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宋詞選五
關燈
小
中
大
自笑桃人去後,幾葉碧雲深淺。
亂擲榆錢,細垂桐乳,尚惹遊絲轉。
望中何處?那堪天遠山遠! 【評】 譚獻曰:忍俊不禁。
(《篋中詞》二) 疏影 湖上見柳影,因賦此闋。
輕陰冉冉,正嫩苔弄碧,庭宇深掩。
千縷柔魂,搖蕩如煙,無端忽度闌檻。
章臺路闇人歸處,看足了斜陽濃淡。
又幾痕水際低窺,近日楚腰全減。
依約勻梳月底,亂雲鋪滿徑,籠住文簟。
欲結同心,空試荑苗,作就三分銷黯。
寒添白袷清明後,掃不盡隨風微斂。
最鏡中再寫秋疏,記得踏枝鴉點。
眼兒媚 一寸橫波惹春留,何止最宜秋。
妝殘粉薄,矜嚴消盡,隻有溫柔。
當時底事匆匆去?悔不載扁舟。
分明記得,吹花小徑,聽雨高樓。
玉漏遲 永康病中,夜雨感懷。
薄遊成小倦。
驚風夢雨,意長箋短。
病與秋争,葉葉碧梧聲顫。
濕鼓山城暗數,更穿入溪雲千片。
燈暈翦,似曾認我,茂陵心眼。
少年不負吟邊,幾熨帛光陰,試香池館。
歡境消磨,盡付砌蟲微嘆。
客子關情藥裏,覓何地煙林疏散?懷正遠,胥濤曉喧楓岸。
【評】 陳廷焯曰:此詞似周草窗,而騷情雅意,更覺過之。
(《白雨齋詞話》卷四) 譚獻曰:柔厚幽淼。
(《篋中詞》二) 百字令 月夜過七裡灘,光景奇絶。
歌此調,幾令衆山皆響。
秋光今夜,向桐江,爲寫當年高躅。
風露皆非人世有,自坐船頭吹竹。
萬籟生山,一星在水,鶴夢疑重續。
拿音遙去,西巖漁父初宿。
心憶汐社沉埋,清狂不見,使我形容獨。
寂寂冷螢三四點,穿過前灣茅屋。
林浄藏煙,峰危限月,帆影搖空緑。
隨風飄蕩,白雲還臥深谷。
【評】 陳廷焯曰:無一字不清俊。
又曰:煉字煉句,歸於純雅,此境亦未易到。
(《白雨齋詞話》卷四) 譚獻曰:與于湖:《洞庭詞》,壯浪幽奇,各極其勝。
(《篋中詞》二) 憶舊遊 辛醜九月既望,風日清霽,喚艇自西堰橋,沿秦亭、法華,灣洄以達於河渚。
時秋蘆作花,遠近縞目。
回望諸峰,蒼然如出晴雪之上。
庵以“秋雪”名,不虛也。
乃假僧榻,偃仰終日,唯聞棹聲掠波往來,使人絶去世俗營競所在。
向晚宿西溪田舍,以長短句紀之。
遡溪流雲去,樹約風來,山翦秋眉。
一片尋秋意,是涼花載雪,人在蘆碕。
楚天舊愁多少,飄作鬢邊絲。
正浦溆蒼茫,閑隨野色,行到禪扉。
忘機,悄無語,坐雁底焚香,蛩外弦詩。
又送蕭蕭響,盡平沙霜信,吹上僧衣。
憑高一聲彈指,天地入斜暉。
已隔斷塵喧,門前弄月漁艇歸。
【評】 譚獻曰:白石卻步。
(《篋中詞》二) 齊天樂 秋聲館賦秋聲 簟淒燈暗眠還起,清商幾處催發?碎竹虛廊,枯蓮淺渚,不辨聲來何葉?桐飆又接。
盡吹入潘郎,一簪愁髮。
已是難聽,中宵無用怨離别。
陰蟲還更切切。
玉窗挑錦倦,驚響檐鐵。
漏斷高城,鐘疏野寺,遙送涼潮嗚咽。
微吟漸怯。
訝籬豆花開,雨篩時節。
獨自開門,滿庭都是月。
【評】 譚獻曰:詞禪。
(《篋中詞》二) 八歸 隱幾山樓賦夕陽 初翻雁背,旋催鴉翼,高樹半掛微暈。
