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類 仄韻格

關燈
柳于人便青眼。

    更風流多處,一點梅心,相映遠,約略颦輕笑淺。

     一年春好處,不在濃芳,小豔疏香最嬌軟。

    到清明時候,百紫千紅,花正亂,已失春風一半。

    早占取韶光共追遊,但莫管春寒,醉紅自暖。

     ——李元膺 附注:元膺原有小序雲:“一年春物,惟梅柳間意味最深。

    至莺花爛熳時,則春已衰遲,使人無複新意。

    予作《洞仙歌》,使探春者歌之,無後時之悔。

    ” 惜紅衣 《白石道人歌曲》所載“自度曲”之一。

    其序雲:“吳興号水晶宮,荷花盛麗。

    陳簡齋(與義)雲:‘今年何以報君恩?一路荷花相送到青墩。

    ’亦可見矣。

    丁未之夏,予遊千岩,數往來紅香中,自度此曲,以無射宮歌之。

    ”八十八字,前片五仄韻,後片六仄韻,宜入聲韻。

    前片結句與後片倒數第二句皆上一、下四句法。

     定格 ||--(句)--||(句)|--|(韻)||--(句)--|-|(韻)--||(句)-||(豆)---|(韻)-|(韻)-||-(句)|---|(韻) --||(韻)-|--(句)--|-|(韻)--||||(韻)|-|(韻)|||--|(句)|||--|(韻)||--|(句)-||--|(韻) 例 簟枕邀涼,琴書換日,睡馀無力。

    細灑冰泉,并刀破甘碧。

    牆頭喚酒,誰問訊、城南詩客?岑寂,高樹晚蟬,說西風消息。

     虹梁水陌,魚浪吹香,紅衣半狼藉。

    維舟試望故國,渺天北。

    可惜柳邊沙外,不共美人遊曆。

    問甚時同賦,三十六陂秋色? ——姜夔 法曲獻仙音 陳旸《樂書》:“法曲興于唐,其聲始出清商部,比正律差四律,有铙、钹、鐘、磬之音。

    《獻仙音》其一也。

    ”《樂章集》、《清真集》并入“小石調”,《白石道人歌曲》入“大石調”。

    周、姜兩家句豆大體相同,茲以姜詞為準。

    九十二字,前片三仄韻,後片六仄韻。

    前片結尾是以一去聲字領下五言兩句,後片結尾是以一去聲字領下四言一句、六言一句,周、姜全同。

     定格 -|--(句)|--|(句)||---|(韻)||--(句)|--|(句)--||-|(韻)|||--|(句)--|-|(韻) |-|(韻)|--(豆)|--|(韻)-||(豆)-||--|(韻)|||--(句)|--(豆)-|-|(韻)||--(句)|--(豆)||||(韻)|---|(句)||---|(韻) 例 虛閣籠寒,小簾通月,暮色偏憐高處。

    樹隔離宮,水平馳道,湖山盡入尊俎。

    奈楚客淹留久,砧聲帶愁去。

     屢回顧,過秋風、未成歸計。

    誰念我、重見冷楓紅舞?喚起淡妝人,問逋仙、今在何許?象筆鸾箋,甚而今、不道秀句。

    怕平生幽恨,化作沙邊煙雨。

     ——姜夔 附注:夔原有小序雲:“張彥功官舍在鐵冶嶺上,即昔之教坊使宅。

    高齋下瞰湖山,光景奇絕。

    予數過之,為賦此。

    ”按詞中“計”字是韻。

    姜詞第三、四部韻往往同用,殆是江西方音。

    如《長亭怨慢》“矣”、“此”(三部)與“絮”、“戶”、“許”、“樹”、“暮”、“數”、“付”、“主”、“縷”(四部)等字同葉,是其證。

     滿江紅 《樂章集》、《清真集》并入“仙呂調”。

    宋以來作者多以柳永詞為準。

    九十三字,前片四仄韻,後片五仄韻。

    一般例用入聲韻。

    聲情激越,宜抒豪壯情感和恢張襟抱。

    亦可酌增襯字。

    姜夔改作平韻,附着于後,則情調俱變。

     定格 +|--(句)-+|(豆)+-+|(韻)-||(豆)|--|(句)|-+|(韻)+|+--||(句)+-+|--|(韻)+++(豆)+||--(句)--|(韻) ++|(句)-||(韻)-||(句)--|(韻)|--+|(句)|--|(韻)+|+--||(句)+-+|--|(韻)+++(豆)+||--(句)--|(韻) 例一 暮雨初收,長川靜、征帆夜落。

