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類 平韻格
關燈
小
中
大
十六字令
又名《蒼梧謠》、《歸字謠》。
十六字,三平韻。
定格 -(韻)+|--||-(韻)--|(句)+||--(韻) 例一 天!休使圓蟾照客眠。
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蔡伸 例二 歸!獵獵西風卷繡旗。
攔教住,重舉送行杯。
——張孝祥 南歌子 又名《南柯子》、《風蝶令》。
唐教坊曲,《金奁集》入“仙呂宮”。
二十六字,三平韻,例用對句起。
宋人多用同一格式重填一片,謂之“雙調”。
定格 ||--|(句)--||-(韻)+-+||--(韻)+|+-+||--(韻) 例一 柳色遮樓暗,桐花落砌香。
畫堂開處晚風涼,高卷水晶簾額襯斜陽。
——張泌 例二(雙調) 驿路侵斜月,溪橋度曉霜。
短籬殘菊一枝黃,正是亂山深處過重陽。
旅枕原無夢,寒更每自長。
隻言江左好風光,不道中原歸思轉凄涼。
——呂本中(旅思) 漁歌子 又名《漁父》。
唐教坊曲,《金奁集》入“黃鐘宮”。
二十七字,四平韻。
中間三言兩句,例用對偶。
定格 +|--||-(韻)+--||--(韻)-||(句)|--(韻)--|||--(韻) 例 西塞山前白鹭飛,桃花流水鳜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張志和 憶江南 又名《望江南》、《夢江南》、《江南好》。
《金奁集》入“南呂宮”。
段安節《樂府雜錄》:“《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鎮浙日,為亡妓謝秋娘所撰,本名《謝秋娘》,後改此名。
”二十七字,三平韻。
中間七言兩句,以對偶為宜。
第二句亦有添一襯字者。
宋人多用雙調。
定格 -+|(句)+||--(韻)+|+--||(句)+-+||--(韻)+||--(韻) 例一 春去也!多謝洛城人。
弱柳從風疑舉袂,叢蘭裛露似沾巾,獨坐亦含颦。
——劉禹錫(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 例二 天上月,遙望似(“似”是襯字)一團銀。
日暮更闌風漸緊,為侬吹散月邊雲,照見負心人。
——敦煌無名氏 例三(雙調)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
試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咨嗟。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将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蘇轼(超然台作) 潇湘神 唐代潇湘間祭祀湘妃神曲,劉禹錫為填兩詞,見《劉夢得文集》卷八。
二十七字,三平韻,疊一韻。
定格 -|-(韻)-|-(疊)|-+||--(韻)+||--||(句)---||--(韻) 例 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
楚客欲聽瑤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時。
——劉禹錫 搗練子 又名《深院月》。
例作征婦懷念征人之詞。
《太和正音譜》入“雙調”。
二十七字,三平韻。
定格 -||(句)|--(韻)||--||-(韻)+||--||(句)|--||--(韻) 例一 深院靜,小庭空,斷續寒砧斷續風。
無奈夜長人不寐,數聲和月到簾栊! ——李煜 例二 邊堠遠,置郵稀,附與征人襯鐵衣。
連夜不妨頻夢見,過年唯望得書歸。
——賀鑄 浪淘沙 唐教坊曲。
劉禹錫、白居易并作七言絕句體,五代時始流行長短句雙調小令,又名《賣花聲》。
五十四字,前後片各四平韻,多作激越凄壯之音。
《樂章集》名《浪淘沙令》,入“歇指調”,前後片首句各少一字。
複就本宮調演為長調慢曲,共一百三十四字,分三段,第一、二段各四仄韻,第三段兩仄韻,定用入聲韻(唐宋人詞,凡同一曲調,原用平聲韻者,如改仄韻,例用入聲,原用入聲韻者,亦常改作平韻)。
《清真集》入“商調”,韻位轉密,句豆亦與《樂章集》多有不同,共一百三十三字,第一段六仄韻,第二、三段各五仄韻,并葉入聲韻。
格一(七言絕句式) +|--+|-(韻)+-+||--(韻)+-+|+-|(句)+|--||-(韻) 附注:此用仄起式。
亦有用平起者,與七絕平起式全同。
