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登覽類 五言二十首(錄九首) 度荊門望楚 陳子昂 遙遙去巫峽,望望下章台。

    巴國山川盡,荊門煙霧開。

    連用四地名不覺堆垛,筆力足以運之也;亦由“度”字、“望”字叙得分明,使境界有虛實遠近。

    城分蒼野外,樹斷白雲隈。

    今日狂歌客,誰知入楚來。

     陳拾遺子昂,唐之詩祖也。

    不但《感遇》詩三十八首為古體之祖,其律詩亦近體之祖。

    律體雖成于沈、宋,而綿密居多。

    變而遒上,拾遺實有振起之功。

    此論有見。

     臨洞庭湖 孟浩然 本集作《望洞庭湖贈張相公》,此題蓋後人所删,遂使後四句無着。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

    四句望洞庭湖。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看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四句贈張相公,隻以望洞庭湖托意,不露幹乞之痕。

     登嶽陽樓 杜工部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馮氏曰:因登樓而望洞庭,乃雲“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是倒入法。

    三、四乃目之所見,此時心之所思已不在嶽陽矣,故直接“親朋”“老病”雲雲。

    落句總收上七句,筆力千鈞。

     中兩聯,前言景,後言情,乃詩之一體也。

    天水渺茫,孤身徙倚,百端交集,觸目傷懷。

    “親朋”二句即從上二句生出,非截然言景言情,如晚唐定法也。

    此說未是,馮氏說乃得之。

     凡圈處是句中眼。

    原本圈“坼”字、“浮”字。

    煉字是詩家一法,專标此種為極,則遂開竟陵纖仄之宗。

     登牛頭山亭子 杜工部 路出雙林上,亭窺萬井中。

    江城孤照日,山谷遠含風。

    兵革身将老,關河信不通。

    猶殘數行淚,忍對百花叢。

    “忍”字作“強忍”解,“猶殘”二字緊承上二句來,言如此亂離,淚已灑盡,此時惟剩數行強忍不下耳。

    用筆曲折之至。

    馮氏作“不忍”解,神味減矣。

     牛頭山在梓州郪縣西南二裡,高一裡,《寰宇記》謂樓閣煙花為一方之冠。

     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李太白 江城如畫裡,山曉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憶謝公。

