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賀新郎 三山雨中遊西湖,有懷趙丞相經始 翠浪吞平野。

    挽天河、誰來照影,卧龍山下。

    煙雨偏宜晴更好,約略西施未嫁。

    待細把、江山圖畫。

    千頃光中堆滟,似扁舟、欲下瞿塘馬。

    中有句,浩難寫。

     詩人例入西湖社。

    記風流、重來手種,綠成陰也。

    陌上遊人誇故國,十裡水晶台榭。

    更複道、橫空清夜。

    粉黛中洲歌妙曲,問當年、魚鳥無存者。

    堂上燕,又長夏。

     【校】 題,四卷本丙集作“福州遊西湖”。

     “成陰”,四卷本作“陰成”。

    《曆代詩餘》作“成陰”。

     【啟勳案】 《宋史》:“光宗紹熙五年甲寅七月乙亥,以趙汝愚為右丞相。

    汝愚曰:‘同姓之卿,不幸處君臣之變,敢言功乎?’辭不拜。

    同年八月丙辰,以趙汝愚為右丞相。

    ”是則丞相之稱始自甲寅秋。

    翌年先生即去閩歸上饒。

    則此詞必作于甲寅秋冬間可知。

    且篇中如“挽天河”“卧龍”“煙雨偏宜”“扁舟下瞿塘”等句,分明是頌彼于宮闱紛亂之時,協太後以迎立嘉王之功。

    若雲遊湖,則不應作此種波濤澎湃語。

    冊立嘉王事在本年七月。

    《元和志》雲:“西湖在閩縣西二裡。

    ” 又 和前韻 覓句如東野。

    想錢塘、風流處士,水仙祠下。

    更憶小孤煙浪裡,望斷彭郎欲嫁。

    是一色、空濛難畫。

    誰解胸中吞雲夢,試呼來、草賦看司馬。

    須更把,上林寫。

     雞豚舊日漁樵社。

    問先生、帶湖春漲,幾時歸也。

    為愛琉璃三萬頃,正卧水亭煙榭。

    對玉塔、微瀾深夜。

    雁鹜如雲休報事,被詩逢、敵手皆勍者。

    春草夢,也宜夏。

     【校】 “微瀾”,《曆代詩餘》“微”作“”。

     【啟勳案】 《輿地紀勝》:“福州東禅院有東野亭,蔡襄書額。

    ” 又 又和 碧海成桑野。

    笑人間、江翻平陸,水雲高下。

    自是三山顔色好,更著雨婚煙嫁。

    料未必、龍眠能畫。

    拟向詩人求幼婦,倩諸君、妙手皆談馬。

    須進酒,為陶寫。

     回頭鷗鹭飄泉社。

    莫吟詩、莫抛尊酒,是吾盟也。

    千騎而今遮白發,忘卻滄浪亭榭。

    但記得、灞陵呵夜。

    我輩從來文字飲,怕壯懷、激烈須歌者。

    蟬噪也,綠陰夏。

     【啟勳案】 此二首用前韻,知是同時作。

    (甲寅) 水調歌頭 三山用趙丞相韻,答帥幕王君,且有感于中秋近事,并見之末章 說與西湖客,觀水更觀山。

    淡妝濃抹西子,喚起一時觀。

    種柳人今天上,對酒歌翻水調,醉墨卷秋瀾。

    老子興不淺,歌舞莫教閑。

     看尊前,輕聚散,少悲歡。

    城頭無限今古,落日曉霜寒。

    誰唱黃雞白酒,猶記紅旗清夜,千騎月臨關。

    莫說西州路,且盡一杯看。

     【啟勳案】 趙汝愚嘗兩次安撫福建。

    第二次即由福建擢知樞密院,先生接其後任,故有“種柳人今天上”之句。

    前首《賀新郎》“記風流、重來手種,綠成陰也”亦同。

    (甲寅) 案:伯兄疑先生帥閩時乞祠得請,乃在甲寅夏。

    但細玩懷趙丞相兩詞,則秋冬間猶在三山也。

    參觀飲冰室著《先生年譜》紹熙甲寅年下。

     最高樓 吾拟乞歸,犬子以田産未置止我,賦此罵之 吾衰矣,須富貴何時。

    富貴是危機。

    暫忘設醴抽身去,未曾得米棄官歸。

    穆先生,陶縣令,是吾師。

     待葺個、園兒名佚老,更作個、亭兒名亦好,閑飲酒,醉吟詩。

    千年田換八百主,一人口插幾張匙。

