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但見于四卷本丙集,姑附于此。

    (己未) 玉樓春 效白樂天體 少年才把笙歌盞。

    夏日非長秋夜短。

    因他老病不相饒,把好心情都做懶。

     故人别後書來勸。

    乍可停杯強吃飯。

    雲何相見酒邊時,卻道達人須引滿。

     又 用韻答葉仲洽 狂歌擊碎村醪盞。

    欲舞還憐衫袖短。

    心如溪上釣矶閑,身似道旁官堠懶。

     山中有酒提壺勸。

    好語憐君堪飯。

    至今有句落人間,渭水秋風黃葉滿。

    諺雲“饞如鹞子,懶如堠子”。

     【校】 “憐君”,四卷本丁集“憐”作“多”。

     “秋風”,四卷本“秋”作“西”。

     又 用韻答吳子似縣尉 君如九醞台粘盞。

    我似茅柴風味短。

    幾時秋水美人來,長恐扁舟乘興懶。

     高懷自飲無人勸。

    馬有青奴白飯。

    向來珠履玉簪人,頗覺鬥量車載滿。

     【啟勳案】 右三首同韻,知是同時作。

    均見四卷本丁集。

     沁園春 和吳子似縣尉 我見君來,頓覺吾廬,溪山美哉。

    恨平生肝膽,都成楚越,隻今膠漆,誰是陳雷。

    搔首踟蹰,愛而不見,要得詩來渴望梅。

    還知否,快清風入手,日看千回。

     直須抖擻塵埃。

    人怪我、柴門今始開。

    向松間乍可,從他喝道,庭中且莫,踏破蒼苔。

    豈有文章,謾勞車馬,待喚青白飯來。

    君非我,任功名意氣,莫恁徘徊。

     【校】 “快清風”,《曆代詩餘》“快”作“恰”。

     【飲冰室考證】 子似名紹古,号雲錦。

    饒州安仁縣石痕裡人。

    早歲即從學象山。

    《象山集》卷三有“與吳子嗣詩”八首,即此人。

    (案伯兄此條乃批在信州本之眉。

    ) 【啟勳案】 《廣信府志》:“吳紹古,字子嗣,鄱陽人。

    慶元五年任鉛山尉。

    ”慶元五年己未,先生六十歲,正是由三山落職,家居鉛山,尚未起任浙帥時。

    雖則此次家居非隻一年,但讀“柴門今始開”之句,似是子似初就鉛山任,第一次見面時唱和之作。

    因以系于己未。

    前三首《玉樓春》有連帶關系,并附此年。

     浪淘沙 送吳子似縣尉 金玉舊情懷。

    風月追陪。

    扁舟千裡興佳哉。

    不似子猷行半路,卻掉船回。

     來歲菊花開。

    記我清杯。

    西風雁過瑱山台。

    把似倩他書不到,好與同來。

     【飲冰室考證】 丙集與吳子似唱和甚多,乙集隻此一首。

     【啟勳案】 此詞頗不可解。

    吳子似作鉛山縣尉,乃在慶元五年己未先生六十歲時。

    乙集乃截止于紹熙二年辛亥先生五十二歲時。

    縣尉之稱豈能見諸乙集?且先生與子似唱和諸詞,全在丙、丁集。

    五十二歲以前似未相識也。

    此詞作年雖未能确指,姑移置于子似作縣尉之初年,以待考。

     鹧鸪天 壽吳子似縣尉,時攝事城中 上巳風光好放懷。

    故人猶未看花回。

    茂林映帶誰家竹,曲水流傳第幾杯。

     摛錦繡,寫瓊瑰。

    長年富貴屬多才。

    要知此日生男好,曾有周公袚褉來。

     【校】 題,四卷本丁集無“吳”字,無“縣尉”二字。

     “故人”,丁集作“憶君”。

     【啟勳案】 吳子似生日在上巳。

    見《新荷葉》詞題。

     又 去歲君家把酒杯。

    雪中曾見牡丹開。

    而今纨扇薰風裡,又見疏枝月下梅。

     歡幾許,醉方回。

    明朝歸路有人催。

