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間集評注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益州方物志》:紅豆葉圓以澤。
素花。
春敷子生筴間,累累若綴珠。
〔校〕“綠陰”句,“陰”字一本作“楊”。
離情别恨,觸緒紛來。
(《栩莊漫記》) 定西番三首 漢使昔年離别。
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
千裡玉關春雪,雁來人不來。
羌笛一聲愁絕,月徘徊。
〔注〕羌笛,漢武帝時丘仲所作。
長四寸。
《說文》以為長三寸。
馬融《長笛賦》作四孔。
蓋出于羌中,故曰羌笛。
其二 海燕欲飛調羽。
萱草綠,杏花紅,隔簾栊。
雙鬓翠霞金縷,一枝春豔濃。
樓上月明三五,鎖窗中。
〔注〕《禮》:“四時和而後月生也。
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
”疏:三五十五日而得盈滿,又三五十五日而虧阙也。
〔評〕“樓上月明三五,鎖窗中”,不知秋思在誰家。
(湯顯祖) 其三 細雨曉莺春晚。
人似玉,柳如眉,正相思。
羅幕翠簾初卷,鏡中花一枝。
腸斷塞門消息,雁來稀。
楊柳枝八首 〔評〕宋人詩好處,便是唐詞。
然飛卿《楊柳枝》八首,終為宋詩中振絕之境,蘇黃不能到也。
唐人以餘力為詞,而骨氣奇高,文藻溫麗。
有宋一代學人,專志于此,骎骎入古,畢竟不能脫唐五代之窠臼,其道亦難矣。
(鄭文焯) 宜春苑外最長條,閑袅朱門伴舞腰。
正是玉人腸斷處,一渠春水赤闌橋。
〔注〕《史記》:趙高葬二世杜南宜春苑中。
《通典》:隋開皇三年築京城,引香積渠水自赤闌橋經第五橋西北入城。
〔評〕風神旖旎,得題之神。
(《栩莊漫記》) 其二 南内牆東禦路傍,須知春色柳絲黃。
杏花未肯無情思,何事行人最斷腸。
〔注〕杜甫詩“南内開元曲”注:玄宗即位,以隆慶坊舊邸為興慶宮。
後廣為南内。
其正殿曰大同。
東北即龍池殿也。
其三 蘇小門前柳萬條,毵毵金線拂平橋。
黃莺不語東風起,深閉朱門伴舞腰。
〔注〕《吳地記》:嘉興縣前,有晉伎蘇小小墓。
《樂府解題》:蘇小小,錢塘名倡也。
蓋南齊時人。
《晉書·麹允傳》:允金城人,與遊氏世為豪族。
西洲為之語曰:“麹與遊,牛羊不數頭。
南開朱門,北望青樓。
” 其四 金縷毵毵碧瓦溝,六宮眉黛惹香愁。
晚來更帶龍池雨,半拂闌幹半入樓。
〔注〕《禮》:“古者天子立六宮。
”注:六宮,後五前一。
又皇後正寝一,燕寝五,是為六宮也。
夫人以下分居焉。
沈佺期《龍池篇》注:玄宗為諸王時,故宅在隆慶坊。
宅有井,井溢成池。
中宗時數有雲龍之祥,故曰龍池。
新詞麗句,令人想見張緒風流。
(《栩莊漫記》) 其五 館娃宮外邺城西,遠映征帆近拂堤。
系得王孫歸思切,不同芳草綠萋萋。
〔注〕《越絕書》:吳王于研石山,置館娃宮。
《吳郡志》:研石山一曰靈岩山,上有吳館娃宮,琴台,響屟廊。
《河南志》:邺城在今臨漳縣。
曹操銅雀台在焉。
《楚辭》:王孫兮不歸,春草兮萋萋。
〔評〕聲情綿邈,系字甚佳。
與白傅《永豐》一首,可謂異曲同工。
