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沫若詩集
關燈
小
中
大
你坐在那兒在?
你是個有限大的空球?
你是個無限大的整塊?
你若是有限大的空球,
那擁抱着你的空間
他從那兒來?
你的外邊還有些甚麼存在?
你若是無限大的完整〔整塊〕,
這被你擁抱着的空間
他從那兒來?
你的當中為什麼又有生命存在?
你到底還是個有生命的交流?
你到底還是個無生命的機械?
昂頭我問天,
天徒矜高,莫有點兒知識。
低頭我問地, 地已死了,莫有點兒呼吸。
伸頭我問海, 海正揚聲而鳴〔嗚〕唈。
啊啊! 生在這樣個陰穢的世界當中, 便是把金剛石的寶刀也會生鏽。
宇宙呀,宇宙, 我要努力地把你詛咒: 你濃血污穢着的屠場呀! 你悲哀充塞着的囚牢呀! 你群鬼叫号着的墳墓呀! 你群魔跳梁着的地獄呀! 你到底為什麼存在? 我們飛向西方, 西方同是一座屠場。
我們飛向東方, 東方同是一座囚牢。
我們飛向南方, 南方同是一座墳墓。
我們飛向北方, 北方同是一座地獄。
我們生在這樣個世界當中, 隻好學着海洋(哀)哭。
這一首《鳳歌》,可算是新詩的“天問”,自從楚國的騷豪屈原以來很少有詩人這樣問過的。
郭沫若在新詩壇上出現,楚國騷豪的空氣在新(詩)裡鼓動起來了。
詩人自己宣言過,詩不是做出來的,隻是寫出來的。
這大約是這一派詩人的特色。
因為新詩而脫去了“做”詩的束縛,這一派的詩人乃自由滋長,結果是上下古今亂寫,沒直〔有〕一毫阻礙。
這時候的阻礙又在于文字語言不聽命令即是說感情有時寫不出說不出,如郭沫若的《梅花樹下醉歌》一首詩,從“梅花!梅花!我贊美你!”一直寫到“破!破!破!我要把我的聲帶唱破!”,我覺得還是不中用的,讀者當然也受到了一點影響,即是理會得作者有一種感情用語言文字唱不出來。
又如《夜步十裡松原》一首詩,一直寫到“我的一枝枝的神經纖維在身中戰栗”,雖然是把他的枝枝的神經(纖)維在身中戰栗都告訴我們了,我們還是覺得作者是寫不出,故隔靴抓癢的說一句。
又如《司春的女神歌》雲: 司春的女神來了。
提着花籃來了。
散着花兒來了。
唱着歌兒來了。
“我們催着花兒開, 我們散着花兒來, 我們的花兒 隻許農人管簪戴。
” 紅的桃花,白的李花, 黃的菜花,藍的豆花 還有許多不知名的草花。
散在樹上,散在地上。
散在農人們的田上。
沿路走,沿路唱: “花兒也為詩人開, 我們也為詩人來, 如今的詩人 可惜還在吃奶。
” 司春的女神去了。
提着花籃去了。
散完花兒去了。
唱着歌兒去了。
這一首歌真是唱得很好,隻是唱到“如今的詩人可惜還在吃奶”大約也是唱不出,故勉強以吃奶二字了事,我讀到這裡真有點為詩人可惜,覺得一首好詩破壞了一角。
這并不能說是作詩人幼稚的原故,白話新詩對于這一派詩人的天才,有時反而不能加以幫助,好比冰場上溜冰一樣,本來是沒有阻礙的,但滑就是阻礙,随便的滑一下自己覺着,别人也看着你滑一腳了,好像氣力不夠似的。
郭沫若的詩在這一點上又與康白情的詩相似,兩位詩人的天才都是音樂的。
不過康白情的詩是描寫的,詩人的感情與外界景物和在一起的;郭沫若的詩是直抒的,詩人的感情碰在所接觸的東西上面。
因為是詩人的感情碰在所接觸的東西上面,所接觸的如果與詩感最相适合,那便是天成,成功一首好詩,郭沫若的《夕暮》成功為一代的傑作,便是這個原故。
