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待,花柳更無私”,作一串說,無斧鑿痕,無妝點迹,又豈隻是說景者之所能乎?他如“有客過茅宇,呼兒正葛巾”,“自愧無鲑菜,空煩卸馬鞍”,“憂我營茅棟,攜錢過野橋”,十字隻是五字,卻在第五、第六句上,亦不如晚唐之拘。

    正如山谷詩“秋盤登鴨腳,春網薦琴高”,其下卻雲“共理須良守,今年辍省曹”,上聯太工,下聯放平淡,一直道破,自有無窮之味,所謂善學老杜者也。

    又此篇末句“排悶”,似與“心不競”“意俱遲”同異,殊不知老杜詩以世亂為客,故多感慨。

    其初長吟野望時閑适如此,久之即又觸動羁情如彼,不可以律束縛拘羁也。

     過鹦鹉洲王處士别業 劉長卿 白首此為漁,青山對結廬。

    問人尋野筍,留客饋家蔬。

    古柳依沙發,春苗帶雨鋤。

    共憐芳杜色,終日伴閑居。

     送唐環歸敷水莊 賈浪仙 毛女峰當戶,日高頭未梳。

    地侵山影掃,葉帶露痕書。

    二句幽曲之至。

    然幽曲而出以自然,故異乎武功之瑣屑。

    松徑僧尋藥,沙泉鶴見魚。

    一川風景好,恨不有吾廬。

    “恨不有”三字未佳。

    “有”字或是“在”字之訛。

     八句皆好,三、四尤精緻。

    無中造有者,掃“山影”之謂也。

    微中緻著者,書“露痕”之謂也。

    人能作此一聯,亦可以名世矣。

     原上秋居 賈浪仙 關西又落木,心事複如何?歲月辭山久,秋霖入夜多。

    鳥從井口出,人自嶽陽過。

    倚杖聊閑望,田家未剪禾。

     五、六謂經年乃得下句,學者當細味之。

     孟融逸人 賈浪仙 孟君臨水居,不食水中魚。

    衣衲惟粗帛,筐箱隻素書。

    樹林幽鳥戀,世界此心疏。

    二句一比一賦,相連而下,奇恣之甚。

    拟棹孤舟去,何峰又結廬。

     五、六變體。

    若專如三、四則太鄙矣。

    不可不察此曲折也。

    三、四尚有氣韻,若俗手作此等句,則必鄙。

    虛谷亦防其漸耳。

     晚秋拾遺朱放訪山居 秦隐君(系) 不逐時人後,終年獨閉關。

    家中貧自樂,石上卧常閑。

    墜栗添新味,殘花帶老顔。

    侍臣當獻納,那得到空山? 五、六工。

    讀唐人五言律詩,千變萬化。

    賈島是一樣,張司業是一樣。

    忽讀此詩,又别是一樣。

     江村題壁 李商隐 此首不宜入“閑适類”。

     沙岸竹森森,維艄聽越禽。

    數家同老壽,一徑自陰深。

    喜客常留橘,應官說采金。

    傾壺真得地,愛日靜霜砧。

    “愛日”字鄙。

     三、四好,五、六亦是晚唐。

    義山詩體不宜作五言律詩。

    不淡不為極緻,而豔而組不可也。

    律詩亦不專以淡為貴。

    杜工部之聖,豈能以一“淡”字盡之?此種議論似高而陋。

    組織濃豔乃義山下乘,全集中亦大有好詩在。

     閑居 姚合 不自識疏鄙,終年住在城。

    過門無馬迹,滿宅是蟬聲。

    帶病吟雖苦,休官夢已清。

    何當學禅觀,依止古先生。

    武功詩之雅馴者。

     山中述懷 姚合 為客久未歸,寒山獨掩扉。

    晚來山鳥鬧,雨過杏花稀。

    三、四天然有韻,無武功折腰踽齒之狀。

    天遠雲空積,溪深水自微。

    此情對春色,欲盡總忘機。

    末句有訛。

     此詩相傳為周賀。

    檢賀集無之,自是歐公《詩話》誤。

     小隐自題 林和靖 竹樹繞吾廬,情深趣有餘。

    鶴閑臨水久,蜂懶得花疏。

