稱:“荀等所定新禮,遣将禦臨軒。

    ”又稱:“惠帝之為太子,将冠,武帝臨軒。

    ”又稱:“鹹甯二年,臨軒,遣太尉賈充冊立皇後楊氏。

    ”又《宋書·禮志》:“大明元年,诏以前太子步兵校尉祗男歆紹南豐王朗。

    有司奏:朗先嗣營陽,告廟臨軒,檢繼體為舊;不告廟臨軒,下禮官議正。

    ”則臨軒乃舉行大禮,不比常朝。

    又《通典》載:“開元禮,皇帝加玄服、納後、冊命皇後、冊命太子、冊命諸王大臣,皇太子加玄服、納妃,皆有臨軒儀注。

    ”又《唐六典》載:“凡元日,大陳設于太極殿,皇帝衮冕臨軒,展宮懸之樂,陳列代寶玉輿辂,備黃麾仗。

    ”但皆不解何以名“臨軒”。

    《康熙字典》曰:“殿堂前檐特起,曲椽無中梁者,亦曰軒。

    天子不禦正殿而禦平台,曰臨軒。

    ”亦不言所出。

    考《漢書·史丹傳》曰:“天子自臨軒檻上,銅丸以擿鼓。

    ”師古注曰:“檻,欄版也。

    ”既近欄版,當在前檐之下矣。

     恭和禦制賦得“山氣日夕佳”元韻 梁詩正 陶潛《飲酒詩·第五首》:“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山氣罨将夕,清晖望轉佳。

