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關燈
小
中
大
陶淵明《讀史述九章》是一組專詠司馬遷《史記》人物的四言韻文。
這些人物,有反對暴政,崇尚王道的,如伯夷、箕子;有忠君愛國、身遭不幸的,如屈原、賈誼;有肝膽相照,互為知己的,如鮑叔、管仲;有避世遠禍,隐逸田園的,如張長公等。
陶淵明通過對這些古代曆史人物的叙述與評論,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抒發了自己的懷抱,流露了他反對暴政、渴望清明政治的理想;當理想不能實現時,他選擇歸隐,表現了他不滿時局、獨立高标的價值取向。
第一章評述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隐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最終餓死西山的故事,頌揚他們堅貞超俗的品格。
此章,陶淵明盛贊伯夷與叔齊,在“天人革命”之際,不為利動,傲視功名富貴,反對以暴易暴,為追尋黃虞仁愛正義之道而不惜犧牲生命,其高風亮節不是世俗之人可及,且能激勵懦夫。
第二章評述箕子遭商纣王之囚,後周武王釋之而事周,過殷墟而傷之的故事,表現他的改朝換代之哀。
陶淵明借詠箕子,流露了深切的亡國之哀痛。
陶淵明也正處在一個“天人革命”之際,棄離而去,心猶不舍,留存下來,面對昏君衰國,卻又無可奈何,箕子佯狂,陶淵明唯有隐逸田園,飲酒讀書,結廬人境而心遠塵世了。
第三章評述管仲與鮑叔牙,贊美二人相互知心、親密無間的友情,以此慨歎人情淡薄。
陶淵明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獨,他渴望知音。
此章,陶淵明深切地流露了他對知音的渴望。
他感慨“知人未易,相知實難”,人們往往初交時淡而且美,深交則常因利益沖突而惡交,能像管仲與鮑叔這樣“相知”而“令名俱完”的實在難得。
第四章評述程嬰與公孫杵臼,頌揚他們士為知己者死的義舉。
陶淵明在《拟古九首》有“蘭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負。
多謝諸少年,相知不忠厚”之句,可見詩人對世間“相知不忠厚”的陋習是早有體會的,故而在此篇中再次贊揚趙朔、程嬰與公孫杵臼誓死不相違的知己情誼。
第五章評述孔子七十二弟子,贊揚他們高尚的人品道德。
在孔子七十二弟子中,陶淵明似乎更欣賞、偏愛志趣恬淡、崇尚自然的曾蒧,以及箪食瓢飲、向道好學的顔回。
“恸由才難,感為情牽。
”陶淵明與孔子一樣,哀恸人才難得,被情所牽,而似乎對能言善辯、善作生意的子貢頗有不屑。
“回也早夭,賜獨常年。
”顔回過早的夭亡,子貢則獨得長年。
從字面上看,陶淵明似乎在陳述顔回與子貢的壽命長短,而褒貶揚抑之情卻溢于言表,表現出了作者的志思志識,折射出了他的人格志趣。
第六章評述屈原和賈誼,二人皆“逢事多疑”而不被重用,此章頌揚他們的德業,對他們的遭遇表示感慨。
陶淵明是苦悶和孤獨的,他的“慨想黃虞”政治理想,他的悲痛國運衰微的愛國情懷,并不為朝廷所理解,在這樣忠奸不分、是非不明的強權政治下,陶淵明的一片赤誠忠義無人明白,于是,屈原和
這些人物,有反對暴政,崇尚王道的,如伯夷、箕子;有忠君愛國、身遭不幸的,如屈原、賈誼;有肝膽相照,互為知己的,如鮑叔、管仲;有避世遠禍,隐逸田園的,如張長公等。
陶淵明通過對這些古代曆史人物的叙述與評論,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抒發了自己的懷抱,流露了他反對暴政、渴望清明政治的理想;當理想不能實現時,他選擇歸隐,表現了他不滿時局、獨立高标的價值取向。
第一章評述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隐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最終餓死西山的故事,頌揚他們堅貞超俗的品格。
此章,陶淵明盛贊伯夷與叔齊,在“天人革命”之際,不為利動,傲視功名富貴,反對以暴易暴,為追尋黃虞仁愛正義之道而不惜犧牲生命,其高風亮節不是世俗之人可及,且能激勵懦夫。
第二章評述箕子遭商纣王之囚,後周武王釋之而事周,過殷墟而傷之的故事,表現他的改朝換代之哀。
陶淵明借詠箕子,流露了深切的亡國之哀痛。
陶淵明也正處在一個“天人革命”之際,棄離而去,心猶不舍,留存下來,面對昏君衰國,卻又無可奈何,箕子佯狂,陶淵明唯有隐逸田園,飲酒讀書,結廬人境而心遠塵世了。
第三章評述管仲與鮑叔牙,贊美二人相互知心、親密無間的友情,以此慨歎人情淡薄。
陶淵明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獨,他渴望知音。
此章,陶淵明深切地流露了他對知音的渴望。
他感慨“知人未易,相知實難”,人們往往初交時淡而且美,深交則常因利益沖突而惡交,能像管仲與鮑叔這樣“相知”而“令名俱完”的實在難得。
第四章評述程嬰與公孫杵臼,頌揚他們士為知己者死的義舉。
陶淵明在《拟古九首》有“蘭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負。
多謝諸少年,相知不忠厚”之句,可見詩人對世間“相知不忠厚”的陋習是早有體會的,故而在此篇中再次贊揚趙朔、程嬰與公孫杵臼誓死不相違的知己情誼。
第五章評述孔子七十二弟子,贊揚他們高尚的人品道德。
在孔子七十二弟子中,陶淵明似乎更欣賞、偏愛志趣恬淡、崇尚自然的曾蒧,以及箪食瓢飲、向道好學的顔回。
“恸由才難,感為情牽。
”陶淵明與孔子一樣,哀恸人才難得,被情所牽,而似乎對能言善辯、善作生意的子貢頗有不屑。
“回也早夭,賜獨常年。
”顔回過早的夭亡,子貢則獨得長年。
從字面上看,陶淵明似乎在陳述顔回與子貢的壽命長短,而褒貶揚抑之情卻溢于言表,表現出了作者的志思志識,折射出了他的人格志趣。
第六章評述屈原和賈誼,二人皆“逢事多疑”而不被重用,此章頌揚他們的德業,對他們的遭遇表示感慨。
陶淵明是苦悶和孤獨的,他的“慨想黃虞”政治理想,他的悲痛國運衰微的愛國情懷,并不為朝廷所理解,在這樣忠奸不分、是非不明的強權政治下,陶淵明的一片赤誠忠義無人明白,于是,屈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