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類 仄韻格

關燈
,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秦觀 例二 松岡避暑,茅檐避雨,閑去閑來幾度?醉扶孤石看飛泉,又卻是、前回醒處。

     東家娶婦,西家歸女,燈火門前笑語。

    釀成千頃稻花香,夜夜費、一天風露。

     ——辛棄疾(山行書所見) 夜遊宮 《清真集》入“般涉調”。

    五十七字,前後片各四仄韻。

     定格 ||--||(韻)|+|(豆)+--|(韻)+|--|+|(韻)|--(句)|--(句)-||(韻) ||--|(韻)|+|(豆)+--|(韻)+|--|+|(韻)|--(句)|--(句)-||(韻) 例一 葉下斜陽照水,卷輕浪、沉沉千裡。

    橋上酸風射眸子。

    立多時,看黃昏,燈火市。

     古屋寒窗底,聽幾片、井桐飛墜。

    不戀單衾再三起。

    有誰知,為蕭娘,書一紙。

     ——周邦彥 例二 雪曉清笳亂起,夢遊處、不知何地?鐵騎無聲望似水。

    想關河:雁門西,青海際。

     睡覺寒燈裡,漏聲斷、月斜窗紙。

    自許封侯在萬裡。

    有誰知,鬓雖殘,心未死。

     ——陸遊(記夢,寄師伯渾) 踏莎行 雙調小令,《張子野詞》入“中呂宮”。

    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仄韻。

    四言雙起,例用對偶。

    又有《轉調踏莎行》,六十六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格一 +|--(句)+-+|(韻)+-+|--|(韻)+-+||--(句)+-+|--|(韻) +|--(句)+-+|(韻)+-+|--|(韻)+-+||--(句)+-+|--|(韻) 例一 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台樹色陰陰見。

    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

     翠葉藏莺,朱簾隔燕,爐香靜逐遊絲轉。

    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晏殊 例二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驿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潇湘去? ——秦觀(郴州旅舍) 格二(轉調踏莎行) ||--(句)--+|(韻)+--||(豆)+-|(韻)--+|(句)--+|(韻)--|||--|(韻) ||--(句)--+|(韻)+--||(豆)+-|(韻)--+|(句)|--+|(韻)-||||--|(韻) 例三 翠幄成陰,誰家簾幕?绮羅香擁處、觥籌錯。

    清和将近,春寒更薄,高歌看簌蔌蔌塵落。

     好景良辰,人生行樂。

    金杯無奈是、苦相虐。

    殘紅飛盡,袅垂楊輕弱。

    來歲斷不負莺花約。

     ——曾觌 钗頭鳳 又名《折紅英》。

    六十字,上下片各七仄韻,兩疊韻,兩部遞換。

    聲情凄緊。

     定格 --|(韻)--|(葉仄)|--|--|(葉仄)--|(換仄)--|(葉二仄)+--|(句)|--|(葉二仄)|(葉二仄)|(疊)|(疊) --|(葉首仄)--|(葉首仄)|-|--|(葉首仄)--|(葉二仄)--|(葉二仄)+--|(句)|--|(葉二仄)|(葉二仄)|(疊)|(疊) 例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

    東風惡,歡情薄。

    一懷愁緒,幾年離索。

    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鲛绡透。

    桃花落,閑池閣。

    山盟雖在,錦書難托。

    莫!莫!莫! ——陸遊 蝶戀花 又名《鵲踏枝》、《鳳栖梧》。

    唐教坊曲,《樂章集》、《張子野詞》并入“小石調”,《清真集》入“商調”。

    趙令畤有《商調蝶戀花》,聯章作“鼓子詞”,詠《會真記》事。

    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定格 +|+--||(韻)+|--(句)+|--|(韻)+|+--||(韻)+-+|--|(韻) +|+--||(韻)+|--(句)+|--|(韻)+|+--||(韻)+-+|--|(韻) 例一(鵲踏枝) 蕭索清秋珠淚墜。

    枕簟微涼,展轉渾無寐。

    殘酒欲醒中夜起,月明如練天如水。

     階下寒聲啼絡緯。

    庭樹金風,悄悄重門閉。

    可惜舊歡攜手地,思量一夕成憔悴。

     ——馮延巳 例二(鳳栖梧) 伫立危樓風細細。

    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

    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闌意? 拟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 例三(蝶戀花)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

