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南
關燈
小
中
大
盍,與何同意。
正和此詩謂字用法相同。
“豈不夙夜,謂行多露。
”依詩格是兩句,實際是一句,是說豈不是早晨晚間多露水嗎?作者在早晨晚間趕路,才說這話。
注〔四〕角,何楷《詩經世本古義》、俞樾《群經平議》、聞一多《詩經通義》都認為角是鳥的嘴。
注〔八〕足,富足之意。
室家不足就是室家貧乏。
古詩常用足字做富足之意。
《論語·顔淵》:“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孟子·梁惠王》:“春省耕而補不足。
”《禮記·王制》:“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
”“恤孤獨以逮不足。
”以上各例,凡說“足”的,都是富足;凡說“不足”的,都是貧乏。
羔羊 衙門中的官吏都是剝削壓迫、淩踐殘害人民,蟠在人民身上,吸食人民血液以自肥的毒蛇。
人民看到他們穿着羔羊皮襖,從衙門裡出來,就唱出這首歌,咒罵他們,揭出他們是害人毒蛇的本質。
一 羔羊之皮〔一〕,素絲五〔二〕。
退食自公〔三〕,委蛇!委蛇〔四〕! 二 羔羊之革〔五〕,素絲五緎〔六〕。
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三 羔羊之縫〔七〕,素絲五總〔八〕。
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注】 〔一〕羔羊,小羊。
羔羊之皮,指官吏所穿的皮襖。
周代人的皮襖是毛在外面,一望可見。
〔二〕素,白色。
(tuó駝),周代人的衣,一邊縫上五個(或三個)絲繩的紐子,古語叫作,今語叫作紐。
另一邊縫上五個(或三個)絲繩的套兒,古語叫作緎,今語叫作扣。
穿上衣的時候,把納入緎内,就是下文所謂總。
〔三〕公,指統治者的衙門。
〔四〕委,借為虺(huǐ毀),即四腳蛇,今語叫作馬蛇。
委蛇即虺蛇。
作者把官吏比做虺蛇。
(古書中,委蛇又借為逶迤,走路彎彎曲曲或搖搖擺擺的狀态,此處委蛇可能是雙關語。
) 〔五〕革,皮闆。
〔六〕緎(yù域),衣上的扣,緎和扣是一聲的轉變。
〔七〕縫,借為髼(péng朋),多而亂的毛。
現在皮襖底襟下露出毛來叫作出風,出風當作出髼。
〔八〕總,結也。
【附錄】 注〔二〕五五緎五總,都是結衣的絲繩,它的用處等于現在結衣的紐扣。
即衣紐。
紐是團圓形。
今語秤錘叫作秤砣,飯團叫作飯砣,冰團叫作冰砣,古語衣紐叫作,正是一個語根的擴展。
注〔四〕先秦時人所謂“委蛇”有兩種意義:其一,委蛇是搖擺的狀态,《鄘風·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
”委委佗佗是委蛇的重言,是形容婦女頭上簪花搖搖擺擺的。
《楚辭·離騷》:“載雲旗之委蛇。
”委蛇是形容旌旗在空中搖擺。
其二,委蛇就是虺蛇。
《莊子·達生》:“若夫以鳥養鳥者,宜栖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
”《釋文》:“李雲‘大鳥食蛇’。
”可見委蛇也是蛇類的名稱。
委是借為虺字。
《說文》:“虺,以注鳴者,從蟲,兀聲。
”(注借為咮,蛇的嘴。
)此物形似守宮而大,四隻腳,在野,北方人呼做馬蛇。
《小雅·斯幹》:“維虺維蛇。
”《國語·吳語》:“為虺弗摧,為蛇将奈何!”虺字都是此義。
委和虺是一音的轉變。
總之,委蛇就是虺蛇,指四腳蛇和無腳蛇而言。
這是委蛇的又一意義。
先秦人所謂“委蛇”,有以上兩種意義,而此詩的“委蛇”主要的意義是虺蛇,也可能兼有走路搖擺的意義,即所謂雙關語了。
注〔六〕緎是衣扣,緎與絠是一音的轉變,緎從或聲,絠從有聲,或和有古音相同,《尚書·洪範》:“無有作好,遵王之道。
無有作惡,遵王之路。
”《呂氏春秋·貴公》引有都作或。
《商頌·玄鳥》:“奄有九有。
”《中論·法象》引九有作九域。
這種例子很多,不可盡舉。
《說文》:“絠,彈也。
”彈即彈弓中間的扣,引申之,衣扣也叫作絠。
注〔七〕縫,指羊毛,當讀為髼,二字可以通用。