例一(仄起式) 日照澄洲江霧開,淘金女伴滿江隈。
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
——劉禹錫 例二(平起式) 灘頭細草接疏林,浪惡罾船半欲沉。
宿鹭眠鷗非舊浦,去年沙觜是江心。
——皇甫松 格二(雙調小令) +||--(韻)+|--(韻)+-+||--(韻)+|+--||(句)+|--(韻) +||--(韻)+|--(韻)+-+||--(韻)+|+--||(句)+|--(韻) 例三(小令定格)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
别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李煜 例四 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
垂楊紫陌洛城東。
總是當年攜手處,遊遍芳叢。
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
今年花勝去年紅。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 ——歐陽修 例五(小令别格) 有個人人,飛燕精神。
急锵環佩上華裀。
促拍盡随紅袖舉,風柳腰身。
簌簌輕裙,妙盡尖新。
曲終獨立斂香塵。
應是西施嬌困也,眉黛雙颦。
——柳永 格三(商調慢曲) |-|(句)--||(句)||-|(入聲韻)-|--||(韻)--||||(韻)|||---||(韻)|-|(豆)||-|(韻)|||--|-|(句)--|-|(韻) -|(韻)|-||-|(韻)|||----|(句)||-||(韻)-||--(句)-|-|(韻)|-||(韻)-|-(豆)-|---|(韻) -|----|(韻)--|(豆)|-||(韻)|-|(豆)---||(韻)|-|(豆)||--(句)|||(句)--||--|(韻) 附注:此種慢曲,必須選用入聲韻部。
所有拗句與領格字,不但要遵守平仄,更得注意四聲,方能符合曲體。
例六(慢曲) 曉陰重,霜凋岸草,霧隐城堞。
南陌脂車待發,東門帳飲乍阕。
正拂面垂楊堪攬結,掩紅淚、玉手親折。
念漢浦離鴻去何許?經時信音絕。
情切,望中地遠天闊。
向露冷風清無人處,耿耿寒漏咽。
嗟萬事難忘,唯是輕别。
翠樽未竭,憑斷雲、留取西樓殘月。
羅帶光消紋衾疊,連環解、舊香頓歇。
怨歌永、瓊壺敲盡缺。
恨春去、不與人期,弄夜色,空馀滿地梨花雪。
——周邦彥 附注:詞中領格字,除“嗟”字用平聲領四言二句外,馀如“正”、“念”、“向”三字皆得用去聲。
江南春 單調小令,為北宋寇準所創。
三十字,三平韻。
定格 -||(句)|--(韻)---||(句)-||--(韻)---|--|(句)-|---|-(韻) 例 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飛。
江南春盡離腸斷,蘋滿汀洲人未歸。
——寇準 憶王孫 單調小令,又名《豆葉黃》、《闌幹萬裡心》。
三十一字,五平韻。
定格 +-+||--(韻)+|--+|-(韻)+|--||-(韻)|--(韻)+|--+|-(韻) 例 萋萋芳草憶王孫,柳外樓高空斷魂,杜宇聲聲不忍聞。
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
——李重元(春詞) 江城子 一作《江神子》。
《金奁集》入“雙調”。
三十五字,五平韻。
結有增一字,變三言兩句為七言一句者。
宋人多依原曲重增一片。
定格 +-+||--(韻)|--(韻)|--(韻)+-+|(句)+||--(韻)+|+--||(句)-||(句)|--(韻) 附注:第一句可作“||--||-”。
第四句中四字亦可作“||--”。
例一 鵁鶄飛起郡城東。
碧江空,半灘風。
越王宮殿,蘋葉藕花中。
簾卷水樓魚浪起,千片雪,雨濛濛。
——牛峤 例二 晚日金陵岸草平。
落霞明,水無情。
六代繁華,暗逐逝波聲。
空有姑蘇台上月,如(增字)西子鏡照江城。
——歐陽炯 例三(雙調)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
千裡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鬓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蘇轼(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長相思 又名《雙紅豆》。