    蒼茫傳畫本,丹翠入詩牌。

    霞彩峰峰别,煙光樹樹皆。

    淡添雲迹迥,靜與古心諧。

    伫月來蕭寺,橫琴坐瞑齋。

    悠然無盡意,俯仰惬秋懷。

     不規規于點綴而生趣宛然,此為傳神之筆。

    凡空曠蕭瑟之題,最忌鋪排饾饤。

     清晖 謝靈運《石壁精舍還湖中》詩:“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晖。

    ” 蒼茫 潘嶽《哀永逝文》:“視天日兮蒼茫。

    ”何遜《行經範仆射故宅》詩:“蒼茫落日晖。

    ” 畫本 陸遊《舟中作》:“村村皆畫本。

    ”湯垕《畫論》:“古人畫稿謂之粉本,前輩多寶蓄之。

    蓋其草草不經意處,有自然之妙。

    ” 丹翠 楊慎《升庵外集·謝華啟秀》:“瀑布飛流,丹翠交曜。

    ”原注:謝靈運。

    按:今本謝集無此語。

     詩牌 林逋《孤山寺》詩:“張祜詩牌妙入神。

    ”按:唐人以木闆題詩,謂之詩闆。

    張祜《題靈徹上人舊房》詩曰:“滿堂詩闆舊知音。

    ”鄭谷《送進士吳延保及第後南遊》詩曰“勝地昔年詩闆在”是也。

    宋人始謂之詩牌。

    其牌或挂壁上,或揭梁間。

    王安石《平淮碑》詩曰:“當挂廟壁為詩牌。

    ”陸遊《老學庵筆記》曰:“至華之鄭縣亭,曰西溪。

    蓋杜工部詩所謂‘鄭縣亭子澗之濱’者,有楠木闆揭梁間,甚大,書杜詩。

    ” 霞彩 江淹《翡翠賦》:“霞輕重而成彩。

    ” 煙光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别序》:“煙光凝而暮山紫。

    ” 雲迹 于邵《玉版玄記頌》:“幽陰肅爽,處處雲迹。

    ” 古心 韓愈《孟生》詩:“孟生江海士,古貌又古心。

    ” 伫月 詳四卷《停琴伫涼月》詩。

     蕭寺 程大昌《續演繁露》:“《國史補》曰:‘梁武帝造寺,令蕭子雲飛白大書“蕭”字。

    至今一“蕭”字存焉。

    李約竭産自江南買歸東洛,匾于小亭以玩之,号為蕭齋。

    ’”按:此則蕭寺者,乃因蕭字而名也。

    劉禹錫《送如智法師》曰“前日過蕭寺,看師上法筵”,則是概以僧寺為蕭寺,恐不然也。

    今人亦多誤用。

    按:文人引譬之詞,不必限于其地。

    故陶唐而後,凡階皆曰堯階。

    漢武以來,凡苑皆曰上苑。

    佛寺既盛于梁武,則蕭寺即通用之佳名。

    程氏斯言固之甚矣。

    又按:王僧孺《中寺碑銘》曰:“蕭宮改構,梵宇方壯。

    ”其序稱:“寺立于晉,太元五年重修。

    ”于梁天監十五年,正當武帝之世,已稱晉寺為蕭宮,則蕭寺蓋茅庵之意。

    原不定指梁武帝姓,故此詩用以對“瞑齋”。

     橫琴 陶弘景《解官表》:“橫琴雲際。

    ” 瞑齋 護國《題王班水亭》詩:“彈琴坐瞑齋。

    ” 悠然 本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秋懷 按:謝惠連有《秋懷》詩。

    又元稹《解秋詩·第十首》:“秋懷方浩然。

    ” 日浴鹹池 蔣溥 《淮南子·天文訓》:“日出于旸谷,浴于鹹池,拂于扶桑,是謂晨明。

    ” 羲禦上曈昽,天雞唱曉風。

    潮來浮洞,日出破鴻蒙。

    巨壑茫茫白,圓規漾漾紅。

    六螭淩泱漭,百寶動浺瀜。

    浪湧烏踆躍,雲消蜃氣空。

    一輪珠耀火,萬裡鏡磨銅。

    朱何曾濕?黃人漸欲中。

    如升方獻頌,翹首大瀛東。

     “鹹池”無典可征,不得不從“浴”字落墨。

    然刻畫纖巧,又不稱題。

    渾寫大意,雄闊絕倫,此題須有此氣象。

     羲禦 《山海經·大荒南經》:“東南海之谷,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

    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淵。

    ”郭璞注:“羲和,蓋天地始生,主日月者也。

    故《啟筮》曰:‘空桑之蒼蒼,八極之既張。

    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職出入,以為晦明。

    ’”《楚詞·離騷經》:“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

    ”王逸注:“羲和,日禦也。

    ” 曈昽 許慎《說文解字·第七》:“曈昽,日欲明也。

    ” 天雞 任昉《述異記》:“東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樹,名曰桃都。

    枝相去三千裡,上有天雞。

    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随之鳴。

    ” 洞 賈誼《旱雲賦》:“運清濁之洞兮,正重沓而并起。

    ”獨孤及《觀海》詩:“洞吞百谷。

    ” 鴻蒙 《莊子·外篇·在宥》:“雲将東遊,過扶搖之枝,而适遭鴻蒙。

    ”陸德明《經典釋文》:“鴻蒙如字。