    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台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

    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歐陽修 例四 春漲一篙添水面。

    芳草鵝兒,綠滿微風岸。

    畫舫夷猶灣百轉,橫塘塔近依然遠。

     江國多寒農事晚。

    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

    秀麥連岡桑葉賤,看看嘗面收新繭。

     ——範成大 漁家傲 北宋流行歌曲。

    有用以作“十二月鼓子詞”者。

    《清真集》入“般涉調”。

    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仄韻。

     定格 +|+--||(韻)+-+|--|(韻)+|+--||(韻)-+|(韻)+-+|--|(韻) +|+--||(韻)+-+|--|(韻)+|+--||(韻)-+|(韻)+-+|--|(韻) 例一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将軍白發征夫淚。

     ——範仲淹 例二 喜鵲填河仙浪淺,雲軿早在星橋畔。

    街鼓黃昏霞尾暗。

    炎光斂,金鈎側倒天西面。

     一别經年今始見,新歡往恨知何限?天上佳期貪眷戀。

    良宵短,人間不合催銀箭。

     ——歐陽修(七夕) 例三 平岸小橋千嶂抱,揉藍一水萦花草。

    茅屋數間窗窈窕。

    塵不到,時時自有春風掃。

     午枕覺來聞語鳥,攲眠似聽朝雞早。

    忽憶故人今總老。

    貪夢好,茫然忘了邯鄲道。

     ——王安石 蘇幕遮 西域舞曲。

    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四十:“‘蘇幕遮’,西戎胡語也,正雲‘飒麿遮’。

    此戲本出西龜茲國,至今猶有此曲,此國渾脫、大面、撥頭之類也。

    或作獸面,或象鬼神,假作種種面具形狀。

    或以泥水沾灑行人,或持羂索搭鈎,捉人為戲。

    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戲,七日乃停。

    土俗相傳雲,常以此法攘厭,驅趁羅刹惡鬼食啖人民之災也。

    ”《張說之文集》卷十有《蘇摩遮》詩五首,皆七言絕句,說之于詩題下注雲:“潑寒胡戲所歌,其和聲雲億歲樂。

    ”《詞譜》謂宋詞家所用,蓋因舊曲另度新聲。

    《清真集》入“般涉調”。

    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定格 |--(句)-||(韻)+|--(句)+|--|(韻)+|---||(韻)+|--(句)+|--|(韻) |--(句)-||(韻)+|--(句)+|--|(韻)+|---||(韻)+|--(句)+|--|(韻) 例一 碧雲天,黃葉地。

    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

    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範仲淹 例二 燎沉香,消溽暑。

    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

    葉上初陽幹宿雨。

    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

    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周邦彥 淡黃柳 宋姜夔自度曲,《白石道人歌曲》入“正平調”。

    六十五字,前片三仄韻,後片五仄韻,以用入聲韻為宜。

     定格 --||(句)-|--|(韻)||---||(韻)||--||(句)-|--|-|(韻) |-|(韻)--|-|(韻)|-|(句)|-|(韻)|--||--|(韻)||--(句)|--|(句)-|--||(韻) 例 空城曉角,吹入垂楊陌。

    馬上單衣寒恻恻。

    看盡鵝黃嫩綠,都是江南舊相識。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

    強攜酒,小橋宅。

    怕梨花落盡成秋色。

    燕燕飛來,問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姜夔 錦纏道 一名《錦纏頭》。

    六十六字,前片四仄韻,後片三仄韻。

    過片及第五句并是上一、下四句法。

     定格 ||--(句)|||--|(韻)|--(豆)|--|(韻)|--|--|(韻)||--(句)||--|(韻) |--|-(句)|--|(韻)|--(豆)|--|(韻)|--(豆)-|--(句)||--|(句)||--|(韻) 例 燕子呢喃,景色乍長春晝。

    睹園林、萬花如繡,海棠經雨胭脂透。

    柳展宮眉,翠拂行人首。

     向郊原踏青,恣歌攜手。

    醉醺醺、尚尋芳酒。

    問牧童、遙指孤村,道杏花深處,那裡人家有。

     ——宋祁 酷相思 始見《書舟詞》。

    雙調,六十六字,上下片各四仄韻,一疊韻。

    八言句是以一去聲字領下七言。

     定格 ||---||(韻)|+|(豆)--|(韻)|-|---||(韻)+||(豆)--|(韻)+||(豆)--|(疊) ||---||(韻)|+|(豆)--|(韻)|-|---||(韻)+||(豆)--|(韻)+||(豆)--|(疊) 例 月挂霜林寒欲墜。