銷凝最是登樓意,常對亂波紅蘸,遠山青襯。
不管長亭歌欲斷,漸照去鞭痕將隱。
想故苑燕麥離離,滿地弄金粉。
何況春遊乍歇,花愁多少,隻惱黃昏偏近。
冷和帆落,慘連笳起,更帶孤煙斜引。
誤雕闌倚遍,霽色明朝也應準。
無言處,望中容易,下卻西墻,相思人老盡。
【評】 譚獻曰:無垂不縮。
(《篋中詞》二) 摸魚兒 蕪城清明 杏餳香鬧花門巷,家家風外晴穩。
來時猶道江程短,定不短如愁鬢。
飛絮近,作酒惡寒輕,隻是無人問。
紅絲硯潤。
便杜老傷春,江郎賦别,難寫此時恨。
西湖路,最愛山聯眉暈。
遊船曾記歸盡。
緑楊闌角聽鶯坐,知我平生疏俊。
情一寸,回首處,雲容水態還相引。
天涯自哂。
繞九裡街中,三分月底,誰與寄芳信? 掃花遊 乙巳三月二十三日,客揚州,空齋積雨,孤愁特甚,問人,始知是春盡日也。
黯然於懷,賦寄尺鳧。
折花泛舸,又夜淺燈孤,緑陰如許!舊遊間阻。
聽檐聲壓酒,醉醒無據。
落魄多愁,尚記羅裙雁柱。
向南浦,訝楊柳今朝,腰瘦慵舞。
行遍深院宇,已負了春來,忍教春去?笑人易誤,似山中枕石,頓忘時序。
小榼櫻桃,更憶西園勝聚。
寄情處,畫當年滿湖煙雨。
謁金門 七月既望,湖上雨後作。
憑畫檻,雨洗秋濃人淡。
隔水殘霞明冉冉,小山三四點。
艇子幾時同泛?待折荷花臨鑒。
日日緑盤疏粉艷,西風無處減。
【評】 陳廷焯曰:中有怨情,意味便厚,否則無病呻吟,亦可不必。
(《白雨齋詞話》卷四) 右厲鶚詞十二首,録自《樊榭山房詞》。
〔集評〕 徐紫珊曰:樊榭詞生香異色,無半點煙火氣,如入空山,如聞流泉,真沐浴於白石、梅溪而出之者。
陳玉幾曰:樊榭詞清真雅正,超然神解;如金石之有聲,而玉之聲清越;如草木之有花,而蘭之味芬芳。
趙意田曰:《琴雅》(樊榭詞一題《秋林琴雅》)一編,節奏精微,輒多弦外之響,是謂以無累之神,合有道之器者。
(以上並見《藝蘅館詞選》) 譚獻曰:填詞至太鴻,真可分中仙、夢窗之席。
世人争賞其餖飣窳弱之作,所謂“微之識碔砆”也。
《樂府補題》,别有懷抱。
後來巧構形似之言,漸忘古意,竹垞、樊榭,不得辭其過。
浙派爲人詬病,由其以姜、張爲止境,而又不能如白石之澀,玉田之潤。
録乾隆以來詞慎取之。
(《篋中詞》二) 陳廷焯曰:厲樊榭詞,幽香冷艷,如萬花谷中,雜以芳蘭,在國朝詞人中,可謂超然獨絶者矣!論者謂其沐浴於白石、梅溪,(徐紫珊語)此亦皮相之見。
大抵其年、錫鬯、太鴻三人,負其才力,皆欲於宋賢外别開天地,而不知宋賢範圍必不可越,陳、朱固非正聲,樊榭亦屬别調。
樊榭詞拔幟於陳、朱之外,窈曲幽深,自是高境。
然其幽深處在貌而不在骨,絶非從楚騷來,故色澤甚饒,而沉厚之味終不足也。
樊榭措詞最雅,學者循是以求深厚,則去姜、史不遠矣。
(《白雨齋詞話》卷四) 蔣士銓 〔小傳〕 蔣士銓字心餘,一字苕生,號清容,江西鉛山人。
乾隆丁卯(一七四七)舉人,丁醜(一七五七)進士,授編修,在官八年,歸主蕺山,崇文、安定三書院。
