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類 仄韻格
關燈
小
中
大
如夢令
又名《憶仙姿》、《宴桃源》。
五代時後唐莊宗(李存勗)創作。
《清真集》入“中呂調”。
三十三字,五仄韻,一疊韻。
定格 +|+--|(韻)+|+--|(韻)+||--(句)+||--|(韻)-|(韻)-|(疊)+||--|(韻) 例一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鳳。
長記别伊時,和淚出門相送。
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
——李存勗 例二 遙夜沉沉如水,風緊驿亭深閉。
夢破鼠窺燈,霜送曉寒侵被。
無寐,無寐,門外馬嘶人起。
——秦觀 例三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李清照 歸自謠 一作《歸國謠》,《詞譜》引《樂府雅詞》入“道調宮”。
三十四字,前後片各三仄韻。
定格 -||(韻)+|+--||(韻)+-+|--|(韻) --+|-+|(韻)--|(韻)+-+|--|(韻) 例 何處笛?深夜夢回情脈脈。
竹風檐雨寒窗滴。
離人數歲無消息。
今頭白,不眠特地重相憶。
——馮延巳 天仙子 唐教坊舞曲。
段安節《樂府雜錄》:“龜茲部,《萬斯年》曲,是朱崖李太尉(德裕)進。
此曲名即《天仙子》是也。
”《金奁集》入“歇指調”,所收為韋莊作五首,皆平韻或仄韻轉平韻體。
《花間集》所收皇甫松二首,則皆仄韻單調小令,三十四字,五仄韻。
《張子野詞》兼入“中呂”、“仙呂”兩調,并重疊一片為之。
格一 +|+--||(韻)|--|--|(韻)--+||--(句)-||(韻)|-|(韻)||+--||(韻) 例一 晴野鹭鸶飛一隻,水葓花發秋江碧。
劉郎此日别天仙,登绮席,淚珠滴,十二晚峰高曆曆。
——皇甫松 格二 +||--||(韻)+||--||(韻)+--||--(句)-||(韻)--|(韻)+||--||(韻) +||--||(韻)+||--||(韻)+--||--(句)-||(韻)--|(韻)+||--||(韻) 例二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
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後期空記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雲破月來花弄影。
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張先(時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會) 生查子 唐教坊曲。
《詞譜》引《尊前集》入“雙調”。
四十字,上下片各兩仄韻。
各家平仄頗多出入,與作仄韻五言絕句詩相仿。
多抒怨抑之情。
格一 +||--(句)+|--|(韻)+||--(句)+|--|(韻) +||--(句)+|--|(韻)+||--(句)+|--|(韻) 例一 墜雨已辭雲,流水難歸浦。
遺恨幾時休?心抵秋蓮苦。
忍淚不能歌,試托哀弦語。
弦語願相逢,知有相逢否? ——晏幾道 格二 +-+|-(句)+|--|(韻)+||--(句)+|--|(韻) +-+|-(句)+|--|(韻)+||--(句)+|--|(韻) 例二 西津海鹘舟,徑度滄江雨。
雙舻本無情,鴉軋如人語。
揮金陌上郎,化石山頭婦。
何物系君心?三歲扶床女。
——賀鑄 例三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朱淑真(一作歐陽修) 格三 |||--(句)||--|(韻)--||-(句)||--|(韻) |||--(句)-|--|(韻)-||--(句)--|-|(韻) 例四 侍女動妝奁,故故驚人睡。
那知本未眠,背面偷垂淚。
懶卸鳳凰钗,羞入鴛鴦被。
時複見殘燈,和煙墜金穗。
——韓偓 醉花間 唐教坊曲。
《詞譜》引《宋史·樂志》入“雙調”。
四十一字,前片三仄韻,一疊韻,後片三仄韻。
定格 --|(韻)|-|(疊)-|--|(韻)-||--(句)||--|(韻) ---||(韻)||--|(韻)--||-(句)-|--|(韻) 例 深相憶,莫相憶,相憶情無極。
銀漢是紅牆,一帶遙相隔。
金盤珠露滴,兩岸榆花白。
風搖玉佩清,今夕為何夕? ——毛文錫 點绛唇 《清真集》入“仙呂調”,元北曲同,但平仄句式略異,今京劇中猶常用之。
四十一字,前片三仄韻,後片四仄韻。
定格 +|--(句)+-+|--|(韻)|--|(韻)+|--|(韻) +|--(句)+|--|(韻)-+|(韻)|--|(韻)+|--|(韻) 附注:上片第八字,有增一韻者,如第三例。
例一 蔭綠圍紅,夢瓊家在桃源住。
畫橋當路,臨水開朱戶。
柳徑春深,行到關情處。
颦不語,意憑風絮,吹向郎邊去。
——馮延巳 例二 台上披襟,快風一瞬收殘暑。
柳絲輕舉,蛛網黏飛絮。
極目平蕪,應是春歸處。
愁凝伫,楚歌聲苦,村落黃昏鼓。
——周邦彥 例三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韻)還高宴。
