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共一百十九首
年 嘉泰二年壬戌至開禧三年丁卯
歲 六十三至六十八
地 會稽 京口 瓢泉
臨江仙
壬戌歲生日書懷
六十三年無限事,從頭悔恨難追。
已知六十二年非。
隻應今日是,後日又尋思。
少是多非唯有酒,何須過後方知。
從今休似去年時。
病中留客飲,醉裡和人詩。
【啟勳案】 此詞題有“壬戌”二字,而不見于四卷本。
先生自福州歸來以後,優遊于泉石間者,于茲八年。
為平生家居最長之時期。
此八年中,最初一年居上饒,餘七年則居鉛山。
翌年癸亥起任浙帥。
從此又浮沉宦海者三年。
至六十七歲丙寅,複居鉛山,卒于丁卯。
丁集無此詞,而會稽、京口諸作亦不一見,可證四卷本乃截上于辛酉。
又辛酉生日之《柳梢青》不載于丁集,而載于丙集,又可證丙、丁兩集乃同時先後出。
想因自乙集以後,先生閑居八年,作品甚多,且又兼輯甲、乙二集之所遺,若載以一卷,則篇幅未免與甲、乙二集太相懸,乃分裝兩卷,合為甲、乙、丙、乙四集。
此丙、丁兩集之次序所以獨淩亂也。
漢宮春 會稽秋風亭觀雨 亭上秋風,記去年袅袅,曾到吾廬。
山河舉目雖異,風景非殊。
功成者去,覺團扇、便與人疏。
吹不斷,斜陽依舊,茫茫禹迹都無。
千古茂陵詞在,甚風流章句,解拟相如。
隻今木落江冷,眇眇愁餘。
故人書報,莫因循、忘卻莼鲈。
誰念我,新涼燈火,一編太史公書。
【校】 “茂陵”,《曆代詩餘》“陵”作“林”。
“詞在”,《曆代詩餘》“詞”作“猶”。
【飲冰室考證】 以下四首皆嘉泰辛酉至甲子數年中作。
【啟勳案】 此詞作于癸亥,正先生帥越時。
丘宗卿有次韻一首,題為“和辛幼安秋風亭韻,癸亥中秋前二日”:“聞說瓢泉,占煙霏空翠,中着精廬。
旁連吹台燕榭,人境清殊。
猶疑未足,稱主人、胸次恢疏。
天自與,相攸佳處,除今禹會應無。
選勝卧龍東畔,望蓬萊堆起,岩壑屏如。
秋風夜涼弄笛,明月邀予。
三英笑粲,更吳天、不隔莼鲈。
新度曲,銀鈎照眼,争看阿素工書。
”姜白石亦有和章,題“次韻稼軒”雲,曰:“歸欤,縱垂天曳曳,終反衡廬。
揚州十年一夢,俯仰差殊。
秦碑越殿,悔舊遊、作計全疏。
分付與,高懷老尹,管弦絲竹甯無。
知公愛山入剡,若南尋李白,問訊何如。
年年雁飛波上,愁亦關予。
臨臯領客,向月邊、攜酒攜鲈。
今但借,秋風一榻,公歌我亦能書。
”張功甫有和章,題“稼軒帥浙東,作秋風亭成,以長短句寄餘,欲和久之。
偶霜晴,小樓登眺,因次來韻代書奉酬”:“城畔芙蓉,愛吹晴映水,光照圍廬。
清霜乍雕岸柳,風景偏殊。
登樓念遠,望越山、青補林疏。
人正在,秋風亭上,高情遠解知無。
江南久無豪氣,看規恢意慨,當代誰如。
乾坤盡歸妙用,何處非餘。
騎鲸浪海,更那須、采菊思驢。
應會得,文章事業,從來不在詩書”。
讀張功甫詞題及丘宗卿和章,乃知秋風亭為先生帥浙時手創。
