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講 唐人詩短論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的總稱,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新元史》、《明史》。
[64]洞山(807—869):名良價,唐代著名禅師,禅宗曹洞宗開山之祖。
因居于江西洞山傳法,世稱洞山良價或洞山。
《五燈會元》卷四載:“(洞)山又問其僧:‘大慈别有甚麼言句?’曰:‘有時示衆曰:‘說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
說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
’山曰:‘我不恁麼道。
’曰:‘和尚作麼生?’山曰:‘說取行不得底,行取說不得底。
’(雲居雲:‘行時無說路,說時無行路。
不說不行時,合行甚麼路?’洛浦雲:‘行說俱到,即本分事無,行說俱不到,即本分事在。
’)” [65]葉嘉瑩此處有按語:此詩實作于“馬嵬之變”以前,但亦有以為暗指此事件者。
[66]契柯夫(1860—1904):今譯為契诃夫,19世紀末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短篇小說藝術大師,代表作品有《變色龍》、《套中人》等。
[67]貝多芬(1770—1827):德國音樂家、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集古典音樂之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68]《後漢書·李固傳》:“昔堯殂之後,舜仰慕三年,舜坐則見堯于牆,食則睹堯于羹。
” [69]譚叫天(1847—1917):譚鑫培,京劇演員,初習武生後改老生,有“伶界大王”之美譽。
代表劇目《碰碑》,又名《托兆碰碑》、《兩狼山》,叙楊繼業與遼兵交戰兩狼山,因内無糧草外無救兵,最終碰碑而死,壯烈殉國。
[70]《世說新語·排調》:“桓南郡與殷荊州語次,因共作了語……次複作危語。
桓曰:‘矛頭淅米劍頭炊。
’殷曰:‘百歲老翁攀枯枝。
’顧曰:‘井上辘轳卧嬰兒。
’殷有一參軍在座,雲:‘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 [71]廚川白村(1880—1923):20世紀日本文學評論家,著有《出了象牙之塔》、《苦悶的象征》等著作。
[72]小謝(464—499):謝脁,字玄晖,南北朝時期山水詩人,與謝靈運合稱“大小謝”、“二謝”。
因曾任宣城太守,世稱“謝宣城”,著有《宣城集》。
[73]楊小樓(1878—1938):京劇演員,工武生,武技動作靈活,似慢實快,姿态優美,有“武生宗師”之美譽。
[74]尚和玉(1873—1957):京劇演員,尚派武生創始人,武技以穩準紮實見長。
[75]淩霄漢(1888—1961):原名徐仁錦,筆名霄、漢、淩霄、淩霄漢閣主等,民國初年戲劇評論家,曾開設劇評欄目《淩霄漢閣評劇》,主編《劇學月刊》。
[76]馬連良(1901—1966):京劇演員,“四大須生”之首,創立柔潤、潇灑的“馬派”藝術風格。
[77]二解:前解、後解。
前解首聯、颔聯,後解頸聯、尾聯。
[78]辛文房:字良史,西域人,官居省郎之職。
能詩,著有《披沙詩集》、《唐才子傳》。
[79]餘叔岩(1890—1943):京劇演員,工老生,是“新譚派”(世人稱“餘派”)代表人物。
[80]老譚:譚鑫培。
[81]福羅拜爾:今譯為福樓拜。
[82]庾開府(513—581):庾信,字子山,南朝詩人庾肩吾之子,南北朝文學集大成者,一生以公元554年出使西魏并從此流寓北方為标志,分為前後兩期。
因其官至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故稱“庾開府”。