《玉篇》:
正和此詩謂字用法相同。
“豈不夙夜,謂行多露。
”依詩格是兩句,實際是一句,是說豈不是早晨晚間多露水嗎?作者在早晨晚間趕路,才說這話。
注〔四〕角,何楷《詩經世本古義》、俞樾《群經平議》、聞一多《詩經通義》都認為角是鳥的嘴。
注〔八〕足,富足之意。
室家不足就是室家貧乏。
古詩常用足字做富足之意。
《論語·顔淵》:“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孟子·梁惠王》:“春省耕而補不足。
”《禮記·王制》:“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
”“恤孤獨以逮不足。
”以上各例,凡說“足”的,都是富足;凡說“不足”的,都是貧乏。
羔羊 衙門中的官吏都是剝削壓迫、淩踐殘害人民,蟠在人民身上,吸食人民血液以自肥的毒蛇。
人民看到他們穿着羔羊皮襖,從衙門裡出來,就唱出這首歌,咒罵他們,揭出他們是害人毒蛇的本質。
一 羔羊之皮〔一〕,素絲五〔二〕。
退食自公〔三〕,委蛇!委蛇〔四〕! 二 羔羊之革〔五〕,素絲五緎〔六〕。
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三 羔羊之縫〔七〕,素絲五總〔八〕。
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注】 〔一〕羔羊,小羊。
羔羊之皮,指官吏所穿的皮襖。
周代人的皮襖是毛在外面,一望可見。
〔二〕素,白色。
(tuó駝),周代人的衣,一邊縫上五個(或三個)絲繩的紐子,古語叫作,今語叫作紐。
另一邊縫上五個(或三個)絲繩的套兒,古語叫作緎,今語叫作扣。
穿上衣的時候,把納入緎内,就是下文所謂總。
〔三〕公,指統治者的衙門。
〔四〕委,借為虺(huǐ毀),即四腳蛇,今語叫作馬蛇。
委蛇即虺蛇。
作者把官吏比做虺蛇。
(古書中,委蛇又借為逶迤,走路彎彎曲曲或搖搖擺擺的狀态,此處委蛇可能是雙關語。
) 〔五〕革,皮闆。
〔六〕緎(yù域),衣上的扣,緎和扣是一聲的轉變。
〔七〕縫,借為髼(péng朋),多而亂的毛。
現在皮襖底襟下露出毛來叫作出風,出風當作出髼。
〔八〕總,結也。
【附錄】 注〔二〕五五緎五總,都是結衣的絲繩,它的用處等于現在結衣的紐扣。
即衣紐。
紐是團圓形。
今語秤錘叫作秤砣,飯團叫作飯砣,冰團叫作冰砣,古語衣紐叫作,正是一個語根的擴展。
注〔四〕先秦時人所謂“委蛇”有兩種意義:其一,委蛇是搖擺的狀态,《鄘風·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
”委委佗佗是委蛇的重言,是形容婦女頭上簪花搖搖擺擺的。
《楚辭·離騷》:“載雲旗之委蛇。
”委蛇是形容旌旗在空中搖擺。
其二,委蛇就是虺蛇。
《莊子·達生》:“若夫以鳥養鳥者,宜栖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
”《釋文》:“李雲‘大鳥食蛇’。
”可見委蛇也是蛇類的名稱。
委是借為虺字。
《說文》:“虺,以注鳴者,從蟲,兀聲。
”(注借為咮,蛇的嘴。
)此物形似守宮而大,四隻腳,在野,北方人呼做馬蛇。
《小雅·斯幹》:“維虺維蛇。
”《國語·吳語》:“為虺弗摧,為蛇将奈何!”虺字都是此義。
委和虺是一音的轉變。
總之,委蛇就是虺蛇,指四腳蛇和無腳蛇而言。
這是委蛇的又一意義。
先秦人所謂“委蛇”,有以上兩種意義,而此詩的“委蛇”主要的意義是虺蛇,也可能兼有走路搖擺的意義,即所謂雙關語了。
注〔六〕緎是衣扣,緎與絠是一音的轉變,緎從或聲,絠從有聲,或和有古音相同,《尚書·洪範》:“無有作好,遵王之道。
無有作惡,遵王之路。
”《呂氏春秋·貴公》引有都作或。
《商頌·玄鳥》:“奄有九有。
”《中論·法象》引九有作九域。
這種例子很多,不可盡舉。
《說文》:“絠,彈也。
”彈即彈弓中間的扣,引申之,衣扣也叫作絠。
注〔七〕縫,指羊毛,當讀為髼,二字可以通用。
《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