功甫名,秦川人。
先生到處建築,亦其特性。
到滁州建奠枕樓、繁雒館,到會稽又建秋風亭。
以下和韻二首自是同時作。
(癸亥) 【啟勳案】 伯兄著《稼軒先生年譜》,至慶元庚申而止。
此一首之考證,乃批于信州本之眉。
又 答李兼善提舉和章 心似孤僧,更茂林修竹,山上精廬。
維摩定自非病,誰遣文殊。
白頭自昔,歎相逢、語密情疏。
傾蓋處,論心一語,隻今還有公無。
最喜陽春妙句,被西風吹堕,金玉铿如。
夜來歸夢江上,父老歡餘。
荻花深處,喚兒童、吹火烹鲈。
歸去也,絕交何必,更修山巨源書。
【校】 “自昔”,《曆代詩餘》“昔”作“惜”。
又 答吳子似總幹和章 達則青雲,便玉堂金馬,窮則茅廬。
逍遙小大自适,鵬,何殊。
君如星鬥,燦中天、密密疏疏。
荒草外,自憐螢火,清光暫有還無。
千古季鷹猶在,向松江道我,問訊何如。
白頭愛山下去,翁定嗔餘。
人生謾爾,豈食魚、必之鲈。
還自笑,君詩頓覺,胸中萬卷藏書。
【校】 “頓覺”,《曆代詩餘》“頓”作“頻”。
又 會稽蓬萊閣懷古 秦望山頭,看亂雲急雨,倒立江湖。
不知雲者為雨,雨者雲乎。
長空萬裡,被西風、變滅須臾。
回首聽,月明天籁,人間萬竅号呼。
誰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蘇。
至今故國人望,一舸歸欤。
歲雲暮矣,問何不、鼓瑟吹竽。
君不見,王亭謝館,冷煙寒樹啼烏。
【啟勳案】 此詞姜白石有和章,題“次韻稼軒蓬萊閣”:“一顧傾吳,苎蘿人不見,煙杳重湖。
當時事如對弈,此亦天乎。
大夫仙去,笑人間、千古須臾。
有倦客,扁舟夜泛,猶疑水鳥相呼。
秦山對樓自綠,怕越王故壘,時下樵蘇。
隻今倚闌一笑,然則非欤。
小叢解唱,倩松風、為我吹竽。
更坐待,千岩月落,城頭渺渺啼烏”。
案:《元和郡縣志》:“浙東觀察使治越州。
秦會稽郡,漢順帝時浙江東西分吳越。
隋改越州。
”《名勝志》:“南渡後,始改名紹興府。
”又:“蓬萊閣在州治設廳之後,吳越錢王所建。
”《舊記》雲:“蓬萊山正偶會稽。
”王象之《輿地紀勝》:“紹興郡治在卧龍山上。
蓬萊閣在郡設廳後,取元微之‘我是玉皇香案吏,谪居猶得近蓬萊’句也。
”《讀史方輿紀要》:“秦望山在江陰縣西南二十七裡。
本名峨耳山。
秦始皇常登此山四望,因名。
”又:“秦望山屬仁和縣,在杭州府西南十裡。
”《輿地志》:“秦始皇東遊,登山瞻望,欲渡會稽。
因名。
”(癸亥) 上西平 會稽秋風亭觀雪 九衢中,杯逐馬,帶随車。
問誰解、愛惜瓊華。
何如竹外,靜聽窣窣蟹行沙。
自憐是海山頭,種玉人家。
紛如鬥,嬌如舞,才整整,又斜斜。
要圖畫、還我漁蓑。
凍冷應笑,羔兒無分謾煎茶。
起來極目,向彌茫、數盡歸鴉。
【啟勳案】 前四首《漢宮春》有丘宗卿和韻,知是嘉泰三年癸亥作。
《上西平》一首,疑亦本年作。
案丘宗卿名',江陰軍人。
