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秋日類
五言六十首(錄十四首)
悲秋
杜工部
涼風動萬裡,群盜尚縱橫。
家遠傳書日,秋來為客情。
愁窺高鳥過,老逐衆人行。
兩句合看,方見其妙。
始欲投三峽,何由見兩京? 此詩不勝悲歎,五、六尤哀壯激烈。
秋日暑退,贈白樂天 劉夢得 暑服宜秋着,清琴入夜彈。
人情皆向菊,風意欲摧蘭。
歲稔貧心泰,天涼病體安。
相逢取次第,卻甚少年歡。
三、四已佳,五、六十分佳絕。
五、六常語,三、四寄托深微,勝五、六。
此處虛谷多未解。
池上 白樂天 袅袅涼風動,凄凄寒露零。
蘭衰花始白,荷破葉猶青。
獨立栖沙鶴,雙飛照水螢。
若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淺而不俗。
第四句最新。
秋寄賈島 僧無可 暗蟲分暮色,默坐思西林。
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
昔因京邑病,并起洞庭心。
亦是吾兄事,遲回直至今。
聽雨徹夜,既而開門,乃是落葉如雨,此體極少而絕佳。
“微陽下喬木,遠燒入秋山”亦然。
陳後山“輝輝垂重露,點點綴流螢”,謂柏枝垂露若綴螢。
然一句指事,一句設譬,詩中之奇變者也。
此解亦通。
然作雨後落葉,亦未始不佳也。
惟後山二語确是如此解。
新秋雨後 僧齊己 夜雨洗河漢,詩懷覺有靈。
“覺有靈”三字湊。
籬聲新蟋蟀,草影老蜻蜓。
靜引閑機發,涼吹遠思醒。
逍遙向誰說?時泥漆園經。
齊己,潭州人。
與貫休并有聲,同師石霜。
二僧詩,唐之尤晚者。
此詩起句自然,第六句尤好。
究竟三、四句好。
原上秋草 僧古懷 “草”字有誤,當是“原上早秋”。
秋來深徑裡,老病眼慵開。
戶外行人絕,林間朔吹回。
亂蛩鳴古塹,殘日照荒台。
唯有他山約,相親入望來。
第六句深得秋意。
山中 釋秘演 結茅臨水石,淡寂益閑吟。
久雨寒蟬少,空山落葉深。
危樓乘月上,遠寺聽鐘尋。
昨得江僧信,期來此息心。
此石曼卿至交山東演也,歐陽公為其詩集序。
中四句鍛而成,卻足前後起末句。
九僧亦多如此。
此詩置九僧中不可辨。
落葉 潘逍遙 片片落複落,園林漸向空。
幾番經夜雨,一半是秋風。
靜擁莎階下,閑堆藓徑中。
二句太率。
岩松與岩桧,甯共此時同。
潘阆出處,予著《名僧詩話》已詳見。
《落葉》合入“着題”詩,今附“秋日類”中。
三、四有議論,五、六隻是體貼,尾句卻有出脫。
不如此,非活法也。
渭上秋夕閑望 潘逍遙 秋夕滿秦川,登臨渭水邊。
殘陽初過雨,何樹不鳴蟬?風格自高。
極浦涵秋月,孤帆沒遠煙。
漁人空老盡,誰似太公賢?馮鈍吟曰:結句呆。
五、六清淡。
尾句必合如此,乃有轉換。
馮默庵曰:落句急出題,非轉換也。
暮秋閑望 魏仲先 水閣閑登望,郊原欲刈禾。
壞檐巢燕少,積雨病蟬多。
砧隔寒溪搗,鐘随曉吹過。
扁舟何日去?江上負煙簑。
中四句皆工,第四句尤好。
雜詩 唐子西 兀兀且如此,出門安所之?手香柑熟後,發脫草枯時。
精力看書覺,情懷舉盞知。
真語,不嫌其樸。
炎州無過雁,二子在天涯。
水過漁村濕,沙寬牧地平。
片雲明外暗,斜日雨邊晴。
山轉秋光曲,川長暝色橫。
瘴鄉人自樂,耕釣各浮生。
馮氏曰:“漁”“牧”“耕釣”犯,“光”“色”又犯,“明”“暗”“暝色”又犯。
餘謂“漁村”“牧地”指其地,“耕釣”則指其人,語本相應,不得謂之犯。
“雲”“日”在天,“山”“川”在地,各自為景,亦不得謂之犯。
《律髓》可議之詩甚多,此種尚不必吹索。
子西惠州《雜詩》凡二十首,佳句甚多。
此二詩尤切于秋,而“山轉秋光曲”一聯,尤古今絕唱。
秋夜紀懷 陸放翁 北鬥垂蒼莽,明河浮太清。
風林一葉下,露草百蟲鳴。
病入新涼減,詩從半睡成。
還思散關路,炬火驿前迎。