    低聲待向誰家道,帶得歌聲滿耳來。

     【飲冰室考證】 此當是與前首同題。

     【啟勳案】 右兩詞雖無本年作之明文,但子似乃慶元己未初來鉛山作縣尉,姑以入本年。

     沁園春 壽趙茂嘉郎中,時以制置兼濟倉振濟裡中,除直秘閣 甲子相高,亥首曾疑,绛縣老人。

    看長身玉立,鶴般風度,方頤須磔,虎樣精神。

    文爛卿雲,詩淩鮑謝,筆勢更右軍。

    渾餘事,羨仙都夢覺,金阙名存。

     門前父老忻忻。

    煥奎閣、新褒诏語溫。

    記他年帷幄,須依日月,隻今劍履,快上星辰。

    人道陰功,天教多壽,看到貂蟬七葉孫。

    君家裡,是幾枝丹桂,幾樹靈椿。

     【校】 題,信州本無“制”字。

    從四卷本。

     “相高”,四卷本丁集“高”作“交”。

     滿江紅 壽趙茂嘉郎中。

    前章記兼濟倉事 我對君侯,怪長見、兩眉陰德。

    還夢見、玉皇金阙,姓名仙籍。

    舊歲炊煙渾欲斷,被公扶起千人活。

    算胸中、除卻五車書,都無物。

     山左右,溪南北。

    花遠近,雲朝夕。

    看風流杖屦,蒼髯如戟。

    種柳已成陶令宅,散花更滿維摩室。

    勸人間、且住五千年,如金石。

     【校】 題,四卷本丁集“壽”作“呈”,“兼”作“廣”。

     “怪長”,四卷本作“長怪”。

     “還夢見”,四卷本作“更長夢”。

     “山”,四卷本作“溪”。

     “溪”,四卷本作“山”。

     【啟勳案】 《廣信府志》:“趙茂嘉名不遁,鉛山人。

    幼有文名,登隆興癸未進士。

    嘗立兼濟倉于鉛山縣之天王寺。

    慶元五年,除直秘閣以旌之。

    ”(己未) 新荷葉 上巳日吳子似謂古今無此詞索賦 曲水流觞,賞心樂事良辰。

    蘭蕙風光,轉頭天氣還新。

    明眸皓齒,看江頭、有女如雲。

    折花歸去,绮羅陌上芳塵。

     能幾多春,試聽啼鳥殷勤。

    對景興懷,向來哀樂紛紛。

    且題醉墨,似蘭亭、列叙時人。

    後之覽者,又将有感斯文。

     【校】 “對景”,四卷本丙集作“覽物”。

     “列叙”,《曆代詩餘》“列”作“别”。

     又 徐思上巳乃子似生日,因改定 曲水流觞,賞心樂事良辰。

    今幾千年,風流褉事如新。

    明眸皓齒,看江頭、有女如雲。

    折花歸去,绮羅陌上芳塵。

     絲竹紛紛,楊花飛鳥銜巾。

    争似群賢,茂林修竹蘭亭。

    一觞一詠,亦足以、暢叙幽情。

    清歡未了,不如留住青春。

     【啟勳案】 此詞見四卷本丁集。

    但當是與前首同時。

    上年之上巳日,有壽吳子似之作。

    姑以此兩首入庚申。

     感皇恩 讀《莊子》,聞朱晦庵即世 案上數篇書,非莊即老。

    會說忘言始知道。

    萬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

    今朝梅雨霁、青天好。

     一壑一丘,輕衫短帽。

    白發多時故人少。

    子雲何在,應有玄經遺草。

    江河流日夜、何時了。

     【校】 題,四卷本丙集作“讀《莊子》有所思”。

     “今朝”,四卷本作“朝來”。

     【啟勳案】 《宋史》:“甯宗慶元六年庚申三月甲子(即初九日),提舉南京鴻慶宮朱熹卒。

    ”晦翁生于建炎四年庚戌,卒年七十一。

    時黨禍正盛,門生故吏無敢往吊者。

    先生獨為文以祭之。

    全文已佚,唯本傳錄存四句雲:“所不朽者,垂萬世名。

    孰謂公死,凜凜猶生。

