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的轉韻
關燈
小
中
大
一首詞裡用平仄韻同押的,其作法和古詩不盡相同。古詞轉韻無定格,詞則某句應平、某句應仄,不能随意改變,所以詞韻轉換處較難安排。現在舉習見的兩首小令《減字木蘭花》、《菩薩蠻》做例子,談談作詞的轉韻法。
《減字木蘭花》上下片各四句,句句押韻,每二句轉一韻,八句共押四部韻(兩部仄韻,兩部平韻)。平仄字讀來聲調不同,所以平仄韻變改處,文意也應跟着有所不同。前人填《減字木蘭花》,平仄韻轉換處,大都意随韻轉,如黃庭堅《次韻趙文儀》一首的上片:
詩翁才刃(仄韻),曾陷文場貔虎陣(葉仄)。誰敢當哉(轉平韻)?況是焚舟決勝來(葉平)!
第三句用問句,第四句用“況是”,都是表示文義進了一層。又如蘇轼作《二月十五日夜與趙德麟小酌聚星堂》的下片:
輕煙薄霧,總是少年行樂處。不似秋光,隻與離人照斷腸。
《己卯儋耳春詞》下片雲:
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
第三句都用“不似”明點意轉。他也有用“卻”字來表達的,如:
曉來風細,不會鵲聲來報喜。卻羨寒梅,先覺春風一夜來。
辛棄疾作此調,并且有上下片都用“卻”字的,如《宿僧房有作》:
僧窗夜雨,茶鼎熏爐宜小住。卻恨春風,勾引詩來惱殺翁。狂歌未可,且把一尊料理我。我到亡何,卻聽農家陌上歌。
這種用虛字“況”、“卻”、“不似”明點韻轉的,前人詞中并不很多;最多是暗中轉意的,如蘇轼《送東武令趙昶失官歸海州》:
賢哉令尹,三仕已之無喜愠!我獨何人?猶把虛名玷搢紳。不如歸去,二頃良田無覓處!歸去來兮,待有良田是幾時!
全首兩句一轉,四韻四轉,不必虛字明點,更覺流轉自然。
前人填《菩薩蠻》詞,也多用此法,如蘇轼《七夕》下片雲:
相逢雖草草,長共天難老。終不羨人間,人間日似年!
末二句寫牛女情事,可與秦觀《鵲橋仙》的“金風玉露”之句并稱;兩句一轉意,尤為輕便靈活。《菩薩蠻》這個調子,溫庭筠各首最早最有名,他的第二首的上片,轉意最奇特:
水精簾裡玻璃枕,暖香惹夢鴛鴦錦。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
這是寫戀情的詞,上片四句平列兩種環境:前兩句閨房陳飾,是寫十分溫暖舒适的生活。後兩句是寫客途光景,極其荒涼寂寞。中間轉換處不着一字,而依戀不舍之情自見。柳永的《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也許即從此脫化。
溫庭筠此詞調,又有全首不轉、至末了才大轉的。如:
小山重疊金明滅,鬓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鹧鸪。
這首詞寫一個女子孤獨的哀愁。全詞用美麗的字句,寫她的曉妝:開首寫額黃褪色,頭發散亂,是未妝之前。三、四句是懶妝意緒。五、六句是妝成以後對影自憐的心情。最後七、八兩句表面還是寫裝扮,她在試衣時忽然看見衣上的“雙雙金鹧鸪”,于是枨觸自己的孤獨的生活。全詞寓意,于是最後豁出。“雙雙”二字是全首的詞眼,七、八兩句是全文的高峰。但表面還是平叙曉妝過程,好像不轉,實是一個大轉折。這手法比明轉更高。
古樂府裡也有用轉韻暗示轉意的,如《飲馬長城窟》的末段: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
末了兩句,也好像是承上文的平叙語,其實是突起高峰。全首數十句,叙兩地相思,到末了寫接來信,信裡隻有“長相憶”、“加餐食”的話,而沒有一字提到歸期。這使她十分失望。隻在上文六句平韻之後突轉“憶”“食”兩個仄韻字,就是暗示讀者這是全首情感的大轉變,比明說更強烈。
還有一首是樂府詩《豔歌行》: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來見。兄弟兩三人,流宕在他縣。故衣誰當補?新衣誰當綻?賴得賢主人,覽取為我。夫婿從門來,斜柯西北眄。“語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見。”石見何累累,遠行不如歸!