(《栩莊漫記》) 其六 兩兩黃鹂色似金,袅枝啼露動芳音。
春來幸自長如線,可惜牽纏蕩子心。
〔注〕《古詩》:蕩子行不歸,空房難獨守。
其七 禦柳如絲映九重,鳳凰窗映繡芙蓉。
景陽樓畔千條路,一面新妝待曉風。
〔注〕《楚辭》:君之門兮九重。
《南齊書》:齊武帝以宮内深隐,不聞端門鼓漏聲。
置鐘于景陽樓上,宮人聞鐘聲早起妝飾。
〔校〕“鳳凰”句,“映”字,溫集作“柱”。
其八 織錦機邊莺語頻,停梭垂淚憶征人。
塞門三月猶蕭索,縱有垂楊未覺春。
〔評〕《楊柳枝》,唐自劉禹錫白樂天而下,凡數十首。
然惟詠史詠物,比諷隐含,方能各極其妙。
如“飛入宮牆不見人”“随風好去落誰家”“萬樹千條各自垂”等什,皆感物寫哀,言不盡意,真托詠之名匠也。
此中三五卒章,直堪方駕劉白。
(湯顯祖) “塞門”二句,亦猶“春風不渡玉門關”之意,而翻用之。
亦複绮怨撩人。
(《栩莊漫記》) 南歌子七首 〔評〕飛卿《南歌子》諸阕,語意工妙,可追配劉夢得《竹枝》,信一時傑作也。
(《放翁題跋》) 飛卿《南歌子》七首有《菩薩蠻》之绮豔而無其堆砌。
天機雲錦,同其工麗,而人之盛推《菩薩蠻》為集中之冠者,何耶?(《栩莊漫記》) 手裡金鹦鹉,胸前繡鳳凰。
偷眼暗形相。
不如從嫁與,作鴛鴦。
〔注〕曹唐《小遊仙詩》:“萬樹琪花千圃藥,心知不敢一形相。
”按形相猶言相度也。
唐人俗語。
〔評〕短調中能尖新而轉折,自覺隽永可喜。
(湯顯祖) 盡頭語。
單調中之重筆,五代後絕響。
(《詞辨》) 《花間集》詞多婉麗,然亦有以直快見長者,如“不如從嫁與,作鴛鴦”“此時還恨薄情無”等詞,蓋有樂府遺風也。
(《栩莊漫記》) 其二 似帶如絲柳,團酥握雪花。
簾卷玉鈎斜。
九衢塵欲暮,逐香車。
〔注〕《雨村詞話》:團酥,雲花之白如團酥也。
〔校〕“團酥”句,王本“酥”作“蘇”。
〔評〕源出古樂府。
(《詞辨》) 其三 堕低梳髻,連娟細掃眉。
終日兩相思。
為君憔悴盡,百花時。
〔注〕《後漢書》:梁冀妻孫壽造堕髻。
《古今注》:堕馬髻,今無複作者,倭堕髻一雲堕馬髻之餘形也。
按“倭”“”字通。
《史記》:長眉連娟。
郭璞注:眉細長也。
〔評〕低徊欲絕。
(《白雨齋詞評》) 其四 臉上金霞細,眉間翠钿深。
欹枕覆鴛衾。
隔簾莺百啭,感君心。
〔評〕婉娈纏綿。
(《栩莊漫記》) 其五 撲蕊添黃子,呵花滿翠鬟。
鴛枕映屏山。
月明三五夜,對芳顔。
〔評〕“撲蕊”“呵花”四字,未經人道。
(湯顯祖) 此詞與上阕同一機杼而更惆怅自憐。
(《栩莊漫記》) 其六 轉盼如波眼,娉婷似柳腰。
花裡暗相招。
憶君腸欲斷,恨春宵。
〔評〕末二句率緻無餘味。
(《栩莊漫記》) 其七 懶拂鴛鴦枕,休縫翡翠裙。
羅帳罷爐薰。
近來心更切,為思君。
〔評〕上三句三層,下接“近來”二字尤妙。
(《白雨齋詞評》) “懶”“休”“罷”三字皆為思君之故,用“近來”二字,更進一層,于此可悟用字之法。
(《栩莊漫記》) 河渎神三首 河上望叢祠,廟前春雨來時。
楚山無限鳥飛遲,蘭棹空傷别離。
何處杜鵑啼不歇,豔紅開盡如血。
蟬鬓美人愁絕,百花芳草佳節。
〔注〕《埤雅》:杜鵑一曰子規。
苦啼啼血不止。
一名怨鳥。
夜啼達旦,血漬草木。
凡始鳴皆北向,啼苦則倒懸于樹枝。