    臨島嶼、蓼煙疏淡,葦風蕭索。

    幾許漁人飛短艇,盡載燈火歸村落。

    遣行客、當此念回程,傷飄泊。

     桐江好,煙漠漠。

    波似染,山如削。

    繞嚴陵灘畔,鹭飛魚躍。

    遊宦區區成底事?平生況有雲泉約。

    歸去來、一曲仲宣吟,從軍樂。

     ——柳永 例二 怒發沖冠,憑闌處、潇潇雨歇。

    擡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阙。

     ——嶽飛 例三 家住江南,又過了、清明寒食。

    花徑裡、一番風雨,一番狼藉。

    紅粉暗随流水去,園林漸覺清陰密。

    算年年、落盡刺桐花,寒無力。

     庭院靜,空相憶。

    無說處,閑愁極。

    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

    尺素如今何處也,綠雲依舊無蹤迹。

    漫教人、羞去上層樓,平蕪碧。

     ——辛棄疾(暮春) 例四(有襯字) 江漢西來,高樓下、葡萄深碧。

    猶自帶,岷峨雪浪,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遺愛守,我為劍外思歸客。

    對此間、風物豈無情,殷勤說。

     江表傳,君休讀。

    狂處士,真堪惜。

    空洲對鹦鹉,葦花蕭瑟。

    不獨笑書生争底事,曹公黃祖俱飄忽。

    願使君、還賦谪仙詩,追黃鶴。

     ——蘇轼(寄鄂州朱使君壽昌) 附注:後片“空洲對鹦鹉”改作“--|-|”,又于第七句增一“不”字,是為變格。

     格二(平韻格) -|--(句)+||(豆)-||-(韻)-+|(豆)|--|(句)+|--(韻)+|---||(句)+--||--(韻)|+-(豆)+||--(句)-|-(韻) -+|(句)-|-(韻)++|(句)|--(韻)||--|(句)+|--(韻)+|+--||(句)+--||--(韻)|+-(豆)+||--(句)-|-(韻) 例五 仙姥來時,正一望、千頃翠瀾。

    旌旗共、亂雲俱下,依約前山。

    命駕群龍金作轭,相從諸娣玉為冠。

    向夜深、風定悄無人,聞佩環。

     神奇處,君試看。

    奠淮右,阻江南。

    遣六丁雷電,别守東關。

    卻笑英雄無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瞞。

    又怎知、人在小紅樓,簾影間? ——姜夔 附注:原有小序:“《滿江紅》舊調用仄韻,多不協律。

    如末句雲‘無心撲’三字,歌者将‘心’字融入去聲,方諧音律。

    予欲以平韻為之,久不能成。

    因泛巢湖,聞遠岸箫鼓聲。

    問之舟師,雲:‘居人為此湖神姥壽也。

    ’予因祝曰:‘得一席風,徑至居巢,當以平韻《滿江紅》為迎送神曲。

    ’言訖,風與筆俱駛,頃刻而成。

    末句雲‘聞佩環’,則協律矣。

    書于綠箋,沉于白浪。

    辛亥正月晦也。

    是歲六月,複過祠下,因刻之柱間。

    有客來自居巢,雲:‘土人祠姥,辄能歌此詞。

    ’按:曹操至濡須口,孫權遺曹書曰:‘春水方生,公宜速去。

    ’操曰:‘孫權不欺孤。

    ’乃撤軍還。

    濡須口與東關相近,江湖水之所出入。

    予意春水方生,必有司之者,故歸其功于姥雲。

    ”(《白石道人歌曲》卷三) 天香 此調以賀鑄《東山樂府》為準。

    九十六字,前片四仄韻,後片六仄韻。

     定格 +|--(句)--||(句)||---|(韻)||--(句)--+|(句)||---|(韻)|--|(句)-||(豆)|--|(韻)-|--||(句)--|--|(韻) --|-||(韻)|--(豆)|--|(韻)-|--||(句)|--|(韻)-|--||(韻)|-|(豆)--|-|(韻)||--(句)--||(韻) 例 煙絡橫林,山沉遠照,逦迤黃昏鐘鼓。