隆興元年進士。
姜白石名夔,字堯章,鄱陽人。
流寓吳興。
故嘉泰初先生帥越時,得以常相酬唱。
案:甯宗嘉泰三年癸亥,先生六十四歲。
滿江紅 紫陌飛塵,望十裡、雕鞍繡毂。
春未老、已驚台榭,瘦紅肥綠。
睡雨海棠猶倚醉,舞風楊柳難成曲。
問流莺、能說故園無,曾相熟。
岩泉上,飛凫浴。
巢林下,栖禽宿。
恨荼?開晚,謾翻船玉。
蓮社豈堪談昨夢,蘭亭何處尋遺墨。
但羁懷、空自倚秋千,無心蹴。
【校】 “船玉”,《曆代詩餘》“船”作“紅”。
【啟勳案】 此詞無題,亦不見于四卷本。
以伯兄考證之原則例之,當是壬戌以後作。
雖則“蘭亭”二字如此用法,未能即據為會稽作,但此詞乃他鄉作客而非家居,玩文自知。
壬戌以後,先生宦遊在外者,唯會稽與京口兩地。
此詞寫山水明秀,絕非京口。
因以附于癸亥。
蓮社似亦先生同人,鉛山宴會地南澗、介庵諸人集中常道之。
又案:先生帥浙東之年月,據辛敬甫所編之《年譜》,謂在慶元四年戊午。
據《朝野雜記》及《續通鑒》,則皆雲在嘉泰三年癸亥冬。
以餘所考,言戊午者實失之太早,言癸亥冬者亦失之太遲。
丘宗卿所和秋風亭觀雨之《漢宮春》詞,既題作“癸亥中秋前二日”雲雲,則先生之到浙東,最遲亦在中秋前。
其必非癸亥冬,明矣。
此所謂鐵闆證據,不容疑問者也。
至于言戊午者之必失之太早,則以戊、己、庚、辛、壬諸年之作品,乃在鉛山,而非會稽,證據甚多。
即“壬戌歲生日書懷”之《臨江仙》,詞意亦似仍在家中。
則戊午之說,其必為太早無疑矣。
鹧鸪天 東陽道中 撲面征塵去路遙。
香篝漸覺水沉銷。
山無重數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嬌。
人曆曆,馬蕭蕭。
旌旗又過小紅橋。
愁邊剩有相思句,搖斷吟鞭碧玉稍。
【校】 題,信州本無。
《花庵》作“東陽道中”。
【啟勳案】 此詞不見于四卷本。
信州十二卷本有之而無題。
《花庵》題作“東陽道中”,今從之。
東陽縣乃浙江金華府屬,知是嘉泰三年癸亥帥浙時作。
讀“旌旗又過小紅橋”之句,頗似安撫使赴任。
若遊覽湖山,未必以旌旗開道也。
《讀史方輿紀要》:“東陽縣在金華府東百三十裡。
在漢名烏傷縣。
唐初為義烏縣,垂拱二年析置東陽縣。
五代梁開平四年,錢奏改東場。
宋鹹平二年複名東陽。
” 又 和陳提幹 剪燭西窗夜未闌。
酒豪詩興兩聯綿。
香噴瑞獸金三尺,人插雲梳玉一彎。
傾笑語,捷飛泉。
觥籌到手莫留連。
明朝再作東陽約,肯把鸾膠續斷弦。
【啟勳案】 此詞見《補遺》。
因有“明朝再作東陽約”之句,當是浙中作。
姑彙附于此。
漁家傲 湖州幕官作舫室 風月小齋模畫舫。
綠窗朱戶江湖樣。
酒是短桡歌是槳。
和情放。
醉鄉穩到無風浪。
自有拍浮千斛釀。
從教日日蒲桃漲。
門外獨醒人也訪。
同俯仰。
賞心卻在鸱夷上。
【飲冰室考證】 先生與湖州關系極薄。
【啟勳案】 右之考證,見于《補遺》本調之趺。
