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小令的結句
關燈
小
中
大
首五句,最要注意的也是末了一句。
這裡舉皇甫松的兩首做比較: 蘭燼落,屏上暗紅蕉。
閑夢江南梅熟日,畫船吹笛雨潇潇。
人語驿邊橋。
開頭“蘭燼”指燈花。
燈殘了,屏風上畫的紅蕉顔色也黯淡了,是說已是夜深時候。
下三句寫夢境:在梅雨時節聽畫船的笛聲,十四字概括地寫出江南水鄉的光景,真像一幅畫圖。
清代名畫家費丹旭(曉樓)就把這兩句畫成一幅名畫。
但是不無缺憾的是:這十四字若作為一首七絕的後半首,是韻味無窮的好詩;但作為《夢江南》,後面着一句“人語驿邊橋”,便嫌全首情景不集中,難免“蛇足”之譏。
這個調子的結構同《浣溪沙》一樣,最忌末了拖一個孤零零的尾巴。
皇甫松另一首卻寫得恰好: 樓上寝,殘月下簾旌。
夢見秣陵惆怅事,桃花柳絮滿江城,雙髻坐吹笙。
這詞開頭寫夜景,後三句寫夢境,和前首作法全同。
其所以勝過前首的,是末句緊接上兩句,構成一個美好意境。
“雙髻”以局部見全體,寫出整個美人的形象。
“桃花柳絮”和笙聲似無必然的聯系,不同前首的笛聲和雨聲密切相關,但它的意境是相通的。
唐人郎士元有一首《聽鄰家吹笙》七絕說: 鳳吹聲如隔彩霞,不知牆外是誰家。
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無數花。
不見吹笙之人,而想象笙聲出于無數碧桃之下,這是以碧桃之豔形容笙聲之美,以色寫聲,是藝術意境之所謂“通感”。
這詞以“桃花柳絮滿江城”作背景,寫吹笙的人,也有同樣藝術效果。
并且它用一個旖旎風光的回憶場景,反點第三句的“惆怅”,手法意象更曲折幽美了。
《夢江南》又名《望江南》,皇甫松這兩首是寫“夢”,溫庭筠有一首是寫“望”,也是晚唐詞裡的名作: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晖脈脈水悠悠。
腸斷白洲。
這是寫一個女子盼望她的情人而終于失望的心情。
她希望眼前過去的船隻,必有一隻是載她的情人歸來的,然而望到黃昏,依然落空。
于“過盡千帆”句之下,用“斜晖脈脈”七字作烘托,得情景相生之妙。
“過盡千帆”是寫眼前事物,也兼寫情感,含有古樂府“天下人無限,慊慊獨為汝”的意思,清代譚獻詞:“紅杏枝頭侬與汝,千花百草從渠許。
”也同此意。
“斜晖脈脈水悠悠”不僅僅是景語,也用它來點時間,聯系開頭的“梳洗罷”句,說明她從早到晚,已是整整望了一天了。
也兼用它來表情(王國維《人間詞話》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斜晖脈脈”可以比喻她對情人的脈脈含情,依依不舍。
“水悠悠”是指無情的他,像悠悠江水,一去不返。
“悠悠”在這裡是形容無情,如“悠悠行路心”,是說像過路的人對我全不關心。
這樣兩面對比,才逼出下文“腸斷白洲”的“腸斷”來;若僅作泛泛景語看,“腸斷”二字便沒有來路;并且使全首結構松懈,顯不出這末句“點睛”的作用。
我以為,就這一詞看,應如此體會,就溫庭筠這一作家的全部作品風格看,也應如此體會(溫詞手法都很精深細密,與韋莊清疏之作不同)。
這詞字字精煉,陪襯的字句都有用意;如開頭的“梳洗罷”,也不是虛設之辭,含有“女為悅己者容”的意思。
古時人采花寄相思,末句的“白洲”,也關合全首情意。
這好像電影中每一場景每一道具,都起特定的作用,末了五字必不是泛泛填湊。
但是若不體會上句“斜晖脈脈水悠悠”七字情景交融之妙,則末句也會成為孤零零的尾巴,這樣就辜負作者的匠心了。
前人對這個調的末句,大概有承上、總結、轉折、申明等幾種作法。
“雙髻坐吹笙”是承上,“腸斷白洲”是總結,至于作轉折的,如楊慎“詠雪”: 晴雪好,萬瓦玉鱗浮。
照夜不随青女去,羞明應為素娥留—隻欠剡溪舟。
末句忽作怅望不滿之辭,卻有不盡之意。
他另有一首“詠月”,也同此作法: 明月好,流影浸樓台。
金界三千随望遠,雕闌十二逐人來—隻是欠傳杯。
末句申明本意的,我最愛王世貞一首: 歌起處,斜日半江紅。
柔綠篙添梅子雨,淡黃衫耐藕絲風。
家在五湖東。
“柔綠”十四字是美句,末着“家在五湖東”五字,意韻更足;是申明也是補足,在這個調子裡,似乎更勝于李煜的“花月正春風”。
