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稼軒詞心解
關燈
小
中
大
是“無人會”,無可奈何。
“寶钗分”一首詞纏綿得很,在稼軒詞中很少見,不過真好。
詞中寫到“片片飛紅”、“啼莺聲住”,飛紅也拉不住,啼莺也勸不住,隻好讓它飛、讓它啼。
“更誰喚、啼莺聲住”與“怕上層樓,十日九風雨”二句一樣,無可奈何。
飛者自飛,啼者自啼,而人是無可奈何。
此詞若講做男性之言,與後片不合,不如全當做女性之言。
“鬓邊觑”、“花蔔歸期”,感情很熱烈、很忠實,不用說,而且也美。
辛詞往往以力代替美,清真詞以美勝于力。
前所舉“天遠難窮休久望”之一首《滿江紅》就代表力量,這樣詞要沒有勁,非糟不可,而“花蔔歸期,才簪又重數”,真美。
稼軒雖是老粗,但真能寫女性,了解女性,而且最尊重對方女性人格。
此一點兩宋無人能及,便蘇髯[50]亦不成。
辛寫女性總将對方人格放在自己平等地位,周清真、柳耆卿都把女性看成玩物,而稼軒寫得嚴肅。
“花蔔歸期,才簪又重數”,可見心不在花。
清醒時是“花蔔歸期”,睡夢中是“哽咽夢中語: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帶将愁去”。
在中國詩史上,所有人的作品可以四字括之——無可奈何。
稼軒乃詞中霸手、飛将,但說到無可奈何,還是傳統的。
“試把花蔔歸期,才簪又重數”,憂、憐,無可奈何。
《鹧鸪天》(晚日寒鴉)[51]一首亦然。
此是稼軒代表作,至少是代表作之一。
餘初讀時喜歡後三句,“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
卻不解、帶将愁去”,此少年人傷感;其後略經世故,知道世事艱難,二三十歲喜歡“怕上層樓,十日九風雨”二句;四十多歲以後才懂得“鬓邊觑。
試把花蔔歸期,才簪又重數”三句是最美的。
六英雄的手段與詩人的感覺 辛稼軒《滿江紅》: 家住江南,又過了、清明寒食。
花徑裡、一番風雨,一番狼藉。
流水暗随紅粉去,園林漸覺清陰密。
算年年、落盡刺桐花,寒無力。
庭院靜,空相憶。
無說處,閑愁極。
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
尺素如今何處也?彩雲依舊無蹤迹。
慢教人、羞去上層樓,平蕪碧。
(“彩雲”,又本作“綠雲”。
)木葉落,長年悲。
(《淮南子》) 木葉落可悲,尤其在長年,以其來日無多,去日苦多。
古人弄詩詞,因他有閑情逸緻;而現在世界,不允許我們如此了。
善惡是非,現在已成為過去的名詞。
現在世界,不但不允許我們有閑情逸緻,簡直不允許我們讨論是非善惡。
我們一個人要做兩個人的事情,縱使累得倒下、爬下,但一口氣在,此心不死,我們就要幹。
這不是正義,不是是非善惡,是事實,鐵的事實。
你不把别人打出去,你就活不了。
[52]惜老憐貧是古時的仁義道德。
在現在,要說“我不想忙”、“我不想負責任”,便如同說“餓了不想吃飯”,不是糊塗,便是騙人。
要說沒飯可吃便趕快要想法吃飯,說别人是有慈悲的、有同情的,這話很可憐(别人無所用其慈悲)。
世上仗着别人同情、慈悲活着的,是什麼人呢!我們不能這樣活着。
與其滿腹鈎心鬥角而滿口風花雪月,還不如就把他的鈎心鬥角寫出來呢。
“月黑殺人地,風高放火天”[53]之好,便因其有力,誠! 誠,不論字意,一讀其音便知。
學文學應當朗讀,因為如此,不但能欣賞文學美,且能體會古人心情,感覺古人之力、古人之情。
前人将詞分為婉約、豪放二派,吾人不可如此。
如辛稼軒,人多将其列為豪放一派。
而我們讀其詞不可隻看為一味豪放。
《水浒》李大哥是一味颟顸,而稼軒非一味豪放。
即如稼軒之豪放,亦絕非粗魯颟,而一般說豪放但指粗魯颟,其實粗魯颟乃辛之短處。
人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稼軒是有短處,但不可隻認其短處,而将其長處全看不出。
人都說辛詞好,而其好處何在?一說滿擰。