江村海甸,總作空花觀。
尚想橫汾,蘭菊紛相半。
樓船遠,白雲飛亂,空有年年雁。
——蘇轼(庚午重九) 霜天曉角 又名《月當窗》。
各家頗不一緻,茲以《稼軒長短句》為準。
四十三字,前後片各三仄韻。
别有平韻格,附着于後。
定格 +-+|(韻)+|--|(韻)-||--|(句)++|(豆)--|(韻) +--||(韻)+--||(韻)-||--|(句)++|(豆)--|(韻) 例一 吳頭楚尾,一棹人千裡。
休說舊愁新恨,長亭樹、今如此! 宦遊吾倦矣,玉人留我醉。
明日落花寒食,得且住、為佳耳。
——辛棄疾(旅興) 變格(平韻格) -|--(韻)|--|-(韻)||--||(句)-||(豆)|--(韻) --(韻)-|-(韻)|--|-(韻)|||--|(句)-||(豆)|--(韻) 例二 人影窗紗,是誰來折花?折則從他折去,知折去、向誰家? 檐牙,枝最佳,折時高折些。
說與折花人道:須插向、鬓邊斜。
——蔣捷 傷春怨 據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六,此為王安石夢中作。
四十三字,前後片各三仄韻。
定格 ||--|(韻)||---|(韻)|||--(句)||---|(韻) |---|(韻)||--|(韻)|||--(句)|||(豆)--|(韻) 例 雨打江南樹,一夜花開無數。
綠葉漸成陰,下有遊人歸路。
與君相逢處,不道春将暮。
把酒祝東風,且莫恁、匆匆去。
——王安石 蔔算子 北宋時盛行此曲。
萬樹《詞律》以為取義于“賣蔔算命之人”。
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兩仄韻。
兩結亦可酌增襯字,化五言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
宋教坊複演為慢曲,《樂章集》入“歇指調”。
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韻,後片五仄韻。
格一 +||--(句)+|--|(韻)+|--||-(句)+|--|(韻) +||--(句)+|--|(韻)+|--||-(句)+|--|(韻) 例一 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缥缈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蘇轼(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例二(加襯字)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
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隻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李之儀 格二(蔔算子慢) --||(句)-||-(句)|||--|(韻)||--(句)|||--|(韻)|--(豆)||--|(韻)|||(豆)--||(句)--||-|(韻) ||--|(韻)|||--(句)|--|(韻)||--(句)|||-||(韻)|--(豆)-|--|(韻)|||(豆)--||(句)|---|(韻) 附注:過片第六字領下四言兩偶句,結尾是上一下四句法,第一字定要去聲,與領格字同。
例三(慢) 江楓漸老,汀蕙半凋,滿目敗紅衰翠。
楚客登臨,正是暮秋天氣。
引疏砧、斷續殘陽裡。
對晚景、傷懷念遠,新愁舊恨相繼。
脈脈人千裡。
念兩處風情,萬重煙水。
雨歇天高,望斷翠峰十二。
盡無言、誰會憑高意?縱寫得、離腸萬種,奈歸雲誰寄? ——柳永 谒金門 唐教坊曲。
《金奁集》入“雙調”。
四十五字,前後片各四仄韻。
定格 -+|(韻)-||--|(韻)+|+--||(韻)|--||(韻) +|+-+|(韻)+|+--|(韻)+|+--||(韻)|--||(韻) 例一 空相憶,無計得傳消息。
天上嫦娥人不識,寄書何處覓? 新睡覺來無力,不忍看君書迹。
滿院落花春寂寂,斷腸芳草碧。
——韋莊 例二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閑引鴛鴦香徑裡,手挼紅杏蕊。
鬥鴨闌幹獨倚,碧玉搔頭斜墜。
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馮延巳 好事近 又名《釣船笛》,《張子野詞》入“仙呂宮”。
四十五字,前後片各兩仄韻,以入聲韻為宜。
兩結皆上一、下四句法。
定格 +||--(句)+||--|(韻)+||--|(句)|+--|(韻) +-+||--(句)++|-|(韻)+||--|(句)|+--|(韻) 例一 江上探春回,正值早梅時節。
兩行(去聲)小槽雙鳳,按涼州初徹。
謝娘扶下繡鞍來,紅靴踏殘雪。
歸去不須銀燭,有山頭明月。
——鄭獬 例二 春路雨添花,花動一山春色。
行到小溪深處,有黃鹂千百。
飛雲當面化龍蛇,夭矯轉空碧。
醉卧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
