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類 平仄韻通葉格
關燈
小
中
大
漸可藏鴉。
堪嗟,清江東注,畫舸西流,指長安日下。
愁宴闌、風翻旗尾,潮濺烏紗。
今宵正對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
沉恨處,時時自剔燈花。
——周邦彥 例二 山空天入海,倚樓望極,風急暮潮初。
一簾鸠外雨,幾處閑田,隔水動春鋤。
新煙禁柳,想如今、綠到西湖。
猶記得、當年深隐,門掩兩三株。
愁餘,荒洲古溆,斷梗疏萍,更漂流何處?空自覺、圍羞帶減,影怯燈孤。
長疑即見桃花面,甚近來、翻笑無書。
書縱遠,如何夢也都無。
——張炎(山陰久客,一再逢春,回憶西杭,渺然愁思) 曲玉管 唐教坊曲,《樂章集》入“大石調”。
一百五字,前片兩仄韻,四平韻,同部互協,後片三平韻。
定格 ||--(句)--||(句)--||--|(仄韻)||---|(句)-|--(平韻)|--(葉平)||--(句)---|(句)|-||--|(葉仄)||--(句)||-|--(葉平)|--(葉平) ||--(句)|-|(豆)---|(句)|-||--(句)--||--(葉平)|--(葉平)|---|(句)||---|(句)|--|(句)||--(句)||--(葉平) 例 隴首雲飛,江邊日晚,煙波滿目憑闌久。
立望關河蕭索,千裡清秋,忍凝眸?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别來錦字終難偶。
斷雁無憑,冉冉飛下汀洲,思悠悠。
暗想當初,有多少、幽歡佳會,豈知聚散難期,翻成雨恨雲愁!阻追遊。
每登山臨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場消黯,永日無言,卻下層樓。
——柳永 哨遍 一作《稍遍》,始見《東坡詞》。
其小序雲:“陶淵明賦《歸去來》,有其詞而無其聲。
餘既治東坡,築雪堂于上,人人俱笑其陋,獨鄱陽董毅夫過而悅之,有蔔鄰之意。
乃取《歸去來辭》,稍加檃括,使就聲律,以遺毅夫。
使家僮歌之,時相從于東坡,釋耒而和之,扣牛角而為之節,不亦樂乎?”汲古閣本《東坡詞》于《稍遍》後附小注:“其詞蓋世所謂‘般瞻’之《稍遍》也。
‘般瞻’,龜茲語也,華言為五聲,蓋羽聲也,于五音之次為第五。
今世作‘般涉’,誤矣。
《稍遍》三疊,每疊加促字,當為‘稍’,讀去聲。
世作‘哨’,或作‘涉’,皆非是。
”明曼山館本《東坡先生詩餘》注同。
元刊《東坡樂府》及《稼軒長短句》則皆作《哨遍》。
各家句豆平仄,頗有出入,殆由“每疊加促字”較有伸縮餘地耳。
茲以蘇詞一阕為準。
二百三字,仍依各本隻分兩段。
前段五仄韻,四平韻,後段五平韻,八仄韻,同部參差錯葉。
《康熙詞譜》謂“其體頗近散文”。
定格 |||-(句)-||-(句)||--|(仄韻)-|-(句)-||--(平韻)|-----|(葉仄)||-(葉平)--|--|(句)--||--|(葉仄)-||--(句)--||(句)---|-|(葉仄)||--||--(葉平)|||--|--(葉平)-|--(句)||--(句)|-||(葉仄) -(葉平)-|--(葉平)|--|--|(葉仄)-|-||(句)---|-|(葉仄)|||--(句)|-||(句)--||--|(葉仄)-||--(句)--||(句)---|-|(葉仄)||-||||-(葉平)|||--|--(葉平)|--(豆)|--|(葉仄)---|-|(句)||--|(葉仄)|--|--||(句)||--||(葉仄)|--||--(葉平)|--(豆)||-|(葉仄) 例一 為米折腰,因酒棄家,口體交相累。