    司馬雲:自然元氣也。

    一雲海上氣也。

    ” 巨壑 曹植《與吳季重書》:“食若填巨壑。

    ”李善注:“《莊子》:浮芒謂苑風曰:‘夫大壑之為物也,注焉而不滿,取之而不竭。

    ’”祖珽《望海》詩:“登高臨巨壑,不知千萬裡。

    ” 茫茫 木華《海賦》李善注:“班彪《覽海賦》曰:‘餘有事于淮浦,觀滄海于茫茫。

    ’” 圓規 張載《歲夕》詩:“白日随天回,暾暾圓如規。

    踴躍湯谷中,上登扶桑枝。

    ”按:此詩見《藝文類聚·日部》,不題篇名。

    《文選》謝靈運《遊南亭詩》注引前二句,題曰:“張載《歲夕》詩。

    ” 漾漾 白居易《齊雲樓晚望偶題十韻,兼呈馮侍禦田殷二協律》詩:“水光紅漾漾。

    ” 六螭 徐堅《初學記·天部》:“《淮南子》雲:‘頓于連石,是謂下春。

    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謂懸車。

    ’”注:“日乘車駕以六龍,羲和禦之,日至此而薄于虞泉,羲和至此而回六螭。

    ”按:吳淑《事類賦》亦同。

    今本《淮南子》作“爰止其女,爰息其馬”。

     泱漭 《漢書·司馬相如傳》:“過乎泱漭之壑。

    ”注,張揖曰:“《山海經》所謂‘大荒之野’也。

    ”師古曰:“凡言此者,著水流之長遠也。

    ” 百寶 馮惟讷《詩紀前集·禹玉牒詞》:“祝融司方發其英,沐日浴月,百寶生。

    ” 浺瀜 木華《海賦》:“浺瀜沆瀁。

    ”李善注:“浺瀜沆瀁,深廣之貌。

    ” 烏踆 《淮南子·精神訓》:“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

    ”高誘注:“踆,猶蹲也,謂三足烏。

    ” 蜃氣 《史記·天官書》:“海旁蜃氣,象樓台。

    ” 珠耀火 《舊唐書·禮儀志》:“則天尋令,依舊規制,重造明堂。

    凡高二百九十四尺,東西南北廣三百尺,上施寶鳳,俄以火珠代之。

    ”劉肅《大唐新語·文章第十七》:“長壽三年,則天征天下銅五百餘萬斤,鐵三百三十餘萬,錢二萬七千貫,于定鼎門内鑄八棱銅柱。

    高九十尺,徑一丈二尺,題曰‘大周萬國述德天樞’。

    天樞下置鐵山,銅龍負載,獅子、麒麟圍繞。

    上有雲蓋,蓋上施盤龍以抱火珠,高一丈,圍三丈,金彩熒煌,光侔日月。

    ” 鏡磨銅 蘇轼《海市》詩:“斜陽萬裡孤鳥沒,但見碧海磨青銅。

    ” 朱 木華《海賦》:“朱綠煙,眇蟬蜎。

    ”李善注:“‘’與‘焰’同。

    ” 黃人 王應麟《困學紀聞》:“《符瑞圖》:‘日,二黃人守者,外國人來降。

    ’” 如升 詳後《日升月恒》詩。

     大瀛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

    中國名曰赤縣神州。

    赤縣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

    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

    于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為一州。

    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

    ” 反舌無聲 孫人龍 《禮·月令》:“仲夏之月,反舌無聲。

    ”鄭玄注:“反舌,百舌鳥。

    ”孔穎達疏雲:“百舌鳥者,蔡雲‘蟲,鳴蛙也。

    今謂之蝦蟆。

    其舌本前着口側,而末向内,故謂之反舌’。

    《通卦驗》曰:‘博勞鳴,蝦蟆無聲。

    ’又,縻信雲:‘昔于長安中,與書生數十,共往城北水中取蝦蟆,屠割視之,其舌反向後。

    ’如此,鄭君得毋不通乎?蛟夙問曰:‘誠如緯與子言為蝦蟆,五月中始得水,适當聒人耳,何反無聲?’是以知蝦蟆非反舌。

    反舌鳥,春始鳴,至五月稍止,其聲數轉,故名反舌。

    時候言之,今人識之,故不從緯與俗儒也。

    ” 五月陰初長,微禽守口嚴。

    音雖兼百鳥,語已慎三緘。

    豈省金人戒?偏同石阙銜。

    任從蟬嘒嘒,不效燕諵諵。

    芳樹依朱槿,深叢靜綠杉。

    是誰扪爾舌,宛若立之監。

    弱羽能知候,清時久去讒。

    蝦蟆休誤注,縻信語應芟。

     “音雖”四句,極警策;“任從”四句,帶補時令亦細。

     “三緘”“金人”是一事,緣相承而下,作申明上文之語,故不礙格。

     陰初長 《淮南子·時則訓》高誘注:“反舌,百舌鳥也。

    能辨變其舌,反易其聲,以效百鳥之鳴,故謂百舌。

    無聲者,五月陽氣極于上,微陰起于下,百舌無陰,故無聲也。

    ” 微禽 沈約《反舌賦》:“有反舌之微禽。

    ” 守口 《晁氏客話》:“富鄭公年八十,書座屏雲:‘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 三緘 《家語·觀周》篇:“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