——秦觀(夢中作) 憶少年 又名《十二時》。
四十六字,前片兩仄韻,後片三仄韻,亦以入聲部為宜。
兩結皆上一、下四句法。
亦有于過片處增一領格字者。
定格 --+|(句)--||(句)---|(韻)--|+|(句)|---|(韻) ||---||(韻)|--(豆)|--|(韻)--|-|(句)|--+|(韻) 例一 無窮官柳,無情畫舸,無根行客。
南山尚相送,隻高城人隔。
罨畫園林溪绀碧,算重來、盡成陳迹。
劉郎鬓如此,況桃花顔色! ——晁補之(别曆下) 例二 年時酒伴,年時去處,年時春色。
清明又近也,卻天涯為客。
念過眼光陰難再得,想前歡、盡成陳迹。
登臨恨如此,把闌幹暗拍。
——曹組 憶秦娥 又名《秦樓月》。
始見黃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題李白作。
四十六字,前後片各三仄韻,一疊韻,亦以入聲部為宜。
又有改用平韻者,附見于後。
定格 -+|(韻)+-+|--|(韻)--|(疊)+-+|(句)|--|(韻) +-+|--|(韻)+-+|--|(韻)--|(疊)+-+|(句)|--|(韻) 例一 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别。
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阙。
——李白 變格(平韻) +--(韻)+-+|---(韻)---(疊)+-+|(句)||--(韻) |--|---(韻)+-+|---(韻)---(疊)+-+|(句)||--(韻) 例二(平韻格) 曉朦胧,前溪百鳥啼匆匆。
啼匆匆,淩波人去,拜月樓空。
去年今日東門東,鮮妝輝映桃花紅。
桃花紅,吹開吹落,一任東風。
——賀鑄 燭影搖紅 《能改齋漫錄》卷十六:“王都尉(诜)有憶故人詞,徽宗喜其詞意,猶以不豐容宛轉為恨,遂令大晟(徽宗所置音樂研究創作機關)别撰腔,周美成(邦彥)增損其詞,而以首句為名,謂之《燭影搖紅》雲。
”王詞原為小令,或名《憶故人》。
五十字,前片兩仄韻,後片三仄韻。
周作演為慢曲,《夢窗詞集》入“大石調”。
九十六字,前後片各五仄韻。
格一 ||--(句)||-(句)||-(豆)--|(韻)---||--(句)-|--|(韻) -|--||(韻)|--(豆)--||(韻)|--|(句)||--(句)---|(韻) 例一 燭影搖紅,向夜闌,乍酒醒、心情懶。
尊前誰為唱陽關?離恨天涯遠。
無奈雲沉雨散,憑闌幹、東風淚眼。
海棠開後,燕子來時,黃昏庭院。
——王诜 格二 -|--(句)|-||--|(韻)---||--(句)-|--|(韻)||--||(韻)|--(豆)--||(韻)|--|(句)||--(句)--||(韻) ||--(句)|-||--|(韻)---||--(句)-|--|(韻)-|--||(韻)|--(豆)--||(韻)|--|(句)||--(句)---|(韻) 例二 芳臉輕勻(原作“勻紅”),黛眉巧畫宮妝淺。
風流天付與精神,全在嬌波轉(原作“秋波轉”)。
早是萦心可慣,向尊前、頻頻顧盼。
幾回相見,見了還休,争如不見。
燭影搖紅,夜闌飲散春宵短。
當時誰會唱陽關?離恨天涯遠。
争奈雲收雨散。
憑闌幹、東風淚眼(原作“滿”。
以上并依《詞譜》改)。
海棠開後,燕子來時,黃昏庭院。
——周邦彥 醉花陰 小令,五十二字,前後片各三仄韻。
茲以《漱玉詞》為準。
定格 +|+--||(韻)+|--|(韻)+||--(句)+|--(句)+|--|(韻) +-+|--|(韻)||--|(韻)+||--(句)+|--(句)+|--|(韻) 附注:下片第二句是上一、下四句法。
如改用上二、下三句法,則第一字可用平聲。
例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 望江東 僅見《山谷琴趣外篇》,殆是黃庭堅創作。
五十二字,前後片各四仄韻。
定格 -|--|-|(韻)|+|(豆)--|(韻)+-+||-|(韻)|||(豆)--|(韻) --||--|(韻)|+|(豆)--|(韻)+-+||-|(韻)|+|(豆)--|(韻) 例 江水西頭隔煙樹,望不見、江東路。
思量隻有夢來去,更不怕、江闌住。
燈前寫了書無數,算沒個、人傳與。
直饒尋得雁分付,又還是、秋将暮。
——黃庭堅 木蘭花 唐教坊曲,《金奁集》入“林鐘商調”。
《花間集》所錄三首各不相同,茲以韋莊詞為準。
五十五字,前後片各三仄韻,不同部換葉。
《尊前集》所錄皆五十六字體,北宋以後多遵用之。
《樂章集》及《張子野詞》并入“林鐘商”。
其名《木蘭花令》者,《樂章集》入“仙呂調”,前後片各三仄韻(平仄句式與《玉樓春》全同,但《樂章集》以《玉樓春》入“大石調”,似又有區别)。
别有《減字木蘭花》,《張子野詞》入“林鐘商”,《樂章集》入“仙呂調”。
四十四字,前後片第一、三句各減三字,改為平仄韻互換格,每片兩仄韻,兩平韻。
又有《偷聲木蘭花》,入“仙呂調”。
五十字,隻兩片并于第三句各減三字,平仄韻互換,與《減字木蘭花》相同。
宋教坊複演為《木蘭花慢》,《樂章集》入“南呂調”,一百一字,前片五平韻,後片七平韻。
茲列五格,以見一曲演化之由,他可類推。
