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的悼亡詞
關燈
小
中
大
蘇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是他夢亡妻的詞。“乙卯”是宋神宗熙甯八年,蘇轼這時四十歲,在山東密州做太守。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死于開封,至此首尾十一年(見《蘇東坡集·亡妻墓志銘》)。全詞是: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鬓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
第一句“十年生死兩茫茫”是合生者、死者兩邊說的,自從妻子死後,十年來,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兩無消息。“不思量”以下四句,是生者想念死者。這看去是很平淡的六個字,實是蘊含着深摯的感情,這确實是經久不忘的夫婦感情。如果說天天在思量,反而不真實了。王氏歸葬于他們的故鄉四川眉山(也見《亡妻墓志銘》),所以下面說“千裡孤墳,無處話凄涼”,妻子的墳遠在千裡之外,連到墳上訴說自己凄涼的心境也不可能。“縱使相逢”以下三句,又合生者、死者兩邊說:生前相聚,既不可能;那麼今後的“相逢”更是空想。“塵滿面,鬓如霜”二句,想到自己仕途奔波,風塵仆仆,頭發白了,人也老了,縱使夫妻有重逢之日,怕她也不認識自己了。這樣左思右想,三四層意思折疊下來,逼出一個夢來。
上片寫緻夢的原因,下片直接寫夢。“夜來幽夢忽還鄉”以下四句寫夢境很真實,既清楚,又帶些朦胧。結尾,“料得年年腸斷處”三句,是寫夢醒後思索之情,是生者為死者設想之辭,為夢中原來不了解的“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兩句作解釋。夢醒後想:她為什麼傷心落淚呢?想必是在那故鄉的短松崗上,孤墳一座,月明之夜,倍感凄涼吧?那就是她年年腸斷的地方,那就是她“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原因吧?這裡也和“千裡孤墳”兩句相呼應。整首結構相當嚴密,上片八句寫夢前,下片前五句是夢中,末了三句是夢後。
這首詞用白描的手法,語言自然,不加雕琢。“縱使相逢應不識”三句最沉痛,這裡既有對死去的妻子的懷念,也有對自己身世遭遇的感慨。蘇轼有與其弟子由詩:“猶勝相逢不相識,形容變盡語音存。”就是翻用這個意思。
《江城子》這個調,全首用平聲韻;而三、四、五、七言的句子錯綜地間用、疊用,音韻諧協而又起伏不平;宜于寫平和而又複雜的情感。蘇轼選用這個調子寫悼亡之作,能夠表達舊體詩所難以表達的感情。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上面一首蘇轼的《密州出獵》詞,也用《江城子》這個調,而所表達的情感完全不同。同一調子可以表達不同的聲情,問題在于作者如何運用而已。
晚唐、北宋人的詞,幾乎篇篇寫婦女,而且多半以谑浪遊戲筆墨出之。真正把婦女作為一個平等的人來看待,尊重她,并且寫出她的品格,這樣的詞并不多見。蘇轼的《賀新郎》“乳燕飛華屋”一首,寫出女子高品,“頗欲與少陵(杜甫)《佳人》一篇互證”(譚獻語)。而這篇《江城子》悼亡詞,寫夫婦真摯愛情,也可與杜甫的“今夜鄜州月”五律詩比美。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鬓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
第一句“十年生死兩茫茫”是合生者、死者兩邊說的,自從妻子死後,十年來,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兩無消息。“不思量”以下四句,是生者想念死者。這看去是很平淡的六個字,實是蘊含着深摯的感情,這确實是經久不忘的夫婦感情。如果說天天在思量,反而不真實了。王氏歸葬于他們的故鄉四川眉山(也見《亡妻墓志銘》),所以下面說“千裡孤墳,無處話凄涼”,妻子的墳遠在千裡之外,連到墳上訴說自己凄涼的心境也不可能。“縱使相逢”以下三句,又合生者、死者兩邊說:生前相聚,既不可能;那麼今後的“相逢”更是空想。“塵滿面,鬓如霜”二句,想到自己仕途奔波,風塵仆仆,頭發白了,人也老了,縱使夫妻有重逢之日,怕她也不認識自己了。這樣左思右想,三四層意思折疊下來,逼出一個夢來。
上片寫緻夢的原因,下片直接寫夢。“夜來幽夢忽還鄉”以下四句寫夢境很真實,既清楚,又帶些朦胧。結尾,“料得年年腸斷處”三句,是寫夢醒後思索之情,是生者為死者設想之辭,為夢中原來不了解的“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兩句作解釋。夢醒後想:她為什麼傷心落淚呢?想必是在那故鄉的短松崗上,孤墳一座,月明之夜,倍感凄涼吧?那就是她年年腸斷的地方,那就是她“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原因吧?這裡也和“千裡孤墳”兩句相呼應。整首結構相當嚴密,上片八句寫夢前,下片前五句是夢中,末了三句是夢後。
這首詞用白描的手法,語言自然,不加雕琢。“縱使相逢應不識”三句最沉痛,這裡既有對死去的妻子的懷念,也有對自己身世遭遇的感慨。蘇轼有與其弟子由詩:“猶勝相逢不相識,形容變盡語音存。”就是翻用這個意思。
《江城子》這個調,全首用平聲韻;而三、四、五、七言的句子錯綜地間用、疊用,音韻諧協而又起伏不平;宜于寫平和而又複雜的情感。蘇轼選用這個調子寫悼亡之作,能夠表達舊體詩所難以表達的感情。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上面一首蘇轼的《密州出獵》詞,也用《江城子》這個調,而所表達的情感完全不同。同一調子可以表達不同的聲情,問題在于作者如何運用而已。
晚唐、北宋人的詞,幾乎篇篇寫婦女,而且多半以谑浪遊戲筆墨出之。真正把婦女作為一個平等的人來看待,尊重她,并且寫出她的品格,這樣的詞并不多見。蘇轼的《賀新郎》“乳燕飛華屋”一首,寫出女子高品,“頗欲與少陵(杜甫)《佳人》一篇互證”(譚獻語)。而這篇《江城子》悼亡詞,寫夫婦真摯愛情,也可與杜甫的“今夜鄜州月”五律詩比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