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共一百二十七首 年 淳熙十五年戊申至紹熙二年辛亥 歲 四十九至五十二 地 帶湖 蝶戀花 戊申元日立春席間作 誰向椒盤簪彩勝。

    整整韶華、争上春風鬓。

    往日不堪重記省。

    為花常把新春恨。

     春未來時先借問。

    晚又開遲、早又飄零近。

    今歲花期消息定。

    隻愁風雨無憑準。

     【校】 題,信州本隻有“元日立春”四字。

    四卷本乙集及《花庵詞選》同。

    從四卷本。

     “常把”,四卷本“常”作“長”。

     【飲冰室考證】 先生居上饒,是年元旦,門人範開輯《稼軒詞甲集》成,自為之序。

    序文雲:“揮毫未竟而客争藏去,或閑中書石,興來寫地,亦或微吟而不錄,漫錄而焚稿,以故多散逸。

    ” 【啟勳案】 四卷本甲集成于丁未冬,故戊申元旦作不在甲集。

    從知四卷有斷代編年性質。

    凡甲集本之不知年者,亦必不在丁未後矣。

     案:孝宗淳熙十五年戊申,先生四十九歲。

     沁園春 戊申歲,奏邸忽騰報謂餘以病挂冠,因賦此 老子平生,笑盡人間,兒女怨恩。

    況白頭能幾,定應獨 往,青雲得意,見說長存。

    抖擻衣冠,憐渠無恙,合挂當年神武門。

    都如夢,算能幾許,雞曉鐘昏。

     此心無有親冤。

    況抱甕、年來自灌園。

    但凄涼顧影,頻悲往事,殷勤對佛,欲問前因。

    卻怕青山,也妨賢路,休鬥尊前見此身。

    山中友,試高吟楚些,重與招魂。

     【校】 “怨恩”,《曆代詩餘》“恩”作“根”。

     “都如”,《曆代詩餘》“都”作“多”。

     “親冤”,諸本皆作“新冤”。

    飲冰室改作“親”。

    《曆代詩餘》作“親”。

     【飲冰室考證】 戊申歲,公早已落職家居。

    其落職也,實緣讒劾,非謝病故。

    忽見奏邸作此騰報,不禁詫歎。

    詞中有“抱甕年來自灌園”語,則作詞時非在官可知。

    有“笑盡人間,兒女怨恩”“此心無有親冤”等語,言不以讒劾介懷也。

    有“合挂當年神武門”語,言本當早謝病,勿待被劾也。

    “青山也妨賢路”,蓋加倍牢騷語。

    “山中友”“重與招魂”,意謂去官尚嫌未足,更當再去也。

    若戊申公尚在官,則範開所編《稼軒甲集》成于丁未臘前者,中多家居作,便不可解。

    又本傳所謂“久之,主管沖佑觀”者,亦無從見其久矣。

    十七年九月八日記。

     【啟勳案】 右一段考證,乃批在信州本稼軒詞本阕之眉。

    《曆代詩餘》“新冤”果作“親冤”,可見伯兄所改不誤。

    敬甫《稼軒先生年譜》原文:“淳熙十五年戊申,先生年四十九。

    以言罷江西安撫任。

    ” 案:先生《沁園春》詞題雲:“戊申奏邸忽騰報謂餘以病挂冠。

    ”又案:先生離豫章别司馬漢章大監《鹧鸪天》詞雲:“三年曆遍楚山川。

    ”蓋自丙午至戊申恰三年矣。

    (戊申) 鹧鸪天 離豫章别司馬漢章大監 聚散匆匆不偶然。

    二年曆遍楚山川。

    但将痛飲酬風月,莫放離歌入管弦。

     萦綠帶,點青錢。

    東湖春水碧連天。

    明朝放我東歸去,後夜相思月滿船。

     【校】 “二年”,《曆代詩餘》“二”作“三”。

     【飲冰室考證】 此詞作于淳熙四年丁酉。

    篇中有“二年曆遍楚山川”句,蓋去年方由江西漕赴江陵帥湖北,今年複移帥江西。

    誠曆遍春秋時楚境矣。

    又雲“明朝放我東歸去”,似先生時已僑居信州,故言東歸。

