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乾坤為天地
史贻直
《易·說卦傳》:“乾為天。
”又:“坤為地。
”按:唐陸肱有《乾坤為天地賦》。
太極中含蘊,萌芽肇窈冥。
一奇還一耦,成象更成形。
動靜根相互,陰陽戶自扃。
德原昭健順,撰巳體清甯。
阖辟從茲起,周流未始停。
潛龍占地位,牝馬合天經。
六子綿生化,三才聚秀靈。
珍符歸闡握,聖道契千齡。
起二句原題,三、四句點題。
五句至八句言對待,十一句至十四句言流行。
佳在九句、十句折轉有力,使通篇氣機靈活,脈絡分明。
結四句,從天地推到人,從人推到聖人,亦極有次第。
太極 《易·系辭傳上》:“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王湜《易學論·太極》:“‘極’,訓‘中’,又訓‘窮’。
物理至中而極。
陽窮于南之中而陰生焉,陰窮于北之中而陽生焉。
太極則寂然不動,而會歸于一。
所謂陽極生陰,陰極生陽者,皆由是而後出焉,故能生兩儀也。
” 萌芽 揚雄《劇秦美新文》:“權輿天地未祛,睢睢盱盱,或玄而萌,或黃而芽。
”李善注:“言天地方開,故玄黃異色,而生萌芽也。
” 窈冥 《老子·第二十一章》:“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河上公注:“道惟窈冥無形,其中有精,實神明相薄,陰陽交會也。
” 一奇一耦 陶宗儀《說郛二·京氏易略》:“奇耦之數,取之于乾坤。
”按:《系辭傳》稱“陽卦奇,陰卦耦”,乃通諸卦言之,非乾坤之奇耦。
坊注引之誤。
成象成形 《易·系辭傳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韓伯注:“象況日月星辰,形況山川草木也。
” 根相互 周子《太極圖說》:“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
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朱子注:“動極而靜,靜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
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分之所以一定而不移也。
” 戶自扃 元稹《紀異》詩:“吾聞陰陽戶,啟閉各有扃。
”許慎《說文解字·第十二》:“‘扃’,外閉之,關也,從戶同聲。
” 健順 《易·說卦傳》:“乾,健也。
坤,順也。
”孔穎達疏:“乾象天,天體運轉不息,故為健也。
坤象地,地順承于天,故為順也。
” 撰 《易·系辭傳下》:“以體天地之撰。
”韓伯注:“撰,數也。
” 清甯 《老子·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
”河上公注:“一無為,道之子也。
言天得一,故能垂象清明;地得一,故能安靜不動搖。
” 阖辟 《易·系辭傳上》:“阖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阖一辟謂之變。
”孔穎達疏:“凡物先藏而後出,故先言坤,而後言乾。
阖戶謂閉藏萬物,若室之閉阖其戶。
辟戶謂吐生萬物,若室之開辟其戶。
一阖一辟謂之變者,開閉相循,陰陽遞至。
或陽變為陰,或開而更閉;或陰變為陽,或閉而還開,是謂之變也。
” 周流 《易·系辭傳下》:“周流六虛。
”孔穎達疏:“言陰陽周遍流動,在六位之虛。
” 潛龍 《易·上經·乾卦》:“初九,潛龍勿用。
”李鼎祚《周易集解》:“馬融曰:‘物莫大于龍,故借龍以喻天之陽氣也。
初九,建子之月,陽氣始動于黃泉,既未萌芽,猶是潛伏,故曰潛龍也。
’” 牝馬 《易·上經·坤卦》:“坤,元亨利牝馬之貞。
”朱震《漢上易傳》:“乾為馬,坤變之為牝馬,牝馬地類也。
無疆者,乾之行也。
坤依乾為行,以柔承剛,以順承健,乃能行地無疆,故曰利牝馬之貞。
” 地位天經 陸肱《乾坤為天地賦》:“乾為奇矣,以三而契彼天經。
坤蓋偶焉,以六而昭乎地位。
” 六子 《易·說卦傳》:“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
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
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
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
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
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
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孔穎達疏:“此一節說乾坤六子,明父子之道。
”王氏雲:“索,求也。
以乾坤為父母,而求其子也。
得父氣者為男,得母氣者為女。
坤,初求得乾氣為震,故曰長男。
坤,二求得乾氣為坎,故曰中男。
坤,三求得乾氣為艮,故曰少男。
乾,初求得坤氣為巽,故曰長女。
乾,二求得坤氣為離,故曰中女。
乾,三求得坤氣為兌,故曰少女。
” 生化 《列子·天瑞篇》:“有生不生,有化不化。
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
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
常生常化者,無時不生,無時不化,陰陽爾,四時爾。
” 三才 《易·系辭傳下》:“《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
” 秀靈 關朗《易傳動靜義·第九》:“人皆天地之靈,五行之秀也。
靈全秀淳,則為君子。
靈秀不具,則為小人。
千人一靈,萬人一秀。
” 珍符 班固《東都賦》:“于是聖皇乃握乾符,闡坤珍。
”呂延濟注:“握,持也。
乾符,赤伏符也。
闡,開也。
坤珍,《洛書》也。
” 千齡 《晉書·禮志》:“創千齡之英範。
” 菊殘猶有傲霜枝 王式丹 蘇轼《贈劉景文》詩:“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 園圃初冬日,椮滿眼看。
入檐霜氣重,匝野木聲幹。
獨有黃花好,無妨綠葉殘。
孤标非附熱,晚節豈驚寒?缟缟方鋪砌,鮮鮮自覆欄。
留香三徑冷,得氣一枝單。
蟋蟀藏應久,芙蓉伴亦難。
滿頭還亂插,傍夕好供餐。
天意遲清景,吾生愛古歡。
和陶新得句,泛酒莫闌珊。
起四句先寫秋之蕭瑟,然後“菊殘”二字說得有根,“獨有”二字出得有力。
此題前聚勢之法。
亦因篇幅稍長,故不妨如此展步。
五句至十二句,正寫題面,十三句至二十句,題後詠歎以足之,結還出處亦隐秀。
通首一氣相生,神完力聚。
“幹”字頗險。
然本岑嘉州“踏地葉聲幹”及李義山“霜野物聲幹”句。
凡押險韻,須有根據方穩适。
椮 《楚詞·九辯》:“萷椮之可哀兮,形銷铄而瘀傷。
”王逸注:“華葉已落,莖獨立也。
” 黃華 《禮·月令》:“季秋之月,鞠有黃華。
”衛湜《禮記集說》:“嚴陵方氏曰:桃華于仲春,桐華于季春,皆不言‘有’。
獨于鞠言‘有’者,以萬物皆華于陽,獨鞠華于陰而已,故特言‘有’。
《春秋傳》曰:‘有者,不宜有也。
’桃華之紅,桐華之白,皆不言其色,獨鞠言其色而曰黃者,以華于陰中,其色正應陰之盛故也。
” 綠葉 鐘會《菊花賦》:“缥幹綠葉。
” 孤标 韓琦《和崔象之紫菊》詩:“孤标隻取當筵重,不似尋常泛酒花。
” 附熱 杜甫《去矣行》:“焉能作堂上燕,銜泥附炎熱。
” 晚節 韓琦《九日水閣》詩:“雖慚老圃秋容淡,且看黃花晚節香。
”胡仔《苕溪漁隐叢話》:“魯直詩雲:‘黃花晚節尤可惜,青眼故人殊不來。
’與魏公‘且看黃花晚節香’,皆于黃花用‘晚節’二字。
蓋草木正搖落之時,惟黃花獨秀,故可用此二字。
”按:宋祁《重陽不見菊》詩已有“留取金英晚節看”句,而魏公語特傳,詩以人重爾。
驚寒 陰铿《侍宴賦得夾池竹》詩:“垂翠不驚寒。
” 缟缟 夏侯湛《秋可哀賦》:“階缟缟以受霜。
” 鮮鮮 韓愈《祖席前字》詩:“霜曉菊鮮鮮。
” 三徑 陶潛《歸去來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 一枝 公乘億《秋菊有佳色》詩:“金剪一枝花。
