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一個中國詩人57
關燈
小
中
大
王佐良
對于戰時中國詩歌的正确的評價,大概要等中國政治局面更好的一日。
黃河以北一大塊土地尚待發掘。
模糊地聽見的隻有延安方面的一些詩人——在戰前就建立了聲譽的,如艾青和田間,曾試驗過一些新的形式,既非學院氣息,也不花花綠綠。
有人說這些形式大體是民歌的改造,常常還以秧歌作為穿插。
這些當然是錯誤的傳聞。
而傳聞也必須到此為止;我們回到那年青的昆明的一群。
這一群毫不有名。
他們的文章出現在很快就夭折的雜志上,有二三個人出了他們的第一個集子。
但是那些印在薄薄土紙上的小書從來就無法走遠,一直到今天,還是有運輸困難和郵局的限制。
隻有朋友們才承認它們的好處,在朋友們之間,偶然還可以看見一卷文稿在傳閱。
這些詩人們多少與國立西南聯大有關,聯大的屋頂是低的,學者們的外表褴褛,有些人形同流民,然而卻一直有着那點對于心智上事物的興奮。
在戰争的初期,圖書館比後來的更小,然而僅有的幾本書,尤其是從外國剛運來的珍寶似的新書,是用着一種無禮貌的饑餓吞下了的。
這些書現在大概還躺在昆明師範學院的書架上吧:最後,紙邊都卷如狗耳,到處都皺疊了,而且往往失去了封面。
但是這些聯大的年青詩人們并沒有白讀了他們的艾裡奧脫與奧登。
也許西方會出驚地感到它對于文化東方的無知,以及這無知的可恥,當我們告訴它,如何地帶着怎樣的狂熱,以怎樣夢寐的眼睛,有人在遙遠的中國讀着這二個詩人。
在許多下午,飲着普通的中國茶,置身于鄉下來的農民和小商人的嘈雜之中,這些年青作家迫切地熱烈讨論着技術的細節。
高聲的辯論有時伸入深夜;那時候,他們離開小茶館,而圍着校園一圈又一圈地激動地不知休止地走着。
但是對于他們,生活并不容易。
學生時代,他們活在微薄的政府公費上。
畢了業,作為大學和中學的低級教員,銀行小職員,科員,實習記者,或僅僅是一個遊蕩的閑人,他們同物價作着不斷的,灰心的抗争。
他們之中有人結婚,于是從頭就負債度日,他們洗衣,買菜、燒飯,同人還價,吵嘴,在市場上和房東之前受辱。
他們之間并未發展起一個排他的,貴族性的小團體。
他們陷在污泥之中,但是,總有那麼些次,當事情的重壓比較松了一下,當一年又轉到春天了,他們從日常瑣碎的折磨裡偷出時間和心思來——來寫。
戰争,自然不僅是物價。
也不僅是在城市裡躲警報,他們大多要更接近它一點。
二個參加了炮兵。
一個幫美國志願隊作戰,好幾個變成宣傳部的人員。
另外有人在滇緬公路的修築上曬過毒太陽,或将敵人從這路上打退。
但是最痛苦的經驗卻隻屬于一個人,那是一九四二年的緬甸撤退,他從事自殺性的殿後戰。
日本人窮追,他的馬倒了地,傳令兵死了,不知多少天,他給死去戰友的直瞪的眼睛追趕着,在熱帶的毒雨裡,他的腿腫了。
疲倦得從來沒有想到人能這樣疲倦,放逐在時間——幾乎還在空間——之外,胡康河谷的森林的陰暗和死寂一天比一天沉重了,更不能支持了,帶着一種緻命性的痢疾,讓螞蝗和大得可怕的蚊子咬着。
而在這一切之上,是叫人發瘋的饑餓。
他曾經一次斷糧到八日之久。
但是這個二十四歲的年青人,在五個月的失蹤之後,結果是拖了他的身體到達印度。
雖然他從此變了一個人,以後在印度三個月的休養裡又幾乎因饑餓之後的過飽而死去,這個瘦長的,外表脆弱的詩人卻有意想不到的堅韌,他活了下來,來說他的故事。
但是不!他并沒有說。
因為如果我的叙述洩露了一種虛假的英雄主義的壞趣味,他本人對于這一切淡漠而又随便,或者便連這樣也覺得不好意思。
隻有一次,被朋友們逼得沒有辦法了,他才說了一點。
而就是那次,他也隻說到他對于大地的懼怕,原始的雨,森林裡奇異的,看了使人害病的草木怒長,而在繁茂的綠葉之間卻是那些走在他前面的人的腐爛的屍身,也許就是他的朋友們的。
他的名字是穆旦,現在是一個軍隊裡的中校,而且主持着一張常常惹是非的報紙。
