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的《醜奴兒》

關燈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談辛稼軒這首詞之前,得先談談這首詞的調名。《醜奴兒》這個詞在這裡并不是醜人的意思。它猶之《西廂記》裡的“可憎才”和“冤家”,是故意反說來表示一種強烈的喜愛的感情。這個詞調原名叫《采桑子》,也就是《采桑曲》,“子”就是曲。現在所知最早填這個調的是馮延巳和李煜。古樂府《日出東南隅》中詠美女羅敷采桑,所以這個詞調又叫《羅敷媚》。“媚”是美好的意思,反過來叫“醜”。《醜奴兒》這個調實是詠美人的曲子。

    這個調在古代當是描寫美人形态和感情的,如南唐馮延巳就有好幾首。後來由寫女子的感情轉變為寫作者自己的感情,像辛棄疾這首就是。

    由于這個詞調的字句音節是四句七言、四句四言,隔行分列,聲調均勻,适宜于表達諧婉的感情,所以辛棄疾這首詞也同樣是婉約的。

    這首詞上片四句是說少年時沒有嘗到愁的滋味,不知道什麼叫做“愁”,為了要作新詞,沒有愁勉強說愁。這四句是對下片起襯托作用的。下片首句說“而今識盡愁滋味”,按一般寫法,接下應該描寫現在是怎樣的憂愁。但是它下面卻重複了兩句“欲說還休”,最後隻用“卻道‘天涼好個秋’”一句淡話來結束全篇。這是吞咽式的表情,表示有許多憂愁不能明說。我們聯系作者的身世遭遇來看,是能體會他這一句話的深長的含意的。

    這詞全首寫“愁”,上、下片用了三個“愁”字。上片的“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愁”,是指閑愁。下片的“而今識盡愁滋味”的“愁”,指關懷國事、懷才不遇所引起的哀愁。我們知道,辛棄疾是一位愛國志士,是一位始終主張抗戰的民族英雄,但是一生受統治集團投降派的打擊、排擠。詞中所說“欲說還休”實際是統治者不許他發表救國的言論。由于他是個北方“歸正軍民”,處處受到猜忌,所以連話也不敢明講。辛棄疾曾在《論盜賊劄子》中提到自己的處境,說“顧恐言未脫口而禍不旋踵”。這正是“欲說還休”句的注腳。可見“欲說還休”,反映了辛棄疾歸宋後的生活處境的真實。從藝術表現技巧方面說,作者在這首詞末了用“卻道‘天涼好個秋’”這樣一句閑淡的話來結束全篇,用這樣一句閑淡的話來寫自己胸中的悲憤,也是一種高妙的抒情法。深沉的感情用平淡的語言來表達,有時更耐人尋味。這好比繪畫,濃筆重彩的畫固然收到藝術效果,而淡淡的水墨畫的藝術效果,有時更加感人。我們了解了辛棄疾這種處境和遭遇,我們更能體會到這種看去很閑淡的話,内含的感情卻是多麼的濃烈,這是從不得志英雄血淚中迸發出來的。所以,他這首詞外表雖則婉約,而骨子裡卻是包含着憂郁、沉悶不滿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