    三緘其口,而銘其背。

    ” 石阙銜 郭茂倩《樂府詩集·讀曲歌第二十九首》:“奈何許?石阙生口中,銜碑不得語。

    ”按:《子夜》《讀曲》諸歌,多以假借生意,蓋石阙即“碑”,“碑”又同“悲”也。

    其源出漢詩《藁砧今何在》一首。

     嘒嘒 《詩·小雅·小弁》篇:“鳴蜩嘒嘒。

    ”毛苌《傳》:“蜩,蟬也。

    嘒嘒,聲也。

    ” 諵諵 光威裒三人《聯句》詩:“佯驚孤燕語諵諵。

    ” 朱槿 《禮·月令》:“仲夏之月,木堇榮。

    ”鄭玄注:“木堇,王蒸也。

    ”孔穎達疏:“《釋草》雲:‘椵木槿、榇木槿。

    ’郭氏雲:‘别二名,可食,或呼為日及,亦曰王蒸。

    其花朝生暮落。

    ’”嵇含《南方草木狀》:“朱槿,花、莖、葉皆如桑,葉光而厚。

    樹高止四五尺,而枝葉婆娑。

    自二月開花,至仲冬即歇。

    其花深紅色,五出,大如蜀葵;有蕊一條,長于花葉,上綴金屑,日光所爍,疑若焰生;一叢之上,日開數百朵,朝開暮落。

    插枝即活,出高涼郡。

    一名赤槿,一名日及。

    ” 綠杉 司空圖《詩品·沉著第四》:“綠杉野屋,落日氣清。

    脫巾獨步,時聞鳥聲。

    ” 扪 舌 《詩·大雅·抑》篇:“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

    ”毛苌《傳》:“扪,持也。

    ”孔穎達疏:“《字書》以‘扪’為‘摸’,摸索其舌,是手持之也。

    ” 立 監 《詩·小雅·賓筵》篇:“既立之監,或佐之史。

    ”毛苌《傳》:“立酒之監,佐酒之史。

    ”孔穎達疏:“燕禮鄉射,并立司正鄉射。

    注雲:解倦失禮者,立司正以監之,察儀法也。

    即引詩雲‘既立之監,或佐之史’,則禮法自當立監。

    此刺者,彼則監其失禮,此乃督之使醉,名同而實異,以其俱是監察,故鄭于鄉射引此耳。

    ” 弱羽 鮑照《野鵝賦》:“升弱羽于丹庭。

    ” 去讒 《逸周書·時訓解第五十二》:“芒種之日,螳螂生。

    又五日,始鳴。

    又五日,反舌無聲。

    螳螂不生,是謂陰息。

    不始鳴,令奸壅逼。

    反舌有聲,佞人在側。

    ”杜甫《百舌》詩:“過時如發口,君恻有讒人。

    ” 詩書至道該 餘棟 程行谌《奉和聖制送張說上集賢學士賜宴》詩:“象系微言闡,詩書至道該。

    ” 盛代崇文治,彤庭辟石渠。

    将求裨道德,永念屬詩書。

    雅頌中聲在,典谟心學摅。

    微言根性命,餘緒識蟲魚。

    載筆從稽古,談經足起予。

    專門推伏鄭,待诏引嚴徐。

    逸作還搜讨,遺編更補苴。

    雅言夫子教,載道複誰如? 起四句總括,中八句分貼,末四句總收,極為工整。

    佳在隐含得“道”字,不泛詠詩書。

     或疑“嚴、徐”與“詩書”無涉,不知題本《集賢院》詩。

    “專門”句收足題面,“待诏”句轉合題意;“搜讨”“補苴”,皆稽古論思中事也。

     彤庭 見前《更達四門聰》詩。

     石渠 《漢書·劉向傳》:“會初立《穀梁春秋》,征更生受《穀梁》,講論五經于石渠。

    ”注,師古曰:“《三輔舊事》雲:‘石渠閣,在未央大殿北,以藏秘書。

    ’” 中聲 《國語·周語下》:“古之神瞽,考中聲而量之以制。

    ”韋昭注:“考,合也。

    謂合中和之聲,而量度以制樂者也。

    ”《荀子·勸學》篇:“詩者,中聲之所止也。

    ”楊倞注:“詩謂樂章,所以節聲音。

    至乎中而止,不使流淫也。

    ”《春秋傳》曰:“中聲已降,五降之後,不容彈矣。

    ” 心學 《朱子語類·尚書一》:“舜禹相傳,隻是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隻就這心上理會也。

    ” 微言 《前漢書·藝文志》:“昔仲尼沒,而微言絕。

    ” 性命 王應麟《困學紀聞》:“《仲虺之诰》,言仁之始也;《湯诰》,言性之始也;《說命》,言學之始也。

    ” 餘緒 《呂氏春秋·貴生》篇:“故曰道之真以持身,其緒餘以為國家。

    ” 蟲魚 《舊唐書·經籍志》:“《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二卷,陸玑撰。

    ”《新唐書·藝文志》:“《毛詩草木蟲魚圖》二十卷。

    開成中,文宗命集賢院修撰,并繪圖象。

    ” 載筆 見前《禁林聞曉莺》詩。

     稽古 《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

    ”孔安國《傳》:“若,順;稽,考也。

    能順考古道而行之者,帝堯。

    ” 談經 文中子《中說·周公》篇:“劉炫見子談六經。

    ” 專門 《漢書·眭兩夏侯京翼李傳》:“勝從父子建,字長卿。

    自師事勝及歐陽高,左右采獲。

    又從五經諸儒問與《尚書》相出入者,牽引以次章句,具文飾說。

    勝非之曰:‘建所謂章句小儒,破碎大道。

    ’建亦非勝為學疏略,難以應敵。

    建卒自颛門名家。

    ”注:“師古曰:‘颛,與專同。

    ’” 伏鄭 《漢書·藝文志》:“《易》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故《書》之所起遠矣。