風神散朗,激揚風義,甄拔寒畯,有古烈士風。
工詩詞,尤長劇曲。
(《國朝先正事略》卷四十一《文苑》)以乾隆四十九年(一七八四)卒,距生雍正三年(一七二五),年六十一。
著有《忠雅堂集》、《銅弦詞》、《藏園九種曲》等。
詞格與陳維崧爲近,亦一時風氣使然也。
百字令 蔡文姬擘阮圖 畫中人面,坐胡床摘阮,雙雛侍側。
貂帽蠻靴垂辮髮,絶代春風顔色。
旃帳魂孤,兜離語異,獵騎如雲黑。
閼氏年少,此時應也頭白。
當日一樣還朝,羌兒淚灑,不若蘇通國。
留取餘生埋衛冢,蓬首翻求國賊。
虎士如林,龍驤滿廄,都尉何恩德?那堪再誤?胡笳不用多拍。
水調歌頭 舟次感成 偶爲共命鳥,都是可憐蟲。
淚與秋河相似,點點注天東。
十載樓中新婦,九載天涯夫婿,首已似飛蓬。
年光愁病裏,心緒别離中。
詠春蠶,疑夏雁,泣秋蛩。
幾見珠圍翠繞,含笑坐東風?聞道十分消瘦。
爲我兩番磨折,辛苦念梁鴻。
誰知千裡夜,各對一燈紅! 【評】 譚獻曰:生氣遠出,善學坡仙。
(《篋中詞》二) 右蔣士銓詞二首,録自《銅弦詞》。
吳翌鳳 〔小傳〕 吳翌鳳字伊仲,號枚庵,江蘇吳縣人。
乾隆七年(一七四二)生。
嘉慶諸生,客遊楚南,垂老始歸。
築室曰《歸雲舫》,奉母著書其中,手鈔書數千百卷,多藏書家所未見。
嘉慶二十四年(一八一九)卒。
所撰《吳梅村詩集箋注》,能正舊注之失,盛行於世。
别有《與稽樓叢稿》、《曼香詞》等書。
玉樓春 空園數日無芳信,惻惻殘寒猶未定。
柳邊絲雨燕歸遲,花外小樓簾影靜。
憑欄漸覺春光暝,悵望碧天帆去盡。
滿堤芳草不成歸,斜日畫橋煙水冷。
【評】 譚獻曰:俊絶。
(《篋中詞》三) 桂枝香 壬辰秋,蒙泉有湘中之遊,蠡槎歌此調送之,邀予同作。
蘋風吹晚,送兩槳寒潮,去程同遠。
多少江南舊恨,客懷難遣。
楚天歸夢沉沉闊,瑣窗寒靜隨宵掩。
微霜影裏,香銷燭燼,乍聞新雁。
念自昔紅亭翠館,悵十載盟鷗,便教飛散。
數遍亂山荒驛,甚時重見?鄉關此後多風雪,怕黃昏畫角吹怨。
相思空記,寒梅一樹,和香同翦。
【評】 譚獻曰:善用逆筆。
(《篋中詞》三) 右吳翌鳳詞二首,録自《曼香詞》。
左輔 〔小傳〕 左輔字仲甫,一字蘅友,號杏莊,江蘇陽湖人。
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生。
以進士分發安徽,任知縣,治行素著,能得民心。
嘉慶間,官至湖南巡撫。
道光十三年(一八三三)卒。
著有念宛齋詩、詞、古文、書牘等五種。
浪淘沙 曹溪驛折桃花一枝,數日零落,裹花片投之涪江,歌此送之。
水軟櫨聲柔,草緑芳洲,碧桃幾樹隱紅樓。
者是春山魂一片,招入孤舟。
鄉夢不曾休,惹甚閑愁?忠州過了又涪州。
擲與巴江流到海,切莫回頭! 【評】 譚獻曰:所感甚大。
(《篋中詞》三) 南浦 夜尋琵琶亭 潯陽江上,恰三更霜月共潮生。
斷岸高低向我,漁火一星星。
何處離聲刮起?撥琵琶千載賸空亭。
是江湖倦客。
飄零商婦,於此蕩精靈。
且自移船相近,繞回闌百折覓愁魂。