    便休休,更說甚,是和非。

     【校】 題,元刻作“名了”,小草齋本亦作“名了”。

    此從汲古閣本。

     “便休”,四卷本乙集“便”作“休”。

     【飲冰室考證】 此詞題中雖無三山等字樣,細推當為閩中作。

    蓋先生之去湖南乃調任,去江西乃被劾,皆非乞歸也。

    若去越時,又太老,其子不應不解事乃爾。

    (甲寅) 小重山 三山與客泛西湖 綠漲連雲翠拂空。

    十分風月處、著衰翁。

    垂楊影斷岸西東。

    君恩重,教且種芙蓉。

    十裡水晶宮。

    有時騎馬去、笑兒童。

    殷勤卻謝打頭風。

    船兒住,且醉浪花中。

     【校】 題,四卷本丙集無“三山”二字,“泛”作“遊”。

     “衰翁”,《曆代詩餘》“衰”作“山”。

     【啟勳案】 先生在閩前後隻三年,本年有雨中遊西湖之《賀新郎》,因亦以此首歸入甲寅。

     鹧鸪天 欲上高樓本避愁。

    愁還随我上高樓。

    經行幾處江山改,多少親朋盡白頭。

     歸休去,去歸休。

    不成人總要封侯。

    浮雲出處元無定,得似浮雲也自由。

     又 一片歸心拟亂雲。

    春來谙盡惡黃昏。

    不堪向晚檐前雨,又待今宵滴夢魂。

     爐燼冷,鼎香氛。

    酒寒誰遣為重溫。

    何人柳外橫雙笛,客耳那堪不忍聞。

     【啟勳案】 此二首信州本失載。

    見四卷本丁集。

    玩詞意知是宦途厭倦、意興闌珊時丙、丁兩集所收詞,乃斷自壬子至辛酉之十年間。

    其中宦遊在外者唯壬、癸、甲三年,餘七年皆家居矣。

    故此二首可斷為三山作。

    又玩“歸休去”及“一片歸心”等句,可決為甲寅将歸時作。

     柳梢青 三山歸途代白鷗見嘲 白鳥相迎,相憐相笑,滿面塵埃。

    華發蒼顔,去時曾勸,聞早歸來。

     而今豈是高懷。

    為千裡、莼羹計哉。

    好把移文,從今日日,讀取千回。

     【飲冰室考證】 此是閩中詞最後之一首。

    但不能确指在何月。

     【啟勳案】 以前二首《鹧鸪天》證之,或當是暮春作。

    (甲寅) 賀新郎 和徐斯遠下第謝諸公載酒相訪韻 逸氣軒眉宇。

    似王良、輕車熟路,骅骝欲舞。

    我覺君非池中物,咫尺蛟龍雲雨。

    時與命、猶須天付。

    蘭佩芳菲無人問,歎靈均、欲向重華訴。

    空壹郁,共誰語。

     兒曹不料揚雄賦。

    怪當年、甘泉誤說,青蔥玉樹。

    風引船回滄溟闊,目斷三山伊阻。

    但笑指、吾廬何許。

    門外蒼官千百輩,盡堂堂、八尺須髯古。

    誰載酒,帶湖去。

     【校】 題,信州本無“相訪”二字。

    從四卷本丁集。

     “天付”,信州本與《曆代詩餘》“付”作“賦”。

    從四卷本丁集。

     “千百”,信州本與《曆代詩餘》作“三百”。

    從丁集。

     “載酒”,《曆代詩餘》及辛啟泰本“酒”均作“我”。

     【啟勳案】 《信州府志》:“徐文卿字斯遠,玉山人。

    嘉定四年進士。

    抱道自守,不求聞達。

    與趙昌父、韓仲止扶植遺緒,以文達志,為後生法。

    有《蕭秋詩》一卷。

    ”斯遠登第甚晚,計其成進士時,已在先生卒後四年矣。

    此詞之作,仍在帶湖。

    考先生自三山歸來仍居帶湖者,唯乙卯一年耳。

    黃機《竹齋詩餘》有同韻一首,題曰“次徐斯遠韻寄稼軒”:“興潑元同宇。

    喚君來、浮君大白,為君起舞。

    滿斑斑功名灑淚,百歲風吹急雨。

    愁與恨、憑誰分付。

    醉裡狂歌空漫觸,且休歌、隻倩琵琶訴。

    人不語,弦自語。

     詩成更将君自賦。

    渺樓頭、煙迷碧草,雲連方樹。