” 蟋蟀 蘇轼《和子由記園中草木詩·第十首》自注:“八月十一日夜宿府學,方和此詩。
夢與弟遊南山,出詩數十篇,夢中甚愛之。
及覺,唯記一句雲:‘蟋蟀悲秋菊。
’” 芙蓉 蘇轼《芙蓉》詩:“溪邊野芙蓉,花水相媚好。
坐看池蓮盡,獨伴霜菊槁。
” 滿頭 亂插 杜牧《九日齊安登高》詩:“菊花須插滿頭歸。
” 傍夕 供餐 《楚詞·離騷經》:“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 清景 陸雲《逸民賦》:“望靈嶽之清景兮,思佳人于雲端。
” 古歡 漢無名氏《古詩·第十六首》:“良人惟古歡。
”李善注:“良人,念昔之歡愛。
” 和陶 蘇轼《東坡和陶詩引》:“是時轍亦遷海康,書來告曰:‘古之詩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則始于東坡。
’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
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绮,癯而實腴。
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
吾前後和其詩,凡一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謂不甚愧淵明。
今将集而并錄之,以遺後之君子,其為我志之。
”按:《唐彥謙集》有《和淵明詠貧士韻七首》,則和陶不始于東坡,蓋偶未考。
得句 左思《三都賦序》,李善注:“臧榮緒《晉書》曰:‘左思,字太沖,齊國人。
少博覽文史,欲作《三都賦》,遂構思十稔,門庭藩溷,皆著紙筆,遇得一句,即疏之。
’”李商隐《閑遊》詩:“得句總堪誇。
” 泛酒 陶潛《飲酒詩·第七首》:“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 闌珊 白居易《詠懷》詩:“詩情酒興漸闌珊。
”黃公紹《古今韻會·平聲上》:“闌珊,凋散貌。
” 西王母獻益地圖 陳世倌 王應麟《玉海·地理部》:“《書·帝驗期》:‘西王母于大荒之國得益地圖,慕舜德,遠來獻之。
’”張君房《雲笈七簽·墉城集仙錄》:“昔黃帝讨蚩尤之暴,王母遣使白虎之神,乘白鹿集帝之庭,授以地圖。
其後,虞舜攝位,王母遣使授舜白玉環,又授益地圖。
遂廣黃帝之九州為十有二州。
”按:唐錢起有《蓋地圖賦》,然《初學記》引《帝王世紀》,已作益地圖。
《路史》稱長胡獻白狼之霜,西母進益疆之版,與《集仙錄》合。
錢賦亦闡發“益”字意。
“蓋”字,殆傳刻誤耳。
蒲坂垂裳治,瑤池納赆趨。
南風聞雅操,西母獻神符。
花說三千歲,人經五萬途。
來時青鳥報,貢處白環俱。
形勢金瓯拓,文章玉字殊。
封山增舜典,括地補河圖。
契合群靈助,馨香一德孚。
還如收月,奕世仰神谟。
起四句點題,五句至八句寫“西王母獻”,九句至十二句寫“益地圖”,十三、十四句能抉題之所以然。
蒲坂 桑欽《水經·河水四》:“又南過蒲坂縣西。
”郦道元注:“皇甫谧曰:‘舜所都也。
’或言蒲坂,或言平陽及瀵者也。
今城中有舜廟。
” 垂裳 《易·系辭傳下》:“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孔穎達疏:“垂衣裳者,以前衣皮,其制短小。
今衣絲麻布帛,所作衣裳,其制長大,故雲垂衣裳也。
” 瑤池 《穆天子傳》:“乙醜,天子觞西王母于瑤池之上。
” 納赆 顔延年《赭白馬賦》:“暨明命之初基,罄九區而率順。
有肆險以禀朔,或逾遠而納赆。
”李善注:“《蒼颉篇》曰:‘赆,财貨也。
’《說文》曰:‘赆,會禮也。
’” 南風 《禮·樂記》:“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
”鄭玄注:“《南風》,長養之風也,以言父母之長養己。
其辭未聞也。
”孔穎達疏:“此《南風》歌辭未得聞也。
如鄭此言,則非《詩·凱風》之篇。
熊氏以為《凱風》,非矣。
”案,《聖證論》引《屍子》及《家語》難鄭雲:“昔者,舜彈五弦之琴。
其辭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鄭雲‘其辭未聞’,失其義也。
”今按,馬昭雲:“《家語》,王肅所增加,非鄭所見。
又《屍子》雜說,不可取證正經,故言未聞。
”按,高誘注《淮南子》曰:“《南風》,凱樂之風。
”曹植《靈芝篇》曰:“蓼莪誰所興,念之令人老。
退詠南風詩,灑淚滿帏抱。
”亦暗合鄭注。
蓋漢魏間皆主此說。
然《家語》雖王肅僞撰,而屍子乃商鞅之師,則“阜财解愠”之詞,其來已久,故至今仍主王說。
雅操 劉向《琴賦》:“葳蕤心而自愬兮,伏雅操之循則。
” 西母 《爾雅·釋地》:“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
”郭璞注:“觚竹在北,北戶在南,西王母在西,日下在東,皆四方昏荒之國,次四極者。
”按:西王母,本國名。
《大戴禮記》《竹書紀年》亦載之,不言靈異。
《穆天子傳》《山海經》,稍談神怪。
《漢武内傳》之類,托名班固,乃輾轉增加。
然司馬遷不信《山海經》。
郭璞自注《山海經》《穆天子傳》,而注《爾雅》此句,曾不一言。
蓋作史釋經,謹嚴如是。
陸氏《釋文》,邢氏疏中乃引之,陋矣。
文人引用,始于相如《大人賦》,今已沿為故實。
詞章藻繪,原所不拘,而不可不知源委。
神符 揚雄《劇秦美新文》:“與天剖神符,地合靈契。
”李善注:“分天之符,合地之契,言應錄而王也。
” 三千歲 班固《漢武帝内傳》:“又命侍女索桃,須臾,以盤盛桃七枚,大如鴨子,形色青,以呈王母。
母以四枚與帝,自食三桃。
桃之甘美,口有盈味。
帝食辄錄核。
母曰:‘何謂?’帝曰:‘欲種之耳。
’母曰:‘此桃三千歲一生實耳。
中夏地薄,種之不生,如何?’帝乃止。
” 五萬途 《山海經·大荒西經》:“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
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
”桑欽《水經·河水一》:“昆侖墟在西北,去嵩高五萬裡,地之中也。
” 青鳥 徐堅《初學記·歲時部下》:“《漢武故事》曰:七月七日,上于承華殿齋正中,忽有一青鳥從西而來,集殿前。
上問東方朔,朔曰:‘此西王母來。
’” 金瓯 《南史·朱異傳》:“我國家猶若金瓯,無一傷缺。
” 玉字 張君房《雲笈七簽·三洞經·教部·内音玉字經》雲:“天真皇人曰:‘諸天内音,自然玉字。
字方一丈,自然而見空無之上。
八角垂芒,精光亂眼。
靈書八會,字無正形。
其趣宛奧,難可尋詳。
’” 封山 《書·舜典》:“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
”孔安國《傳》:“肇,始也。
禹治水之後,舜分冀州為幽州、并州;分青州為營州。
始置十二州。
封,大也。
每州之名,山殊大者,以為其州之鎮。
” 括地 羅泌《路史·後紀·疏仡紀·夏後氏》:“始禹之治水七年矣。
傷功未就,愁然沉思。
于是上觀于河,河精授圖。
”羅蘋注:“《書·中候》雲:伯禹曰:‘臣觀于河伯,人首魚身,出曰:吾河精也。
授臣河圖,入淵。
’伯禹拜辭。
注:即《括地象》也。
”張彥遠《曆代名畫記》,述古之秘畫珍圖,《河圖括地象十一》。
《周禮·地官·大司徒》,孔穎達疏:“《河圖括地象》曰:‘天不足西北,地不足東南,西北為天門,東南為地戶。
’”又雲:“極廣長,南北二億三萬三千五百裡,東西二億三萬三千裡。
” 契合 杜甫《投贈哥舒開府二十韻》詩:“契合動昭融。
” 群靈 徐陵《司空徐州刺史侯安都德政碑》:“率土依風,群靈禀朔。
”張九齡《奉和聖制燭龍齋祭》詩:“精意允溢,群靈鼓舞。
”按:孝穆所雲“群靈”,謂含生之屬。
曲江所謂“群靈”,則謂群神。
此當用曲江義。
馨香 《書·君陳》:“至治馨香,感于神明。
”孔安國《傳》:“政治之至者,芬芳馨氣,動于神明。
” 一德 《書·鹹有一德》:“眷求一德,俾作神主。
” 月 《漢書·揚雄傳下》:“西厭月。
”注:服虔曰:“,音窟,穴之窟。
月,月所生也。
” 奕世 《國語·周語上》:“奕世載德。
”按:“奕”字,韋昭無注。
毛晃《增韻》曰:“奕葉,猶累葉也。
”則“奕世”當訓“累世”。
河源飛鳥外 阿克敦 郎士元《送楊中丞和蕃》詩:“河源飛鳥外,雪嶺大荒西。
