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梅花類 五言六十二首(錄九首) 庭梅詠 張子壽 芳意何能早?孤榮亦自危。

    更憐花蒂弱,不受歲寒移。

    朝雪那相妒,陰風已屢吹。

    馨香雖尚爾,飄蕩複誰知?純是寓意。

     此見《曲江集》第五卷。

    詳詠詩意,蓋為李林甫所陷,先罷相,又坐舉周子諒為禦史,貶荊州長史。

    此荊州詩也。

     山路見梅,感而作 錢起 莫言山路僻,還被好風催。

    行客凄涼過,村籬冷落開。

    晚溪寒水照,晴日數蜂來。

    五、六最佳。

    重聽江南酒,何因把一杯? 刊本誤以“蜂”為“峰”,必是“蜂”字無疑。

    梅發雖則尚寒,然晴日既暖,必有蜂采香,但不多耳,予每親見之。

     十月中旬至扶風見梅花 李義山 原本誤作“十一月”,考本集改。

     匝路亭亭豔,非時冉冉香。

    點明十月。

    素娥惟與月,青女不饒霜。

    贈遠虛盈手,傷離适斷腸。

    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仍以十月結。

    寓意略似曲江。

     義山之詩,入宋流為昆體。

    此語分明,或稱義山為昆體,誤。

    此謂梅花最宜月,不畏霜耳。

    添用“素娥”“青女”四字,則謂月若私之而獨憐,霜若挫之而莫屈者,亦奇。

    詩意謂“素娥”不過照之以月,“青女”實能摧之以霜。

    喻愛己者無補,妒己者可畏也。

    虛谷解未得其旨。

     梅花 梅聖俞 似畏群芳妒,先春發故林。

    曾無莺蝶戀,空被雪霜侵。

    不道東風遠,應悲上苑深。

    南枝已零落,羌笛寄餘音。

     偶折梅數枝置案上盎中,芬然遂開 張宛丘 偶别霜林陋,來蒙玉案登。

    “陋”字未穩,“玉案”字湊“登”字,亦抑,不妥帖。

    清香侵硯水,寒影伴書燈。

    見我粲初笑,贈人慵未能。

    此用陸凱事,懶于酬應,故曰“慵未能”。

    将何伴高潔,清曉誦《黃庭》。

    結案上密。

     “見我粲初笑,贈人慵未能”,更有味。

    以誦《黃庭》為梅伴,則兩俱高潔矣。

     感梅憶王立之 晁叔用 王子已仙去,梅花空自新。

    江山餘此物,海岱失斯人。

    賓客他鄉老,園林幾度春。

    城南載酒地,生死一沾巾。

    筆筆老潔。

     晁叔用,名沖之,自号具茨。

    有集。

    入江西派。

    王立之,名直方,居汴南。

    父棫,字才元,高資。

    元祐中,延緻名士唱和,為蘇、黃作頓有亭。

    呂居仁亦以其詩入派。

    此詩才學後山,更有老杜遺風。

     嶺梅 曾茶山 蠻煙無處洗,梅蕊不勝清。

    顧我已頭白,見渠猶眼明。

    三、四無一字切梅,而神味恰似,覺他花不足以當之。

    折來知韻勝,落去得愁生。

    坐入江南夢,園林雪正晴。

     此茶山将詣桂林時詩,有二絕連此詩後,雲《桂林梅花盛開有懷信守程伯禹》,故知之。

     梅花 尤延之 冷豔天然白,寒香分外清。

    稍驚春色早,又喚客愁生。

    待索巡檐笑,嫌聞出塞聲。

    園林多少樹,見爾眼偏明。

    結與茶山同意。

     此八句詩,卻如渾脫鑄成。

    本隻是爛熟說話,而無手段者,自不能撮虛空也。

     嚴先輩詩送紅梅次韻 趙昌文 盡道梅花白,能紅又一奇。

    渾疑丹換骨,不是酒侵肌。

    看此敷腴色,思侬少壯時。

    盛年雖不再,猶拟歲寒知。

    後四句不即不離,玲珑巧妙。

    而馮氏一概塗抹之,未喻其意。

     七言一百四十八首(錄七首) 和裴迪發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 杜工部 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

    此時對雪遙相憶,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愁。

    江邊一樹垂垂發,朝夕催人自白頭。

     老杜詩,自入蜀後又别,夔州又别,後至湖南又别。

    此詩脫去體貼,于不甚對偶之中,寓無窮婉曲之意。

    惟陳後山得其法。

    此後原本全錄和靖八梅詩。

    然八詩中,惟世傳“雪後園林才半樹,水邊籬落忽橫枝”,“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池水倒窺疏影動,屋檐斜入一枝低”三聯,及“半粘殘雪不勝清”一句實佳,餘皆粗淺不稱,無一篇完善者。