中四句皆工。
秋晚 滕元秀 槭槭霜風勁,骎骎物象凋。
屢遷憐蟋蟀,一敗笑芭蕉。
“蟋蟀”自寓,“芭蕉”殆有所刺。
林葉疏逾響,山雲薄易消。
雖無遠行役,對此亦何聊。
元秀《秋晚》十首,今選其一。
此“屢遷”“一敗”之句,為絕妙“江西體”也。
七言三十首(錄十首) 秋夜 杜工部 露下天高秋氣清,空山獨夜旅魂驚。
疏燈自照孤帆宿,新月猶懸雙杵鳴。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書不至雁無情。
步檐倚杖看牛鬥,銀漢遙應接鳳城。
黃草 杜工部 黃草峽西船不歸,赤甲山下行人稀。
秦中驿使無消息,蜀道兵戈有是非。
萬裡秋風吹錦水,誰家别淚濕羅衣?莫愁劍閣終堪據,聞道松州已被圍。
吹笛 杜工部 吹笛秋山風月清,誰家巧作斷腸聲?風飄律呂相和切,月傍關山幾處明?“風”“月”分承,法本雲卿《龍池篇》。
胡騎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
二句妙切時事,不比昆體之排比故實。
故鄉《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卻盡生? 慷慨悲怨,自是一種風味。
李太白謂“江城五月落《梅花》”,此亦以指《楊柳》,蓋笛中有此二曲也。
《吹笛》本是“着題”,今以附之“秋類”。
入“秋類”無理。
七月一日題終明府水樓(錄第二首) 杜工部 宓子彈琴宰邑日,終軍棄英妙時。
承家節操尚不泯,為政風流今在茲。
可憐賓客盡傾蓋,何處老翁來賦詩?楚江巫峽半雲雨,清簟疏簾看弈棋。
末二句古今共賞,五、六句筆意亦嵚崎,前四句則常語耳。
長安晚秋 趙嘏 《才調集》作《長安秋望》,為是。
雲物凄涼拂曙流,漢家宮阙動高秋。
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紫豔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
鲈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
以三、四佳,呼“趙倚樓”。
始聞秋風 趙嘏 題有脫字,當雲“始聞秋風寄某人”。
觀首、末四句可見。
昔看黃菊與君别,今聽玄蟬我獨回。
五夜飕飗枕前覺,一年顔狀鏡中來。
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雲倦眼開。
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台。
此詩又見《劉中山集》,以詩格考之,歸劉為是。
江亭晚望 趙嘏 碧江涼冷雁來疏,閑望江雲思有餘。
秋館池亭荷葉歇,野人籬落豆花初。
無愁自得仙翁術,多病能忘《太史書》。
聞說故園香稻熟,片帆歸去就鲈魚。
已開劍南一派。
三、四明秀。
秋日客思 陳簡齋 南北東西俱我鄉,聊從地主借繩床。
諸公共得何侯力,遠客新抄陸氏方。
老去事多藜杖在,夜來秋到葉聲長。
蓬萊可托無因至,試覓人間千仞岡。
“共得何侯力”,以指新進。
“新抄陸氏方”,以憐遷客。
此簡齋南渡時避亂襄、漢時所作,借用陸氏集方以形容多病耳。
虛谷坐實遷客,上下文遂不相接,宜為馮氏之所譏。
漢《何武》、唐《陸贽傳》可考。
此詩家用事之妙。
五、六尤佳。
舍北行飯書觸目 陸放翁 落雁昏鴉集遠洲,青林紅樹擁平疇。
意行舍北三叉路,閑看橋西一片秋。
三、四自然脫灑。
少婦破煙撐去艇,丫童橫笛喚歸牛。
形容野景無餘思,自怪癡頑不解愁。
風雨中誦潘邠老詩 韓仲止 滿城風雨近重陽,獨上吳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遠近,壯心軒豁任行藏。
從來野色供吟興,是處秋光合斷腸。
