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有寄托的詠物詞
關燈
小
中
大
多,一共有六十多首,占他全部詞作的十分之一,其中詠花的多至四五十首。
這是前人所少有的。
它的風格也和前人不同,有用《楚辭》詞彙寫的,有用史書故事寫的。
用《楚辭》的如《喜遷莺·趙晉臣敷文賦芙蓉見壽,用韻為謝》,它的下片: 休說,搴木末。
當日靈均,恨與君王别。
心阻媒勞,交疏怨極,恩不甚兮輕絕。
千古《離騷》文字,芳至今猶未歇。
都休問,但千杯快飲,露翻荷葉。
這首詞是詠荷花的。
芙蓉有兩種:一是木芙蓉,一是荷花。
《爾雅·釋草》:“荷,芙蕖。
”注:“别名芙蓉。
”這詞上片用潘妃步步生蓮花、六郎貌似蓮花的故事,無疑是詠荷花。
詞的上片寫荷花的姿态,這裡從略。
下片多用《楚辭·九歌》。
首句是從《湘君》中“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兩句來的。
《湘君》的原意是說:薜荔緣木而生,芙蓉生長在水裡,若采薜荔于水中,搴芙蓉于木末,必然一無所得。
“木末”即樹梢。
詞中“休說,搴木末。
當日靈均,恨與君王别”,意思是:不要說自己的所求不能實現吧,看當年屈原的遺恨,是和君王分别,不也是如此嗎?(分别是說楚王和他不同心,“靈均”是屈原的字。
)下面“心阻媒勞”三句也用《湘君》:“心不同兮媒勞,恩不甚兮輕絕。
……交不忠兮怨長,期不信兮告餘以不閑。
”原意是說楚王聽了小人讒言,不信任屈原。
辛棄疾這裡以“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屈原自比,寫出自己不能實現報國壯志的苦悶。
末了幾句是說《離騷》的時代雖然離現在很久了,但是它的文字卻萬世流芳(“芳菲菲其難虧兮,芬至今猶未沫。
”也是《離騷》句)。
這樣的君臣遭遇,自古皆然,所以末了說“都休問”,還是痛飲一場吧!“露翻荷葉”是借荷葉比酒杯。
這首詞通過詠花,寫出作者的牢騷不平。
辛詞用《楚辭》的很多,這是其一。
辛棄疾詠花詞中,詠梅的更多,共有十餘首,有些也是有寄托的。
如《臨江仙》:“更無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就是以梅花來表現自己的品格。
又如《鹧鸪天》的上片: 桃李漫山過眼空,也宜惱損杜陵翁。
若将玉骨冰肌比,李蔡為人在下中。
這裡以桃李與梅花比較,用史傳人物來打比喻。
《史記·李将軍列傳》說李廣的族弟李蔡為人在下中,名聲出李廣下甚遠,然廣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而蔡封侯,位至三公。
這是說:桃李雖然漫山滿谷,而過眼即空,好像李蔡一樣,隻是下中品的人才。
一般詠花草的詞,大都是屬婉約體的。
婉約派大家周邦彥、姜夔、吳文英都有許多詠花的作品。
它們多半是單純詠物的,如吳文英的《宴清都》等。
姜夔則以詠花寫自己的愛情故事,如《暗香》、《疏影》等。
辛棄疾是豪放派大家,我們知道他有許多反映國家大事的豪放詞,殊不知他還有這樣多的詠物、詠花的作品,這一點是值得注意的。
詠花詞一般都是用纖麗的字面、美人的故事,而辛棄疾卻運用《楚辭》、《史記》這些大作品,這種手法,也是前所少有的。
辛棄疾寫了許多有寄托的詠物詞,這與他的身世遭遇有關。
他之所以在詞中以《楚辭》、《史記》詠花,是為了寄托自己被猜忌、被排斥的身世之感。
以上所舉的幾首詞,都是他被迫退隐時期的作品。
