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的中秋詞《水調歌頭》

關燈
蘇轼的《水調歌頭》,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向來脍炙人口。

    胡仔《苕溪漁隐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水浒傳》“血濺鴛鴦樓”一回中,也曾寫到八月十五妓女唱這首詞,可見當時傳唱之盛。

    曆代選蘇轼詞的也總選到這一首。

     這詞作于丙辰(宋神宗熙甯九年,即1076年)中秋,蘇轼四十一歲,時為密州(現在的山東諸城)太守。

    題說“兼懷子由”,當時蘇轼與其弟子由已經六七年不見了。

    全詞是: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這首詞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本來甚為明顯,蘇轼因政治處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蘇轍的别離,中秋對月,不無抑郁惆怅之感。

    但是他沒有陷在消極悲觀的情緒中,旋即以超然達觀的思想排除憂患,終于表現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的矛盾過程。

    而前人卻多妄解,說神宗讀到“瓊樓玉宇”兩句,歎雲“蘇轼終是愛君”,即量移汝州。

    此說與事實不符。

    蘇轼移汝州在黃州之後,怎能說因這詞而“量移汝州”? 詞的上片主要抒發自己對政治的感慨。

    開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兩句,是從李白《把酒問月》詩:“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兩句脫化而來。

    同時點明飲酒賞月。

    接下說“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像是贊美月夜,也有當今朝廷上情況不知怎樣的含意。

    《詩經》中“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并非問今天是什麼日子,而是贊美的語氣:“今天是多麼好的日子呵!”下面“我欲乘風歸去”三句,表面是說“我本來是神仙境界中來的,現在想随風回到天上神仙住的‘瓊樓玉宇’中去,但是又怕經受不住天上的寒冷”。

    這幾句也是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黨争激烈,難以容身。

    末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兩句是說,既然天上回不去,還不如在人間好,這裡所謂“人間”,即指做地方官而言,隻要奮發有為,做地方官同樣可以為國家出力。

    這樣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現出積極的樂觀的情緒。

     詞的上片叙述了他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發對兄弟的懷念之情。

    蘇轼和蘇轍,手足之情甚笃。

    據蘇轍《超然台記叙》說:“子瞻(蘇轼字)通守餘杭,三年不得代。

    以轍之在濟南也,求為東州守。

    既得請高密,五月乃有移知密州之命。

    ”蘇轼抛掉湖山秀麗的杭州,由南而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