辛有英雄的手段,有詩人的感覺,二者難得兼而有之。
這一點辛很似曹孟德,不用說心腸、正義、慈悲,但他有詩人的力、詩人的誠、詩人的感覺。
在中國詩史上,蓋隻有曹、辛二人如此。
詩人多無英雄手段,而英雄可有詩人感情,曹與辛于此二者蓋能兼之。
老杜不成。
老杜也不免詩人之情勝過英雄手段,便因老杜隻是“光杆”詩人。
稼軒是承認現實而又想辦法幹的人,同時還是詩人。
一個英雄太承認鐵的事實,太要想辦法,往往不能産生詩的美;一個詩人能有詩人的美,又往往逃避現實。
隻有稼軒,不但承認鐵的事實,沒有辦法去想辦法,實在沒辦法也認了;而且還要以詩的語言表現出來。
稼軒有其詩情、詩感。
中國詩,最俊美的是詩的感覺,即使沒有偉大高深的意義,但美。
如“楊柳依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若連此美也感覺不出,那就不用學詩了。
莫避春陰上馬遲,春來未有不陰時。
(《鹧鸪天·送歐陽國瑞入吳中》) 此二句,連老杜也寫不出來。
清周濟(止庵)論詞,将詞分為自在、當行。
[54]自在是自然、不費力;當行是出色,費力。
又當行又自在、又自在又當行,很難得。
如清真詞自在,而不見得當行。
稼軒當行,如“點火櫻桃,照一架荼蘼如雪”(《滿江紅》),但又嫌他太費力。
辛詞當行多、自在少,而若其“莫避春陰上馬遲,春來未有不陰時”二句,真是又當行,又自在。
若教老杜,寫不了這樣自在。
“莫避春陰上馬遲”,不用管陰不陰,隻問該上馬不該,該走不該,該走該上馬,你就上馬走吧,“春來未有不陰時”!我們不生于華胥之國[55],不能為葛天氏[56]之民,便不能等太平了再讀書,這是鐵的事實。
一般人都逃避現實,逃避現實的人便是不負責任的人、偷懶的人,不是生在此世的人。
我們要承認現實中鐵的事實,同時要在此鐵的事實中想辦法。
如人病入膏肓,沒有辦法了,等法子,不可為;沒辦法,想辦法去實行;實在沒辦法,隻好懸崖放手了。
“莫避春陰上馬遲,春來未有不陰時”,認了! 稼軒有時亦用力太過,如其詠梅詞之《最高樓》“換頭”: 甚喚得雪來白倒雪,便喚得月來香煞月。
中國詠梅名句是: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林逋《山園小悔》) 林氏此二句實不甚高而甚有名。
餘不是不欣賞靜的境界,但不喜歡此二句。
此二句似鬼非人,太清太高了,便不是人,不是仙便是鬼,人是有血、有肉、有力、有氣的。
如說“疏影橫斜”二句是清高,恐怕也不見得。
“甚喚得雪來白倒雪,便喚得月來香煞月。
”不能隻看其搗亂,似白話,要看其力、誠、當行。
胡适先生謂其好乃因其“俳體”,餘非此意。
它的确是“俳體”,是活的語言,而它最大的力量是誠,但太不自在。
别人作“俳體”,易成起哄、拆爛污[57],發松,便因其無力。
人一走此路便是下流,自輕自賤,叫人看不起。
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是自輕自賤,這樣“俳體”不成。
稼軒不然,稼軒心腸熱,富于責任心,他有力、有誠,絕不緻被人看不起,而且教人佩服,五體投地,這便由于他裡面有一種力量,為别人所無。
讀稼軒若隻以豪放、俳體去會,便錯了。
不要以為“白倒雪”、“香煞月”是起哄,也不要以“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一首為豪放,猶不可認為是颟。
辛稼軒這首《滿江紅》(家住江南)不是大聲吆喝着講的。
“甚喚得雪來白倒雪”二句、“莫避春陰上馬遲”二句可以講,“楊柳依依”、“雨雪霏霏”,怎麼講?念一念就可以,還是不念,其實看一看便覺得好。
“家住江南,又過了、清明寒食”,一起便好。
絕非粗魯,尤其前片。
“又過了、清明寒食”,什麼都沒說,而什麼全有了。
清明寒食,對得起江南,江南也對得起清明寒食,好像隻有在江南,才配過清明寒食,說“家住北京”便不成,這沒道理,這是感覺。
有什麼條文紀律?沒有,就憑我嘴一說,你心一感。
我說了,你不感不成;你感了,可以我不說。