” 赤阪新通道,黃河舊有源。
朝宗歸渤澥,疏派自昆侖。
果否通銀漢?依稀問火敦。
飛時鴻不度,尋去馬應煩。
俊鹘排風勢,盤雕沒草痕。
天低惟斷影,地闊更荒原。
投筆心仍壯,乘槎路尚存。
當年持虎節,曾憶下西蕃。
三、四句立言有體。
“俊鹘”四句,“飛鳥外”三字寫得出。
坊刻試帖,往往互易姓名,獨此詩未遭移掇。
文勤兩使西域,不能假借他人也。
赤阪 《漢書·西域傳》:“又曆大頭痛、小頭痛之山,赤土身熱之阪。
”鮑照《代苦熱行》:“赤阪橫西阻。
” 通道 《書·旅獒》:“惟克商,遂通道于九夷八蠻。
” 朝宗 《書·禹貢·荊州》:“江漢朝宗于海。
”孔安國《傳》:“二水經此州而入海,有似于朝百川,以海為宗。
‘宗’,尊也。
”按:“朝宗”字,亦見《詩·小雅》,《鄭箋》所解與孔不同。
此詩以“朝宗”對“疏派”,蓋用孔說。
二卷《清濟貫濁河》詩,以“朝宗”對“經緯”,則從鄭說也。
勃澥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浮勃澥。
”司馬貞《索隐》:“案,《齊都賦》雲:‘海旁曰勃,斷水曰澥也。
’”《書·禹貢》:“導河積石,至于龍門。
南至于華陰,東至于底柱,又東至于孟津,東過洛汭,至于大伾;北至洚水,至于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
” 疏派 駱賓王《詠水》詩:“疏派合天津。
” 昆侖 《爾雅·釋水》:“河出昆侖虛,色白。
所并渠千七百,一川色黃。
百裡一小曲,千裡一曲一直。
” 通銀漢 羅隐《黃河》詩:“解通銀漢應須曲。
”按:河通銀漢,古無是說,始于劉義慶《集林》。
殆因《河圖·括地象》有“河精上為天漢”之語而附會。
詳四卷《查客至鬥牛》詩。
依稀 謝靈運《行田登海口盤嶼山》詩:“依稀采菱歌。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李善注:“響像,猶依稀,非正形聲也。
” 問火敦 《元史·地理志·河源附錄》:“按河源在土蕃朵甘思西鄙,有泉百餘泓,沮洳散渙,弗可逼視。
方可七八十裡,履高山下瞰,燦若列星,以故名火敦腦兒。
火敦,譯言星宿也。
” 鴻不度 李益《聽曉角》詩:“無限塞鴻飛不度。
” 馬應煩 曹植《洛神賦》:“車殆馬煩。
” 俊鹘 杜甫《朝詩·第一首》:“俊鹘無聲過。
” 排風 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浴雨排風。
” 盤雕 許棠《成紀書事詩·第二首》:“天垂大野雕盤草。
” 投筆 《後漢書·班超傳》:“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
久勞苦,嘗辍業投筆歎曰:‘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骞,立功異域,以取封侯。
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乘槎 杜甫《有感詩·第一首》:“乘槎斷消息,無處覓張骞。
”按:張骞乘槎,《史記》《漢書》皆不載。
始見宗懔《荊楚歲時記》,亦詳四卷《查客至鬥牛》詩。
虎節 《周禮·地官·掌節》:“凡邦國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皆金也,以英蕩輔之。
”鄭玄注:“山多虎,平地多人,澤多龍。
以金為節,鑄象焉。
必以其國所多者于以相别,為信明也。
今漢有銅虎符。
” 恭賦禦制農事遍東臯 張廷璐 節序方初夏,郊原正麥秋。
霓旌臨繡陌,煙舍帶新疇。
柳色青如畫,桑陰翠欲流。
香風聞煮繭,晨露聽驅牛。
處處催秧馬,村村候雨鸠。
廟堂宵旰慮,編戶稻粱謀。
朱火行将滿,黃雲漸欲收。
堯天皆樂土,擊壤遍歌讴。
起二句序時令。
“霓旌”二句,從巡省落到“東臯”。
“柳色”二句寫“東臯”,“香風”二句寫農事,“處處”二句寫“遍”字,“廟堂”二句即農事,足上文,即以起下文。
麥秋 《禮·月令》:“孟夏之月,麥秋至。
”衛湜《禮記集說》:“嚴陵方氏曰:‘凡物生于春,長于夏,而成于秋。
而麥獨成于夏,故于是月言麥秋至。
蓋于時為夏,于麥為秋故也。
’” 霓旌 宋玉《高唐賦》:“霓為旌。
” 繡陌 陳暄《長安道》:“長安開繡陌。
” 煙舍 李商隐《子初郊墅》詩:“亦拟城南買煙舍。
” 新疇 陶潛《和劉柴桑》詩:“新疇複應畬。
” 青如畫 孫鲂《楊柳枝詞·第一首》:“一行如畫隔遙津。
” 翠欲流 陸遊《老學庵筆記》:“東坡《牡丹》詩雲:‘一朵妖紅翠欲流。
’初不曉‘翠欲流’為何語。
及遊成都,過木行街,有大署市肆曰:‘郭家鮮翠紅紫鋪。
’問土人,乃知蜀語‘鮮翠’,猶言鮮明也。
東坡蓋用鄉語雲。
” 煮繭 李郢《暮春山行田家歇馬》詩:“茅廚煮繭掉車聲。
”範成大《缲絲行》:“舍後煮繭門前香。
” 驅牛 柳宗元《田家詩·第一首》:“驅牛向東阡。
” 秧馬 蘇轼《秧馬歌·引》:“予昔遊武昌,見農夫皆騎秧馬。
以榆棗為腹,欲其滑;以楸桐為背,欲其輕。
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兩髀雀躍于泥中。
系束藁其首,以縛秧,日行千畦。
較之伛偻而作者,勞佚相絕矣。
《史記》:‘禹乘四載,泥行乘橇。
’解者曰:‘橇形如箕,擿行泥上。
’豈秧馬之類乎?” 雨鸠 陸佃《埤雅·釋鳥》:“鹁鸠,灰色,無繡項。
陰則屏逐其匹,晴則呼之,語曰‘天将雨,鸠逐婦’者是也。
” 廟堂 《淮南子·主術訓》:“揄策于廟堂之上。
”《楚詞·九歎·逢紛》:“始結言于廟堂兮,信中途而叛之。
”王逸注:“廟者,先祖所居也。
言人君為政舉事,必告于祖廟,議之于明堂。
” 宵旰 徐陵《陳文帝哀策文》:“勤民聽政,旰食宵衣。
”杜甫《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詩:“宵旰憂虞轸。
”按:仇兆鳌《杜詩詳注》引《左傳》注“旰食”字,引《儀禮》注“宵衣”字。
不知《儀禮》“宵衣”之“宵”,鄭氏明注即“绡”字。
蓋古文假借,意義迥别,仇氏抄撮類書《韻府》成此注,多不檢驗本書,故訛謬往往類此。
編戶 《漢書·高帝紀》:“呂後與審食其謀曰:‘諸将故與帝為編戶民。
’”注,師古曰:“編戶者,言列次名籍也。
” 朱火 陳子昂《感遇詩·第十三首》:“青春始萌達,朱火已滿赢。
” 黃雲 孫奕《示兒編·詩說》:“詩人喜荊公‘缲成白雪桑重綠,割盡黃雲稻正青’之句,而不知其有斧鑿痕。
竊謂雪不成缲,雲不可割,請易‘缲’為‘卷’,易‘割’為‘收’,則絲麥自見。
” 堯天 《史記·五帝本紀》:“帝堯者放勳,其仁如天。
”司馬貞《索隐》:“如天之涵養也。
”杜審言《蓬萊三殿侍宴奉敕詠終南山應制》詩:“長此戴堯天。
” 樂土 《詩·魏風·碩鼠》篇:“适彼樂土。
”鄭玄箋:“樂土,有德之國。
” 擊壤 謝靈運《初出郡》詩:“即是羲唐化,獲我擊壤聲。
”李善注:“周處《風土記》曰:‘擊壤者,以木作之。
前廣後銳,長四尺三寸,其形如履。
将戲,先側一壤于地,遙于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擊之,中者為上。
’”《論衡》曰:“堯時,百姓無事,有五十之民,擊壤于塗。
”按:四尺三寸,《困學紀聞》作“尺三寸”。
春從何處來 錢陳群 吳均《春日》詩:“春從何處來,拂水複驚梅。
” 草意金鈎屈,冰痕水鏡開。
溫暾知氣暖,倏忽已春回。
誰遣如期到,端應有自來。
偶然相問訊,轉覺屢疑猜。
煙暖莺微覺,風和柳暗催。
尋蹤空杳藹,伫目但徘徊。
萬紫千紅遍,三才一氣該。
雷從何處起?程邵試詳推。
唐試帖亦有此道。
癡寫春光,下四字消歸烏有。
論者曲為之詞,正如拙于女紅,反嗤纂組為傷巧。
此乃課虛叩寂,妙入希夷。
金鈎 胡仔《苕溪漁隐叢話·桐江詩話》雲:“曼卿一日春初,見階砌初生之草,其屈如鈎,而顔色未變,因得一句雲‘草屈金鈎綠未回’。
” 水鏡 白行簡《春從何處來》詩:“消冰水鏡開。
” 溫暾 陶宗儀《辍耕錄》:“南人方言曰‘溫暾’者,懷暖也。
唐王建《宮詞》‘新晴草色暖溫暾’,又白樂天詩‘池水暖溫暾’,則古已然矣。
” 倏忽 《楚詞·招魂》:“往來倏忽。
”王逸注:“倏忽,疾急貌也。
” 莺微覺 錢可複《莺出谷》詩:“拂柳宜煙暖,沖花覺路春。
” 柳暗催 宋之問《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制》詩:“春遲柳暗催。
