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校】 “可堪”,《曆代詩餘》“堪”作“憐”。

     【飲冰室考證】 紹興三十二年,公知忠義軍常書記,奉表歸朝。

    嘉泰四年,公知鎮江府。

    相距恰四十三年。

    别本“烽火”或作“燈火”,非。

    此句正言歸朝時出入烽火中耳。

     【啟勳案】 右之考證,乃伯兄批于信州本本阕之眉。

    《宋史》本傳:“紹興三十二年,耿京遣将賈端與棄疾奉表來歸。

    高宗召見,授承務郎。

    即以京知東平府節度使。

    ”先生北還複命,行至海州,聞張安國已殺耿京,降金。

    乃徑趨金營,即衆中縛安國以歸,獻俘行在。

    斬安國于市。

    嘉泰四年,先生在浙東帥任召見。

    力言金必内亂,請朝庭備戰。

    上嘉許,尋差知鎮江府。

     案:此詞白石有和章,題曰“北固亭次稼軒韻”:“雲隔迷樓,苔封很石,人向何處。

    數騎秋煙,一篙寒汐,千古空來去。

    使君心在,蒼厓綠嶂,苦被北門留住。

    有尊中、酒差可飲,大旗盡繡熊虎。

     前身諸葛,來遊此地,數語便酬三顧。

    樓外冥冥,江臯隐隐,認得征西路。

    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長淮金鼓。

    問當時、依依種柳,至今在否。

    ”白石此詞,乃追寫先生四十三年前之英姿。

     案:甯宗嘉泰四年甲子,先生六十五歲。

     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

    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

    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

    曹劉。

    生子當如孫仲謀。

     瑞鹧鸪 京口有懷山中故人 暮年不賦短長詞。

    和得淵明數首詩。

    君自不歸歸甚易,今猶未足足何時。

     偷閑定向山中老,此意須教鶴輩知。

    聞道隻今秋水上,故人曾榜北山移。

     【啟勳案】 此詞韓南澗有和章,題“辛鎮江有長短句,因韻偶成,愧非禹步爾”:“南蘭陵郡鹧鸪詞。

    底用登臨更賦詩。

    貴不能淫非一日,老當益壯未多時。

     人間天上風雲會,眼底眉前歲月知。

    隻有海門橫北固,宦情随牒想推移。

    ”先生守京口隻此一年,南澗題為“辛鎮江”,自是此時作。

     又 京口病中起登連滄觀偶成 聲名少日畏人知。

    老去行藏與願違。

    山草舊曾呼遠志,故人今有寄當歸。

     何人可覓安心法,有客來觀杜德機。

    卻笑使君那得似,清江萬頃白鷗飛。

     【啟勳案】 《輿地紀勝》:“連滄觀在鎮江府治。

    乃一郡之絕勝處。

    ”先生以嘉泰四年自浙帥任召見,尋差知鎮江府。

    渡江獻俘之舊遊重認,而規複神州之壯志已無可酬之希望,故《瑞鹧鸪》兩首倍覺闌珊。

     又 膠膠擾擾幾時休。

    一出山來不自由。

    秋水觀中山月夜,停雲堂下菊花秋。

     随緣道理應須會,過分功名莫強求。

    先去聲。

    自一身愁不了,那堪愁上更添愁。

     【啟勳案】 秋水觀、停雲堂皆先生瓢泉宅中之庭院。

    此詞似亦與前首同時作。

    到此追懷往事,受極大刺激,宦情闌珊,覺此次出山之非計,而想念鉛山故居也。

     生查子 題京口郡治塵表亭 悠悠萬世功,當年苦。

    魚自入深淵,人自居平土。

     紅日又西沉,白浪長東去。

    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

     【啟勳案】 此亦當是甲子作。

    《讀史方輿紀要》:“京口屬秦會稽郡。

    漢因之。

    三國時孫權自吳徙都于丹徒,故有京口之名。

    自晉至隋,京口常為重鎮。

    隋初廢為延陵縣,開皇十五年置潤州,旋廢。

    唐武德三年複之。

    開寶八年改軍名曰鎮江。

    政和三年升鎮江府。

    ”又:“北固山在城北一裡,下臨長江,三面濱水,回嶺鬥絕,勢最險固。

    蔡谟起樓其上,以貯軍實。

    謝安複營葺之,即所謂北固樓,亦曰北固亭。

    大同十年武帝改名。

    北固有甘露寺,據山之麓,乃三國時吳甘露中所建也。

    ” 瑞鹧鸪 乙醜奉祠歸,舟次餘幹賦 江頭日日打頭風。

    憔悴歸來邴曼容。

    鄭賈正應求死鼠,葉公豈是好真龍。

     孰居無事陪犀首,未辦求封遇萬松。

    卻笑千年曹孟德,夢中相對也龍鐘。

     【啟勳案】 《讀史方輿紀要》:“餘幹縣在饒州南百二十裡。

    春秋時為越西境,所謂幹越也。

    漢為餘汗縣。

    劉宋改汗為幹。

    隋平陳,縣屬饒州。

    ” 玉樓春 乙醜京口奉祠西歸,将至仙人矶 江頭一帶斜陽樹。

    總是六朝人住處。

    悠悠興廢不關心,唯有沙洲雙白鹭。