唐教坊曲。
雙調小令。
三十六字,前後片各三平韻,一疊韻。
定格 ++-(韻)++-(疊)+|--+|-(韻)+-+|-(韻) ++-(韻)++-(疊)+|--+|-(韻)+-+|-(韻) 例一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白居易 例二 長相思,長相思。
若問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見時。
長相思,長相思。
欲把相思說與誰?淺情人不知。
——晏幾道 醉太平 雙調小令,三十八字,前後片各四平韻。
第一、二句第三字,第四句第一及第四字,最好用去聲,方能将調激起。
結句是上一、下四。
定格 --|-(韻)--|-(韻)+-+|--(韻)|--|-(韻) --|-(韻)--|-(韻)+-+|--(韻)|--|-(韻) 例一 情高意真,眉長鬓青。
小樓明月調筝,寫春風數聲。
思君憶君,魂牽夢萦。
翠绡香暖銀屏,更那堪酒醒! ——劉過(閨情) 例二 長亭短亭,春風酒醒。
無端惹起離情,有黃鹂數聲。
芙蓉繡裀,江山畫屏。
夢中昨夜分明,悔先行一程。
——戴複古 玉蝴蝶 唐曲,《金奁集》入“仙呂調”。
四十一字,前片四平韻,後片三平韻。
宋教坊衍為慢曲,《樂章集》亦入“仙呂調”。
九十九字,前片五平韻,後片六平韻。
格一 ---|--(韻)-||--(韻)|||--(韻)--||-(韻) ---||(句)-||--(韻)-||--(韻)|--|-(韻) 例一 秋風凄切傷離,行客未歸時。
塞外草先衰,江南雁到遲。
芙蓉凋嫩臉,楊柳堕新眉。
搖落使人悲,斷腸誰得知? ——溫庭筠 格二(慢調) |||--|(句)+-+|(句)+|--(韻)||--(句)-|||--(韻)|-+(豆)+-+|(句)+|+(豆)+|--(韻)|--(韻)|--|(句)+|--(韻) --(韻)--||(句)|--|(句)||--(韻)||--(句)|--||--(韻)|-+(豆)+-+|(句)+|+(豆)+|--(韻)|--(韻)|--|(句)+|--(韻) 例二 望處雨收雲斷,憑闌悄悄,目送秋光。
晚景蕭疏,堪動宋玉悲涼。
水風輕、蘋花漸老,月露冷、梧葉飄黃。
遣情傷,故人何在?煙水茫茫。
難忘,文期酒會,幾孤風月,屢變星霜。
海闊山遙,未知何處是潇湘?念雙燕、難憑遠信,指暮天、空識歸航。
黯相望,斷鴻聲裡,立盡斜陽。
——柳永 浣溪沙 唐教坊曲,《金奁集》入“黃鐘宮”,《張子野詞》入“中呂宮”。
四十二字,上片三平韻,下片兩平韻,過片二句多用對偶。
别有《攤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韻全同。
格一 +|+-+|-(韻)+-+||--(韻)+-+||--(韻) +|+--||(句)+-+||--(韻)+-+||--(韻) 例一 惆怅夢馀山月斜,孤燈照壁背紅紗,小樓高閣謝娘家。
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凍梅花,滿身香霧簇朝霞。
——韋莊 例二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晏殊 例三 麻葉層層檾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
垂白杖藜擡醉眼,捋青搗麨軟饑腸。
問言豆葉幾時黃? ——蘇轼(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 例四 北隴田高踏水頻,西溪禾早已嘗新,隔籬沽酒煮纖鱗。
忽有微涼何處雨,更無留影霎時雲,賣瓜人過竹邊村。
——辛棄疾(常山道中即事) 格二(攤破浣溪沙) ||--||-(韻)---||--(韻)-|--|-|(句)|--(韻) +|+--||(句)+--||--(韻)-||--||(句)|--(韻) 附注:上片第三句末三字,可作“-||”。
例五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
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
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幹。
——李璟 巫山一段雲 唐教坊曲,原詠巫山神女事。
雙調小令,四十四字,前後片各三平韻。
《樂章集》增兩字,後片轉用兩仄韻,兩平韻,與此不同。