” 杳藹 陳琳《柳賦》:“蔚昙昙其杳藹。
” 徘徊 《漢書·高後紀》:“徘徊往來。
”注,師古曰:“徘徊,猶彷徨不進之意也。
” 萬紫千紅 朱子《春日》詩:“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 三才一氣 潘嶽《西征賦》:“古往今來,邈矣悠哉。
寥廓惚恍,化一氣而甄三才。
” 雷從何處起 朱子《二程遺書·二十二·張繹師說》:“邵堯夫謂程子曰:‘子雖聰明,然天下之事亦衆矣,子能盡知耶?’子曰:‘天下之事,某所不知者固多。
然堯夫所謂不知者何事?’是時,适雷起,堯夫曰:‘子知雷起處乎?’子曰:‘某知之,堯夫不知也。
’堯夫愕然曰:‘何謂也?’子曰:‘既知之,何用推數也。
以其不知,故待推而後知。
’堯夫曰:‘子以為起于何處?’子曰:‘起于起處。
’堯夫瞿然稱善。
” 禁林聞曉莺 陳惪華 按:唐陸扆有《禁林聞曉莺》詩。
上林天欲曙,出谷有新莺。
未許雙柑聽,先來五柞鳴。
一枝宮樹穩,百啭曉風清。
細細催銀箭,飛飛繞玉京。
瀛洲吟草色,長樂聞鐘聲。
待漏趨三殿,流音入九成。
曲惟天上有,春到禁中生。
載筆從容客,歌應次第赓。
首二句點“曉莺”,三、四拍醒“禁林”,措語警策。
以下八句,“曉”字、“禁林”字,分配勻整。
“待漏”二句,随手帶入“聞”字作收,布置完密。
上林 揚雄《羽獵賦序》:“武帝廣開上林,東南至宜春鼎湖,禦宿昆吾,旁南山,西至長楊五柞,北繞黃山,濱渭而東,周袤數百裡。
穿昆明池,象滇河。
營建章鳳阙,神明娑,漸台泰液,象海水周流方丈、瀛洲、蓬萊。
遊觀侈靡,窮妙極麗。
” 出谷 李綽《尚書故實》:“今謂進士登第為遷莺者,久矣。
蓋自《伐木》詩:‘伐木丁丁,鳥鳴嘤嘤。
出自幽谷,遷于喬木。
’又曰‘嘤其鳴矣,求其友聲’,并無莺字。
頃歲省試《早莺求友》詩,又《莺出谷》詩,别書固無證據,豈非誤欤?”王楙《野客叢書》:“《東臯雜錄》曰:《詩》‘伐木丁丁,鳥鳴嘤嘤。
出自幽谷,遷于喬木’。
《鄭箋》雲:‘嘤嘤,鳥聲。
’正文與注皆未嘗及黃鳥。
白樂天作《六帖》,始類莺門中,又作詩每用之。
其後多祖述之也。
洪駒父謂《禽經》稱‘莺鳴嘤嘤’,要是後人附合。
仆觀張平子《東京賦》:‘雎鸠麗黃,關關嘤嘤。
’然則以嘤嘤為黃鹂用,自漢已然,不可謂自樂天始也。
”按:《東京賦》亦概舉鳥聲,未必分屬。
梁昭明太子《錦帶書·姑洗二月啟》曰:“啼莺出谷,争傳求友之聲。
”始明出“莺”字。
唐人諸詩,蓋沿此而誤。
雙柑 馮贽《雲仙雜記》:“戴颙春日攜雙柑鬥酒,人問何之?曰:‘往聽黃鹂聲。
此俗耳針砭,詩腸鼓吹,汝知之乎?’”原注:《高隐外書》。
五柞 葛洪《西京雜記》:“五柞宮有五柞樹,皆連三抱,上枝蔭數十畝。
” 一枝 《全唐詩話》:“義府初遇,以李大亮、劉洎之薦。
太宗召令詠烏,義府曰:‘日裡揚朝彩,琴中聞夜啼。
上林如許樹,不借一枝栖。
’帝曰:‘與卿全樹,何止一枝?’” 百啭 賈至《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詩:“百啭流莺繞建章。
” 銀箭 《周禮·夏官·挈壺氏》鄭玄注:“鄭司農雲:懸壺以為漏,漏之箭晝夜共百刻,冬夏之間有長短焉。
太史立成法,有四十八箭。
”賈公彥疏:“此據漢法而言,則以器盛四十八箭,各百刻。
以壺盛水,懸于箭上節,而下之水,水淹一刻,則為一刻。
四十八箭者,蓋取倍二十四氣也。
”《詩·齊風·東方未明》篇,孔穎達疏:“刻,謂置箭壺内,刻以為節,而浮之水上,令水漏而刻下,以記晝夜昏明之度數也。
”陳祥道《禮書》:“孔穎達謂:‘浮箭壺内,以出刻為準。
’賈公彥謂:‘漏水壺内,以沒刻為度。
’蓋各述其所聞而已。
雖浮沒不同,大概一也。
《渾儀制》曰:‘鑄金銅人為胥徒,居壺之左右。
以左手握箭,右手指刻,以别早晚。
’則出刻之說,與此合欤。
”徐陵《勸進梁元帝表》:“蓂莢伺晨,無勞銀箭。
”按:銀箭,蓋以銀為漏箭之飾。
李峤《詠銀》詩亦用飾箭事,必有故實,今不可考。
玉京 葛洪《枕中書》:“《真書》曰:‘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
山中宮殿,并金玉飾之。
’又,《真記》曰:‘元都玉京七寶山,周回九萬裡,在大羅之上。
城上七寶宮,宮内七寶台,台有上中下,三宮如一宮。
城一面二百四十門。
方生八行寶林,綠葉朱實,五色芝英,上有萬二千種芝。
沼中蓮花,徑度十丈。
上宮,是盤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元聖母所治。
中宮,太上真人、金阙老君所治。
下宮,九天真皇、三天真王所治。
’” 瀛洲 草色 李白《侍從宜春苑奉诏賦龍池柳色初青,聽新莺百啭歌》:“東風已綠瀛洲草。
” 長樂 鐘聲 《三輔黃圖》:“鐘室在長樂宮。
”徐陵《玉台新詠·序》:“厭長樂之疏鐘。
”錢起《贈阙下裴舍人》詩:“二月黃鹂飛上林,春城紫禁曉陰陰。
長樂鐘聲花外盡,龍池柳色雨中深。
” 待漏 李昉《太平禦覽·天部二》:“《東觀漢記》曰:‘樊英每當直事,常晨駐車待漏。
’” 三殿 王應麟《玉海·宮室部》:“三殿者,麟德殿也。
一殿而有三面,故名,亦曰三院。
結鄰郁儀樓,即三殿之東西廊也。
”程大昌《雍錄》:“蓋三殿也者,南北相重,先含元,次宣政,又次紫宸。
”按:二說不同,以唐事考之,王伯厚所說為是。
九成 《書·益稷》:“箫韶九成,鳳凰來儀。
”孔安國《傳》:“備樂九奏,而緻鳳凰。
”孔穎達疏:“成,謂樂曲成也。
鄭雲:成,猶終也。
每曲一終,必變更奏。
故《經》言‘九成’,《傳》言‘九奏’,《周禮》謂之‘九變’,其實一也。
”《周禮·春官·大司樂》賈公彥疏:“言六變、八變、九變者,謂在天地及廟庭而立四表,舞人從南表向第二表為一成,一成則一變。
從第二至第三為二成,從第三至北頭第四表為三成。
舞人各轉身南向于北表之北,還從第一至第二為四成,從第二至第三為五成,從第三至南頭第一表為六成。
若八變者,更從南頭北向第二為七成,又從第二至第三為八成。
若九變者,又從第三至北頭第一為九成。
” 天上 杜甫《贈花卿》詩:“此曲隻應天上有。
” 禁中 蔡邕《獨斷》:“禁中者,門戶有禁,非侍禦者不得入,故曰禁中。
”元稹《生春詩·第五首》:“何處生春早?春生曉禁中。
” 載筆 《禮·曲禮上》:“史載筆,士載言。
”孔穎達疏:“史,謂國史書錄王事者。
王若舉動,史必書之;王若行往,則史載書具而從之也。
不言簡牍,而言筆者,筆是書之主,則餘載可知。
” 從容 《史記·留侯世家》:“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衆。
”《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注:“師古曰:‘從容,閑語也。
從,音千容反。
’” 歌 赓 《書·益稷》:“乃赓載歌。
”孔安國《傳》:“赓,續;載,成也。
帝歌歸美股肱,義未足,故續歌。
先君後臣,衆事乃安,以成其義。
”孔穎達疏“《詩》‘西有長赓’”,《毛傳》亦以赓為續,是相傳有此訓也。
蠶月條桑 汪由敦 《詩·豳風·七月》篇:“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
”鄭玄箋:“條桑枝落之,采其葉也。
”毛苌《傳》:“遠,枝遠也;揚,條揚也。
”孔穎達疏:“言‘遠,枝遠者’,謂長枝去人遠也;‘揚,條揚者’,謂長條揚起者,皆手所不及,故枝落之而采取其葉也。
” 月令占鸠羽,蠶家飼馬頭。
閨中攜伴侶,陌上競筐鈎。
纖手雖頻摘,高柯未盡收。
正當枝葉茂,無惜斧斨求。
翠折和煙堕,青肥帶露柔。
功期資黼黻,事偶似薪槱。
稍覺清陰減,仍餘老幹留。
豐年甘雨足,轉眼綠雲稠。
“條桑”與“猗彼女桑”有别,依據注疏,語最分明。
起二句點“蠶月”,三、四句轉到“桑”字,五、六句借“猗彼女桑”襯出“條”字。
以下切定“條”字發揮。
末四句挽到頌揚,亦極有力。
鸠羽 《禮·月令》:“季春之月,鳴鸠拂其羽,戴勝降于桑。
”鄭玄注:“蠶将生之候也。
” 馬頭 荀子《賦篇·第二十六》:“帝占之曰,此夫身女好而頭馬首者與?”楊倞注:“女好,柔婉也。
其頭又類馬首。
”《周禮》:“馬質禁原蠶者。
”鄭玄雲:“天文,辰為馬。
故《蠶書》曰:‘蠶為龍精,月值大火,則浴其種。
’是蠶與馬同氣也。
” 筐鈎 《晉書·禮志》:“蠶将生,擇吉日,皇後著十二笄步搖,依漢魏故事,衣青衣,乘油畫雲母安車,駕六馬,女尚書着貂蟬佩玺陪乘,載筐鈎。
”按:《韻府·因志》文有“漢魏故事”字,遂誤以漢魏故事,标為書名,而載此文于下。