    ”伯兄著《先生年譜》,即止于此“凜凜猶生”之“生”字,實其生平所書最後之一字矣。

    時則民國十七年十月十二日也。

     案:甯宗慶元六年庚申,先生六十一歲。

     哨遍 趙昌父之祖季思學士,退居鄭圃,有亭名魚計,宇文叔通為作古賦。

    今昌父之弟成父,于所居鑿池築亭,榜以舊名,昌父為成父作詩,屬餘賦詞,餘為賦《哨遍》。

    莊周論“于蟻棄知,于魚得計,于羊棄意”,其義美矣。

    然上文論虱托于豕而得焚,羊肉為蟻所慕而緻殘,下文将并結二義,乃獨置豕虱不言,而遽論魚,其義無所從起。

    又間于羊蟻兩句之間,使羊蟻之義離不相屬,何耶?其必有深意存焉,顧後人未之曉耳。

    或言蟻得水而死,羊得水而病,魚得水而活。

    此最穿鑿,不成義趣。

    餘嘗反複尋繹,終未能得。

    意世必有能讀此書而了其義者,他日倘見之而問焉。

    姑先識餘疑于此詞雲爾 池上主人,人适忘魚,魚适還忘水。

    洋洋乎,翠藻青萍裡。

    想魚兮、無便于此。

    嘗試思。

    莊周正談兩事,一明豕虱一羊蟻。

    說蟻慕于羶,于蟻棄知,又說于羊棄意。

    甚虱焚于豕獨忘之。

    卻驟說于魚為得計。

    千古遺文,我不知言,以我非子。

     噫。

    子固非魚。

    魚之為計子焉知。

    河水深且廣,風濤萬頃堪依。

    有網罟如雲,鹈鹕成陣,過而留泣計應非。

    其外海茫茫,下有龍伯,饑時一啖千裡。

    更任公、五十為餌,使海上、人人厭腥味。

    似鹍鵬、變化能幾。

    東遊入海此計,直以命為嬉。

    古來謬算狂圖五鼎,烹死指為平地。

    嗟魚欲事遠遊時,請三思而行可矣。

     【校】 過片,信州本作“子固非魚,噫”。

    從《曆代詩餘》。

     “能幾”,《曆代詩餘》“能”字脫。

     “指為”,《曆代詩餘》“指”作“恒”。

     【啟勳案】 趙昌父名蕃,其先居鄭州。

    至昌甫之父乃遷廣信玉山縣之章泉。

    因以為号。

    以蔭補仕,受學于劉清之。

    魚計亭,《信州府志》:“趙暘父叡居鄭州時,有魚計亭。

    宇文黃中為之賦。

    後四世孫藏複作亭于玉山縣之章泉,以舊賦刻石,亦以舊名名其亭。

    ”《輿地紀勝》:“趙叡居鄭州,有亭曰魚計。

    叡子暘以提點坑冶來居玉山,亦作魚計亭。

    ”章泉,《信州府志》:“章泉在玉山縣雙峰山下。

    趙蕃以為号。

    ” 案:昌父與先生交甚晚,甲、乙、丙集無唱和之作。

    想在先生遷居鉛山後乃納交。

    蓋昌父隐居求志,五十猶問學于朱晦翁。

    其品格之高尚可知。

    鉛山距章泉不遠,自先生移居後,遂成莫逆。

    唱和諸作盡在此數年間。

    姑以附于庚申。

     案:過片第一句《曆代詩餘》作“噫。

    子固非魚”;信州本作“子固非魚。

    噫”,自不如《曆代詩餘》之善。

     鹧鸪天 祝良顯家牡丹一本百朵 占斷雕欄隻一株。

    春風費盡幾工夫。

    天香夜染衣猶濕,國色朝酣醉未蘇。

     嬌欲語,巧相扶。

    不妨老幹自扶疏。

    恰如翠幕高堂上,來看紅衫百子圖。

     【啟勳案】 先生詩存有《庚申二月二十八日同杜叔高、祝彥集約賞牡丹》之絕句二首。

    此詞見丙集,作品正是庚申前後數年間。

    姑以此詞系于庚申。

     又 賦牡丹,主人以謗花,索賦解嘲 翠蓋牙簽數百株。

    楊家姊妹夜遊初。

    五花結隊香如霧,一朵傾城醉未蘇。

     閑小立,困相扶。

    夜來風雨有情無。

    愁紅慘綠今宵看,恰似吳宮教陣圖。