定格 +|--|(句)--+|-(韻)+-+||--(韻)+|
十六字,三平韻。
定格 -(韻)+|--||-(韻)--|(句)+||--(韻) 例一 天!休使圓蟾照客眠。
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蔡伸 例二 歸!獵獵西風卷繡旗。
攔教住,重舉送行杯。
——張孝祥 南歌子 又名《南柯子》、《風蝶令》。
唐教坊曲,《金奁集》入“仙呂宮”。
二十六字,三平韻,例用對句起。
宋人多用同一格式重填一片,謂之“雙調”。
定格 ||--|(句)--||-(韻)+-+||--(韻)+|+-+||--(韻) 例一 柳色遮樓暗,桐花落砌香。
畫堂開處晚風涼,高卷水晶簾額襯斜陽。
——張泌 例二(雙調) 驿路侵斜月,溪橋度曉霜。
短籬殘菊一枝黃,正是亂山深處過重陽。
旅枕原無夢,寒更每自長。
隻言江左好風光,不道中原歸思轉凄涼。
——呂本中(旅思) 漁歌子 又名《漁父》。
唐教坊曲,《金奁集》入“黃鐘宮”。
二十七字,四平韻。
中間三言兩句,例用對偶。
定格 +|--||-(韻)+--||--(韻)-||(句)|--(韻)--|||--(韻) 例 西塞山前白鹭飛,桃花流水鳜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張志和 憶江南 又名《望江南》、《夢江南》、《江南好》。
《金奁集》入“南呂宮”。
段安節《樂府雜錄》:“《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鎮浙日,為亡妓謝秋娘所撰,本名《謝秋娘》,後改此名。
”二十七字,三平韻。
中間七言兩句,以對偶為宜。
第二句亦有添一襯字者。
宋人多用雙調。
定格 -+|(句)+||--(韻)+|+--||(句)+-+||--(韻)+||--(韻) 例一 春去也!多謝洛城人。
弱柳從風疑舉袂,叢蘭裛露似沾巾,獨坐亦含颦。
——劉禹錫(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 例二 天上月,遙望似(“似”是襯字)一團銀。
日暮更闌風漸緊,為侬吹散月邊雲,照見負心人。
——敦煌無名氏 例三(雙調)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
試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咨嗟。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将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蘇轼(超然台作) 潇湘神 唐代潇湘間祭祀湘妃神曲,劉禹錫為填兩詞,見《劉夢得文集》卷八。
二十七字,三平韻,疊一韻。
定格 -|-(韻)-|-(疊)|-+||--(韻)+||--||(句)---||--(韻) 例 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
楚客欲聽瑤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時。
——劉禹錫 搗練子 又名《深院月》。
例作征婦懷念征人之詞。
《太和正音譜》入“雙調”。
二十七字,三平韻。
定格 -||(句)|--(韻)||--||-(韻)+||--||(句)|--||--(韻) 例一 深院靜,小庭空,斷續寒砧斷續風。
無奈夜長人不寐,數聲和月到簾栊! ——李煜 例二 邊堠遠,置郵稀,附與征人襯鐵衣。
連夜不妨頻夢見,過年唯望得書歸。
——賀鑄 浪淘沙 唐教坊曲。
劉禹錫、白居易并作七言絕句體,五代時始流行長短句雙調小令,又名《賣花聲》。
五十四字,前後片各四平韻,多作激越凄壯之音。
《樂章集》名《浪淘沙令》,入“歇指調”,前後片首句各少一字。
複就本宮調演為長調慢曲,共一百三十四字,分三段,第一、二段各四仄韻,第三段兩仄韻,定用入聲韻(唐宋人詞,凡同一曲調,原用平聲韻者,如改仄韻,例用入聲,原用入聲韻者,亦常改作平韻)。
《清真集》入“商調”,韻位轉密,句豆亦與《樂章集》多有不同,共一百三十三字,第一段六仄韻,第二、三段各五仄韻,并葉入聲韻。
格一(七言絕句式) +|--+|-(韻)+-+||--(韻)+-+|+-|(句)+|--||-(韻) 附注:此用仄起式。
亦有用平起者,與七絕平起式全同。
例一(仄起式) 日照澄洲江霧開,淘金女伴滿江隈。
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
