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間集評注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徹于山頂。
《水經注》:洞庭湖中有君山,山有石穴,潛通吳之包山,郭景純所謂巴陵地道者也。
是山湘君之所遊處,故曰君山。
《元和志》:羅山之西有浮山,蓋蓬萊之一阜,浮海而至。
與羅山并體,故曰羅浮。
〔校〕“萬裡”句,一本作“萬頃”。
〔評〕“冷”字下得妙,便覺全句有神。
(湯顯祖) “飐”字“冷”字均妙絕。
(《栩莊漫記》) 酒泉子一首 枕轉簟涼,清曉遠鐘殘夢。
月光斜,簾影動。
舊爐香。
夢中說盡相思事,纖手勻雙淚。
去年書,今日意。
斷離腸。
〔評〕羅羅清疏。
(《栩莊漫記》) 生查子一首 春山煙欲收,天澹稀星小。
殘月臉邊明,别淚臨清曉。
語已多,情未了。
回首猶重道。
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校〕“語已多”句,湯校本雲一本無“已”字。
〔評〕“春山”十字,别後神理。
曉風殘月,不是過也。
結筆尤佳。
(《白雨齋詞評》) “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詞旨悱恻溫厚而造句近乎自然,豈飛卿輩所可企及。
“語多情未了,回首猶重道”,将人人共有之情和盤托出,是為善于言情。
《詞林萬選》又一首雲,新月曲如眉,未有團圓意。
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
終日擘桃穰,人在心兒裡。
兩朵隔牆花,早晚成連理。
亦佳。
(《栩莊漫記》) 中興樂一首 池塘暖碧浸晴晖,濛濛柳絮輕飛。
紅蕊凋來,醉夢還稀。
春雲空有雁歸,珠簾垂。
東風寂寞。
恨郎抛擲,淚濕羅衣。
〔評〕“池塘暖碧浸晴晖”又有春雲柳絮,已具四難之半,那得更生他想。
(湯顯祖) 谒金門一首 秋已暮,重疊關山歧路。
嘶馬搖鞭何處去,曉禽霜滿樹。
夢斷禁城鐘鼓,淚滴枕檀無數。
一點凝紅和薄霧,翠蛾愁不語。
〔校〕末句,王本“蛾”字作“娥”。
〔評〕“馬嘶”二句,好一幅秋林曉行圖,惜下阕不稱。
(《栩莊漫記》) 歐陽炯四首 歐陽炯,益州人。
仕前後蜀,累官至門下同平章事。
入宋授左散騎常侍。
〔注〕歐陽炯,蜀人。
事高祖,後主,曆官武德軍判官,翰林學士,中書舍人。
炯善文章,尤工詩辭。
唐張素卿常繪《十二真人像》,後世稱其妙。
安思謙得素卿本,乃于明慶節上獻。
後主命炯為之贊,裝潢成帙,其見重多此類也。
炯著有《武信軍記》《花間集序》,傳世。
又小詞十七章,人亦時時稱道。
《漁父歌》尤為詞家所倡和。
(《十國春秋》) 歐陽炯,益州華陽人。
父珏,通泉令。
炯少事王衍,為中書舍人。
後唐同光中,蜀平,随衍至洛陽。
補秦州從事。
知祥鎮成都,複來入蜀。
知祥僭号,以為中書舍人。
廣政十二年,拜翰林學士。
明日知貢舉,判太常寺,遷禮部侍郎。
領陵州刺史。
轉吏部侍郎,加承旨。
二十四年,拜門下侍郎,兼戶部尚書、平章事、監修國史。
嘗拟白居易諷谏詩五十篇以獻。
昶手诏嘉美,赉以銀器錦彩。
從昶歸朝,為右散騎常侍。
俄充翰林學士。
就轉左散騎常侍。
嶺南平,議遣炯祭南海,炯聞之稱病不出。
太祖怒,罷其職。
以本官分司西京。
開寶四年卒,年七十六。
贈工部尚書。
炯性坦率,無檢操。
雅善長笛。
太祖嘗于偏殿令奏數曲。
禦史中丞劉溫叟聞之,叩殿門求見。
谏曰,禁署之職,典司诰命,不可作伶人之事。
上曰,朕嘗聞孟昶君臣溺于聲樂,炯至宰司,尚習此技。
故為我所擒。
所以召炯,欲驗言者之不誣也。