“花徑裡、一番風雨”,還沒什麼,“一番狼藉
“寶钗分”一首詞纏綿得很,在稼軒詞中很少見,不過真好。
詞中寫到“片片飛紅”、“啼莺聲住”,飛紅也拉不住,啼莺也勸不住,隻好讓它飛、讓它啼。
“更誰喚、啼莺聲住”與“怕上層樓,十日九風雨”二句一樣,無可奈何。
飛者自飛,啼者自啼,而人是無可奈何。
此詞若講做男性之言,與後片不合,不如全當做女性之言。
“鬓邊觑”、“花蔔歸期”,感情很熱烈、很忠實,不用說,而且也美。
辛詞往往以力代替美,清真詞以美勝于力。
前所舉“天遠難窮休久望”之一首《滿江紅》就代表力量,這樣詞要沒有勁,非糟不可,而“花蔔歸期,才簪又重數”,真美。
稼軒雖是老粗,但真能寫女性,了解女性,而且最尊重對方女性人格。
此一點兩宋無人能及,便蘇髯[50]亦不成。
辛寫女性總将對方人格放在自己平等地位,周清真、柳耆卿都把女性看成玩物,而稼軒寫得嚴肅。
“花蔔歸期,才簪又重數”,可見心不在花。
清醒時是“花蔔歸期”,睡夢中是“哽咽夢中語: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帶将愁去”。
在中國詩史上,所有人的作品可以四字括之——無可奈何。
稼軒乃詞中霸手、飛将,但說到無可奈何,還是傳統的。
“試把花蔔歸期,才簪又重數”,憂、憐,無可奈何。
《鹧鸪天》(晚日寒鴉)[51]一首亦然。
此是稼軒代表作,至少是代表作之一。
餘初讀時喜歡後三句,“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
卻不解、帶将愁去”,此少年人傷感;其後略經世故,知道世事艱難,二三十歲喜歡“怕上層樓,十日九風雨”二句;四十多歲以後才懂得“鬓邊觑。
試把花蔔歸期,才簪又重數”三句是最美的。
六英雄的手段與詩人的感覺 辛稼軒《滿江紅》: 家住江南,又過了、清明寒食。
花徑裡、一番風雨,一番狼藉。
流水暗随紅粉去,園林漸覺清陰密。
算年年、落盡刺桐花,寒無力。
庭院靜,空相憶。
無說處,閑愁極。
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
尺素如今何處也?彩雲依舊無蹤迹。
慢教人、羞去上層樓,平蕪碧。
(“彩雲”,又本作“綠雲”。
)木葉落,長年悲。
(《淮南子》) 木葉落可悲,尤其在長年,以其來日無多,去日苦多。
古人弄詩詞,因他有閑情逸緻;而現在世界,不允許我們如此了。
善惡是非,現在已成為過去的名詞。
現在世界,不但不允許我們有閑情逸緻,簡直不允許我們讨論是非善惡。
我們一個人要做兩個人的事情,縱使累得倒下、爬下,但一口氣在,此心不死,我們就要幹。
這不是正義,不是是非善惡,是事實,鐵的事實。
你不把别人打出去,你就活不了。
[52]惜老憐貧是古時的仁義道德。
在現在,要說“我不想忙”、“我不想負責任”,便如同說“餓了不想吃飯”,不是糊塗,便是騙人。
要說沒飯可吃便趕快要想法吃飯,說别人是有慈悲的、有同情的,這話很可憐(别人無所用其慈悲)。
世上仗着别人同情、慈悲活着的,是什麼人呢!我們不能這樣活着。
與其滿腹鈎心鬥角而滿口風花雪月,還不如就把他的鈎心鬥角寫出來呢。
“月黑殺人地,風高放火天”[53]之好,便因其有力,誠! 誠,不論字意,一讀其音便知。
學文學應當朗讀,因為如此,不但能欣賞文學美,且能體會古人心情,感覺古人之力、古人之情。
前人将詞分為婉約、豪放二派,吾人不可如此。
如辛稼軒,人多将其列為豪放一派。
而我們讀其詞不可隻看為一味豪放。
《水浒》李大哥是一味颟顸,而稼軒非一味豪放。
即如稼軒之豪放,亦絕非粗魯颟,而一般說豪放但指粗魯颟,其實粗魯颟乃辛之短處。
人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稼軒是有短處,但不可隻認其短處,而将其長處全看不出。
人都說辛詞好,而其好處何在?一說滿擰。
辛有英雄的手段,有詩人的感覺,二者難得兼而有之。
這一點辛很似曹孟德,不用說心腸、正義、慈悲,但他有詩人的力、詩人的誠、詩人的感覺。
在中國詩史上,蓋隻有曹、辛二人如此。