考
”又:“坤為地。
”按:唐陸肱有《乾坤為天地賦》。
太極中含蘊,萌芽肇窈冥。
一奇還一耦,成象更成形。
動靜根相互,陰陽戶自扃。
德原昭健順,撰巳體清甯。
阖辟從茲起,周流未始停。
潛龍占地位,牝馬合天經。
六子綿生化,三才聚秀靈。
珍符歸闡握,聖道契千齡。
起二句原題,三、四句點題。
五句至八句言對待,十一句至十四句言流行。
佳在九句、十句折轉有力,使通篇氣機靈活,脈絡分明。
結四句,從天地推到人,從人推到聖人,亦極有次第。
太極 《易·系辭傳上》:“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王湜《易學論·太極》:“‘極’,訓‘中’,又訓‘窮’。
物理至中而極。
陽窮于南之中而陰生焉,陰窮于北之中而陽生焉。
太極則寂然不動,而會歸于一。
所謂陽極生陰,陰極生陽者,皆由是而後出焉,故能生兩儀也。
” 萌芽 揚雄《劇秦美新文》:“權輿天地未祛,睢睢盱盱,或玄而萌,或黃而芽。
”李善注:“言天地方開,故玄黃異色,而生萌芽也。
” 窈冥 《老子·第二十一章》:“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河上公注:“道惟窈冥無形,其中有精,實神明相薄,陰陽交會也。
” 一奇一耦 陶宗儀《說郛二·京氏易略》:“奇耦之數,取之于乾坤。
”按:《系辭傳》稱“陽卦奇,陰卦耦”,乃通諸卦言之,非乾坤之奇耦。
坊注引之誤。
成象成形 《易·系辭傳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韓伯注:“象況日月星辰,形況山川草木也。
” 根相互 周子《太極圖說》:“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
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朱子注:“動極而靜,靜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
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分之所以一定而不移也。
” 戶自扃 元稹《紀異》詩:“吾聞陰陽戶,啟閉各有扃。
”許慎《說文解字·第十二》:“‘扃’,外閉之,關也,從戶同聲。
” 健順 《易·說卦傳》:“乾,健也。
坤,順也。
”孔穎達疏:“乾象天,天體運轉不息,故為健也。
坤象地,地順承于天,故為順也。
” 撰 《易·系辭傳下》:“以體天地之撰。
”韓伯注:“撰,數也。
” 清甯 《老子·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
”河上公注:“一無為,道之子也。
言天得一,故能垂象清明;地得一,故能安靜不動搖。
” 阖辟 《易·系辭傳上》:“阖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阖一辟謂之變。
”孔穎達疏:“凡物先藏而後出,故先言坤,而後言乾。
阖戶謂閉藏萬物,若室之閉阖其戶。
辟戶謂吐生萬物,若室之開辟其戶。
一阖一辟謂之變者,開閉相循,陰陽遞至。
或陽變為陰,或開而更閉;或陰變為陽,或閉而還開,是謂之變也。
” 周流 《易·系辭傳下》:“周流六虛。
”孔穎達疏:“言陰陽周遍流動,在六位之虛。
” 潛龍 《易·上經·乾卦》:“初九,潛龍勿用。
”李鼎祚《周易集解》:“馬融曰:‘物莫大于龍,故借龍以喻天之陽氣也。
初九,建子之月,陽氣始動于黃泉,既未萌芽,猶是潛伏,故曰潛龍也。
’” 牝馬 《易·上經·坤卦》:“坤,元亨利牝馬之貞。
”朱震《漢上易傳》:“乾為馬,坤變之為牝馬,牝馬地類也。
無疆者,乾之行也。
坤依乾為行,以柔承剛,以順承健,乃能行地無疆,故曰利牝馬之貞。
” 地位天經 陸肱《乾坤為天地賦》:“乾為奇矣,以三而契彼天經。
坤蓋偶焉,以六而昭乎地位。
” 六子 《易·說卦傳》:“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
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
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
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
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
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
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孔穎達疏:“此一節說乾坤六子,明父子之道。
”王氏雲:“索,求也。
以乾坤為父母,而求其子也。
得父氣者為男,得母氣者為女。
坤,初求得乾氣為震,故曰長男。
坤,二求得乾氣為坎,故曰中男。
坤,三求得乾氣為艮,故曰少男。
乾,初求得坤氣為巽,故曰長女。
乾,二求得坤氣為離,故曰中女。
乾,三求得坤氣為兌,故曰少女。
” 生化 《列子·天瑞篇》:“有生不生,有化不化。
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
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
常生常化者,無時不生,無時不化,陰陽爾,四時爾。
” 三才 《易·系辭傳下》:“《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
” 秀靈 關朗《易傳動靜義·第九》:“人皆天地之靈,五行之秀也。
靈全秀淳,則為君子。
靈秀不具,則為小人。
千人一靈,萬人一秀。
” 珍符 班固《東都賦》:“于是聖皇乃握乾符,闡坤珍。
”呂延濟注:“握,持也。
乾符,赤伏符也。
闡,開也。
坤珍,《洛書》也。
” 千齡 《晉書·禮志》:“創千齡之英範。
” 菊殘猶有傲霜枝 王式丹 蘇轼《贈劉景文》詩:“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 園圃初冬日,椮滿眼看。
入檐霜氣重,匝野木聲幹。
獨有黃花好,無妨綠葉殘。
孤标非附熱,晚節豈驚寒?缟缟方鋪砌,鮮鮮自覆欄。
留香三徑冷,得氣一枝單。
蟋蟀藏應久,芙蓉伴亦難。
滿頭還亂插,傍夕好供餐。
天意遲清景,吾生愛古歡。
和陶新得句,泛酒莫闌珊。
起四句先寫秋之蕭瑟,然後“菊殘”二字說得有根,“獨有”二字出得有力。
此題前聚勢之法。
亦因篇幅稍長,故不妨如此展步。
五句至十二句,正寫題面,十三句至二十句,題後詠歎以足之,結還出處亦隐秀。
通首一氣相生,神完力聚。
“幹”字頗險。
然本岑嘉州“踏地葉聲幹”及李義山“霜野物聲幹”句。
凡押險韻,須有根據方穩适。
椮 《楚詞·九辯》:“萷椮之可哀兮,形銷铄而瘀傷。
”王逸注:“華葉已落,莖獨立也。
” 黃華 《禮·月令》:“季秋之月,鞠有黃華。
”衛湜《禮記集說》:“嚴陵方氏曰:桃華于仲春,桐華于季春,皆不言‘有’。
獨于鞠言‘有’者,以萬物皆華于陽,獨鞠華于陰而已,故特言‘有’。
《春秋傳》曰:‘有者,不宜有也。
’桃華之紅,桐華之白,皆不言其色,獨鞠言其色而曰黃者,以華于陰中,其色正應陰之盛故也。
” 綠葉 鐘會《菊花賦》:“缥幹綠葉。
” 孤标 韓琦《和崔象之紫菊》詩:“孤标隻取當筵重,不似尋常泛酒花。
” 附熱 杜甫《去矣行》:“焉能作堂上燕,銜泥附炎熱。
” 晚節 韓琦《九日水閣》詩:“雖慚老圃秋容淡,且看黃花晚節香。
”胡仔《苕溪漁隐叢話》:“魯直詩雲:‘黃花晚節尤可惜,青眼故人殊不來。
’與魏公‘且看黃花晚節香’,皆于黃花用‘晚節’二字。
蓋草木正搖落之時,惟黃花獨秀,故可用此二字。
”按:宋祁《重陽不見菊》詩已有“留取金英晚節看”句,而魏公語特傳,詩以人重爾。
驚寒 陰铿《侍宴賦得夾池竹》詩:“垂翠不驚寒。
” 缟缟 夏侯湛《秋可哀賦》:“階缟缟以受霜。
” 鮮鮮 韓愈《祖席前字》詩:“霜曉菊鮮鮮。
” 三徑 陶潛《歸去來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 一枝 公乘億《秋菊有佳色》詩:“金剪一枝花。
” 蟋蟀 蘇轼《和子由記園中草木詩·第十首》自注:“八月十一日夜宿府學,方和此詩。