    和靖大有好詩,獨以此得名,可怪也。

    今并不錄,附議于此。

     梅花 陸放翁 月地雲階暗斷腸,知心誰解賞孤芳。

    起二句語俗而格卑,馮氏獨深取之,殆難理解。

    相逢隻怪影亦好,歸去始知身染香。

    渡口耐寒窺淨綠,橋邊凝怨立昏黃。

    與卿同是江南客,剩欲樽前說故鄉。

     雪後梅花盛開,折置燈下 曾茶山 滿城桃李望東君,破臘江梅未上春。

    窗幾數枝逾靜好,園林一雪倍清新。

    已無妙語形容汝,不用幽香觸撥人。

    迨此暇時當舉酒,明朝風雨恐傷神。

    “燈下”二字竟脫,然作折枝梅看自佳。

     “靜好”二字佳,“園林一雪倍清新”尤為佳句。

     次韻張守梅詩 劉屏山 草棘蕭蕭野岸隈,暗香消息已傳梅。

    雪欺籬落遙難認,暖入枝條并欲開。

    愁向天涯今度見,老随春色暗中來。

    似聞詩社多何遜,盍試招魂共一杯。

     五、六“天涯”“春色”有思緻。

     和宇文正甫探梅 張南軒 天與孤清迥莫憐,隻應空谷伴幽人。

    千林掃迹愁無奈,一點橫梢眼便親。

    顧影莫驚身易老,哦詩尚覺句能新。

    幾多生意冰霜裡,說與夭桃自在春。

    道學詩,不腐最難。

     此詩灑然出塵,其惓惓于當世之君子,至矣。

     梅花 尤延之 竹外籬邊一樹斜,可憐芳意自萌芽。

    也知春到先舒蕊,又被寒欺不放花。

    索笑幾回驚歲晚,相思一夜繞天涯。

    玉川語對工部語,極現成而不熟爛,應由神思不同。

    直須待得垂垂發,踏月相攜過酒家。

     澗東臨風飲,梅花尚未全放,一樹獨佳 韓仲止 殘雪餘寒二月來,澗東猶是欲開梅。

    夕陽影淡初尋句,流水聲清更把杯。

    取友喚鄰相領略,破荒擇勝獨徘徊。

    誰能折向南枝醉?“折向”二字不可解,必有訛誤。

    一陣寒香撲麝煤。

    落句劣甚,馮氏抹之是也。

     五、六惟陳後山到此地,仲止筆力古淡,亦能之。

    丙子年詩。

     雪類 五言三十首(錄七首) 舟中雪夜有懷盧十四侍禦弟 杜工部 朔風吹桂水,大雪夜紛紛。

    暗度南樓月,寒深北渚雲。

    燭斜初近見,舟重竟無聞。

    不識山陰道,聽雞更憶君。

     “舟重竟無聞”,可謂善言舟中聽雪之狀。

    凡用事必須翻案。

    翻案是詩之一法,“必須”二字有病。

    雪夜訪戴,一時故實。

    今用為不識路而不可往,則奇矣。

     年華 陳簡齋 二詩隻宜入“春日類”,不宜入“雪類”。

     去國頻更歲,為官不救饑。

    春生殘雪外,酒盡落梅時。

    白日山川映,青天草木宜。

    年華不負客,一一入吾詩。

     金潭道中 陳簡齋 晴路藍輿穩,舉頭閑望賒。

    前岡春泱漭,後嶺雪槎牙。

    海内兵猶壯,村邊歲自華。

    客行驚節序,回眼送桃花。

    “送”一作“望”。

    “望”字不如“送”字有味。

     陳簡齋無專題雪詩。

    此二首一雲“春生殘雪外”,一雲“後嶺雪槎牙”,皆于雪如畫,佳句也。

    且詩律絕高,特取此以備玩味。

    必欲備人備題,既不免牽強湊合矣。

    《律髓》之蕪雜,蓋亦由此。

     雪中偶成 潘子賤 飛花看六出,俄向臘中來。

    解驗人情喜,始知天意回。

    夜闌窗愈白,曉凍日難開。

    麥熟何時節?饑民正可哀。

     歉歲多流冗,邦侯善勞來。

    “來”字應讀去聲。

    馮氏抹之,是也。

    雪餘驚臘盡,耕近喜春回。

    郊野猶同色,江天已半開。

    短衣難掩胫,誰說少陵哀?二詩氣格殊高。

     潘良貴,字子賤,詩傳者不多。

    風格老練,而繳句皆高古悲怆。

    味其旨,仁人之言也。

    《用朱教授韻》:“架上殘書猶可讀,瓶中儲粟不堪舂。

    ”《用侄德久韻》:“尚餘披樹雪,已有浴溪禽。

    ”皆佳。

     雪 尤延之 睡覺不知雪,但驚窗戶明。

    飛花厚一尺,和月照三更。

    草木淺深白,丘塍高下平。

    饑民莫咨怨,第一念邊兵。

     見雪而念民之饑,常事也。

    今不止民之饑,有邊兵可念。

    歐陽詩:“可憐鐵甲冷徹骨,四十餘萬屯邊兵。