    酒病妨開卷,春陰入荷鋤。

    嘗憐古圖畫,多半寫樵漁。

    可雲靜遠。

     有工有味,句句佳。

     放懷 陳後山 施食烏鸢喜,持經鳥雀聽。

    杖藜矜矍铄,顧影怪伶俜。

    門靜行随月,窗虛卧見星。

    擁衾眠未穩,艱阻飽曾經。

     選衆詩而以後山居其中,猶野鶴之在雞群也。

    前六句極其工,後二句不知宿于何寺,此以首二句“施食”“持經”四字鑿出。

    其實此事不必定在寺中,且不過寫老耽禅悅、物我相忘之意,亦不必實有其事。

    乃有逆旅漂泊之意。

    詩人窮則多苦思。

     放慵 陳簡齋 暖日薰楊柳,濃春醉海棠。

    放慵真有味,應俗苦相妨。

    官拙從人笑,交疏得自藏。

    雲移穩扶杖,燕坐獨焚香。

     此公氣魄尤大。

    起句十字,朱文公擊節,謂“薰”字、“醉”字下得妙。

    又何必專事晚唐?此正是晚唐字法。

    盛唐人渾渾穆穆,不以句眼為工。

     止齋即事(錄第二首) 陳止齋 教子時開卷,逢人強整襟。

    最貧看晚節,多病得初心。

    三、四深至。

    地僻茭蓮好,山低竹樹深。

    寄身同社燕,明日又秋砧。

     君舉以時文鳴。

    此二詩高古,緣才高也。

     夢回 翁靈舒 一枕莊生夢,回來日未斜。

    自煎砂井水,更煮嶽僧茶。

    宿雨消花氣,驚雷長荻芽。

    故山滄海角,遙念在春華。

     春日和劉明遠 翁靈舒 不奈滴檐聲,風回昨夜晴。

    一階春草碧,幾片落花輕。

    知分貧堪樂,無營夢亦清。

    看君話幽隐,如我願逃名。

     “四靈”中翁獨後死,然未能考其沒在何年。

    此四詩點圈處,十分佳也。

    《夢回》詩原本圈五、六句,此詩原本點中四句。

     七言五十首(錄二首) 題庵壁 陸放翁 衰發蕭疏雪滿巾,君恩乞與自由身。

    身并猿鶴為三口,家托煙波作四鄰。

    十日風号未成雪,一年梅發又催春。

    漁舟底用勤相覓,本避浮名不避人。

     白樂天有雲:“身兼妻子都三口,鶴與琴書共一船。

    ”尤佳。

    此亦小異而律同。

     耕罷偶書 陸放翁 新溉東臯畝一鐘,烏犍粗足事春農。

    灞橋風雪吟雖苦,杜曲桑麻興本濃。

    老大斷非金谷友,生存惟冀酒泉封。

    莫嘲野饷蕭條甚,箭茁莼絲亦且供。

     四句四事皆巧對。

     送别類 五言八十七首(錄二十一首) 送賀知章歸四明 唐明皇 豈不惜賢達,其如高尚何?□□□□□,□□□□□。

    □□□□□,□□□□□。

    □□□□□,□□□□□。

    當是誤記,存廣異聞。

     此詩會稽有石刻,朱文公為倉使時讀之,最喜起句雄健,偶忘記後六句,當俟尋索足之。

    原本此後錄明皇《送賀知章》詩一首,即今所行本注,其後曰:“今以中二句為首,又非原韻,恐誤記耶。

    ”吳孟舉曰:“似是後人補入,非虛谷原本。

    ” 永嘉浦逢張子容 孟浩然 逆旅相逢處,江村日暮時。

    衆山遙對酒,孤嶼共題詩。

    廨宇鄰鲛室,人煙接島夷。

    鄉園萬餘裡,永嘉、襄陽不至“萬裡”。

    此趁筆之病,然詩之工拙不在此。

    失路一相悲。

    自然雅饬。

     永嘉得孤嶼中川之名,自謝康樂始。

    此詩五、六俊美。

     送友人入蜀 李太白 見說蠶叢路,崎岖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夏日楊長甯宅送崔侍禦常正字入京探韻得“深”字 杜工部 醉酒揚雄宅,升堂子賤琴。

