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小令的結句

關燈
詞裡的小令,因為體制短小,造句特别要凝練。

    結句更要語盡意不盡。

    一首小令的結句好,會映帶全首有光彩;結句不好,前文的好句也會為之減色。

    所以結句往往是關鍵所在。

    這情形正和絕句詩相似。

    這裡舉幾首《浣溪沙》做例子。

     《浣溪沙》全首隻有六句,四十二個字,上下片各三句,它的每片末句,頗不易填,不可“掉以輕心”。

    先談談北宋晏殊的一首: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這是懷舊之作。

    上片由眼前景物引起對往事的懷念:現在唱詞喝酒,天氣、亭台和從前一樣,但是從前的一切,已如“夕陽西下”,成為不回的過去了。

    下片拈出兩件小事情“花落”和“燕歸”。

    “無可奈何”和“似曾相識”都是成語,把它聯系在“花落去”、“燕歸來”的上面,由熟得生,轉舊成新,便成為名句。

    花落是無從挽救的,所以說“無可奈何”。

    燕子是年年重歸舊窠的,所以說“似曾相識”。

    這首懷舊詞主要是感傷過去的往事,但是這裡不單單寫“去”,卻接着寫“來”,以“來”烘托“去”,便比單單寫“去”更濃摯。

    以“花落”比人去,是尋常語;以“燕來”反襯人去,便是加倍寫。

    燕子是雙雙回來的,也更足勾引起人去後的孤零之感。

    還有,在這首詞裡,寫“去”是本意,是主;寫“來”是餘文,是賓。

    一般寫論文,主意當然重于餘文;在文學作品裡,有時餘文卻比主意寫得出色。

    如柳永《雨霖鈴》中“多情自古傷離别,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這句是主意。

    接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點染主意的餘文。

    這餘文卻是勝于主意的名句。

    一般寫論文,主意寫在後面,總結全文,起畫龍點睛的作用。

    但是文學作品裡,餘文的地位有時重于主意,要放在主意之後。

    這首詞把“燕歸來”句安排在“花落去”之後,正和柳永《雨霖鈴》的作法相同。

    這樣安排會更增強全詞的唱歎聲情。

     在這“花落”、“燕來”一聯傳誦名句之後,讀者要求有一更出色的好句,來結束全篇。

    可是很失望,晏殊隻寫出“小園香徑獨徘徊”這樣的七個字。

    前面“花落”、“燕歸”一聯是強句,對比之下,“小園香徑獨徘徊”一句顯得較弱。

    這無疑是這位名詞家的懈筆。

     晏殊對“無可奈何”這兩句,很自欣賞,他曾經又把它寫入另一首律詩裡(詩題是《示張寺丞王校勘》;王校勘即王琪,宋人筆記說下句是王琪代對的,不可信)。

    前人說以這兩句的格調論,隻宜于入詞而不宜于入詩。

    這個看法是否正确,姑且不論。

    我們從表達效果和作品章法說,把這兩句放進律詩,可成為全首詩的中堅。

    寫入這首《浣溪沙》,卻嫌全首不勻稱。

    其實是結句太弱連累了它。

     下面舉一首《浣溪沙》寫得成功的例子,是五代張曙《悼亡》詞: 枕障熏爐隔繡帏,二年終日苦相思;杏花明月始應知!天上人間何處去?舊歡新夢覺來時;黃昏微雨畫簾垂。

     這詞的内容、情感和前首近似。

    開首寫閨房陳設,用一“隔”字,便暗點别離。

    第三句說隻有杏花和明月始知道我生離死别的苦痛,因為它是我倆當時相愛的見證,是寫這苦痛無人共喻的感歎。

    下片“何處去”指死者,“覺來時”指生者。

    他隻有在夢寐裡才得重溫舊日的歡愛。

    “黃昏微雨畫簾垂”,是夢醒之後寂寞怅惘的光景。

     這詞所以動人,由于它的形象性強,“黃昏微雨畫簾垂”七個字景語,是集中傳神之筆。

    它通過具體的景物,烘托不易表達的抽象感情,使這種感情形象化地出現于讀者想象之中,好像是在耳目之前。

     元稹聞白居易貶江州司馬,寄白絕句:“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白居易說,末了一句,他人尚且不忍聞,何況是我!本來第三句是全詩頂懇切沉痛的話,何以第四句讀來更動人?這也由于它的形象性強。

    有了這句,才烘托出第三句的懇切沉痛。

     元稹這句“暗風吹雨”和張曙的“黃昏微雨”,可以說是唐人詩詞中結句的雙璧。

     有些小令詞的體制,很近似于詩中的絕句,如《生查子》、《菩薩蠻》等是。

    但是絕句四句,《生查子》、《菩薩蠻》等也多是偶數句子結構。

    而《浣溪沙》上、下片都隻三句,是奇數。

    第三句結句并且是拖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