    《舊譜》以《鹧鸪天》詞編入戊申年,殊誤。

     【啟勳案】 伯兄之所謂《舊譜》者,乃指辛敬甫之《稼軒先生年譜》。

    《舊譜》淳熙戊申年下之記事已見前首《沁園春》所案。

    丁酉年下之記事錄如次:“淳熙四年丁酉,先生三十八歲。

    遷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以大理少卿召出為湖北、湖南轉運副使。

    ”是則先生于淳熙四年之離豫章,乃西行而非東下,遷調而非放歸。

    與本詞“明朝放我東歸去”一句不相合。

    若此次(即淳熙十五年戊申)之離豫章,則真罷官放歸矣。

    從此家居上饒三年,至五十三歲壬子乃起用帥閩,此一反證也。

    又先生之帶湖新居成于淳熙十二年乙巳,見洪景盧所作之《稼軒記》,是則淳熙四年離豫章時,尚未蔔築,去将安歸?與“明朝放我東歸去”一句亦不相合。

    此二反證也。

    是以仍将此詞移在本年下。

     案:洪邁所作之《稼軒記》,乃帶湖新居落成時記其地勢與結構,時先生正在湖南帥任上。

    文中有謂“約略位置,規畫數月成之。

    繪圖畀餘而主人初未之識也”(見《南宋文錄》卷十)。

    伯兄似未見此文。

    其結語曰:“侯名棄疾,今以右文殿修撰再安撫江南西路雲。

    ”查敬甫所編之《年譜》,乙巳年下之記事曰:“淳熙十二年乙巳,先生四十六歲。

    帥湖南……加右文殿修撰差知隆興兼江西安撫使。

    ”所記與景盧之文相吻合。

    洪氏弟兄乃當時達官,又為先生之摯友,所言定當不謬。

    然則前首《沁園春》詞之飲冰室考證,謂先生于此數年間乃落職家居雲雲,又不能無疑矣。

    (戊申) 賀新郎 陳同父自東陽來過餘,留十日,與之同遊鵝湖,且會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飄然東歸。

    既别之明日,餘意中殊戀戀,複欲追路,至鹭鹚林,則雪深泥滑,不得前矣。

    獨飲方村,怅然久之,頗恨挽留之不遂也。

    夜半投宿吳氏泉湖四望樓,聞鄰笛悲甚,為賦《乳燕飛》以見意。

    又五日,同父書來索詞,心所同然者如此,可發千裡一笑 把酒長亭說。

    看淵明、風流酷似,卧龍諸葛。

    何處飛來林間鵲,蹙踏松梢殘雪。

    要破帽、多添華發。

    剩水殘山無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風月。

    兩三雁,也蕭瑟。

     佳人重約還輕别。

    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

    路斷車輪生四角,此地行人銷骨。

    問誰使、君來愁絕。

    鑄就而今相思錯,料當初、費盡人間鐵。

    長夜笛,莫吹裂。

     【校】 題,“乳燕飛”宋四卷本乙集作“賀新郎”。

     “殘雪”,四卷本“殘”作“微”。

    《曆代詩餘》作“殘”。

     【飲冰室考證】 鵝湖勝遊,朱、陸以後,複有辛、陳。

    此地真足千古矣。

    查《龍川集》及《朱子大全集》,知是同父有書與晦庵,約為紫溪之會,朱以事不果來。

    此時先生與晦庵似尚未識面,且尚未深知先生之為人也。

    茲遊當在本年臘将盡之數日間。

    先生詞中“蹙踏松梢殘雪”“剩水殘山無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風月”“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等句,寫節物已甚明顯。

