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關燈
小
中
大
賈誼成為陶淵明自我信仰的精神支柱。
陶淵明作《屈賈》流露着了個人的無限身世之慨。
屈原、賈誼品性高潔,身為臣子,心憂朝廷,以國家興亡為己任,渴望如稷契般受到君王的重用和信任。
可歎的是兩人生不逢時,橫遭妒忌和猜疑,失去君王的寵信,兩人内心的苦悶和彷徨無人明白,唯有通過詩文來告白,然而,他們終于在孤獨與寂寞、憂郁與苦悶中消逝了他們的生命。
陶淵明雖不曾像屈原、賈誼那樣有機會發揮他的政治才幹,但他引屈原、賈誼為知己,深切同情他們不幸的遭遇,也悲鳴自己雖“進德修業”、才高質潔卻沉淪下僚不為時用。
第七章評述韓非子,感歎其“君子失時,白首抱關”的可悲命運。
對韓非的遭遇,陶淵明深表同情,他認為韓非是一個悲劇人物,如豐狐因皮毛美麗而受害一樣,韓非因其有辯才而招禍,有才反倒害了他。
從韓非的遭遇中,陶淵明明白無用是一個人最大的幸事。
這也就是陶淵明在經過内心的矛盾沖突後歸于平淡,遠離世俗社會,走向田園的原因所在。
第八章評述西漢初魯地的兩位儒生不與叔孫通“弟子共起朝儀”“的行為,贊美他們的耿介孤高的品德。
在陶淵明的眼裡,魯二儒可愛至極。
魯二儒的可愛在于持守古道,迂敖執着。
在執政者看來,念書的儒生很難和他們共謀進取的事,卻可以和他們保守成業。
然而,魯二儒不忍心做不合乎古道的事,所以不肯在“德不百年”之時而順從叔孫通的征召去制訂朝廷的禮儀官制,可謂迂敖執着,用叔孫通的話來說就是“不懂得時勢的變遷”“真是鄙陋的書生”。
魯二儒的可愛在于孤高不俗,特立獨行。
他們鄙視趨炎附勢,鄙夷小人得志,認為叔孫通之所以能侍奉了近十位君主,都是他當面曲意奉承人家,才得到了親近和尊貴。
對于送上門的“征召”,“逝然不顧”,認為是“污我詩書”,甯可“被褐幽居”。
第九章評述終身不仕的張長公,頌揚他”斂辔朅來,獨養其志“的高潔品性。
陶淵明曾在《扇上畫贊》曰:“張生一仕,曾以事還。
顧我不能,高謝人間。
”盛贊張長公品格高遠,不同流俗,與世俗格格不入而解甲歸田,過着遠離塵世的隐逸生活,悠然自在。
陶淵明在仕與隐之間徘徊猶豫,但最終堅定歸隐,不再出仕,可以說,張長公是最終堅定他歸隐決心的古代隐士之一,也是最終使陶淵明矢志不渝隐逸田園的楷模之一。
這九章的人物,一方面依曆史先後順序而排列,一方面又體現着意義的組合:夷齊、箕子是易代時的節操,管鮑、程杵是義交的楷模,七十二弟子是士人的先賢,屈賈、韓非是士不遇、甚至喪生的前鑒,魯二儒、張長公是堅貞養志以隐居者。
讀史明今,讀人明己,詠史明志,贊人明心。
陶淵明就是在這樣不斷地閱讀和詠贊《史記》傳記的人物中,不斷地認識自己,不斷地反省自己,不斷地堅定自己,不斷地表明自己,不斷地升華自己。
陶淵明作《屈賈》流露着了個人的無限身世之慨。
屈原、賈誼品性高潔,身為臣子,心憂朝廷,以國家興亡為己任,渴望如稷契般受到君王的重用和信任。
可歎的是兩人生不逢時,橫遭妒忌和猜疑,失去君王的寵信,兩人内心的苦悶和彷徨無人明白,唯有通過詩文來告白,然而,他們終于在孤獨與寂寞、憂郁與苦悶中消逝了他們的生命。
陶淵明雖不曾像屈原、賈誼那樣有機會發揮他的政治才幹,但他引屈原、賈誼為知己,深切同情他們不幸的遭遇,也悲鳴自己雖“進德修業”、才高質潔卻沉淪下僚不為時用。
第七章評述韓非子,感歎其“君子失時,白首抱關”的可悲命運。
對韓非的遭遇,陶淵明深表同情,他認為韓非是一個悲劇人物,如豐狐因皮毛美麗而受害一樣,韓非因其有辯才而招禍,有才反倒害了他。
從韓非的遭遇中,陶淵明明白無用是一個人最大的幸事。
這也就是陶淵明在經過内心的矛盾沖突後歸于平淡,遠離世俗社會,走向田園的原因所在。
第八章評述西漢初魯地的兩位儒生不與叔孫通“弟子共起朝儀”“的行為,贊美他們的耿介孤高的品德。
在陶淵明的眼裡,魯二儒可愛至極。
魯二儒的可愛在于持守古道,迂敖執着。
在執政者看來,念書的儒生很難和他們共謀進取的事,卻可以和他們保守成業。
然而,魯二儒不忍心做不合乎古道的事,所以不肯在“德不百年”之時而順從叔孫通的征召去制訂朝廷的禮儀官制,可謂迂敖執着,用叔孫通的話來說就是“不懂得時勢的變遷”“真是鄙陋的書生”。
魯二儒的可愛在于孤高不俗,特立獨行。
他們鄙視趨炎附勢,鄙夷小人得志,認為叔孫通之所以能侍奉了近十位君主,都是他當面曲意奉承人家,才得到了親近和尊貴。
對于送上門的“征召”,“逝然不顧”,認為是“污我詩書”,甯可“被褐幽居”。
第九章評述終身不仕的張長公,頌揚他”斂辔朅來,獨養其志“的高潔品性。
陶淵明曾在《扇上畫贊》曰:“張生一仕,曾以事還。
顧我不能,高謝人間。
”盛贊張長公品格高遠,不同流俗,與世俗格格不入而解甲歸田,過着遠離塵世的隐逸生活,悠然自在。
陶淵明在仕與隐之間徘徊猶豫,但最終堅定歸隐,不再出仕,可以說,張長公是最終堅定他歸隐決心的古代隐士之一,也是最終使陶淵明矢志不渝隐逸田園的楷模之一。
這九章的人物,一方面依曆史先後順序而排列,一方面又體現着意義的組合:夷齊、箕子是易代時的節操,管鮑、程杵是義交的楷模,七十二弟子是士人的先賢,屈賈、韓非是士不遇、甚至喪生的前鑒,魯二儒、張長公是堅貞養志以隐居者。
讀史明今,讀人明己,詠史明志,贊人明心。
陶淵明就是在這樣不斷地閱讀和詠贊《史記》傳記的人物中,不斷地認識自己,不斷地反省自己,不斷地堅定自己,不斷地表明自己,不斷地升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