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關燈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是我國文學史上的著名詞篇。

    作者辛棄疾是我國南宋傑出的愛國詞人。

    辛棄疾,字幼安,号稼軒,紹興十年(1140)出生于山東濟南曆城縣。

    他的幼年和青年時代,都是在女真族奴隸主貴族金政權的統治下度過的。

    殘酷的民族壓迫,勞動人民的英勇抗戰,曆代愛國志士的鬥争業績,給了他深刻的教育和影響。

    1161年,女真族奴隸主貴族大舉南犯,二十一歲的辛棄疾率領群衆兩千人在家鄉起義,并參加了以耿京為首的農民抗金起義軍,擔任了“掌書記”的職務。

    在起義軍隊伍幾個月裡,他表現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幹了兩件非常出色的事。

    一件是,一個叫義端的和尚叛變投敵,辛棄疾親往追捕,當場斬了這個叛徒;另一件是,親自率領五十騎兵,直闖駐有五萬大軍的金營,活捉了殺害耿京、瓦解起義軍的叛徒、内奸張安國,渡過淮水,到達建康,把他交給南宋朝廷處決。

    辛棄疾在抗金鬥争中所表現的這些英雄行為,受到當時人民的景仰和稱贊。

     辛棄疾到了南方,這時耿京的起義軍已經失敗,他便留在南宋。

    從此以後,他繼續堅持愛國主義立場,用他的飽含激情的詞和文章,宣傳北伐抗金、收複中原、統一全國的主張。

    但是以宋高宗趙構為首的南宋政府,從汴京(今河南開封)逃到臨安(今浙江杭州)以後,偏安江南。

    他們對金統治者屈辱求和,置淪陷區廣大人民于不顧,自己則在杭州的西湖遊宴玩樂。

    他們對起義軍一直是害怕的。

    辛棄疾渡江南來之後,首先被解除了武裝,後來才被派往江陰軍做簽判,簽判是“簽書判官廳公事”的簡稱,是幫助地方官處理政務的小官。

     盡管南宋政府對辛棄疾大材小用,不予重視,他還是不顧自己職位的低微,針對南宋政府中主和派所謂“南北有定勢,吳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的謬論,獨抒己見,寫成《美芹十論》,上奏皇帝。

    在這篇奏章中,辛棄疾分析了宋金形勢、和戰前途、民心向背,指出金統治者外強中幹的情況,不是無隙可乘。

    他不僅痛斥了主和派的投降主義謬論,而且還詳細論述了南宋應采取的自強之策和收複中原的具體部署。

    《美芹十論》集中表達了辛棄疾的一片忠貞愛國之心,充分顯示了他的深邃智謀和複國韬略。

    他懷着滿腔熱切的希望,于乾道元年(1165)上奏朝廷,結果奉行投降主義路線的南宋政府以“講和方定”(見《宋史》本傳)為理由而不予理睬。

    辛棄疾回顧自己渡江南來以後,曾經盡了最大的努力,把自己心中想說的忠貞愛國的肺腑之言都陳奏給皇帝了。

    可是南宋統治集團好比是一個患恐敵病的重病人,任憑你怎樣想法去鼓舞他們,把他們拔出于消沉畏縮的氣氛之中,都是徒勞無功。

    正如陸遊在一首詩中所說:“諸君尚守和戎策,志士虛捐少壯年。

    ”報國無門,壯志難申,辛棄疾這時心中的悲憤是可想而知的。

    這一切,就是他登建康賞心亭時寫下這首傳誦千古的《水龍吟》詞的背景。

     楚天千裡清秋,水随天去秋無際。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

    把吳鈎看了,闌幹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鲈魚堪脍,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先從題目說起。

    建康,又名金陵,即今江蘇省南京市。

    建康在曆史上是有名的城市,它是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的都城。

    賞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亭子。

    據《景定建康志》記載:“賞心亭在(城西)下水門城上,下臨秦淮,盡觀賞之勝。

    ” 這首《水龍吟》詞,上片大段是寫景:由水寫到山,由無情之景寫到有情之景,很有層次。

    開頭兩句,“楚天千裡清秋,水随天去秋無際”,是作者在賞心亭上所見的江景。

    寫得氣象闊大,筆力遒勁。

    意思說,楚天千裡,遼遠空闊,秋色無邊無際。

    大江流向天邊,也不知何處是它的盡頭。

    “楚天”的“楚”,泛指長江中下遊一帶,這裡戰國時曾屬楚國。

    “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蕩蕩奔流不息的長江,也就是蘇轼《念奴嬌》詞中“大江東去”的大江。

    “千裡清秋”和“秋無際”,寫出江南秋季的特點。

    南方常年多雨多霧,隻有秋季,天高氣爽,才可能極目遠望,看見大江向無窮無盡的天邊流去。

     下面“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寫山。

    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