[83]鮑參軍(414—466):鮑照,字明遠,南朝詩人,與謝靈運、顔延之合稱“元嘉三大家”。
臨海王劉子顼鎮荊州時,任前軍參軍,故稱“鮑參軍”。
[84]葉嘉瑩此處有按語:先生所謂生活,蓋指有意義的生活。
[85]曾國藩(1811—1872):字伯涵,号滌生,晚清重臣,文學上繼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風格,創立晚清古文之“湘鄉派”,著有《求阙齋文集》、《經史百家雜鈔》等。
[86]金聖歎(1608—1661):名采,字若采,明亡後改名人瑞,字聖歎。
明末清初文學批評家,評點古書甚多,有《金批〈水浒傳〉》等。
[87]此二句蓋見于元代冁然子《拊掌錄》,字句略有出入:“歐陽公與人行令,各作詩兩句,須犯徒以上罪者。
一雲:‘持刀哄寡婦,下海劫人船。
’一雲:‘月黑殺人地,風高放火天。
’” [88]錢金福(1862—1937):京劇淨角,工武淨及架子花臉,武功穩健,動作優美。
與楊小樓合作多年。
[89]劉天華(1895—1932):近現代音樂家、音樂教育家,國樂一代宗師,一生緻力于改進國樂。
[90]劉半農(1891—1934):近現代文學家、語言學家。
[91]沈約(441—513):南朝史學家、文學家,著有《晉書》、《宋書》等。
[92]見《南史·沈約傳》:“約撰《四聲譜》,自謂入神之作。
武帝雅不好焉。
嘗問周舍曰:‘何謂四聲?’舍曰:‘天子聖哲是也。
’然帝竟不遵用約也。
” [93]黃三(約1845—1916):黃潤甫,因行三,人稱“黃三”,清末著名京劇淨角,工架子花臉,因演連台本戲《三國志》而獲“活曹操”之美譽。
《華容道》:京劇傳統劇目,叙曹操兵敗赤壁,狼狽北逃華容道。
曹探知華容道為蜀将關羽把守,且知關羽重于信義,乃苦苦哀求。
關羽果為所動,義釋曹操。
[94]貞邃禅師:五代後沩仰宗著名禅師。
因住吉州資福,世稱“資福貞邃”。
《五燈會元》卷九:“(貞邃禅師)上堂:‘隔江見資福刹竿便回去,況過江來?’時有僧才出,師曰:‘不堪共語。
’”刹竿,指寺前所立幡柱。
[95]華滋華斯(1770—1850):今譯為華茲華斯,英國浪漫主義先驅
[64]洞山(807—869):名良價,唐代著名禅師,禅宗曹洞宗開山之祖。
因居于江西洞山傳法,世稱洞山良價或洞山。
《五燈會元》卷四載:“(洞)山又問其僧:‘大慈别有甚麼言句?’曰:‘有時示衆曰:‘說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
說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
’山曰:‘我不恁麼道。
’曰:‘和尚作麼生?’山曰:‘說取行不得底,行取說不得底。
’(雲居雲:‘行時無說路,說時無行路。
不說不行時,合行甚麼路?’洛浦雲:‘行說俱到,即本分事無,行說俱不到,即本分事在。
’)” [65]葉嘉瑩此處有按語:此詩實作于“馬嵬之變”以前,但亦有以為暗指此事件者。
[66]契柯夫(1860—1904):今譯為契诃夫,19世紀末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短篇小說藝術大師,代表作品有《變色龍》、《套中人》等。
[67]貝多芬(1770—1827):德國音樂家、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集古典音樂之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68]《後漢書·李固傳》:“昔堯殂之後,舜仰慕三年,舜坐則見堯于牆,食則睹堯于羹。
” [69]譚叫天(1847—1917):譚鑫培,京劇演員,初習武生後改老生,有“伶界大王”之美譽。
代表劇目《碰碑》,又名《托兆碰碑》、《兩狼山》,叙楊繼業與遼兵交戰兩狼山,因内無糧草外無救兵,最終碰碑而死,壯烈殉國。
[70]《世說新語·排調》:“桓南郡與殷荊州語次,因共作了語……次複作危語。