    草樹那能知人意,怅望關河夢阻。

    有心事、箋天天許。

    繡帽輕裘真男子,政何須、紙上分今古。

    未辦得,賦歸去。

    ” 案:甯宗慶元元年乙卯,先生五十六歲。

     木蘭花慢 題上饒郡圃翠微樓 舊時樓上客,愛把酒,對南山。

    笑白發如今,天教放浪,來往其間。

    登樓更誰念我,卻回頭、西北望層欄。

    雲雨珠簾畫棟,笙歌霧鬓風鬟。

     近來堪入畫圖看。

    父老願公歡。

    甚拄笏悠然,朝來爽氣,正爾相關。

    難忘使君後日,便一花、一草報平安。

    與客攜壺且醉,雁飛秋影江寒。

     【啟勳案】 詞見四卷本丙集。

    考丙、丁兩集乃壬子至辛酉十年間作品,其中居上饒者唯乙卯一年耳。

    故此詞可定為五十六歲乙卯作。

    《輿地紀勝》:“翠微樓在郡治後。

    ”《信州府志》:“翠微樓在上饒縣治南,慶元間知州趙伯瓒建。

    ” 玉樓春 有自九江以石中作觀音像持送者,因以詞賦之 琵琶亭畔多芳草。

    時對香爐峰一笑。

    偶然重傍玉溪東,不是白頭誰覺老。

     普陀大士神通妙。

    影入石頭光了了。

    看來持獻可無言,長似慈悲顔色好。

     【啟勳案】 《輿地紀勝》:“琵琶亭在江州西門外,面大江。

    ”香爐峰乃廬山西北之一峰。

    玉溪乃信江支流,源出懷玉山,故名,亦即上饒江。

    此詞不載于四卷本,然篇中有“偶然重傍玉溪東”之句,當是作于家居上饒時。

    晚作而在上饒,姑以附于乙卯。

     水調歌頭 送楊民瞻 日月如磨蟻,萬事且浮休。

    君看檐外江水,滾滾自東流。

    風雨瓢泉夜半,花草雪樓春到,老子已菟裘。

    歲晚問無恙,歸計橘千頭。

     夢連環,歌彈铗,賦登樓。

    黃雞白酒君去,村社一番秋。

    長劍倚天誰問,夷甫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

    此事君自了,千古一扁舟。

     【啟勳案】 此詞四卷本失載,見信州本。

    雪樓乃帶湖宅中亭院,見“哭子詩”。

    篇中雲“風雨瓢泉夜半,花草雪樓春到,老子已菟裘”,瓢泉之别館既成,而帶湖之甲第未毀,當是慶元乙卯前。

    于“些字韻”之《水龍吟》案語中,謂疑是瓢泉别館成于徙居鉛山之先。

    此詞可證推測之不謬。

     臨江仙 侍者阿錢将行,賦錢字以贈之 一自酒情詩意懶,舞裙歌扇闌珊。

    好天良月夜團團。

    杜陵真好事,留得一錢看。

     歲晚人欺程不識,怎教阿堵留連。

    楊花榆莢雪漫天。

    從今花影下,隻看綠苔圓。

     【啟勳案】 《詞苑》雲:“稼軒有姬名錢錢,辛年老,遣去。

    賦《臨江仙》與之。

    ”此詞當是慶元元年乙卯作。

    說見下文《漢宮春》“即事”詞考證。

     又 諸葛元亮席上見和再用韻 夜語南堂新瓦響,三更急雨珊珊。

    交情莫作碎沙團。

    死生貧富際,試向此中看。

     記取他年耆舊傳,與君名字牽連。

    清風一枕晚涼天。

    覺來還自笑,此夢倩誰圓。

     【校】 題,四卷本丁集無“諸葛”兩字。

     “碎沙”,四卷本“碎”作“細”。

     又 再用圓字韻 窄樣金杯教換了,房栊試聽珊珊。

    莫教秋扇雪團團。

    古今悲笑事,長付後人看。

     記取桔槔春雨後,短畦菊艾相連。

    拙于人處巧于天。

    君看流水地,難得正方圓。

     【啟勳案】 三首同韻,當是同時作。

    先生自本年乙卯家居上饒,明年徙居鉛山,從此七年不出,直至癸亥冬,乃起帥浙東。

     水調歌頭 将遷新居不成,戲作。

    時以病止酒,且遣去歌者,末章及之。