夢與弟遊南山,出詩數十篇,夢中甚愛之。
及覺,唯記一句雲:‘蟋蟀悲秋菊。
’” 芙蓉 蘇轼《芙蓉》詩:“溪邊野芙蓉,花水相媚好。
坐看池蓮盡,獨伴霜菊槁。
” 滿頭 亂插 杜牧《九日齊安登高》詩:“菊花須插滿頭歸。
” 傍夕 供餐 《楚詞·離騷經》:“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 清景 陸雲《逸民賦》:“望靈嶽之清景兮,思佳人于雲端。
” 古歡 漢無名氏《古詩·第十六首》:“良人惟古歡。
”李善注:“良人,念昔之歡愛。
” 和陶 蘇轼《東坡和陶詩引》:“是時轍亦遷海康,書來告曰:‘古之詩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則始于東坡。
’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
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绮,癯而實腴。
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
吾前後和其詩,凡一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謂不甚愧淵明。
今将集而并錄之,以遺後之君子,其為我志之。
”按:《唐彥謙集》有《和淵明詠貧士韻七首》,則和陶不始于東坡,蓋偶未考。
得句 左思《三都賦序》,李善注:“臧榮緒《晉書》曰:‘左思,字太沖,齊國人。
少博覽文史,欲作《三都賦》,遂構思十稔,門庭藩溷,皆著紙筆,遇得一句,即疏之。
’”李商隐《閑遊》詩:“得句總堪誇。
” 泛酒 陶潛《飲酒詩·第七首》:“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 闌珊 白居易《詠懷》詩:“詩情酒興漸闌珊。
”黃公紹《古今韻會·平聲上》:“闌珊,凋散貌。
” 西王母獻益地圖 陳世倌 王應麟《玉海·地理部》:“《書·帝驗期》:‘西王母于大荒之國得益地圖,慕舜德,遠來獻之。
’”張君房《雲笈七簽·墉城集仙錄》:“昔黃帝讨蚩尤之暴,王母遣使白虎之神,乘白鹿集帝之庭,授以地圖。
其後,虞舜攝位,王母遣使授舜白玉環,又授益地圖。
遂廣黃帝之九州為十有二州。
”按:唐錢起有《蓋地圖賦》,然《初學記》引《帝王世紀》,已作益地圖。
《路史》稱長胡獻白狼之霜,西母進益疆之版,與《集仙錄》合。
錢賦亦闡發“益”字意。
“蓋”字,殆傳刻誤耳。
蒲坂垂裳治,瑤池納赆趨。
南風聞雅操,西母獻神符。
花說三千歲,人經五萬途。
來時青鳥報,貢處白環俱。
形勢金瓯拓,文章玉字殊。
封山增舜典,括地補河圖。
契合群靈助,馨香一德孚。
還如收月,奕世仰神谟。
起四句點題,五句至八句寫“西王母獻”,九句至十二句寫“益地圖”,十三、十四句能抉題之所以然。
蒲坂 桑欽《水經·河水四》:“又南過蒲坂縣西。
”郦道元注:“皇甫谧曰:‘舜所都也。
’或言蒲坂,或言平陽及瀵者也。
今城中有舜廟。
” 垂裳 《易·系辭傳下》:“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孔穎達疏:“垂衣裳者,以前衣皮,其制短小。
今衣絲麻布帛,所作衣裳,其制長大,故雲垂衣裳也。
” 瑤池 《穆天子傳》:“乙醜,天子觞西王母于瑤池之上。
” 納赆 顔延年《赭白馬賦》:“暨明命之初基,罄九區而率順。
有肆險以禀朔,或逾遠而納赆。
”李善注:“《蒼颉篇》曰:‘赆,财貨也。
’《說文》曰:‘赆,會禮也。
’” 南風 《禮·樂記》:“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
”鄭玄注:“《南風》,長養之風也,以言父母之長養己。
其辭未聞也。
”孔穎達疏:“此《南風》歌辭未得聞也。
如鄭此言,則非《詩·凱風》之篇。
熊氏以為《凱風》,非矣。
”案,《聖證論》引《屍子》及《家語》難鄭雲:“昔者,舜彈五弦之琴。
其辭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鄭雲‘其辭未聞’,失其義也。
”今按,馬昭雲:“《家語》,王肅所增加,非鄭所見。
又《屍子》雜說,不可取證正經,故言未聞。
”按,高誘注《淮南子》曰:“《南風》,凱樂之風。
”曹植《靈芝篇》曰:“蓼莪誰所興,念之令人老。
退詠南風詩,灑淚滿帏抱。
”亦暗合鄭注。
蓋漢魏間皆主此說。
然《家語》雖王肅僞撰,而屍子乃商鞅之師,則“阜财解愠”之詞,其來已久,故至今仍主王說。
雅操 劉向《琴賦》:“葳蕤心而自愬兮,伏雅操之循則。
” 西母 《爾雅·釋地》:“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
”郭璞注:“觚竹在北,北戶在南,西王母在西,日下在東,皆四方昏荒之國,次四極者。
”按:西王母,本國名。
《大戴禮記》《竹書紀年》亦載之,不言靈異。
《穆天子傳》《山海經》,稍談神怪。
《漢武内傳》之類,托名班固,乃輾轉增加。
然司馬遷不信《山海經》。
郭璞自注《山海經》《穆天子傳》,而注《爾雅》此句,曾不一言。
蓋作史釋經,謹嚴如是。
陸氏《釋文》,邢氏疏中乃引之,陋矣。
文人引用,始于相如《大人賦》,今已沿為故實。
詞章藻繪,原所不拘,而不可不知源委。
神符 揚雄《劇秦美新文》:“與天剖神符,地合靈契。
”李善注:“分天之符,合地之契,言應錄而王也。
” 三千歲 班固《漢武帝内傳》:“又命侍女索桃,須臾,以盤盛桃七枚,大如鴨子,形色青,以呈王母。
母以四枚與帝,自食三桃。
桃之甘美,口有盈味。
帝食辄錄核。
母曰:‘何謂?’帝曰:‘欲種之耳。
’母曰:‘此桃三千歲一生實耳。
中夏地薄,種之不生,如何?’帝乃止。
” 五萬途 《山海經·大荒西經》:“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
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
”桑欽《水經·河水一》:“昆侖墟在西北,去嵩高五萬裡,地之中也。
” 青鳥 徐堅《初學記·歲時部下》:“《漢武故事》曰:七月七日,上于承華殿齋正中,忽有一青鳥從西而來,集殿前。
上問東方朔,朔曰:‘此西王母來。
’” 金瓯 《南史·朱異傳》:“我國家猶若金瓯,無一傷缺。
” 玉字 張君房《雲笈七簽·三洞經·教部·内音玉字經》雲:“天真皇人曰:‘諸天内音,自然玉字。
字方一丈,自然而見空無之上。
八角垂芒,精光亂眼。
靈書八會,字無正形。
其趣宛奧,難可尋詳。
’” 封山 《書·舜典》:“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
”孔安國《傳》:“肇,始也。
禹治水之後,舜分冀州為幽州、并州;分青州為營州。
始置十二州。
封,大也。
每州之名,山殊大者,以為其州之鎮。
” 括地 羅泌《路史·後紀·疏仡紀·夏後氏》:“始禹之治水七年矣。
傷功未就,愁然沉思。
于是上觀于河,河精授圖。
”羅蘋注:“《書·中候》雲:伯禹曰:‘臣觀于河伯,人首魚身,出曰:吾河精也。
授臣河圖,入淵。
’伯禹拜辭。
注:即《括地象》也。
”張彥遠《曆代名畫記》,述古之秘畫珍圖,《河圖括地象十一》。
《周禮·地官·大司徒》,孔穎達疏:“《河圖括地象》曰:‘天不足西北,地不足東南,西北為天門,東南為地戶。
’”又雲:“極廣長,南北二億三萬三千五百裡,東西二億三萬三千裡。
” 契合 杜甫《投贈哥舒開府二十韻》詩:“契合動昭融。
” 群靈 徐陵《司空徐州刺史侯安都德政碑》:“率土依風,群靈禀朔。
”張九齡《奉和聖制燭龍齋祭》詩:“精意允溢,群靈鼓舞。
”按:孝穆所雲“群靈”,謂含生之屬。
曲江所謂“群靈”,則謂群神。
此當用曲江義。
馨香 《書·君陳》:“至治馨香,感于神明。
”孔安國《傳》:“政治之至者,芬芳馨氣,動于神明。
” 一德 《書·鹹有一德》:“眷求一德,俾作神主。
” 月 《漢書·揚雄傳下》:“西厭月。
”注:服虔曰:“,音窟,穴之窟。
月,月所生也。
” 奕世 《國語·周語上》:“奕世載德。
”按:“奕”字,韋昭無注。
毛晃《增韻》曰:“奕葉,猶累葉也。
”則“奕世”當訓“累世”。
河源飛鳥外 阿克敦 郎士元《送楊中丞和蕃》詩:“河源飛鳥外,雪嶺大荒西。
” 赤阪新通道,黃河舊有源。
朝宗歸渤澥,疏派自昆侖。
果否通銀漢?依稀問火敦。
飛時鴻不度,尋去馬應煩。