正因為他的詠物詞有這樣深刻的寓意,所以它的思想意義就比單純描寫物象的詠物詞高得多了。
這是前人所少有的。
它的風格也和前人不同,有用《楚辭》詞彙寫的,有用史書故事寫的。
用《楚辭》的如《喜遷莺·趙晉臣敷文賦芙蓉見壽,用韻為謝》,它的下片: 休說,搴木末。
當日靈均,恨與君王别。
心阻媒勞,交疏怨極,恩不甚兮輕絕。
千古《離騷》文字,芳至今猶未歇。
都休問,但千杯快飲,露翻荷葉。
這首詞是詠荷花的。
芙蓉有兩種:一是木芙蓉,一是荷花。
《爾雅·釋草》:“荷,芙蕖。
”注:“别名芙蓉。
”這詞上片用潘妃步步生蓮花、六郎貌似蓮花的故事,無疑是詠荷花。
詞的上片寫荷花的姿态,這裡從略。
下片多用《楚辭·九歌》。
首句是從《湘君》中“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兩句來的。
《湘君》的原意是說:薜荔緣木而生,芙蓉生長在水裡,若采薜荔于水中,搴芙蓉于木末,必然一無所得。
“木末”即樹梢。
詞中“休說,搴木末。
當日靈均,恨與君王别”,意思是:不要說自己的所求不能實現吧,看當年屈原的遺恨,是和君王分别,不也是如此嗎?(分别是說楚王和他不同心,“靈均”是屈原的字。
)下面“心阻媒勞”三句也用《湘君》:“心不同兮媒勞,恩不甚兮輕絕。
……交不忠兮怨長,期不信兮告餘以不閑。
”原意是說楚王聽了小人讒言,不信任屈原。
辛棄疾這裡以“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屈原自比,寫出自己不能實現報國壯志的苦悶。
末了幾句是說《離騷》的時代雖然離現在很久了,但是它的文字卻萬世流芳(“芳菲菲其難虧兮,芬至今猶未沫。
”也是《離騷》句)。
這樣的君臣遭遇,自古皆然,所以末了說“都休問”,還是痛飲一場吧!“露翻荷葉”是借荷葉比酒杯。
這首詞通過詠花,寫出作者的牢騷不平。
辛詞用《楚辭》的很多,這是其一。
辛棄疾詠花詞中,詠梅的更多,共有十餘首,有些也是有寄托的。
如《臨江仙》:“更無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就是以梅花來表現自己的品格。
又如《鹧鸪天》的上片: 桃李漫山過眼空,也宜惱損杜陵翁。
若将玉骨冰肌比,李蔡為人在下中。
這裡以桃李與梅花比較,用史傳人物來打比喻。
《史記·李将軍列傳》說李廣的族弟李蔡為人在下中,名聲出李廣下甚遠,然廣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而蔡封侯,位至三公。
這是說:桃李雖然漫山滿谷,而過眼即空,好像李蔡一樣,隻是下中品的人才。
一般詠花草的詞,大都是屬婉約體的。
婉約派大家周邦彥、姜夔、吳文英都有許多詠花的作品。
它們多半是單純詠物的,如吳文英的《宴清都》等。
姜夔則以詠花寫自己的愛情故事,如《暗香》、《疏影》等。
辛棄疾是豪放派大家,我們知道他有許多反映國家大事的豪放詞,殊不知他還有這樣多的詠物、詠花的作品,這一點是值得注意的。
詠花詞一般都是用纖麗的字面、美人的故事,而辛棄疾卻運用《楚辭》、《史記》這些大作品,這種手法,也是前所少有的。
辛棄疾寫了許多有寄托的詠物詞,這與他的身世遭遇有關。
他之所以在詞中以《楚辭》、《史記》詠花,是為了寄托自己被猜忌、被排斥的身世之感。
以上所舉的幾首詞,都是他被迫退隐時期的作品。
正因為他的詠物詞有這樣深刻的寓意,所以它的思想意義就比單純描寫物象的詠物詞高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