其二 孤廟對寒潮,西陵風雨蕭蕭。
謝娘惆怅倚蘭桡,淚流玉箸千條。
暮天愁聽思歸樂,早梅香滿山郭。
回首兩情蕭索,離魂何處飄泊。
〔注〕《地理志》:西陵為三峽之一。
《白孔六帖》:魏甄後面白,淚雙垂如玉箸。
石崇《思歸引·序》:困于人間煩黩,常思歸而永歎。
尋覽樂篇有《思歸引》,倘古人之情,有同于今。
故制此曲。
〔評〕起筆蒼莽中有神韻。
音節湊合。
(《白雨齋詞評》) 其三 銅鼓賽神來,滿庭幡蓋徘徊。
水村江浦過風雷,楚山如畫煙開。
離别橹聲空蕭索,玉容惆怅妝薄。
青麥燕飛落落,卷簾愁對珠閣。
〔注〕《後漢書》:馬援于交趾,得駱越銅鼓。
《桂海虞衡志》:銅鼓,古蠻人所用。
南邊土中,有掘得者,如坐墩而空其下。
滿鼓皆細花紋。
四角有小蟾蜍。
兩人舁行,拊之聲似鞞鼓。
陸機詩:“玉容誰能顧,傾城在一彈。
” 〔評〕上半阕頗有《楚辭·九歌》風味。
“楚山”一語最妙。
(《栩莊漫記》) 女冠子二首 含嬌含笑,宿翠殘紅窈窕。
鬓如蟬。
寒玉簪秋水,輕紗卷碧煙。
雪胸鸾鏡裡,琪樹鳳樓前。
寄語青娥伴,早求仙。
〔注〕鮑照詩:鳳樓十二重。
其二 霞帔雲發,钿鏡仙容似雪。
畫愁眉。
遮語回青扇,含羞下繡帏。
玉樓相望久,花洞恨來遲。
早晚乘鸾去,莫相遺。
〔注〕《後漢書》:梁冀妻孫壽,善為妖态,作愁眉啼妝。
《集仙錄》:天使降時,鸾鶴千萬,衆仙畢集。
高者乘鸾,次乘麒麟,次乘龍。
玉蚨蝶一首 秋風凄切傷離,行客未歸時。
塞外草先衰,江南雁到遲。
芙蓉雕嫩臉,楊柳堕新眉。
搖落使人悲,斷腸誰得知。
〔評〕“塞外”十字,抵多少《秋聲賦》。
(《白雨齋詞評》) 飛卿詞“此情誰得知”“夢長君不知”“斷腸誰得知”,三押“知”字皆妙。
(同上)
素花。
春敷子生筴間,累累若綴珠。
〔校〕“綠陰”句,“陰”字一本作“楊”。
離情别恨,觸緒紛來。
(《栩莊漫記》) 定西番三首 漢使昔年離别。
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
千裡玉關春雪,雁來人不來。
羌笛一聲愁絕,月徘徊。
〔注〕羌笛,漢武帝時丘仲所作。
長四寸。
《說文》以為長三寸。
馬融《長笛賦》作四孔。
蓋出于羌中,故曰羌笛。
其二 海燕欲飛調羽。
萱草綠,杏花紅,隔簾栊。
雙鬓翠霞金縷,一枝春豔濃。
樓上月明三五,鎖窗中。
〔注〕《禮》:“四時和而後月生也。
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
”疏:三五十五日而得盈滿,又三五十五日而虧阙也。
〔評〕“樓上月明三五,鎖窗中”,不知秋思在誰家。
(湯顯祖) 其三 細雨曉莺春晚。
人似玉,柳如眉,正相思。
羅幕翠簾初卷,鏡中花一枝。
腸斷塞門消息,雁來稀。
楊柳枝八首 〔評〕宋人詩好處,便是唐詞。
然飛卿《楊柳枝》八首,終為宋詩中振絕之境,蘇黃不能到也。
唐人以餘力為詞,而骨氣奇高,文藻溫麗。
有宋一代學人,專志于此,骎骎入古,畢竟不能脫唐五代之窠臼,其道亦難矣。
(鄭文焯) 宜春苑外最長條,閑袅朱門伴舞腰。
正是玉人腸斷處,一渠春水赤闌橋。
〔注〕《史記》:趙高葬二世杜南宜春苑中。
《通典》:隋開皇三年築京城,引香積渠水自赤闌橋經第五橋西北入城。