    正門外、催人起。

    奈離别如今真個是。

    欲住也、留無計。

    欲去也、來無計。

     馬上離情衣上淚。

    各自個、供憔悴。

    問江路梅花開也未?春到也、須頻寄。

    人到也、須頻寄。

     ——程垓 解佩令 始見于晏幾道《小山樂府》。

    調名取義于鄭交甫遇漢臯神女解佩事。

    雙調,六十六字,上下片各五仄韻。

    第一、二句亦有不用韻者。

     定格 --+|(韻)--+|(韻)|--(豆)---|(韻)||--(句)||+(豆)+--|(韻)|--(豆)|-||(韻) --+|(韻)--+|(韻)|--(豆)---|(韻)||--(句)||+(豆)+--|(韻)|--(豆)|-||(韻) 例 人行花塢,衣沾香霧。

    有新詞、逢春分付。

    屢欲傳情,奈燕子、不曾飛去,倚珠簾、詠郎秀句。

     相思一度,濃愁一度。

    最難忘、遮燈私語。

    淡月梨花,借夢來、花邊廊庑,指春衫、淚曾濺處。

     ——史達祖 青玉案 漢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

    ”因取以為調名。

    六十七字,前後片各五仄韻。

    亦有第五句不用韻者。

     定格 +-+|--|(韻)|+|(豆)--|(韻)||---||(韻)+--|(句)+-+|(韻)+|--|(韻) +-+|--|(韻)+|--|-|(韻)||---||(韻)+--|(句)+-+|(韻)+|--|(韻) 例一 淩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

    錦瑟年華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隻有春知處。

     飛雲冉冉蘅臯暮,彩筆新題斷腸句。

    試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賀鑄 例二 三年枕上吳中路,遣黃犬、随君去。

    若到松江呼小渡,莫驚鷗鹭,四橋盡是,老子經行處。

     辋川圖上看春暮,常記高人右丞句。

    作個歸期天已許。

    春衫猶是,小蠻針線,曾濕西湖雨。

     ——蘇轼(和賀方回韻,送伯固還吳中) 例三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衆裡尋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辛棄疾(元夕) 千秋歲 《宋史·樂志》人“歇指調”,《張子野詞》入“仙呂調”。

    茲以《淮海長短句》為準。

    七十一字,前後片各五仄韻。

    别有《千秋歲引》,八十二字,前片四仄韻,後片五仄韻。

     格一 |--|(韻)-|--|(韻)-||(句)--|(韻)---||(句)-|--|(韻)-||(句)|-||--|(韻) ||--|(韻)-|--|(韻)-||(句)--|(韻)|--||(句)||--|(韻)-||(句)|-||--|(韻) 例一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亂,莺聲碎。

    飄零疏酒盞,離别寬衣帶。

    人不見,碧雲暮合空相對。

     憶昔西池會,鹓鹭同飛蓋。

    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裡朱顔改。

    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秦觀(谪虔州日作) 格二(千秋歲引) ||--(句)--||(韻)||--|-|(韻)--|-|||(句)--||--|(韻)|--(句)|-|(句)|-|(韻) -||--||(韻)-||--||(韻)||--|-|(韻)--|-|||(句)--||--|(韻)|--(句)|-|(句)--|(韻) 例二 别館寒砧,孤城畫角,一派秋聲入寥廓。

    東歸燕從海上去,南來雁向沙頭落。

    楚台風,庾(去聲)樓月,宛如昨。

     無奈被些名利縛,無奈被它情擔閣。

    可惜風流總閑卻。

    當初漫留華(去聲)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

    夢闌時,酒醒後,思量着。

     ——王安石 離亭燕 一作《離亭宴》。

    《張子野詞補遺》有“離亭别宴”之語。

    因取以為調名。

    張作七十七字,他家多用七十二字體。

    上下片各四仄韻。

     定格 +|+--|(韻)-||--|(韻)+||--||(句)||+--|(韻)|||--(句)+|+--|(韻) +|+--|(韻)-||--|(韻)+||--||(句)||+--|(韻)|||--(句)+|+--|(韻) 例 一帶江山如畫,風物向秋潇灑。

