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新詩應該是自由詩
關燈
小
中
大
也是“有什麼題目,做什麼詩;詩該怎樣做,就怎樣做。
”他們的詩發展了中國文字之長,中國文字也适合于他們詩的發展,——這自然不能把後來的模仿詩家包括在一起說。
然而,這些模仿詩家都可以按譜行事,旁人或者指點他說他的詩做得不行,但總不能說他不是詩,因為他本來是做一首詩或者填一首詞。
新詩則不然。
新詩沒有什麼詩的格式,真是詩該怎樣做就怎樣做了,然而做出來你說我不是詩呢?這裡确是有一點無可奈何。
有些初期做白話詩的人,後來索性回頭做舊詩去了。
就是白話詩的元勳胡适之先生,他還是對于做舊詩填詞有興趣的,我想他還是喜歡那個。
這些初期白話詩家,都是會做文章的人,他們善于運用文字,所以他們的白話新詩,有時并無啥意思,他們卻會把句子寫得好,如《醉與愛》裡頭的句子: 愛裡也隻是愛,—— 和酒醉很相像的。
直到你後來追想, “哦!愛情原來是這麼樣的!” 我們初讀之不覺得這裡是湊句子葉韻,便因為“愛裡也隻是愛,和酒醉很相像的”這種句子寫得很自然。
實在新詩這樣寫下去已經漸漸走到死胡同裡去。
後來有些新詩,我們讀着覺得非常之剌〔刺〕眼,這些作新詩的人,與舊詩的因緣少了,他們寫出來的東西雖也不會是“詩餘”,也不會是新詩的古樂府,他們不是如胡适之先生所說纏過腳再來放腳的婦人,然而他們運用文字的工夫又不及那些老手,結果他們做出來的白話新詩,有點像“高跷”下地,看的人頗難以為情。
我且從《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裡舉出這種高跷式的新詩模樣來,如劉夢葦《萬牲園的春》首四行: 碧綠的秋水如青蛇條條, 蜿蜒地溜過了大橋小橋: 被多情的春風狂吻之後, 微波有如美女們底嬌笑。
劉君是已故詩人,大約我說錯了也無從對證罷,然而我總覺得“青蛇條條”與“大橋小橋”的句子很可笑。
其實這樣的句子在當時還不算十分難看的,這種詩到底還是經過選家選擇來的詩。
我再向我的朋友程鶴西“射他耳”一下,《新文學大系·詩集》也有他的一首詩,題作“城上”,首兩節八行為: 天半鋪着幾片薄雲, 微風漣漪似的蕩漾。
傍過壘壘枯寂的荒墳, 我們登到永定門西的城上。
城内深沒人的蘆荻, 浩浩,潇潇; 遙想故鄉此日, 正連阡谷綠迢迢。
新詩如果這樣造句子,這樣的新詩可以不做。
鶴西後來果然不寫這樣句子的新詩了,在别方面耕種了他自己的園地。
這種現象,大約是《嘗試集》以後必然的現象,大家确乎是誠心在那裡“嘗試”。
不過老牌的《嘗試集》表面上是有意做白話詩而骨子裡同舊詩的一派結了不解之緣,後起的新詩作家乃是有心做“詩”了,他們根本上就沒有理會舊詩,他們隻是自己要做自己的詩。
然而既然叫做“做詩”,總一定不是寫散文,于是他們不知不覺的同舊詩有一個詩的雷同,仿佛新詩自然要有一個新詩的格式。
而新詩又實在沒有什麼公共的,一定的格式,像舊詩的五言七言近體古體或詞的什麼調什麼調。
新詩作家乃各奔前程,各人在家裡閉門造車。
實在大家都是摸索,都在那裡納悶。
與西洋文學稍為接近一點的人又摸索西洋詩裡頭去了,結果在中國新詩壇上又有了一種“高跟鞋”。
我記得聞一多在他的一首詩裡将“悲哀”二字颠倒過來用,作為“哀悲”,大約是為了葉韻的原故,我當時曾同了另一位詩人笑,這件事真可以“哀悲”。
我那時對于新詩很有興趣,我總朦胧的感覺着新詩前面的光明,然而朝着詩壇一望,左顧不是,右顧也不是。
這個時候,我大約對于新詩以前的中國詩文學很有所懂得了,有一天我又偶然寫得一首新詩,我乃大有所觸發,我發見了一個界線,如果要做新詩,一定要這個詩是詩的内容,而寫這個詩的文字要用散文的文字。