    ”以此忤晏相意,而晏相亦坐此罷相。

    然則凡賦詠者,又豈但描寫物色而已乎?描寫物色,便是晚唐小家。

    處處着論,又落宋人習徑。

    宛轉相關,寄托無迹,故應别有道理在。

     雪 楊誠齋 細聽無仍有,貪看立又行。

    落時晨卻暗,積處夜還明。

    幸自漫山好,何如到夏清?此句奇幻出意表。

    似知吾黨意,未遣日華晴。

    結二句是誠齋習徑。

     用白戰律,仍禁用故事。

    誠齋此詩,枯瘦甚矣。

     七言詩四十七首(錄十一首) 雪後書北台壁 蘇東坡 城頭初日始翻鴉,陌上晴泥已沒車。

    凍合玉樓寒起粟,光搖銀海眩生花。

    遺蝗入地應千尺,宿麥連雲有萬家。

    老病自嗟詩力退,空吟《冰柱》憶劉叉。

     雪宜麥而辟蝗,蝗生子入地,雪深一尺,蝗子入地一丈。

    “玉樓”為肩,“銀海”為眼,用道家語,然竟不知出道家何書。

    蓋《黃庭》一種書相傳有此說。

    “玉樓”“銀海”之說疑出詩話之附會。

    “銀海”為目,義尚可通。

    “凍合”兩肩,更成何語?且自宋迄今,亦無确指出何道書者,不如依文解之為是。

     黃昏猶作雨纖纖,夜靜無風勢轉嚴。

    但覺衾裯如潑水,不知庭院已堆鹽。

    五更曉色侵書幌,半夜寒聲落畫檐。

    試掃北台看馬耳,未随埋沒有雙尖。

     “馬耳”,山名,與“台”相對。

    坡知密州時作,年三十九歲。

    偶然用韻甚險,而再和尤佳。

    或謂坡詩律不及古人,然才高氣雄,下筆前無古人也。

    觀此雪詩,亦冠絕古今矣。

    雖王荊公亦心服,屢和不已,終不能壓倒。

     再用韻 蘇東坡 九陌凄風戰齒牙,三字不雅。

    銀杯逐馬帶随車。

    馮抹“帶随車”三字,以删去原詩“缟”字,便不見是雪,此種卻看得細。

    也知不作堅牢玉,無奈能開頃刻花。

    山谷“花”字韻詩用“天巧能開頃刻花”句,卻落俗格。

    此句隻換二字,其語頓活,故詩家雅俗之别,隻争用筆。

    對酒強歌愁底事,閉門高卧定誰家?台前日暖君須愛,冰下寒魚漸可叉。

     已分酒杯欺淺懦,敢将詩律鬥深嚴。

    漁蓑句好直堪書,柳絮才高不道鹽。

    敗履尚存東郭指,飛花又舞谪仙檐。

    書生事業真堪笑,忍凍孤吟筆退尖。

     “漁蓑句好”,鄭谷漁蓑,賴此增光。

    “不道鹽”三字出《南史》,詳見詩話及本詩注。

    退之:“兔尖齊莫并。

    ”若苦寒則退尖矣。

    李白詩:“好鳥迎春歌後院,飛花送酒舞前檐。

    ”文字可謂縛虎手。

    “叉”“尖”二字,和得全不吃力,非坡公天才,萬卷書胸,未易至此。

     讀《眉山集》次韻雪詩五首 王半山 原注:今取第一首,餘見注。

     古木昏昏未有鴉,凍雷聲閉阿香車。

    抟雲忽散簁為屑,剪水如紛綴作花。

    擁帚尚憐南北巷,持杯能喜兩三家。

    戲挼亂掬輸兒女,羔袖龍鐘手獨叉。

     和險韻,賦難題,此一詩已未易看矣。

    第一句謂日晦,第二謂雷蟄,皆所以形容寒天也。

    三、四謂抟雲而簁為屑,剪水而綴為花,所以形容雪之融結也。

    “擁帚”“持杯”,則謂以雪為苦者多,以雪為樂者少。

    末兩句最佳,“戲挼亂掬”者,兒女曹不畏雪也,老人則叉手于袖中耳。

    第二首“夜光往往多聯璧,小白紛紛每散花”,形容雪之積,雪之飛。

    “珠網連拘翼座”,此一句用佛書事。

    拘翼者,天帝之名也。

    《增益阿含經》有釋提桓與菩提論天帝拘翼治病藥事。

    “瑤池渺漫阿環家”,此一句用西王母事,阿環亦王母之名也。

    馮氏曰:阿環是上元夫人名。

    珠網之座,瑤池之家,以形容雪耳。

    然晦僻,不及坡之自然。

    末句“銀為宮阙尋常見,豈即諸天守夜叉”,言邂逅于雪天,見銀宮阙無夜叉以守之,亦牽強矣。

    第三首前聯“皭若易缁終不染,紛然能幻本無花”,亦佳,但頗裝點。

    “觀空白足甯知處,疑有青腰豈作家”,亦捏合。

    “慧可忍寒直覺晚,為誰将手少陵叉”,用立雪事,亦平平。

    第四首“長恨玉顔春不久,畫圖時展為君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