——劉禹錫 例二(平起式) 灘頭細草接疏林,浪惡罾船半欲沉。
宿鹭眠鷗非舊浦,去年沙觜是江心。
——皇甫松 格二(雙調小令) +||--(韻)+|--(韻)+-+||--(韻)+|+--||(句)+|--(韻) +||--(韻)+|--(韻)+-+||--(韻)+|+--||(句)+|--(韻) 例三(小令定格)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
别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李煜 例四 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
垂楊紫陌洛城東。
總是當年攜手處,遊遍芳叢。
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
今年花勝去年紅。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 ——歐陽修 例五(小令别格) 有個人人,飛燕精神。
急锵環佩上華裀。
促拍盡随紅袖舉,風柳腰身。
簌簌輕裙,妙盡尖新。
曲終獨立斂香塵。
應是西施嬌困也,眉黛雙颦。
——柳永 格三(商調慢曲) |-|(句)--||(句)||-|(入聲韻)-|--||(韻)--||||(韻)|||---||(韻)|-|(豆)||-|(韻)|||--|-|(句)--|-|(韻) -|(韻)|-||-|(韻)|||----|(句)||-||(韻)-||--(句)-|-|(韻)|-||(韻)-|-(豆)-|---|(韻) -|----|(韻)--|(豆)|-||(韻)|-|(豆)---||(韻)|-|(豆)||--(句)|||(句)--||--|(韻) 附注:此種慢曲,必須選用入聲韻部。
所有拗句與領格字,不但要遵守平仄,更得注意四聲,方能符合曲體。
例六(慢曲) 曉陰重,霜凋岸草,霧隐城堞。
南陌脂車待發,東門帳飲乍阕。
正拂面垂楊堪攬結,掩紅淚、玉手親折。
念漢浦離鴻去何許?經時信音絕。
情切,望中地遠天闊。
向露冷風清無人處,耿耿寒漏咽。
嗟萬事難忘,唯是輕别。
翠樽未竭,憑斷雲、留取西樓殘月。
羅帶光消紋衾疊,連環解、舊香頓歇。
怨歌永、瓊壺敲盡缺。
恨春去、不與人期,弄夜色,空馀滿地梨花雪。
——周邦彥 附注:詞中領格字,除“嗟”字用平聲領四言二句外,馀如“正”、“念”、“向”三字皆得用去聲。
江南春 單調小令,為北宋寇準所創。
三十字,三平韻。
定格 -||(句)|--(韻)---||(句)-||--(韻)---|--|(句)-|---|-(韻) 例 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飛。
江南春盡離腸斷,蘋滿汀洲人未歸。
——寇準 憶王孫 單調小令,又名《豆葉黃》、《闌幹萬裡心》。
三十一字,五平韻。
定格 +-+||--(韻)+|--+|-(韻)+|--||-(韻)|--(韻)+|--+|-(韻) 例 萋萋芳草憶王孫,柳外樓高空斷魂,杜宇聲聲不忍聞。
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
——李重元(春詞) 江城子 一作《江神子》。
《金奁集》入“雙調”。
三十五字,五平韻。
結有增一字,變三言兩句為七言一句者。
宋人多依原曲重增一片。
定格 +-+||--(韻)|--(韻)|--(韻)+-+|(句)+||--(韻)+|+--||(句)-||(句)|--(韻) 附注:第一句可作“||--||-”。
第四句中四字亦可作“||--”。
例一 鵁鶄飛起郡城東。
碧江空,半灘風。
越王宮殿,蘋葉藕花中。
簾卷水樓魚浪起,千片雪,雨濛濛。
——牛峤 例二 晚日金陵岸草平。
落霞明,水無情。
六代繁華,暗逐逝波聲。
空有姑蘇台上月,如(增字)西子鏡照江城。
——歐陽炯 例三(雙調)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
千裡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鬓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蘇轼(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長相思 又名《雙紅豆》。
唐教坊曲。
雙調小令。
三十六字,前後片各三平韻,一疊韻。