”他們的詩發展了中國文字之長,中國文字也适合于他們詩的發展,——這自然不能把後來的模仿詩家包括在一起說。
然而,這些模仿詩家都可以按譜行事,旁人或者指點他說他的詩做得不行,但總不能說他不是詩,因為他本來是做一首詩或者填一首詞。
新詩則不然。
新詩沒有什麼詩的格式,真是詩該怎樣做就怎樣做了,然而做出來你說我不是詩呢?這裡确是有一點無可奈何。
有些初期做白話詩的人,後來索性回頭做舊詩去了。
就是白話詩的元勳胡适之先生,他還是對于做舊詩填詞有興趣的,我想他還是喜歡那個。
這些初期白話詩家,都是會做文章的人,他們善于運用文字,所以他們的白話新詩,有時并無啥意思,他們卻會把句子寫得好,如《醉與愛》裡頭的句子: 愛裡也隻是愛,—— 和酒醉很相像的。
直到你後來追想, “哦!愛情原來是這麼樣的!” 我們初讀之不覺得這裡是湊句子葉韻,便因為“愛裡也隻是愛,和酒醉很相像的”這種句子寫得很自然。
實在新詩這樣寫下去已經漸漸走到死胡同裡去。
後來有些新詩,我們讀着覺得非常之剌〔刺〕眼,這些作新詩的人,與舊詩的因緣少了,他們寫出來的東西雖也不會是“詩餘”,也不會是新詩的古樂府,他們不是如胡适之先生所說纏過腳再來放腳的婦人,然而他們運用文字的工夫又不及那些老手,結果他們做出來的白話新詩,有點像“高跷”下地,看的人頗難以為情。
我且從《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裡舉出這種高跷式的新詩模樣來,如劉夢葦《萬牲園的春》首四行: 碧綠的秋水如青蛇條條, 蜿蜒地溜過了大橋小橋: 被多情的春風狂吻之後, 微波有如美女們底嬌笑。
劉君是已故詩人,大約我說錯了也無從對證罷,然而我總覺得“青蛇條條”與“大橋小橋”的句子很可笑。
其實這樣的句子在當時還不算十分難看的,這種詩到底還是經過選家選擇來的詩。
我再向我的朋友程鶴西“射他耳”一下,《新文學大系·詩集》也有他的一首詩,題作“城上”,首兩節八行為: 天半鋪着幾片薄雲, 微風漣漪似的蕩漾。
傍過壘壘枯寂的荒墳, 我們登到永定門西的城上。
城内深沒人的蘆荻, 浩浩,潇潇; 遙想故鄉此日, 正連阡谷綠迢迢。
新詩如果這樣造句子,這樣的新詩可以不做。
鶴西後來果然不寫這樣句子的新詩了,在别方面耕種了他自己的園地。
這種現象,大約是《嘗試集》以後必然的現象,大家确乎是誠心在那裡“嘗試”。
不過老牌的《嘗試集》表面上是有意做白話詩而骨子裡同舊詩的一派結了不解之緣,後起的新詩作家乃是有心做“詩”了,他們根本上就沒有理會舊詩,他們隻是自己要做自己的詩。
然而既然叫做“做詩”,總一定不是寫散文,于是他們不知不覺的同舊詩有一個詩的雷同,仿佛新詩自然要有一個新詩的格式。
而新詩又實在沒有什麼公共的,一定的格式,像舊詩的五言七言近體古體或詞的什麼調什麼調。
新詩作家乃各奔前程,各人在家裡閉門造車。
實在大家都是摸索,都在那裡納悶。
與西洋文學稍為接近一點的人又摸索西洋詩裡頭去了,結果在中國新詩壇上又有了一種“高跟鞋”。
我記得聞一多在他的一首詩裡将“悲哀”二字颠倒過來用,作為“哀悲”,大約是為了葉韻的原故,我當時曾同了另一位詩人笑,這件事真可以“哀悲”。
我那時對于新詩很有興趣,我總朦胧的感覺着新詩前面的光明,然而朝着詩壇一望,左顧不是,右顧也不是。
這個時候,我大約對于新詩以前的中國詩文學很有所懂得了,有一天我又偶然寫得一首新詩,我乃大有所觸發,我發見了一個界線,如果要做新詩,一定要這個詩是詩的内容,而寫這個詩的文字要用散文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