    至孔子纂焉,上斷于堯,下迄于秦,凡百篇;而為之序,言其作意。

    秦燔書禁學,濟南伏生獨壁藏之。

    漢興,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齊、魯之間。

    ”《隋書·經籍志》:“漢初,又有趙人毛苌善《詩》,自雲子夏所傳《诂訓傳》,是為《毛詩》古學,而未得立。

    後漢有九江謝曼卿,善《毛詩》,又為之訓;東海衛敬仲,受學于曼卿,先儒相承,謂之《毛詩》。

    序,子夏所創,毛公及敬仲又加潤益。

    鄭衆、賈逵、馬融并作《毛詩傳》,鄭玄作《毛詩箋》。

    ” 待诏 揚雄《甘泉賦序》:“召雄待诏承明之庭。

    ”李善注:“諸以材術見知,直于承明,待诏即見,故曰‘待诏’焉。

    ” 嚴徐 任昉《奉答敕示七夕詩啟》:“晚屬天飛,比嚴徐而待诏。

    ”李善注:“《漢書》曰:‘嚴安、徐樂上疏言世務。

    上召見,乃拜樂、安偕為郎中。

    ’” 逸作 《史記·伯夷列傳》:“餘悲伯夷之意,睹轶詩可異焉。

    ”司馬貞《索隐》:“轶,音逸,謂見逸詩之文,即下《采薇》之詩是也。

    不編入《三百篇》,故雲逸詩也。

    ” 搜讨 韓琦《答陳舜俞推官惠詩求全瓦古硯》詩:“宜乎今日難搜讨。

    ” 遺編 孔安國《尚書·序》:“濟南伏生,年過九十,失其本經,口以傳授,載二十餘篇。

    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

    百篇之義,世莫得聞。

    至魯恭王好治宮室,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書,及《傳》《論語》《孝經》,皆科鬥文字。

    王又升孔子堂,聞金石絲竹之聲,乃不壞宅,悉以書還孔氏。

    科鬥書廢已久,時人無能知者,以所聞伏生之書考論文義,定其可知者為隸古,更以竹簡寫之,增多伏生二十五篇。

    伏生又以《舜典》合于《堯典》,《益稷》合于《臯陶谟》,《盤庚》三篇合為一,《康王之诰》合于《顧命》,複出此篇并序,凡五十九篇,為四十六卷。

    其餘錯亂磨滅,不可複知,悉上送官藏之書府,以待能者。

    ” 補苴 韓愈《進學解》:“補苴罅漏。

    ” 載道 《周子通書·文辭第二十八》:“文所以載道也。

    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 知仁山水德 曹一士 大君天錫智,元後性生仁。

    河嶽胸襟闊,高深境界親。

    陰陽歸太極,流峙現全身。

    浩浩源頭活,岩岩氣象真。

    安敦征器量,澡雪見精神。

    岡阜培彌固,淵泉淪日新。

    呼嵩千嶂拱,朝海百川臻。

    樂壽知無量,乾坤仰聖人。

     起二句對舉,次四句總括,中八句分配,末二句總收。

    沉悶題,難得如此清切。

     大君 《易上經·臨卦》:“六五,知臨,大君之宜,吉。

    ” 天錫智 《書·仲虺之诰》:“天乃錫王勇智。

    ” 元後 《書·泰誓上》:“亶聰明作元後。

    ” 性生仁 沈括《夢溪筆談·人事一》:“是時,試《堯舜性仁賦》,有曰:‘故得靜而延年,獨高五帝之壽;動而有勇,形為四罪之誅。

    ’公大稱賞,擢為第一人。

    ”按:公,謂歐陽修。

     河嶽 《詩·周頌·時邁》篇:“懷柔百神,及河喬嶽。

    ” 胸襟 劉伶《北芒客舍》詩:“聞此消胸襟。

    ” 高深 王勃《九成宮東台山池賦》:“美仁智之同歸,信高深之縱托。

    ” 境界 《列子·周穆王》篇:“西極之南隅,有國焉,不知境界之所接。

    ” 陰陽 太極 見前《乾坤為天地》詩。

     流峙 李陽冰《上采訪李大夫論古篆書》:“于天地山川,得方圓流峙之形。

    ” 全身 王應麟《困學紀聞》:“湯伯紀自儆雲:‘一點莫留餘滓,十分成就全身。

    ’”按:趙州和尚茶榜,亦有“十方世界露全身”句,蓋俗語也。

     源頭 朱子《觀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