詩人多無英雄手段,而英雄可有詩人感情,曹與辛于此二者蓋能兼之。
老杜不成。
老杜也不免詩人之情勝過英雄手段,便因老杜隻是“光杆”詩人。
稼軒是承認現實而又想辦法幹的人,同時還是詩人。
一個英雄太承認鐵的事實,太要想辦法,往往不能産生詩的美;一個詩人能有詩人的美,又往往逃避現實。
隻有稼軒,不但承認鐵的事實,沒有辦法去想辦法,實在沒辦法也認了;而且還要以詩的語言表現出來。
稼軒有其詩情、詩感。
中國詩,最俊美的是詩的感覺,即使沒有偉大高深的意義,但美。
如“楊柳依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若連此美也感覺不出,那就不用學詩了。
莫避春陰上馬遲,春來未有不陰時。
(《鹧鸪天·送歐陽國瑞入吳中》) 此二句,連老杜也寫不出來。
清周濟(止庵)論詞,将詞分為自在、當行。
[54]自在是自然、不費力;當行是出色,費力。
又當行又自在、又自在又當行,很難得。
如清真詞自在,而不見得當行。
稼軒當行,如“點火櫻桃,照一架荼蘼如雪”(《滿江紅》),但又嫌他太費力。
辛詞當行多、自在少,而若其“莫避春陰上馬遲,春來未有不陰時”二句,真是又當行,又自在。
若教老杜,寫不了這樣自在。
“莫避春陰上馬遲”,不用管陰不陰,隻問該上馬不該,該走不該,該走該上馬,你就上馬走吧,“春來未有不陰時”!我們不生于華胥之國[55],不能為葛天氏[56]之民,便不能等太平了再讀書,這是鐵的事實。
一般人都逃避現實,逃避現實的人便是不負責任的人、偷懶的人,不是生在此世的人。
我們要承認現實中鐵的事實,同時要在此鐵的事實中想辦法。
如人病入膏肓,沒有辦法了,等法子,不可為;沒辦法,想辦法去實行;實在沒辦法,隻好懸崖放手了。
“莫避春陰上馬遲,春來未有不陰時”,認了! 稼軒有時亦用力太過,如其詠梅詞之《最高樓》“換頭”: 甚喚得雪來白倒雪,便喚得月來香煞月。
中國詠梅名句是: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林逋《山園小悔》) 林氏此二句實不甚高而甚有名。
餘不是不欣賞靜的境界,但不喜歡此二句。
此二句似鬼非人,太清太高了,便不是人,不是仙便是鬼,人是有血、有肉、有力、有氣的。
如說“疏影橫斜”二句是清高,恐怕也不見得。
“甚喚得雪來白倒雪,便喚得月來香煞月。
”不能隻看其搗亂,似白話,要看其力、誠、當行。
胡适先生謂其好乃因其“俳體”,餘非此意。
它的确是“俳體”,是活的語言,而它最大的力量是誠,但太不自在。
别人作“俳體”,易成起哄、拆爛污[57],發松,便因其無力。
人一走此路便是下流,自輕自賤,叫人看不起。
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是自輕自賤,這樣“俳體”不成。
稼軒不然,稼軒心腸熱,富于責任心,他有力、有誠,絕不緻被人看不起,而且教人佩服,五體投地,這便由于他裡面有一種力量,為别人所無。
讀稼軒若隻以豪放、俳體去會,便錯了。
不要以為“白倒雪”、“香煞月”是起哄,也不要以“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一首為豪放,猶不可認為是颟。
辛稼軒這首《滿江紅》(家住江南)不是大聲吆喝着講的。
“甚喚得雪來白倒雪”二句、“莫避春陰上馬遲”二句可以講,“楊柳依依”、“雨雪霏霏”,怎麼講?念一念就可以,還是不念,其實看一看便覺得好。
“家住江南,又過了、清明寒食”,一起便好。
絕非粗魯,尤其前片。
“又過了、清明寒食”,什麼都沒說,而什麼全有了。
清明寒食,對得起江南,江南也對得起清明寒食,好像隻有在江南,才配過清明寒食,說“家住北京”便不成,這沒道理,這是感覺。
有什麼條文紀律?沒有,就憑我嘴一說,你心一感。
我說了,你不感不成;你感了,可以我不說。
“花徑裡、一番風雨”,還沒什麼,“一番狼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