    不堪垂老鬓,還對欲分襟。

    天地西江遠,星辰北鬥深。

    烏台俯麟閣,長夏白頭吟。

     五、六悲壯,惟老杜長于此。

     送遠 杜工部 帶甲滿天地,胡為君遠行!親朋盡一哭,鞍馬去孤城。

    草木歲月晚,關河霜雪清。

    别離已昨日,此用江淹雜體《古别離》語,然“已”字不甚可解,恐有訛。

    因見古人情。

     前四句悲壯。

     送舍弟穎赴齊州 杜工部 岷嶺南蠻北,齊關東海西。

    此行何日到?送汝萬行啼。

    絕域惟高枕,清風獨杖藜。

    時危暫相見,衰白意都迷。

     贈别鄭煉赴襄陽 杜工部 戎馬交馳際,柴門老病身。

    把君詩過日,念此别驚人。

    地闊峨眉晚,天高岘首春。

    為于耆舊内,試覓姓龐人。

    末句借映恰合。

     鄭煉蓋能詩者,而其詩不傳。

    三、四悲哀而新異,五、六工甚。

    此等詩可學也。

     贈别何邕 杜工部 生死論交地,何由見一人?悲君随燕雀,薄宦走風塵。

    綿谷元通漢,沱江不向秦。

    五陵花滿眼,傳語故鄉春。

     三、四系十字句法。

     送懷州吳别駕 岑參 灞上柳枝黃,垆頭酒正香。

    春流飲去馬,暮雨濕行裝。

    起四句風韻特佳。

    驿路通函谷,州城接太行。

    覃懷人總喜,别駕得王祥。

     此岑參三送人詩,皆壯浪宏闊,非晚唐手可望。

     送張子尉南海 岑參 不擇南州尉,高堂有老親。

    樓台重蜃氣,邑裡雜鲛人。

    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嶺春。

    此鄉多寶玉,慎莫厭清貧。

    末二句從首句生出,言雖為貧而仕,亦不可不厲清操。

     送康判官往新安賦得江路西南永 皇甫冉 題原本脫“賦”字,又訛“永”為“尹”,考本集改正。

     不向新安去,那知江路長。

    猿聲比廬霍,水色勝潇湘。

    驿樹收殘雨,漁家帶夕陽。

    句有畫意。

    何須愁旅泊,使者有輝光。

    結雖近鄙,然不落套。

     唐人詩,多前六句說景物,末兩句始以情思、議論結裹,亦一體也。

    此種已開“九僧”“四靈”先煉腹聯,後裝頭尾一派。

     送單于裴都護赴西河 崔颢 征馬去翩翩,起得矯健。

    城秋月正圓。

    落得雄闊。

    匈奴常以月滿進兵,此句非泛說。

    單于莫近塞,都護欲臨邊。

    漢驿通煙火,胡沙乏井泉。

    功成須獻捷,未必去經年。

    起勢矯健,不能更以惜别衰飒語作收。

    此為選聲配色。

     送孫明秀才往潘州谒韋卿 李頻 北鳥飛不到,北人今去遊。

    起勢飄忽。

    天涯浮瘴水,嶺外問潘州。

    草木春冬茂,猿猱日夜愁。

    定知遷客淚,隻敢對君流。

     雲陽館與韓升卿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幾度隔山川。

    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

    孤燈寒照雨,深竹暗浮煙。

    更有明朝恨,離杯惜共傳。

     三、四一聯,乃久别忽逢之絕唱也。

    四句更勝。

     送遠吟 孟東野 河水昏複晨,河邊相别頻。

    離杯有淚飲,别柳無枝春。

    一笑忽然斂,萬愁俄已新。

    東波與西日,不借遠行人。

    苦語是東野擅場。

     東野不作近體詩,昌黎謂“高處古無上”是矣。

    此近乎律。

    此是拗律,不但近之。

    “離杯有淚飲”,猶老杜“淚逐勸杯落”,而深切過之矣。

     送許棠 張喬 離鄉積歲年,歸路遠依然。

    夜火山頭市,春江樹杪船。

    寫景警策。

    幹戈愁鬓改,瘴疠喜家全。

    何處營甘旨?波濤浸薄田。

     秋夕與友話别 崔塗 懷君非一夕,此夕倍堪悲。

    華發猶漂泊,滄洲又别離。

    冷禽栖不定,衰葉堕無時。

    二句比也。

    況值幹戈隔,相逢未可期。

     旅舍别故人 崔塗 一日又欲暮,一年春又殘。

    病知新事少,老别舊交難。

    山盡路猶險,雨餘春尚寒。

    那堪試回首,烽火到長安。

     三、四好,尾句亦近老杜。

    “那堪”二字,詩中不當用,近乎俗。

    俗不在此,古人用之者多矣。

     送李侍禦過夏州 姚合 酬恩不顧名,走馬覺身輕。

    迢遞河邊路,蒼茫塞上城。

    沙寒無宿雁,虜近少閑兵。

    飲罷揮鞭去,傍人意氣生。

    落句得神。

     此詩以“虜近少閑兵”一句,能道邊塞間難道之景,故取之。

    此詩佳在末二句。

    此句殊不見工。

    上聯“迢遞河邊路,蒼茫塞上城”兩句似泛,亦無深病也。

    邊塞詩如此者甚多,不必寫出地名方為切題。

    必以此論,則第六句臨邊之地,何處不可用?大抵姚少監詩不及浪仙。

    有氣格卑弱者,如:“瘦馬寒來死,羸童餓得癡。

    ”“馬為賒來貴,童因借得頑。

    ”皆晚輩之所不當學。

    如王建“脫下禦衣偏得着,放來龍馬每教騎”,不惟卑,而又俗矣。

    東坡謂元輕白俗,然白亦不如是太俗也。

    又姚詩如:“茅屋随年借,盤餐逐日炊。

    無竹栽蘆看,思山疊石為。

    ”兩句一般無造化。

    又如:“檐燕酬莺語,鄰花雜絮飄。

    ”妝砌太密,則反淺拙。

    予以公論評之至此。

    其細潤而甚工者,亦不可泯沒。

    武功詩刻意求新,而不免有酸餡氣,不稱其名。

    誤學之便入魔道。

     送徐君章秘丞知梁山軍 梅聖俞 蒼壁束江流,孤軍水上頭。

    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