此詞見《補遺》,無年月可考。
姑以附于浙江諸詞之後。
已知六十二年非。
隻應今日是,後日又尋思。
少是多非唯有酒,何須過後方知。
從今休似去年時。
病中留客飲,醉裡和人詩。
【啟勳案】 此詞題有“壬戌”二字,而不見于四卷本。
先生自福州歸來以後,優遊于泉石間者,于茲八年。
為平生家居最長之時期。
此八年中,最初一年居上饒,餘七年則居鉛山。
翌年癸亥起任浙帥。
從此又浮沉宦海者三年。
至六十七歲丙寅,複居鉛山,卒于丁卯。
丁集無此詞,而會稽、京口諸作亦不一見,可證四卷本乃截上于辛酉。
又辛酉生日之《柳梢青》不載于丁集,而載于丙集,又可證丙、丁兩集乃同時先後出。
想因自乙集以後,先生閑居八年,作品甚多,且又兼輯甲、乙二集之所遺,若載以一卷,則篇幅未免與甲、乙二集太相懸,乃分裝兩卷,合為甲、乙、丙、乙四集。
此丙、丁兩集之次序所以獨淩亂也。
漢宮春 會稽秋風亭觀雨 亭上秋風,記去年袅袅,曾到吾廬。
山河舉目雖異,風景非殊。
功成者去,覺團扇、便與人疏。
吹不斷,斜陽依舊,茫茫禹迹都無。
千古茂陵詞在,甚風流章句,解拟相如。
隻今木落江冷,眇眇愁餘。
故人書報,莫因循、忘卻莼鲈。
誰念我,新涼燈火,一編太史公書。
【校】 “茂陵”,《曆代詩餘》“陵”作“林”。
“詞在”,《曆代詩餘》“詞”作“猶”。
【飲冰室考證】 以下四首皆嘉泰辛酉至甲子數年中作。
【啟勳案】 此詞作于癸亥,正先生帥越時。
丘宗卿有次韻一首,題為“和辛幼安秋風亭韻,癸亥中秋前二日”:“聞說瓢泉,占煙霏空翠,中着精廬。
旁連吹台燕榭,人境清殊。
猶疑未足,稱主人、胸次恢疏。
天自與,相攸佳處,除今禹會應無。
選勝卧龍東畔,望蓬萊堆起,岩壑屏如。
秋風夜涼弄笛,明月邀予。
三英笑粲,更吳天、不隔莼鲈。
新度曲,銀鈎照眼,争看阿素工書。
”姜白石亦有和章,題“次韻稼軒”雲,曰:“歸欤,縱垂天曳曳,終反衡廬。
揚州十年一夢,俯仰差殊。
秦碑越殿,悔舊遊、作計全疏。
分付與,高懷老尹,管弦絲竹甯無。
知公愛山入剡,若南尋李白,問訊何如。
年年雁飛波上,愁亦關予。
臨臯領客,向月邊、攜酒攜鲈。
今但借,秋風一榻,公歌我亦能書。
”張功甫有和章,題“稼軒帥浙東,作秋風亭成,以長短句寄餘,欲和久之。
偶霜晴,小樓登眺,因次來韻代書奉酬”:“城畔芙蓉,愛吹晴映水,光照圍廬。
清霜乍雕岸柳,風景偏殊。
登樓念遠,望越山、青補林疏。
人正在,秋風亭上,高情遠解知無。
江南久無豪氣,看規恢意慨,當代誰如。
乾坤盡歸妙用,何處非餘。
騎鲸浪海,更那須、采菊思驢。
應會得,文章事業,從來不在詩書”。
讀張功甫詞題及丘宗卿和章,乃知秋風亭為先生帥浙時手創。
功甫名,秦川人。
先生到處建築,亦其特性。
到滁州建奠枕樓、繁雒館,到會稽又建秋風亭。
以下和韻二首自是同時作。
(癸亥) 【啟勳案】 伯兄著《稼軒先生年譜》,至慶元庚申而止。