我是無家張儉,萬裡走江城。
一例蒼茫弔古,向荻花楓葉又傷心。
隻琵琶響斷,魚龍寂寞不曾醒。
【評】 譚獻曰:濡染大筆,此道遂尊。
(《篋中詞》三) 右左輔詞二首,録自《篋中詞》。
張惠言 〔小傳〕 張惠言字臯文,江蘇武進人。
嘉慶四年(一七九九)進士,官編修,七年(一八〇二)卒。
距生乾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一),年四十二。
少爲詞賦,嘗擬司馬相如、揚雄之文。
深於《易》學。
又嘗輯《詞選》,爲常州詞派之開山。
(《國朝先正事略》卷三十六《經學傳》)著有《茗柯文集》及《茗柯詞》。
其《詞選序》略雲:“詞者,蓋出於唐之詩人,採樂府之音,以製新律,因繫其詞,故曰詞。
其緣情造端,興於微言,以相感動,極命風謡裡巷男女哀樂,以道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緻,蓋詩之比興,變風之義,騷人之歌,則近之矣。
”自張選出而詞體遂尊。
朱孝臧題其《茗柯詞》雲:“回瀾力,標舉選家能。
自是詞源疏鑿手,橫流一别見淄澠。
異議四農生。
”(《彊邨語業》卷三)四農爲潘德輿字,嘗謂:“張氏詞選,抗志希古,標高揭己,宏音雅調,多被排擯,五代、北宋,有自昔傳誦,非徒隻字之警者,張氏亦多恝然置之。
”(《與葉生書》)要之清詞至常州派出而體格一變,實受此選之影響,餘波至晚近,猶未盡絶,真所謂“詞源疏鑿手”也。
惠言甥董士錫,字晉卿,能傳
亂擲榆錢,細垂桐乳,尚惹遊絲轉。
望中何處?那堪天遠山遠! 【評】 譚獻曰:忍俊不禁。
(《篋中詞》二) 疏影 湖上見柳影,因賦此闋。
輕陰冉冉,正嫩苔弄碧,庭宇深掩。
千縷柔魂,搖蕩如煙,無端忽度闌檻。
章臺路闇人歸處,看足了斜陽濃淡。
又幾痕水際低窺,近日楚腰全減。
依約勻梳月底,亂雲鋪滿徑,籠住文簟。
欲結同心,空試荑苗,作就三分銷黯。
寒添白袷清明後,掃不盡隨風微斂。
最鏡中再寫秋疏,記得踏枝鴉點。
眼兒媚 一寸橫波惹春留,何止最宜秋。
妝殘粉薄,矜嚴消盡,隻有溫柔。
當時底事匆匆去?悔不載扁舟。
分明記得,吹花小徑,聽雨高樓。
玉漏遲 永康病中,夜雨感懷。
薄遊成小倦。
驚風夢雨,意長箋短。
病與秋争,葉葉碧梧聲顫。
濕鼓山城暗數,更穿入溪雲千片。
燈暈翦,似曾認我,茂陵心眼。
少年不負吟邊,幾熨帛光陰,試香池館。
歡境消磨,盡付砌蟲微嘆。
客子關情藥裏,覓何地煙林疏散?懷正遠,胥濤曉喧楓岸。
【評】 陳廷焯曰:此詞似周草窗,而騷情雅意,更覺過之。
(《白雨齋詞話》卷四) 譚獻曰:柔厚幽淼。
(《篋中詞》二) 百字令 月夜過七裡灘,光景奇絶。
歌此調,幾令衆山皆響。
秋光今夜,向桐江,爲寫當年高躅。
風露皆非人世有,自坐船頭吹竹。
萬籟生山,一星在水,鶴夢疑重續。
拿音遙去,西巖漁父初宿。
心憶汐社沉埋,清狂不見,使我形容獨。
寂寂冷螢三四點,穿過前灣茅屋。
林浄藏煙,峰危限月,帆影搖空緑。