歸去來,誰不遣君歸?覺從前
堪嗟,清江東注,畫舸西流,指長安日下。
愁宴闌、風翻旗尾,潮濺烏紗。
今宵正對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
沉恨處,時時自剔燈花。
——周邦彥 例二 山空天入海,倚樓望極,風急暮潮初。
一簾鸠外雨,幾處閑田,隔水動春鋤。
新煙禁柳,想如今、綠到西湖。
猶記得、當年深隐,門掩兩三株。
愁餘,荒洲古溆,斷梗疏萍,更漂流何處?空自覺、圍羞帶減,影怯燈孤。
長疑即見桃花面,甚近來、翻笑無書。
書縱遠,如何夢也都無。
——張炎(山陰久客,一再逢春,回憶西杭,渺然愁思) 曲玉管 唐教坊曲,《樂章集》入“大石調”。
一百五字,前片兩仄韻,四平韻,同部互協,後片三平韻。
定格 ||--(句)--||(句)--||--|(仄韻)||---|(句)-|--(平韻)|--(葉平)||--(句)---|(句)|-||--|(葉仄)||--(句)||-|--(葉平)|--(葉平) ||--(句)|-|(豆)---|(句)|-||--(句)--||--(葉平)|--(葉平)|---|(句)||---|(句)|--|(句)||--(句)||--(葉平) 例 隴首雲飛,江邊日晚,煙波滿目憑闌久。
立望關河蕭索,千裡清秋,忍凝眸?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别來錦字終難偶。
斷雁無憑,冉冉飛下汀洲,思悠悠。
暗想當初,有多少、幽歡佳會,豈知聚散難期,翻成雨恨雲愁!阻追遊。
每登山臨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場消黯,永日無言,卻下層樓。
——柳永 哨遍 一作《稍遍》,始見《東坡詞》。
其小序雲:“陶淵明賦《歸去來》,有其詞而無其聲。
餘既治東坡,築雪堂于上,人人俱笑其陋,獨鄱陽董毅夫過而悅之,有蔔鄰之意。
乃取《歸去來辭》,稍加檃括,使就聲律,以遺毅夫。
使家僮歌之,時相從于東坡,釋耒而和之,扣牛角而為之節,不亦樂乎?”汲古閣本《東坡詞》于《稍遍》後附小注:“其詞蓋世所謂‘般瞻’之《稍遍》也。
‘般瞻’,龜茲語也,華言為五聲,蓋羽聲也,于五音之次為第五。
今世作‘般涉’,誤矣。
《稍遍》三疊,每疊加促字,當為‘稍’,讀去聲。
世作‘哨’,或作‘涉’,皆非是。
”明曼山館本《東坡先生詩餘》注同。
元刊《東坡樂府》及《稼軒長短句》則皆作《哨遍》。
各家句豆平仄,頗有出入,殆由“每疊加促字”較有伸縮餘地耳。
茲以蘇詞一阕為準。
二百三字,仍依各本隻分兩段。
前段五仄韻,四平韻,後段五平韻,八仄韻,同部參差錯葉。
《康熙詞譜》謂“其體頗近散文”。
定格 |||-(句)-||-(句)||--|(仄韻)-|-(句)-||--(平韻)|-----|(葉仄)||-(葉平)--|--|(句)--||--|(葉仄)-||--(句)--||(句)---|-|(葉仄)||--||--(葉平)|||--|--(葉平)-|--(句)||--(句)|-||(葉仄) -(葉平)-|--(葉平)|--|--|(葉仄)-|-||(句)---|-|(葉仄)|||--(句)|-||(句)--||--|(葉仄)-||--(句)--||(句)---|-|(葉仄)||-||||-(葉平)|||--|--(葉平)|--(豆)|--|(葉仄)---|-|(句)||--|(葉仄)|--|--||(句)||--||(葉仄)|--||--(葉平)|--(豆)||-|(葉仄) 例一 為米折腰,因酒棄家,口體交相累。
歸去來,誰不遣君歸?覺從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