溫叟謝曰,臣愚不識陛下鑒誡之微旨。
自是不複召。
炯好為詩歌,雖多而不工。
掌诰命,亦非所長。
但在蜀日,卿相以奢靡相尚,炯猶能守儉素,此其可稱也。
(《宋史·西蜀世家》) 僞蜀歐陽炯,嘗應命作宮詞,淫靡甚于韓偓。
(《十國春秋》) 浣溪沙三首 落絮殘莺半日天,玉柔花醉隻思眠。
惹窗映竹滿爐煙。
獨掩畫屏愁不語,斜欹瑤枕髻鬟偏。
此時心在阿誰邊。
〔評〕玉柔花醉。
用字妍麗。
(《栩莊漫記》) 其二 天碧羅衣拂地垂,美人初著更相宜。
宛風如舞透香肌。
獨坐含嚬吹鳳竹,園中緩步折花枝。
有情無力泥人時。
〔注〕《栩莊漫記》:《十國詞箋》雲,李後主伎妾嘗染淺碧色,經夕未收,會露下色愈鮮明。
煜愛之,自是宮中競收露水染碧以衣之,謂之天水碧。
是五代時宮女衣着尚淺碧色有由來也。
歐陽炯詞雲,天碧羅衣拂地垂,是蜀時女衣已尚淺碧也。
其三 相見休言有淚珠,酒闌重得叙歡娛。
鳳屏鴛枕宿金鋪。
蘭麝細香聞喘息,绮羅纖縷見肌膚。
此時還恨薄情無。
〔評〕結語情緻可想。
(《白雨齋詞評》) 自有豔詞以來,殆莫豔于此矣。
半塘僧鹜曰,奚翅豔而已,直是大且重。
苟無花間詞筆,孰敢為斯語者。
(《蕙風詞話》) 歐陽炯《浣溪沙》“相見休言有淚珠”一首,叙事層次井然,叙情淋漓盡态。
而着語尚有分寸,以視柳七黃九之粗俗不堪,自有上下床之别。
(《栩莊漫記》) 三字令一首 春欲盡,日遲遲,牡丹時。
羅幌卷,翠簾垂。
彩箋書,紅粉淚,兩心知。
人不在,燕空歸,負佳期。
香燼落,枕函欹。
月分明,花淡薄,惹相思。
〔評〕逐句三字轉而不窘,不坌,不崛頭,亦是老手。
(湯顯祖) “兩心知”三字溫厚,較“憶君君不知”更深。
好在“分明”“淡薄”四字。
(《白雨齋詞評》) “羅幌卷,翠簾垂,彩箋書,紅粉淚,兩心知”由外而内。
“香燼落,枕函欹。
月分明,花淡薄,惹相思”由内而外。
“花淡薄”句,春光欲盡,故曰淡薄。
(《芷齋詩餘偶評》)
《水經注》:洞庭湖中有君山,山有石穴,潛通吳之包山,郭景純所謂巴陵地道者也。
是山湘君之所遊處,故曰君山。
《元和志》:羅山之西有浮山,蓋蓬萊之一阜,浮海而至。
與羅山并體,故曰羅浮。
〔校〕“萬裡”句,一本作“萬頃”。
〔評〕“冷”字下得妙,便覺全句有神。
(湯顯祖) “飐”字“冷”字均妙絕。
(《栩莊漫記》) 酒泉子一首 枕轉簟涼,清曉遠鐘殘夢。
月光斜,簾影動。
舊爐香。
夢中說盡相思事,纖手勻雙淚。
去年書,今日意。
斷離腸。
〔評〕羅羅清疏。
(《栩莊漫記》) 生查子一首 春山煙欲收,天澹稀星小。
殘月臉邊明,别淚臨清曉。
語已多,情未了。
回首猶重道。
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校〕“語已多”句,湯校本雲一本無“已”字。
〔評〕“春山”十字,别後神理。
曉風殘月,不是過也。
結筆尤佳。
(《白雨齋詞評》) “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詞旨悱恻溫厚而造句近乎自然,豈飛卿輩所可企及。
“語多情未了,回首猶重道”,将人人共有之情和盤托出,是為善于言情。
《詞林萬選》又一首雲,新月曲如眉,未有團圓意。
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
終日擘桃穰,人在心兒裡。
兩朵隔牆花,早晚成連理。
亦佳。
(《栩莊漫記》) 中興樂一首 池塘暖碧浸晴晖,濛濛柳絮輕飛。
紅蕊凋來,醉夢還稀。
春雲空有雁歸,珠簾垂。
東風寂寞。
恨郎抛擲,淚濕羅衣。
〔評〕“池塘暖碧浸晴晖”又有春雲柳絮,已具四難之半,那得更生他想。
(湯顯祖) 谒金門一首 秋已暮,重疊關山歧路。