格一(仄韻換韻格) |||--||(韻)-||--||(韻)-||(句)|--(句)|||--||(韻) |||--||(換韻)-||--||(韻)--|||--(句)-||--||(韻) 例一 獨上小樓春欲暮,愁望玉關芳草路。
消息斷,不逢人,卻斂細眉歸繡戶。
坐看落花空歎息,羅袂濕斑紅淚滴。
千山萬水不曾行,魂夢欲教何處覓? ——韋莊 格二(仄韻定格) +-+|--|(韻)+|+--||(韻)+-+||--(句)+|+--||(韻) +-+|--|(韻)+|+--||(韻)+-+||--(句)+|+--||(韻) 例二 兒家夫婿心容易,身又不來書不寄。
閑庭獨立鳥關關,争忍抛奴深院裡? 悶向綠紗窗下睡,睡又不成愁已至。
今年卻憶當年春,同在木蘭花下醉。
——歐陽炯 例三(木蘭花令) 霜馀已失長淮闊,空聽潺潺清颍咽。
佳人猶唱醉翁詞,四十三年如電抹。
草頭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還二八。
與餘同是識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蘇轼(次歐公西湖韻) 例四(玉樓春)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宋祁 格三(減字木蘭花) +-+|(仄韻)+|+--||(葉仄)+|--(換平韻)+|--+|-(葉平) +-+|(再換仄韻)+|+--||(葉仄)+|--(再換平韻)+|--+|-(葉平) 例五 天涯舊恨,獨自凄涼人不問。
欲見回腸,斷盡金爐小篆香。
黛蛾長斂,任是春風吹不展。
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
——秦觀 格四(偷聲木蘭花) +-+|--|(仄韻)+|+--||(葉仄)+|--(換平韻)+|--+|-(葉平) +-+|--|(再換仄韻)+|+--||(葉仄)+|--(再換平韻)+|--+|-(葉平) 例六 畫樓淺映橫塘路,流水滔滔春共去。
目送殘晖,燕子雙高蝶對飛。
風花将盡持杯送,往事隻成清夜夢。
莫更登樓,坐想行思已是愁。
——張先 格五(木蘭花慢) |--||(句)|-|(句)|--(韻)|+|--(句)+-||(句)+|--(韻)--(韻)|-||(句)|--|||--(韻)-|--||(句)|-||--(韻) --(韻)||+-(韻)-||(句)|--(韻)|+|--(句)+-||(句)+|--(韻)--(韻)|-||(句)|--|||--(韻)-|--||(句)|-||--(韻) 附注:開端是上一、下四句法,前片第四句,後片第五句,皆以去聲字領下四言三句,承以兩言短韻,緊接“|-||”的上一、下三的特殊句法,下又以一去聲字領七言一句,殆是北宋教坊歌曲時節拍如此。
後片第六字亦有不葉韻者,第五句亦作“||-||”。
南宋諸家頗不一緻,開端多改作上二、下三句法,後片二言短韻後,或改作五言兩句。
亦有略去兩片中間諸兩言短韻者,并為舉例。
例七(慢調正格) 拆桐花爛漫,乍疏雨,洗清明。
正豔杏燒林,缃桃繡野,芳景如屏。
傾城,盡尋勝去,驟雕鞍绀幰出郊坰。
風暖繁弦脆管,萬家競奏新聲。
盈盈,鬥草踏青,人豔冶,遞逢迎。
向路旁往往,遺簪堕珥,珠翠縱橫。
歡情,對佳麗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傾。
拚卻明朝永日,畫堂一枕春酲。
——柳永 例八 倚危樓伫立,乍蕭索,晚晴初。
漸素景衰殘,風砧韻響,霜樹紅疏。
雲衢,見新雁過,奈佳人自别阻音書。
空遣悲秋念遠,寸腸萬恨萦纡。
皇都,暗想歡遊(不葉韻),成往事,動欷歔。
念對酒當歌,低帏并枕,翻恁輕孤。
歸途,縱凝望處,但斜陽暮霭滿平蕪。
赢得無言悄悄,憑闌盡日踟蹰。
——柳永 例九(慢調變格) 紫骝嘶凍草,曉雲鎖,岫眉颦。
正蕙雪初銷,松腰玉瘦,憔悴真真。
輕藜漸穿險磴,步荒苔猶認瘗花痕。
千古興亡舊恨,半丘殘日孤雲。
開尊,重吊吳魂。
岚翠冷,洗微醺。
問幾曾夜宿,月明起看,劍水星紋?登臨總成去客,更軟紅先有探芳人。
回首滄波故苑,落梅煙雨黃昏。
——吳文英(遊虎丘) 例十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别有人間,那邊才見,光景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
怕萬裡長鲸,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鈎? ——辛棄疾(中秋飲酒将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鵲橋仙 《風俗記》:“七夕,織女當渡河,使鵲為橋。
”因取以為曲名,以詠牛郎織女相會事。
《樂章集》入“歇指調”,較一般所用多三十二字。
茲以《淮海詞》為準。
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兩仄韻。
亦有上下片各四仄韻者。
定格 +-+|(句)+-+|(句)+|+-+|(韻)+-+||--(句)|+|(豆)--+|(韻) +-+|(句)+-+|(句)+|+-+|(韻)+-+||--(句)|+|(豆)--+|(韻) 例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
