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腸似火 色貌如花
關燈
小
中
大
摸魚兒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
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
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迷歸路。
怨春不語,算隻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拟佳期又誤。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
閑愁最苦。
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這是辛棄疾四十歲時,也就是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暮春寫的詞。
辛棄疾自1162年渡淮水來歸南宋,十七年中,他的抗擊金軍、恢複中原的愛國主張,始終沒有被南宋朝廷所采納。
南宋朝廷不把他放在抗戰前線的重要位置上,隻是任命他做閑職官員和地方官吏,使他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任所轉來轉去,大材小用。
這一次,又把他從湖北漕運副使任上調到湖南繼續當漕運副使。
漕運副使是掌管糧運的官職,對辛棄疾來說,做這種官當然不能施展他的大志和抱負。
何況如今又把他從湖北調往距離前線更遠的湖南後方去,更加使他失望。
這次調動任職,使辛棄疾意識到:這是南宋朝廷不讓抗戰派擡頭的一種表示。
不讓抗戰派擡頭,關系到辛棄疾個人,事情尚小,關系到國家民族,那問題就大了。
當時女真統治者的軍隊屢次南下犯境,南宋朝廷中的主和派采取妥協投降的錯誤政策。
他們不僅忘了“徽欽之辱”,并且忍心把中原淪陷區廣大人民長期置于女真貴族統治之下,過着水深火熱的生活。
收複山河的大計,已為納金币、送禮物的投降政策所代替。
辛棄疾目睹這種狀況,滿懷悲憤。
他空有收複河山的壯志,而多年來一直無法實現。
所以這次調離湖北,同僚置酒為他餞行的時候,他寫了這首《摸魚兒》詞,抒發他胸中的郁悶和感慨。
這首詞内容包括:第一,對國家前途的憂慮;第二,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和哀怨;第三,對南宋當權者的不滿。
以下對這首詞作簡單的解釋: 上片起句“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其意是:如今已是暮春天氣,哪裡禁得起再有幾番風雨的襲擊?這顯然不是單純地談春光流逝的問題,而是另有所指的。
“惜春長怕花開早”二句,作者揭示自己惜春的心理活動:由于怕春去花落,他甚至于害怕春天的花開得太早;因為開得早也就謝得早,這是對惜春心理的深入一層的描寫。
“春且住”三句,由于怕春去,他對它招手,對它呼喊:春啊,你停下腳步,别走啊!但是春還是悄悄地溜走了。
想召喚它歸來,又聽說春草鋪到了遙遠的天邊,遮斷了春的歸路,春是回不來了。
因此産生“怨春不語”的感情。
就是說,心裡怨恨沒有把春留住,有話難以說出口來。
“算隻有”三句,意思是:看來最殷勤的,隻有那檐下的蜘蛛,它為了留春,一天到晚不停地抽絲結網,用網兒來網住那飛去的柳絮。
下片一開始就用漢武帝陳皇後失寵的典故,來比拟自己的失意。
自“長門事”至“脈脈此情誰訴”一段文字,說明“蛾眉見妒”,自古就有先例。
陳皇後之被打入冷宮—長門宮,是因為有人在忌妒她。
她後來拿出黃金,買得司馬相如的一篇《長門賦》,希望用它來打動漢武帝的心。
但是她所期待的“佳期”,仍屬渺茫。
這種複雜痛苦的心情,對什麼人去訴說呢? “君莫舞”二句的“舞”字,包含着高興的意思。
“君”,是指那些忌妒别人來邀寵的人。
意思是說:你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沒見楊玉環和趙飛燕後來不是都死于非命嗎?安祿山攻破長安後,在兵亂中,唐玄宗被迫把楊玉環缢死于馬嵬坡。
趙飛燕是漢成帝的皇後,後來被廢黜為庶人,終于自殺。
“皆塵土”,用《趙飛燕外傳》附《伶玄自叙》中的語意。
伶玄妾樊通德能講趙飛燕姊妹故事,伶玄對她說:“斯人(指趙氏姊妹)俱灰滅矣,當時疲精力馳骛嗜欲蠱惑之事,甯知終歸荒田野草乎!” “閑愁最苦”三句是結句。
閑愁,作者指自己精神上的郁悶。
危欄,是高處的欄杆。
意思是:不要用憑高望遠的方法來排除郁悶,因為那快要落山的斜陽,正照着那被暮霭籠罩着的楊柳,遠遠望去,是一片迷闬。
這裡的暮景,反而會使人見景傷情,以至于銷魂斷腸的。
這首詞上片主要寫春意闌珊,下片主要寫美人遲暮。
有些選本以為這首詞是作者借春意闌珊來襯托自己的哀怨。
這恐怕理解得還不完全對。
這首詞中當然寫到作者個人遭遇的感慨,但更重要的,是他以含蓄的筆墨,寫出他對南宋朝廷暗淡前途的擔憂。
作者把個人感慨納入國事之中。
春意闌珊,實兼指國家大事,并非像一般詞人作品中常常流露出來的绮怨和閑愁。
上片第二句“匆匆春又歸去”的“春”字,可以說是這首詞中的“詞眼”。
接下去作者以春去作為這首詞的主題和總線,有條不紊地安排上、下片的内容,把他那滿懷感慨曲折地表達出來。
