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 宋詩詞短說三章

關燈
裡”、“荠麥青青”句後,寫戰後揚州:“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 此時動心了,可是依然是太幹淨。

    “自胡馬窺江去後”,挑得好;但“廢池喬木,猶厭言兵”,多少兵災亂離不敢說,而說“廢池喬木”,别的不敢說,太幹淨。

    老杜詩句杈杈枒枒,有時毛躁而可愛: 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

     朝廷愍生還,親故傷老醜。

     (《述懷》) 天下之醜有多種,老即其一。

    未有老而不醜者,老而不醜,不是妖怪就是神仙,非常人也。

    “親故傷老醜”,老杜敢說,老杜不幹淨而好。

    老杜如樹木之老幹,有力。

    姜白石沒勁,就因為幹淨。

     *** [1]程伊川(1033—1107):程頤,字正叔,洛陽伊川人,人稱伊川先生,北宋理學家。

     [2]魏武: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東漢末年軍事家、政治家、詩人。

    漢獻帝封其為魏王。

    後其子曹丕稱帝,創立魏國,追谥曹操為“武皇帝”,史稱魏武帝。

    後世文學著作或史書簡稱其為“魏武”。

     [3]桐城派:清代文壇最大散文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劉大櫆、姚鼐均為安徽桐城人,故名。

    桐城派講究義法,提倡義理,要求語言雅潔,反對俚俗。

     [4]野狐精:《曆代詩餘》:“諸公寄詞于《桂枝香》凡三十餘首,獨介甫最為絕唱。

    東坡見之,不覺歎息曰:‘此老乃野狐精也!’”所謂“野狐精”,蓋指其人之言行做派雖非正宗,但十分精靈。

     [5]見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六評陳與義《清明》:“古今詩人,當以老杜、山谷、後山、簡齋四家為一祖三宗,餘可預配飨者有數焉。

    ” [6]見《簡齋集原引》:“詩至老杜極矣,東坡蘇公、山谷黃公奮乎數世之下,複岀力振之,而詩之正統不墜。

    然東坡賦才也大,故解縱繩墨之外而用之不窮;山谷措意也深,故遊泳玩味之餘而索之益遠,大抵同出老杜而自成一家。

    如李廣程不識之治軍龍伯髙杜季良之行已,不可一槩語也。

    近世詩家知尊杜矣,至學蘇者乃指黃為強。

    而附黃者亦謂蘇為肆,要必識蘇黃之所不為,然後可以涉老杜之涯涘。

    ” [7]尼采(1844—1900):德國哲學家,現代西方哲學開創者。

    有《悲劇的誕生》、《不合時宜的思考》、《查拉斯圖拉如是說》等著作。

     [8]葉嘉瑩此處有按語:比喻好。

     [9]見唐馮贽《雲仙雜記·俗耳針砭詩腸鼓吹》引《高隐外書》:“戴颙春攜雙柑鬥酒,人問何之,曰:‘往聽黃鹂聲。

    ’” [10]見《孟子·公孫醜》:“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緻。

    ” [11]“前後七子”:明代中葉的兩個文學複古流派,“前七子”以李夢陽、何景明為代表,“後七子”以李攀龍、王世貞為代表。

     [12]兼士先生:沈兼士(1887—1947),名臤,沈尹默之弟,語言文字學家,曾任教于北京大學、輔仁大學,顧随之師。

     [13]鶴見祐輔(1885—1973):日本自由主義者、政治家,著有随筆集《思想·山水·人物》。

    其《思想·山水·人物》一書寫道:“思想是小鳥似的東西,忽地飛向空中去。

    去了以後,就不能再捉住了。

    除了一出現,便捉來關在小籠中之外,沒有别的法。

    ” [14]龔雲甫(1862—1932):京劇演員,工老旦,唱腔新穎,做功細膩。

     [15]廚川白村(1880—1923):日本大正時期文學評論家,著有《出了象牙之塔》、《苦悶的象征》。

     [16]廚川白村《苦悶的象征》第一部分《創作論》開篇指出:“有如鐵和石相擊的地方就迸出火花,奔流給磐石擋住了的地方那飛沫就現出虹彩一樣,兩種的力一沖突,于是美麗的絢爛的人生的萬花鏡,生活的種種相就展開來了。

    ” [17]葉嘉瑩此處有按語:“一樹”句是感情之藝術的表現,此即顧先生所謂“節制”,并非壓抑。

    又按:大晏之節制有理性的反省、安排。

     [18]見《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是以仲尼之門,五尺之童羞稱五伯,為其先詐力而後仁義也。

    苟為詐而已,故不足稱于大君子之門也。

    ” [19]葉嘉瑩此處有按語:詩中所表現的是平面的追尋。

     [20]廢名(1901—1967):原名馮文炳,現代具有田園風格的鄉土抒情作家。

     [21]見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六》:“選本所顯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選者的眼光。

    ”“還有一樣最能引讀者入于迷途的,是‘搞句’。

    它往往是衣裳上撕下來的一塊繡花,經摘取者一吹噓或附各說是怎樣超然物外,與塵油無幹,讀者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