嘶馬搖鞭何處去,曉禽霜滿樹。
夢斷禁城鐘鼓,淚滴枕檀無數。
一點凝紅和薄霧,翠蛾愁不語。
〔校〕末句,王本“蛾”字作“娥”。
〔評〕“馬嘶”二句,好一幅秋林曉行圖,惜下阕不稱。
(《栩莊漫記》) 歐陽炯四首 歐陽炯,益州人。
仕前後蜀,累官至門下同平章事。
入宋授左散騎常侍。
〔注〕歐陽炯,蜀人。
事高祖,後主,曆官武德軍判官,翰林學士,中書舍人。
炯善文章,尤工詩辭。
唐張素卿常繪《十二真人像》,後世稱其妙。
安思謙得素卿本,乃于明慶節上獻。
後主命炯為之贊,裝潢成帙,其見重多此類也。
炯著有《武信軍記》《花間集序》,傳世。
又小詞十七章,人亦時時稱道。
《漁父歌》尤為詞家所倡和。
(《十國春秋》) 歐陽炯,益州華陽人。
父珏,通泉令。
炯少事王衍,為中書舍人。
後唐同光中,蜀平,随衍至洛陽。
補秦州從事。
知祥鎮成都,複來入蜀。
知祥僭号,以為中書舍人。
廣政十二年,拜翰林學士。
明日知貢舉,判太常寺,遷禮部侍郎。
領陵州刺史。
轉吏部侍郎,加承旨。
二十四年,拜門下侍郎,兼戶部尚書、平章事、監修國史。
嘗拟白居易諷谏詩五十篇以獻。
昶手诏嘉美,赉以銀器錦彩。
從昶歸朝,為右散騎常侍。
俄充翰林學士。
就轉左散騎常侍。
嶺南平,議遣炯祭南海,炯聞之稱病不出。
太祖怒,罷其職。
以本官分司西京。
開寶四年卒,年七十六。
贈工部尚書。
炯性坦率,無檢操。
雅善長笛。
太祖嘗于偏殿令奏數曲。
禦史中丞劉溫叟聞之,叩殿門求見。
谏曰,禁署之職,典司诰命,不可作伶人之事。
上曰,朕嘗聞孟昶君臣溺于聲樂,炯至宰司,尚習此技。
故為我所擒。
所以召炯,欲驗言者之不誣也。
溫叟謝曰,臣愚不識陛下鑒誡之微旨。
自是不複召。
炯好為詩歌,雖多而不工。
掌诰命,亦非所長。
但在蜀日,卿相以奢靡相尚,炯猶能守儉素,此其可稱也。
(《宋史·西蜀世家》) 僞蜀歐陽炯,嘗應命作宮詞,淫靡甚于韓偓。
(《十國春秋》) 浣溪沙三首 落絮殘莺半日天,玉柔花醉隻思眠。
惹窗映竹滿爐煙。
獨掩畫屏愁不語,斜欹瑤枕髻鬟偏。
此時心在阿誰邊。
〔評〕玉柔花醉。
用字妍麗。
(《栩莊漫記》) 其二 天碧羅衣拂地垂,美人初著更相宜。
宛風如舞透香肌。
獨坐含嚬吹鳳竹,園中緩步折花枝。
有情無力泥人時。
〔注〕《栩莊漫記》:《十國詞箋》雲,李後主伎妾嘗染淺碧色,經夕未收,會露下色愈鮮明。
煜愛之,自是宮中競收露水染碧以衣之,謂之天水碧。
是五代時宮女衣着尚淺碧色有由來也。
歐陽炯詞雲,天碧羅衣拂地垂,是蜀時女衣已尚淺碧也。
其三 相見休言有淚珠,酒闌重得叙歡娛。
鳳屏鴛枕宿金鋪。
蘭麝細香聞喘息,绮羅纖縷見肌膚。
此時還恨薄情無。
〔評〕結語情緻可想。
(《白雨齋詞評》) 自有豔詞以來,殆莫豔于此矣。
半塘僧鹜曰,奚翅豔而已,直是大且重。
苟無花間詞筆,孰敢為斯語者。
(《蕙風詞話》) 歐陽炯《浣溪沙》“相見休言有淚珠”一首,叙事層次井然,叙情淋漓盡态。
而着語尚有分寸,以視柳七黃九之粗俗不堪,自有上下床之别。
(《栩莊漫記》) 三字令一首 春欲盡,日遲遲,牡丹時。
羅幌卷,翠簾垂。
彩箋書,紅粉淚,兩心知。
人不在,燕空歸,負佳期。
香燼落,枕函欹。
月分明,花淡薄,惹相思。
〔評〕逐句三字轉而不窘,不坌,不崛頭,亦是老手。
(湯顯祖) “兩心知”三字溫厚,較“憶君君不知”更深。
好在“分明”“淡薄”四字。
(《白雨齋詞評》) “羅幌卷,翠簾垂,彩箋書,紅粉淚,兩心知”由外而内。
“香燼落,枕函欹。
月分明,花淡薄,惹相思”由内而外。
“花淡薄”句,春光欲盡,故曰淡薄。
(《芷齋詩餘偶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