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類 平仄韻轉換格

關燈
勝,故名《憶馀杭》。

    四十九字,前片兩平韻,後片兩仄韻,兩平韻。

     定格 -|--(句)+|---||(句)--|||--(平韻)+||--(葉平) |--|--|(仄韻)|||-|-|(葉仄)|--||--(換平韻)|||--(葉平) 例 長憶西湖,盡日憑欄樓上望,三三兩兩釣魚舟,島嶼正清秋。

     笛聲依約蘆花裡,白鳥數行忽驚起。

    别來閑整釣魚竿,思入水雲寒。

     ——潘阆 河渎神 唐教坊曲。

    花庵《唐宋諸賢絕妙詞選》雲:“唐詞多緣題,所賦《河渎神》則詠祠廟。

    ”茲以孫光憲作為準。

    四十九字,前片四平韻,後片四仄韻。

     定格 -||--(平韻)-|--|-(葉平)|-|||--(葉平)|--|--(葉平) ||---||(換仄韻)-|---|(葉仄)|||--|(葉仄)|--|-|(葉仄) 例 江上草芊芊,春晚湘妃廟前。

    一方卵色楚南天,數行斜雁聯翩。

     獨倚朱闌情不極,魂斷終朝相憶。

    兩槳不知消息,遠汀時起鸂鶒。

     ——孫光憲 河傳 《碧雞漫志》卷四引《脞說》雲:“《水調河傳》,炀帝将幸江都時所制,聲韻悲切。

    ”《漫志》又稱:“《河傳》唐詞,存者二。

    其一屬‘南呂宮’,凡前段平韻,後仄韻。

    其一乃今《怨王孫》曲,屬‘無射宮’。

    以此知炀帝所制《河傳》,不傳已久。

    然歐陽永叔(修)所集詞内,《河傳》附‘越調’,亦《怨王孫》曲。

    今世《河傳》乃‘仙呂調’,皆令也。

    ”《金奁集》所收令詞并入“南呂宮”,《樂章集》入“仙呂調”。

    唐宋人所作令詞,句豆韻腳,極不一緻。

    但前後兩片皆前仄韻,後平韻,平仄互換,則大抵相同耳。

    茲選兩格:一為五十五字,前片四仄韻,三平韻,後片三仄韻,兩平韻。

    一為五十四字,前片四仄韻,三平韻,後片三仄韻,四平韻。

     格一 -|(仄韻)-|(葉仄)|--|(葉仄)-|--(換平韻)|--|(夾葉仄)-|||--(葉平)|--|-(葉平) --||--|(換仄韻)-||(葉仄)||--|(葉仄)|--|(句)-|||--(再換平韻)|--(葉平) 例一 春暮,微雨。

    送君南浦,愁斂雙蛾。

    落花深處,啼鳥似逐離歌,粉檀珠淚和。

     臨流更把同心結,情哽咽,後會何時節?不堪回首,相望已隔汀洲,橹聲幽。

     ——李珣 格二 -|(仄韻)-|(葉仄)--||(葉仄)|--|(葉仄)|--||--(換平韻)|-(葉平)|--|-(葉平) |-||--|(再換仄韻)|-|(葉仄)||--|(葉仄)|--(再換平韻)||-(葉平)|-(葉平)|--|-(葉平) 例二 春水,千裡。

    孤舟浪起,夢攜西子。

    覺來村巷夕陽斜。

    幾家?短牆紅杏花。

     晚雲做造些兒雨。

    折花去,岸上誰家女?太狂颠!笑那邊,柳綿,被風吹上天。

     ——辛棄疾(效《花間》體) 虞美人 唐教坊曲。

    《碧雞漫志》卷四:“《脞說》稱起于項籍‘虞兮’之歌。

    予謂後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于當時,非也。

    ”又稱:“舊曲三,其一屬‘中呂調’,其一屬‘中呂宮’,近世又轉入‘黃鐘宮’。

    ”茲取兩格:一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兩仄韻,兩平韻。

    一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兩仄韻,三平韻。

     格一 +-+|--|(仄韻)+|--|(葉仄)+-+||--(換平韻)+|+--||--(葉平) +-+|--|(換仄韻)+|--|(葉仄)+-+||--(再換平韻)+|+--||--(葉平) 例一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顔改。

    問君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 格二 |-||--|(仄韻)||--|(葉仄)|--||--(換平韻)|--||--(葉平)|--(葉平) |-||--|(換仄韻)||--|(葉仄)|--||--(再換平韻)|--||--(葉平)|--(葉平) 例二 帳前草草軍情變,月下旌旗亂。

    褫衣推枕怆離情,遠風吹下楚歌聲,正三更。

     撫骓欲上重相顧,豔态花無主。

    手中蓮锷凜秋霜,九泉歸去是仙鄉,恨茫茫。

     ——宋無名氏(依曾布夫人魏氏《虞美人草行》改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