    燭映簾栊,蛩催機杼,共苦清秋風露。

    不眠思婦,齊應和、幾聲砧杵。

    驚動天涯倦宦,骎骎歲華行暮。

     當年酒狂自負,謂東君、以春相付。

    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幽恨無人晤語。

    賴明月、曾知舊遊處,好伴雲來,還将夢去。

     ——賀鑄 聲聲慢 曆來作者多用平韻格,而《漱玉詞》所用仄韻格最為世所傳誦,因即據以為準。

    九十七字,前後片各五仄韻,例用入聲部韻。

     定格 --||(韻)||--(句)--||||(韻)||---|(句)|--|(韻)--||||(句)||-(豆)|--|(韻)|||(句)|--(豆)|||--|(韻) ||---|(韻)-||(豆)--|--|(韻)||--(句)|||-||(韻)--|-||(句)|--(豆)||||(韻)|||(句)|||-|||(韻) 例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将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 黃莺兒 《樂章集》入“正宮”,殆為柳永創調,即詠黃莺兒。

    九十六字,前片四仄韻,後片五仄韻。

    前後片各以一平聲字領五言對句。

     定格 ---|--|(韻)||--(句)-|--(句)----(句)|--|(韻)-|||--(句)||--|(韻)|--|--(句)||---|-|(韻) -|(韻)|||--(句)||--|(韻)|--|(句)||--(句)--|--|(韻)-|||--(句)||--|(韻)||||--(句)-|--|(韻) 例 園林晴晝春誰主?暖律潛催,幽谷暄和,黃鹂翩翩,乍遷芳樹。

    觀露濕縷金衣,葉映如簧語。

    曉來枝上綿蠻,似把芳心深意低訴。

     無據,乍出暖煙來,又趁遊蜂去。

    恣狂蹤迹,兩兩相呼,終朝霧吟風舞。

    當上苑柳秾時,别館花深處。

    此際海燕偏饒,都把韶光與。

     ——柳永 劍器近 《劍器》,唐舞曲。

    杜甫有《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行》。

    “近”為宋教坊曲體之一種,如《祝英台近》之類皆是。

    《宋史·樂志》:“教坊奏《劍器曲》,一屬‘中呂宮’,一屬‘黃鐘宮’。

    ”此當是截取《劍器曲》中之一段為之。

    九十六字,前片八仄韻,後片七仄韻。

    音節極低回掩抑。

     定格 |-|(韻)|||(豆)---|(韻)|-|--|(韻)|-|(韻)|-|(韻)|||(豆)--||(韻)--|--|(韻)|-|(韻) -|(韻)|--||(韻)--||(句)|||(豆)||--|(韻)---||--(句)|--|-(句)|--|-|(韻)|--|(韻)||--(句)||--||(韻)|-||--|(韻) 例 夜來雨,賴倩得、東風吹住。

    海棠正妖娆處,且留取。

    悄庭戶,試細聽、莺啼燕語。

    分明共人愁緒,怕春去。

     佳樹,翠陰初轉午。

    重簾未卷,乍睡起、寂寞看風絮。

    偷彈清淚寄煙波,見江頭故人,為言憔悴如許。

    彩箋無數,去卻寒暄,到了渾無定據。

    斷腸落日千山暮。

     ——袁去華 醉蓬萊 《樂章集》入“林鐘商”。

    九十七字,前後片各四仄韻。

    前片第一、第五、第八三句,後片第六、第九兩句,皆上一、下四句法。

     定格 |--||(句)||--(句)|--|(韻)||--(句)|---|(韻)||--(句)|--|(句)||--|(韻)||--(句)--||(句)|--|(韻) ||--(句)|--|(句)||--(句)|--|(韻)-|--(句)||--|(韻)||--(句)||-|(句)||--|(韻)||--(句)---|(句)|--|(韻) 例 漸亭臯葉下,隴首雲飛,素秋新霁。

    華阙中天,鎖蔥蔥佳氣。

    嫩菊黃深,拒霜紅淺,近寶階香砌。

    玉宇無塵,金莖有露,碧天如水。

     正值升平,萬幾多暇,夜色澄鮮,漏聲迢遞。

    南極星中,有老人呈瑞。

    此際宸遊,鳳辇何處?度管弦聲脆。

    太液波翻,披香簾卷,月明風細。

     ——柳永 暗香 姜夔自度“仙呂宮”曲。

    其小序雲:“辛亥之冬,予載雪詣石湖,止既月,授簡索句,且征新聲,作此兩曲。

    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隸習之,音節諧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見《白石道人歌曲》卷四)後張炎用以詠荷花荷葉,更名《紅情》、《綠意》。