此一首之考證,乃批于信州本之眉。
又 答李兼善提舉和章 心似孤僧,更茂林修竹,山上精廬。
維摩定自非病,誰遣文殊。
白頭自昔,歎相逢、語密情疏。
傾蓋處,論心一語,隻今還有公無。
最喜陽春妙句,被西風吹堕,金玉铿如。
夜來歸夢江上,父老歡餘。
荻花深處,喚兒童、吹火烹鲈。
歸去也,絕交何必,更修山巨源書。
【校】 “自昔”,《曆代詩餘》“昔”作“惜”。
又 答吳子似總幹和章 達則青雲,便玉堂金馬,窮則茅廬。
逍遙小大自适,鵬,何殊。
君如星鬥,燦中天、密密疏疏。
荒草外,自憐螢火,清光暫有還無。
千古季鷹猶在,向松江道我,問訊何如。
白頭愛山下去,翁定嗔餘。
人生謾爾,豈食魚、必之鲈。
還自笑,君詩頓覺,胸中萬卷藏書。
【校】 “頓覺”,《曆代詩餘》“頓”作“頻”。
又 會稽蓬萊閣懷古 秦望山頭,看亂雲急雨,倒立江湖。
不知雲者為雨,雨者雲乎。
長空萬裡,被西風、變滅須臾。
回首聽,月明天籁,人間萬竅号呼。
誰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蘇。
至今故國人望,一舸歸欤。
歲雲暮矣,問何不、鼓瑟吹竽。
君不見,王亭謝館,冷煙寒樹啼烏。
【啟勳案】 此詞姜白石有和章,題“次韻稼軒蓬萊閣”:“一顧傾吳,苎蘿人不見,煙杳重湖。
當時事如對弈,此亦天乎。
大夫仙去,笑人間、千古須臾。
有倦客,扁舟夜泛,猶疑水鳥相呼。
秦山對樓自綠,怕越王故壘,時下樵蘇。
隻今倚闌一笑,然則非欤。
小叢解唱,倩松風、為我吹竽。
更坐待,千岩月落,城頭渺渺啼烏”。
案:《元和郡縣志》:“浙東觀察使治越州。
秦會稽郡,漢順帝時浙江東西分吳越。
隋改越州。
”《名勝志》:“南渡後,始改名紹興府。
”又:“蓬萊閣在州治設廳之後,吳越錢王所建。
”《舊記》雲:“蓬萊山正偶會稽。
”王象之《輿地紀勝》:“紹興郡治在卧龍山上。
蓬萊閣在郡設廳後,取元微之‘我是玉皇香案吏,谪居猶得近蓬萊’句也。
”《讀史方輿紀要》:“秦望山在江陰縣西南二十七裡。
本名峨耳山。
秦始皇常登此山四望,因名。
”又:“秦望山屬仁和縣,在杭州府西南十裡。
”《輿地志》:“秦始皇東遊,登山瞻望,欲渡會稽。
因名。
”(癸亥) 上西平 會稽秋風亭觀雪 九衢中,杯逐馬,帶随車。
問誰解、愛惜瓊華。
何如竹外,靜聽窣窣蟹行沙。
自憐是海山頭,種玉人家。
紛如鬥,嬌如舞,才整整,又斜斜。
要圖畫、還我漁蓑。
凍冷應笑,羔兒無分謾煎茶。
起來極目,向彌茫、數盡歸鴉。
【啟勳案】 前四首《漢宮春》有丘宗卿和韻,知是嘉泰三年癸亥作。
《上西平》一首,疑亦本年作。
案丘宗卿名',江陰軍人。
隆興元年進士。
姜白石名夔,字堯章,鄱陽人。
流寓吳興。
故嘉泰初先生帥越時,得以常相酬唱。
案:甯宗嘉泰三年癸亥,先生六十四歲。
滿江紅 紫陌飛塵,望十裡、雕鞍繡毂。