     此詩起句似晚唐,晚唐無此自然脫灑。

    中二聯言景而豪壯,此種自由氣韻不同,不但取其豪壯。

    嘉隆七子僅有豪壯之詞。

    則晚唐所無也。

     勝果寺 僧處默 路自中峰上,盤回出薜蘿。

    通首皆憑高望遠之景。

    二句乃一篇之詩眼。

    到江吳地盡,隔岸越山多。

    古木藂青霭,遙天浸白波。

    下方城郭近,鐘磬雜笙歌。

    馮氏曰:落句與承吉《金山寺》詩同格,而語意轉勝。

     寺在錢塘,故有“吳地”“越山”之聯。

    或以田莊牙人譏之,似不害寫物之妙。

    宋人詩話,多有刻意求瑕,迂曲鮮通處。

    此論最公。

    後山縮為一句“吳越到江分”,高矣。

    譬之“共君一夜話,勝讀十年書”,山谷縮為一句曰“話勝十年書”是也。

    因書諸此,以見詩法之無窮。

     登快哉亭 陳後山 城與清江曲,泉流亂石間。

    夕陽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依”字欠工夫,不如用李義山詩作“沉”字。

    度鳥欲何向,奔雲亦自閑。

    登臨興不盡,稚子故須還。

     亭在徐州城東南隅提刑廢廨。

    熙甯末,李邦直持憲節,構亭城隅之上,郡守蘇子瞻名曰“快哉”,唐人薛能陽春亭故址也。

    子由時在彭城,亦同邦直賦詩。

    任淵注此詩,謂亭在黃州,不知此詩屬何處,蓋川人不見中原圖志。

    予讀《賀鑄集》,得其說。

    任淵所謂亭在黃州者,乃東坡為清河張夢得命名,子由作記,非徐州之快哉亭也。

    予選此詩,懼學者讀處默、張祜詩,知工巧而不知超悟,如“度鳥”“奔雲”之句,有無窮之味。

    全篇勁健清瘦,尾句尤幽邃。

    尾句卻有做作态,不為佳處。

     渡江 陳簡齋 江南非不好,楚客自生哀。

    搖楫天平渡,迎人樹欲來。

    雨餘吳岫立,日照海門開。

    雖異中原險,方隅亦壯哉。

    末二句恨其形勢尚可為,而幾不能守也,正應起二句。

    馮氏诘其不見“生哀”意,非。

     此謂渡浙江也。

    簡齋紹興初避地廣南,赴召出閩入越。

    行在時寓會稽過錢塘。

     登多景樓 晁君成 樓上無窮景,樓前正落晖。

    開軒跨寥廓,覽物極纖微。

    馮氏曰:日光照耀,往往不能極目,落日時則纖悉俱見矣。

    二句承“落晖”來,故妙。

    雲被孤峰出,潮平兩槳飛。

    東溟看月上,西渡認僧歸。

    木落吳天遠,江寒越舶稀。

    魚龍鄰海窟,雞犬隔淮圻。

    馮氏曰:全是樂天江州諸詩,目之所見,則成一聯,似乎語無倫次,不知題是“多景樓”故也。

    草色迷千古,波聲蕩四圍。

    此下原本有“廢興懷霸業,融結想天機。

    浩浩群流會,沉沉百怪依”四句。

    馮氏譏其笨,良是。

    且“草色”二句已包此意,不必更衍,删去覺更遒緊。

    元結選《箧中集》有此例。

    登臨真偉觀,回首重歔欷。

     七言二十首(錄十首) 登黃鶴樓 崔颢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此詩前四句不拘對偶,氣勢雄大。

    偶爾得之,自成絕調。

    然不可無一,不可有二。

    再一臨摹,即成窠臼。

     登樓 杜工部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馮氏曰:後六句皆從第二句生出。

     “錦江”“玉壘”一聯,景中寓情,後聯卻明說破。

    道理如此,豈徒模寫江山而已哉?模寫江山,古人不廢。

    專于點綴風光,流連物色,毫無真意以貫之,遂為馬首之絡,而風斯下矣。

    剽竊盛唐者多有此病。

     閣夜 杜工部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此二句隻寫現景,宋人詩話穿鑿可笑。

    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幾處起漁樵?卧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前六句淩跨一切,末二句費解。

    凡費解即非第一等詩。

     登大茅山頂 王介甫 一峰高出衆山巅,疑隔塵沙道裡千。

    俯視雲煙來不極,仰攀蘿茑去無前。

    四句“登”字、“頂”字,俱寫得出。

    人間已換嘉平帝,地下誰通句曲天?陳迹是非今草莽,紛紛流俗尚師仙。

    四句切茅山生情,方非浮響。

    宋人以議論為詩,漸流粗犷,故馮氏有史論之譏。

    然古人亦不廢議論,但不太着相耳。

    此詩純以指點出之,尚不至于史論。

     建康句容縣茅山,初名句曲山,象形也。

    漢時三茅君來居,曰茅盈、茅固、茅衷,俱得道。

    先是秦始皇三十一年,更名臘曰“嘉平”,《史》注引《太原真人茅盈内紀》,謂:“始皇帝三十一年九月庚子,盈曾祖父蒙,乃于華山之中,乘雲駕龍,白日升天。

    先是其邑謠歌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駕龍上升入泰清。

    時下玄洲戲赤城,繼世而往在我盈。

    帝若學之臘嘉平。

    ’”此段原本訛脫,今據《史記集解》校正。

    故始皇改是名。

    介甫此詩不信神仙之說,故有後四句。

     平山堂 王介甫 城北橫岡走翠虬,一堂高視兩三州。

    雁湖注曰:謂揚州、潤州、真州也。

    淮岑日對朱欄出,江岫雲齊碧瓦浮。

    墟落耕桑公恺悌,杯觞談笑客風流。

    不知岘首登臨處,壯觀當時有此不?“壯觀”,原本作“誰睹”,從本集改。

    末二句詞意并竭,調亦微滑。

     慶曆八年二月,歐公以起居舍人知制诰守揚州,作是堂于蜀岡之大明寺,江南諸山拱列檐下,故名曰“平山堂”。

    “淮岑”“江岫”皆言山也;“日出對朱欄”“雲浮齊碧瓦”,則所謂平山,而“堂”字又在其中也,其精如此。

    五、六亦閑雅。

     陪潤州裴如晦學士遊金山回作 楊公濟 試上蓬萊第幾洲?長雲漠漠鳥飛愁。

    “鳥飛愁”言江之闊遠,鳥飛尚愁不度耳。

    海山亂點當軒出,江水中分繞檻流。

    天遠樓台橫北固,夜深燈火見揚州。

    随手帶起,“回”字無痕。

    回船卻望金陵月,獨倚牙旗坐浪頭。

    “遊”字、“回”字俱分明,語亦遒上,惟陪裴學士意未周到。

     前輩詩話或譏此五、六為莊宅牙人語,其實自是佳句。

    公濟“燈火見揚州”,介甫“沙岸似西興”,細味公濟尤勝,尤切題,非外來也。

     甘露上方 楊公濟 滄江萬景對朱欄,白鳥群飛去複還。

    雲捧樓台出天上,風飄鐘磬落人間。

    二句與韓偓《中秋禁直》詩略同,而意境迥别。

    銀河倒瀉分雙月,錦水西來轉幾山?今古冥冥難借問,且持玉爵破愁顔。

    馮氏譏“玉爵”字太苛,詩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