隨風飄蕩,白雲還臥深谷。
【評】 陳廷焯曰:無一字不清俊。
又曰:煉字煉句,歸於純雅,此境亦未易到。
(《白雨齋詞話》卷四) 譚獻曰:與于湖:《洞庭詞》,壯浪幽奇,各極其勝。
(《篋中詞》二) 憶舊遊 辛醜九月既望,風日清霽,喚艇自西堰橋,沿秦亭、法華,灣洄以達於河渚。
時秋蘆作花,遠近縞目。
回望諸峰,蒼然如出晴雪之上。
庵以“秋雪”名,不虛也。
乃假僧榻,偃仰終日,唯聞棹聲掠波往來,使人絶去世俗營競所在。
向晚宿西溪田舍,以長短句紀之。
遡溪流雲去,樹約風來,山翦秋眉。
一片尋秋意,是涼花載雪,人在蘆碕。
楚天舊愁多少,飄作鬢邊絲。
正浦溆蒼茫,閑隨野色,行到禪扉。
忘機,悄無語,坐雁底焚香,蛩外弦詩。
又送蕭蕭響,盡平沙霜信,吹上僧衣。
憑高一聲彈指,天地入斜暉。
已隔斷塵喧,門前弄月漁艇歸。
【評】 譚獻曰:白石卻步。
(《篋中詞》二) 齊天樂 秋聲館賦秋聲 簟淒燈暗眠還起,清商幾處催發?碎竹虛廊,枯蓮淺渚,不辨聲來何葉?桐飆又接。
盡吹入潘郎,一簪愁髮。
已是難聽,中宵無用怨離别。
陰蟲還更切切。
玉窗挑錦倦,驚響檐鐵。
漏斷高城,鐘疏野寺,遙送涼潮嗚咽。
微吟漸怯。
訝籬豆花開,雨篩時節。
獨自開門,滿庭都是月。
【評】 譚獻曰:詞禪。
(《篋中詞》二) 八歸 隱幾山樓賦夕陽 初翻雁背,旋催鴉翼,高樹半掛微暈。
銷凝最是登樓意,常對亂波紅蘸,遠山青襯。
不管長亭歌欲斷,漸照去鞭痕將隱。
想故苑燕麥離離,滿地弄金粉。
何況春遊乍歇,花愁多少,隻惱黃昏偏近。
冷和帆落,慘連笳起,更帶孤煙斜引。
誤雕闌倚遍,霽色明朝也應準。
無言處,望中容易,下卻西墻,相思人老盡。
【評】 譚獻曰:無垂不縮。
(《篋中詞》二) 摸魚兒 蕪城清明 杏餳香鬧花門巷,家家風外晴穩。
來時猶道江程短,定不短如愁鬢。
飛絮近,作酒惡寒輕,隻是無人問。
紅絲硯潤。
便杜老傷春,江郎賦别,難寫此時恨。
西湖路,最愛山聯眉暈。
遊船曾記歸盡。
緑楊闌角聽鶯坐,知我平生疏俊。
情一寸,回首處,雲容水態還相引。
天涯自哂。
繞九裡街中,三分月底,誰與寄芳信? 掃花遊 乙巳三月二十三日,客揚州,空齋積雨,孤愁特甚,問人,始知是春盡日也。
黯然於懷,賦寄尺鳧。
折花泛舸,又夜淺燈孤,緑陰如許!舊遊間阻。
聽檐聲壓酒,醉醒無據。
落魄多愁,尚記羅裙雁柱。
向南浦,訝楊柳今朝,腰瘦慵舞。
行遍深院宇,已負了春來,忍教春去?笑人易誤,似山中枕石,頓忘時序。
小榼櫻桃,更憶西園勝聚。
寄情處,畫當年滿湖煙雨。
謁金門 七月既望,湖上雨後作。
憑畫檻,雨洗秋濃人淡。
隔水殘霞明冉冉,小山三四點。
艇子幾時同泛?待折荷花臨鑒。
日日緑盤疏粉艷,西風無處減。
【評】 陳廷焯曰:中有怨情,意味便厚,否則無病呻吟,亦可不必。
(《白雨齋詞話》卷四) 右厲鶚詞十二首,録自《樊榭山房詞》。
〔集評〕 徐紫珊曰:樊榭詞生香異色,無半點煙火氣,如入空山,如聞流泉,真沐浴於白石、梅溪而出之者。