五代時後唐莊宗(李存勗)創作。
《清真集》入“中呂調”。
三十三字,五仄韻,一疊韻。
定格 +|+--|(韻)+|+--|(韻)+||--(句)+||--|(韻)-|(韻)-|(疊)+||--|(韻) 例一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鳳。
長記别伊時,和淚出門相送。
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
——李存勗 例二 遙夜沉沉如水,風緊驿亭深閉。
夢破鼠窺燈,霜送曉寒侵被。
無寐,無寐,門外馬嘶人起。
——秦觀 例三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李清照 歸自謠 一作《歸國謠》,《詞譜》引《樂府雅詞》入“道調宮”。
三十四字,前後片各三仄韻。
定格 -||(韻)+|+--||(韻)+-+|--|(韻) --+|-+|(韻)--|(韻)+-+|--|(韻) 例 何處笛?深夜夢回情脈脈。
竹風檐雨寒窗滴。
離人數歲無消息。
今頭白,不眠特地重相憶。
——馮延巳 天仙子 唐教坊舞曲。
段安節《樂府雜錄》:“龜茲部,《萬斯年》曲,是朱崖李太尉(德裕)進。
此曲名即《天仙子》是也。
”《金奁集》入“歇指調”,所收為韋莊作五首,皆平韻或仄韻轉平韻體。
《花間集》所收皇甫松二首,則皆仄韻單調小令,三十四字,五仄韻。
《張子野詞》兼入“中呂”、“仙呂”兩調,并重疊一片為之。
格一 +|+--||(韻)|--|--|(韻)--+||--(句)-||(韻)|-|(韻)||+--||(韻) 例一 晴野鹭鸶飛一隻,水葓花發秋江碧。
劉郎此日别天仙,登绮席,淚珠滴,十二晚峰高曆曆。
——皇甫松 格二 +||--||(韻)+||--||(韻)+--||--(句)-||(韻)--|(韻)+||--||(韻) +||--||(韻)+||--||(韻)+--||--(句)-||(韻)--|(韻)+||--||(韻) 例二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
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後期空記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雲破月來花弄影。
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張先(時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會) 生查子 唐教坊曲。
《詞譜》引《尊前集》入“雙調”。
四十字,上下片各兩仄韻。
各家平仄頗多出入,與作仄韻五言絕句詩相仿。
多抒怨抑之情。
格一 +||--(句)+|--|(韻)+||--(句)+|--|(韻) +||--(句)+|--|(韻)+||--(句)+|--|(韻) 例一 墜雨已辭雲,流水難歸浦。
遺恨幾時休?心抵秋蓮苦。
忍淚不能歌,試托哀弦語。
弦語願相逢,知有相逢否? ——晏幾道 格二 +-+|-(句)+|--|(韻)+||--(句)+|--|(韻) +-+|-(句)+|--|(韻)+||--(句)+|--|(韻) 例二 西津海鹘舟,徑度滄江雨。
雙舻本無情,鴉軋如人語。
揮金陌上郎,化石山頭婦。
何物系君心?三歲扶床女。
——賀鑄 例三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朱淑真(一作歐陽修) 格三 |||--(句)||--|(韻)--||-(句)||--|(韻) |||--(句)-|--|(韻)-||--(句)--|-|(韻) 例四 侍女動妝奁,故故驚人睡。
那知本未眠,背面偷垂淚。
懶卸鳳凰钗,羞入鴛鴦被。
時複見殘燈,和煙墜金穗。
——韓偓 醉花間 唐教坊曲。
《詞譜》引《宋史·樂志》入“雙調”。
四十一字,前片三仄韻,一疊韻,後片三仄韻。
定格 --|(韻)|-|(疊)-|--|(韻)-||--(句)||--|(韻) ---||(韻)||--|(韻)--||-(句)-|--|(韻) 例 深相憶,莫相憶,相憶情無極。
銀漢是紅牆,一帶遙相隔。
金盤珠露滴,兩岸榆花白。
風搖玉佩清,今夕為何夕? ——毛文錫 點绛唇 《清真集》入“仙呂調”,元北曲同,但平仄句式略異,今京劇中猶常用之。
四十一字,前片三仄韻,後片四仄韻。
定格 +|--(句)+-+|--|(韻)|--|(韻)+|--|(韻) +|--(句)+|--|(韻)-+|(韻)|--|(韻)+|--|(韻) 附注:上片第八字,有增一韻者,如第三例。
例一 蔭綠圍紅,夢瓊家在桃源住。
畫橋當路,臨水開朱戶。
柳徑春深,行到關情處。
颦不語,意憑風絮,吹向郎邊去。
——馮延巳 例二 台上披襟,快風一瞬收殘暑。
柳絲輕舉,蛛網黏飛絮。
極目平蕪,應是春歸處。
愁凝伫,楚歌聲苦,村落黃昏鼓。
——周邦彥 例三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韻)還高宴。
江村海甸,總作空花觀。
