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小令的結句
關燈
小
中
大
獨立無偶的尾巴,它的地位和作用卻等于絕句的第三、四兩句。
這一句還要起兩句的作用,一般絕句的作法,第三句要轉,第四句是收。
《浣溪沙》末句七字要抵得絕句的第三、第四兩句,那麼,這七個字要能做到即轉即收,才算稱職。
我最愛晏殊“一向年光有限身”一首的下片: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全首雖然是酒邊花間詠妓之作(“眼前人”是指妓女),但是這幾句的感慨,好像不限于本題。
以章法論,能做到即轉即收的,這首可說最為合格。
另外,有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裡提到的清人贈妓的此調的上片: 一世楊花二世萍,無疑三世是卿卿—不然何事也飄零! 陳廷焯不愛這首詞,我以為以内容說,它同情妓女的飄泊生活,不同于一般玩弄之作;語言也清新流利;結句用散文“不然”一詞入詞,比之辛棄疾“種梅菊”一首上片所說: 百世孤芳肯自媒?直須詩句與推排—不然喚近酒邊來。
也複難分高下。
全首是可以肯定的。
就形式方面說,張曙這首悼亡詞的成功,固然是由于末句景語有很強的形象性。
但這個詞調末句的作法,絕不限于用形象烘托法的景語。
應該從全首的内容和格調來考慮它的表達方式,宋人如晏幾道作這個調的下片: 衣化客塵今古道,柳含春意短長亭—鳳樓争見路旁情! 又如: 靜選綠陰莺有意,漫随遊騎絮多才—去年今日憶同來! 如賀鑄的下片: 欹枕有時成雨夢,隔簾無處說春心—一從燈夜到如今! 這三首的末句都是用推挽法的:第一首是推開說(作客旅途的辛苦,家居的女人哪能知道),二、三兩首都用倒挽法(從現在的所見所感回憶從前)。
又如辛棄疾的下片: 引入滄浪魚得計,展開寥闊鶴能言—幾時高處見層軒? 題目是《席上趙景山提幹賦溪台和韻》。
從眼前的境界再翻騰一層。
是推開,又是用問語振起,寫得很好,這類例子可惜不太多。
前人寫這調子的結句,有不少是用問語的,如歐陽炯的下片: 獨倚畫屏愁不語,斜敧瑤枕髻鬟偏—此時心在阿誰邊? 歐陽修的下片: 白發戴花君莫笑,六麼催拍盞頻傳—人生何處是尊前? 李清照的下片: 玉鴨熏爐閑瑞腦,朱櫻鬥帳掩流蘇—通犀還解辟寒無? 這樣以問句作結,更能表達含蓄不盡之情,比作直叙語好。
以上是我所想到的《浣溪沙》結句的幾種作法。
當然前人寫這個調的好作品,絕不限于這些作法。
他們也有在一片裡三句并列,表面上不推挽、不轉便結束的,如辛棄疾的兩首,其一是《常山道中即事》的下片: 忽有微涼何處雨?更無留影霎時雲;賣瓜人過竹邊村。
詞寫鄉村夏景。
上兩句說遠處的雨,這裡隻覺得微微涼氣,天空偶有些薄雲,忽然沒有蹤影了,這是寫暍熱天氣,末句七字寫行路人求涼的心情,瓜、竹是止渴歇陰之物,望見便生涼意。
用眼前事物,淡淡七字,烘托心情。
全片三句都是景語,表面齊頭并列,第三句卻确是好結束。
它和陸遊一首寫暑雨的結句“忽有野僧來打門”,寫出涼意,可說異曲同工。
另一首也是寫鄉村的,下片也是三句景物并列的: 啼鳥有時能勸客,小桃無賴已撩人,梨花也作白頭新。
第一句用梅堯臣《禽言》詩,說“提葫蘆”鳥的叫聲好像勸人吃酒;第二句說桃花勾人春思;第三句連下說雪白的梨花,好像老人的白頭發,“新”字形容白發鮮明,也用古語“白頭如新”(說朋友交情),映帶上片第一句的“父老”。
全片寫農家豐歲的歡樂心情,覺得眼前風物無不稱心,末句并且帶些諧谑風味。
雖然三句并列,第三句也确是好收尾,不得和第二句互換地位;因為上片“父老争言雨水勻,眉頭不似去年颦,殷勤謝卻甑中塵”都是寫父老的,這下片末句也是開這個父老的玩笑。
三句裡實是意有側重。
這種全片三句并列的作法,表面文字,不轉不收,骨子裡卻是有轉有收,即轉即收。
這比前舉各例,好像更難着筆了。
不過,一首作品的成敗,主要原是由于它的内容,我這裡隻就形式方面說說它的利病而已。
關于小令《浣溪沙》的結句作法,已如上述。