    同父和詞雲“樽酒相逢成二老,卻憶去年風雪”,已是隔年語矣。

    朱子《答同父書》亦雲“過五七日,便是六十歲人”,亦可知作書時正當歲杪也。

     【啟勳案】 此詞之考證甚詳,約有二千言。

    當參觀飲冰室著之《稼軒先生年譜》“淳熙庚申”條下。

     案:朱子生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庚戌,長于先生恰十歲。

    至淳熙庚申乃五十九歲,所以複同父書謂“過五七日便是六十歲人”。

    而先生是年則四十九歲,時代适相合。

    同父和章見《龍川集》,題為“懷辛幼安用前韻”:“話殺渾閑說。

    不成教、齊民也解,為伊為葛。

    樽酒相逢成二老,卻憶去年風雪。

    新著了、幾莖華發。

    百世尋人猶接踵,歎隻今、兩地三人月。

    寫舊恨,向誰瑟。

    男兒何用傷離别。

    況古來、幾番際會,風從雲合。

    千裡情親長晤對,妙體本心次骨。

    卧百尺、高樓鬥絕。

    天下适安耕且老,看買犁、賣劍平家鐵。

    壯士淚,肺肝裂。

    ” 案:鵝湖在鉛山縣北十五裡。

    紫溪在鉛山縣南四十裡。

    東陽縣在金華府東一百三十裡。

    (戊申) 好事近 席上和王道夫賦元夕立春 彩勝鬥華燈,平把東風吹卻。

    喚取雪中明月,伴使君行樂。

     紅旗鐵馬響春冰,老去此情薄。

    唯有前村梅在,倩一枝随著。

     【啟勳案】 此詞與“戊申元日立春席間作”之《蝶戀花》同在四卷乙集,似是同時作。

    蓋元日立春非可常遇之事。

    太陰曆之節氣與日月,例須十九年乃相值一次。

    如今年立春在元日,必在十九年後立春乃再在元日也。

    (戊申) 水調歌頭 席上用黃德和推官韻,壽南澗 上界足官府,公是地行仙。

    青氈劍履舊物,玉立近天顔。

    莫怪新來白發,恐是當年柱下,《道德》五千言。

    南澗舊活計,猿鶴且相安。

     歌秦缶,寶康瓠,世皆然。

    不知清廟鐘磬,零落有誰編。

    莫問行藏用舍,畢竟山林鐘鼎,底事有虧全。

    再拜荷公賜,雙鶴一千年。

    公以雙鶴見壽。

     【校】 “近天顔”,四卷本乙集“近”作“侍”。

     “莫問”,乙集作“堪笑”。

     “畢竟”,乙集作“試問”。

     注,乙集無。

     【啟勳案】 《南澗詩餘》有《水調歌頭》一首,題“席上次韻王德和”:“世事不須問,我老但宜仙。

    南溪一曲獨對,蒼翠與孱顔。

    月白風清長夏,醉裡相逢林下,欲辨已忘言。

    無客問生死,有竹報平安。

     少年期,功名事,覓燕然。

    如今憔悴蕭蕭,華發抱塵編。

    萬裡蓬萊歸路,一醉瑤台風露,因酒得天全。

    笑指雲階夢,今夕是何年。

    ”先生所和者,正是此韻。

    德和原唱雖未得見,但因南澗之詞,知是此人也。

    但先生作黃德和,而南澗曰王德和,未知孰是。

    廣東方言黃王不分,聞江西亦然,宜有此誤。

     臨江仙 即席和韓南澗韻 風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

    溪頭喚渡柳邊行。

    花飛蝴蝶亂,桑嫩野蠶生。

     綠野先生間袖手,卻尋詩酒功名。

    未知明日定陰晴。

    今宵成獨醉,卻笑衆人醒。

     【飲冰室考證】 先生每年皆有壽南澗詞,丁未南澗七十壽詞已見甲集。

    此《水調歌頭》或是戊申作也。

     【啟勳案】 青韻《臨江仙》,《南澗詩餘》失載。

    (戊申) 鹧鸪天 徐衡仲撫幹惠琴不受 千丈陰崖百丈溪。

    孤桐枝上鳳偏宜。

    玉音落落雖難合,橫理庚庚定自奇。

    山谷《聽摘阮歌》雲:“玄璧庚庚有橫理”。

     人散後,月明時。

    試彈幽憤淚空垂。

    不如卻付騷人手,留和南風解愠詩。

     【校】 “玉音”,信州本“音”作“香”。

    從四卷本乙集。

     【啟勳案】 《信州府志》:“徐安國字衡仲,号西窗。

    上饒人。

    紹興壬子進士”。

     又 用前韻和趙文鼎提舉賦雪 莫上扁舟訪剡溪。

    淺斟底唱正相宜。

    從教犬吠千家白,且與梅成一段奇。

     香暖處,酒醒時。

    畫檐玉箸已偷垂。