〔評〕風神旖旎,得題之神。
(《栩莊漫記》) 其二 南内牆東禦路傍,須知春色柳絲黃。
杏花未肯無情思,何事行人最斷腸。
〔注〕杜甫詩“南内開元曲”注:玄宗即位,以隆慶坊舊邸為興慶宮。
後廣為南内。
其正殿曰大同。
東北即龍池殿也。
其三 蘇小門前柳萬條,毵毵金線拂平橋。
黃莺不語東風起,深閉朱門伴舞腰。
〔注〕《吳地記》:嘉興縣前,有晉伎蘇小小墓。
《樂府解題》:蘇小小,錢塘名倡也。
蓋南齊時人。
《晉書·麹允傳》:允金城人,與遊氏世為豪族。
西洲為之語曰:“麹與遊,牛羊不數頭。
南開朱門,北望青樓。
” 其四 金縷毵毵碧瓦溝,六宮眉黛惹香愁。
晚來更帶龍池雨,半拂闌幹半入樓。
〔注〕《禮》:“古者天子立六宮。
”注:六宮,後五前一。
又皇後正寝一,燕寝五,是為六宮也。
夫人以下分居焉。
沈佺期《龍池篇》注:玄宗為諸王時,故宅在隆慶坊。
宅有井,井溢成池。
中宗時數有雲龍之祥,故曰龍池。
新詞麗句,令人想見張緒風流。
(《栩莊漫記》) 其五 館娃宮外邺城西,遠映征帆近拂堤。
系得王孫歸思切,不同芳草綠萋萋。
〔注〕《越絕書》:吳王于研石山,置館娃宮。
《吳郡志》:研石山一曰靈岩山,上有吳館娃宮,琴台,響屟廊。
《河南志》:邺城在今臨漳縣。
曹操銅雀台在焉。
《楚辭》:王孫兮不歸,春草兮萋萋。
〔評〕聲情綿邈,系字甚佳。
與白傅《永豐》一首,可謂異曲同工。
(《栩莊漫記》) 其六 兩兩黃鹂色似金,袅枝啼露動芳音。
春來幸自長如線,可惜牽纏蕩子心。
〔注〕《古詩》:蕩子行不歸,空房難獨守。
其七 禦柳如絲映九重,鳳凰窗映繡芙蓉。
景陽樓畔千條路,一面新妝待曉風。
〔注〕《楚辭》:君之門兮九重。
《南齊書》:齊武帝以宮内深隐,不聞端門鼓漏聲。
置鐘于景陽樓上,宮人聞鐘聲早起妝飾。
〔校〕“鳳凰”句,“映”字,溫集作“柱”。
其八 織錦機邊莺語頻,停梭垂淚憶征人。
塞門三月猶蕭索,縱有垂楊未覺春。
〔評〕《楊柳枝》,唐自劉禹錫白樂天而下,凡數十首。
然惟詠史詠物,比諷隐含,方能各極其妙。
如“飛入宮牆不見人”“随風好去落誰家”“萬樹千條各自垂”等什,皆感物寫哀,言不盡意,真托詠之名匠也。
此中三五卒章,直堪方駕劉白。
(湯顯祖) “塞門”二句,亦猶“春風不渡玉門關”之意,而翻用之。
亦複绮怨撩人。
(《栩莊漫記》) 南歌子七首 〔評〕飛卿《南歌子》諸阕,語意工妙,可追配劉夢得《竹枝》,信一時傑作也。
(《放翁題跋》) 飛卿《南歌子》七首有《菩薩蠻》之绮豔而無其堆砌。
天機雲錦,同其工麗,而人之盛推《菩薩蠻》為集中之冠者,何耶?(《栩莊漫記》) 手裡金鹦鹉,胸前繡鳳凰。
偷眼暗形相。
不如從嫁與,作鴛鴦。
〔注〕曹唐《小遊仙詩》:“萬樹琪花千圃藥,心知不敢一形相。
”按形相猶言相度也。
唐人俗語。
〔評〕短調中能尖新而轉折,自覺隽永可喜。
(湯顯祖) 盡頭語。
單調中之重筆,五代後絕響。
(《詞辨》) 《花間集》詞多婉麗,然亦有以直快見長者,如“不如從嫁與,作鴛鴦”“此時還恨薄情無”等詞,蓋有樂府遺風也。
(《栩莊漫記》) 其二 似帶如絲柳,團酥握雪花。
簾卷玉鈎斜。
九衢塵欲暮,逐香車。
〔注〕《雨村詞話》:團酥,雲花之白如團酥也。
〔校〕“團酥”句,王本“酥”作“蘇”。