    水浸碧天何處斷?霁色冷光相射。

    蓼嶼荻花洲,掩映竹籬茅舍。

     雲際客帆高挂,煙外酒旗低亞。

    多少六朝興廢事,盡入漁樵閑話。

    怅望倚層樓,寒日無言西下。

     ——張昇 粉蝶兒 始見毛滂《東堂詞》。

    茲以《稼軒長短句》為準。

    七十二字,前後片各四仄韻。

     定格 ||--|-|-||(韻)|--(豆)|--|(韻)|--(豆)|||(豆)|--|(韻)|--(豆)-||--|(韻) ---|-|||-|(韻)|--(豆)|--|(韻)|--(豆)-||(豆)|--|(韻)|--(豆)-||--|(韻) 例 昨日春如十三女兒學繡,一枝枝、不教花瘦。

    甚無情、便下得、雨僝風僽?向園林、鋪作地衣紅绉。

     而今春似輕薄蕩子難久。

    記前時、送春歸後,把春波、都釀作、一江醇酎,約清愁、楊柳岸邊相候。

     ——辛棄疾(和趙晉臣敷文賦落梅) 禦街行 又名《孤雁兒》。

    《樂章集》及《張子野詞》并入“雙調”。

    茲以範仲淹詞為準。

    雙調七十八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下片亦有略加襯字者,列為變格。

     定格 --||--|(韻)|||(豆)--|(韻)---||--(句)-|---|(韻)--+|(句)+--|(句)-|--|(韻) --||--|(韻)|||(豆)--|(韻)---||--(句)-|---|(韻)--+|(句)+--|(句)-|--|(韻) 例一(正格) 紛紛墜葉飄香砌。

    夜寂靜、寒聲碎。

    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裡。

     愁腸已斷無由醉。

    酒未到、先成淚。

    殘燈明滅枕頭攲,谙盡孤眠滋味。

    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

     ——範仲淹 例二(變格) 霜風漸緊寒侵被。

    聽孤雁、聲嘹唳。

    一聲聲送一聲悲,雲淡碧天如水。

    披衣起告:雁兒略住,聽我些兒事。

     塔兒南畔城兒裡,第三個、橋兒外,瀕河西岸小紅橋,門外梧桐雕砌。

    請教且與,低聲飛過,那裡有人人無寐。

     ——《古今詞話》所載無名氏 祝英台近 又名《月底修箫譜》。

    始見《東坡樂府》,元高栻詞入“越調”,殆是唐宋以來民間流傳歌曲。

    毛先舒《填詞名解》卷二引《甯波府志》:“東晉,越有梁山伯、祝英台嘗同學,祝先歸,梁後訪之,乃知祝為女,欲娶之,然祝已許馬氏之子。

    梁忽忽成疾,後為鄞令,且死,遺言葬清道山下。

    明年,祝适馬氏,過其地而風濤大作,舟不能進。

    祝乃造冢,哭之哀恸。

    其地忽裂,祝投而死之。

    今吳中有花蝴蝶,蓋橘蠹所化,童兒亦呼梁山伯、祝英台雲。

    ”此調宛轉凄抑,猶可想見舊曲遺音。

    七十七字,前片三仄韻,後片四仄韻。

    忌用入聲部韻。

     定格 |--(句)-||(句)-||-|(韻)+|--(句)+||-|(韻)+-+|--(句)+-+|(句)|+|(豆)+--|(韻) |-|(韻)++-|--(句)+-|-|(韻)+|--(句)++|-|(韻)+-+|--(句)+-+|(句)|+|(豆)+--|(韻) 例一 寶钗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

    怕上層樓,十日九風雨。

    斷腸片片飛紅,都無人管,倩誰勸、流莺聲住? 鬓邊觑,試把花蔔心期,才簪又重數。

    羅帳燈昏,哽咽夢中語: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帶将愁去? ——辛棄疾(晚春) 例二 采幽香,巡古苑,竹冷翠微路。