定格 ++-(韻)++-(疊)+|--+|-(韻)+-+|-(韻) ++-(韻)++-(疊)+|--+|-(韻)+-+|-(韻) 例一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白居易 例二 長相思,長相思。
若問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見時。
長相思,長相思。
欲把相思說與誰?淺情人不知。
——晏幾道 醉太平 雙調小令,三十八字,前後片各四平韻。
第一、二句第三字,第四句第一及第四字,最好用去聲,方能将調激起。
結句是上一、下四。
定格 --|-(韻)--|-(韻)+-+|--(韻)|--|-(韻) --|-(韻)--|-(韻)+-+|--(韻)|--|-(韻) 例一 情高意真,眉長鬓青。
小樓明月調筝,寫春風數聲。
思君憶君,魂牽夢萦。
翠绡香暖銀屏,更那堪酒醒! ——劉過(閨情) 例二 長亭短亭,春風酒醒。
無端惹起離情,有黃鹂數聲。
芙蓉繡裀,江山畫屏。
夢中昨夜分明,悔先行一程。
——戴複古 玉蝴蝶 唐曲,《金奁集》入“仙呂調”。
四十一字,前片四平韻,後片三平韻。
宋教坊衍為慢曲,《樂章集》亦入“仙呂調”。
九十九字,前片五平韻,後片六平韻。
格一 ---|--(韻)-||--(韻)|||--(韻)--||-(韻) ---||(句)-||--(韻)-||--(韻)|--|-(韻) 例一 秋風凄切傷離,行客未歸時。
塞外草先衰,江南雁到遲。
芙蓉凋嫩臉,楊柳堕新眉。
搖落使人悲,斷腸誰得知? ——溫庭筠 格二(慢調) |||--|(句)+-+|(句)+|--(韻)||--(句)-|||--(韻)|-+(豆)+-+|(句)+|+(豆)+|--(韻)|--(韻)|--|(句)+|--(韻) --(韻)--||(句)|--|(句)||--(韻)||--(句)|--||--(韻)|-+(豆)+-+|(句)+|+(豆)+|--(韻)|--(韻)|--|(句)+|--(韻) 例二 望處雨收雲斷,憑闌悄悄,目送秋光。
晚景蕭疏,堪動宋玉悲涼。
水風輕、蘋花漸老,月露冷、梧葉飄黃。
遣情傷,故人何在?煙水茫茫。
難忘,文期酒會,幾孤風月,屢變星霜。
海闊山遙,未知何處是潇湘?念雙燕、難憑遠信,指暮天、空識歸航。
黯相望,斷鴻聲裡,立盡斜陽。
——柳永 浣溪沙 唐教坊曲,《金奁集》入“黃鐘宮”,《張子野詞》入“中呂宮”。
四十二字,上片三平韻,下片兩平韻,過片二句多用對偶。
别有《攤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韻全同。
格一 +|+-+|-(韻)+-+||--(韻)+-+||--(韻) +|+--||(句)+-+||--(韻)+-+||--(韻) 例一 惆怅夢馀山月斜,孤燈照壁背紅紗,小樓高閣謝娘家。
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凍梅花,滿身香霧簇朝霞。
——韋莊 例二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晏殊 例三 麻葉層層檾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
垂白杖藜擡醉眼,捋青搗麨軟饑腸。
問言豆葉幾時黃? ——蘇轼(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 例四 北隴田高踏水頻,西溪禾早已嘗新,隔籬沽酒煮纖鱗。
忽有微涼何處雨,更無留影霎時雲,賣瓜人過竹邊村。
——辛棄疾(常山道中即事) 格二(攤破浣溪沙) ||--||-(韻)---||--(韻)-|--|-|(句)|--(韻) +|+--||(句)+--||--(韻)-||--||(句)|--(韻) 附注:上片第三句末三字,可作“-||”。
例五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
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
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幹。
——李璟 巫山一段雲 唐教坊曲,原詠巫山神女事。
雙調小令,四十四字,前後片各三平韻。
《樂章集》增兩字,後片轉用兩仄韻,兩平韻,與此不同。
定格 +|--|(句)--+|-(韻)+-+||--(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