這首《夕暮》,不但顯出自由詩的價值,也最顯出自由歌唱的詩人的個性,也最明顯的表現着自由詩的音樂,可謂相得益影〔彰〕了。
郭沫若還有一首《燈台》,也是一首傑作: 那時明時滅的, 那是何處的燈台? 陸地已近在眼前了嗎? 轉令我中
低頭我問地, 地已死了,莫有點兒呼吸。
伸頭我問海, 海正揚聲而鳴〔嗚〕唈。
啊啊! 生在這樣個陰穢的世界當中, 便是把金剛石的寶刀也會生鏽。
宇宙呀,宇宙, 我要努力地把你詛咒: 你濃血污穢着的屠場呀! 你悲哀充塞着的囚牢呀! 你群鬼叫号着的墳墓呀! 你群魔跳梁着的地獄呀! 你到底為什麼存在? 我們飛向西方, 西方同是一座屠場。
我們飛向東方, 東方同是一座囚牢。
我們飛向南方, 南方同是一座墳墓。
我們飛向北方, 北方同是一座地獄。
我們生在這樣個世界當中, 隻好學着海洋(哀)哭。
這一首《鳳歌》,可算是新詩的“天問”,自從楚國的騷豪屈原以來很少有詩人這樣問過的。
郭沫若在新詩壇上出現,楚國騷豪的空氣在新(詩)裡鼓動起來了。
詩人自己宣言過,詩不是做出來的,隻是寫出來的。
這大約是這一派詩人的特色。
因為新詩而脫去了“做”詩的束縛,這一派的詩人乃自由滋長,結果是上下古今亂寫,沒直〔有〕一毫阻礙。
這時候的阻礙又在于文字語言不聽命令即是說感情有時寫不出說不出,如郭沫若的《梅花樹下醉歌》一首詩,從“梅花!梅花!我贊美你!”一直寫到“破!破!破!我要把我的聲帶唱破!”,我覺得還是不中用的,讀者當然也受到了一點影響,即是理會得作者有一種感情用語言文字唱不出來。
又如《夜步十裡松原》一首詩,一直寫到“我的一枝枝的神經纖維在身中戰栗”,雖然是把他的枝枝的神經(纖)維在身中戰栗都告訴我們了,我們還是覺得作者是寫不出,故隔靴抓癢的說一句。
又如《司春的女神歌》雲: 司春的女神來了。
提着花籃來了。
散着花兒來了。
唱着歌兒來了。
“我們催着花兒開, 我們散着花兒來, 我們的花兒 隻許農人管簪戴。
” 紅的桃花,白的李花, 黃的菜花,藍的豆花 還有許多不知名的草花。
散在樹上,散在地上。
散在農人們的田上。
沿路走,沿路唱: “花兒也為詩人開, 我們也為詩人來, 如今的詩人 可惜還在吃奶。
” 司春的女神去了。
提着花籃去了。
散完花兒去了。
唱着歌兒去了。
這一首歌真是唱得很好,隻是唱到“如今的詩人可惜還在吃奶”大約也是唱不出,故勉強以吃奶二字了事,我讀到這裡真有點為詩人可惜,覺得一首好詩破壞了一角。
這并不能說是作詩人幼稚的原故,白話新詩對于這一派詩人的天才,有時反而不能加以幫助,好比冰場上溜冰一樣,本來是沒有阻礙的,但滑就是阻礙,随便的滑一下自己覺着,别人也看着你滑一腳了,好像氣力不夠似的。
郭沫若的詩在這一點上又與康白情的詩相似,兩位詩人的天才都是音樂的。
不過康白情的詩是描寫的,詩人的感情與外界景物和在一起的;郭沫若的詩是直抒的,詩人的感情碰在所接觸的東西上面。
因為是詩人的感情碰在所接觸的東西上面,所接觸的如果與詩感最相适合,那便是天成,成功一首好詩,郭沫若的《夕暮》成功為一代的傑作,便是這個原故。
這首《夕暮》,不但顯出自由詩的價值,也最顯出自由歌唱的詩人的個性,也最明顯的表現着自由詩的音樂,可謂相得益影〔彰〕了。
郭沫若還有一首《燈台》,也是一首傑作: 那時明時滅的, 那是何處的燈台? 陸地已近在眼前了嗎? 轉令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