    笑君解釋春風恨,倩拂蠻箋隻費詩。

     【啟勳案】 此與前首同韻,知是同時作。

    文鼎名善扛,号解林居士。

    宋宗室。

     滿江紅 送徐撫幹衡仲之官三山,時馬叔會侍郎帥閩 絕代佳人,曾一笑、傾城傾國。

    休更歎、舊時青鏡,而今華發。

    明日伏波堂上客,老當益壯翁應說。

    恨苦遭、鄧禹笑人來,長寂寂。

     詩酒社,江山筆。

    松竹徑,雲煙屐。

    怕一觞一詠,風流弦絕。

    我夢橫江孤鶴去,覺來卻與君相别。

    記功名、萬裡要吾身,佳眠食。

     【校】 題,信州本作“送徐衡仲撫幹”。

    從四卷本乙集。

     【飲冰室考證】 據四卷本乙集題,可證此詞作于先生帥閩前。

     【啟勳案】 《福州府志》:“淳熙九年,趙汝愚以集英殿修撰知福州。

    越四載移四川制置。

    紹熙初以敷文閣學士再知福州,逾年擢知樞密院事。

    ”後任即為先生。

    計趙汝愚兩次帥閩,中間隻隔丁未、戊申、己酉三年。

    此詞在乙集,知必非丁未。

    因以附于戊申。

    蓋馬之帥閩即在此三年間也。

    前兩首《鹧鸪天》有連屬關系,亦在乙集,因彙附之。

    (戊申) 蝶戀花 用趙文鼎提舉送李正之提刑韻,送鄭元英 莫向樓頭聽漏點。

    說與行人、默默情千萬。

    總是離愁無近遠。

    人間兒女空恩怨。

     錦繡心胸冰雪面。

    舊日詩名、曾道空梁燕。

    傾蓋未償平日願。

    一杯早唱陽關勸。

     【校】 題,《花庵》作“别意”。

     “樓頭”,《花庵》“樓”作“城”。

     【啟勳案】 此詞見四卷本乙集,因附錄于與趙文鼎唱和之後。

     歸朝歡 寄題三山鄭元英巢經樓。

    樓之側有尚友齋,欲借書者就齋中取讀,不借出 萬裡康成西走蜀。

    藥市船歸書滿屋。

    有時光彩射星躔,何人汗簡雠天祿。

    好之甯有足。

    請看良賈藏金玉。

    記斯文,千年未喪,四壁聞絲竹。

     試問辛勤攜一束。

    何似牙簽三萬軸。

    古來不作借人癡,有朋隻就雲窗讀。

    憶君清夢熟。

    覺來笑我便便腹。

    倚危樓,人間誰舞,掃地八風曲。

     【校】 題,四卷本丁集無“三山”二字,“元英”下有“文山”二字。

     【啟勳案】 詞見四卷本丁集。

    題曰“寄”,知非在三山時作。

    三山鄭氏巢經樓與鉛山趙晉臣之書樓,完全是公開閱覽性質。

    其管理法與現代之圖書館無異,絕非私人藏書用以自娛者可比。

    此二樓者,或為最早之公開圖書館,未可知也。

    趙晉臣書樓見“題趙晉臣敷文積翠岩”之《歸朝歡》案語。

     玉樓春 寄題文山鄭元英巢經樓 悠悠莫向文山去。

    要把襟裾牛馬汝。

    遙知書帶草邊行,正在雀羅門裡住。

     平生插架昌黎句。

    不似拾柴東野苦。

    侵天且拟鳳凰巢,掃地從他鸜鹆舞。

     【啟勳案】 此首不見于四卷本,信州十二卷本有之。

    因與前首同題,故彙附于此。

    集中與鄭元英詞隻此三首。

    《蝶戀花》一首乃送别,《歸朝歡》與《玉樓春》皆曰“寄題巢經樓”,想是元英臨别時向先生乞題者。

    他年先生帥閩,亦無與鄭元英往來痕迹。

    因将此三首彙附于戊申。

     水調歌頭 元日投宿博山寺,見者驚歎其老 頭白齒牙缺,君勿笑衰翁。

    無窮天地今古,人在四之中。

    臭腐神奇俱盡,貴賤賢愚等耳,造物也兒童。

    老佛更堪笑,談妙說虛空。

     坐堆,行答飒,立龍鐘。

    有時三盞兩盞,淡酒醉濛鴻。

    四十九年前事,一百八盤狹路,拄杖倚牆東。

    老境竟何似,隻與少年同。

     【校】 “竟何”,宋四卷本乙集作“何所”。

     【飲冰室考證】 詞中有“四十九年前事”句,知是本年作。

    先生與同父别于鵝湖後,踽踽獨歸,在途中度歲除,而以元日投宿蕭寺。

    正足見其高情逸緻。

    《大清一統志》:“博山在廣豐縣西南三十餘裡,臨溪流。

    ”又雲:“博山寺在廣豐縣崇義鄉,五代時建。

    鵝湖寺在鉛山縣北十五裡,稍北行便入廣豐縣。

    ” 【啟勳案】 博山寺在廣豐縣,距縣治西二十五裡崇善鄉,本名能仁寺。

    五代時天台德韶國師開