    鬥草溪根,沙印小蓮步。

    自憐兩鬓清霜,一年寒食,又身在、雲山深處。

     晝閑度,因甚天也悭春,輕陰便成雨?綠暗長亭,歸夢趁風絮。

    有情花影闌幹,莺聲門徑,解留我、霎時凝伫。

     ——吳文英(春日客龜溪,遊廢園) 蓦山溪 又名《上陽春》。

    《清真集》入“大石調”。

    八十二字,前片六仄韻,後片四仄韻。

    亦有前片四仄韻,後片三仄韻者,列為别格。

     定格 --+|(韻)+|--|(韻)+||--(句)|++(豆)--+|(韻)|--|(句)+||--(句)-||(韻)-||(韻)+|--|(韻) --+|(句)+|--|(韻)+||--(句)|++(豆)--+|(韻)|--|(句)+||--(句)-||(句)-||(韻)+|--|(韻) 例一 湖平春水,菱荇萦船尾。

    空翠入衣襟,拊輕桹、遊魚驚避。

    晚來潮上,迤逦沒沙痕,山四倚。

    雲漸起,鳥度屏風裡。

     周郎逸興,黃帽侵雲水。

    落日媚滄洲,泛一棹、夷猶未已。

    玉箫金管,不共美人遊,因甚個,煙霧底,獨愛莼羹美。

     ——周邦彥 變格 +-+|(韻)||--|(韻)|||--(句)|-|(豆)--||(韻)|-+|(句)-||--(句)-||(句)|--(句)+|--|(韻) +-+|(句)||--|(韻)|||--(句)|-|(豆)--||(韻)|-+|(句)-||--(句)-||(句)|--(句)+|--|(韻) 例二 與鷗為客,綠野留吟屐。

    兩行(去聲)柳陰垂,是當日、仙翁手植。

    一亭寂寞,煙外帶愁橫,荷冉冉,展涼雲,橫卧虹千尺。

     才因老盡,秀句君休覓。

    萬綠正迷人,更愁入、山陽夜笛。

    百年心事,惟有玉闌知,吟未了,放船回,月下空相憶。

     ——姜夔(題錢氏溪月) 洞仙歌 唐教坊曲,《樂章集》兼入“中呂”、“仙呂”、“般涉”三調,句豆亦參差不一。

    茲以《東坡樂府》所用《洞仙歌令》為準。

    音節舒徐,極殆宕搖曳之緻。

    八十三字,前後片各三仄韻。

    前片第二句是上一、下四句法,後片收尾八言句是以一去聲字領下七言,緊接又以一去聲字領下四言兩句作結。

    前片第二句亦有用上二、下三句法,并于全阕增一、二襯字,句豆平仄略異者,如後三例是。

     定格 +-+|(句)|+--|(韻)+|--|-|(韻)|--(豆)+|-|--(句)-+|(句)+|--+|(韻) +--||(句)+|--(句)+|--|-|(韻)|||--(句)||--(句)-+|(豆)+-+|(韻)|+|--|--(句)|||--(句)|--|(韻) 例一(正格)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

    水殿風來暗香滿。

    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寝,攲枕钗橫鬓亂。

     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

    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

    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附注:轼原有小序雲:“餘七歲時,見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歲。

    自言嘗随其師入蜀主孟昶宮中,一日大熱,蜀主與花蕊夫人夜納涼摩诃池上,作一詞,朱具能記之。

    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無知此詞者。

    但記其首兩句。

    暇日尋味,豈《洞仙歌令》乎?乃為足之雲。

    ”後來作者,多依此體。

     例二(變格) 青煙幂處,碧海飛金鏡,永夜閑階卧桂影。

    露涼時、零亂多少寒螀,神京遠,惟有藍橋路近。

     水晶簾不下,雲母屏開,冷浸佳人淡脂粉。

    待都将許多明,付與金尊,投曉共、流霞傾盡。

    更攜取胡床上南樓,看玉做人間,素秋千頃。

     ——晁補之(泗州中秋作) 例三 月中丹桂,自風霜難老。

    閱盡人間盛衰草。

    望中秋、才有幾日十分圓,霾風雨,雲表常如永晝。

     不得文章力,白首防秋,誰念雲中上功守?正注意得人雄,靜掃河西(指西夏),應難縱、五湖歸棹。

    問持節馮唐幾時來?看再策勳名,印窠如鬥。

     ——黃庭堅(泸守王補之生日) 例四 雪雲散盡,放曉晴池院。

    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