與它同體制的,還有《夢江南》。
《夢江南》全
這一句還要起兩句的作用,一般絕句的作法,第三句要轉,第四句是收。
《浣溪沙》末句七字要抵得絕句的第三、第四兩句,那麼,這七個字要能做到即轉即收,才算稱職。
我最愛晏殊“一向年光有限身”一首的下片: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全首雖然是酒邊花間詠妓之作(“眼前人”是指妓女),但是這幾句的感慨,好像不限于本題。
以章法論,能做到即轉即收的,這首可說最為合格。
另外,有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裡提到的清人贈妓的此調的上片: 一世楊花二世萍,無疑三世是卿卿—不然何事也飄零! 陳廷焯不愛這首詞,我以為以内容說,它同情妓女的飄泊生活,不同于一般玩弄之作;語言也清新流利;結句用散文“不然”一詞入詞,比之辛棄疾“種梅菊”一首上片所說: 百世孤芳肯自媒?直須詩句與推排—不然喚近酒邊來。
也複難分高下。
全首是可以肯定的。
就形式方面說,張曙這首悼亡詞的成功,固然是由于末句景語有很強的形象性。
但這個詞調末句的作法,絕不限于用形象烘托法的景語。
應該從全首的内容和格調來考慮它的表達方式,宋人如晏幾道作這個調的下片: 衣化客塵今古道,柳含春意短長亭—鳳樓争見路旁情! 又如: 靜選綠陰莺有意,漫随遊騎絮多才—去年今日憶同來! 如賀鑄的下片: 欹枕有時成雨夢,隔簾無處說春心—一從燈夜到如今! 這三首的末句都是用推挽法的:第一首是推開說(作客旅途的辛苦,家居的女人哪能知道),二、三兩首都用倒挽法(從現在的所見所感回憶從前)。
又如辛棄疾的下片: 引入滄浪魚得計,展開寥闊鶴能言—幾時高處見層軒? 題目是《席上趙景山提幹賦溪台和韻》。
從眼前的境界再翻騰一層。
是推開,又是用問語振起,寫得很好,這類例子可惜不太多。
前人寫這調子的結句,有不少是用問語的,如歐陽炯的下片: 獨倚畫屏愁不語,斜敧瑤枕髻鬟偏—此時心在阿誰邊? 歐陽修的下片: 白發戴花君莫笑,六麼催拍盞頻傳—人生何處是尊前? 李清照的下片: 玉鴨熏爐閑瑞腦,朱櫻鬥帳掩流蘇—通犀還解辟寒無? 這樣以問句作結,更能表達含蓄不盡之情,比作直叙語好。
以上是我所想到的《浣溪沙》結句的幾種作法。
當然前人寫這個調的好作品,絕不限于這些作法。
他們也有在一片裡三句并列,表面上不推挽、不轉便結束的,如辛棄疾的兩首,其一是《常山道中即事》的下片: 忽有微涼何處雨?更無留影霎時雲;賣瓜人過竹邊村。
詞寫鄉村夏景。
上兩句說遠處的雨,這裡隻覺得微微涼氣,天空偶有些薄雲,忽然沒有蹤影了,這是寫暍熱天氣,末句七字寫行路人求涼的心情,瓜、竹是止渴歇陰之物,望見便生涼意。
用眼前事物,淡淡七字,烘托心情。
全片三句都是景語,表面齊頭并列,第三句卻确是好結束。
它和陸遊一首寫暑雨的結句“忽有野僧來打門”,寫出涼意,可說異曲同工。
另一首也是寫鄉村的,下片也是三句景物并列的: 啼鳥有時能勸客,小桃無賴已撩人,梨花也作白頭新。
第一句用梅堯臣《禽言》詩,說“提葫蘆”鳥的叫聲好像勸人吃酒;第二句說桃花勾人春思;第三句連下說雪白的梨花,好像老人的白頭發,“新”字形容白發鮮明,也用古語“白頭如新”(說朋友交情),映帶上片第一句的“父老”。
全片寫農家豐歲的歡樂心情,覺得眼前風物無不稱心,末句并且帶些諧谑風味。
雖然三句并列,第三句也确是好收尾,不得和第二句互換地位;因為上片“父老争言雨水勻,眉頭不似去年颦,殷勤謝卻甑中塵”都是寫父老的,這下片末句也是開這個父老的玩笑。
三句裡實是意有側重。
這種全片三句并列的作法,表面文字,不轉不收,骨子裡卻是有轉有收,即轉即收。
這比前舉各例,好像更難着筆了。
不過,一首作品的成敗,主要原是由于它的内容,我這裡隻就形式方面說說它的利病而已。
關于小令《浣溪沙》的結句作法,已如上述。
與它同體制的,還有《夢江南》。
《夢江南》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