他已經有了二個集子,第三個快要出了,但這些日子
黃河以北一大塊土地尚待發掘。
模糊地聽見的隻有延安方面的一些詩人——在戰前就建立了聲譽的,如艾青和田間,曾試驗過一些新的形式,既非學院氣息,也不花花綠綠。
有人說這些形式大體是民歌的改造,常常還以秧歌作為穿插。
這些當然是錯誤的傳聞。
而傳聞也必須到此為止;我們回到那年青的昆明的一群。
這一群毫不有名。
他們的文章出現在很快就夭折的雜志上,有二三個人出了他們的第一個集子。
但是那些印在薄薄土紙上的小書從來就無法走遠,一直到今天,還是有運輸困難和郵局的限制。
隻有朋友們才承認它們的好處,在朋友們之間,偶然還可以看見一卷文稿在傳閱。
這些詩人們多少與國立西南聯大有關,聯大的屋頂是低的,學者們的外表褴褛,有些人形同流民,然而卻一直有着那點對于心智上事物的興奮。
在戰争的初期,圖書館比後來的更小,然而僅有的幾本書,尤其是從外國剛運來的珍寶似的新書,是用着一種無禮貌的饑餓吞下了的。
這些書現在大概還躺在昆明師範學院的書架上吧:最後,紙邊都卷如狗耳,到處都皺疊了,而且往往失去了封面。
但是這些聯大的年青詩人們并沒有白讀了他們的艾裡奧脫與奧登。
也許西方會出驚地感到它對于文化東方的無知,以及這無知的可恥,當我們告訴它,如何地帶着怎樣的狂熱,以怎樣夢寐的眼睛,有人在遙遠的中國讀着這二個詩人。
在許多下午,飲着普通的中國茶,置身于鄉下來的農民和小商人的嘈雜之中,這些年青作家迫切地熱烈讨論着技術的細節。
高聲的辯論有時伸入深夜;那時候,他們離開小茶館,而圍着校園一圈又一圈地激動地不知休止地走着。
但是對于他們,生活并不容易。
學生時代,他們活在微薄的政府公費上。
畢了業,作為大學和中學的低級教員,銀行小職員,科員,實習記者,或僅僅是一個遊蕩的閑人,他們同物價作着不斷的,灰心的抗争。
他們之中有人結婚,于是從頭就負債度日,他們洗衣,買菜、燒飯,同人還價,吵嘴,在市場上和房東之前受辱。
他們之間并未發展起一個排他的,貴族性的小團體。
他們陷在污泥之中,但是,總有那麼些次,當事情的重壓比較松了一下,當一年又轉到春天了,他們從日常瑣碎的折磨裡偷出時間和心思來——來寫。
戰争,自然不僅是物價。
也不僅是在城市裡躲警報,他們大多要更接近它一點。
二個參加了炮兵。
一個幫美國志願隊作戰,好幾個變成宣傳部的人員。
另外有人在滇緬公路的修築上曬過毒太陽,或将敵人從這路上打退。
但是最痛苦的經驗卻隻屬于一個人,那是一九四二年的緬甸撤退,他從事自殺性的殿後戰。
日本人窮追,他的馬倒了地,傳令兵死了,不知多少天,他給死去戰友的直瞪的眼睛追趕着,在熱帶的毒雨裡,他的腿腫了。
疲倦得從來沒有想到人能這樣疲倦,放逐在時間——幾乎還在空間——之外,胡康河谷的森林的陰暗和死寂一天比一天沉重了,更不能支持了,帶着一種緻命性的痢疾,讓螞蝗和大得可怕的蚊子咬着。
而在這一切之上,是叫人發瘋的饑餓。
他曾經一次斷糧到八日之久。
但是這個二十四歲的年青人,在五個月的失蹤之後,結果是拖了他的身體到達印度。
雖然他從此變了一個人,以後在印度三個月的休養裡又幾乎因饑餓之後的過飽而死去,這個瘦長的,外表脆弱的詩人卻有意想不到的堅韌,他活了下來,來說他的故事。
但是不!他并沒有說。
因為如果我的叙述洩露了一種虛假的英雄主義的壞趣味,他本人對于這一切淡漠而又随便,或者便連這樣也覺得不好意思。
隻有一次,被朋友們逼得沒有辦法了,他才說了一點。
而就是那次,他也隻說到他對于大地的懼怕,原始的雨,森林裡奇異的,看了使人害病的草木怒長,而在繁茂的綠葉之間卻是那些走在他前面的人的腐爛的屍身,也許就是他的朋友們的。
他的名字是穆旦,現在是一個軍隊裡的中校,而且主持着一張常常惹是非的報紙。
他已經有了二個集子,第三個快要出了,但這些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