    此曲九十七字,前片五仄韻,後片七仄韻,例用入聲部韻。

    前片第五字,後片第六字,皆領格字,宜用去聲。

     定格 |-||(韻)||-||(句)---|(韻)|||-(句)||--|-|(韻)-|--||(句)-||(豆)---|(韻)|||(豆)||--(句)-||-|(韻) -|(韻)|||(韻)||||-(句)||-|(韻)|-||(韻)-|--|-|(韻)-|--||(句)-||(豆)---|(韻)|||(豆)-||(句)|-||(韻) 例一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

    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

     江國,正寂寂。

    歎寄與路遙,夜雪初積。

    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

    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 ——姜夔 例二(紅情) 無邊香色,記涉江自采,錦機雲密。

    翦翦紅衣,學舞波心舊曾識。

    一見依然似語,流水遠、幾回空憶。

    看亭亭、倒影窺妝,玉潤露痕濕。

     閑立,翠屏側。

    愛向人弄芳,背酣斜日。

    料應太液,三十六宮土花碧。

    清興淩風更爽,無數滿汀洲如昔。

    泛片葉、煙浪裡,卧橫紫笛。

     ——張炎 附注:詞中平仄句豆,皆與“定格”小有出入,但多以入作平。

    如姜詞“月色”此作“香色”,姜詞“玉人”此作“紅衣”,姜詞“怪得”此作“亭亭”,姜詞“香冷”此作“玉潤”,姜詞“寂寂”此作“屏側”,姜詞“夜雪”此作“背酣”,可悟宋詞平仄出入及變仄韻格為平韻格,亦皆有其一定規矩,非可率意為之。

     長亭怨慢 姜夔自度“中呂宮”曲。

    其小序雲:“予頗喜自制曲,初率意為長短句,然後協以律,故前後阕多不同。

    桓大司馬(桓溫)雲:‘昔年種柳,依依漢南。

    今看搖落,凄怆江潭。

    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此語予深愛之。

    ”全阕九十七字,前片六仄韻,後片五仄韻。

     定格 |-|(豆)---|(韻)||--(句)|--|(韻)||--(句)|--|(句)|-|(韻)|--|(韻)-||(豆)--|(韻)|||--(句)|||(豆)---|(韻) ||(韻)|--||(句)|||--|(韻)--||(句)|||(豆)|--|(韻)|||(豆)||--(句)|-|(豆)---|(韻)|||--(句)-|---|(韻) 例 漸吹盡、枝頭香絮。

    是處人家,綠深門戶。

    遠浦萦回,暮帆零亂,向何許?閱人多矣,誰得似、長亭樹?樹若有情時,不會得、青青如此! 日暮,望高城不見,隻見亂山無數。

    韋郎去也,怎忘得、玉環分付?第一是、早早歸來,怕紅萼、無人為主。

    算空有并刀,難剪離愁千縷。

     ——姜夔 附注:“漸”、“向”、“望”、“怕”、“算”五字定用去聲。

    “遠浦萦回,暮帆零亂”是四言對句,接以“向何許”三字緊束。

    “矣”、“此”皆屬第三部韻,與第四部同葉,蓋用方音。

     雙雙燕 始見史達祖《梅溪集》,即以詠雙燕。

    九十八字,前片五仄韻,後片七仄韻。

     定格 |-||(句)|-|--(句)|--|(韻)--||(句)|||--|(韻)-|--||(韻)|||(豆)--||(韻)--||--(句)||---|(韻) -|(韻)--||(韻)|||--(句)|--|(韻)---|(句)|||--|(韻)-|--||(韻)|||(豆)---|(韻)-|||--(句)|||-||(韻) 例 過春社了,度簾幕中間,去年塵冷。

    差池欲住,試入舊巢相并。

    還相雕梁藻井,又軟語、商量不定。

    飄然快拂花梢,翠尾分開紅影。

     芳徑,芹泥雨潤。

    愛貼地争飛,競誇輕俊。

    紅樓歸晚,看足柳昏花暝。

    應自栖香正穩,便忘了、天涯芳信。

    愁損翠黛雙蛾,日日畫闌獨憑。

     ——史達祖(詠燕) 附注:首句句式是一、二、一,中間兩字相連,等于辛棄疾《水龍吟》結句之“揾英雄淚”。

    “度”、“愛”是領格字,例用去聲。

     宴山亭 一作《燕山亭》。

    以趙佶詞為準。

    九十九字,前後片各五仄韻。

     定格 +|--(句)-||-(句)||---|(韻)-||-(句)||--(句)+||--|(韻)||--(句)|-|(豆)+--|(韻)-|(韻)|||--(句)|--|(韻) -|-|--(句)|+|--(句)|--|(韻)--||(句)||--(句)--|--|(韻)||--(句)++|(豆)+--|(韻)-|(韻)-||(豆)--||(韻) 例 裁剪冰绡,輕疊數重,淡着燕脂勻注。