尚想橫汾,蘭菊紛相半。
樓船遠,白雲飛亂,空有年年雁。
——蘇轼(庚午重九) 霜天曉角 又名《月當窗》。
各家頗不一緻,茲以《稼軒長短句》為準。
四十三字,前後片各三仄韻。
别有平韻格,附着于後。
定格 +-+|(韻)+|--|(韻)-||--|(句)++|(豆)--|(韻) +--||(韻)+--||(韻)-||--|(句)++|(豆)--|(韻) 例一 吳頭楚尾,一棹人千裡。
休說舊愁新恨,長亭樹、今如此! 宦遊吾倦矣,玉人留我醉。
明日落花寒食,得且住、為佳耳。
——辛棄疾(旅興) 變格(平韻格) -|--(韻)|--|-(韻)||--||(句)-||(豆)|--(韻) --(韻)-|-(韻)|--|-(韻)|||--|(句)-||(豆)|--(韻) 例二 人影窗紗,是誰來折花?折則從他折去,知折去、向誰家? 檐牙,枝最佳,折時高折些。
說與折花人道:須插向、鬓邊斜。
——蔣捷 傷春怨 據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六,此為王安石夢中作。
四十三字,前後片各三仄韻。
定格 ||--|(韻)||---|(韻)|||--(句)||---|(韻) |---|(韻)||--|(韻)|||--(句)|||(豆)--|(韻) 例 雨打江南樹,一夜花開無數。
綠葉漸成陰,下有遊人歸路。
與君相逢處,不道春将暮。
把酒祝東風,且莫恁、匆匆去。
——王安石 蔔算子 北宋時盛行此曲。
萬樹《詞律》以為取義于“賣蔔算命之人”。
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兩仄韻。
兩結亦可酌增襯字,化五言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
宋教坊複演為慢曲,《樂章集》入“歇指調”。
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韻,後片五仄韻。
格一 +||--(句)+|--|(韻)+|--||-(句)+|--|(韻) +||--(句)+|--|(韻)+|--||-(句)+|--|(韻) 例一 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缥缈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蘇轼(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例二(加襯字)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
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隻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李之儀 格二(蔔算子慢) --||(句)-||-(句)|||--|(韻)||--(句)|||--|(韻)|--(豆)||--|(韻)|||(豆)--||(句)--||-|(韻) ||--|(韻)|||--(句)|--|(韻)||--(句)|||-||(韻)|--(豆)-|--|(韻)|||(豆)--||(句)|---|(韻) 附注:過片第六字領下四言兩偶句,結尾是上一下四句法,第一字定要去聲,與領格字同。
例三(慢) 江楓漸老,汀蕙半凋,滿目敗紅衰翠。
楚客登臨,正是暮秋天氣。
引疏砧、斷續殘陽裡。
對晚景、傷懷念遠,新愁舊恨相繼。
脈脈人千裡。
念兩處風情,萬重煙水。
雨歇天高,望斷翠峰十二。
盡無言、誰會憑高意?縱寫得、離腸萬種,奈歸雲誰寄? ——柳永 谒金門 唐教坊曲。
《金奁集》入“雙調”。
四十五字,前後片各四仄韻。
定格 -+|(韻)-||--|(韻)+|+--||(韻)|--||(韻) +|+-+|(韻)+|+--|(韻)+|+--||(韻)|--||(韻) 例一 空相憶,無計得傳消息。
天上嫦娥人不識,寄書何處覓? 新睡覺來無力,不忍看君書迹。
滿院落花春寂寂,斷腸芳草碧。
——韋莊 例二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閑引鴛鴦香徑裡,手挼紅杏蕊。
鬥鴨闌幹獨倚,碧玉搔頭斜墜。
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馮延巳 好事近 又名《釣船笛》,《張子野詞》入“仙呂宮”。
四十五字,前後片各兩仄韻,以入聲韻為宜。
兩結皆上一、下四句法。
定格 +||--(句)+||--|(韻)+||--|(句)|+--|(韻) +-+||--(句)++|-|(韻)+||--|(句)|+--|(韻) 例一 江上探春回,正值早梅時節。
兩行(去聲)小槽雙鳳,按涼州初徹。
謝娘扶下繡鞍來,紅靴踏殘雪。
歸去不須銀燭,有山頭明月。
——鄭獬 例二 春路雨添花,花動一山春色。
行到小溪深處,有黃鹂千百。
飛雲當面化龍蛇,夭矯轉空碧。
醉卧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
——秦觀(夢中作) 憶少年 又名《十二時》。
四十六字,前片兩仄韻,後片三仄韻,亦以入聲部為宜。