今古騷人乃如許,暮潮聲卷入蒼茫。
此詩悲壯激烈。
第一句用潘邠老句,若第二句押不倒則餒矣。
此第二句雖是借韻,軒豁痛快,不可言喻。
三、四非後生晚進胸次,至第六句則入神矣,至第八句則感極而無遺矣。
世稱“韓澗泉”,名下無虛士。
乃慶元戊午詩也。
冬日類 五言三十四首(錄十八首) 刈稻了詠懷 杜工部 稻獲空雲水,川平對石門。
寒風疏草木,旭日散雞豚。
野哭初聞戰,樵歌稍出村。
無家問消息,作客信乾坤。
三、四乃詩家句法。
必合如此,下字則健峭。
馮氏曰:老杜豈以一字為高?其說良是。
然詩家實有煉字法,不自虛谷捏出,但不應以此為宗耳。
後四句,亦惟老杜能道之也。
碧澗别墅喜皇侍郎相訪 劉長卿 荒村帶返照,落葉亂紛紛。
古路無行客,寒山獨見君。
起四句一氣流轉。
野橋經雨斷,澗水向田分。
二句言路險難行,起末二句非瑣屑寫景之比。
不為憐同病,何人到白雲? 冬夕寄清龍寺源公 僧無可 斂屦入寒竹,安禅過漏聲。
高杉殘子落,深井凍痕生。
罷磬風枝動,懸燈雪屋明。
何當招我宿,乘月上方行。
三、四極天下之清苦。
荊公選誤作郎士元,非也。
雪晴晚望 賈浪仙 倚杖望松雪,溪雲幾萬重?樵人歸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燒崗草,斷煙生石松。
卻回山寺路,聞打暮天鐘。
晚唐詩多先鍛景聯、颔聯,乃成首尾以足之。
此作似乎一句唱起,直說至底者。
歲晚 王半山 題應是《秋晚》,後人以詩有“歲晚”字改題就之耳。
不知詩“歲晚”乃言年老。
前六句實皆秋景也。
月映林塘澹,風含笑語涼。
集作“天涵笑語涼”,雁湖注曰:當作“風含”。
此從李本。
俯窺憐綠淨,小立伫幽香。
攜幼尋新菂,扶衰上野航。
延緣久未已,歲晚惜流光。
《漫叟詩話》謂荊公定林後詩,精深華妙,此作自以比靈運。
次韻朱昌叔歲暮 王介甫 城雲漏日晚,樹凍裹春深。
椮密魚難暖,巢危鶴更陰。
橫風高弩,此
家遠傳書日,秋來為客情。
愁窺高鳥過,老逐衆人行。
兩句合看,方見其妙。
始欲投三峽,何由見兩京? 此詩不勝悲歎,五、六尤哀壯激烈。
秋日暑退,贈白樂天 劉夢得 暑服宜秋着,清琴入夜彈。
人情皆向菊,風意欲摧蘭。
歲稔貧心泰,天涼病體安。
相逢取次第,卻甚少年歡。
三、四已佳,五、六十分佳絕。
五、六常語,三、四寄托深微,勝五、六。
此處虛谷多未解。
池上 白樂天 袅袅涼風動,凄凄寒露零。
蘭衰花始白,荷破葉猶青。
獨立栖沙鶴,雙飛照水螢。
若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淺而不俗。
第四句最新。
秋寄賈島 僧無可 暗蟲分暮色,默坐思西林。
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
昔因京邑病,并起洞庭心。
亦是吾兄事,遲回直至今。
聽雨徹夜,既而開門,乃是落葉如雨,此體極少而絕佳。
“微陽下喬木,遠燒入秋山”亦然。
陳後山“輝輝垂重露,點點綴流螢”,謂柏枝垂露若綴螢。
然一句指事,一句設譬,詩中之奇變者也。
此解亦通。
然作雨後落葉,亦未始不佳也。
惟後山二語确是如此解。
新秋雨後 僧齊己 夜雨洗河漢,詩懷覺有靈。
“覺有靈”三字湊。
籬聲新蟋蟀,草影老蜻蜓。
靜引閑機發,涼吹遠思醒。
逍遙向誰說?時泥漆園經。
齊己,潭州人。
與貫休并有聲,同師石霜。
二僧詩,唐之尤晚者。
此詩起句自然,第六句尤好。
究竟三、四句好。
原上秋草 僧古懷 “草”字有誤,當是“原上早秋”。
秋來深徑裡,老病眼慵開。
戶外行人絕,林間朔吹回。
亂蛩鳴古塹,殘日照荒台。
唯有他山約,相親入望來。
第六句深得秋意。
山中 釋秘演 結茅臨水石,淡寂益閑吟。
久雨寒蟬少,空山落葉深。
危樓乘月上,遠寺聽鐘尋。
昨得江僧信,期來此息心。