春未老、已驚台榭,瘦紅肥綠。
睡雨海棠猶倚醉,舞風楊柳難成曲。
問流莺、能說故園無,曾相熟。
岩泉上,飛凫浴。
巢林下,栖禽宿。
恨荼?開晚,謾翻船玉。
蓮社豈堪談昨夢,蘭亭何處尋遺墨。
但羁懷、空自倚秋千,無心蹴。
【校】 “船玉”,《曆代詩餘》“船”作“紅”。
【啟勳案】 此詞無題,亦不見于四卷本。
以伯兄考證之原則例之,當是壬戌以後作。
雖則“蘭亭”二字如此用法,未能即據為會稽作,但此詞乃他鄉作客而非家居,玩文自知。
壬戌以後,先生宦遊在外者,唯會稽與京口兩地。
此詞寫山水明秀,絕非京口。
因以附于癸亥。
蓮社似亦先生同人,鉛山宴會地南澗、介庵諸人集中常道之。
又案:先生帥浙東之年月,據辛敬甫所編之《年譜》,謂在慶元四年戊午。
據《朝野雜記》及《續通鑒》,則皆雲在嘉泰三年癸亥冬。
以餘所考,言戊午者實失之太早,言癸亥冬者亦失之太遲。
丘宗卿所和秋風亭觀雨之《漢宮春》詞,既題作“癸亥中秋前二日”雲雲,則先生之到浙東,最遲亦在中秋前。
其必非癸亥冬,明矣。
此所謂鐵闆證據,不容疑問者也。
至于言戊午者之必失之太早,則以戊、己、庚、辛、壬諸年之作品,乃在鉛山,而非會稽,證據甚多。
即“壬戌歲生日書懷”之《臨江仙》,詞意亦似仍在家中。
則戊午之說,其必為太早無疑矣。
鹧鸪天 東陽道中 撲面征塵去路遙。
香篝漸覺水沉銷。
山無重數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嬌。
人曆曆,馬蕭蕭。
旌旗又過小紅橋。
愁邊剩有相思句,搖斷吟鞭碧玉稍。
【校】 題,信州本無。
《花庵》作“東陽道中”。
【啟勳案】 此詞不見于四卷本。
信州十二卷本有之而無題。
《花庵》題作“東陽道中”,今從之。
東陽縣乃浙江金華府屬,知是嘉泰三年癸亥帥浙時作。
讀“旌旗又過小紅橋”之句,頗似安撫使赴任。
若遊覽湖山,未必以旌旗開道也。
《讀史方輿紀要》:“東陽縣在金華府東百三十裡。
在漢名烏傷縣。
唐初為義烏縣,垂拱二年析置東陽縣。
五代梁開平四年,錢奏改東場。
宋鹹平二年複名東陽。
” 又 和陳提幹 剪燭西窗夜未闌。
酒豪詩興兩聯綿。
香噴瑞獸金三尺,人插雲梳玉一彎。
傾笑語,捷飛泉。
觥籌到手莫留連。
明朝再作東陽約,肯把鸾膠續斷弦。
【啟勳案】 此詞見《補遺》。
因有“明朝再作東陽約”之句,當是浙中作。
姑彙附于此。
漁家傲 湖州幕官作舫室 風月小齋模畫舫。
綠窗朱戶江湖樣。
酒是短桡歌是槳。
和情放。
醉鄉穩到無風浪。
自有拍浮千斛釀。
從教日日蒲桃漲。
門外獨醒人也訪。
同俯仰。
賞心卻在鸱夷上。
【飲冰室考證】 先生與湖州關系極薄。
【啟勳案】 右之考證,見于《補遺》本調之趺。
此詞見《補遺》,無年月可考。
姑以附于浙江諸詞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