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用典舉例
關燈
小
中
大
古典文學作品善于運用典故的,對作者當時說,也算是“古為今用”。
多用典故,是我國古典文學作品裡一個突出的現象。
它對作品有利有弊。
有些作者用典故來炫博矜奇,用典故來粉飾空無内容的作品,它的流弊就很大。
有的運用人人熟知易解的典故,用得很恰當,能以少數文字表達比較豐富的意思,能給人以具體、鮮明的印象,有的并且能起“古為今用”的作用。
這種是完全應該肯定的。
一般人鑒于濫用典故的流弊,總以多用典故為誡,這有時也是因噎廢食之論。
我們應該分别對待這問題,不可粗率地否定一切用典故的作品。
這裡面有兩種粗率的看法。
一類認為多用典故的作品就不是好作品,不是上乘作品;這是忽略了有些典故的本身是有其思想性的。
一類則拿所用的典故的思想性來連坐這篇作品的思想性;這是混淆作品的題材和主題的區别。
這裡舉兩首宋詞作例子來讨論這個問題。
一首是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首詞一共用了孫權、劉裕、宋文帝、北魏太武帝(佛狸)、廉頗五件典故,全首詞不用典故的隻有“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三句。
辛棄疾詞以多用典故出名,這首在整部辛詞裡算是最突出的一首了。
但是他用這些典故和一般文人的用典故不同,因為這首詞裡的五件典故,它本身的思想性和作者這首作品的思想性是緊緊地聯系的,并且這些典故都是京口(今鎮江)這個地方的曆史掌故,是這個“京口北固亭懷古”題目裡應有的文章。
這首詞是辛棄疾六十五歲被韓侂胄起用為鎮江知府時作的。
上片懷念孫權、劉裕。
孫權曾經北抗曹操,劉裕也曾北伐,先滅山東的南燕,後滅陝西的後秦。
辛棄疾在孝宗乾道己酉進《美芹十論》,也主張先取山東,曾說:“不得山東,則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則中原不可複。
”下片用王玄谟勸宋文帝北伐事,意思是惋惜文帝不曾做好準備,冒險北伐,以緻大敗,讓佛狸深入南方。
這原是為韓侂胄而發的,當時侂胄要以伐金自立大功,不肯聽辛棄疾先做充分準備的勸告,後來果然一敗塗地,不出辛棄疾之所料。
中段回憶自己少年時從北方起義南來時事。
結句以廉頗自比,表達為國效勞的忠心。
這時辛棄疾雖任邊防重職,但韓侂胄并不尊重他的意見,次年他便被劾落職了。
這首詞用這些典故,一方面原是這個“懷古”題目裡應有的曆史事實,一方面又是借用曆史事實表達自己的思想,并且拿它來對統治集團做規勸和鬥争,這也是用曆史的經驗為當前的政治服務。
若論這些典故在這首詞裡所起的政治性、思想性的作用,可以說是全宋詞裡用典故的作品的最突出的一首,盡管它用得這麼多,但對作品的内容說,完全是有利無弊的,完全是應該肯定的。
絕不應拿它和一般文士用典故來裝飾的作品相提并論。
當時嶽珂著《桯史》,卻譏這首詞“微覺用事多耳”。
這還是一般文士的見解,未能深識這首詞用典故的特色。
其次,談談姜夔過揚州作的《揚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過春風十裡,盡荠麥青青。
自
多用典故,是我國古典文學作品裡一個突出的現象。
它對作品有利有弊。
有些作者用典故來炫博矜奇,用典故來粉飾空無内容的作品,它的流弊就很大。
有的運用人人熟知易解的典故,用得很恰當,能以少數文字表達比較豐富的意思,能給人以具體、鮮明的印象,有的并且能起“古為今用”的作用。
這種是完全應該肯定的。
一般人鑒于濫用典故的流弊,總以多用典故為誡,這有時也是因噎廢食之論。
我們應該分别對待這問題,不可粗率地否定一切用典故的作品。
這裡面有兩種粗率的看法。
一類認為多用典故的作品就不是好作品,不是上乘作品;這是忽略了有些典故的本身是有其思想性的。
一類則拿所用的典故的思想性來連坐這篇作品的思想性;這是混淆作品的題材和主題的區别。
這裡舉兩首宋詞作例子來讨論這個問題。
一首是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首詞一共用了孫權、劉裕、宋文帝、北魏太武帝(佛狸)、廉頗五件典故,全首詞不用典故的隻有“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三句。
辛棄疾詞以多用典故出名,這首在整部辛詞裡算是最突出的一首了。
但是他用這些典故和一般文人的用典故不同,因為這首詞裡的五件典故,它本身的思想性和作者這首作品的思想性是緊緊地聯系的,并且這些典故都是京口(今鎮江)這個地方的曆史掌故,是這個“京口北固亭懷古”題目裡應有的文章。
這首詞是辛棄疾六十五歲被韓侂胄起用為鎮江知府時作的。
上片懷念孫權、劉裕。
孫權曾經北抗曹操,劉裕也曾北伐,先滅山東的南燕,後滅陝西的後秦。
辛棄疾在孝宗乾道己酉進《美芹十論》,也主張先取山東,曾說:“不得山東,則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則中原不可複。
”下片用王玄谟勸宋文帝北伐事,意思是惋惜文帝不曾做好準備,冒險北伐,以緻大敗,讓佛狸深入南方。
這原是為韓侂胄而發的,當時侂胄要以伐金自立大功,不肯聽辛棄疾先做充分準備的勸告,後來果然一敗塗地,不出辛棄疾之所料。
中段回憶自己少年時從北方起義南來時事。
結句以廉頗自比,表達為國效勞的忠心。
這時辛棄疾雖任邊防重職,但韓侂胄并不尊重他的意見,次年他便被劾落職了。
這首詞用這些典故,一方面原是這個“懷古”題目裡應有的曆史事實,一方面又是借用曆史事實表達自己的思想,并且拿它來對統治集團做規勸和鬥争,這也是用曆史的經驗為當前的政治服務。
若論這些典故在這首詞裡所起的政治性、思想性的作用,可以說是全宋詞裡用典故的作品的最突出的一首,盡管它用得這麼多,但對作品的内容說,完全是有利無弊的,完全是應該肯定的。
絕不應拿它和一般文士用典故來裝飾的作品相提并論。
當時嶽珂著《桯史》,卻譏這首詞“微覺用事多耳”。
這還是一般文士的見解,未能深識這首詞用典故的特色。
其次,談談姜夔過揚州作的《揚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過春風十裡,盡荠麥青青。
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