此石曼卿至交山東演也,歐陽公為其詩集序。
中四句鍛而成,卻足前後起末句。
九僧亦多如此。
此詩置九僧中不可辨。
落葉 潘逍遙 片片落複落,園林漸向空。
幾番經夜雨,一半是秋風。
靜擁莎階下,閑堆藓徑中。
二句太率。
岩松與岩桧,甯共此時同。
潘阆出處,予著《名僧詩話》已詳見。
《落葉》合入“着題”詩,今附“秋日類”中。
三、四有議論,五、六隻是體貼,尾句卻有出脫。
不如此,非活法也。
渭上秋夕閑望 潘逍遙 秋夕滿秦川,登臨渭水邊。
殘陽初過雨,何樹不鳴蟬?風格自高。
極浦涵秋月,孤帆沒遠煙。
漁人空老盡,誰似太公賢?馮鈍吟曰:結句呆。
五、六清淡。
尾句必合如此,乃有轉換。
馮默庵曰:落句急出題,非轉換也。
暮秋閑望 魏仲先 水閣閑登望,郊原欲刈禾。
壞檐巢燕少,積雨病蟬多。
砧隔寒溪搗,鐘随曉吹過。
扁舟何日去?江上負煙簑。
中四句皆工,第四句尤好。
雜詩 唐子西 兀兀且如此,出門安所之?手香柑熟後,發脫草枯時。
精力看書覺,情懷舉盞知。
真語,不嫌其樸。
炎州無過雁,二子在天涯。
水過漁村濕,沙寬牧地平。
片雲明外暗,斜日雨邊晴。
山轉秋光曲,川長暝色橫。
瘴鄉人自樂,耕釣各浮生。
馮氏曰:“漁”“牧”“耕釣”犯,“光”“色”又犯,“明”“暗”“暝色”又犯。
餘謂“漁村”“牧地”指其地,“耕釣”則指其人,語本相應,不得謂之犯。
“雲”“日”在天,“山”“川”在地,各自為景,亦不得謂之犯。
《律髓》可議之詩甚多,此種尚不必吹索。
子西惠州《雜詩》凡二十首,佳句甚多。
此二詩尤切于秋,而“山轉秋光曲”一聯,尤古今絕唱。
秋夜紀懷 陸放翁 北鬥垂蒼莽,明河浮太清。
風林一葉下,露草百蟲鳴。
病入新涼減,詩從半睡成。
還思散關路,炬火驿前迎。
中四句皆工。
秋晚 滕元秀 槭槭霜風勁,骎骎物象凋。
屢遷憐蟋蟀,一敗笑芭蕉。
“蟋蟀”自寓,“芭蕉”殆有所刺。
林葉疏逾響,山雲薄易消。
雖無遠行役,對此亦何聊。
元秀《秋晚》十首,今選其一。
此“屢遷”“一敗”之句,為絕妙“江西體”也。
七言三十首(錄十首) 秋夜 杜工部 露下天高秋氣清,空山獨夜旅魂驚。
疏燈自照孤帆宿,新月猶懸雙杵鳴。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書不至雁無情。
步檐倚杖看牛鬥,銀漢遙應接鳳城。
黃草 杜工部 黃草峽西船不歸,赤甲山下行人稀。
秦中驿使無消息,蜀道兵戈有是非。
萬裡秋風吹錦水,誰家别淚濕羅衣?莫愁劍閣終堪據,聞道松州已被圍。
吹笛 杜工部 吹笛秋山風月清,誰家巧作斷腸聲?風飄律呂相和切,月傍關山幾處明?“風”“月”分承,法本雲卿《龍池篇》。
胡騎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
二句妙切時事,不比昆體之排比故實。
故鄉《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卻盡生? 慷慨悲怨,自是一種風味。
李太白謂“江城五月落《梅花》”,此亦以指《楊柳》,蓋笛中有此二曲也。
《吹笛》本是“着題”,今以附之“秋類”。
入“秋類”無理。
七月一日題終明府水樓(錄第二首) 杜工部 宓子彈琴宰邑日,終軍棄英妙時。
承家節操尚不泯,為政風流今在茲。
可憐賓客盡傾蓋,何處老翁來賦詩?楚江巫峽半雲雨,清簟疏簾看弈棋。
末二句古今共賞,五、六句筆意亦嵚崎,前四句則常語耳。
長安晚秋 趙嘏 《才調集》作《長安秋望》,為是。
雲物凄涼拂曙流,漢家宮阙動高秋。
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紫豔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