     我亦蔔居者,歲晚望三闾。

    昂昂千裡泛泛,不作水中凫。

    好在書攜一束,莫問家徒四壁,往日置錐無。

    借車載家具,家具少于車。

     舞烏有,歌亡是,飲子虛。

    二三子者愛我,此外故人疏。

    幽事欲論誰共,白鶴飛來似可,忽去複何如。

    衆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啟勳案】 此詞題有“遣去歌者”一語,因附于阿錢一首之後。

     沁園春 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杯汝前來,老子今朝,點檢形骸。

    甚長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眩,氣似奔雷。

    汝說劉伶,古今達者,醉後何妨死便埋。

    渾如許,歎汝于知己,真少恩哉。

     更憑歌舞為媒。

    算合作、人間鸩毒猜。

    況怨無小大,生于所愛,物無美惡,過則為災。

    與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猶能肆汝杯。

    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亦須來。

     【校】 “喜眩”,四卷本丙集本“眩”作“睡”。

    《曆代詩餘》作“溢”。

     “汝說”,《曆代詩餘》“汝”作“漫”。

     “人間”,丙集作“平居”。

    《花庵》亦同。

     “小大”,丙集作“大小”。

     “怨”,《花庵》作“愁”。

    《曆代詩餘》作“疾”。

     “招亦”,《曆代詩餘》作“有招”。

     “亦須”,丙集本“亦”作“則”。

     又 城中諸公載酒入山,餘不得以止酒為解,遂破戒一醉,再用韻 杯汝知乎,酒泉罷侯,鸱夷乞骸。

    更高陽入谒,都稱齑臼,杜康初筮,正得雲雷。

    細數從前,不堪餘恨,歲月都将曲埋。

    君詩好,似提壺卻勸,沽酒何哉。

     君言病豈無媒,似壁上、雕弓蛇暗猜。

    記醉眠陶令,終全至樂,獨醒屈子,未免沉。

    欲聽公言,慚非勇者,司馬家兒解覆杯。

    還堪笑,借今宵一醉,為故人來。

    用邴原事。

     【校】 “沉”,《曆代詩餘》“”作“災”。

     玉蝴蝶 杜仲高書來戒酒,用韻 貴賤偶然渾似,随風簾幕,籬落飛花。

    空使兒曹馬上,羞面頻遮。

    向空江、誰捐玉佩,寄離恨、應折疏麻。

    暮雲多。

    佳人何處,數盡歸鴉。

     侬家。

    生涯蠟屐,功名破甑,交友搏沙。

    往事曾論,淵明似勝卧龍些。

    算從來、人生行樂,休更說、日飲亡何。

    快斟呵。

    裁詩未穩,得酒良佳。

     【校】 題,四卷本丁集作“叔高書來戒酒,用韻”。

     “算”,丁集作“記”。

     “更說”,丁集“說”作“問”。

    《曆代詩餘》“更”作“便”。

     又 追别杜仲高 古道行人來去,香紅滿樹,風雨殘花。

    望斷青山高處,都被雲遮。

    客重來、風流觞詠,春已去、光景桑麻。

    苦無多。

    一條垂柳,兩個啼鴉。

     人家。

    疏疏翠竹,陰陰綠樹,淺淺寒沙。

    醉兀籃輿,夜來豪飲太狂些。

    到如今、都齊醒卻,隻依舊、無奈愁何。

    試聽呵。

    寒食近也,且住為佳。

     【校】 題,四卷本丙集“仲”作“叔”。

     “紅滿”,《曆代詩餘》作“滿紅”。

     【啟勳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