    新樣靓妝,豔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

    愁苦!問院落凄涼,幾番春暮? 憑寄離恨重重,這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裡、有時曾去。

    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

     ——趙佶(北行見杏花) 念奴嬌 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東去》、《壺中天》、《湘月》。

    元稹《連昌宮詞》自注:“念奴,天寶中名倡,善歌。

    每歲樓下酺宴,累日之後,萬衆喧隘,嚴安之、韋黃裳輩辟易不能禁,衆樂為之罷奏。

    玄宗遣高力士大呼于樓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聽否?’未嘗不悄然奉诏。

    ”(見《元氏長慶集》卷二十四)王灼《碧雞漫志》卷五又引《開元天寶遺事》:“念奴每執闆當席,聲出朝霞之上。

    ”曲名本此。

    宋曲入“大石調”,複轉入“道調宮”,又轉入“高宮大石調”。

    此調音節高抗,英雄豪傑之士多喜用之。

    俞文豹《吹劍錄》稱:“學士(指蘇轼)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闆,唱《大江東去》。

    ”亦其音節有然也。

    茲以《東坡樂府》為準,取“憑高眺遠”一阕為定格,“大江東去”一阕為變格。

    一百字,前後片各四仄韻。

    其用以抒寫豪壯感情者,宜用入聲韻部。

    另有平韻一格,附著于後。

     定格 +-+|(句)|-++|(句)+--|(韻)+|+--||(句)+|+--|(韻)+|--(句)+-+|(句)+|--|(韻)+-+|(句)|--|+|(韻) +|+|--(句)+-+|(句)+|--|(韻)+|+--||(句)+|+--|(韻)+|--(句)+-+|(句)+|--|(韻)+--|(句)|--|-|(韻) 例一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裡,雲無留迹。

    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瓊樓,乘鸾來去,人在清涼國。

    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曆曆。

     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

    水晶宮裡,一聲吹斷橫笛。

     ——蘇轼(中秋) 例二 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

    刬地東風欺客夢,一枕銀屏寒怯。

    曲岸持觞,垂楊系馬,此地曾輕别。

    樓空人去,舊遊飛燕能說。

     聞道绮陌東頭,行人長見,簾底纖纖月。

    舊恨春江流不盡,新恨雲山千疊。

    料得明朝,尊前重見,鏡裡花難折。

    也應驚問,近來多少華發? ——辛棄疾(書東流村壁) 例三 蕭條庭院,又斜風細雨,重門須閉。

    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

    險韻詩成,扶頭酒醒,别是閑滋味。

    征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

     樓上幾日春寒,簾垂四面,玉闌幹慵倚。

    被冷香消新夢覺,不許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遊春意!日高煙斂,更看今日晴未? ——李清照 附注:後片第三句,變作“|---|”之上三、下二句式。

     變格一 |--|(句)|-|(豆)-|---|(韻)||--(句)-||(豆)-|--||(韻)||--(句)--||(句)||--|(韻)---|(句)|--|-|(韻) -|-|--(句)|--||(句)---|(韻)||--(句)-||(豆)-|---|(韻)||--(句)---||(句)|--|(韻)---|(句)|--|-|(韻) 例四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雲,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處、樯橹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蘇轼(赤壁懷古) 例五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

    玉鑒瓊田三萬頃,着我扁舟一葉。

    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

    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

    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浪空闊。

    盡吸西江,細斟北鬥,萬象為賓客。

    扣舷獨笑,不知今夕何夕? ——張孝祥(泛洞庭) 附注:前片第二句九字,又變作“|--(豆)|-||-|(韻)”,馀與正格相仿。

     變格二(平韻格) |--|(句)|---|(句)-|--(韻)||---||(句)-|-|--(韻)||--(句)---|(句)-||--(韻)|--|(句)|--|--(韻) -|-|--(句)---||(句)-|--(韻)||---||(句)||-|--(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