鲈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
以三、四佳,呼“趙倚樓”。
始聞秋風 趙嘏 題有脫字,當雲“始聞秋風寄某人”。
觀首、末四句可見。
昔看黃菊與君别,今聽玄蟬我獨回。
五夜飕飗枕前覺,一年顔狀鏡中來。
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雲倦眼開。
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台。
此詩又見《劉中山集》,以詩格考之,歸劉為是。
江亭晚望 趙嘏 碧江涼冷雁來疏,閑望江雲思有餘。
秋館池亭荷葉歇,野人籬落豆花初。
無愁自得仙翁術,多病能忘《太史書》。
聞說故園香稻熟,片帆歸去就鲈魚。
已開劍南一派。
三、四明秀。
秋日客思 陳簡齋 南北東西俱我鄉,聊從地主借繩床。
諸公共得何侯力,遠客新抄陸氏方。
老去事多藜杖在,夜來秋到葉聲長。
蓬萊可托無因至,試覓人間千仞岡。
“共得何侯力”,以指新進。
“新抄陸氏方”,以憐遷客。
此簡齋南渡時避亂襄、漢時所作,借用陸氏集方以形容多病耳。
虛谷坐實遷客,上下文遂不相接,宜為馮氏之所譏。
漢《何武》、唐《陸贽傳》可考。
此詩家用事之妙。
五、六尤佳。
舍北行飯書觸目 陸放翁 落雁昏鴉集遠洲,青林紅樹擁平疇。
意行舍北三叉路,閑看橋西一片秋。
三、四自然脫灑。
少婦破煙撐去艇,丫童橫笛喚歸牛。
形容野景無餘思,自怪癡頑不解愁。
風雨中誦潘邠老詩 韓仲止 滿城風雨近重陽,獨上吳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遠近,壯心軒豁任行藏。
從來野色供吟興,是處秋光合斷腸。
今古騷人乃如許,暮潮聲卷入蒼茫。
此詩悲壯激烈。
第一句用潘邠老句,若第二句押不倒則餒矣。
此第二句雖是借韻,軒豁痛快,不可言喻。
三、四非後生晚進胸次,至第六句則入神矣,至第八句則感極而無遺矣。
世稱“韓澗泉”,名下無虛士。
乃慶元戊午詩也。
冬日類 五言三十四首(錄十八首) 刈稻了詠懷 杜工部 稻獲空雲水,川平對石門。
寒風疏草木,旭日散雞豚。
野哭初聞戰,樵歌稍出村。
無家問消息,作客信乾坤。
三、四乃詩家句法。
必合如此,下字則健峭。
馮氏曰:老杜豈以一字為高?其說良是。
然詩家實有煉字法,不自虛谷捏出,但不應以此為宗耳。
後四句,亦惟老杜能道之也。
碧澗别墅喜皇侍郎相訪 劉長卿 荒村帶返照,落葉亂紛紛。
古路無行客,寒山獨見君。
起四句一氣流轉。
野橋經雨斷,澗水向田分。
二句言路險難行,起末二句非瑣屑寫景之比。
不為憐同病,何人到白雲? 冬夕寄清龍寺源公 僧無可 斂屦入寒竹,安禅過漏聲。
高杉殘子落,深井凍痕生。
罷磬風枝動,懸燈雪屋明。
何當招我宿,乘月上方行。
三、四極天下之清苦。
荊公選誤作郎士元,非也。
雪晴晚望 賈浪仙 倚杖望松雪,溪雲幾萬重?樵人歸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燒崗草,斷煙生石松。
卻回山寺路,聞打暮天鐘。
晚唐詩多先鍛景聯、颔聯,乃成首尾以足之。
此作似乎一句唱起,直說至底者。
歲晚 王半山 題應是《秋晚》,後人以詩有“歲晚”字改題就之耳。
不知詩“歲晚”乃言年老。
前六句實皆秋景也。
月映林塘澹,風含笑語涼。
集作“天涵笑語涼”,雁湖注曰:當作“風含”。
此從李本。
俯窺憐綠淨,小立伫幽香。
攜幼尋新菂,扶衰上野航。
延緣久未已,歲晚惜流光。
《漫叟詩話》謂荊公定林後詩,精深華妙,此作自以比靈運。
次韻朱昌叔歲暮 王介甫 城雲漏日晚,樹凍裹春深。
椮密魚難暖,巢危鶴更陰。
橫風高弩,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