俊鹘排風勢,盤雕沒草痕。
天低惟斷影,地闊更荒原。
投筆心仍壯,乘槎路尚存。
當年持虎節,曾憶下西蕃。
三、四句立言有體。
“俊鹘”四句,“飛鳥外”三字寫得出。
坊刻試帖,往往互易姓名,獨此詩未遭移掇。
文勤兩使西域,不能假借他人也。
赤阪 《漢書·西域傳》:“又曆大頭痛、小頭痛之山,赤土身熱之阪。
”鮑照《代苦熱行》:“赤阪橫西阻。
” 通道 《書·旅獒》:“惟克商,遂通道于九夷八蠻。
” 朝宗 《書·禹貢·荊州》:“江漢朝宗于海。
”孔安國《傳》:“二水經此州而入海,有似于朝百川,以海為宗。
‘宗’,尊也。
”按:“朝宗”字,亦見《詩·小雅》,《鄭箋》所解與孔不同。
此詩以“朝宗”對“疏派”,蓋用孔說。
二卷《清濟貫濁河》詩,以“朝宗”對“經緯”,則從鄭說也。
勃澥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浮勃澥。
”司馬貞《索隐》:“案,《齊都賦》雲:‘海旁曰勃,斷水曰澥也。
’”《書·禹貢》:“導河積石,至于龍門。
南至于華陰,東至于底柱,又東至于孟津,東過洛汭,至于大伾;北至洚水,至于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
” 疏派 駱賓王《詠水》詩:“疏派合天津。
” 昆侖 《爾雅·釋水》:“河出昆侖虛,色白。
所并渠千七百,一川色黃。
百裡一小曲,千裡一曲一直。
” 通銀漢 羅隐《黃河》詩:“解通銀漢應須曲。
”按:河通銀漢,古無是說,始于劉義慶《集林》。
殆因《河圖·括地象》有“河精上為天漢”之語而附會。
詳四卷《查客至鬥牛》詩。
依稀 謝靈運《行田登海口盤嶼山》詩:“依稀采菱歌。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李善注:“響像,猶依稀,非正形聲也。
” 問火敦 《元史·地理志·河源附錄》:“按河源在土蕃朵甘思西鄙,有泉百餘泓,沮洳散渙,弗可逼視。
方可七八十裡,履高山下瞰,燦若列星,以故名火敦腦兒。
火敦,譯言星宿也。
” 鴻不度 李益《聽曉角》詩:“無限塞鴻飛不度。
” 馬應煩 曹植《洛神賦》:“車殆馬煩。
” 俊鹘 杜甫《朝詩·第一首》:“俊鹘無聲過。
” 排風 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浴雨排風。
” 盤雕 許棠《成紀書事詩·第二首》:“天垂大野雕盤草。
” 投筆 《後漢書·班超傳》:“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
久勞苦,嘗辍業投筆歎曰:‘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骞,立功異域,以取封侯。
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乘槎 杜甫《有感詩·第一首》:“乘槎斷消息,無處覓張骞。
”按:張骞乘槎,《史記》《漢書》皆不載。
始見宗懔《荊楚歲時記》,亦詳四卷《查客至鬥牛》詩。
虎節 《周禮·地官·掌節》:“凡邦國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皆金也,以英蕩輔之。
”鄭玄注:“山多虎,平地多人,澤多龍。
以金為節,鑄象焉。
必以其國所多者于以相别,為信明也。
今漢有銅虎符。
” 恭賦禦制農事遍東臯 張廷璐 節序方初夏,郊原正麥秋。
霓旌臨繡陌,煙舍帶新疇。
柳色青如畫,桑陰翠欲流。
香風聞煮繭,晨露聽驅牛。
處處催秧馬,村村候雨鸠。
廟堂宵旰慮,編戶稻粱謀。
朱火行将滿,黃雲漸欲收。
堯天皆樂土,擊壤遍歌讴。
起二句序時令。
“霓旌”二句,從巡省落到“東臯”。
“柳色”二句寫“東臯”,“香風”二句寫農事,“處處”二句寫“遍”字,“廟堂”二句即農事,足上文,即以起下文。
麥秋 《禮·月令》:“孟夏之月,麥秋至。
”衛湜《禮記集說》:“嚴陵方氏曰:‘凡物生于春,長于夏,而成于秋。
而麥獨成于夏,故于是月言麥秋至。
蓋于時為夏,于麥為秋故也。
’” 霓旌 宋玉《高唐賦》:“霓為旌。
” 繡陌 陳暄《長安道》:“長安開繡陌。
” 煙舍 李商隐《子初郊墅》詩:“亦拟城南買煙舍。
” 新疇 陶潛《和劉柴桑》詩:“新疇複應畬。
” 青如畫 孫鲂《楊柳枝詞·第一首》:“一行如畫隔遙津。
” 翠欲流 陸遊《老學庵筆記》:“東坡《牡丹》詩雲:‘一朵妖紅翠欲流。
’初不曉‘翠欲流’為何語。
及遊成都,過木行街,有大署市肆曰:‘郭家鮮翠紅紫鋪。
’問土人,乃知蜀語‘鮮翠’,猶言鮮明也。
東坡蓋用鄉語雲。
” 煮繭 李郢《暮春山行田家歇馬》詩:“茅廚煮繭掉車聲。
”範成大《缲絲行》:“舍後煮繭門前香。
” 驅牛 柳宗元《田家詩·第一首》:“驅牛向東阡。
” 秧馬 蘇轼《秧馬歌·引》:“予昔遊武昌,見農夫皆騎秧馬。
以榆棗為腹,欲其滑;以楸桐為背,欲其輕。
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兩髀雀躍于泥中。
系束藁其首,以縛秧,日行千畦。
較之伛偻而作者,勞佚相絕矣。
《史記》:‘禹乘四載,泥行乘橇。
’解者曰:‘橇形如箕,擿行泥上。
’豈秧馬之類乎?” 雨鸠 陸佃《埤雅·釋鳥》:“鹁鸠,灰色,無繡項。
陰則屏逐其匹,晴則呼之,語曰‘天将雨,鸠逐婦’者是也。
” 廟堂 《淮南子·主術訓》:“揄策于廟堂之上。
”《楚詞·九歎·逢紛》:“始結言于廟堂兮,信中途而叛之。
”王逸注:“廟者,先祖所居也。
言人君為政舉事,必告于祖廟,議之于明堂。
” 宵旰 徐陵《陳文帝哀策文》:“勤民聽政,旰食宵衣。
”杜甫《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詩:“宵旰憂虞轸。
”按:仇兆鳌《杜詩詳注》引《左傳》注“旰食”字,引《儀禮》注“宵衣”字。
不知《儀禮》“宵衣”之“宵”,鄭氏明注即“绡”字。
蓋古文假借,意義迥别,仇氏抄撮類書《韻府》成此注,多不檢驗本書,故訛謬往往類此。
編戶 《漢書·高帝紀》:“呂後與審食其謀曰:‘諸将故與帝為編戶民。
’”注,師古曰:“編戶者,言列次名籍也。
” 朱火 陳子昂《感遇詩·第十三首》:“青春始萌達,朱火已滿赢。
” 黃雲 孫奕《示兒編·詩說》:“詩人喜荊公‘缲成白雪桑重綠,割盡黃雲稻正青’之句,而不知其有斧鑿痕。
竊謂雪不成缲,雲不可割,請易‘缲’為‘卷’,易‘割’為‘收’,則絲麥自見。
” 堯天 《史記·五帝本紀》:“帝堯者放勳,其仁如天。
”司馬貞《索隐》:“如天之涵養也。
”杜審言《蓬萊三殿侍宴奉敕詠終南山應制》詩:“長此戴堯天。
” 樂土 《詩·魏風·碩鼠》篇:“适彼樂土。
”鄭玄箋:“樂土,有德之國。
” 擊壤 謝靈運《初出郡》詩:“即是羲唐化,獲我擊壤聲。
”李善注:“周處《風土記》曰:‘擊壤者,以木作之。
前廣後銳,長四尺三寸,其形如履。
将戲,先側一壤于地,遙于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擊之,中者為上。
’”《論衡》曰:“堯時,百姓無事,有五十之民,擊壤于塗。
”按:四尺三寸,《困學紀聞》作“尺三寸”。
春從何處來 錢陳群 吳均《春日》詩:“春從何處來,拂水複驚梅。
” 草意金鈎屈,冰痕水鏡開。
溫暾知氣暖,倏忽已春回。
誰遣如期到,端應有自來。
偶然相問訊,轉覺屢疑猜。
煙暖莺微覺,風和柳暗催。
尋蹤空杳藹,伫目但徘徊。
萬紫千紅遍,三才一氣該。
雷從何處起?程邵試詳推。
唐試帖亦有此道。
癡寫春光,下四字消歸烏有。
論者曲為之詞,正如拙于女紅,反嗤纂組為傷巧。
此乃課虛叩寂,妙入希夷。
金鈎 胡仔《苕溪漁隐叢話·桐江詩話》雲:“曼卿一日春初,見階砌初生之草,其屈如鈎,而顔色未變,因得一句雲‘草屈金鈎綠未回’。
” 水鏡 白行簡《春從何處來》詩:“消冰水鏡開。
” 溫暾 陶宗儀《辍耕錄》:“南人方言曰‘溫暾’者,懷暖也。
唐王建《宮詞》‘新晴草色暖溫暾’,又白樂天詩‘池水暖溫暾’,則古已然矣。
” 倏忽 《楚詞·招魂》:“往來倏忽。
”王逸注:“倏忽,疾急貌也。
” 莺微覺 錢可複《莺出谷》詩:“拂柳宜煙暖,沖花覺路春。
” 柳暗催 宋之問《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制》詩:“春遲柳暗催。
” 杳藹 陳琳《柳賦》:“蔚昙昙其杳藹。
” 徘徊 《漢書·高後紀》:“徘徊往來。
”注,師古曰:“徘徊,猶彷徨不進之意也。