兩結皆上一、下四句法。
亦有于過片處增一領格字者。
定格 --+|(句)--||(句)---|(韻)--|+|(句)|---|(韻) ||---||(韻)|--(豆)|--|(韻)--|-|(句)|--+|(韻) 例一 無窮官柳,無情畫舸,無根行客。
南山尚相送,隻高城人隔。
罨畫園林溪绀碧,算重來、盡成陳迹。
劉郎鬓如此,況桃花顔色! ——晁補之(别曆下) 例二 年時酒伴,年時去處,年時春色。
清明又近也,卻天涯為客。
念過眼光陰難再得,想前歡、盡成陳迹。
登臨恨如此,把闌幹暗拍。
——曹組 憶秦娥 又名《秦樓月》。
始見黃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題李白作。
四十六字,前後片各三仄韻,一疊韻,亦以入聲部為宜。
又有改用平韻者,附見于後。
定格 -+|(韻)+-+|--|(韻)--|(疊)+-+|(句)|--|(韻) +-+|--|(韻)+-+|--|(韻)--|(疊)+-+|(句)|--|(韻) 例一 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别。
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阙。
——李白 變格(平韻) +--(韻)+-+|---(韻)---(疊)+-+|(句)||--(韻) |--|---(韻)+-+|---(韻)---(疊)+-+|(句)||--(韻) 例二(平韻格) 曉朦胧,前溪百鳥啼匆匆。
啼匆匆,淩波人去,拜月樓空。
去年今日東門東,鮮妝輝映桃花紅。
桃花紅,吹開吹落,一任東風。
——賀鑄 燭影搖紅 《能改齋漫錄》卷十六:“王都尉(诜)有憶故人詞,徽宗喜其詞意,猶以不豐容宛轉為恨,遂令大晟(徽宗所置音樂研究創作機關)别撰腔,周美成(邦彥)增損其詞,而以首句為名,謂之《燭影搖紅》雲。
”王詞原為小令,或名《憶故人》。
五十字,前片兩仄韻,後片三仄韻。
周作演為慢曲,《夢窗詞集》入“大石調”。
九十六字,前後片各五仄韻。
格一 ||--(句)||-(句)||-(豆)--|(韻)---||--(句)-|--|(韻) -|--||(韻)|--(豆)--||(韻)|--|(句)||--(句)---|(韻) 例一 燭影搖紅,向夜闌,乍酒醒、心情懶。
尊前誰為唱陽關?離恨天涯遠。
無奈雲沉雨散,憑闌幹、東風淚眼。
海棠開後,燕子來時,黃昏庭院。
——王诜 格二 -|--(句)|-||--|(韻)---||--(句)-|--|(韻)||--||(韻)|--(豆)--||(韻)|--|(句)||--(句)--||(韻) ||--(句)|-||--|(韻)---||--(句)-|--|(韻)-|--||(韻)|--(豆)--||(韻)|--|(句)||--(句)---|(韻) 例二 芳臉輕勻(原作“勻紅”),黛眉巧畫宮妝淺。
風流天付與精神,全在嬌波轉(原作“秋波轉”)。
早是萦心可慣,向尊前、頻頻顧盼。
幾回相見,見了還休,争如不見。
燭影搖紅,夜闌飲散春宵短。
當時誰會唱陽關?離恨天涯遠。
争奈雲收雨散。
憑闌幹、東風淚眼(原作“滿”。
以上并依《詞譜》改)。
海棠開後,燕子來時,黃昏庭院。
——周邦彥 醉花陰 小令,五十二字,前後片各三仄韻。
茲以《漱玉詞》為準。
定格 +|+--||(韻)+|--|(韻)+||--(句)+|--(句)+|--|(韻) +-+|--|(韻)||--|(韻)+||--(句)+|--(句)+|--|(韻) 附注:下片第二句是上一、下四句法。
如改用上二、下三句法,則第一字可用平聲。
例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 望江東 僅見《山谷琴趣外篇》,殆是黃庭堅創作。
五十二字,前後片各四仄韻。
定格 -|--|-|(韻)|+|(豆)--|(韻)+-+||-|(韻)|||(豆)--|(韻) --||--|(韻)|+|(豆)--|(韻)+-+||-|(韻)|+|(豆)--|(韻) 例 江水西頭隔煙樹,望不見、江東路。
思量隻有夢來去,更不怕、江闌住。
燈前寫了書無數,算沒個、人傳與。
直饒尋得雁分付,又還是、秋将暮。
——黃庭堅 木蘭花 唐教坊曲,《金奁集》入“林鐘商調”。
《花間集》所錄三首各不相同,茲以韋莊詞為準。
五十五字,前後片各三仄韻,不同部換葉。
《尊前集》所錄皆五十六字體,北宋以後多遵用之。
《樂章集》及《張子野詞》并入“林鐘商”。
其名《木蘭花令》者,《樂章集》入“仙呂調”,前後片各三仄韻(平仄句式與《玉樓春》全同,但《樂章集》以《玉樓春》入“大石調”,似又有區别)。
别有《減字木蘭花》,《張子野詞》入“林鐘商”,《樂章集》入“仙呂調”。
四十四字,前後片第一、三句各減三字,改為平仄韻互換格,每片兩仄韻,兩平韻。
又有《偷聲木蘭花》,入“仙呂調”。
五十字,隻兩片并于第三句各減三字,平仄韻互換,與《減字木蘭花》相同。
宋教坊複演為《木蘭花慢》,《樂章集》入“南呂調”,一百一字,前片五平韻,後片七平韻。
茲列五格,以見一曲演化之由,他可類推。
格一(仄韻換韻格) |||--||(韻)-||--||(韻)-||(句)|--(句)|||--||(韻) |||--||(換韻)-||--||(韻)--|||--(句)-||--||(韻) 例一 獨上小樓春欲暮,愁望玉關芳草路。