〔評〕源出古樂府。
(《詞辨》) 其三 堕低梳髻,連娟細掃眉。
終日兩相思。
為君憔悴盡,百花時。
〔注〕《後漢書》:梁冀妻孫壽造堕髻。
《古今注》:堕馬髻,今無複作者,倭堕髻一雲堕馬髻之餘形也。
按“倭”“”字通。
《史記》:長眉連娟。
郭璞注:眉細長也。
〔評〕低徊欲絕。
(《白雨齋詞評》) 其四 臉上金霞細,眉間翠钿深。
欹枕覆鴛衾。
隔簾莺百啭,感君心。
〔評〕婉娈纏綿。
(《栩莊漫記》) 其五 撲蕊添黃子,呵花滿翠鬟。
鴛枕映屏山。
月明三五夜,對芳顔。
〔評〕“撲蕊”“呵花”四字,未經人道。
(湯顯祖) 此詞與上阕同一機杼而更惆怅自憐。
(《栩莊漫記》) 其六 轉盼如波眼,娉婷似柳腰。
花裡暗相招。
憶君腸欲斷,恨春宵。
〔評〕末二句率緻無餘味。
(《栩莊漫記》) 其七 懶拂鴛鴦枕,休縫翡翠裙。
羅帳罷爐薰。
近來心更切,為思君。
〔評〕上三句三層,下接“近來”二字尤妙。
(《白雨齋詞評》) “懶”“休”“罷”三字皆為思君之故,用“近來”二字,更進一層,于此可悟用字之法。
(《栩莊漫記》) 河渎神三首 河上望叢祠,廟前春雨來時。
楚山無限鳥飛遲,蘭棹空傷别離。
何處杜鵑啼不歇,豔紅開盡如血。
蟬鬓美人愁絕,百花芳草佳節。
〔注〕《埤雅》:杜鵑一曰子規。
苦啼啼血不止。
一名怨鳥。
夜啼達旦,血漬草木。
凡始鳴皆北向,啼苦則倒懸于樹枝。
其二 孤廟對寒潮,西陵風雨蕭蕭。
謝娘惆怅倚蘭桡,淚流玉箸千條。
暮天愁聽思歸樂,早梅香滿山郭。
回首兩情蕭索,離魂何處飄泊。
〔注〕《地理志》:西陵為三峽之一。
《白孔六帖》:魏甄後面白,淚雙垂如玉箸。
石崇《思歸引·序》:困于人間煩黩,常思歸而永歎。
尋覽樂篇有《思歸引》,倘古人之情,有同于今。
故制此曲。
〔評〕起筆蒼莽中有神韻。
音節湊合。
(《白雨齋詞評》) 其三 銅鼓賽神來,滿庭幡蓋徘徊。
水村江浦過風雷,楚山如畫煙開。
離别橹聲空蕭索,玉容惆怅妝薄。
青麥燕飛落落,卷簾愁對珠閣。
〔注〕《後漢書》:馬援于交趾,得駱越銅鼓。
《桂海虞衡志》:銅鼓,古蠻人所用。
南邊土中,有掘得者,如坐墩而空其下。
滿鼓皆細花紋。
四角有小蟾蜍。
兩人舁行,拊之聲似鞞鼓。
陸機詩:“玉容誰能顧,傾城在一彈。
” 〔評〕上半阕頗有《楚辭·九歌》風味。
“楚山”一語最妙。
(《栩莊漫記》) 女冠子二首 含嬌含笑,宿翠殘紅窈窕。
鬓如蟬。
寒玉簪秋水,輕紗卷碧煙。
雪胸鸾鏡裡,琪樹鳳樓前。
寄語青娥伴,早求仙。
〔注〕鮑照詩:鳳樓十二重。
其二 霞帔雲發,钿鏡仙容似雪。
畫愁眉。
遮語回青扇,含羞下繡帏。
玉樓相望久,花洞恨來遲。
早晚乘鸾去,莫相遺。
〔注〕《後漢書》:梁冀妻孫壽,善為妖态,作愁眉啼妝。
《集仙錄》:天使降時,鸾鶴千萬,衆仙畢集。
高者乘鸾,次乘麒麟,次乘龍。
玉蚨蝶一首 秋風凄切傷離,行客未歸時。
塞外草先衰,江南雁到遲。
芙蓉雕嫩臉,楊柳堕新眉。
搖落使人悲,斷腸誰得知。
〔評〕“塞外”十字,抵多少《秋聲賦》。
(《白雨齋詞評》) 飛卿詞“此情誰得知”“夢長君不知”“斷腸誰得知”,三押“知”字皆妙。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