他寫“風雨”,寫“落紅”,寫“草迷歸路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
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
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迷歸路。
怨春不語,算隻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拟佳期又誤。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
閑愁最苦。
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這是辛棄疾四十歲時,也就是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暮春寫的詞。
辛棄疾自1162年渡淮水來歸南宋,十七年中,他的抗擊金軍、恢複中原的愛國主張,始終沒有被南宋朝廷所采納。
南宋朝廷不把他放在抗戰前線的重要位置上,隻是任命他做閑職官員和地方官吏,使他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任所轉來轉去,大材小用。
這一次,又把他從湖北漕運副使任上調到湖南繼續當漕運副使。
漕運副使是掌管糧運的官職,對辛棄疾來說,做這種官當然不能施展他的大志和抱負。
何況如今又把他從湖北調往距離前線更遠的湖南後方去,更加使他失望。
這次調動任職,使辛棄疾意識到:這是南宋朝廷不讓抗戰派擡頭的一種表示。
不讓抗戰派擡頭,關系到辛棄疾個人,事情尚小,關系到國家民族,那問題就大了。
當時女真統治者的軍隊屢次南下犯境,南宋朝廷中的主和派采取妥協投降的錯誤政策。
他們不僅忘了“徽欽之辱”,并且忍心把中原淪陷區廣大人民長期置于女真貴族統治之下,過着水深火熱的生活。
收複山河的大計,已為納金币、送禮物的投降政策所代替。
辛棄疾目睹這種狀況,滿懷悲憤。
他空有收複河山的壯志,而多年來一直無法實現。
所以這次調離湖北,同僚置酒為他餞行的時候,他寫了這首《摸魚兒》詞,抒發他胸中的郁悶和感慨。
這首詞内容包括:第一,對國家前途的憂慮;第二,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和哀怨;第三,對南宋當權者的不滿。
以下對這首詞作簡單的解釋: 上片起句“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其意是:如今已是暮春天氣,哪裡禁得起再有幾番風雨的襲擊?這顯然不是單純地談春光流逝的問題,而是另有所指的。
“惜春長怕花開早”二句,作者揭示自己惜春的心理活動:由于怕春去花落,他甚至于害怕春天的花開得太早;因為開得早也就謝得早,這是對惜春心理的深入一層的描寫。
“春且住”三句,由于怕春去,他對它招手,對它呼喊:春啊,你停下腳步,别走啊!但是春還是悄悄地溜走了。
想召喚它歸來,又聽說春草鋪到了遙遠的天邊,遮斷了春的歸路,春是回不來了。
因此産生“怨春不語”的感情。
就是說,心裡怨恨沒有把春留住,有話難以說出口來。
“算隻有”三句,意思是:看來最殷勤的,隻有那檐下的蜘蛛,它為了留春,一天到晚不停地抽絲結網,用網兒來網住那飛去的柳絮。
下片一開始就用漢武帝陳皇後失寵的典故,來比拟自己的失意。
自“長門事”至“脈脈此情誰訴”一段文字,說明“蛾眉見妒”,自古就有先例。
陳皇後之被打入冷宮—長門宮,是因為有人在忌妒她。
她後來拿出黃金,買得司馬相如的一篇《長門賦》,希望用它來打動漢武帝的心。
但是她所期待的“佳期”,仍屬渺茫。
這種複雜痛苦的心情,對什麼人去訴說呢? “君莫舞”二句的“舞”字,包含着高興的意思。
“君”,是指那些忌妒别人來邀寵的人。
意思是說:你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沒見楊玉環和趙飛燕後來不是都死于非命嗎?安祿山攻破長安後,在兵亂中,唐玄宗被迫把楊玉環缢死于馬嵬坡。
趙飛燕是漢成帝的皇後,後來被廢黜為庶人,終于自殺。
“皆塵土”,用《趙飛燕外傳》附《伶玄自叙》中的語意。
伶玄妾樊通德能講趙飛燕姊妹故事,伶玄對她說:“斯人(指趙氏姊妹)俱灰滅矣,當時疲精力馳骛嗜欲蠱惑之事,甯知終歸荒田野草乎!” “閑愁最苦”三句是結句。
閑愁,作者指自己精神上的郁悶。
危欄,是高處的欄杆。
意思是:不要用憑高望遠的方法來排除郁悶,因為那快要落山的斜陽,正照着那被暮霭籠罩着的楊柳,遠遠望去,是一片迷闬。
這裡的暮景,反而會使人見景傷情,以至于銷魂斷腸的。
這首詞上片主要寫春意闌珊,下片主要寫美人遲暮。
有些選本以為這首詞是作者借春意闌珊來襯托自己的哀怨。
這恐怕理解得還不完全對。
這首詞中當然寫到作者個人遭遇的感慨,但更重要的,是他以含蓄的筆墨,寫出他對南宋朝廷暗淡前途的擔憂。
作者把個人感慨納入國事之中。
春意闌珊,實兼指國家大事,并非像一般詞人作品中常常流露出來的绮怨和閑愁。
上片第二句“匆匆春又歸去”的“春”字,可以說是這首詞中的“詞眼”。
接下去作者以春去作為這首詞的主題和總線,有條不紊地安排上、下片的内容,把他那滿懷感慨曲折地表達出來。
他寫“風雨”,寫“落紅”,寫“草迷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