上文一路叙事,連用八句仄韻,最後改用“累”、“歸”兩平韻,才轉出全篇本意,原是久客思歸之感。讀到這裡才知道上文的小故事可能是為這個結句的意思而虛構的。
詩歌以韻轉表意轉的,這兩首樂府可說是代表作。溫庭筠這首《菩薩蠻》,文學體制和樂府不同,不能說是有意仿效的。但就詞的轉韻說,卻有異曲同工之妙。
《減字木蘭花》上下片各四句,句句押韻,每二句轉一韻,八句共押四部韻(兩部仄韻,兩部平韻)。平仄字讀來聲調不同,所以平仄韻變改處,文意也應跟着有所不同。前人填《減字木蘭花》,平仄韻轉換處,大都意随韻轉,如黃庭堅《次韻趙文儀》一首的上片:
詩翁才刃(仄韻),曾陷文場貔虎陣(葉仄)。誰敢當哉(轉平韻)?況是焚舟決勝來(葉平)!
第三句用問句,第四句用“況是”,都是表示文義進了一層。又如蘇轼作《二月十五日夜與趙德麟小酌聚星堂》的下片:
輕煙薄霧,總是少年行樂處。不似秋光,隻與離人照斷腸。
《己卯儋耳春詞》下片雲:
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
第三句都用“不似”明點意轉。他也有用“卻”字來表達的,如:
曉來風細,不會鵲聲來報喜。卻羨寒梅,先覺春風一夜來。
辛棄疾作此調,并且有上下片都用“卻”字的,如《宿僧房有作》:
僧窗夜雨,茶鼎熏爐宜小住。卻恨春風,勾引詩來惱殺翁。狂歌未可,且把一尊料理我。我到亡何,卻聽農家陌上歌。
這種用虛字“況”、“卻”、“不似”明點韻轉的,前人詞中并不很多;最多是暗中轉意的,如蘇轼《送東武令趙昶失官歸海州》:
賢哉令尹,三仕已之無喜愠!我獨何人?猶把虛名玷搢紳。不如歸去,二頃良田無覓處!歸去來兮,待有良田是幾時!
全首兩句一轉,四韻四轉,不必虛字明點,更覺流轉自然。
前人填《菩薩蠻》詞,也多用此法,如蘇轼《七夕》下片雲:
相逢雖草草,長共天難老。終不羨人間,人間日似年!
末二句寫牛女情事,可與秦觀《鵲橋仙》的“金風玉露”之句并稱;兩句一轉意,尤為輕便靈活。《菩薩蠻》這個調子,溫庭筠各首最早最有名,他的第二首的上片,轉意最奇特:
水精簾裡玻璃枕,暖香惹夢鴛鴦錦。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
這是寫戀情的詞,上片四句平列兩種環境:前兩句閨房陳飾,是寫十分溫暖舒适的生活。後兩句是寫客途光景,極其荒涼寂寞。中間轉換處不着一字,而依戀不舍之情自見。柳永的《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也許即從此脫化。
溫庭筠此詞調,又有全首不轉、至末了才大轉的。如:
小山重疊金明滅,鬓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鹧鸪。
這首詞寫一個女子孤獨的哀愁。全詞用美麗的字句,寫她的曉妝:開首寫額黃褪色,頭發散亂,是未妝之前。三、四句是懶妝意緒。五、六句是妝成以後對影自憐的心情。最後七、八兩句表面還是寫裝扮,她在試衣時忽然看見衣上的“雙雙金鹧鸪”,于是枨觸自己的孤獨的生活。全詞寓意,于是最後豁出。“雙雙”二字是全首的詞眼,七、八兩句是全文的高峰。但表面還是平叙曉妝過程,好像不轉,實是一個大轉折。這手法比明轉更高。
古樂府裡也有用轉韻暗示轉意的,如《飲馬長城窟》的末段: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
末了兩句,也好像是承上文的平叙語,其實是突起高峰。全首數十句,叙兩地相思,到末了寫接來信,信裡隻有“長相憶”、“加餐食”的話,而沒有一字提到歸期。這使她十分失望。隻在上文六句平韻之後突轉“憶”“食”兩個仄韻字,就是暗示讀者這是全首情感的大轉變,比明說更強烈。
還有一首是樂府詩《豔歌行》: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來見。兄弟兩三人,流宕在他縣。故衣誰當補?新衣誰當綻?賴得賢主人,覽取為我。夫婿從門來,斜柯西北眄。“語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見。”石見何累累,遠行不如歸!
上文一路叙事,連用八句仄韻,最後改用“累”、“歸”兩平韻,才轉出全篇本意,原是久客思歸之感。讀到這裡才知道上文的小故事可能是為這個結句的意思而虛構的。
詩歌以韻轉表意轉的,這兩首樂府可說是代表作。溫庭筠這首《菩薩蠻》,文學體制和樂府不同,不能說是有意仿效的。但就詞的轉韻說,卻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