     仙人矶下多風雨。

    好卸征帆留不住。

    直須抖擻盡塵埃,卻趁新涼秋水去。

     【啟勳案】 辛敬甫《稼軒先生年譜》:“開禧元年乙醜,先生在鎮江任。

    坐謬舉,降朝散大夫。

    按《桯史》,先生守南徐,即以是年去。

    又按《洺水集》,乙醜先生免歸,有《玉樓春》《滿鹧鸪》詞。

    ” 案:先生之政治生涯,即以此年為結束矣。

    《宋史》本傳雖有翌年“進龍圖閣、知江陵府,令赴行在奏事,試兵部侍郎”事,但辭未就。

    《玉樓春》詞之結句“卻趁新涼秋水去”,亦可證,秋水觀乃瓢泉宅中之一院落也。

    仙人矶,亦名三山矶,距采石矶不遠。

    陳堯佐嘗泊舟矶下,一老叟告之曰:明日之午有大風,宜避之。

    至時果然,行舟盡覆。

    故名。

     案:甯宗開禧元年乙醜,先生六十六歲。

     菩薩蠻 江搖病眼昏如霧。

    送愁直到津頭路。

    歸念樂天詩。

    人生足别離。

     雲屏深夜語。

    夢到君知否。

    玉筯莫偷垂。

    斷腸天不知。

     又 西風都是行人恨。

    馬頭漸喜歸期近。

    試上小紅樓。

    飛鴻字字愁。

     闌幹閑倚處。

    一帶山無數。

    不似遠山橫。

    秋波相共明。

     【啟勳案】 此二首不載于四卷本。

    當是壬戌以後作。

    老病江行,似是由京口歸家時。

    因以附于乙醜。

    第二首之“馬頭漸喜歸期近”,亦是客路歸家時作。

    壬戌以後,先生由客中歸來,亦唯此一年。

     滿江紅 呈趙晉臣敷文 老子平生,原自有、金盤華屋。

    還又要、萬間寒士,眼前突兀。

    一舸歸來輕似葉,兩翁相對清如鹄。

    道如今、吾亦愛吾廬,多松菊。

     人道是,荒年谷。

    還又似,豐年玉。

    甚等閑卻為,鲈魚歸速。

    野鶴溪邊留杖屦,行人牆外聽絲竹。

    問近來、風月幾篇詩,三千軸。

     【啟勳案】 此詞不載于四卷本。

    似是晚年作。

    且先生與晉臣交甚晚,唱和之作,甲集無一焉。

    考先生自營廬舍後罷官歸來,隻有三次:一罷隆興帥任歸上饒,一罷福州帥任歸上饒,一罷知鎮江府歸鉛山。

    晉臣家鉛山,且篇中“兩翁相對清如鹄”語,作年似甚晚可見。

    “一舸歸來”當是由鎮江歸鉛山。

    因以附于丙寅。

     案:甯宗開禧二年丙寅,先生六十七歲。

     又 遊清風峽和趙晉臣敷文韻 兩峽嶄岩,問誰占、清風舊築。

    更滿眼、雲來鳥去,澗紅山綠。

    世上無人供笑傲,門前有客休迎肅。

    怕凄涼、無物伴君時,多栽竹。

     風采妙,凝冰玉。

    詩句好,餘膏馥。

    歎隻今人物,一夔應足。

    人似秋鴻無定住,事如飛彈須圓熟。

    笑君侯、陪酒又陪歌,陽春曲。

     【校】 “更滿眼”,《曆代詩餘》作“滿眼裡”。

     【啟勳案】 《輿地紀勝》:“清風峽在鉛山縣西北五裡。

    嘉中劉輝之道于所居之旁,得土山,洗而出石,因名。

    ”此與前首疑是同年作。

     臨江仙 戲為期思詹老壽 手種門前烏桕樹,而今千尺蒼蒼。

    田園隻是舊耕桑。

    杯盤風月夜,箫鼓子孫忙。

     七十五年無事客,不妨兩鬓如霜。

    綠窗3地調紅妝。

    更從今日醉,三萬六千場。

     【啟勳案】 此詞不載四卷本。

    計自壬戌後,得家居與野老話桑麻者,唯最後之兩年,因以系于丙寅。

     鵲橋仙 席上和趙晉臣敷文 少年風月,少年歌舞,老去方知堪羨。

    歎折腰五鬥賦歸來,問走了、羊腸幾遍。

     高車驷馬,金章紫绶,傳語渠侬穩便。

    問東湖、帶得幾多春。

    且看淩雲筆健。

     【啟勳案】 此詞不載于四卷本。

    當是壬戌以後作。

    讀“歎折腰五鬥賦歸來,問走了、羊腸幾遍”及“高車驷馬,金章紫绶,傳語渠侬穩便”等句,對于宦途已是澈底覺悟。

    壬戌以後,先生解绶歸家,自是甲寅。

     賀新郎 賦海棠 著厭霓裳素。

    染胭脂、苎羅山下,浣沙溪渡。

    誰與流霞千古醞,引得東風相誤。

    從臾入、吳宮深處。

    鬓亂钗橫渾不醒,轉越江、地迷歸路。

    煙艇小,五湖去。

     當時倩得春留住。

    就錦屏、一曲種種,斷腸風度。

    才是清明三月近,須要詩人妙句。

    笑援筆、殷勤為賦。

    十樣蠻箋紋錯绮,粲珠玑、淵擲驚風雨。

    重喚酒,共花語。

     【校】 “才是”,《曆代詩餘》“是”作“得”。

     【啟勳案】 據伯兄考證,宋四卷本甲集輯于先生四十八歲丁未,乙集輯于五十二歲辛亥,丙、丁集輯于六十二歲辛酉,自是正确。

    故凡六十三歲以後,如會稽、京口諸作,唯見于信州十二卷本,四卷本無一焉。

    可見丙、丁集雖間有輯甲、乙集之遺,但必無壬戌以後作也。

    然而四卷本所無而見于信州本及《補遺》者,則通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