陳玉幾曰:樊榭詞清真雅正,超然神解;如金石之有聲,而玉之聲清越;如草木之有花,而蘭之味芬芳。
趙意田曰:《琴雅》(樊榭詞一題《秋林琴雅》)一編,節奏精微,輒多弦外之響,是謂以無累之神,合有道之器者。
(以上並見《藝蘅館詞選》) 譚獻曰:填詞至太鴻,真可分中仙、夢窗之席。
世人争賞其餖飣窳弱之作,所謂“微之識碔砆”也。
《樂府補題》,别有懷抱。
後來巧構形似之言,漸忘古意,竹垞、樊榭,不得辭其過。
浙派爲人詬病,由其以姜、張爲止境,而又不能如白石之澀,玉田之潤。
録乾隆以來詞慎取之。
(《篋中詞》二) 陳廷焯曰:厲樊榭詞,幽香冷艷,如萬花谷中,雜以芳蘭,在國朝詞人中,可謂超然獨絶者矣!論者謂其沐浴於白石、梅溪,(徐紫珊語)此亦皮相之見。
大抵其年、錫鬯、太鴻三人,負其才力,皆欲於宋賢外别開天地,而不知宋賢範圍必不可越,陳、朱固非正聲,樊榭亦屬别調。
樊榭詞拔幟於陳、朱之外,窈曲幽深,自是高境。
然其幽深處在貌而不在骨,絶非從楚騷來,故色澤甚饒,而沉厚之味終不足也。
樊榭措詞最雅,學者循是以求深厚,則去姜、史不遠矣。
(《白雨齋詞話》卷四) 蔣士銓 〔小傳〕 蔣士銓字心餘,一字苕生,號清容,江西鉛山人。
乾隆丁卯(一七四七)舉人,丁醜(一七五七)進士,授編修,在官八年,歸主蕺山,崇文、安定三書院。
風神散朗,激揚風義,甄拔寒畯,有古烈士風。
工詩詞,尤長劇曲。
(《國朝先正事略》卷四十一《文苑》)以乾隆四十九年(一七八四)卒,距生雍正三年(一七二五),年六十一。
著有《忠雅堂集》、《銅弦詞》、《藏園九種曲》等。
詞格與陳維崧爲近,亦一時風氣使然也。
百字令 蔡文姬擘阮圖 畫中人面,坐胡床摘阮,雙雛侍側。
貂帽蠻靴垂辮髮,絶代春風顔色。
旃帳魂孤,兜離語異,獵騎如雲黑。
閼氏年少,此時應也頭白。
當日一樣還朝,羌兒淚灑,不若蘇通國。
留取餘生埋衛冢,蓬首翻求國賊。
虎士如林,龍驤滿廄,都尉何恩德?那堪再誤?胡笳不用多拍。
水調歌頭 舟次感成 偶爲共命鳥,都是可憐蟲。
淚與秋河相似,點點注天東。
十載樓中新婦,九載天涯夫婿,首已似飛蓬。
年光愁病裏,心緒别離中。
詠春蠶,疑夏雁,泣秋蛩。
幾見珠圍翠繞,含笑坐東風?聞道十分消瘦。
爲我兩番磨折,辛苦念梁鴻。
誰知千裡夜,各對一燈紅! 【評】 譚獻曰:生氣遠出,善學坡仙。
(《篋中詞》二) 右蔣士銓詞二首,録自《銅弦詞》。
吳翌鳳 〔小傳〕 吳翌鳳字伊仲,號枚庵,江蘇吳縣人。
乾隆七年(一七四二)生。
嘉慶諸生,客遊楚南,垂老始歸。
築室曰《歸雲舫》,奉母著書其中,手鈔書數千百卷,多藏書家所未見。
嘉慶二十四年(一八一九)卒。
所撰《吳梅村詩集箋注》,能正舊注之失,盛行於世。
别有《與稽樓叢稿》、《曼香詞》等書。
玉樓春 空園數日無芳信,惻惻殘寒猶未定。
柳邊絲雨燕歸遲,花外小樓簾影靜。
憑欄漸覺春光暝,悵望碧天帆去盡。
滿堤芳草不成歸,斜日畫橋煙水冷。
【評】 譚獻曰:俊絶。
(《篋中詞》三) 桂枝香 壬辰秋,蒙泉有湘中之遊,蠡槎歌此調送之,邀予同作。