     又 再賦 濃紫深黃一畫圖。

    中間更有玉盤盂。

    先裁翡翠裝成蓋,更點胭脂染透酥。

     香潋滟,錦模糊。

    主人長得醉工夫。

    莫攜弄玉欄邊去,羞得花枝一朵無。

     【啟勳案】 此二首亦見丙集。

    玩文當是同時作。

     柳梢青 辛酉生日前兩日,夢一道士話長年之術,夢中痛以理折之,覺而賦八難之辭 莫煉丹難。

    黃河可塞,金可成難。

    休辟谷難。

    吸風飲露,長忍饑難。

     勸君莫遠遊難。

    何處有、西王母難。

    休采藥難。

    人沉下土,我上天難。

     案:甯宗嘉泰元年辛酉,先生六十二歲。

     【啟勳案】 伯兄于所著《先生年譜》中世系譜之考證謂:“四卷本所收詞,截止慶元庚申,先生六十一歲為止。

    ”似不确。

    此首之題,有“辛酉”二字,而見于丙集,唯“壬戌歲生日書懷”之《臨江仙》乃不見于四卷本。

    可證四卷本所收詞,乃止于嘉泰元年辛酉,先生六十二歲之年。

     臨江仙 昨日得家報,牡丹漸開,連日少雨多晴,常年未有。

    仆留龍安蕭寺,諸君亦不果來,豈牡丹留不住為可恨耶?因取來韻,為牡丹下一轉語 隻恐牡丹留不住,與春約束分明。

    未開微雨半開晴。

    要花開定準,又更與花盟。

     魏紫朝來将進酒,玉盤盂樣先呈。

    紅似向舞腰橫。

    風流人不見,錦繡夜間行。

     【啟勳案】 《讀史方輿紀要》:“龍安驿,即故龍安縣。

    宋慶曆中置,屬南昌府安義縣。

    ”又:“唐武德五年析建昌縣地置龍安縣,屬南昌州,八年縣廢,置龍安鎮。

    ”《舊志》:“龍安城在建昌縣南六十裡。

    ”案南昌即當日之隆興,屬豫章。

    詞題“昨日得家報”雲雲,必非知隆興府時作,因在職不能如是之暇逸也。

    且上饒之宅乃成于知隆興之年,與家報“常年未有”之說亦不相合。

    集中尚有“遊龍安”之《玉樓春》四首,兩首見丁集。

    建昌與鉛山為鄰,而距上饒較遠。

    因以遊龍安諸詞彙附于丁集之末年辛酉,不中亦不遠矣。

     玉樓春 戲賦雲山 何人半夜推山去。

    四面浮雲猜是汝。

    常時相對兩三峰,走遍溪頭無覓處。

     西風瞥起雲橫度。

    忽見東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誇,且喜青山依舊住。

     【校】 “相誇”,四卷本丁集“誇”作“誇”。

    《曆代詩餘》作“誇”。

     “且喜”,丁集“且”作“相”。

     又 用韻答傅岩叟、葉仲洽、趙國興 青山不解乘雲去。

    怕有愚公驚著汝。

    人間踏地出租錢,借使移将無著處。

     三星昨夜光移度。

    妙語來題橋上柱。

    黃花不插滿頭歸,定倩白雲遮且住。

     【校】 “不解”,四卷本丁集“解”作“會”。

     又 無心雲自來還去。

    元共青山相爾汝。

    霎時迎雨障崔嵬,雨過卻尋歸路處。

     侵天翠竹何曾度。

    遙見屹然星砥柱。

    今朝不管亂雲深,來伴仙翁山下住。

     又 瘦筇倦作登高去。

    卻怕黃花相爾汝。

    嶺頭拭目望龍安,更在雲煙遮斷處。

     思量落帽人風度。

    休說當年功紀柱。

    謝公直是愛東山,畢竟東山留不住。

     【啟勳案】 前二首見四卷本丁集。

    後二首不載于四卷本。

    四首同韻,知是同時作。

    第四首有“嶺頭拭目望龍安”之句,知是隆興作,因以附于辛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