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的中秋詞《水調歌頭》

關燈
為兄弟之情。

    但到密州之後,仍不能與弟轍時常晤對。

    對弟弟的思念,構成這首詞下片的抒情文字。

     下片開頭“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三句,“轉朱閣”,謂月光普照華美的樓閣。

    “低绮戶”,謂月光低低地照進雕刻紋彩的門窗裡去。

    “照無眠”,謂月光照着有離愁别恨的人,使其不得安眠。

    “朱閣”、“绮戶”,與上片“瓊樓玉宇”對照,既寫月光,也寫月下的人。

    這樣就自然過渡到個人思弟之情的另一個主題上去。

    “不應有恨”兩句,是用反诘的語氣、埋怨的口吻向月亮發問。

    “不應有恨”而恨在其中,正是“道是無情卻有情”的意思。

    下面“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三句,轉為安慰的語氣;既然月有圓缺,人有離合,自古皆然,那是沒有什麼可悲傷的了。

    唯願兄弟倆彼此珍重,在遠别情況中共賞中秋美好的月色。

    “婵娟”,月色美好貌。

    此句從謝莊《月賦》“隔千裡兮共明月”句蛻變而來。

    理解到遠别的人可以“千裡共婵娟”,也就能做到“不應有恨”了。

    以美好境界結束全詞,與上片結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樣,是積極樂觀的。

    一方面是對兄弟不能團聚的安慰,同時也是對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這首詞的上、下片都帶有人生哲學的意味,如上片結語“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這與陶潛《桃花源詩》所說“凡聖無異居,清濁共此世。

    心閑偶自見,念起忽已逝”諸句約略同意。

    就是說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有凡境、聖域、清境、濁境。

    當心裡沒有欲念的時候,就是在聖域、清境裡;欲念一起,清境、聖域便都不見了。

    同時這也就是儒家“無入不自得”的思想。

    有了正确對待事物的思想,那麼無論在哪裡都可以有所作為,心安理得。

    在這首詞裡說,在人間也可以得到快樂,何必定要到天上去?在外面做地方官同樣可以做一番事業,何必一定要回到朝廷中去呢?下片的“此事古難全”含有這樣的意思:世界上不可能有永遠圓滿的事情,人生有歡聚,也必然有離别,這正是與月亮有圓時也總有缺時一樣,原是自然界的規律。

     五代北宋士大夫的詞集中,也有一些包含人生哲學意味的詞,到蘇轼才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這首詞雖然包含人生哲學,然而它是通過一個完美的文學意境來表現的。

    我們首先感覺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體會到的是作者豐富的感情,而不是枯燥的說教。

    同時,詞裡雖有出世與入世的矛盾,情與理的矛盾,但最後還是以理遣情,不脫離現實,沒有悲觀失望的消極思想,情緒是健康的。

    同時,這首詞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所以它成為千百年來人們所贊美、所稱賞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