消息斷,不逢人,卻斂細眉歸繡戶。
坐看落花空歎息,羅袂濕斑紅淚滴。
千山萬水不曾行,魂夢欲教何處覓? ——韋莊 格二(仄韻定格) +-+|--|(韻)+|+--||(韻)+-+||--(句)+|+--||(韻) +-+|--|(韻)+|+--||(韻)+-+||--(句)+|+--||(韻) 例二 兒家夫婿心容易,身又不來書不寄。
閑庭獨立鳥關關,争忍抛奴深院裡? 悶向綠紗窗下睡,睡又不成愁已至。
今年卻憶當年春,同在木蘭花下醉。
——歐陽炯 例三(木蘭花令) 霜馀已失長淮闊,空聽潺潺清颍咽。
佳人猶唱醉翁詞,四十三年如電抹。
草頭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還二八。
與餘同是識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蘇轼(次歐公西湖韻) 例四(玉樓春)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宋祁 格三(減字木蘭花) +-+|(仄韻)+|+--||(葉仄)+|--(換平韻)+|--+|-(葉平) +-+|(再換仄韻)+|+--||(葉仄)+|--(再換平韻)+|--+|-(葉平) 例五 天涯舊恨,獨自凄涼人不問。
欲見回腸,斷盡金爐小篆香。
黛蛾長斂,任是春風吹不展。
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
——秦觀 格四(偷聲木蘭花) +-+|--|(仄韻)+|+--||(葉仄)+|--(換平韻)+|--+|-(葉平) +-+|--|(再換仄韻)+|+--||(葉仄)+|--(再換平韻)+|--+|-(葉平) 例六 畫樓淺映橫塘路,流水滔滔春共去。
目送殘晖,燕子雙高蝶對飛。
風花将盡持杯送,往事隻成清夜夢。
莫更登樓,坐想行思已是愁。
——張先 格五(木蘭花慢) |--||(句)|-|(句)|--(韻)|+|--(句)+-||(句)+|--(韻)--(韻)|-||(句)|--|||--(韻)-|--||(句)|-||--(韻) --(韻)||+-(韻)-||(句)|--(韻)|+|--(句)+-||(句)+|--(韻)--(韻)|-||(句)|--|||--(韻)-|--||(句)|-||--(韻) 附注:開端是上一、下四句法,前片第四句,後片第五句,皆以去聲字領下四言三句,承以兩言短韻,緊接“|-||”的上一、下三的特殊句法,下又以一去聲字領七言一句,殆是北宋教坊歌曲時節拍如此。
後片第六字亦有不葉韻者,第五句亦作“||-||”。
南宋諸家頗不一緻,開端多改作上二、下三句法,後片二言短韻後,或改作五言兩句。
亦有略去兩片中間諸兩言短韻者,并為舉例。
例七(慢調正格) 拆桐花爛漫,乍疏雨,洗清明。
正豔杏燒林,缃桃繡野,芳景如屏。
傾城,盡尋勝去,驟雕鞍绀幰出郊坰。
風暖繁弦脆管,萬家競奏新聲。
盈盈,鬥草踏青,人豔冶,遞逢迎。
向路旁往往,遺簪堕珥,珠翠縱橫。
歡情,對佳麗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傾。
拚卻明朝永日,畫堂一枕春酲。
——柳永 例八 倚危樓伫立,乍蕭索,晚晴初。
漸素景衰殘,風砧韻響,霜樹紅疏。
雲衢,見新雁過,奈佳人自别阻音書。
空遣悲秋念遠,寸腸萬恨萦纡。
皇都,暗想歡遊(不葉韻),成往事,動欷歔。
念對酒當歌,低帏并枕,翻恁輕孤。
歸途,縱凝望處,但斜陽暮霭滿平蕪。
赢得無言悄悄,憑闌盡日踟蹰。
——柳永 例九(慢調變格) 紫骝嘶凍草,曉雲鎖,岫眉颦。
正蕙雪初銷,松腰玉瘦,憔悴真真。
輕藜漸穿險磴,步荒苔猶認瘗花痕。
千古興亡舊恨,半丘殘日孤雲。
開尊,重吊吳魂。
岚翠冷,洗微醺。
問幾曾夜宿,月明起看,劍水星紋?登臨總成去客,更軟紅先有探芳人。
回首滄波故苑,落梅煙雨黃昏。
——吳文英(遊虎丘) 例十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别有人間,那邊才見,光景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
怕萬裡長鲸,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鈎? ——辛棄疾(中秋飲酒将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鵲橋仙 《風俗記》:“七夕,織女當渡河,使鵲為橋。
”因取以為曲名,以詠牛郎織女相會事。
《樂章集》入“歇指調”,較一般所用多三十二字。
茲以《淮海詞》為準。
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兩仄韻。
亦有上下片各四仄韻者。
定格 +-+|(句)+-+|(句)+|+-+|(韻)+-+||--(句)|+|(豆)--+|(韻) +-+|(句)+-+|(句)+|+-+|(韻)+-+||--(句)|+|(豆)--+|(韻) 例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