蘋風吹晚,送兩槳寒潮,去程同遠。
多少江南舊恨,客懷難遣。
楚天歸夢沉沉闊,瑣窗寒靜隨宵掩。
微霜影裏,香銷燭燼,乍聞新雁。
念自昔紅亭翠館,悵十載盟鷗,便教飛散。
數遍亂山荒驛,甚時重見?鄉關此後多風雪,怕黃昏畫角吹怨。
相思空記,寒梅一樹,和香同翦。
【評】 譚獻曰:善用逆筆。
(《篋中詞》三) 右吳翌鳳詞二首,録自《曼香詞》。
左輔 〔小傳〕 左輔字仲甫,一字蘅友,號杏莊,江蘇陽湖人。
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生。
以進士分發安徽,任知縣,治行素著,能得民心。
嘉慶間,官至湖南巡撫。
道光十三年(一八三三)卒。
著有念宛齋詩、詞、古文、書牘等五種。
浪淘沙 曹溪驛折桃花一枝,數日零落,裹花片投之涪江,歌此送之。
水軟櫨聲柔,草緑芳洲,碧桃幾樹隱紅樓。
者是春山魂一片,招入孤舟。
鄉夢不曾休,惹甚閑愁?忠州過了又涪州。
擲與巴江流到海,切莫回頭! 【評】 譚獻曰:所感甚大。
(《篋中詞》三) 南浦 夜尋琵琶亭 潯陽江上,恰三更霜月共潮生。
斷岸高低向我,漁火一星星。
何處離聲刮起?撥琵琶千載賸空亭。
是江湖倦客。
飄零商婦,於此蕩精靈。
且自移船相近,繞回闌百折覓愁魂。
我是無家張儉,萬裡走江城。
一例蒼茫弔古,向荻花楓葉又傷心。
隻琵琶響斷,魚龍寂寞不曾醒。
【評】 譚獻曰:濡染大筆,此道遂尊。
(《篋中詞》三) 右左輔詞二首,録自《篋中詞》。
張惠言 〔小傳〕 張惠言字臯文,江蘇武進人。
嘉慶四年(一七九九)進士,官編修,七年(一八〇二)卒。
距生乾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一),年四十二。
少爲詞賦,嘗擬司馬相如、揚雄之文。
深於《易》學。
又嘗輯《詞選》,爲常州詞派之開山。
(《國朝先正事略》卷三十六《經學傳》)著有《茗柯文集》及《茗柯詞》。
其《詞選序》略雲:“詞者,蓋出於唐之詩人,採樂府之音,以製新律,因繫其詞,故曰詞。
其緣情造端,興於微言,以相感動,極命風謡裡巷男女哀樂,以道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緻,蓋詩之比興,變風之義,騷人之歌,則近之矣。
”自張選出而詞體遂尊。
朱孝臧題其《茗柯詞》雲:“回瀾力,標舉選家能。
自是詞源疏鑿手,橫流一别見淄澠。
異議四農生。
”(《彊邨語業》卷三)四農爲潘德輿字,嘗謂:“張氏詞選,抗志希古,標高揭己,宏音雅調,多被排擯,五代、北宋,有自昔傳誦,非徒隻字之警者,張氏亦多恝然置之。
”(《與葉生書》)要之清詞至常州派出而體格一變,實受此選之影響,餘波至晚近,猶未盡絶,真所謂“詞源疏鑿手”也。
惠言甥董士錫,字晉卿,能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