桓曰:‘矛頭淅米劍頭炊。
’殷曰:‘百歲老翁攀枯枝。
’顧曰:‘井上辘轳卧嬰兒。
’殷有一參軍在座,雲:‘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 [71]廚川白村(1880—1923):20世紀日本文學評論家,著有《出了象牙之塔》、《苦悶的象征》等著作。
[72]小謝(464—499):謝脁,字玄晖,南北朝時期山水詩人,與謝靈運合稱“大小謝”、“二謝”。
因曾任宣城太守,世稱“謝宣城”,著有《宣城集》。
[73]楊小樓(1878—1938):京劇演員,工武生,武技動作靈活,似慢實快,姿态優美,有“武生宗師”之美譽。
[74]尚和玉(1873—1957):京劇演員,尚派武生創始人,武技以穩準紮實見長。
[75]淩霄漢(1888—1961):原名徐仁錦,筆名霄、漢、淩霄、淩霄漢閣主等,民國初年戲劇評論家,曾開設劇評欄目《淩霄漢閣評劇》,主編《劇學月刊》。
[76]馬連良(1901—1966):京劇演員,“四大須生”之首,創立柔潤、潇灑的“馬派”藝術風格。
[77]二解:前解、後解。
前解首聯、颔聯,後解頸聯、尾聯。
[78]辛文房:字良史,西域人,官居省郎之職。
能詩,著有《披沙詩集》、《唐才子傳》。
[79]餘叔岩(1890—1943):京劇演員,工老生,是“新譚派”(世人稱“餘派”)代表人物。
[80]老譚:譚鑫培。
[81]福羅拜爾:今譯為福樓拜。
[82]庾開府(513—581):庾信,字子山,南朝詩人庾肩吾之子,南北朝文學集大成者,一生以公元554年出使西魏并從此流寓北方為标志,分為前後兩期。
因其官至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故稱“庾開府”。
[83]鮑參軍(414—466):鮑照,字明遠,南朝詩人,與謝靈運、顔延之合稱“元嘉三大家”。
臨海王劉子顼鎮荊州時,任前軍參軍,故稱“鮑參軍”。
[84]葉嘉瑩此處有按語:先生所謂生活,蓋指有意義的生活。
[85]曾國藩(1811—1872):字伯涵,号滌生,晚清重臣,文學上繼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風格,創立晚清古文之“湘鄉派”,著有《求阙齋文集》、《經史百家雜鈔》等。
[86]金聖歎(1608—1661):名采,字若采,明亡後改名人瑞,字聖歎。
明末清初文學批評家,評點古書甚多,有《金批〈水浒傳〉》等。
[87]此二句蓋見于元代冁然子《拊掌錄》,字句略有出入:“歐陽公與人行令,各作詩兩句,須犯徒以上罪者。
一雲:‘持刀哄寡婦,下海劫人船。
’一雲:‘月黑殺人地,風高放火天。
’” [88]錢金福(1862—1937):京劇淨角,工武淨及架子花臉,武功穩健,動作優美。
與楊小樓合作多年。
[89]劉天華(1895—1932):近現代音樂家、音樂教育家,國樂一代宗師,一生緻力于改進國樂。
[90]劉半農(1891—1934):近現代文學家、語言學家。
[91]沈約(441—513):南朝史學家、文學家,著有《晉書》、《宋書》等。
[92]見《南史·沈約傳》:“約撰《四聲譜》,自謂入神之作。
武帝雅不好焉。
嘗問周舍曰:‘何謂四聲?’舍曰:‘天子聖哲是也。
’然帝竟不遵用約也。
” [93]黃三(約1845—1916):黃潤甫,因行三,人稱“黃三”,清末著名京劇淨角,工架子花臉,因演連台本戲《三國志》而獲“活曹操”之美譽。
《華容道》:京劇傳統劇目,叙曹操兵敗赤壁,狼狽北逃華容道。
曹探知華容道為蜀将關羽把守,且知關羽重于信義,乃苦苦哀求。
關羽果為所動,義釋曹操。
[94]貞邃禅師:五代後沩仰宗著名禅師。
因住吉州資福,世稱“資福貞邃”。
《五燈會元》卷九:“(貞邃禅師)上堂:‘隔江見資福刹竿便回去,況過江來?’時有僧才出,師曰:‘不堪共語。
’”刹竿,指寺前所立幡柱。
[95]華滋華斯(1770—1850):今譯為華茲華斯,英國浪漫主義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