這裡舉皇甫松的兩首做比較: 蘭燼落,屏上暗紅蕉。
閑夢江南梅熟日,畫船吹笛雨潇潇。
人語驿邊橋。
開頭“蘭燼”指燈花。
燈殘了,屏風上畫的紅蕉顔色也黯淡了,是說已是夜深時候。
下三句寫夢境:在梅雨時節聽畫船的笛聲,十四字概括地寫出江南水鄉的光景,真像一幅畫圖。
清代名畫家費丹旭(曉樓)就把這兩句畫成一幅名畫。
但是不無缺憾的是:這十四字若作為一首七絕的後半首,是韻味無窮的好詩;但作為《夢江南》,後面着一句“人語驿邊橋”,便嫌全首情景不集中,難免“蛇足”之譏。
這個調子的結構同《浣溪沙》一樣,最忌末了拖一個孤零零的尾巴。
皇甫松另一首卻寫得恰好: 樓上寝,殘月下簾旌。
夢見秣陵惆怅事,桃花柳絮滿江城,雙髻坐吹笙。
這詞開頭寫夜景,後三句寫夢境,和前首作法全同。
其所以勝過前首的,是末句緊接上兩句,構成一個美好意境。
“雙髻”以局部見全體,寫出整個美人的形象。
“桃花柳絮”和笙聲似無必然的聯系,不同前首的笛聲和雨聲密切相關,但它的意境是相通的。
唐人郎士元有一首《聽鄰家吹笙》七絕說: 鳳吹聲如隔彩霞,不知牆外是誰家。
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無數花。
不見吹笙之人,而想象笙聲出于無數碧桃之下,這是以碧桃之豔形容笙聲之美,以色寫聲,是藝術意境之所謂“通感”。
這詞以“桃花柳絮滿江城”作背景,寫吹笙的人,也有同樣藝術效果。
并且它用一個旖旎風光的回憶場景,反點第三句的“惆怅”,手法意象更曲折幽美了。
《夢江南》又名《望江南》,皇甫松這兩首是寫“夢”,溫庭筠有一首是寫“望”,也是晚唐詞裡的名作: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晖脈脈水悠悠。
腸斷白洲。
這是寫一個女子盼望她的情人而終于失望的心情。
她希望眼前過去的船隻,必有一隻是載她的情人歸來的,然而望到黃昏,依然落空。
于“過盡千帆”句之下,用“斜晖脈脈”七字作烘托,得情景相生之妙。
“過盡千帆”是寫眼前事物,也兼寫情感,含有古樂府“天下人無限,慊慊獨為汝”的意思,清代譚獻詞:“紅杏枝頭侬與汝,千花百草從渠許。
”也同此意。
“斜晖脈脈水悠悠”不僅僅是景語,也用它來點時間,聯系開頭的“梳洗罷”句,說明她從早到晚,已是整整望了一天了。
也兼用它來表情(王國維《人間詞話》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斜晖脈脈”可以比喻她對情人的脈脈含情,依依不舍。
“水悠悠”是指無情的他,像悠悠江水,一去不返。
“悠悠”在這裡是形容無情,如“悠悠行路心”,是說像過路的人對我全不關心。
這樣兩面對比,才逼出下文“腸斷白洲”的“腸斷”來;若僅作泛泛景語看,“腸斷”二字便沒有來路;并且使全首結構松懈,顯不出這末句“點睛”的作用。
我以為,就這一詞看,應如此體會,就溫庭筠這一作家的全部作品風格看,也應如此體會(溫詞手法都很精深細密,與韋莊清疏之作不同)。
這詞字字精煉,陪襯的字句都有用意;如開頭的“梳洗罷”,也不是虛設之辭,含有“女為悅己者容”的意思。
古時人采花寄相思,末句的“白洲”,也關合全首情意。
這好像電影中每一場景每一道具,都起特定的作用,末了五字必不是泛泛填湊。
但是若不體會上句“斜晖脈脈水悠悠”七字情景交融之妙,則末句也會成為孤零零的尾巴,這樣就辜負作者的匠心了。
前人對這個調的末句,大概有承上、總結、轉折、申明等幾種作法。
“雙髻坐吹笙”是承上,“腸斷白洲”是總結,至于作轉折的,如楊慎“詠雪”: 晴雪好,萬瓦玉鱗浮。
照夜不随青女去,羞明應為素娥留—隻欠剡溪舟。
末句忽作怅望不滿之辭,卻有不盡之意。
他另有一首“詠月”,也同此作法: 明月好,流影浸樓台。
金界三千随望遠,雕闌十二逐人來—隻是欠傳杯。
末句申明本意的,我最愛王世貞一首: 歌起處,斜日半江紅。
柔綠篙添梅子雨,淡黃衫耐藕絲風。
家在五湖東。
“柔綠”十四字是美句,末着“家在五湖東”五字,意韻更足;是申明也是補足,在這個調子裡,似乎更勝于李煜的“花月正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