” 萬紫千紅 朱子《春日》詩:“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 三才一氣 潘嶽《西征賦》:“古往今來,邈矣悠哉。
寥廓惚恍,化一氣而甄三才。
” 雷從何處起 朱子《二程遺書·二十二·張繹師說》:“邵堯夫謂程子曰:‘子雖聰明,然天下之事亦衆矣,子能盡知耶?’子曰:‘天下之事,某所不知者固多。
然堯夫所謂不知者何事?’是時,适雷起,堯夫曰:‘子知雷起處乎?’子曰:‘某知之,堯夫不知也。
’堯夫愕然曰:‘何謂也?’子曰:‘既知之,何用推數也。
以其不知,故待推而後知。
’堯夫曰:‘子以為起于何處?’子曰:‘起于起處。
’堯夫瞿然稱善。
” 禁林聞曉莺 陳惪華 按:唐陸扆有《禁林聞曉莺》詩。
上林天欲曙,出谷有新莺。
未許雙柑聽,先來五柞鳴。
一枝宮樹穩,百啭曉風清。
細細催銀箭,飛飛繞玉京。
瀛洲吟草色,長樂聞鐘聲。
待漏趨三殿,流音入九成。
曲惟天上有,春到禁中生。
載筆從容客,歌應次第赓。
首二句點“曉莺”,三、四拍醒“禁林”,措語警策。
以下八句,“曉”字、“禁林”字,分配勻整。
“待漏”二句,随手帶入“聞”字作收,布置完密。
上林 揚雄《羽獵賦序》:“武帝廣開上林,東南至宜春鼎湖,禦宿昆吾,旁南山,西至長楊五柞,北繞黃山,濱渭而東,周袤數百裡。
穿昆明池,象滇河。
營建章鳳阙,神明娑,漸台泰液,象海水周流方丈、瀛洲、蓬萊。
遊觀侈靡,窮妙極麗。
” 出谷 李綽《尚書故實》:“今謂進士登第為遷莺者,久矣。
蓋自《伐木》詩:‘伐木丁丁,鳥鳴嘤嘤。
出自幽谷,遷于喬木。
’又曰‘嘤其鳴矣,求其友聲’,并無莺字。
頃歲省試《早莺求友》詩,又《莺出谷》詩,别書固無證據,豈非誤欤?”王楙《野客叢書》:“《東臯雜錄》曰:《詩》‘伐木丁丁,鳥鳴嘤嘤。
出自幽谷,遷于喬木’。
《鄭箋》雲:‘嘤嘤,鳥聲。
’正文與注皆未嘗及黃鳥。
白樂天作《六帖》,始類莺門中,又作詩每用之。
其後多祖述之也。
洪駒父謂《禽經》稱‘莺鳴嘤嘤’,要是後人附合。
仆觀張平子《東京賦》:‘雎鸠麗黃,關關嘤嘤。
’然則以嘤嘤為黃鹂用,自漢已然,不可謂自樂天始也。
”按:《東京賦》亦概舉鳥聲,未必分屬。
梁昭明太子《錦帶書·姑洗二月啟》曰:“啼莺出谷,争傳求友之聲。
”始明出“莺”字。
唐人諸詩,蓋沿此而誤。
雙柑 馮贽《雲仙雜記》:“戴颙春日攜雙柑鬥酒,人問何之?曰:‘往聽黃鹂聲。
此俗耳針砭,詩腸鼓吹,汝知之乎?’”原注:《高隐外書》。
五柞 葛洪《西京雜記》:“五柞宮有五柞樹,皆連三抱,上枝蔭數十畝。
” 一枝 《全唐詩話》:“義府初遇,以李大亮、劉洎之薦。
太宗召令詠烏,義府曰:‘日裡揚朝彩,琴中聞夜啼。
上林如許樹,不借一枝栖。
’帝曰:‘與卿全樹,何止一枝?’” 百啭 賈至《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詩:“百啭流莺繞建章。
” 銀箭 《周禮·夏官·挈壺氏》鄭玄注:“鄭司農雲:懸壺以為漏,漏之箭晝夜共百刻,冬夏之間有長短焉。
太史立成法,有四十八箭。
”賈公彥疏:“此據漢法而言,則以器盛四十八箭,各百刻。
以壺盛水,懸于箭上節,而下之水,水淹一刻,則為一刻。
四十八箭者,蓋取倍二十四氣也。
”《詩·齊風·東方未明》篇,孔穎達疏:“刻,謂置箭壺内,刻以為節,而浮之水上,令水漏而刻下,以記晝夜昏明之度數也。
”陳祥道《禮書》:“孔穎達謂:‘浮箭壺内,以出刻為準。
’賈公彥謂:‘漏水壺内,以沒刻為度。
’蓋各述其所聞而已。
雖浮沒不同,大概一也。
《渾儀制》曰:‘鑄金銅人為胥徒,居壺之左右。
以左手握箭,右手指刻,以别早晚。
’則出刻之說,與此合欤。
”徐陵《勸進梁元帝表》:“蓂莢伺晨,無勞銀箭。
”按:銀箭,蓋以銀為漏箭之飾。
李峤《詠銀》詩亦用飾箭事,必有故實,今不可考。
玉京 葛洪《枕中書》:“《真書》曰:‘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
山中宮殿,并金玉飾之。
’又,《真記》曰:‘元都玉京七寶山,周回九萬裡,在大羅之上。
城上七寶宮,宮内七寶台,台有上中下,三宮如一宮。
城一面二百四十門。
方生八行寶林,綠葉朱實,五色芝英,上有萬二千種芝。
沼中蓮花,徑度十丈。
上宮,是盤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元聖母所治。
中宮,太上真人、金阙老君所治。
下宮,九天真皇、三天真王所治。
’” 瀛洲 草色 李白《侍從宜春苑奉诏賦龍池柳色初青,聽新莺百啭歌》:“東風已綠瀛洲草。
” 長樂 鐘聲 《三輔黃圖》:“鐘室在長樂宮。
”徐陵《玉台新詠·序》:“厭長樂之疏鐘。
”錢起《贈阙下裴舍人》詩:“二月黃鹂飛上林,春城紫禁曉陰陰。
長樂鐘聲花外盡,龍池柳色雨中深。
” 待漏 李昉《太平禦覽·天部二》:“《東觀漢記》曰:‘樊英每當直事,常晨駐車待漏。
’” 三殿 王應麟《玉海·宮室部》:“三殿者,麟德殿也。
一殿而有三面,故名,亦曰三院。
結鄰郁儀樓,即三殿之東西廊也。
”程大昌《雍錄》:“蓋三殿也者,南北相重,先含元,次宣政,又次紫宸。
”按:二說不同,以唐事考之,王伯厚所說為是。
九成 《書·益稷》:“箫韶九成,鳳凰來儀。
”孔安國《傳》:“備樂九奏,而緻鳳凰。
”孔穎達疏:“成,謂樂曲成也。
鄭雲:成,猶終也。
每曲一終,必變更奏。
故《經》言‘九成’,《傳》言‘九奏’,《周禮》謂之‘九變’,其實一也。
”《周禮·春官·大司樂》賈公彥疏:“言六變、八變、九變者,謂在天地及廟庭而立四表,舞人從南表向第二表為一成,一成則一變。
從第二至第三為二成,從第三至北頭第四表為三成。
舞人各轉身南向于北表之北,還從第一至第二為四成,從第二至第三為五成,從第三至南頭第一表為六成。
若八變者,更從南頭北向第二為七成,又從第二至第三為八成。
若九變者,又從第三至北頭第一為九成。
” 天上 杜甫《贈花卿》詩:“此曲隻應天上有。
” 禁中 蔡邕《獨斷》:“禁中者,門戶有禁,非侍禦者不得入,故曰禁中。
”元稹《生春詩·第五首》:“何處生春早?春生曉禁中。
” 載筆 《禮·曲禮上》:“史載筆,士載言。
”孔穎達疏:“史,謂國史書錄王事者。
王若舉動,史必書之;王若行往,則史載書具而從之也。
不言簡牍,而言筆者,筆是書之主,則餘載可知。
” 從容 《史記·留侯世家》:“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衆。
”《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注:“師古曰:‘從容,閑語也。
從,音千容反。
’” 歌 赓 《書·益稷》:“乃赓載歌。
”孔安國《傳》:“赓,續;載,成也。
帝歌歸美股肱,義未足,故續歌。
先君後臣,衆事乃安,以成其義。
”孔穎達疏“《詩》‘西有長赓’”,《毛傳》亦以赓為續,是相傳有此訓也。
蠶月條桑 汪由敦 《詩·豳風·七月》篇:“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
”鄭玄箋:“條桑枝落之,采其葉也。
”毛苌《傳》:“遠,枝遠也;揚,條揚也。
”孔穎達疏:“言‘遠,枝遠者’,謂長枝去人遠也;‘揚,條揚者’,謂長條揚起者,皆手所不及,故枝落之而采取其葉也。
” 月令占鸠羽,蠶家飼馬頭。
閨中攜伴侶,陌上競筐鈎。
纖手雖頻摘,高柯未盡收。
正當枝葉茂,無惜斧斨求。
翠折和煙堕,青肥帶露柔。
功期資黼黻,事偶似薪槱。
稍覺清陰減,仍餘老幹留。
豐年甘雨足,轉眼綠雲稠。
“條桑”與“猗彼女桑”有别,依據注疏,語最分明。
起二句點“蠶月”,三、四句轉到“桑”字,五、六句借“猗彼女桑”襯出“條”字。
以下切定“條”字發揮。
末四句挽到頌揚,亦極有力。
鸠羽 《禮·月令》:“季春之月,鳴鸠拂其羽,戴勝降于桑。
”鄭玄注:“蠶将生之候也。
” 馬頭 荀子《賦篇·第二十六》:“帝占之曰,此夫身女好而頭馬首者與?”楊倞注:“女好,柔婉也。
其頭又類馬首。
”《周禮》:“馬質禁原蠶者。
”鄭玄雲:“天文,辰為馬。
故《蠶書》曰:‘蠶為龍精,月值大火,則浴其種。
’是蠶與馬同氣也。
” 筐鈎 《晉書·禮志》:“蠶将生,擇吉日,皇後著十二笄步搖,依漢魏故事,衣青衣,乘油畫雲母安車,駕六馬,女尚書着貂蟬佩玺陪乘,載筐鈎。
”按:《韻府·因志》文有“漢魏故事”字,遂誤以漢魏故事,标為書名,而載此文于下。
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