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關燈
小
中
大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鹧鸪。
造口、郁孤台、清江,都在江西贛江流域。辛棄疾淳熙二至三年(1175—1176)任江西提刑(掌管刑法獄訟的官),官署在贛州,這首詞當作于這一二年間。
詞從贛江想到四十年前金人追隆祐太後(宋高宗的伯母)一路搶掠殺戮的情狀,想象江水裡還流着那時逃難人民生離死别的眼淚。據《三朝北盟會編》載:隆祐太後離生米市至吉州,有人看見金人已經到了市中,便乘夜開船。第二天天亮時到太和縣,又進到萬安縣,兵士不滿百人,将軍滕康、劉珏、楊惟忠皆逃竄山谷中;金人追到太和縣,太後乃自萬安縣至皂口舍舟登陸,到了虔州(即贛州)。詞中又從郁孤台想到宋朝的故都開封,想到北方無數山河那時都被敵人占領,成為淪陷區了。郁孤台又名望阙,唐代刺史李勉登郁孤台望都城長安,以為郁孤台非美名,改為望阙。古時候幾個朝代都在長安建都,所以常用長安代表首都。“西北望長安”實際上是望開封。
下片說江水畢竟要東流去,重疊的山是不能遮斷它的去路的。這也許是作者比喻自己百折不回的報國壯志和決心。但是江上暮色蒼茫的時候,又聽見鹧鸪的啼聲,好像說:“行不得也哥哥!”使他想到恢複之業,還是困難重重,引起他無限的憂愁。
這首詞情景交融,寫出作者一片憂國的心情,不僅僅是一首描寫山水的作品。它的下片結句語言沉郁,這由于作者的政治遭遇,也由于當地山險水急,是不舒坦的環境(前人用“郁孤”兩字為台名可見),所以作品的感情也帶着這種沉郁的色彩。但他用“青山遮不住”二句放在中間起振動的作用,全詞便不緻消沉無力了。
宋人羅大經的《鶴林玉露》有一段文字論到這首詞說:“南渡之初,虜人追隆祐太後禦舟至皂口,不及而還,幼安自此起興。‘聞鹧鸪’之句,謂恢複之事行不得也。”羅大經的末了兩句話有語病。辛棄疾一生抱恢複大志,到死不衰,六十多歲還倡議伐金,作這詞的時候才三十六七歲,哪會說:“恢複之事行不得也!”應該是說恢複之事由于當權者不敢抗戰,所以困難還多。
蘇轼有《虔州八景圖》詩一首說:“濤頭寂寞打城還,章貢台前暮霭寒。倦客登臨無限思,孤雲落日是長安。”郁孤台就是“虔州八景”之一。辛棄疾這詞字面上有許多地方近似蘇轼這首詩,可能是受蘇詩的影響。杜甫詩中“愁看直北是長安”;這首詞“西北望長安”句就是用這個意思。這些雖然隻是關于語言形式方面的問題,但也可見作者怎樣融化前人作品成為自己的東西,這種借鑒的手法,也是這首詞成功的因素之一。
《菩薩蠻》調全以五、七言句組成,近于唐代的近體詩。它的句子勻整,唐五代、北宋人填此調的,多寫兒女柔情,聲情諧婉。溫庭筠填此調十四首,最著名的一首“小山重疊金明滅”,我在前文已介紹過。辛棄疾這首《菩薩蠻》卻不同,它不寫兒女柔情,而是抒發對國家民族興亡及個人抱負難以實現的感慨。梁啟超評這首詞說:“《菩薩蠻》如此大聲镗鞳,未曾有也。”(見《藝蘅館詞選》)镗鞳是撞擊鐘鼓的大聲。梁氏這兩句話的意思是:用《菩薩蠻》小令寫大感慨的詞,在辛棄疾以前,未曾有過。
造口、郁孤台、清江,都在江西贛江流域。辛棄疾淳熙二至三年(1175—1176)任江西提刑(掌管刑法獄訟的官),官署在贛州,這首詞當作于這一二年間。
詞從贛江想到四十年前金人追隆祐太後(宋高宗的伯母)一路搶掠殺戮的情狀,想象江水裡還流着那時逃難人民生離死别的眼淚。據《三朝北盟會編》載:隆祐太後離生米市至吉州,有人看見金人已經到了市中,便乘夜開船。第二天天亮時到太和縣,又進到萬安縣,兵士不滿百人,将軍滕康、劉珏、楊惟忠皆逃竄山谷中;金人追到太和縣,太後乃自萬安縣至皂口舍舟登陸,到了虔州(即贛州)。詞中又從郁孤台想到宋朝的故都開封,想到北方無數山河那時都被敵人占領,成為淪陷區了。郁孤台又名望阙,唐代刺史李勉登郁孤台望都城長安,以為郁孤台非美名,改為望阙。古時候幾個朝代都在長安建都,所以常用長安代表首都。“西北望長安”實際上是望開封。
下片說江水畢竟要東流去,重疊的山是不能遮斷它的去路的。這也許是作者比喻自己百折不回的報國壯志和決心。但是江上暮色蒼茫的時候,又聽見鹧鸪的啼聲,好像說:“行不得也哥哥!”使他想到恢複之業,還是困難重重,引起他無限的憂愁。
這首詞情景交融,寫出作者一片憂國的心情,不僅僅是一首描寫山水的作品。它的下片結句語言沉郁,這由于作者的政治遭遇,也由于當地山險水急,是不舒坦的環境(前人用“郁孤”兩字為台名可見),所以作品的感情也帶着這種沉郁的色彩。但他用“青山遮不住”二句放在中間起振動的作用,全詞便不緻消沉無力了。
宋人羅大經的《鶴林玉露》有一段文字論到這首詞說:“南渡之初,虜人追隆祐太後禦舟至皂口,不及而還,幼安自此起興。‘聞鹧鸪’之句,謂恢複之事行不得也。”羅大經的末了兩句話有語病。辛棄疾一生抱恢複大志,到死不衰,六十多歲還倡議伐金,作這詞的時候才三十六七歲,哪會說:“恢複之事行不得也!”應該是說恢複之事由于當權者不敢抗戰,所以困難還多。
蘇轼有《虔州八景圖》詩一首說:“濤頭寂寞打城還,章貢台前暮霭寒。倦客登臨無限思,孤雲落日是長安。”郁孤台就是“虔州八景”之一。辛棄疾這詞字面上有許多地方近似蘇轼這首詩,可能是受蘇詩的影響。杜甫詩中“愁看直北是長安”;這首詞“西北望長安”句就是用這個意思。這些雖然隻是關于語言形式方面的問題,但也可見作者怎樣融化前人作品成為自己的東西,這種借鑒的手法,也是這首詞成功的因素之一。
《菩薩蠻》調全以五、七言句組成,近于唐代的近體詩。它的句子勻整,唐五代、北宋人填此調的,多寫兒女柔情,聲情諧婉。溫庭筠填此調十四首,最著名的一首“小山重疊金明滅”,我在前文已介紹過。辛棄疾這首《菩薩蠻》卻不同,它不寫兒女柔情,而是抒發對國家民族興亡及個人抱負難以實現的感慨。梁啟超評這首詞說:“《菩薩蠻》如此大聲镗鞳,未曾有也。”(見《藝蘅館詞選》)镗鞳是撞擊鐘鼓的大聲。梁氏這兩句話的意思是:用《菩薩蠻》小令寫大感慨的詞,在辛棄疾以前,未曾有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